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簡易德式乘法


Moria Flaig
30. November 2016




無尾熊


簡易的德式乘法

這幾天為了教諼諼背乘法,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因為我們兩個都沒有背過英文的乘法表。現在學校就要求小一背乘法表了,這可難倒了我們夫妻兩個。

首先,2x7=14 是怎麼讀的?答案是:Two times seven is fourteen. 但英語系國家都是這麼教小孩子背的嗎?

德國的這一邊,看我在網上找英文的「乘法歌」找得好苦,就取笑媽媽,背乘法表哪需要這麼麻煩?根本不需要全部背出來,爸爸當下就展示了他的德式乘法:

其實他們德國人學的是,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方法,並以手指頭作為輔助,計算 5x6=30時,就讓孩子說「五個一數」,指頭扳跟著到六,答案即是三十。

他的方法跟我之前在部落格上所提出的方法很類似,不同的是,他們德國人卻把兩個一數、三個一數、四個一數、五個一數⋯⋯,背到九個一數,全部背齊,輔以手指頭來計算。

我小時候只學了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三個一數不是很熟練,其他的全靠九九乘法表了。相形之下,德國人的方法,背的量減少很多,他們統共只需要熟記72個數字(乘以一,不用背),就可以駕馭基本的乘法技巧了。而且在日常中,遇到三個一數、或是四個一數的狀況,也可以直接應用上,還蠻實用的哦!

x2:2、4、6、8、10、12、14、16、18
x3:3、6、9、12、15、18、21、24、27
x4:4、8、12、16、20、24、28、32、36
x5:5、10、15、20、25、30、35、40、45
x6:6、12、18、24、30、36、42、48、54
x7:7、14、21、28、35、42、49、56、63
x8:8、16、24、32、40、48、56、64、72
x9:9、18、27、36、45、54、63、72、81

澳洲小一的家庭作業



Moria Flaig
29. November 2016



Cronulla Beach


澳洲小一的作業

澳洲小學不是以沒有課本、沒有家庭作業聞名嗎?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才小一而已,功課就超多,多到讓人瞠目結舌:

首先,我要抱怨的事情是,小一就已經要求背乘法了,而且不是只背到九而已,而是背到十二。目前他們正在學看時鐘和數銅板,這需要乘法的概念是沒錯,於是我在家加強英文的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平安無事過了兩個星期,之後⋯⋯

這星期拿回家的作業卻是,背乘法表的乘以二與乘以三,我一看是乘以三,看時鐘和數銅板根本不需要乘以三啊!本來以為,等時鐘和銅板過了之後,就會太平無事到三年級。媽媽別高興得太早,人家小一就要求背乘法表嘍!

在台灣被大家批評得焦頭爛額的數學教學:太難太多。相較之下,在澳洲小一就要背乘法,沒有比較容易、也沒有少背。想來是,我們對於教育當局的批評太過苛刻了!

要如何教小孩用英文背九九乘法呢?媽媽可是沒有背過英文版,雖然這個時代凡事網路上有解答,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如何用英文把「背」的韻律也表現出來,教給孩子,這可就難倒了媽媽。

再來,拼字部份,每次寫十個字,每個字寫五遍,然後每個字寫出造句,一共十句。大家感覺很熟悉吧?跟台灣的功課很相像!沒想到在澳洲也要背單字、寫造句呀!不是會讀就會拼嗎?為什麼每個單字還要練習寫五遍?諼諼從來沒有學過拼字,他雖然不是拼字高手,沒學過拼字,大多數的字卻也都能夠拼出來,為什麼老師卻求要背單字,還要寫五遍?可能別家孩子狀況不同吧!

再來,閱讀的部份,老師每週發兩本書,孩子讀完之後,家長問一些問題,確認孩子讀懂了書的內容之後,然後家長簽名,把書交還給老師。每天要求閱讀,立意固然很好,諼諼最喜歡讀書了,應該不是問題,沒想到,拿回來的書,都不是他喜歡讀的,再加上,他的閱讀程度很高,所以書的內容特別長,又因為是沒興趣的書,他的想法是:「那不是我喜歡的書,我為什麼要讀?」唉!我們過去自學都是讀他喜歡讀的書,現在要求他讀不喜歡的書,非常地困難,要分兩、三次才能夠勉強讀完。這個原本立意良好的功課卻變成酷刑。

再來,宗教課要求學生記錄如何在家慶祝聖誕節,我家一向不慶祝宗教節日,於是以閱讀聖經與聖經故事來代替,算是勉強過關。

所有的功課中,最麻煩的是科學課和地理課(類似台灣的自然與社會)。地理課現在正在上環境保護、垃圾分類,於是老師要求小孩為公園設計一個海報,來宣導環保的重要。哇!媽媽也要會當文宣,我一看到這項作業,當下把它當成勞作來處理,我們母子倆腹笥甚窘,實在想不出什麼好的文案。

科學的作業則是觀察一件自然現象,不是冰變水就是天氣之類,媽媽不免嘀咕了:「為什麼不直接在學校觀察記錄,要在家觀察記錄來麻煩媽媽?」觀察也就算了,最麻煩的是,還要記錄下來。要小一生描述自然現象描述到什麼程度?要使用什麼樣層次的語言解釋分析?這個嘛,媽媽沒有概念???

