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去年入圍角角者的作品,今年怎麽辦?



一年一度的角角者百萬小説創作大賞,今年六月一日再度開賽,我的《許我餘生,自由》去年勇闖決選,GB組九選三,再加上大賞與五個合作夥伴獎項,原本以爲勝算會很大,但最後還是沒有拿到獎項,從缺的獎項,也很多。

角川老選自家人,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對外來者,完全不提拔。

去參加別家比賽?POPO聯合報都禁止參賽過的作品參賽,再度投入戰場。感覺上,露過臉、曾登上入圍榜單的,就再也與獎項無緣了。

按角角者的比賽規則,舊作雖能再度參賽,但勝算應該不大!但,我沒什麽參賽意願!角角者對得獎者的規定非常苛刻,所有得獎者必須簽約,否則取消得獎資格,去年GB組就發生了,得獎者繞跑的現象。我想主要是簽約授權年限太長了,大賞20年,首獎10年,佳作7年,若不幸只拿到佳作呢?佳作又不保證出版,有誰願意只讓作品凍結在網上長達7年?

怪不得人家寧可不要得獎!

角川是一個有獨特風格的出版社,受衆鎖定在青少年,雖然獎項喜歡給特殊題材,但我這種喜歡賣弄文字炫技的,非常不討喜,人家要的是明快易懂的文字。

這幾天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文風與角川相去甚遠,一百二十萬元雖然美麗動人,不如就此罷休。現在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把這篇舊作拿出來縫縫補補,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機會?要不然就讓它徹底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我又來向各位格友要票了!如今票數已經破兩千,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



薇亦柔止,《雙生,食夢
林燃,《家長里短




出自《去年入圍角角者的作品,今年怎麽辦?》——薇亦柔止沙龍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琅琅入圍作品票選活動



今年初,我與格友林燃一同參加【琅琅原創大賞】,雙雙入圍,主辦單位聯合報還爲入圍作品,舉辦了票選活動。經過二十天的拉票拜票,我們雖然離第一名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都想再接再厲,不到最後一分鐘,決不放棄。

在此,感謝各位的支持與投票,投票活動到六月十九日截止,還有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萬望各位網友鼎力相助,請到投票頁,爲我們投下一票,送我們一顆愛心,別忘了,要天天投,票選頁如下︰


請點入投票


作品頁︰林燃的《家長里短》
作品頁︰薇亦柔止的《雙生,食夢》

此外,主辦單位還在松山文創園區,展示入圍作品,可以臨場閲讀到文案、小説金句等,以手機掃描QRcode,便能直接閲讀作品,大家若是有興趣,請前往參觀,展覽場訊息︰

琅琅入圍作品票選活動》出自方格子薇亦柔止沙龍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藏海傳》觀後感





簡介

  • 導演︰鄭曉龍
  • 男主︰藏海,肖戰飾
  • 女主︰冬夏公主香暗荼,張婧儀飾
  • 男二︰莊之行,平津侯庶子
  • 仇人︰平津侯(黃覺飾)、曹靜賢、趙秉文

最近熱播的《藏海傳》,是由名導演鄭曉龍執導,肖戰與張婧儀領銜主演的古裝權謀劇。前幾天剛播完大結局,今天我也追完了全劇,看完之後感覺很複雜,要說好看,談不上好,邏輯漏洞疑點有很多。若要説難看,劇情在設計上確實有許多巧思與綿長佈局,令人耳目一新。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看完後,深感此劇敗就敗在這些奇巧的設計上。劇情過於繁複,導致許多費盡心力經營出來的故事線,大多到頭來無疾而終,沒給出明確的答案。

此劇以男主藏海的復仇與成長爲主線,摻入堪舆、營造、奇幻等元素,講述天才藏海隱忍準備十年,爲的就是要報滅門之仇。故事線走的是男主智破朝堂迷局,在權謀博弈中,步步高升,逐漸走入權力核心。


奇幻元素

第一個令人不解的安排就是︰人人爭相搶奪的神秘寶物——癸璽,此物被描述成擁有喚醒瘖兵的神奇力量;瘖兵被傳説成一種戰鬥力極强的軍隊,可以直接理解爲︰來自陰間的士兵,是異族冬夏在戰場上使用過的神秘武器,而癸璽也是冬夏王廷至寶。瘖兵既不會受傷流血,也殺不死,所向無敵,因此,帝王與征戰者皆想得到癸璽這種神秘寶物。

