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

E-learning



Moria Flaig
14. April 2016


除了讀一些PDF電子檔的書之外,我幾乎沒有讓孩子嘗試過e-learning。但陸陸續續我也認識一些e-learning的概念。

很多學者所持的觀點是,e-learning在學程設計上,往往更加地循序漸進,最大的優勢是,電腦可以無時無刻地掌控孩子的程度,依照程度引導孩子去做他自己能力範圍內的習題。相較而言,教師的教學方式只取中間值,也就是難易度適中、剛好適合中等生的程度,無法顧及到程度不好的,犧牲掉程度好的學生。

特別是家庭作業的設計上,電腦系統可以按照孩子的程度來做調整,從題庫選取與能力相應的習題,難易度適合孩子的能力,這樣更能讓學習者針對自己的程度來學習,來完成作業,不會讓孩子感到太難而放棄,也不會感到太容易而覺得無聊。因此,電腦系統並非給予所有的學童同樣的家庭作業,難易度同樣的功課,而是以學童個別的程度來做調整。

就我所認識的語言學習中,即廣泛地運用能力分級來考試,也就是,不是所有的學生得到同一份考卷,因為每個學生的程度不同,電腦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從題庫中提取不同的考題,來進行測試,雅思即使用這個原則來進行英文測驗。

這種測驗法還有一個優點,能讓學習者從測試中看出,自己的學習是否持續性地在進步之中。也就是說,在測試時,學習者得到的考題是以他的程度為基準,考試的立意不在於,讓學生與其他學生做比較,而是,在跟過去做比較,跟上一次考試做比較,所以考試的目的是在看學習者有沒有比先前更為進步,而不是在看學習者是在眾人中領先多少百分比。

因此,在正式考試開始之前,會先出現幾道試題先測試學習者的程度,讓學習者馬上得到與其程度相應的測驗題。於是,雖然是同一班人在考試,但因為每個人的程度不同,所以每個人從電腦的題庫中,所得到的考題也不同。這個原則普遍運用在國際性的英文考試之中,美國大部份的證照考試也是採用這個原則。


E-learning的數學與閱讀作業利用同樣的原則,讓程度好的學生能夠更加速學習,程度不好的學生,需要較久的學習時間,不會因作業的難度太高而無法跟進。這是一個新的學習觀點,爭取高分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考試的目的是在測試學習者有沒有持續在進步,這對小孩有著激勵的效果,讓孩子專注於自己的跑道上,不必瞻前顧後看別人,就只根據自己學習的步調來學習,從理想的層面來看,這是一種能夠照顧到個體差異的學習方式。

一切看來都很理想,但我認為,e-learning最不妥的地方是,這還是沒有跳脫分數圖騰,學習反而會比起往常更化約成選擇題,更加制式化。孩子要學習的事情不是只是在A、B、C之間做選擇而已,不是嗎?那寫作與口語表達呢?諼諼總是喜歡在寫拼音作業時,在字上加上顏色與圈圈,試圖在字之中找出規則,看起來他的分類很類似Phonics。

他這樣的學習方式,卻是e-learning所無法評量的,我認為,這反而是一個小孩在學英文拼音時,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基本上,學習讀寫即是一種使大腦將大量的字彙歸納成幾個簡單的規則的過程,但電腦卻只能看到一個孩子學習的結果,看不到過程,看不到孩子怎麼取得知識,看不到孩子怎麼歸納、綜合。一個全面電腦化的學習方式,將會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不幸的是,我們的下一代是e-learning的實驗老鼠,政府當局,應該慎思其後果,再砸錢吧!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我家的讀經教育



Moria Flaig
13. April 2016


我接觸自學比較深入的時期,其實是我們住在美國的那段日子,教會裡有很多家庭都實行在家自學,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在自學。那時,我認識了不少的自學家庭,他們都是清一色的美國白種人,對於美國公立學校低落的素質,自學對他們而言,無非是自救的唯一出路。

那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規模宏大的大家庭式的自學,一大群孩子一起朗誦著聖經,感覺上好像是目前台海兩岸風起雲湧的讀經教育,聽來令人感動。基督徒雖然注重讀經教育,但我們並不背誦,小孩若是熟讀經文,自然就能夠說得出來,不必說得一字不差,雖然這與中國傳統的讀經教育有所差異,但是強調直接朗誦、看重潛移默化的基本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自學家庭傾向於「大」,我甚至有遇到過,一個媽媽帶著十幾個小孩自學的情況,請注意,我們不是摩門教、天主教反對節育。很多媽媽說,自學要孩子多,媽媽帶起來才輕鬆,自學才有辦法依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盯著一個孩子自學會非常地辛苦。我想,他們說的大概是:「萬事起頭難」的那種難。第一個孩子上了軌道之後,第二個孩子要跟進,自然就不是件難事,第三個孩子更是依照著軌跡前進就行了。

我之所以會讓孩子自學,除了近期部落格中多次談到的自主性學習之外,倒不是感到澳洲公立學校素質低落,需要以自學來自救,我們跟美國弟兄姐妹一樣,還有一項用意即是,基督徒最關注的無非是孩子的聖經教育,唯有在家教育讀經教育才有辦法落實於學習生涯之中。


我們的聖經教育開始得很早,早在諼諼兩歲時,就常常坐在爸爸的大腿上,聆聽神的話語,那時候爸爸從德國訂購了一套漫畫聖經,我以前在部落格中曾經介紹過,其實那是一部英文的譯作,原名叫做:『The Bible in Pictures』,後來我在美國也買到了合訂本,全部十五冊合訂為一大本。

爸爸就以這套聖經為基礎為孩子說聖經。那時候諼諼還不識字,但是卻能夠閱讀這套書,是以看圖說話方式來閱讀,一看到圖,就可以想起爸爸說過的故事。於是,諼諼閒來無事,常常自己讀這套書,等到他四歲學會德文閱讀後,再也不必請爸爸為他說聖經了,現在更是自己常常讀這套漫畫聖經。

等到他讀過幾本長篇小說之後,我認為他的字彙量與理解能力可以達到閱讀聖經原文的程度了,於是我們就開始了每天半小時的晨讀。

引導小孩讀經,並不在研經,不需要字字研究,字字計較,而是引領孩子熟悉聖經原文,在故事的關鍵時刻,聖經原文怎麼表達?神所說的話語又是什麼?我們的目標在多讀,而非精讀,以孩子目前的知識背景並不適合精讀。小孩子與成人不同,他們先吸收再理解,成人是先理解,再吸收,小孩的記憶力佳,理解力差,因此,我們先將目標定在熟悉經文上,這能夠為孩子將來的研經,建立良好的基礎。

讓孩子熟讀聖經的目的是,寫得再好再精彩的聖經故事都比不上原文精彩,因為為孩子們編寫的聖經故事多少都含有作者個人的解釋在裏面,為了避免這個缺點,我們應該儘早讓孩子開始閱讀原文,不讓聖經故事誤導了孩子的理解。一個很典型的錯誤是,很多人將亞當夏娃所吃的禁果以蘋果來詮釋,這樣一來,孩子將來在讀原文時,腦中還是留著蘋果的印象,造成一種誤導。

因此,我們日常的讀經,通常以閱讀為主調,只有在孩子提出疑問時,我稍微導讀一下,幫助孩子理解,但我總是先問孩子自己怎麼看這個問題,儘量讓孩子自己按原文去理解,若是還不懂的話,最後在給予適當的解釋與協助。

總之,例行讀經的目的在培養孩子讀經的習慣,讓孩子從小熟悉經文,進而隨著孩子的成長,最後能夠達到自己讀、自己理解、自己發問,自己思考,再也不需要大人的引導與解釋了,隨時隨地能夠自己閱讀聖經了。

在自學中,更重要的是,將讀經列入自學之中,孩子能夠從讀經中看到自己的成長,嬰兒時期有嬰兒時期的理解,小小孩有小小孩的認知,將來成為小學生時,又會與現今有所不同。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競賽式學習



Moria Flaig
12. April 2016


你有沒有看過一群小朋友圍著老師,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的情景?是回答的那一刻重要呢?還是孩子時時都知道自己在學什麼?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來得重要呢?

在競賽式的學校教育下,比反應快、比聰明伶俐,對於傻乎乎的小男孩來說,的確是一大劣勢。

我曾經多次觀察我家孩子參加聖經課的進行過程,他們不是只有說聖經故事而言,還有美勞、體能競賽。在障礙賽中,女孩那種敏捷,機靈,令人咋舌,男孩根本難以匹敵。我也觀察過中文學校朗讀比賽的狀況,女孩歇力大聲地朗誦、積極進取的態度,與男孩子的畏畏縮縮、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女孩子的確討喜多了。

從這兩種情景中我發現,女孩子的思維模式的確與男孩子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她們很聰明伶俐、反應很快、也很積極應對、配合老師的要求。在競賽式的學習模式之下,女孩子總是最快、最踴躍的、最配合的、最努力的。而男孩子對於參與總是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興味闌珊,他們較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對於其他的事情則表現出一副冷漠的態度。

哪一種學習態度比較好呢?諼諼是個男孩,媽媽清楚地知道男孩的優點、男孩的強項在哪裡。男孩子不愛表現,對於速度與效率沒有感覺,但深藏不露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實力,只是不太愛現罷了!


但幾次觀察中我也看到了,學校大多喜歡踴躍又能夠配合的孩子,老師總是一眼就看到那舉手快答的孩子。這時,我要為男孩說話了,男孩溫吞,反應遲鈍,有比較差嗎?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種深度的學習,都必須經過對於一件事情徹底的探索、閱讀、研究、思索問題,這樣的學習才能算是深度學習,所以專注於一件事情卻是深度學習的關鍵。

迅速回答不代表深度,考卷滿分不一定是代表完善。我認為,孩子自己知道他在學的是什麼?專注的是什麼?這樣的孩子與他人不同,他有目標,而且願意付出努力朝著目標前進。

唯有閱讀過大量的書本之後,才能夠進行徹底的探索。你說,專心於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重要呢?還是回答問題的那一瞬間重要?

然而,又有哪個學校能夠給孩子一年半載的時間,光只是探索一個主題?哪個學校願意提供人員和資源只輔導你家孩子探索他的興趣?我說的是烏托邦嗎?沒有一個老師願意陪著一個孩子研究宇宙太空陪上一年,不是嗎?

學校能夠看到的是小朋友們舉手那一瞬間作答的效率,又快、有準確。其他的,深度、廣度都不是學校教育所能夠提供的。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以玩樂為主的學校教育



Moria Flaig
6. April 2016


「小孩子就是要讓他盡情地玩耍呀!」這好像是時下最流行的教育哲學。玩樂最重要,能瘋狂地玩就是發展健全,甚至有些人深信,能玩的孩子比較有創意。至於要求孩子學習嘛!我曾經在網上讀到過一個觀點:那是典型的有神經質的A型媽媽,想要教出天才兒童的心態。

「現在的小學大部份是以玩樂為先,小孩子沒有在讀書啦!」尤其在澳洲小學沒有課本,也沒有功課,家長看不到孩子到底在學校學了些什麼,這都是一些中國媽媽跟我反應的苦惱。「哎呀!妳不知道,我兒子來了澳洲三年,也玩了三年了,越來越難教了,要求他讀點書,就壞了他玩的興致,老跟你唱反調,照這樣下去,讀書要待何時呢?」

其實我並不認同時下流行的教育理念:「小孩子本來就是要讓他玩呀!」我不反對玩,童年本來就是要盡情地玩。我不反對學校教導玩的重要性,但是有一點我就很迷惑了,這些學校為什麼不教導:「讀書和玩樂一樣重要!」我覺得,盲目地追求從遊戲中學習不是有點虛無?從遊戲中發展創意不是有點自欺欺人?縱使玩很主要,但是學習讀寫等基本技能也同樣地重要,為什麼不能兩者並重呢?

有哪個小孩能夠邊玩邊讀書的,誰不知道,要讀一本書是必須安靜下來,孩子成日嘻嘻哈哈地能讀什麼書呢?從遊戲中學習,的確能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但讀本書就被看成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嗎?知識無助於解決問題嗎?這樣的教育理念不是太空洞嗎?為什麼不改成:從思考中學習,從知識中去洞察問題!我們是不是讓孩子玩過頭了?我認為,過與不足都不是均衡的發展。

諼諼所參加的聖經課中,有一個小朋友的行為很顯目,因為他很愛說話,嘴巴沒有停下來的一刻,要求他畫畫、做勞作,都是動口不動手,嘴巴光說個不停,他一個全面性、全方位、無時無刻都在玩的孩子。當老師要說聖經故事,要求所有的小朋友安靜坐下來時,問題來了,他不斷地找藉口說要上廁所,要出去教室,完全坐不住。要求他靜坐著二十分鐘,專心聽聖經故事,好像是坐如針氈,完全沒有辦法。


看到這個例子,我不禁要問,小孩子只需要玩嗎?他們終究有不能玩的時候,這時候要怎麼辦呢?小孩子是不是也要知道,不玩、不看電視時,又該做些什麼呢?
我曾經讀過一篇報導,報導了美國一所另類學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所學校叫做Beach School,這所學校有著與體制學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強調遊戲、發展創意、不注重讀寫、寓教於樂。結果,家長花了昂貴的學費,讓孩子去上樂園般的學校,你猜結果怎麼著?這些孩子畢業之後,大多數都有著讀寫困難,皆無法適應社會而遭遇到求職上的挫敗,其中不乏有人患有高度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因而患有嚴重的憂鬱症而自殺。

玩樂教育觀彷彿現代教育學中的神話,被多少人所崇拜著,玩的重要性被過度強調、渲染、神化,多少父母深怕自己的孩子玩不夠多。上面的經驗發人深省,光玩不一定能讓孩子快樂、滿足。一個校友回憶到,他很後悔他把人生最精華的階段,沒有好好地利用時間來學習,而完全在玩遊戲、畫畫中荒廢掉了。如果他的人生能夠重新來過的話,他寧可少玩一點,多學一點,至少讀寫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無法讀寫,在社會上就很難生存。

一個以玩樂為主的學校不是一個培育健全的孩子的地方,每個孩子最終都是要面臨社會,都要經歷嚴酷的競爭與生活壓力。經歷考驗、挑戰、挫折都是每個人人生必須經歷的,如果孩子從小沒有經歷過學習所帶來的壓力與挫折,長大之後,如何在職場上抗壓、抗挫折?然而,學校再也不是一個保證習得良好的閱讀力的場所,一切以玩樂為先。


事實上,學習不一定要犧牲掉玩樂,也不一定要是充滿壓力、強迫要挾,學習也可以是自動自發、快樂美好的事情。首要,我們要先教會孩子一件事情:擁有想要讀書的欲望。求知慾是神在設計人腦時就已經設計好了,然而讀書動力卻是要來自孩子自身。

一個從零歲開始就有豐富的閱讀經驗的寶寶,不用強逼,不用規定,只要等到會識字之後,孩子就能完全主動讀書、主動追求知識、從書本之中找到問題、進而從書中尋得答案。要靜下來讀書不是問題,要全神貫注地看書就不是件難事。諼諼就是一個熱衷讀書的孩子,讀過頭的狀況頻頻出現。

睡覺前,一定要讀書,讀不到心滿意足則不關燈;起床後,也要讀書,不讀書,大腦則無法清醒,無法遊戲。一個五歲小孩,我們大概會假設,這個孩子一定是睡前還拿著玩具,起床後也去找玩具,但是諼諼並非如此,他拿的是書本,沒有人告訴他,要求他,他都能主動讀書,隨時隨地地讀書。不要說我們沒有買玩具給他玩,他玩具也很多,不要說,是我們規定他這麼做,我們從來沒有要求他要讀書,然而,對他而言,讀書跟遊戲一樣重要,甚至讀書比遊戲更為快樂。

識字的技巧必須靠大人訓練,但是讀書的動力卻是訓練不來、強求不來、灌輸不來,這完全必須源自於孩子自身對於書本的熱愛。誰都無法規定孩子每日的讀書時間、每日讀書的內容,一切都要靠孩子自身去啟動讀書的動力,以強烈的求知慾去維繫不斷吸收知識的渴望。

因此,與其培養孩子讀書識字的技能,不如先培養孩子對於書本的興趣。而讀書的興趣又是從哪裡來的?以我的經驗來說,寶寶從零歲開始就讀書,就能夠培養孩子日後對於書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建立孩子日後良好的讀書習慣。因此,想要孩子讀書,就要從零歲開始讀書給小寶寶聽。