最後,我最反對的是,網上數學遊戲,為什麼不使用傳統的方式,紙上作業呢?第一、我們反對小孩上網。第二、我們反對讓孩子玩電玩。第三、我們反對e-learning。所以連續兩週,我們都沒有做,反正是網上,沒紙沒形狀可以讓老師驗收,算是最棒的一項。

咦!小孩這麼小,媽媽就教導他如何苟且偷懶?沒辦法呀!學校出這麼多的作業來難倒媽媽,媽媽自己先要懂得如何偷懶來自保,不偷懶可就會忙壞了自己。唉!之前誤信以為澳洲小學沒有功課,小孩放學一回家就是太平盛世。沒想到!小孩倒是沒有做多少功課,媽媽自己先忙壞了!

昨天研究了一會兒「英文」的九九乘法,不得不下載備份,就算知道中英文怎麼轉換,但是老媽媽的腦筋轉得慢呀!像是一臺舊電腦,硬碟跑不動了!中英文轉換時,哪能唱出有韻律的九九乘法給孩子聽呀!

耶!作業不是要給學生回家練習的嗎?其實不然,作業都是要來考倒媽媽的!

我好懷念以前小時候的功課哦!國字一律寫十行,算數十題。固定、機械化、沒有什麼花樣,雖然教出個腦袋不太靈通的我,回首前塵,這樣的作業簡單、便捷、易懂,現在若再叫我每天寫20行,我也心甘情願。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馬廄的學問


Moria Flaig
23. November 2016






馬廄的學問


諼諼成長於新世界美國與澳洲,對於自己的故鄉德國可說是全然地陌生。正當他還沉迷於州政府對面的消防大隊時,我們揮別了友人、摯愛的公寓、陽光燦爛的佛羅里達,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雖然那陰霾的雲有說不盡的寂寥惆悵,但卻是孕育過許多偉大的哲人、詩人、科學家與教宗之地,久違了!內卡河畔的圖賓根(Tübingen)。


說到德國這本書,可不比佛羅里達州,去一趟迪士尼就可以解決的。這本書要如何讀起?如何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品嘗出個中滋味?首先,我們蟄伏於貴族馬場之中,長住個三個月,咦!德國這本書怎麼先從「馬廄」這一章開始讀起?


比起現代知名的寶馬BMW,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德國是全世界飼養馬匹最盛行的國家,優秀的種馬大多出自於德國,在德國騎馬運動非常地盛行,而且不是一種只盛行於貴族與上階層中的運動而已,騎馬在德國一點都不貴氣,非常平民化,一般德國女子十之八九都有學過馬術。而且是一項家家戶戶都負擔得起的運動,連低收入家庭要上騎馬課,能夠得到優渥的折扣。


能夠形這樣的風氣與德國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係,德國從中世紀到近現代,是個封建邦國林立的國家,在大國環伺之中,比鄰而居的隔壁即是超級大強國:法國。於是不少小領主必須在夾縫中求生存,以別出心裁的方式來經營領地,飼養馬匹即是方式之一。我們與朋友所分租的公寓,正是一棟由貴族「宮殿」改建而成的公寓,領主還擁有貴族頭銜、四周方圓幾里都是他的領地、馬場正是領主的「馬廄」。


當時諼諼才四歲半,還不到學騎馬的年紀,但是培養孩子對騎術產生興趣要先從看馬開始。先啟動孩子的幻想力,結合騎士奇特的裝備與冒險故事、配合德國悠久的歷史與傳統、再加上小孩子對動物的喜愛與親近之心,就可以形成無限的動力。


培養孩子的興趣就像烘培蛋糕,溫度要掌握得恰恰好。不能太過,孩子容易感到壓力;不能太低,蛋糕體發不起來。最好的方式是,先讓孩子沈浸於具體的景象之中一段時日,與孩子強大的想像力結合在一起,讓孩子所思所想、所見所聞都是馬。