直到結局,編劇才開始嘗試對此物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劇情告訴我們,冬夏前代女王的陵墓中、地宮的壁畫上、塗有一種致幻物質,吸入後能讓人看見幻象。瘖兵彷彿是不存在的,而那些曾經見過瘖兵的人,其實都是被壁畫與迷幻物質給精神操控了。但編劇卻讓最大反派趙秉文,將自己的鮮血滴入癸璽中,並做了一連串的試驗,讓士兵喝了鮮血之後,果真刀槍不入,這樣的劇情彷彿是在試圖説服觀衆——瘖兵是真實存在的。

援用奇幻元素,同時又試圖破解迷信,關於這一點,《唐詭》就做得還不錯,本著世間本無鬼神、只有裝神弄鬼之人,每樁奇案中,皆能以推理的手法破解鬼神之説。然而,《藏海傳》的編劇一方面想破除迷信,另一方面卻又沉迷於奇幻的魅力,兩者都想抓住,到頭來又給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如此以來,非但破壞了天馬行空的奇幻世界,另一方面也削弱了邏輯推理、權謀佈局的力道。


嗑哪一對CP

風水堪輿與陵墓修造的設定確實新奇,是推進劇情的主要元素,也爲男主撬開復仇之門,豐富的營造知識讓男主成功地進入仇人府中,一步步取得平津侯的信任,一步步成爲他身邊的最得意的幕僚。男主與平津侯的對手戲,堪稱全劇最大的亮點,有幾次平津侯快要被害死,眼見男主就要復仇成功了,我總希望平津侯能像男主一般,能夠順利逃過劫難,編劇讓他活下去。

有人嗑平津侯與藏海這對CP組合嗎?沒錯!這對CP太好嗑!

而男女主這對CP又如何?男主是復仇心切的曠世英才,女主是呼風喚雨的冬夏公主,兩人分開演,演得都還算不錯,但兩人在一起演情侶,讓人覺得他們是爲劇情而在一起,毫無愛意,兩人沒有CP感。可能是兩人人設太過相近,都聰明絕頂、厲害至極、身邊都有一衆輔佐之人,誰也不缺誰,關係比較像是互相利用,情愫漸生得突然,讓人感覺兩人沒必要在一起。唯一不同的是女主武功高强,男主是個文質彬彬的匠人,危難時,起到了援救男主的機制,甚至爲了救男主,還犧牲了自己的親媽。


三個仇人

平津侯在二十八集下線,原本緊張懸疑的劇情,突然變得平平無奇,彷彿劇本是不同人寫的,編劇將前面一些伏筆全抛諸腦後。第三個仇人浮上臺面時,其實我一開始就猜到了,第三個仇人很可能是面具人,不是冬夏女王。只不過劇情指向,讓我不時懷疑到皇帝身上,又懷疑到永容王爺。面具人既然是第三個仇人,他最初男主全家被殺之時,從火海中救出了小男主,原本的身份是男主的恩人,真實身份卻是他的仇人,但他爲何要費盡心思來培養男主?是想利用藏海來對付另外兩個仇人?那他爲何要告訴男主,他的仇人有三個,而不是兩個呢?

這是全劇最不合理的地方。

男主被滅門時,親眼見到平津侯殺了他全家,面具人告訴他,仇人一共有三,另一人是曹靜賢,第三人是誰?他還不知曉!要藏海去找!爲何不乾脆騙藏海說仇人有兩人,城府如此深的趙秉文,怎會甘犯風險把自己也搭了進去?

面具人最後還摘下面具,他就是在朝爲官的趙秉文!怎會蠢到曝露自己,就只因爲開啓癸璽的銅魚有三條嗎?

他自己已經手上握有一條銅魚,只要得到平津侯與曹靜賢手上的另兩條就行了,實在沒必要告訴藏海,仇人有三人。還讓藏海到處找第三人的線索!不如引導他專心對付兩個已知的仇人,殺了那兩個競爭者,不就完事了嗎?