我讀了整整四年的書給諼諼聽,在潛移默化之中,最後媽媽的感覺是,愛書彷彿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旦孩子自己會讀了,就像是在太空中射出了一顆子彈,這顆子彈不需要燃料、能量、動力,除非遇到外在阻力、重力、引力,這顆球能夠永無止境地在太空中往前衝刺,直到永遠。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孩子的第一本德文長篇故事



Moria Flaig
16. April 2016


由於當初來澳洲時,我們所帶來的德文童書都是科學類與歷史類的,故事書沒帶上幾本。趁著地利,我全神貫注於孩子英文閱讀力的培養,德文就讓孩子自己去讀去學,對此沒有額外的規劃。說是在的,在缺乏書源的情況下,也難有規劃。

近來,爸爸為孩子訂了兩次書,一次購買的是知識類的童書與有聲CD,另一次,順帶買了幾本純文字的故事書。書寄到時,我馬上將德文閱讀納入自學的範圍之中,沒想到諼諼的德文閱讀不甚「流利」,雖然他閱讀知識類的書都還行,但是兒童文學上的薰陶,比起英文來,欠缺得厲害。幾番嘗試,也幾番放棄。

後來,我找到了一套不錯的書,措辭上少了德國那種落落長的拗口,故事內容也生動有趣,一看原來是本英國的譯作,叫做『The Famous Five』,作者則是鼎鼎大名的Blyton。她是一個多產作家,終極一生出版過700多本童書,在澳洲也甚為知名,但我們卻沒有讀過她的任何一部作品。然而,爸爸為孩子從德國訂購空運來澳的書中,卻有三本是她的作品。

我並不反對讓孩子看譯作,諼諼所酷愛的『高盧英雄傳』(Asterix & Obelix)也是譯作啊,我們每天讀的聖經也是譯作,那又何妨呢?重點是,而Blyton是英國人,措辭上沒有那種德國人所偏愛的:拗口的長。於是諼諼這次讀起來,就順口多了,舌頭不再頻頻打結。

不幸的是,措辭上是簡潔多了,沒錯,但是故事卻是異常的長。天啊!這整個系列一共有39本故事耶,每本都有一百八十多頁的排版。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讀完這一整套書呢?爸爸會買這樣的書,是為什麼呢?當然是因為他自己小時候讀過,所以才介紹給兒子讀,可想而知,一定是非常地精彩。

我們讀了一陣子之後,故事喜歡是喜歡,況且劇情中還有諼諼喜歡的城堡,但是媽媽就是不喜歡這種超長,需要長期抗戰才能讀完的書。於是問起爸爸,自己小時候是不是讀完全部39本?「沒有耶!」是另一頭傳來的回答。那我們到底要不要讀呢?我可不想我們未來兩年的德文閱讀,全被這套書緊緊套牢。爸爸的說法是,不需要像看連續劇一般,一本接著一本地讀下去,不想讀的時候,就停下來唄!換換口味,也很正常啊!

想到,諼諼立志要讀完『小木屋系列』(Little House)這八本書,我們已經在讀第四本了,眼看著還有四本,就要大功告成,我們已經走在半路上了。這一點小小的成就,終於讓我有撥雲見日的輕鬆感,孩子要完成這整個系列,指日可待,不再只是個夢想,這種感覺比起先前的確舒服多了。雖然我自己也認為,不一定非得要把這套書讀完不可,至少不一定要在現在讀完,學習的道路還很長,再等個一、兩年,孩子夠大了,那時候自己也可以讀啊!何必一定要現在綁著媽媽一起讀呢?但諼諼卻堅持要讀下去。

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有連續性,就讓人想繼續讀下去。我有種掉入陷阱的感覺,但孩子喜歡這套書,我自己也超喜歡,老實說,若不是因為孩子的緣故,我想,我這輩子大概不會有機會讀這套書,頂多快快翻閱完畢。但是孩子教會媽媽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恆,欣賞文學作品要慢慢品味、細細咀嚼、不能貪快。不久之後,我就能夠向人誇口說,我讀過一套英文書,還是巨作呢!先到這裡,不由得心花怒放,自我陶醉起來了。

當然,小孩對於巨作還是名著完全沒有概念,他只是很單純地「喜歡」,喜歡就是最好的動力、最好的導師,喜歡能讓孩子堅持不懈。說是在的,我心裡還怕怕的,怕他也會深愛上『The Famous Five』,立志讀完全部39本書。再過個兩年,他自己能讀長篇了,他自己去讀,這次我可不想再被綁著,把這39集一字一句地啃完。我們親子共讀是以朗誦的方式進行,而且是逐字地讀,因此,速度慢,要非常有耐心才能夠讀完一本書呢!更何況是令人畏懼的數字:39本。

總之,先把孩子的德文閱讀力培養起來再說吧!過一陣子,我想讓他讀,在德國出版界甚為知名的『???三個問號』系列偵探小小說,是口碑相當不錯的少年讀物。我來之前,曾經想要買一些帶來澳洲,那時,諼諼才剛會獨立閱讀德文沒多久,沒想到,我們帶來的德文書,他很快地全部都讀完了,沒想到這麼快就進入純文字的閱讀了,孩子的速度往往不是父母所能夠預期的。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2016年4月17日 星期日

休息可以讓孩子走得更遠



Moria Flaig
6. April 2016


我家自學時間的安排,通常是,星期五是圖書館日與聖經課,星期六是中文學校與教會,星期日是全家出遊日。也就是以自學四天,活動三天的節奏來進行。

一般自學的家庭會按照學校朝九晚五的節奏來設計課表,也有很多家庭星期六早上還有安排上課。而我們家上課時間每週只有四天,早上除了讀經之外,並沒有安排任何課程,基本上,我們的自學只有下午,而週六中文學校與在家自學的內容無直接相關。

起初我還蠻擔憂,每週連續三天沒有自學,相隔的時間會不會太長?每星期一要接續下去會不會有困難?每週一孩子情緒不是很好,假日結束了,誰都會不爽,是不是我們的假放得太長了?讓孩子難以收心。後來,我卻有一大發現,驗證了心理學家的說法:「休息可以走得更遠的路」。

尤其是孩子在遇到關卡,學習難度較高的課題時,這三天空白反而提供了他思考的時間與空間。這個現象反應在數學上的學習,特別明顯。上週沒有理解清楚的,星期一突然突飛猛進。本來諼諼不會數數數到一百的,怎麼教都教不會,某個星期一,突然一口氣數到一百,讓媽媽刮目相看,問是誰教的?孩子說是他自己的大腦教的。從此以後,媽媽明白了,在引進新的內容時,孩子如果無法立即消化理解,沒有關係,只要等上三天,在這三天的空檔之中,孩子自己會有辦法找到方法來理解。

再者,眾所週知,學外語貴在持恆。但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年初,為了將數學與拼字兩項納入自學之中,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訓練孩子熟悉這兩個科目,於是我將法文停了一陣子。後來要再重新開始時,本來以為孩子早就全部忘光了,必須重頭訓練起,沒想到孩子卻能比以前更純熟地掌握發音規則,他所學過的兒歌之中,難度高的幾乎都背起來了,令媽媽大吃一驚,難道孩子在這段時間裏,心中也會默默地復習法文?那時他一共學了23首兒歌,為數不少耶!

的確如此,諼諼自己說,在沒有上法文課的那段時間中,他自己常常在心中默想學過的兒歌,咦!完全不需要看也能夠在心中復習?這下子讓我見識到兒歌的神效,於是我們復習了一陣子繪本之後,發現繪本沒有兒歌來得好,於是就捨棄繪本,只學兒歌了。不只是因為兒歌簡短容易,兒歌還有一個特點,能夠讓孩子牢牢記住,經久不忘。

心理學發現了一個現象,休息一段時間之後,大腦能夠更有效率地將所學的訊息做一個連接。換言之,休息能夠讓記不牢的牢記,讓不明白的變成豁然開朗。因此,我們應該常常給孩子充足的休息時間,讓孩子自己思考、讓孩子自己的大腦去打通關節、讓孩子去找到方法來理解。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孩子碰上了什麼樣的困難?只有孩子自己清楚,所以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件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在教加法進位法之前,先讓孩子把四對數字背起來:1和9,2和8,3和7,4和6。在教的時候,孩子似乎無法記住。三天後,過了一個週末,奇蹟出現了,孩子卻一口氣全部說了出來。這時,不禁讓我對「休息效應」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想大概是,週末在玩玩具時、在坐渡輪時、在公園攀岩時、在海邊淘沙時,孩子自己在腦中偷偷地演練復習,不讓媽媽瞧見,經過三天的休息,三天思索,他自己就開悟了。

休息可以讓孩子可以走更遠的路!最好,週日帶著孩子遠離學習的場所:學校與家庭,遠離干擾大腦休息的銀幕與訊息。多帶孩子到郊外看看海、看看叢林、看看公園,這樣一來,孩子更能將學過的內容做更有效的理解、消化、吸收。

假日時,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去!去!去!到房裏做功課去!」而應該是帶著孩子去踏青、去健行。孩子多活動、多走路、多呼吸新鮮的空氣,不僅是對孩子身體好,而且對孩子的學習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寓教於樂:從三劍客談起



Moria Flaig
5. April 2016


一年以來,諼諼瘋狂地迷上騎士與恐龍,所見所聞所讀所識只有這兩件事了,為了讓孩子能夠徹底研究自己的興趣,媽媽在圖書館所見所聞也只有這兩種書了。

孩子的興趣很快地以騎士為原型,逐漸擴展成羅馬士兵(Legionary),很慶幸地,媽媽也找到了相應的讀物,也就是漫畫『高盧英雄傳』(Asterix & Obelix),來澳之後,孩子痛快地讀上了半年,但畢竟,『高盧英雄傳』中的羅馬士兵全是反派角色,諼諼並沒有真正愛上羅馬士兵,只是愛屋及烏,在愛Asterix之餘,順帶讀了一些古羅馬史與古埃及史的相關書籍,認識了競技場、龐貝城、金字塔、木乃伊等古物遺跡。

曾幾何時,諼諼的注意力漸漸地有所轉移,起源於,我在圖書館借了兩本與『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相關的童書,其中之一的『鐵面人』,即是『三劍客』這部巨作的終曲,雙胞胎調包的情節令人低迴不已,於是諼諼就迷戀起毛瑟槍兵來了。

原著的結局與電影不同,大仲馬對路易十四完全沒有好感,讓調包失敗,路易十四親自終結了三劍客的輝煌時代,最後只剩下達太安孤零零一人隨侍左右。Leonardo Di Caprio主演的好萊塢電影卻改編成,調包成功,菲力成功地取代路易成為歷史上的「太陽王」路易十四,創下法國的黃金時代。

暫且不論,路易十四本身的功過如何?這個故事卻讓諼諼開始迷上毛瑟槍兵(Musketeer),自己玩起三劍客的遊戲,要求媽媽找書給他讀,可惜的是,我能夠找到的相關書籍,就真正只有『三劍客』這本書而已。

市面上鮮有為兒童編寫的關於法國路易十四的歷史書籍,就連拿破崙的題材也是需要耕耘的一塊領域。我曾經多次提到,澳洲的書大多是從英國進口,在這裡的童書不乏英國歷史中的亞瑟王、都鐸王朝、維多利亞女王、莎士比亞等題材,但是路易十四與拿破崙嘛?似乎沒有人感興趣,所以沒有進口,不然就是沒有這方面的英文童書。我猜想,大多數的英美父母大概認為,兒童不需要認識與自己文化無關的路易十四與拿破崙?是要我們從法文書裏面去找?但是諼諼的法文還沒有好到那種程度,難道是要我們為了毛瑟槍兵而努力法文嗎?雖然有點強人所難,但的確也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然而,『三劍客』這三部曲不但是又臭又長、而且太難太複雜,連我自己都搖頭歎氣,更何況是一個五歲小孩呢?雖然諼諼也讀很難讀的聖經,但是他對於聖經的故事早就瞭然於胸,況且聖經故事都是一小段、一小段地鋪陳,不會一次出場太多的人物,情節也不會過於複雜,對於人的描述也很簡略。『三劍客』則不然,不但故事情節不熟,而大仲馬愛以細膩的白描來呈現人物,而且要一次弄清楚這麼多的人物,就好像要一個五歲孩子讀金庸一般,這太難了!我想,我必須就此罷休!


興嘆之際,我回想起,我們的德國之旅,我們在Rudolfstadt華麗的巴洛克宮殿中看到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迷你模型展,巴洛克時代的藝術風格正是路易十四時代的時尚,凡爾賽宮正是巴洛克藝術的代表建築物。那時我所拍的一些照片還能勾起孩子的回憶,迷你模型中的侍衛隊全是毛瑟槍兵:長外套、寬邊大帽、羽毛帽飾等等,都是毛瑟槍手的特殊裝扮。

雖然缺乏書籍與圖片讓諼諼徹底地認識毛瑟槍兵,但是旅行中的浮光掠影卻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孩子依照著腦海中的殘影,將手邊的騎士變身成毛瑟槍兵,以騎士的國王充當路易十四,大玩起『三劍客』的遊戲。

縱觀歐洲史,剛好這三種類型的軍人:羅馬軍團、中古騎士、毛瑟槍兵,貫穿了整個歐洲歷史。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各民族各據一地成了封建王國,領主們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地,於是蓋城堡、養騎士來抵禦敵人的攻伐,騎士階級成了中世紀中最風光的階級。好景不常,火藥被引進歐洲後,大炮攻破了城堡,毛瑟槍穿破了騎士的鐵甲,中古騎士遂為毛瑟槍手所取代,城堡也一座座地凋零沒落。

而這三種類型的軍人的演變史就像是歐洲三種國家類型的演變史:帝國、封建邦國、民族國家。相對應的君王類型即是:凱撒大帝、封建領主與集權君主。同時也代表著三種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羅馬、日耳曼與法蘭西。讓孩子玩透這三種士兵,無異是認識歐洲史的入門。

如何讓孩子盡情探索他的興趣?無非是以大量的書籍來讓孩子閱讀,讓他自己來研究探索。我在德國買了不少騎士、城堡、中世紀史的書籍來讓諼諼閱讀,在澳洲遇到特價書時,也加減買了不少。當然,善於利用圖書館是最佳途徑,借書可以省下不少錢,而且可以大量地借,不必考慮後果,買書的話,就要摸摸自己荷包的深淺。


除了讀以外,我們假日旅遊活動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喜歡動物就往動物園去,喜歡科技就往科學博物館逛。這次回德,就少不了帶著孩子去參觀城堡,這不但讓孩子興奮不已,而且能讓孩子對於中古騎士的生活有了具體的體驗,讓孩子親眼見見真正的鐵甲裝備,讓孩子從城堡雄偉的建築結構中來感受騎士時代的防禦哲學,讓實物印證孩子的想像。

再者,我們也在離開德國之前,剛好趕上全德國最大的中世紀市集,剛好就在婆家不遠之處的Horb。在古老的大街小巷之中,到處漫步著穿著中古服裝的人群,其中不乏全副武裝的騎士,讓諼諼大飽眼福。此外,我們還全家一起觀賞了騎士劇場,全身金光閃閃的騎士,彷彿活生生地從城堡中走了出來,這能讓孩子的研究與觀察更具象、更鮮活,更加有趣。

那時,我也買了不少德國名牌玩具Playmobil和樂高,全部都是騎士和城堡,然而Playmobil的城堡太重了,我們只帶了樂高城堡來到了澳洲。玩具的好處是,在孩子閱讀騎士城堡之餘,他能夠自己動手組合操作、自己蓋城堡、自己排列騎士的陣勢、自己想像故事情節、自己大玩騎士廝殺打鬥。此外,我們也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騎士裝備,玩具玩不過癮時,自己就可以玩變裝遊戲,搖身一變成英勇的騎士。


我想,教育若不是只是紙上談兵:看書、考試、死記書本上的知識等等,而還能夠落實在遊戲之中,這會讓孩子對於知識產生更強烈的興趣。以前我曾經撰文寫了一篇韓國媽媽,她教三歲兒子的做法就是,一切從勞作做起,她連九大行星都能想到妙法來美勞,寓教於美勞,實在是令人佩服。這是她的教法,而我的教法則是:儘量找到相關書籍,讓孩子研讀相關信息;找到相關玩具,讓孩子不是只有讀,還能將書本的訊息故事化、遊戲化,讓知識更為鮮活與有趣。