我陪孩子看馬一共看了三個月,孩子學騎馬的決心在滋長、與馬相關的知識在增加、更重要的是馬文化在孕育。這不單單是一項運動而已,背後還有一連串數不完、道不盡的長長歷史之路。


於是,三個月後,我們踏上了城堡之旅,認識德國的歷史,可說是培育一個騎士的開始。有馬、有城堡、有歷史、有過去、有文化認同,漸漸地孩子開始認同騎士的角色。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閱讀上,他又開始了另一個旅程:中古史。


我說了,騎馬不單單是一項運動而已,我要培養孩子擁有一顆騎士之心。這顆心不僅是一顆奔馳原野的躍動之心,而且是一個擅於沈思的哲人之心。人馬一體在原野奔馳時,孩子不僅飛躍了原野、飛躍了歷史時空、跨越了語言文化差異,我更期待的是,在這樣的異文化之下,能夠糅合成一個獨特的個體。


今天早晨送孩子上學之際,我思索著,教育的目的為何?職業?技能?考試成績?學位?都不是!教育應該是一個品嘗學習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一顆深愛學習的心,我們不應該太過於期待結果的發生,而是應該多流連駐足於過程之中。


這個過程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是多語言多文化的學習與閱讀,也可以只是享受騎士、太空、恐龍一連串的冒險故事;它可以是親子一同體驗異國文化的走讀生涯,也可以是親子之間親密的共學共讀時刻;它可以騎士救人助人的品格操練,也可以是對永生的嚮往與追求(十字軍東征的騎士們,鐵甲下都有藏有一本聖經)。


諼諼連匹馬都還沒有騎上,但是整個藴育的過程,他卻已深嚐了騎士文化中深遠的歷史、豐厚的多種語言、自我認同的辯證與追求。諼諼成長於美國,但絲毫不染牛仔氣息;生活於澳洲,卻鍾情於歐洲的騎士風範。生於德國、不長於德國,卻又在德國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在這個過程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馬廄的學問何止是只有馬匹而已,正如學習本身,其實它可以是一條相當遙遠卻又豐盛的人生之旅。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適性教育的迷思


Moria Flaig
21. November 2016


雪梨水族館


適性教育的迷思


為了讓孩子早點適應明年的小二,我們決定在完成入學手續之後,先讓諼諼上這一學年最後的六個星期。用意是在於,先暖暖身,先適應學校的水溫,再下水,畢竟他的同班同學已經上兩年學了。再者,他是個跳級生,小二的課業會不會太過困難?這也是媽媽急於想要知道的事情,太難、太容易都不是好的開始。

兩個星期下來,昨天放學時,我和他們級任老師面對面談了一下,一方面想瞭解這一班的教學進度,另一方面也想瞭解孩子在學校會遭遇到的困難。果然表面平靜的河水下暗藏急流,諼諼的長短處,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更加地明顯。

諼諼的基本技能,寫與讀兩者之間的落差非常的大,閱讀已經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書寫能力明顯地落後同學很多,尤其是在字體掌控上,非常地不足。以往我一直以為,那是年紀小的緣故,長大就好了。在看過同班同學的作業後,我現在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小一生寫字也能寫得跟大人一樣整齊漂亮,諼諼的問題不在於長大就好了,而是在於書寫技巧上欠缺鍛鍊?天份?

由於他們學校採取差異性教學,他雖然分在一年級,拿回來的閱讀作業卻是27-28級的讀本(澳洲小學閱讀級別一共分30級,27-30代表十到十二歲的閱讀程度),長度上稍嫌太短,內容上卻還好,顯然級任老師有顧及到他學習上的需求。但是他的書寫速度卻是異常地緩慢、吃力、筆順錯誤、大小寫混合;造句上喜歡拼寫長字,但缺乏描述細節的能力,這些都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加強。

我家自學一向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對於孩子沒興趣的部份,媽媽只能想儘辦法來引導,並沒有給予孩子太多壓力,為了保持孩子學習的熱情,過去在訓練書寫上,並沒有太多要求,寫完兩大本Phonics之後,就練習英德聽寫,如此罷了。老實說,這個引導過程非常地辛苦,我們甚至一度懷疑他是不是遺傳到家族的讀寫障礙。

諼諼似乎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擅長的拼命做,大概是因為有成就感的關係吧;不擅長的,就規避,避免面對挑戰,媽媽很難左右他的喜好。

這點人格特質道出了孩子一項弱點:不喜歡挑戰,一直沈溺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擅於閱讀,書寫見弱,於是光會讀;擅於吸收科學知識,對於故事的描述顯得很笨拙,於是科學思考獨大,對於講述故事就顯得毫無興趣。