此外,這部戲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戲中存在著幾個毫無作用的角色,例如︰永容王爺這個角色,對情節推動毫無助力,與復仇幾乎無關,可以直接剪掉。而冬夏女王與女主的姐姐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姐姐强迫妹妹和親,女王暗戀男主父親,確實有違和感,甚至令人浮想聯翩,男女主該不會是兄妹吧?這兩段劇情其實可以刪掉。直接讓男女主去冬夏邊境的地宮裏找到謎底,這就很足夠了,中途無端平添許多劇情與曲折,導致後來時間不夠用(中國連續劇有集數的限制),劇組被迫倉促完結,虎頭蛇尾,這麽大的投資製作,最後也沒逃過爛尾的命運。

然而,三個仇人的復仇路線,看似精心的佈局,其實它的複雜度,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這整部戲的戲劇性與邏輯性,劇情可以複雜,但不能冗雜。編劇若能刪掉一些不必要的劇情與人物,不要爲了宏大而宏大,爲了複雜而複雜,將劇情精簡得更加緊凑,觀劇效果會更好。最好就讓兩個仇人去鬥,鬥得兩敗俱傷。而身爲伯樂的平津侯與男主在演對手戲時,若能多添入點内心戲與深層的情感轉折,不是只有仇恨這種情緒,這會讓藏海這個復仇角色更加立體,情感更加豐沛鮮活。而男二莊之行與平津侯的父子矛盾,也過於扁平,缺乏情感深度,編劇若能著眼於三人亦主亦友亦仇人的情感衝突,會讓整齣戲更加出色感人。


三個復仇者

編劇大張旗鼓地用盡各種辦法讓莊之行上位,莊之行成功取得平津侯的信任與垂愛之後,卻是風聲大雨點小,那些花俏的劇情沒起到什麽實質的作用,最後莊之行一劍就幫男主了結了平津侯的性命,其實沒有前面艱辛的上位歷程、種種周折,他也能做得到一劍把父親給殺了。

男二莊之行的人設也有些問題,他的立場總是反反復復的,與男主結盟,要害父親平津侯,但有時又站在男主的對立面。尤其是最後兩集,他似乎與最大反派趙秉文(面具人)聯手要害男主,但在最後關鍵時刻又跳出來幫男主鏟除反派。之前,他也有過反復,得到武狀元時,平津侯讓他的生母入莊家祠堂;與藏海把酒言歡時,便說不再對父親進行報復了,但最後他卻在父親造反殺往皇宮的路上,在皇城前殺了他。

編劇好像刻意要將他寫成一個充滿意外的因子,男主遇到危機時,女主來救,大家不會感到意外。而這位亦敵亦友的紈絝男二,一出手便關鍵性地改變了整個局勢,安排得有點刻意,給人一種爲反轉而反轉的感覺。

第一集編劇就讓男主與男二來個不打不相識,而女主也在這時持鞭將男主打傷,背部留下十字傷疤,爲了將來的「相認」留下了伏筆。三個天真無知的小孩,在滅門悲劇還沒發生前,彷彿一開始的相遇,就注定了三人將會有著相互糾葛的未來、與人生若如初見的遺憾,編劇似乎想寫這種宿命感。然而,死裏逃生的師兄因傷疤與男主相認,男女主並未在床上相認,反而是男主與男二卻在浴堂裏裸裎相認,傷疤的作用就只是這樣?

三個師父、三條銅魚、三個仇人、三個復仇者,每人背後都有個隱藏的身份,編劇似乎偏愛這種三人組。如同三個復仇者小時候就認識了,而這三個仇人,小時候卻是同窗同學,最後都爲了癸璽,被男主復了仇,喪失了性命。而男主、男二與女主,只有這組人則最後成功平復了癸璽所造成的危機,讓天下回歸太平。


結論

豆瓣開分7.1,我覺得評分過低了,這齣戲雖談不上乘,但整體製作精良,就是劇本太差,一些伏筆與線索到了結尾都沒給出明確的答案,直接被編劇給遺忘了。不合理的劇情數不勝數,這裏就不一一細説了。撇開劇情不談,比起那些被誇上天的《蓮花樓》與《永夜星河》,《藏海傳》的製作在細節上算是用心,並且加入一些難得一見的歷史元素︰傳統工藝。光是木工與營造就很有看點,劇情曲折有不少吸引人的亮點,缺點就是邏輯漏洞太多,經不起深思與推敲。