總之,無論是中古騎士還是毛瑟槍手,我盡可能地採用全方位整體配套的方式,來讓諼諼從書本文字的閱讀、歷史背景的瞭解、旅行參觀實體、到實際的遊戲演練與操作,全與之息息相關。這一切的安排,也不是我這個媽媽一開始刻意設計的,而是經驗一點一滴地告訴我,書本還不夠,還要實物。有實物還不夠,還要親眼看見。親眼看見還不夠,還要親身遊戲操作。遊戲的美妙之處就是讓孩子能夠身歷其境,享受其中的樂趣。若是書本、玩具、遊戲三者皆能結合所思所學所探索的主題,對孩子而言,無異是一個最完美的結合。

然而,童年貴在能夠自由自在地沉浸於想像世界中,書本、玩具、遊戲能夠讓他們的幻想世界在現實世界之中得以實現,蓋蓋城堡、動動騎士,揮劍廝鬥,摧毀城牆,歷史頓時之間像是施了魔法一般,一瞬間都活了起來了,孩子既能學又能玩,能不開心嗎?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再談為什麼要自學



Moria Flaig
2. März 2016


再談為什麼要自學

在部落格開格沒多久之後,我曾經積極地談論了一些在家自學的理念,彷彿這個部落格是為了自學教育而寫的。到底為什麼要讓孩子在家自學呢?自學有其魅力,也有其瓶頸。首先,先談談自學的魅力:

1)自主性學習:這是我們自學的最主要動機,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讓孩子自己發掘興趣、發掘問題、自己看書找答案、自己主動學習。而自主學習的先決條件是要能夠閱讀,孩子只要能讀書,有了自動自發的閱讀習慣,不需要大人督促、教導就能自己學習各種知識,所以我說,閱讀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基石。

我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都在學校背過九大行星的名稱,今天諼諼自己解釋給我聽,重點不是他多會背書,而是我從來沒有要求過他背,更沒有教他認識太陽系或是任何與天文有關的知識,但他現在這方面的知識知道得比我還多很多,對於九大行星更是如數家珍,他之所以能夠知道,都是自己看書得知,在我家的自學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書看熟了,九大行星自然也就能背得出來,而且還能夠細說每個行星的特性,最後連失去行星之名的冥王星也能說出一番道理。

長久以來,我試圖培養的就是這項能力:擁有自己閱讀、研究、發掘問題的能力。我相信,每個孩子只要有了穩固的閱讀能力之後,就能夠自主學習,長久往後的學習生涯就不必發愁了。問題就是,我們學校體制有沒有提高孩子自己發掘、自己探究問題的環境?就算有,有沒有提供豐富的書籍、閱讀的時間與空間讓小朋友自己去發掘與認識呢?然而,自學沒有這些缺失。

2)主體性學習:孩子一旦能夠閱讀,能夠藉由書本學習之後,進一步我們要問的是,所有學習是不是以孩子的興趣、角度、理解的方式來設計、學習的步調與進度是不是以孩子能力而出發的學習?所謂的主體性學習,就是以孩子為主體、為中心所進行的學習方式,而非死板地按照體制的規劃、進度而進行。

以諼諼為例,他有極高的閱讀興趣,於是我家的自學非常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我儘量以他的興趣為主,找到適合他閱讀的書籍,讓他進行廣泛與大量的閱讀。算數的能力即使一開始不佳,我也盡量找到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改用心算來學算數,拋棄筆算,降低寫字的挫折感。寫的能力是各方面最差的一項,但我也不放棄訓練寫的基本功夫,因為是在家教育,並不以寫的能力為評量標準,學校教育於此相反,一切以寫為評量的標準:寫作業、考試、算數等等,統統以白紙黑字來評分。以諼諼這種學習類型的,進入學校大概會很慘。

再者,孩子的興趣要鼓勵、支持,一旦孩子對一個領域表現出興趣時,父母要提供足夠的書籍、環境、參觀博物館的機會,讓孩子自己探索、自己閱讀,唯有透過閱讀,孩子才能夠深入地瞭解所感興趣的主題,然而對於孩子的興趣,父母絕對不要以功利的眼光來看待。

目前,諼諼鑽研的主題有恐龍、騎士、宇宙與科技,每天廣泛地閱讀相關書籍。若我這個媽抱持的態度是:恐龍已經絕種了,知不知道恐龍對於人生毫無影響;騎士已經是中古過去式了,不認識也對將來影響不大;宇宙雖然是自然科學的一環,但是太空探險是少之又少的行業,最好不要踏上這一途;最後,惟有科技才是正途。若一直以這樣功利的觀點,來打擊孩子,限制孩子探索前三項興趣,拼命支持最後一項的科技知識,這樣就不是以小孩為學習主體的學習了。

3)有效率的學習:在家自學可以按照個人的學習狀況來調整時間,配合孩子本身的天賦與能力,孩子不懂的地方能夠反覆練習,直到懂了為止,早就懂的,當然要速戰速決,進入下一階段。而天賦所欠缺部份,自學的家庭也有時間和空間等待成熟的時刻到來。

比如說:有些男孩欠缺寫的能力,諼諼雖然已經能夠拼音了,但字寫得仍然很差,以他這種狀況在體制教育中,鐵定很慘,因為學校全部以白紙黑字來評斷成績。我想,學校大概不允許鏡像和大小寫混淆併用,但是我認為,只要不妨礙閱讀理解,媽媽統統接受。諼諼這種狀況在體制教育中,大概會被理解為,字寫不出來,就意味著理解能力貧瘠,差不多等於不會,就算孩子早就懂了,老師會以為他一直都不懂。在家教育就不一樣了,孩子懂不懂,哪一項強?哪一項弱?媽媽很清楚。

而孩子擅長的科目,媽媽可以自行加快學習速度,諼諼閱讀能力強,媽媽儘量設計出超齡學習,但在學校體制中,大概完全看不出,這個小孩的閱讀能力有什麼過人之處,在考試中一定寫不出答案來,因為不會寫。研究智商的心理學家Hollingworth曾經說過一句話:學校教育讓IQ140的學生浪費了大半時間,對於IQ170以上的學生來說,是浪費了全部的時間。沒錯!學校教育無法按照每個孩子的需求調整進度,對於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是浪費時間的制度,對於學習弱的學生,也無法進行額外的輔導和加強。

4)自學內容和著重點可以自行決定:我家自學除了讀、寫、算基本的技能訓練之外,我們還注重語言的學習。小孩子一旦學會了閱讀,一般的知識都能夠靠著自己閱讀來取得,但是外語就不同了,成人能夠自學外語,但小孩自律還不夠強,除非外在環境提供相應的條件,否則,小小孩是無法自學外語的。就以我所安排的法語與日語的學習,若是不是媽媽持續地教導、督促,否則以諼諼目前的年齡來說,完全沒有辦法自學外語。

我之所以看重外語學習,是因為小孩子有三個特點,特別適合學外語學習,第一,有時間。第二,記性強。第三,無意識的碎碎念。年紀越長,要學習的科目越複雜,這些課業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不利於語言學習。再者,年紀越長心智越不單純,會漸漸地喪失單純喃喃自語的特質,也不利於語言學習。

5)以閱讀為核心的學習:我之所以不想讓孩子入學,就是因為如果孩子入了學,豈不是沒有時間讀書了?對於才起步的閱讀生涯,是一大害。這跟一般人的想法完全相反,小孩子去學校上學,當然就是為了讀書,怎麼去了學校反而沒有時間讀書呢?

基礎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讓小孩學會讀寫,但是,也真的就只是「會讀寫」而已,學校的學習是以聽講為核心,並沒有額外安排閱讀的時間,讓孩子深入研究所學習的知識。所謂以閱讀為核心的學習,除了基本技能寫與算的學習需要大人的監督訓練之外,其餘所有的學習完全以閱讀進行,媽媽並不需要特別教導,一切都有孩子自己讀、自己學。

我家除了寫、算、外文等等,需要媽媽來引導督促之外,其他一切知識的吸收認識,都是諼諼自己讀,自己主動學,這與學校被動式的教育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我儘量讓孩子從接觸書籍來凝聚興趣,從興趣來推動學習的熱情。我們沒有固定的課程、固定的進度,完全按照孩子的興趣走。以興趣為學習的主軸,會不會造成孩子偏食呢?媽媽們別擔心,就算孩子目前不感興趣的領域,孩子的興趣會改變的呀,說不定,隔年就感興趣了。

就像諼諼目前對於海洋有恐懼感,不喜歡看有關海洋的書籍,那是因為他曾經讀了一些鯊魚的書,鯊魚讓他感到害怕,連帶著喜歡的鯨魚也跟著遭殃。沒有關係!只要持續閱讀、接觸書本,說不定明年就會對海洋產生興趣了。之前,他對於太空也沒有多大興趣,只拋下一句,太空中空無一物,太無聊了。但現在卻無時無刻讀著天文學方面的書,跟爸爸一起觀星,父子倆大談黑洞的世紀大發現(去年底,科學家觀測到兩個黑洞瞬間融合,而證實了愛因斯坦理論中的引力波)。

自學也會遇到瓶頸:

1)找不到自學家庭,一起共組共學圖:在雪梨這麼大的城市,我們完全找不到共學團,大概是族群太複雜,再來是,我自己不知道怎麼尋找。最近從教會姐妹那裡聽到這方面的消息,但是她們是韓國人,韓國人也盛行自學,但韓國人的共學團,又不是我們能夠打入的。

2)孩子沒有同齡玩伴,只能與成人互動:諼諼也渴望能夠上學,因為上學可以找到玩伴,可以交到同齡的朋友,目前每週六的中文學校和週五的聖經課,剛好符合諼諼需要玩伴的需求,他不需要每天「醬」在學校中,固定一星期兩次和小朋友一起上課、一起玩耍,是個不錯的調節,這樣能夠調節自學的孤獨感。

3)親子之間的衝突:慈母無法身兼嚴師,親子衝突不斷。針對還不會讀、寫、算的小朋友來說,教一個小小孩對媽媽來說的確是一大挑戰,因為基本上,這種年紀的小朋友還不具備有任何自學的能力。而學習基本技能一定要強制執行,功課必須寫就是必須寫,沒有什麼好商量的。降低衝突的方法是,最好將課表安排成每天一樣,每天功課的分量一定,讓一切在孩子心理預期中進行,也讓孩子知道例行的功課,沒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我剛開始所犯的錯誤就是,自學學什麼,如何進行,一切看媽媽心情,看孩子高興來自學,結果很慘,媽媽要花很多時間精力說服孩子配合,衝突不斷,不但影響到親子間的關係,也會降低孩子對於學習的熱度。

以上是我家自學的甘苦談,總而言之,自主性學習與主體性學習是我家自學的終極目標,對於年紀較小的小孩,尤其是還沒有讀寫能力的小朋友,媽媽的確需要很大的耐心和付出盯著、陪著、引導著。辛苦歸辛苦,到目前為止,我們母子皆因而獲益不淺。在此,與大家分享。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微博暱稱:三語混血兒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與孩子一起讀亞伯拉罕



Moria Flaig
11. April 2016


最近將親子讀經靈修列入我家自學的課表之中,多虧諼諼的閱讀力,我們很快地就讀完了亞伯拉罕,進入以撒與利百加。

與孩子一起親子共讀聖經,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直接從神的話語來瞭解福音,而不只是閱讀文字表面所呈現出來的故事而已。讀經最好選擇在孩子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因為兒童有一個特質,那就是記憶力超強,而且不挑食,無論讀什麼就吸收什麼,而且能夠毫不費力地馬上將所有的內容牢牢記住。

我是一個三十多歲之後才信主的老媽媽,相較於小小孩來說,對於聖經上多如牛毛的人名、地名,看了就忘,就連細節的掌握都沒有五歲的諼諼來得好。在他三歲時,能夠將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英文與德文輕而易舉牢牢記住,而我這個老媽媽到現在還記不起來,在這寫文章的當下,還得查聖經確認。

我們一起讀經時,我會視情況而定,選擇章鑰讓孩子重複朗誦,並不定時地抽出時間地讓孩子重複誦讀。章鑰顧名思義是像把鑰匙一樣,能夠指引孩子瞭解一整段故事的大意,對於瞭解令人費解的故事情節,大有幫助。

然而,要注意,孩子理解上會有困難,大部份都不在文字上的理解,而是文字背後所隱含的寓意。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我們不必強求孩子的理解與我們大人一致,首先讓孩子理解文字,再者,我們可以依照孩子的理解程度,對於經文作不同程度的導讀。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小孩子從小就讀經的道理,因為每個年齡、每個人生階段,對於同一段經文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千萬不要以為,兒童的理解力薄弱,所能夠吸收的有限,而不讓孩子讀經。

兒童讀經運動的發起人王貴財老師,曾經提到過,讀經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填牛教育,牛與鴨不同,牛能夠反芻,讓孩子把生吞活剝吞進去的經文,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不斷地反芻咀嚼,牛的咀嚼是為了要消化,而孩子的咀嚼不僅為了消化吸收養份,同時在不同的人生經歷中,還會有不同的理解與體會。

猶太兒童在年滿五歲起,就開始背誦摩西五書,所依據原理是一樣的,兒童的記憶力好,理解力差,但是沒有關係,先記住再說,長久往後,孩子會慢慢地對經文有所體會,在會堂聽道時,也會有所省思。尤其是,猶太人顛沛流離,讓孩童從小就背誦聖經,這樣子就能夠保證將聖經世世代代地流傳下去,熟讀經典還可以讓孩子一生受用不盡,因此,背誦經典成為猶太教育的特色之一。


言歸正傳,孩子在讀亞伯拉罕這一段故事時,所表現出理解上的困難有:一、割禮之約;二、亞伯拉罕趕走以實瑪力;三、亞伯拉罕獻以撒。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所選的章鑰是:「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17:11)「我的約就立在你們肉體上,作永遠的約。」(17:13)。而針對第三個問題,我所選的是:「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22:8)

孩子不懂,為什麼剛出生八日的嬰兒必須承受割禮之痛?亞伯拉罕身為父親為什麼要趕走自己的兒子以實瑪力?後來,還想把神所應許的以撒殺了,獻為燔祭,這種種殘忍之事,在孩子眼中看來,亞伯拉罕根本不是一個好父親。

這時,選出適合的章鑰,讓孩子反覆朗誦幾次,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章鑰不僅是能夠總結故事大意,最重要的是能夠清楚地將神所要傳達的信息,更簡單扼要地概括出來,最好讓孩子反覆誦讀,牢牢地記在心中。

針對亞伯拉罕是不是個好父親這樣的問題,當然身為父母,不單純地只是回答壞媽媽、壞爸爸這樣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工作是,將所有的情節和疑問引導到福音上。『舊約』的一切是耶穌基督誕生的序曲,雖然這個序曲很長,又錯綜複雜,但是對一個單純的心靈來說,耶穌基督卻是一切疑問的答案。

當然,孩子還沒有能力從「獻以撒」的故事中瞭解到,「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這裡所說的羊羔,既非以撒,更非亞伯拉罕後來在天使顯現之後,在樹叢中所發現公羊,這裡所說的羊羔是耶穌基督,基督才是神真正為我們所預備的羊羔。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發揮耶穌基督就是神所預備的羊羔這一個觀點,結合另一個觀點:亞伯拉罕的信心。因為他的信心,才能夠說出這樣有力的話來,因為他的信心,深信,就算以撒死於燔祭,神也會賜予他生命。希伯來書指出:「他(亞伯拉罕)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希伯來書11:19)。這樣,就減少父親犧牲兒子,流血獻祭的張力,不僅讓孩子以平常心來看這一段故事,還讓孩子得到信心與信任。


在此,要注意的是,對於成人來說,故事的張力可以達到震撼的效果,對於小孩子來說,不是震撼,卻是震驚,這要靠著大人小心導讀。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文字背後所指的不是流血殺生,而指涉的卻是:神為我們預備了更大的燔祭,這個燔祭就是主耶穌自己的獻祭,神對於人的愛,超越了一切父母親的愛,而這個更大的愛就是,基督一次流血為我們洗去所有的罪,一次流血為我們獻上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希伯來書10:12)。

正如上所說,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中,對於經文的意義會做不同層次的理解。因此,我們不要過渡導讀,儘量留白讓孩子自己理解、自己建構觀點,換言之,也就是讓聖靈來引領、讓神來賜予智慧。

然而,父母要將孩子讀經的時間,以一生的觀點來看,現在不明白的,並不代表將來不能明白,現在的理解方式並不代表將來不會改變。而父母能做到的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將神的話語深刻地印在孩子的心靈之中,讓神的話語伴隨著孩子的一生,不偏神的道路:以馬內利!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嬰兒學電腦好嗎?