現在把這個問題放在大環境裡面來看,果然原本不擅長的「寫」,在大環境中顯得更加吃力了,「寫」這一項能力遠遠地落後其他人。上課時,老師已經不再讓他讀了,只是讓他寫,我很欣賞老師的做法,他的確需要他人的鞭策。

這種發展失衡的現象要怪自學的適性教育嗎?最近看了一篇研究自學生進入體制教育的研究報告,諼諼不是唯一的例子,有些孩子在基本技能上的表現的確有失衡的問題。但是基本上,大部份自學的孩子的表現都高於平均值。(請參考:Glenda Jackson, Understanding Home Educated Students Transition into Mainstream Institutions: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上學之後,諼諼一如往常,每天要讀很多書,讀到忘了其他事情,晚上睡覺時間一到,總是會哭喪著臉說:「媽媽,我都還沒有玩耶!就要睡覺了。」我就說:「你一直都在讀書,一看書就忘記了玩,你要怪誰。」每天同樣一齣戲在上演,每天老是嫌讀書的時間不夠。

然而,在同齡的小孩踏入校門之前,諼諼就已經進入了「read to learn」的階段,知識的世界實在是太迷人了,難怪發展失衡。就他目前迷戀的主題來說,從黑洞的物理現象中,諼諼認識到了一個無限小的概念,相對於宇宙這個無限大的概念來說,「singularity」這個無限小的概念,是一個既令人害怕,又令人著迷的現象,每每讓他低迴不已。於是,只要是太空的書,他可以一讀再讀,樂此不疲。

每當他沈浸於太空百科時,那全然貫注的神情,悠然神往的熱情,不由得讓人肯定適性教育是最佳選擇。在澳洲小學的學程中,太陽系的課程是在高年級才有的,目前低年級的自然課只是觀察固態的冰變成液態水。然而,諼諼對於科學的認知已經進入了化學元素、分子、基因、地心引力等等的課題。

適性教育的結果是,孩子能夠從書本中得到更深入的知識,現在面對學校課堂上只限於泛泛地認識「常識」,對孩子的求知慾來說,實在是很不足,回家之後當然要花很多時間在閱讀上,來吸收知識、補充養份。孩子也有吸取深入與特殊知識的需求,這可能是很多人所不知道。

昨天是圖書館日,孩子從學校拿回來四本書,三本是恐龍,第四本是介紹登陸火星的Sojourner Rover,是他一直研究的主題之一:書上提到,這輛機器人在火星只運行了83火星日(比地球日長一點)。哇!只有83天啊!若去算算一天要花美國納稅人多少錢?一輛花費巨資送上火星的機器人只運行83天,豈不是浪費?

但他也知道另一個已經離開太陽系的偵測器:Voyager Spacecraft,理論上會一直飛下去。我就問了孩子一個問題:Voyager的動力來自哪裏?為什麼可以一直飛下去?他的答案中有一件是我不知道的,那就是Voyager在飛越木星時,利用木星的引力加快了飛行速度。哇!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為什麼能夠加快Voyager的速度?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物理現象。

對此,我不禁暗暗地對適性教育感到驚歎!自學教育深入時可以非常地深入,廣泛時也可以很廣泛。另一方面,我感到憂心的是,學習不光只有科學,不光是只有閱讀而已,其他領域也相當重要,在取捨之間,到底是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呢?還是以整體「規劃」為導向?如何以興趣來啓發、引導孩子去克服不擅長的領域?例如:利用科學來刺激寫作。此時此刻我不得不正視適性教育的優缺點。

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孩子在學習中,遇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適性教育的結果是,所擅長的事物變成逃遁的場所。第二、基本功夫往往脫離不了「練」字訣。對於知識吸收能力強的孩子來說,反覆練習會讓他們感到無趣,沒有包羅萬象的知識來得精彩,這時候,自學的孩子就會以規避的方式,去做別的事,來逃過「練」這一劫。第三、適性教育只看重天份,沒有天份的、又是不可欠缺的技能,那要怎麼辦?

孩子既然喜歡科學,我們當然會繼續鼓勵他研究下去,昨天我又從圖書館挖到一本DK的『行星』,明知道他現在需要練「寫」,我還是把這一大本書給抱回家,媽媽不是自相矛盾嗎?明明知道,其實根本不必鼓勵,他也會繼續研究下去,但又害怕學校給的養份太少,深怕太空的這棵小幼苗,在學校這種環境之下會迅速枯萎,又不自覺地猛澆灌。

我們夫妻都覺得,孩子這樣讀下去不是辦法,學習不是只有讀書,讀書只是學習的一部份,讀到忘我的境界是很值得追求,但是若是止於此,是不是發展上的一個警訊?