若論題材新穎,確實是有諸多突破與創新;但若論佈局縝密,遠遠不如《琅琊榜》,製作方在宣傳時抱著要超越《琅琊榜》的野心,但實際的效果並沒有達到。《琅琊榜》給人的觀感是,男主梅長蘇鬥智鬥勇,衝破重重阻礙,最後讓家族的冤情得以昭雪。而《藏海傳》的所有劇情靠的全是巧合,一切「」到不能再巧了,若是不是那麽巧,男主早就不知死了多少次了?不禁讓人感嘆,藏海靠著的是巧合,而非才智,才能走到最後。劇本好像是男主自己寫的,彷彿種種錯綜複雜的巧合,專門幫他復仇而服務的。

製作方還强調,男主沒有像《慶餘年》那樣大開金手指,沒有一衆乾爹幫襯。

而「巧合」不就是另一種金手指嗎?




【人氣票選】

最後,在這裏懇請格友們,幫薇亦柔止入圍作品《雙生,食夢》與林燃作品《家長里短》投票︰https://reading.udn.com/story/act/bd_2024storyawards/?cate0_bottom_BN768x640_campaign=bd_2024storyawards



本文出自方格——《《藏海傳》觀後感

小説創作的燃點




每個人小説創作的契機不同,被點燃的時間點不同,而我的經歷算是有點特別。

提筆寫小説前,慕尼黑的老藝術畫廊(Alte Pinakothek)已經參訪過數次,對於館藏的幾幅名畫也都瞭然於胸。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專門爲展示藝術品而建造的美術館,建築本身是特有的畫廊式長條結構,又因歷史悠久,館藏十分豐富,有機會到慕尼黑旅遊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五年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牽著兒子的手,再次路過老藝術畫廊時,那次真的是眼前一亮,熱愛歐洲藝術史的我,心中隱藏的無名熾火再次被點燃。

本人寫小説的燃點正觸發於這個時間點,那時正值暑假,正好路過美術館,原本想帶兒子去埃及博物館看木乃伊,卻不經意擡頭見到美術館前的旗幟飛揚,一幅非常熟悉的畫作湧入眼簾,上面寫著大名鼎鼎的維梅爾。以前讀書時,不就修過林布蘭與維梅爾?於是,不假思索地牽著兒子的手,走入美術館的大門。

當時館方正在舉辦一項特展,展出的作品只有一幅畫作︰

維梅爾的《讀信的藍衣女子》。

維梅爾特有的用色——風信子藍,喚醒了心中深藏的記憶,住巴黎的那段日子,不時前往羅浮宮,夢裏尋他千百度,為的就是找到維梅爾所留下的痕跡,之後,在柏林與德勒斯登也偶遇他在帆布上所留下的筆觸。

然而,《讀信的藍衣女子》一直未親眼得見。

這次,卻這樣偶遇了!

因結婚,因生子,離開歐洲這片土地近十年,再次回到這片土地時,兒子已經八歲了。育兒迫使我捨棄很多東西,其中一項就包括了看畫的嗜好,兒子年滿十歲前,我們造訪的博物館全是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交通工具博物館,誰叫我生的是男孩呢?

澳洲雪梨的美術館跟英國一樣,免費入場,然而我們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前往︰澳洲博物館與海軍博物館,全因爲那裏有恐龍化石與火星實驗室,保存在Powerhouse的蒸汽機,也是珍品。愛看畫的我,跨越千山萬水搬到雪梨,竟會與名畫失之交臂?在雪梨居住多年,竟要熬到離境前才特意抽空去了一趟Art Gallery of New South Wales與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ustralia,怕的就是恐怕此生與名畫無緣相見。

五年前,兒子剛滿十歲(這週末他要滿十五歲了),終於到了可以商量的年紀,我對他說,媽媽陪你去埃及博物館看木乃伊,但你也要陪媽媽看油畫,他很乖地答應了,從此重拾四處參訪美術館的癖好。

然而,更奇妙的事情卻發生了,在慕尼黑偶爾遇見維梅爾這幅畫時,不知爲何寫小説的動力突然被燃起,整個人好像被電到一般。回到黑森林後,終於在2020年10月24日寫下第一篇短篇,發表在Blogger,當時還不知道有種網站是讓人發表小説的,直到2021年撰寫《孤城春深處》時,才到了艾比索。