Moria Flaig
14. April 2016


我可能是少數反對小孩學電腦的媽媽,在電腦時代裡,怎麼可以讓寶寶落人後,而不學電腦呢?我不但反對嬰兒看電視,還反對嬰兒使用電腦、手機來看影片、玩遊戲、或是進行e-learning。我這個媽媽不但觀念落後,而且說的話非常不討喜。

現在最新的教育觀是,寶寶從零歲開始學電腦就像從零歲開始學閱讀一樣,可以提高將來學業成績;那麼,從零歲開始學電腦語言就像從零歲開始學英語一樣,可以成為母語嘍?

我說,其實不然,寶寶從零歲開始看圖畫書、聽媽媽說故事,將來會讓寶寶擁有很強的閱讀力,也會因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然而,寶寶從零歲開始使用電腦,卻會有很嚴重的後果,提早使用電腦,反而會阻礙寶寶將來學習電腦。

這話怎麼說呢?學電腦跟學語言不同,不是年齡越小越好,大多數的人所認為的學電腦,是學會使用電腦,而不是學會有創造性的電腦編程。如果嬰兒從出世的那一刻,就學電腦語言,電腦語言有可能成為寶寶的母語嗎?答案是不可能,一個嬰兒連最基本的數學都不會,根本不可能學會電腦語言。


我們夫妻皆成長於Window的史前時代,我們學生時代的電腦一開機只有DOS,螢幕上只亮出幾個黃色英文字,背景只有黑漆漆的一片。然而孩子的爸在黑漆漆的一片中,卻自己摸索出電腦語言與電腦編程,在他整個青春期,成天與電腦程式為伍。同一時刻,我也開機了,看見漆黑的一團,旋即就關了機,我對電腦的興趣也就因而終結了。就算必修Basic,數學實在不行的我,始終無法學會電腦語言。電腦語言的難度絕對不是一個小嬰兒能夠駕馭的。

如今,大夥一窩蜂迷信電腦的重要性,曾幾何時,教育市場上,掀起了一陣兒童學電腦語言的熱潮,試圖在教育中將電腦學習的年齡降到最低,來因應網路時代,讓寶寶從零歲開始接觸電腦,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這一點都不誇張,零歲的小貝比真的能使用電腦:觸控式學習。

先不談零歲的問題,在實際的教育中,到處可見為低齡寶寶設計的e-learning,至少在諼諼四歲時,VPK老師就介紹了幾個數學網站讓諼諼在家練習。我承認諼諼那時學閱讀時,在網上「讀」了一陣子Phonics,以真人實際教學,好像請了個老師來家裡教一樣。這些都是被動式的e-learning。

然而,e-learning的魅力所向披靡,在體制教育中更能看見其蹤影,現在澳洲小學的e-learning就下降從五歲開始,閱讀與數學全部廢除紙上作業,家庭作業變成網上作業。我認為,這是教育上嚴重的開倒車:讀紙本絕對與讀網頁不同,用手指寫作業絕對與網上Key作業不一樣,電腦電子檔案絕對不能取代紙本。然而,這點不算小的改革,卻讓家長認為這樣比較進步,政府看起來有在做事。很少人去深思,這樣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最近的文章『關於我家沒電視』已經談過了,電視如何害人不淺,然而電視的近親手機、電腦,其實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現在的小孩寧可看二度空間的畫面,而捨棄接觸三度空間的實物,這種情況愈來愈嚴重了。學校教育更加過分,連家庭作業都電腦化了,連讓小孩溫馨地抱本書啃的機會都不給,連讓家長抗議的機會都沒有,「教改」悄悄地在上網登錄展開,並徹底地改變了學童的學習方式。

然而,提早接觸螢幕的孩子將來電腦會比較強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的下一代使用電腦的能力會比我們這一代的差,這不是說,他們將來會少用電腦,相反地,他們使用電腦的次數會更為頻繁,我說的能力差,指的是創造性的寫程式而言。那是因為,他們過早習慣於使用應用程式,應用程式本身都是現成品,不需要動腦設計,只要知道如何使用就行了。

帶過博士生的外子就不禁感嘆,新一代的學生寫程式的能力真的變差了,因為他們過早習慣於現成的程式,他們從未經歷過DOS時代。而外子開始學習電腦的那個時代,電腦一開機只有DOS系統,要讓電腦運作,一切全要靠自己寫,要靠自己動腦,要會寫,就要使用電腦語言,不是螢幕上一點、一滑就會出現數學作業讓人練習。因此,沒有做過網上數學作業的小孩,將來寫程式的能力有可能優過於那些在網上寫過數學作業的小孩。

嬰兒閱讀書籍的優勢,已經有很多研究支持佐證,零歲閱讀的確能夠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能夠提高寶寶入學後的學業成績,是將來學習讀寫的加速器。但是嬰兒學電腦的話,頂多是滑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罷了!後果如何,就如同剛才所提到過的,從小過於習慣現成的東西,反而會降低將來程式設計的能力。

因此,讓孩子提早接觸電腦螢幕沒有比較贏,相反地,反而會讓孩子更依賴螢幕,更依賴現成的程式,而對於枯燥的程式設計會沒有興趣。一個朋友的兄弟二十幾年前來澳洲創業,他所從事的正是IT業,自己有一家電腦軟體公司,算是趕上了電腦發展最迅速的時期。然而現在自己的女兒也進入了雪梨大學,讀的也是電腦工程,但是瓶頸來了,新世代的孩子完全沒有經歷過電腦革命,他們學的都是現成品,進入大學後,要他們自己寫出新的東西,就不會寫了,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電腦一開機只有DOS的階段。他也和外子一樣,大歎昨是今非。


很多研究者發現,螢幕的迅速轉換會對寶寶的大腦造成過度刺激,過早接觸螢幕的寶寶會造成過動、注意力無法集中、學業成就低落等等問題。從這些研究結果看來,我雖然不敢保證,這些數據都是符合實際情況,但是,最少,我敢保證,沒有接觸螢幕的寶寶,注意力比較集中,將來學習閱讀與數學時,良好的專注力會是一大助力,尤其是學習數學需要高度的專注力。

不常看螢幕的寶寶,也會對於文字的喜愛大過於畫面,玩樂高時也能長時間不斷地嘗試著各種不同的組合。諼諼就是一個喜歡文字勝過於畫面的孩子,喜歡樂高無窮變化的組合勝於單一功能的玩具,例如:小汽車、小火車。文字的無圖案能豐富孩子的想像力,樂高組合玩具的無窮性能刺激孩子的創造力,這兩者,他皆能優游徜徉其中,那是因為他有很強的專注力。

觀察一下自己的孩子,看看他能不能玩組合玩具玩上一、兩個小時以上。如果想讓孩子學電腦,不如先讓他接觸這兩種東西吧:文字與組合玩具。這兩者與電腦的1與0有一個共同點,原則簡單,但是變化卻無窮。

然而在此,卻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專注力。然而諼諼的專注力全來自於:我家沒有電視沒有無限網路。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關於我家沒電視



Moria Flaig
13. April 2016


最近我在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我家沒電視沒無限網路』。孩子的爸,成長於無電視家庭,而我自己自從網路盛行之後,更是沒有餘力去應付電視,網路已經讓我霧煞煞了(台語:暈頭轉向之意),還要看電視,太奢侈了吧!哪來的時間?

在德國,不看電視的家庭很多,完全不看電視的人也不少,沒啥稀奇的,他們也不是全然反對,而是沒看電視的習慣。但在美國就不行了,每個角落到處都充斥著電視,不想看都不行;在澳洲更不行了,電視是蜂擁而至的移民唯一的慰藉,沒有了電視就像沒有了靈魂,我怎麼能夠反對看電視呢?

在澳洲媽媽之間,電視是一個異常敏感的問題。本來我也不知道這個議題俱有某種程度的敏感性,因為在美國這個電視國度裡,媽媽們還能一致贊同,電視對小孩有害無益,即使自己很想看,有些媽媽為了孩子,最後還是忍痛把電視給停掉了。這麼迷電視的民族都能夠做這樣的犧牲了,可見,大多數的美國媽媽都知道,電視會對小孩造成後患無窮的傷害。


在澳洲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有幾次我隨口提到,我家沒電視這件事,隨即那一頭就傳來:「教育不可以這麼極端,現在這個電腦化的社會,不能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沒想到大家的反應卻是這麼激動,本來無意將電視與教育扯在一起的,我只是隨口說了一句,我家沒有電視罷了!又不是說,投票一定投給XX黨,幹嘛這麼激動呢?

有個媽媽比較實心,聽到我這麼說,就接著問:「妳不看電視,那妳一個人在家帶孩子不會感到無聊嗎?」還有一個教友也很疑惑地問:「不看電視,那你們在家都做什麼呢?」她們這麼一說,我恍然大悟、如夢初醒,才知道我為什麼這麼不得人緣!原來這些媽媽們贊成電視俱有某程度的教育意義,寧可相信電視可以幫助下一代電腦化,那是因為生活太無聊,看電視既能夠打發時間,又能順便教育孩子,不正好一石二鳥,我怎麼能說電視對小孩有害呢?

電視能教育小孩嗎?我不是研究電視的學者,但我還是寧可相信數據,銀幕會對幼小的的大腦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很多研究顯示,銀幕迅速轉換的畫面,所帶來的過度刺激,會導致寶寶的大腦神經鏈接的永久變形。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電視不是洪水猛獸,不是不可以看,但是不能經常看,更不能變成家常便飯地看。然而,偶爾有盛會,奧運、世足、歐洲杯,當然要看,而且我們是全家一起看,諼諼出生時,正逢世界杯足球賽,諼諼可說是,出院的第一天就讓我抱著看世足。電視偶而可以看,但是不能擁有,因為我不是一個自制力很好的人,再者,現在有什麼在網路找不到的?何必去買台電視來佔空間。

小小孩更是沒有自制力,回想起,諼諼以前對於『Fireman Sam』和『Bob The Builder』迷戀的時代,每次放DVD時,孩子就像嗑了藥似地,不斷地想看下去,完全失控的局面是個非常地慘痛的教訓,更何況是那毫無止境的YouTube。

電視對於小孩子有不良的影響,除了眾所週知的,造成上癮、攻擊性、減少創造力、降低語言能力、影響專注力、造成過動,刺激過度干擾睡眠等等,不勝枚舉。
  
但在我看來,看電視最可怕的地方莫過於,電視減少了寶寶與人互動的機會。光是上網就花掉我不少時間,就已經減少了不少與孩子互動的時間了。但至少,在我寫作或是上網時,諼諼可以自己組合樂高、可以讀書、可以聽CD,自由活動對孩子的發展也很重要,我趁機上個網,無可厚非。

但如果客廳老開著一台電視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不只是媽媽盯著螢幕看,寶寶也一起看,造成親子只專注於螢幕,沒有互動,沒有交談,寶寶無法從媽媽身上聽到更多的詞彙,更無法從觀察媽媽的動作模仿學習,而且也大幅度降低寶寶自己閱讀與遊戲的時間,減少寶寶遊戲的興趣,圖書會變成窮極無聊,遊戲變成缺乏創意。


就那位媽媽所言:「教育不能這麼極端!」諼諼也不是完全沒有看過電視,我不是說了嗎?他一出院就趕上了世足,而且足球在德國可是全民運動,無人能夠倖免。我們家只是沒有電視而已,也沒有無限網路可以看影片,網路的容量只夠偶爾上上網,查找訊息,這種限制卻確保了親子互動的品質:沒有電視可以看,假日一家人可以出遊踏青。平日沒有電視可以看,親子可以共讀、一同組合樂高玩具。孩子沒有電視可以看,自己可以研究各種恐龍、騎士的裝備、羅馬史或是太空中的黑洞。媽媽沒有電視可以看,可以動動腦筋想想在家自學的好方法。

至於,大夥一窩蜂迷信電腦的重要性,想要在教育中將接觸電腦的年齡大幅度降低,來因應網路時代,讓寶寶從零歲開始接觸螢幕。我說,根本不必,因為孩子的爸成長於無電視家庭,無電視根本無法阻止他學習電腦語言、學會寫電腦程式,最後電腦編程成為吃飯的工具,而且我們那個時代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無網路時代。

而提早接觸螢幕的孩子會比較強嗎?很多研究持反對立場,提早接觸螢幕會造成小孩過動、造成缺乏注意力、學業成就低落。這種種數據看來,我雖然不敢保證,這些數據都是符合實際情況,但是,最少,我敢保證,沒有電視一樣也能夠學會電腦,孩子將來一樣有機會在電腦上成為傑出的人才,不落人後。

提早接觸電腦螢幕沒有比較強,相反地,孩子會更依賴螢幕,而對於枯燥的電腦程式會沒有興趣。這個議題,我會另作文章:『嬰兒學電腦』,請讀者拭目以待。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撒種於穆斯林當中



Moria Flaig
9. April 2016


搬來雪梨之後,我們透過網路搜尋,參訪了幾個教會,雖然皆離家不遠,但並非儘如人意。尤其是,澳洲的基督教教會以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為主流,體制化的聚會方式正是我們所尋找的。

根據經驗,浸信會跟我們的理念比較接近,雖然兄弟自由結社、家庭查經聚會並非浸信會的主要理念,但是他們注重週間的小組查經、注重以聖經原文佈道、還有向外國人傳福音,這些與我們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在美國我們大多選擇去浸信會。

我們來到澳洲之後,自然而然試圖在浸信會之中找到我們的家,但沒想到,澳洲的浸信會卻不同,澳洲教會無論哪個教派,普遍來說,週間信徒之間互動並不多,幾乎沒有查經聚會,就連主日崇拜,也是以儀式為主,禮拜之後,大家各自回家,只有華人教會有提供禮拜後的午餐,基本上大家互動的時間很有限。

同樣的經驗經過幾次之後,雖然沒有找到適合我們的家,但心想,主一定為我們有所預備,因而,沒有繼續在網上尋找。後來,事實證實了我們所想的,自己上網所尋求的,大多不是神所安排的。

我幾次在部落格中提到過,我們搬來雪梨之後,我每週六都要帶諼諼到Auburn上中文學校,雪梨Auburn市是一個穆斯林高度集中地,名副其實是個移民們落腳的第一站,到處充滿了中東異國風味,華人也不少,最醒目的卻是,清真寺林立,祈禱的堂會四處可見。

一如往常,我送孩子去學校上課之後,一個人去市立圖書館等孩子下課。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正好利用這個空檔時間去上圖書館所提供的免費英文課程,本來抱著一窺澳式英語的心理去上課的,沒想到老師卻是個英國人。對我而言,英國人有英國人的好處,他們的想法與做法與德國人較接近,教學方式也比較類似。

這學期開學沒多久後,有兩週,第二堂課的老師請假缺席,聽完了英式英語之後,只好獨自一人在圖書館閒逛,一面幫孩子找書,一面等孩子下課。這時,卻發現門外聚集著幾個英文課的同學,他們都圍著我們的英國老師,彷彿另有活動。原來他們一行人是邀約著一起去吃午飯的,因第二堂的老師沒有來上課,於是我就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午餐時暢言之間,老師問起,傍晚時要不要去一個教會?頓時間,我的眼睛亮起來了。於是我就說,剛好我們在尋找一個適合的教會,卻一直未找到。於是清楚地尋問了一下教會的狀況和性質,原來是一個韓國牧師所籌劃的一個傳教性的聚會活動,主要的傳教對象是穆斯林,參與的人來自世界各地,是一個國際味道濃厚的聚會團體。我馬上嗅到,這可能正是我們所要尋找的教會。

我們一直傾向參加國際學生所組成的查經活動,我們在德國時的教會也是以國際學生為主體所組成的教會,牧師是美國人,牧師娘是日本人,向外國人傳教的理念我們很熟悉,也是我們一直致力的事工。在美國時,我們家連續開放了兩年讓國際學生來我家查經。因此,我決定接了孩子放學後,就去一探究竟。