《孤城春深處》是一部春夏秋冬四部曲,一共寫了七、八十萬字的超長篇。小説的靈感便是來自維梅爾的這幅畫,他更有名的一幅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更是讓我拿來大作文章。小説中大量援引歐洲藝術史中的名畫與音樂,其中也描繪宮殿花園建築,夾雜哲學宗教等議論,難不成是多年來參訪宮殿城堡美術館所留下的後遺症?這部小説不但篇幅超長,内容與文風也過於詩化與散文化,確實不適合今天這個重視劇情起伏跌宕與設定新奇的時代。爾後四年,逐漸將創作題材從歐洲古典移轉至東方古代奇幻。

時至今日,寫小説的生涯已過去四年了,陸續完成四部勉强説得過去的長篇小説,《許我餘生,自由》有幸於去年2024年入圍【角角者百萬小説創作大賞】決選,今年《雙生,食夢》也幸運地入圍聯合報舉辦的【琅琅原創大賞】。

言歸正傳,來向各位催票了!聯合報爲我們入圍的作品舉行了【網上人氣票選活動】,在這裏懇請格友們幫我的《雙生,食夢》,投票點閱打氣,投票頁︰

https://reading.udn.com/story/act/bd_2024storyawards/?cate0_bottom_BN768x640_campaign=bd_2024storyawards

此外,主辦單位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爲我們的入圍作品打造一個文學角落,展出所有的入圍作品,玻璃窗印有小説段落、故事金句等,讓遊人細細品味各種不同的創作風格,掃描QRCode就能直接閲讀展出的作品,有空的朋友們不妨前往參觀,一探究竟,相關訊息︰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小説創作︰有無大綱之爭




本人寫小説從不寫大綱,學術訓練讓我學會了寫大綱,但也正因學術訓練讓我放棄了寫大綱。根據以往的經驗,論文最後所呈現的樣態,往往與當初交出去的大綱,截然兩樣。因此,在提筆寫小説前,就知道自己不是那種按大綱走的人。

2021年寫第一部小説時,本著無經驗、無故事、無大綱,在三無的基礎之下,憑著十分簡陋的構思,卻斗膽寫起超長篇。當時寫的動機很單純,純粹爲寫而寫,結果也蠻慘烈的,後來刹不住劇情,洋洋灑灑寫了七、八十萬字,一直停留在日常生活片斷與人生感悟!

距今四年過去了,現如今學會了寫劇情與反轉,而當初寫文那種單純與熱忱,恐怕一去不復返嘍!

七、八十萬字聽起來很驚人,這不就是不寫大綱的後果嗎?

但,我似乎屢教不改咧!

不寫大綱的原因,除了靈感不足、不善編寫奇情故事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讓我走上「無大綱」的不歸路——小説寫了一段日子之後,逐漸感受到進入筆下世界的妙處。爲了得到身歷其境的冒險刺激,因此我爲小説人物選擇了無法預測的前路。那種不知道下一秒男主角會做出什麽抉擇?是殺了女主?還是救了女主?我的情緒隨著劇情起伏,不知下一刻會發生什麽的緊張感,如同看電影看連續劇一般刺激。這令我深深著迷,讓我在寫小説時,深度沉溺於小説的奇異世界當中,後來發現自己愛上這種紙片的虛擬體驗。

我也喜歡描繪細節,透過心緒、顔色、服飾、建築、自然環境、物件擺設……巨細靡遺的描繪能帶我進入另一個世界,在這個虛構世界中,最重要的體驗無非是所見所聞,因此對於描繪眼中所聞所見,孜孜不倦。

於我而言,每篇小説都是一次次遠赴異境的旅程。

不知前路爲何?結局爲何?何處是盡頭!

「未知」讓我沈醉。

更神奇的是,小説人物會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有了自己的靈魂與意志,漸漸脫離作者的掌控,我的思考與下筆,會隨著劇情的發展,反被角色的意志力所左右。人物甚至會跳脫作者的思考框架與文字藩籬,有了自己的想法、意志與靈魂。

與其説是我的筆賦予人物生命與思考,不如説人物的思考、意志改變了我的下筆、改寫了故事的走向。例如︰去年參賽作品《許我餘生,自由》,女主角雪兒不知不覺中對邪惡的反派男二起了憐憫之心,最後兩人分手時,愛上而不自知。這是當初著手寫這篇小説時,沒有料到的結果。始料未及、出人意料的反轉,能讓作品增添幾分動人的顔色,也能讓身爲作者的我,身心靈的體驗更加深刻。

這是沒有寫大綱才會有的體驗嗎?