這個團體聚會地點租用長老教會的活動中心,然而這個長老會的羊群卻漸漸離散,財政上面臨著嚴重性的危機,於是總會決定要賣掉這所教堂。聽我們的韓國牧師說,在Auburn同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很多了,基督教會被迫賣掉教堂,而且是賣給穆斯林蓋清真寺。

一聽到這樣的事情,我不由得訝異地驚呼出來:「Auburn的確是一個需要福音的地方!」這就是為什麼神沒有讓我們在家附近找到教會的原因吧!只是萬萬沒想到,神會讓我們來此地聚會,安排我們來拯救這個教會。只要羊群興旺,長老會總會一定顧及其他租用這個場地的其他團體,以及因而所帶來的收入,而考慮保留這所教堂。

經過一段時間禱告後,感謝神,總會最後決定不賣掉這所教堂了。讓我們有機會將種子撒在這塊穆斯林聚集的土地上,雖然到處充滿著岩石與荊棘,但這些種子會有機會因為我們的撒種而發芽,而成為大樹。因此,在他們當中的最後一所基督教教堂要繼續屹立不搖,讓我們基督徒在穆斯林當中做光做鹽。

每個基督徒都是神所珍視的子女,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握有一把種子,我們都是神的撒種人。而你的種子要撒在哪裡呢?神要將我們放在哪個地方,哪一塊土地,都是我們事先不知道?我們也沒想過,我們會來到穆斯林當中,為他們做鹽做光,我們也沒有想過,這會是主的安排。

回想起以前我們美國的查經班,與我們一起合作的美國弟兄大學時主修阿拉伯文,就是立志要到沙烏地阿拉伯傳教,他在我們家遇到了他的妻子,兩個人共軛,攜手同行,一起走神為他們安排的道路。他們夫妻也是在美國時最照顧諼諼的叔叔阿姨,最讓諼諼念念不忘的人。

談起,為穆斯林撒種的人,我們的好友之中,不只是這對夫婦。

回想起,我們這次回德國期間,卻非常偶然地在中世紀市集上,帶著諼諼看騎士劇場時,遇到孩子的爸少年時期的好友兼死黨。四年前,諼諼正好滿一歲,我們夫妻一起帶著孩子參加一個阿爾卑斯山的靈修活動,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他們夫妻倆。那時的他是賓士汽車公司的工程師,而她正大腹便便,孩子就快要臨盆了。從他的口中得知,他決定在孩子出生之後,辭掉賓士的工作,帶著家人去阿拉伯國家傳教。沒想到,四年後,我們兩家會在Horb不期而遇,他們一家人剛好從葉門返德探親,而我們一家人剛好返德辦簽證。訴說起這四年的種種,感慨萬千,人生的境遇竟是如此奇妙。

即使我們沒有像我們的朋友一樣選擇去阿拉伯國家傳教,我們還是有機會將福音的種子帶到阿拉伯。Auburn市就是一個撒種的好地方,有多少穆斯林居住在此地?有多少人不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只要他們當中有一個人信主了,就能夠把福音的種子帶給他的親朋好友,甚至帶回到他的國家,福音的種子就能夠因而在穆斯林當中成長茁壯。

各位弟兄姐妹,傳教給穆斯林不一定要去阿拉伯哦!也不一定要去非洲、去北韓,然而你的鄰人之中有多少人不認識主呢?那就將你的種子撒在你的鄰人之中吧!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寶寶三歲半時的日語學習



Moria Flaig
4. April 2016



由於最近諼諼要求繼續學日語,我不由得地回顧起兩年前,當時我們住在美國時日語學習的情景。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並沒有提高任何在澳洲所謂「Community Languages」的書籍。在找不到任何的日文繪本的情況之下,我只好求助網路,利用網路,卻也能夠找到一些資料,來讓孩子學習日文。

其中以『福娘童話』網站(fukumusume.com)所提供的資料最為豐富,而且網站本身也有其他日語繪本網站的連結,像:e-童話(www.e-douwa.com) 提高製作精美的繪本,讓人免費下載,全部圖案以折紙設計,並在故事後面解說折紙的方法,讓孩子既能聽故事又能動手做,諼諼非常喜愛這些可愛的折紙。

以當時小孩才三歲的狀況來說,根本不可能以閱讀的方式學習日語。所以我採取純粹以親子共讀繪本的方式進行。但是小孩在完全聽不懂的狀態之下,又如何開始呢?我想,一般專家大概會建議,家長應該完全按照繪本上一字不落地讀給寶寶聽,寶寶看圖看久了,以圖會意,無論使用哪一種語言,就能夠聽懂朗誦的內容。


但我為了讓入門方便,先將繪本列印出來,並將句子一一改寫成簡單、常用的句型,並簡化故事內容,寫在原文旁邊,一開始,我只朗讀改寫過的句子。每次朗讀完畢後,利用毛絨玩具演練故事內容,並且提出簡單的問題問寶寶,比如說:熊在哪裡?貓咪在哪裡?如果寶寶還不會說,沒關係,可以讓他用手指認,這樣可以確認寶寶是否從觀察繪本的圖案配合媽媽的朗誦,聽懂了故事中的主要單字?比如說,故事的主角是熊,那就看看寶寶有沒有辦法指認熊這個詞彙?

在熟稔語音方面,我讓孩子看網上的卡通,來培養發音與語感,那時候我選擇了『Pocoyo』,這一系列卡通是針對學步兒而設計的卡通,內容簡單、易於理解,很適合三、四歲的小孩觀看。

以這樣的方式,實行了三個月之後,我發現諼諼對於日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已經熟悉了,日語中,獨特的否定句也能理解了,於是我直接朗誦繪本原文,並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練習簡單的對話。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找出以前在日本時所使用的課本:『大家的日語』。利用課本已整理好的句型,配合所閱讀的繪本的主題,利用毛絨布偶將繪本的故事表演出來,以加強互動式對話。並在孩子扮家家酒中,將課本的句型應用在遊戲之中。

由於孩子暴露於日語的時間很短暫,與媽媽簡單的對話也很有限,因此,以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日語能力,雖然日語是不能成為孩子的母語之一,但是孩子仍然可以學到一點初淺的日語。

就這樣,我每日固定讀日語繪本給孩子聽,加上日語卡通的助力,時而進行簡單的親子日語對話。施行兩個月之後,成效是:孩子能夠說簡單的句子,並回答繪本的問題。


三個月之後,繪本未經簡化,就能夠聽得懂內容了,那時候我所使用『福娘童話』的繪本有:三匹の熊、狼少年、最後の嘘、大きなカブ等等。四個月之後,諼諼能夠聽懂『福娘童話』網站中的職業介紹,而職業介紹所使用的文體是書寫體,與一般的口語所使用的句型不同。此外,很明顯的是,諼諼開始在遊戲中模仿Pocoyo說話,對著自己用日語自言自語。

後來隨著諼諼進入VPK,開始學習英語讀寫,每天放學後,諼諼要學Phonics,進行英文閱讀的練習,沒有多餘的時間繼續學習日語,因而與日語漸行漸遠,再加上隨之而來的離美、搬家,幾度環境轉換中,最後我們不得不將日語完全擱置下來。不知不覺地,一年半的光陰輾轉飛逝而去。在這期間,諼諼學會了英語閱讀、德語閱讀、並開始學習中文的讀寫與學習法語閱讀,我早將日語置之腦後。

回首前塵,諼諼曾經幾度要求繼續學日語,但卻因為媽媽忙於其他的計劃而懸宕著。本來以為雪梨這個多元文化的大好環境,可以幫我們一把的,也就是說完全交給老師去教,沒想到卻被日語學校拒之門外。氣憤之下,不想再想起從前。但隨著我們的自學日趨穩定,孩子再度提出學日語的要求,我不得不重新考量施行的可能性。

基於閱讀原則,小孩只要學會了閱讀,就能夠自己讀、自己學,而且讀過、學過的,不會忘記。我自己本身就曾經親身驗證了閱讀原則的真實性。自從去德國留學之後,英語似乎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到了美國之後,卻也漸漸地能回想起從前在學校所學的英文,自己以為全部忘記的英文,統統又想起來了。那是因為,我們當初學英文以讀寫來學習,能讀能寫其實印象比起只聽只說更為深刻。

於是,我想,只要他有心想學日語,最終必須面臨學習閱讀的問題。因此在重新開始學習日語之前,我必須先教會他認五十音,只要熟讀五十音的平假名,孩子就能夠閱讀以前學過的繪本故事了,至於是不是比起從前學得更輕鬆容易呢?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五歲小孩會讀聖經嗎?



Moria Flaig
6. April 2016




五歲小孩會讀聖經嗎?

五歲小孩能夠有能力自己閱讀聖經嗎?當然有可能!但大家別太驚訝,諼諼讀的聖經是NIV英譯版,不是中譯和合本。

去年五月起我在德國實行了整整一個半月的讀經教育,那時候媽媽妄想從讀聖經來讓寶寶認漢字,媽媽讀一句,孩子跟著念一句,直到熟稔為止,孩子著實地跟著媽媽背了五章的『約翰福音』。

然而,等到孩子熟讀五章的『約翰福音』之後,我開始指讀經文讓他認字,然而,並沒有發生傳聞中的神奇功效,孩子並未馬上能夠從所背誦的經文來識字。諼諼與『家有春夏』的小春子同樣是三語寶寶,同樣酷愛讀書,連走路坐車都要讀書,不同的是,諼諼對於中文的認識能力很欠缺,認來認去,在他眼裡,每個字看起來都差不多。

(備註:『家有春夏』是新浪博客與微博的一個網站,他們家的語言狀況與我家相同,同樣是中、德、英三語,不同的是,他們家住德國漢堡,我們家住美國與澳洲,他們家父語是英語,我們家父語是德語。格主楊老師有一雙兒女,長女小春子特別出色,三歲時在北京啓蒙接受讀經教育,學前就能識字讀書了,楊老師自身也致力於海外華人子弟的讀經教育。)

後來因準備來澳洲種種煩人的瑣事,讓讀經與我們漸行漸遠。此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雪梨有很多中文學校,學校能夠教的,就交給學校去整頓我家缺乏中文腦的苦惱!再者,背書嘛!這種學習法實在是有待商榷,小孩若是不喜歡背書,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學習雖然不一定要以討好小孩的方式來進行,但孩子本身的興趣卻不容忽視,有些事情可以勉強,有些事情卻勉強不來。背書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完全勉強不來的事。


因此,搬來澳洲之後,我完全放棄以讀經的方式來讓孩子識字,後來連「改良過」的繪本識字法,也接著宣告失敗。有幾次,我還想重整旗鼓,再開始我們的讀經大業,但是如何讓孩子不用跟著媽媽背書,如何不用過中文這一關,寶寶自己就會讀呢?這猶如難以跨越的萬重山,讓我遲遲裹足不前。再加上,我家的自學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實在抽不出額外的時間再來讀經了。

不久之前,與以前在中文查經班認識的自學家庭聯繫上了,他們捎來的郵件上寫著:「自學的首要目標是門徒的訓練。」這句話猶如醍醐灌頂,但我苦於孩子大字認識不了一籮筐,何來的門徒訓練呢?

直到最近,才又想起讀經一事。諼諼雖然不會讀中文,但是他的英文閱讀能力超棒的啊!為什麼我們不就直接讀英文版?根本不必等待他學會中文之後再開始讀經啊!媽媽終於也恍然大悟了。轉念這麼一想,更待何時,馬上把我的英文聖經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拿出來給他念。哇!沒想到,行雲流水,簡單的很呢!媽媽怎麼這麼遲鈍呢?要經過這麼久的時間才發現,孩子讀經的時間早就已經到了。於是,我們現在每日在吃早餐之前,都要先進行半小時的讀經靈修。

讓五歲小孩讀聖經,有可能嗎?當然有可能,要注意哦!不是兒童版的喔!是原汁原味的原典(別太過驚愕,不是希伯來文啦!),而且一點都不難。小孩只要學會了閱讀,基本上什麼書都能夠讀的,只可惜諼諼讀的不是中文和合本罷了!再加上媽媽的引導,技巧性地略過一些,像系譜、人名、地名繁多的章節,避免讓那些繁瑣的希伯來名稱來困擾寶寶,基本上,只要寶寶本身已經熟知聖經故事的話,就已經具備了獨立讀經的能力。

不論是英文或是德文,諼諼早就熟讀聖經故事,從他很小的時候,我們都特別留心購買適合他的年齡與語文程度的聖經故事。他讀的第一本長篇故事書,就是一本英文兒童聖經。

然而,就終身讀經的觀點來看,孩子遲早都要進入聖經原典的閱讀,不能一直只讀兒童聖經,再加上,NIV英譯本不是簡約版,也是相當精準的譯文,而且沒有James King Version那麼古典,所謂古典就是出現很多古英文的文法。小孩可以直接閱讀,沒問題的。

更何況這次我們是從『創世紀』開始讀,不是從『約翰福音』開始。『創世紀』對小孩子來說,故事從頭到尾都很精彩,很適合用來閱讀,但並不適合背誦。『約翰福音』字字珠璣,則適合用來背誦,光是讀的話,對小孩子來說有點枯燥。

就以讀經識字的觀點來看,我計劃等孩子認的字多了,在讀經中,若是遇到名句,就讓孩子讀讀中文吧!甚至多朗誦幾次,直到熟稔為止。這樣可以加強音與字形之間的連接,孩子也能夠藉著讀聖經而多識得幾個字呢!

家裡有沒有英文小魔女,英文小法師?有的話,讓他們現在立即讀聖經,不必等到學會漢字五千之後再開始喔!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久違了,日語



Moria Flaig
4. April 2016


久違了,日語

大約是兩年前,那時諼諼正好三歲半,德、英、中三語表達日趨嫻熟,於是我試著教孩子學習日語。後來隨著孩子年滿四歲,按照佛羅里達州的制度,孩子進入了VPK,正式進入了識字階段。

沒錯!大家不要懷疑,美國兒童是四歲開始寫字識字,而熟悉字母與數字通常在三歲就開始了。大家也不必過於將批評的箭頭指向,台灣幼稚園一般提早學習的狀況。現在在美國,專家學者反而傾向設計一連串的學前識字、數字訓練,來提高美國國民低落的識字水準。諼諼的學校就有參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計劃,他們的教學內容完全按照大學的設計實行,在整個學年中,大學的研究人員定期到幼稚園評量學童的學習成績,進而評估整個計劃案實施的成果。

(備註:諼諼所參加的VPK是年滿四歲的免費學前教育,有的學校有提供午餐,有的學校沒有,連午餐在內,諼諼上學時間是每天早上八點半到十二點半,老師教授讀寫字母、簡單的Phonics與認識20以內的數字。)

為了學習英語閱讀,我們與日語漸行漸遠。等到孩子獨立閱讀之後,我旋即安排了一連串的德文、中文、法文,這三種語言的閱讀訓練,日語完全被我們束之高閣、遺忘殆盡。其實,在我們去年抵達澳洲時,我曾經試圖讓孩子進入週六日語學校而慘遭拒絕,因為他們只收母語學童,後來隨著孩子進入週六中文學校,等於正式宣告了放棄日文。

一直到最近,孩子卻提起了:「媽媽!我要繼續學日文。」訝異之餘,不得不考慮時間的因素,我還在思考如何擠出一點閱讀聖經的靈修時間,如何能夠在這個時候再擠出點時間來上日語?這意味著,我們的自學時間要做大幅度的調整。正巧,隨著孩子的自學越來越有成效,我正考慮將三節課擴大成四節課,日語剛好可以跟閱讀聖經配合成為一節課。

(備註:我家自學的時間安排,通常是一節課一個小時,在一節課裏,進行一長一短兩個科目,長的像是法文,短的像是數學,每堂課中間穿插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此外,既然要學,就要像法文一樣,要有決心從閱讀學起。這卻也是我遲遲一直不想再碰日文的主要原因,因為中文閱讀已經夠令人挫敗的了,何苦再加進日文讓事態更為嚴重。而法文學起來輕鬆容易,為何不就此為目標,何苦再讓日語來攪局。

禁不起孩子一再苦苦地要求,但先跟他明講了,是他自己要繼續學日語的,那就要學會閱讀,要學會日語閱讀,就要苦學五十音。只要會認五十音,我就可以將以前他讀過的那些繪本故事拿出來讓他讀。於是我先把以前諼諼讀過的故事利用平板電腦放給他聽,確認了,孩子並沒有忘記以前所讀的故事,這表示,他並沒有忘記所有學過的日語。

既然沒有忘記,就表示有一定的基礎,要重新開始就不難了。於是,我開始製作閃字卡,讓他練五十音,先學會認平假名,片假名再慢慢地從閱讀中隨機學習。等他的平假名熟練之後,我會把日語列入自學科目。

雖然目前只是反覆練習認五十音,有點枯燥無聊,但孩子卻學得很高興,好像是失而復得般的感覺。就諼諼學習的專注力和持久力來看,我相信他要求學日語的心願不是只是隨口說說而已。動機為何,其實我也不明白。

一個小小孩會有這麼強烈的學習意願,為什麼而學習呢?其實也不為什麼,小孩天生的本能就是學習,只要是跟學習有關的事情,我想,他都有興趣吧。

然而,法文比起日文更為實用,拼音原則與英文相類、字彙與文法也相近,學起來更加容易,不是嗎?為何不就只專注學法語就好了呢?媽媽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因為已經學了,就想學下去吧!既然孩子執意要學,就讓他學吧。換一個方式來想,若是把日語當成興趣來學習,不要有太多的學業成就的期待在裏頭,不是也很美好嗎?