雖不排除,寫大綱的人也能得到相同的體驗,但可能欠缺一種未知感?

我寫小説更多時候是在寫出那種、故事人物在面臨未知的未來時,心中所產生的焦慮、試探與害怕,同時思考自己在面對同樣的情境時,會做出什麽樣的思考與抉擇?

於我而言,寫小説多半爲的是體驗,像旅行一般,行至遠方,探索未知之境,重點並不在於行程是否精彩,而是偶遇所帶來的驚喜。出發前,我通常很少做調查,更不會去看攻略,到達目的地時,隨便走走,隨便看看,絕不讓網上的訊息先在腦中留下某種印象,不怕錯過什麽,怕的過多的訊息量會降低臨場的驚艷與驚喜。

寫大綱也説如此,事先知道了情節與結局,總是少了幾分臨時的變與動。

三句不離拉票,懇求大家移駕到下面連結投票,六月十九日截止︰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粽子的南北之爭



  今年端午適逢耶穌基督升天日,德國也放了四天連假。

  端午節時意外在堂妹的臉書上看到一則帖子,她分享了自己包的客家粽子。哇!太懷念了,就只一張照片,便勾起我深深的鄉愁。堂妹專門寫散文,曾得過數次文學獎,她擅長寫家常與做菜場景,每每寫得我飢腸轆轆。

  我們小時候住中壢,後來搬到台北市,我出國後,爸媽又搬回台中市。中壢是個客家城市,堂妹的母親即是客家人。雖然我父母皆是中部人,但我特別喜歡吃客家粽,客家粽與閩南粽大不同,不是用綠色竹葉包,而是先將糯米、蘿蔔乾、豆乾與肉碎炒香之後,再把米包入褐色有斑點的葉子之中,蒸熟後,吃起來味道跟油飯比較接近。這種粽子與我家的粽子味道完全不同,卻包裹著我許多童年的回憶與情感。便利超商賣的也都是這種粽子,下課後肚子餓了,就來這麽一顆粽子果腹,北部粽可謂滿滿的兒時回憶。

  相較而言,阿媽包的粽子就豪華了許多,堪稱日本粽,糯米中摻入紅豆炒香,還包入一顆栗子。直到我住了日本之後才知道,原來阿媽的粽子是和風粽,日本人過年吃的紅豆飯和我阿媽的粽子味道一模一樣,只差沒有用竹葉包著。

  而我媽包的粽子堪比中秋月餅,是蛋黃粽,除了我家特有的紅豆之外,我媽包粽子時,總會滷上一鍋豬肉、香菇與豆乾,粽子裏包入一顆鹹鴨蛋黃、一片香菇與一塊豬肉。無論是媽媽包的還是阿媽包,都與客家粽的風味不同,她們都是將整掛粽子放進大鼎裏水煮,不似客家粽是用蒸炊的,口感黏軟濕滑。

  一般台灣人將粽子分成南北,其實應該以使用的粽葉來區分,略分三種︰桂竹葉(竹籜)、麻竹葉與月桃葉,盛行地區大致上對應北中南三個地區。所謂北部粽,桃竹苗三地的客家粽,大都是蒸熟,不是水煮,吃起來口感跟油飯很接近;不使用竹葉,而是使用褐色帶有斑點的粽葉,那是桂竹的籜葉,又稱桂竹葉,籜葉是桂竹的筍殼,並不是葉子!聞起來有股淡淡的竹筍香,又因爲粽子是蒸熟,葉子的香氣較淡,不如南部粽的濃。

  中部人則多使用麻竹葉,阿媽與媽媽都是中部人,皆使用竹葉包粽子,她們包的粽子,帶著竹葉清新的味道,用的餡料特別多。而南部人則使用月桃葉,月桃粽帶著一種氣味十分獨特的味道,曾吃過臺南粽,吃的時候還得沾一種特殊的醬料,月桃味對我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味道,很難形容對它是否喜歡它。

  在此,懇請格友們爲我的小説投下神聖的一票,《雙生,食夢》目前入圍琅琅原創大賞,網上人氣票選時間,到六月十九日截止,每日投一票,拜托拜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