誰家小孩在學習歷史時,就決心將來要當歷史學家?學數學時,更不是為了將來要研究數學。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學習數學、英文、生物、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這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將來在職場上也不見得用得上。小孩為什麼而學?不如說,學習豐富了他們的人生,擴大視野,讓他們瞭解到萬事萬物之間息息相關的關聯性。學習的終極目標並非只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已吧!

而更美好的事情是,學前兒童時間多、記憶力強,父母若是能夠充分地利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讓孩子學點語言,就能減輕長大以後的課業負擔,學前就學會的事情,到時候就不必花心血去背了,不是件兩全其美的事情嗎?我讓孩子現在就學習法文,立意就在此,若是孩子在小時候就具有法文的閱讀能力,將來上中學時準備起法文考試,就輕鬆自如多了。

最重要的是,學習意願是出自孩子自己,世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為寶貴的事情了,無論孩子想學的是什麼,興趣永遠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只要父母全力支持,孩子一定全力以赴,何必怕枉費時間,多走了冤枉路。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十分鐘數學



Moria Flaig
7. April 2016


十分鐘數學

我家的數學課程,經過多次改良,變化之激烈,簡直是體制教育的翻轉。

起初,當我發現諼諼自己主動使用手指頭做加法運算時,就知道,孩子學算數的時間到了。於是,我時時在紙上出一些簡單的加法計算題,讓他自己用指頭算出,並寫下答案。

聖誕節期間大學關門,爸爸閒來無事,也來參與孩子的數學教育,拿出家裡的色筆讓諼諼當計算的工具,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做十以上的計算了。假期一結束,我買了閃字卡,算是正式開始了諼諼的數學教育。

怎麼解決十以上,手指頭不夠用的問題呢?我並沒有遵照他爸的好辦法,拿色筆當計算工具,而是使用閃字卡,以讀數字來計算。運用閃字卡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讓孩子漸漸地擺脫實物計算,慢慢地習慣於心算,也就是,直接以數字來計算,省掉數實物的步驟。

方法好是好,問題卻出在時間的安排。沒有經驗的媽媽,卻按照學校一般排課的觀念,毫不含糊地把數學課以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沒多久,就發現孩子大感吃不消了,發呆、恍神的情況相當地嚴重,真是就如傳聞所言,小孩子的專注力只有十幾分鐘。但是又不甘心於傳聞,因為諼諼的注意力向來出奇地好,讀書可以專心地讀上一個多小時,完全沒有問題。為什麼算數時,就光出神呢?

媽媽不要鐵齒了,算數不比閱讀,在算算數時,大腦必須俱有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是,諼諼現在學的是心算,而現在又是在加減進位借位法的關鍵時刻,步驟突然從一個變成三個,難怪孩子會發呆恍神,親子之間火藥味驟增。

於是這兩、三個星期,媽媽痛定思痛,在家興起教改,致力於提高學習效率,全面整頓原本散漫、耗時、沒有時效的自學步調。媽媽得承認,原本只是鬆散地以閱讀、算數、英文拼字(寫字)、法文四大項來讓孩子自學。並沒有嚴謹的每日課表、更遑論進度的安排,提到學程,媽媽更是毫無概念。有點是走一步、算一步的調調。

在網上參觀別家的做法之後,我仍然堅持每次休息時間要一個小時,也就是說,光是休息,我們每天就耗掉三個小時。我不認同傳統的十分鐘休息的做法,那是因為,一般十分鐘的格局會讓家庭更像學校,我比較希望將孩子的學習與家庭的特質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是自學的本意。也就是說,孩子要有自由的遊戲空間與完整的閱讀時間,遊戲與閱讀和讀、寫、算一樣重要。

家庭不是學校,下課十分鐘,孩子能做什麼呢?十分鐘的下課時間對學校教育來說有意義,至少孩子可以與小朋友說說話,玩玩遊戲,吃吃零食,但是對於自學生來說,十分鐘時間,除了喝口水外,什麼也不能做,沒有任何意義。

言歸正傳,如何讓數學課達到最高效率?降低發呆、出神、不專心的現象?於是,我把一個鐘點的數學課砍成兩半,分別與英文閱讀和法文課結合在一起,精簡成20分鐘。我們實行一週的結果是,在20分鐘之內,效率好的時候,孩子甚至可以做完50道進位、借位加減法,但是狀況不好的時候,20分鐘對孩子來說,似乎也太長了。

既然要教改,那就要改得完美,我決定將數學課縮短成十分鐘,進行主科完畢之後,額外給他五分鐘發呆的時間,然後讓孩子練習心算十分鐘。

就算數而言,小孩子的專注力真的只有十幾分鐘了,尤其是進入兩位數的計算之後,更是如此。沒有進位、借位,步驟只有一個,孩子注意力能夠很持久。但是進入兩位數運算之後,我想,孩子只能保持十分鐘的最佳狀態。十分鐘之後的學習都是沒有效率的,何必跟孩子過意不去,與孩子一起耗時間呢?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在家自學的神效



Moria Flaig
28. März 2016


在家自學的神效

嚴格算起來我們在家自學已經滿一年了,但真正有規劃地執行,兼顧讀、寫、算與外文四個面向,卻是在這兩、三個月前才開始的。

在這一年之中,也就是諼諼四歲半到五歲半之間,諼諼沒有上過一天的學,但是學習的腳步卻從未停止下來。就連我們在德國旅行的那半年的時間裏,我也從未間斷地在加強他的德文閱讀能力,積極地在各處尋找書店、圖書館,火車坐到哪個城市,我們就在那個城市就地看書,從來沒有因為時間、地點的遷移而終止自學。

以前在美國時,遇到過不少自學家庭,非常羨慕他們的自學生活,但是當時對於諼諼未來的學習生涯,卻完全沒有自學的規劃,因為那時並沒有想到過,自己居然有辦法教會孩子閱讀英文和德文,並順利地進入法文的閱讀與學習。然而這三種語言都不是媽媽自己的母語,媽媽不由得地墜入了畫地自限的陷阱之中,刻板地認為:這些都應該由學校老師來教才對,媽媽自己在家一定教不來。但是後來證明,就算英文與德文不是媽媽的母語,媽媽照樣能夠教會小孩英、德閱讀的。

會有這番始料未及的發展,起源於兩年前,那時諼諼剛剛從幼稚園退園,暑假在家等待下學年的VPK,整個六、七月我安排他參加教會辦的Bible School活動,那時認識了一個帶著孩子從台灣到美國參加夏令營的媽媽。這個媽媽在孩子五歲時開始教導孩子學習英文,孩子五歲半時順利地進入了國際學校。透過這個媽媽的介紹,我才知道,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其實父母自己可以教導孩子閱讀英文的。

我按照這個朋友的經驗,在網上找到了一些Phonics的教材,自己在家土法練起英文閱讀來了,卻因而意外地得到成功。後來卻也因為我家遷居頻繁,由於居住地點的不定,最後自學變成不得已地局面,也是始料未及的結果。我和孩子卻因禍得福,深刻地體會到自學的好處,這正是我要談的主題:省時又有效率。簡直讓人不敢相信,homeschooling仿佛是為孩子量身定做的學校。

我曾經讀過一篇報導,美國有一對夫婦領養了十幾個孩子,父親是退役軍人,他們夫妻倆全心全意投入於孩子的教育之中,這些孩子全部以在家自學的方式來教養。大家要注意嘍!這十幾個孩子並非是資質出眾的天才(gifted)。每個孩子都在四歲開始學習閱讀,每個都能在十五歲左右通過中學同等文憑考試,順利地申請到了大學,並且都在二十歲前順利地從大學畢業,成為專業人士。

讀到這項報導時,不禁地想道,在家自學有這麼神嗎?這樣的故事聽起來比較像是一種傳奇,與現實世界毫無關聯。最令人吃驚的是,非常地有效率,不但保證了學習的品質,而且大大地縮短了孩子學習的時間。我不由得回想起,我們聯考時代那些無數次的考試,一再重複相同的學習內容,好浪費時間哦,我們浪費那麼多時間來背同樣的東西,實在可惜!

在此,個人化的自學,在某些層面來說,的確是最有效率的教育方式,學習效率的確是我們自學之後,最深刻的體驗。重點就在於個人化,學習的腳步可以按照孩子個人的學習風格與學習速度來調整。再者,我們可能要被迫去審視另一個事實,學校教育是個多麼沒有效率的體制。

首先,學校教育無法等待不明白的學生,同時,也讓早就明白的學生白白地空等待,也就是學習的進度無法配合每個學生不同的狀況。再者,老師也無法就每個學生天賦的不同在內容上做調整。比如,數學計算能力強的男孩子,和讀寫能力佳的女孩子,這兩者之間如何做一個調整?計算能力強的男孩是應該多給予數學習題,讓他們能夠發揮所長呢?還是,多給予讀寫的課業加強讀寫能力呢?

經驗告訴我,孩子的弱項要加強,強項更應該加強,才能讓學習達到最高效益。也就是利用孩子對於強項的喜好,讓孩子愛上學習、熱衷學習,進而願意努力改善較弱的科目。然而,學校教育卻無法顧及到這一點。

就以諼諼在家自學的經驗,諼諼有很好的閱讀能力,計算能力初期看來似乎比較差,我就由此推論,他的大腦在側化的過程中,可能偏重語言能力,畢竟三語的環境讓他比起常人對於語言學習更加的嫻熟,而數學能力相較來說,可能就差了一些。

但是,經過這兩個月的訓練之後,他的計算能力卻已經遠遠地超越他的年齡了,他已經學完了兩位數的加減法,包括進位、借位法,並且全部以心算演練。現在看來,他不算是一個數學理解能力差的孩子,但也非稟賦過人。

以前,我老是覺得他的數學能力差,也可能是因為他在年幼時數實物老是數得不精確,讓我以為,他天生缺乏數字概念,因而無心花時間心力去發掘他的數學潛能。此外,也有可能是他三歲時就成了三語寶寶,這個特點讓我把注意力放在培養他的語言能力上,卻沒有想過,這樣的結果可能是語言環境所造成的,而非大腦側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孩子應該多少有遺傳到爸爸良好的數學天賦。

只消兩、三個月的算數訓練,卻也能完成了小學一、二年級生所要學習的加減運算,數學的稟賦說來應該算是不錯。換另一個角度來說,就以諼諼沒有過人的數學稟賦,卻能夠學完學校教育中,花一、兩年才能夠完成的數學課,這就是說,學校教育本身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問題:不是很有效率。


對於孩子超強的閱讀能力,我還是不鬆懈,費盡心機就是要讓孩子有更上一層樓的空間。首先,我刻意地多方尋求各種途徑讓孩子更廣泛地進行閱讀,除了鼓勵孩子多閱讀之外,儘量為孩子找到各種類型的書籍,從科普類的書籍、到歷史、漫畫、兒童經典文學,讓孩子涉獵的觸角盡可能廣泛地觸及每個領域與每種類型的書籍,就算孩子喜歡讀玩具的廣告目錄,也是一種學習啊!多利用孩子興趣、孩子關切的主題,讓孩子對於閱讀保持高度的熱忱與信心。

除此之外,最近在我們的自學中,終於加入了英文聖經閱讀的靈修時間,對於孩子的聖經教育,我從一生一世讀經的觀點來看,我們不讀兒童聖經故事,不讀精簡版,只讀從原文翻譯的英文版,採取逐字逐章的閱讀方式,並擷取名句,讓孩子反覆朗誦。這些都是為了不斷地培植孩子對閱讀的熱忱,並從中肯定孩子的閱讀力。

因此,我必須說,對於孩子長處,我們要想辦法讓他多發揮。短處呢!也必須想辦法補強。然而學校教育能夠兼顧這兩點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小朋友的需求,最後造成,不懂的人還是一直不懂,早就懂的小朋友卻必須忍受牛步化的進度。

自學就不同了,父母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狀況,去做調整。不會的部分可以重複練習,孩子早就駕輕就熟的部分當然就要速戰速決。所以既省時又有效率。

我曾經跟諼諼中文學校的老師聊天,她曾經在中國教了十幾年的小學低年級,她自己的兒子也才六歲半。她就說了,小孩子的注意力不會超過十五分鐘,他老公卻每天固定教孩子算數一個小時,她對老公的做法不以為然,認為是白費力氣,再者,小孩也被逼得很可憐。某種程度來說,她是對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或許,她兒子的專注力比其他孩子強,也說不一定,何必畫地自限在十五分鐘之內呢?何必就以一般的孩子來衡量呢?

就時間安排而言,且不提接送孩子這件事情,接送本身就是耗時費力的事,蹉跎掉大家不少的時間。再者,閱讀需要一個獨自、寧靜、 完整的時間,才能夠做有效的閱讀與知識的吸收,學校並不能提供這樣的環境。因此,放學之後,在家的閱讀經驗變成決定孩子學習品質的關鍵。父母應該儘量提供孩子一個安靜、不嘈雜,舒適沒有壓力的閱讀空間。

當然,媽媽們要注意,小孩子沒什麼時間和效率的概念,在家自學的孩子更不會有時間概念,因為沒有上下課的鐘聲來提醒他們,什麼時候該做完功課了,什麼時候該休息玩耍了。再者,沒有人跟他們競賽,他們也不會覺得,慢慢來有什麼不對勁,快快寫完也沒有比較快。於是寫功課時,自學的孩子很可能過於固執於自己的步調而浪費掉很多時間,而變得沒有效率。諼諼就是有這種壞習慣,用發呆恍神來蹉跎時間,但這些都能找到對策來改善的。

但長期來看,自學的確是有效率多了,我上面提到過,諼諼只學了短短兩、三個月的算數,從不太會數數,到目前學完加減法進位與借位法了,而且他學的是心算,進步之神速,令人訝異。

昨天,我和孩子的爸討論我們即將面臨到的問題:乘除法。爸爸建議基本的加減法練習完了之後,就該開始讓孩子背九九乘法表,因為乘除的基礎就在於九九乘法表。年紀越小,背誦能力越強,反正無論是誰,早晚都要背的,既然加減法已經有基礎了,其他多位數的加減法,簡單的分數計算等等,都是在加減法的範疇之內。為什麼不讓他慢慢地每天背一點呢?他爸說得也對,現在背九九乘法表對孩子有益無害。

由此可見,美國那對夫婦的成功並非偶然,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基本上,諼諼是一個欠缺數學天份的孩子,數學都能夠得這麼快了,更何況是數學資質好一些的孩子呢?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給孩子的人生一個方向



Yi-fen Flaig
November 18, 2014


我們對小孩的教育,往往從自己這一代教育的缺失來思考,我們從小在大人設定的框架去成長,被聯考綁得死死的,生命中有很多失落,有很多無奈,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自由。人到中年,驀然回首,驚覺這不是自己要的人生,一切卻已經太遲了。

我自己的成長軌跡,就是聯考世代的成長軌跡,但我不同意一些父母的看法,因為過去成長格局的局限性,不願意再讓孩子照著同樣的框框過日子,這是對的。但卻因此而不願意給與孩子任何框架和方向,對於孩子的將來,不想做任何的假想和期望,那是錯誤的。

只因為你不想讓你的孩子重蹈自己的人生,就覺得大人們的期望是一種限制,一種壓力,甚至是一種迫害,孩子在這種期望之下成長,不是幸福,能找到的,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我認為,同樣的框架倒是不必,但是一個適當的框架的確有必要。

我家的自學,也並非為了逃離框架、逃離體制、逃離局限、逃離白色恐怖。相反地,小孩子對於未來毫無概念,也不會規劃自己生活,必須完全靠著大人給與指導與方向,很多人相信,孩子是一張白紙,問題也是,孩子不能永遠是張白紙。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發展、在學習、在探索方向。

我家的自學嚴格說起來,比起體制教育,可能有更多的限制與框架。第一,我家沒網路、沒電視,嚴格地限制了孩子消費媒體的機會,是一種局限嗎?第二,我家自學要求學外文,而且不只有英語這一項,不惜利用童年無價的時間,是一種剝奪嗎?第三,我要求混血兒讀寫中文,是強人所難嗎?

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對此,我採取與補償心理不一樣方式,我不會是個完全被動觀察孩子的媽媽,我會主動引導孩子去找到自己的興趣,而且要極度地把孩子的興趣發揚光大。此外,一般教育要有的,孩子一項也不能少,光是寫這一項,就不知道費了我多少心機。孩子不愛寫字,媽媽堅持讓孩子寫下去,絕對不能鄉愿地想,現在電腦很發達,孩子不會寫字,那有什麼要緊的,會打字算是會寫字,寫字乾脆從教育中廢除掉算了。

關於夢想,讓天賦發光的論調。我自己也常常在夢想,從小到大這個夢想卻時時在改變,很正常啊,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問題。而這些夢想中,有些靠自己努力實現了,有些命運幫我實現了,有些只是停留在空想階段,天賦最終沒有發光。

嚴格說來,其實我自己和父母那一代並沒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想法有很多是停留在空想階段,沒有實際地一步步地去實現,我自己也常常陷於這種困境之中,光只會夢想。父母對於子孫的期待,無論是當明星也好,當總統也好,每當我聽到這樣的期待時,會把它當笑話來聽,一笑置之,那是因為我知道這種期待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就像諼諼固執地要當騎士,而且是認真地在學習騎士課程:讀、寫、算。大一點之後,還要學騎馬和劍術,他的學習,一切指向騎士這條道路。但每當我聽到孩子這麼宣稱時,我不會把它當真,即使孩子滿心認真地說。弔詭的是,我卻全力支持他這個夢想,不是因為它不是真的,而是,我看重這個夢想的背後,所帶來的求知動力:歐洲整個歷史文化立基於中古史,中古史太重要了,小時候不認識,要待何時?


我自己小時候,的確從長輩口中不時聽到,要子孫當總統的笑話,反省到這樣不切實際的教育,於是想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兒子,不容許他做照樣的白日夢,就算有夢想,夢想還不夠,還要切實際地一步步去實現這個夢想,而非憑空地跟孩子說一句:「你長得這麼可愛,長大去當明星好了!」好像生來一張漂亮的臉蛋就具備了一切當明星的資格,絕非如此,我相信明星成名之前,也需要經過百般的學習和奮鬥,絕非完全靠臉蛋吃飯。

我認為一個人能夠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一輩子樂在其中,不論這件事情本身的困難度如何,的確要具備一些條件和能力的,決非憑空而來,憑空而生的念頭,其實都是空想而已。雖然我們不要給孩子限定範圍,畫地自限,但是我們的確需要培養孩子一些基本的能力,裝備他,讓他有能力朝著夢想去實現夢想,我認為實踐夢想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是,要有堅持到底,排除萬難的執著。二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三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引導和鼓勵。

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花大錢買什麼最新研發成功專門開發嬰幼兒潛能的產品,只花了一年的幼稚園學費,而那個幼稚園也非有什麼特殊噱頭,更沒有教導認字寫字算數,只是個比較強調戶外玩沙的幼稚園罷了!我們除了這一年花自己的錢之外,對於孩子的教育,並沒有投入更多金錢,就算我買了很多書,全部都是二手的便宜貨,只有從台灣寄來的是全新的。

不同的是,雖然我不花錢投資於孩子的教育,但我花時間,將我大部份的時間投資在孩子身上,陪伴著他成長。從孩子出生到目前為止,我堅持做到三件事情來培養他的能力:一是,語言能力,二是,閱讀能力,三是,良好的品格(堅持到底、生活秩序、分享共享、情緒控制、體貼感恩的心)。而這三點,都是跟陪伴和陪讀有關。我堅持每天做到,不斷地讀故事書給孩子聽,並且在孩子獨立閱讀之後,毫不間斷地繼續進行親子共讀,不只由他讀給我聽,我自己也順便練練英文。

從我們多年來的親子共讀生涯中,孩子發掘到了自己的興趣,從當農夫、當消防員、當建築工程師、到目前的當騎士、古生物學家等等。我知道這些夢想和現實人生有很大的落差。雖然如此,我們當父母的還是要把孩子的夢想當真,盡量幫助他認識這些職業。以前,我們住在美國時,我還專程帶他去參觀消防隊,都是閱讀了二十本書的獎勵(當時,每讀完20本書,就得到獎賞,後來閱讀的速度太快,就加碼變成50本)。

當他四歲生日時,我們送他全套的巴布工程師的衣服和裝配(Bob the builder),讓他自己玩扮演角色的遊戲。現在對騎士癡迷不已,除了歐媽送了一頂頭盔之外,其他都是爸爸自己製作的劍和盾牌。雖然我們的裝備都是很簡陋的,但是孩子每天玩這兩個角色的扮演,樂此不疲。

我們從來沒有花很多錢買玩具買電子產品來滿足孩子,他也沒使用過任何的學習性的電腦軟體,我們家沒有電視也沒有網路,他的玩具只有樂高(Lego)和莫比人(Playmobil),但我們盡量支持他的興趣,從圖書館借來大量的圖書,讓他深度地鑽研他自己的興趣,這不只是累積知識的開始,也是他認識自己的開始。

在讀書與孩子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其實我在做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不是在培養他讓他將來成為消防員、工程師、甚至是騎士,我所做的事情完全和孩子夢想不同,我做的是很基礎的工作,從事所有職業都必須要具備的:「良好的語言能力與閱讀能力」。


我給孩子的第一個方向是,與外文有關的工作,中學老師或是外交工作。

他從小接觸外文是環境所造成的,不是我刻意栽培的,要說有刻意栽培的,只有教他點日語和法文,然而他從來沒有上過補習班,我也沒有額外找外語老師來教,只是利用生活周遭所能夠找到的資源,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去學習外文。孩子在學習的同時,媽媽心中卻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從事外交工作,或是當外文老師!而外文能力的確是從事這樣的工作的先決條件。

然而,我每天都在培養他這個能力,孩子自己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學,他知道他生來就要學三種語言,問他最喜歡哪一種,他一定說三種都喜歡,為什麼要學英文閱讀,因為喜歡看故事書,想要自己看得懂,他也要我教他讀中文,但開始不久之後,馬上嘗到苦頭。

至於老師的工作,還是外交工作,孩子完全沒有概念,只知道故事書裡面有混凝土和救火員,書中的故事都好有趣,這是孩子對職業最初的認知。然而這些故事卻一一地在他的腦袋瓜裡面形成了一個遠景:英雄式的消防員、創造性的建築工程師、神氣十足的鐵甲武士,統統成了孩子人生的第一選擇,和媽媽想的外交工作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至信,一切必須從這裡開始。


另一個方向是,汽車或是機械工程師。

他爸爸常常會帶著他做機器人,我想他們父子兩人可能會玩機器人玩一輩子。做機器人,所有的零件都是自己訂購組合的,不是買好現成一盒,一個小時之後就組合完畢,機器人所具備的能力可以不斷地靠寫程式來更新改進,還有不斷地購買新的零件來加強裝備,目前他爸爸只做到讓機器人發光,發出火警的聲音,還裝了六隻腳,和孩子的樂高組合在一起,機器人就會跑了。而這個機器人看起來一點都不像機器人,倒是隻張牙舞爪的大蜘蛛。

從玩機器人當中,孩子可以認識到機械的基本知識,還有寫程式,更重要的是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孩子年紀還很小,他只能在一邊看他爸爸做,不可能讓他實際去組合操作,更不會寫程式,他現在只會樂高而已,但沒關係,他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去學習摸索,我們做父母的只是讓他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而已。

在諼諼一歲時,他對於拖拉機(tractor)有極大的熱愛,我們常常帶他去家附近的農場看那個巨大無比的拖拉機,看馬看牛,給小牛舔舔小手。有時候,我們會帶他去交通工具博物館,看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甚至協和式飛機,但他還是只鍾愛農耕機,那時他最大的興趣是當農夫,我買了很多農莊的書給他看,他除了認識到耕耘機和農具之外,還順帶認識了動物、農作物和食物的來源。

雪梨有個Powerhouse博物館,裏面有個主題是太空探險,設有無重力室和火星登陸車,這些機器卻引發了孩子對於太空與天文學的熱愛,媽媽的嗅覺馬上嗅到孩子的興趣在轉向,就馬上去圖書館把所有與太空和天文學相關的書,能借的都借回家了,趁著孩子對太空船的印象還深刻的當中,讓孩子吸收更多與太空相關的知識。

沒錯!從事這些活動的同時,大家或許可以隱約地可以感受到,在背後父母真正的想法是什麼,無非想藉這些活動培養孩子對機械的敏銳度,希望他將來投入汽車機械製造業,而這一行卻是德國最重大的工業。

那我們這樣做,是不是畫地自限?還是給孩子壓力?還是在教導孩子,人生不是漫無目的,而是有方向的?還是只是想說,孩子你現在沒有選擇,你生來,你的父母就只會兩件事情:媽媽會外語,爸爸會寫程式,所以你的人生只有二選一的格局?真的是這樣子嗎?

其實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只是給孩子兩個選項,我們只能給他兩個方向。而這兩個方向都是配合我們自己的實際環境,還有父母的教育背景在進行的,至於孩子將來會不會當外交官還是汽車工程師,當父母的只能拭目以待。

而這兩個方向即使不是孩子真正的興趣,那也沒關係。走了,不會誤入歧途,走不到岸的話,也不會損失慘重,至少孩子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去延伸發掘其他的興趣與能力。但我們知道,孩子沒有這樣的基礎教育,長大以後,想憑著自己的力量去找到自己的方向,那就太困難了。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優質漫畫:丁丁歷險記


Moria Flaig
7. März 2016




優質漫畫:丁丁歷險記

最近曾經談到過,圖書館好像知道我們在讀『高盧英雄傳』(Asterix and Obelix)似地,慷慨地進為我們進了一套全新的。同樣的好運,也讓我們在另一個圖書館遇上,跨完年,像是收到聖誕禮物般地,一套全新的『Little House』,闊氣地擺在書架上,讓我們每日的純文字閱讀,驟然間,從電子版躍入紙本。

最近,我依照慣例,星期五是我們的圖書館日,帶著孩子上圖書館時,赫然地發現,圖書館進了一本本嶄新的『丁丁歷險記』,正是諼諼最近剛迷上的漫畫。圖書館好像知道我們迫切地需要這套書似地,向來被我們認為是罕見蹤影的『丁丁歷險記』,卻一本本的、大方地躺在置放漫畫的架子上,加上諼諼先前已經讀過的那幾集,一下子,全套24冊,就讓諼諼讀完了半套,儼然地晉升為丁丁迷。連連遇到這樣的好運,實在是令人興奮不已。

本來,諼諼不甚喜愛偵探類的故事,在他四歲時,學習閱讀時,我們曾經一起讀了兩套偵探類的故事書,但孩子的興趣不大,這影響了我往後為他找書的方向。就算現在超喜歡的『丁丁歷險記』,也不是馬上就喜歡上。

一套是述說一個叫做Cam Jenson的女孩,俱有超強記憶力,過目不忘的她,憑著照相式的記憶,找到線索,解了不解之謎。作者會刻意著墨提醒孩子注意一些蛛絲馬跡,引導孩子揭開謎底。這套讀本,非常適合剛剛進入獨立閱讀階段的小孩閱讀,同時媽媽也能藉此觀察自家寶寶的記性。

另一套書則叫吸血兔(Bunnicula),因為這隻兔子是在看吸血鬼的電影院中撿回來的,所以叫吸血兔。這可不是鬼故事哦!巧的是在這隻兔子住入之後,主人家發生了一連串離奇事件。巧克力蛋糕、餅乾點心、胡蘿蔔等等,突然一夕間都變成白色了,於是這家中的狗和貓懷疑,這隻兔子是隻真正的吸血兔,因為胡蘿蔔的顏色都被牠給吸光了。這套書的故事比較撲朔迷離,內容鋪陳也比較長,較適合閱讀能力較好的小朋友閱讀。

諼諼四歲時不喜歡偵探故事,很可能是,當時才四歲,還不甚明白為何迷霧般的故事能夠吸引人?那種在曲折離奇的線索中尋找答案,如何產生緊張情緒?更無法品味謎底揭曉的那種樂趣。曲折離奇反而讓幼兒墜入五里霧,茫然而不解文意,對於剛學會閱讀的小小孩來說,挑戰性太高。雖然童書作者都會刻意著墨提醒孩子們注意一些蛛絲馬跡,引導孩子自己去思索謎底,但畢竟年紀還小,不瞭解何為猜謎遊戲,因此,我找書儘量避開這種讓幼兒困惑的偵探故事。

說起開始接觸這套漫畫,要從我們開始借閱『高盧英雄傳』談起,那時諼諼正如痴如狂地愛上古羅馬與高盧歷史,對於現代偵探小說,興趣缺缺,原因是,偵探小說不夠古老、不夠俱有歷史性,所以不想讀這套漫畫,還有五里霧般的撲朔迷離讓孩子大惑不解。

一開始,我們圖書館尋寶、找漫畫,並沒有針對『丁丁歷險記』,但是既然是借Asterix,也順帶借了躺在一旁的『丁丁歷險記』,媽媽往遠處想,就算現在沒有興趣,加減讀一讀,說不定,讀久了之後,就會有興趣了。

果然,直到Asterix都讀完了,差不多沒得借了,諼諼不想老是讀一樣的漫畫了,於是將鍾愛之心逐漸轉移到躺在隔壁的『丁丁歷險記』。

縱使,有史匹伯的電影壓陣,『丁丁歷險記』與『高盧英雄傳』同屬法系漫畫,但『丁丁歷險記』在德語國家並不甚出名。孩子的爸從小博覽群書,卻從來沒有讀過這套漫畫。不過,現在補過來也還來得及,我每個星期從圖書館為孩子借來的書,他也順便讀了不少。

我一向喜歡看偵探小說,也喜歡『死亡之書』和『Monster』之類的日本動漫,卻不喜歡看偵探漫畫書,因為漫畫跳躍式思維,大大地減少了偵探小說的張力,無法表達出偵探小說絲絲入扣的精髓。

但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閱讀偵探小說能夠引導孩子如何從線索中思索因果關係,進而尋找到答案,進而體會到揭秘解密的樂趣。偵探小說英文名稱為:Mystery,重在找到線索,解開謎團。而日語稱為推理小說,重在從錯綜複雜的線索中,釐清出、剖析出最主要的線索。而英語界這種「上窮碧落下黃泉」著重在「找」與「歷險」的精神,也構成了『丁丁歷險記』的主調。

而這種以尋找人或物而冒險犯難,歷險與突圍,鋪陳情節的方式其實與Asterix相去不遠。不同的是,一個發生在古代,一個發生在現代,古代有古代的歷史人物與氛圍,現代有現代的科學與技術,都是孩子學習認知的好題材。

中國網站︰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追緝童書



Moria Flaig
13. Januar 2016


追緝童書

自從諼諼讀完了『夏綠蒂的網』之後,我開始花點時間在圖書館、在書店瞭解時下英文童書市場的狀況,目標鎖定在非圖畫類、非科學類的故事書。經過一些時日的瞭解之後,我不得不大歎:昨是今非。

從自己小時候讀過的書來看,經典還是經典,歷經滄桑之後,經典文學似乎仍然屹立不搖。而被書商未歸為經典,但列為暢銷書、書商強力廣告推薦的,我嘗試著從中找到一些俱有共鳴的書,但卻難以找到。

今天的小孩似乎比較喜歡漫畫式的閱讀方式,也就是不但插圖俱有漫畫風,連文字也形形色色、五顏六色,脫不了漫畫風格。比如說:在澳洲極為風行的,中文翻譯為『小屁孩日記』這套書,一脫傳統書籍的格局,以書寫體行文,參雜豐富的插畫,風格體現出小男孩的搗蛋、幻想的性格。可惜的是,這樣的書,只能限於年紀大、已經習慣於讀手寫字體的孩子來閱讀,對於慣於閱讀整齊的印刷體的孩子來說,書寫體無疑地是一項煩人的挑戰,因為連我這個成人也討厭讀書寫體。

目前我要找的書,集中在國小中高年級程度,也就是8-12歲之間的故事書。男孩部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階段的童書跟玩具一樣,分男孩與女孩),主題大部份都是冒險、偵探和學校,當然男孩子免不了頑皮搗蛋、笑料搞怪、搞破壞,頻頻出現與老師對抗的那種情節,像上面提到的『小屁孩日記』還是以前我深愛的『尼古拉』系列,都是這一類型的童書。但這卻是諼諼還未面臨到的問題,不會產生共鳴,他對學校的認知還停留在:去上學是去玩的,攪局、搗蛋、冒險、對抗權威,對於一個小小孩來說,反而是入學前不良的示範。

而12歲以上的書,更是慘不忍睹。第一,封面的背景一定都是很黑暗,好像所有的青少年都一定要對抗惡魔和惡勢力一樣。第二,內容一律是魔法與科幻,難道青少年不關心其他的題材嗎?難道他們對於正常的題材都不感興趣嗎?

我想找到的故事書,不是搞笑、也不是頑童搞怪、環遊世界、更不是寓言啓示教訓,而是把生活、歷史、文化、古蹟、科學技術,以兒童的眼光介紹給兒童認識,但又不像吳姐姐說歷史故事那種,只將歷史事實簡化成兒童能夠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或是科學百科全書那樣,只介紹。我想我們最近在閱讀的兩位作家的風格,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童書:『Little House』系列是以兒童的眼光觀察美國早期的拓荒生活,Terry Deary是英國的作家,以兒童的眼光觀察歷史事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平凡之中卻有無限的感動,冷眼旁觀中但卻不期然地出現驚心動魄的發展。我認為,這就是兒童眼中的世界。

兒童對於未來沒有規劃,凡事沒有預期,比起成人,他們更為客觀,他們不必經歷失敗,因為不必面對挑戰,對於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就算是不平凡的經歷,他們也能平常視之,因為無從評估起,比如跟美國總統會面。然而,再稀鬆平常的事情,他們也能感到興奮不已,像盪鞦韆、溜滑梯。

我不喜歡現代兒童讀物那種特意製造笑果,或是特意製造驚奇歷險的那種虛幻不實,因為那不是兒童的情緒,更不是兒童觀察世界的眼光。

最近我問迷上太空的諼諼一個問題:「想不想當太空人?」那頭傳來的答案是:「不想!」這會媽媽吃驚地想,不是才迷上太空探險的嗎?怎麼會不想上太空呢?媽媽的刻板印象中,很多小男孩的志願是當太空人,於是媽媽好奇地問了:「為什麼不想上太空呢?」孩子的回答更令媽媽驚訝了:「太空中什麼都沒有,非常無聊,去幹嘛呢?」

小孩看世界的眼光,有時候比大人實在得多了,你說不是嗎?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

為什麼教改讓下一代沒出路:借鏡德國


三語混血兒的博客
Moria Flaig
29. März 2016



攝於雪梨歌劇院對岸的叢林


為什麼教改讓下一代沒出路:借鏡德國

德國的社會跟東亞社會不同,在台灣可以自己開個店做小本生意賣點東西,就算是在日本也相當普遍,在德國沒有人會這樣做,小本生意很難生存,德國那種大型企業的經濟型態根本不允許年輕人有自己創業的空間,而沒有一個專業技術的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就連最門檻最低的售貨員都要上職業學校,在店裡當三年學徒,更何況,高技術高科技的工作。

而台灣的產業之所以無法升級,問題正是大家想要開店做生意買咖啡,沒有人想去學技術。我們的下一代(其實現在就很嚴重了)將會面臨一個問題:也就是,很多人擠破頭去卡一個職位,因為每個人都是高學歷,高能力,都是精英,大家的同質性很高,這會造成很多的人要去卡一個位,變成惡性競爭。而會有這種現象的出現,那是因為台灣社會沒有去做一件事情:「技能教育,職業分工化」。

台灣教改非要把所有人改成同質性高,讓大家成為沒有技術的高級知識份子,我們的小孩將來都高學歷,正滿足所有選民的期待,徹底放棄職業教育。教改讓大家有大學讀,同時也讓大家失業。

我小弟弟的學歷不高,但他能做的工作,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而英語現在每個人都在學,都在拼,沒什麼了不起。台灣病態的地方就在這裡,整個社會的資源和心理預期都投資在學英文上,而培養技術工人的環境一直在萎縮,所有的父母都要自己的孩子做白領,誰家的孩子去做藍領呢?這樣一來,我們的工業和技術當然永遠無法升級,永遠只能幫別的國家做代工。

我另一個做幫浦的表哥,自己研發幫浦,開廠製造賺了上億的財產,也熱衷於把孩子送到國外上中學,目前剛好在我家附近上Macquarie大學。此外,還把剛滿三歲的小兒子送到全美語幼稚園,這樣的做法,無非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做白領。但是他公司的規模還不需要有精英式管理,我認為,他應該著重於技藝的傳承,把他自己研發的技藝傳給下一代才對。

我常跟人提起,我希望我的孩子將來可以學機械學工程,去汽車廠工作,最好有機會上賓士汽車廠所屬的中學。每個台灣人聽了,都問:「那是不是去做黑手嗎?」一個不瞭解車的人如何設計出車子呢?沒有去做黑手當學徒,怎麼能當汽車工程師呢?這就是台灣人普遍對於工業技術的心態,大家都爭相要當管理者,沒有人願意「做黑手」,哪來的汽車工業?日韓兩國的汽車工業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從「黑手思維」走出來。

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者,自己的汽車工業卻徹底地沒落了,最大的汽車工業城底特律徹底地破產了,而現在在美國路上跑的最多的是日本車和韓國車,而美國的國產車真正能夠走出美國,賣到世界其他國家的,有哪些廠牌呢?他們的車只有美國人自己會買,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在歐洲日本,不會有人想買又耗油又跑不快的美國車,特別在無限速的德國,美國車根本飆不起來。

然而,美國人買不買德國車呢?我在德國電視上很少看到賓士車的廣告,在美國電視上賓士的廣告時常出現,那就是為什麼德國這個人口比日本還少的國家,年度外銷額常常會世界第一的原因,那是因為他們製造的車子和機器大部份外銷到國外,他們不太在乎國內市場。在德國很少看到賓士車,至少沒有台灣、美國和雪梨那麼密集。自己人不買沒關係,其他國家會買就行了。

然而,德國嚴重去工業化,最後只剩下高技術工業,中國興起之後,是不是所有的製造業通通倒閉呢?非也!非也!弔詭的是,中國興起後,中國人並沒有搶走德國人的飯碗,反而讓他們的機器賣得更興旺,因為中國比以往需要更多的機器來生產製造。而這種機器,中國並不會製造,需要進口。這是中國興起之後,德國經濟反而更興旺的原因。

而機械工業和汽車工業都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而教改卻沒有看到,唯有通過職技教育,產業升級才有希望。一個傳統工業根基穩固的國家,再多的中國也打擊不了。然而,教改只是把台灣的大學「平民化」了,我們真的就因此產業升級嗎?成功地變成一個輸出生技,IT技術的國家嗎?轉化成純粹靠知識的產業,這方面中國是不是會做得更好呢?中國人多,多的是人可以投入研究工作?

不管我們的工業形態怎麼改變,變成精英管理型也好(目前在進行的模式),還是科研型(新加坡模式)也好,到頭來,那些需要投資大量週邊設備的高技術的產業,無論是技術、機器、原料、人材、教育、研發、設計、製造,都還是掌握在西方國家的手中。

六、七年前,我曾經在賓士汽車公司,全球MIS中心工作過,工作內容是接北京總公司的電話,工作很輕鬆,因為沒有人會打電話來,只回了一些郵件,那份工作沒有人會做很久,因為沒有挑戰性,而且要在半夜起床趕去公司上班。

那時候公司正在評估,是否要把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那樣我就有機會得到更好的工作了。結果那時他們決定,所有零件都還是留在德國生產,因為一個願意花台幣一兩百萬買輛車的人,不會要買一輛中國製造的車,他們寧可提高價格,也不願意把生產線外移到中國。

你猜結果如何,反而這樣一來,一遇到這幾年的全球金融風暴,賓士轎車的銷售量,不減反增,怎麼會這麼弔詭呢?作為世足德國代表隊最大的贊助商,賓士汽車早在世足開賽之前幾年,遠渡重洋到巴西買地,為當地造路,花大把錢蓋德國隊專用的選手村,不是金融風暴嗎,賓士汽車怎麼會這麼有錢呢?

原因很簡單,金融風暴第一擊垮的是國民車,美國人民窮了,房子都賣了,當然買不起新車了,所以日韓汽車這一兩年會這麼慘,原因也在這裡,因為日本車是買給一般人。而有錢人可能因為金融風暴而少賺一點錢,但是絕不會因為少那一兩百萬台幣日子過不下去,而買不起賓士車,所以相較而言,金融風暴是不會影響到高級車銷售量,因為他們的車是賣給有錢人,不是賣給一般群眾。

所以當初賓士汽車沒有將生產線移到中國是對的,他們不願冒著將賓士降格成為國民車的風險,一切生產技術和品質,完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零外移,百分之百德國製造。在德國有很多高技術產業一直秉持著同樣的理念,有時候,呆板到還停留在「手工業」階段,因為這種工業必須依賴大量的技術人員來生產。而德國職業教育特別重視實際操作與知識學習並重,所有的學生立即進入工廠學習,汽車工程師從拆解汽車學起,這保證了他們的工業技藝的培養與傳承。

記得我剛到德國留學的時候,我覺得我的大學,哥廷根大學是一個奇怪的大學,一個出過四十幾個諾貝爾得主的大學,是現代數學鼻祖高斯的故鄉,是格林兄弟任教大學,是量子物理學發源地,普朗克就葬在那裡,這個大學擁有世界上最珍貴的古騰堡聖經,但是這個大學卻沒有當前最紅的電腦資訊系,直到我離開以前,我一直大惑不解,現在我明白了。

在IT業如火如荼地攻佔了美國、日本時,德國大概是工業國家中唯一沒有積極投入IT產業的國家,但很多人不知道,電腦是德國人發明的。我還在讀書的時候,IT電子股曾經在德國股市曇花一現,但一下子就一蹶不振了,在我認識的朋友中,有人把一輩子積蓄輸在那上面,到現在為止,德國還是沒有什麼IT產業,他們非常執著於傳統工業,幾近食古不化,汽車鋼鐵、航空造船、機械和精密儀器、化學醫藥等等,還有最近興起的環保工業。因為這些工業都需要高度的技術,德國工業技術的傳承靠的是師徒制,這能夠保證把技藝忠實地延續下去。

我現在認為他們的保守是對的,因為一代一代地培養人材,這些工業技術及其品質管理才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他們完全不熱衷於一窩蜂去投資IT產業,因為他們社會本身的結構不適合這樣的迅速成長的產業型態。

在傳統中,他們有很嚴謹的職業訓練,和工會團體來保障員工權益,在美國可以說完全沒有工會文化,因為美國人換工作換得很頻繁,工會沒有凝聚力。德國人就不同了,他們是終身職業觀,做一行是一輩子的事情,相形之下,工會的角色就很重要了。

我想說的是,為什麼德國人沒有熱衷IT,甚至寧可從印度引進IT人材,我後來終於明白了,那是因為,他們要保護自己傳統的產業,這些才是真正的立國根本,而這種產業的技術和設備、人材培養和延續,都是高難度的,別的國家要仿效複製這種技術比較困難,中國可以製造出照相機和手機的模具,不見得可以製造出汽車和飛機部品的模具。

而IT產業只要有電腦有網路,程式就寫得出來了,投資的成本低,人材獨立性高,不需要依賴週邊設備,在哪一國寫程式都是一樣的,但汽車飛機工業就不同了,不是在哪一國都可以生產同樣的汽車飛機。果然不錯,過了幾年後,德國IT人材很快就趕上其他國家,就不需要再從印度引進IT人材了,政府十幾年前所設立的印度方案就無疾而終。

美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就在這裡,他們把所有的蛋放在一個籃子中,美國本來有很完善的重工業,後來逐漸凋零沒落,美國製造的電器和機器,在世界其他國家中是看不到的,巨大無比非常耗能源又不耐用,只有美國人才用得起,但他們並不求改善,一直固守於本國人的消費習慣。

他們現在IT產業獨大,也表示他們的傳統產業凋零殆盡,德國人人人嚮往當工程師,美國人卻人人要去從軍,這正常嗎?我認識的美國人之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跟軍隊有關,不是自己從軍,就是出身軍人家庭,連華裔的一大堆人,大學畢業都要去從軍,你說這正常嗎?

像在台灣,當一個社會每個人都要去當公務員,這個社會就不正常了,美國人真的這麼愛國嗎?不是的,因為在美國軍人是唯一能夠享有完善的國家福利的職業,一個小小的城市就有好幾個徵兵所。我在德國生活這麼多年,從來沒認識過一個當過兵的人,德國是徵兵制,但大家寧可去服社會役,沒有人願意去當兵,更不用說去當職業軍人了。

而美國不是實行徵兵制,而是實行募兵制,人人卻要去當兵,難道他們都這麼愛國,我就不信。而這些的軍人都駐在歐洲,因為在美洲沒有戰爭!美國軍人要駐軍在美國幹嘛?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戰鬥機群,這些美國人怎麼不在自己國家過舒適的生活,幹嘛要遠渡重洋跑去國外,我想不出個道理,難道美國的日子真的是這麼不好過?真正吸引他們的無非是,生活上的保障。退役軍人連昂貴的大學學費都減免了,軍人子弟享有同樣的福利,對於高學費的美國來說,當兵無非是為了這些非常吸引人的福利。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是一個國家經濟形態的縮影。我還是執著於德國傳統的師徒制教育,由上一代親自在產業中教育下一代,讓傳統的技藝不斷地傳承下去。

我在讀書的時候曾經去參觀我們大學的一個很特別的書展:展出內容是中世紀書籍的抄寫製作的技術,到印刷術的發明。我們的大學在宗教改革之前是一個修道院的圖書館,珍藏著很多手抄本,而學校也將古騰堡聖經數位化。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複製書籍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了,甚至連書都不用製作了,全部都影像數位化了,知識的獲得與傳承似乎很容易,連買書的程序都省了,古騰堡是第一個將知識複製的人。而技藝這個東西,卻是無法簡單複製的,那是因為必須實際跟師傅操作才能學到精華的過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醫學院居然沒有教學醫院,他們只有讀書考試,畢業後自己想辦法實習。這幾年美國傳統醫學院面臨了嚴厲的改革,他們要改成德國的訓練方式,當醫生的不是坐在課堂上課,背書考試就可以了,而是必須在醫院病房裡實習看病,醫學院教授不需要在課堂講課了,而是帶著學生將時間和精力全部放在臨床診斷上,這樣他們更可以專心在醫療技術的研究上。

在德國的醫學院全部採取臨床的方式訓練醫生,無論學醫生還是護士全部都是在醫院上課,一面學一面從事實際的工作。而美國醫學院還是很傳統的背書考試,在知識取得容易的時代,已經不符合現實需求了,我們需要的不再是知識豐富的醫生,而是臨床經驗豐富,診斷準確的醫生。

我們之前有討論過,多媒體學習只是讓我們更快速更便捷地得到訊息,而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結果卻徹底地剝奪了人獨立思考和融會貫通的能力。而將來的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擁有知識的人才,而是能夠創造知識的人,多媒體教學正在扼殺小孩子的創造力,因為這個世界所有的知識已經透過電腦被整理好了,就等著他們自己去Google,他們不用自己動腦筋去思考去發掘,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總而言之,台灣在退步,那是因為,傳統產業在凋零,大家把蛋都放在IT上,而誰負責去生產製造呢?IT業的人材終究有飽和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下一代又應該做什麼呢?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