然而,如何從科學來引導他去學習他比較不擅長的「寫」?很多人都安慰我說,哎呀!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不再是這麼重要了,現在台灣的學校也都大幅度降低寫的量,澳洲學校也使用電腦來降低寫的負擔。

其實我更想知道的是,一個沒有學會使用手來寫字的人,真的是用機器寫也是一樣嗎?這是一場過去人類歷史上還未歷經過的革命。尤其在中文世界中,寫不僅是代表一種能力而已,而且還是一項文化、藝術、自我認同(字跡代表個人嘛!)。電腦會將我們引領何方?文化荒漠?還是在荒漠之中會開出另一種花朵、結出另一種果實?其實在這個e-世代長大成人之前,誰也無法預知,不是嗎?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一分美元童書



Moria Flaig
21. November 2016



雪梨歌劇院


一分美元童書

最近在臉書與大家分享平民教養風,不需要花多少錢,一樣可以讓孩子得到物超所值的教育。在學習語言這一塊,我最有心得了。

英文雖然可以自己在家教來節省花費,但是英文繪本從哪裏來?市面上買的英文繪本都好貴哦!好消息!好消息!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有些二手童書,定價只有一分美元,英文繪本並沒有傳說中的高而貴,而是物廉價美。一分美元是什麼概念?也就是台幣0.3元,超便宜。

對於這個好消息,大家在網購時卻要先注意幾件事情:第一、美國亞馬遜所提供的二手書通常是來自別家書商,他們自己也賣二手書,但通常會比別家店貴很多。若是選擇買別家書商的書,不計購買金額是否已滿25美元(免運費),都要額外付3.99美元的運費。

第二、二手書也分新舊,不全都是舊的哦!新的比原價便宜很多,若不是非常貴,我建議買新的,因為新書通常是屬於亞馬遜自己的商品,不會額外要求運費。亞馬遜的規定是,購滿美金25元,美國國內免運費。大家可以自己推推算盤,哪一種方式比較划算?

第三、上面的訊息是美國國內運費的算法,若要求將書本寄到台灣,就要在網上看清楚,國際運費的算法。美國郵局已經不經營海運了,一律空運服務,大家也要研究清楚,是不是要加急、掛號之類的,若是選擇陽春方案,運到台灣的標準運費是4.99美元。此外,大家所使用的信用卡也有差異,自己去算嘍!

我建議大家買Treasures(文集),Treasures是美國一般學校用來訓練閱讀的書籍,並非什麼特殊的教科書,它只是將繪本故事按照難易度來分級,同一級的故事編在同一本書之中,一本約有15篇,也就是15本繪本集結在一起,這種大部頭的硬版書,並且是百科全書那種彩色印刷,也有一分美元的喲!所以我才說,俗擱大碗。一本書重量大約1.5磅(1磅大約是半公斤),要空運的朋友,請注意書的重量哦!

我之所以會看重Treasures,有幾個原因:一、很多兒童經典故事會被編入其中,像是『青蛙與蟾蜍』、『亨利與Mudge』、『伊索寓言』等等。二、有詳細的分級,小朋友按著等級,一級一級地讀上去就行了,媽媽可以省很多找書、選書的麻煩,而且小朋友學習起來也比較有規劃。三、每一年都會出新的文選,美國有五十州,選擇性就更多了,雖然是找二手書,不愁找不到適合自己等級的書。四、大家可以根據亞馬遜所提供的資訊,找到出版社的網站,網站所提供的資料更完整了,你可以從中去找到自己想要的書,但是我不建議向出版社買,一本全新的Treasures,通常要價都要美金一百多塊,不便宜哦,你要是多買了幾本,保管你破產。

如何識辨閱讀級別?亞馬遜會提供這方面的訊息,解讀的方式是:1.1是一年級,第一階段(一個年級分成四個階段)。2.1是二年級第一階段,依此類推。

如何找到Treasures?以前我們住在佛羅里達,我就鍵入:Florida Treasures。系統會自動顯示相關書籍,也會出現加州或是其他州的相關教科書。試著找幾次,大家就會發現,其實有些並不叫做Treasures,有些稱為Reading Treasures、Reading Language。這裡只是為了大家入門方便,在此如此介紹罷了!

祝大家淘寶愉快!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哪種書最能提高孩子的閱讀力?



Moria Flaig
16. November 2015


雪梨歌劇院


哪種書最能提高孩子的閱讀力?

小小孩應該讀哪種書呢?我想,大家心中的答案大概都是一樣的:繪本,也就是一篇短而有趣的圖畫書。諼諼也喜歡讀繪本,曾經讀過很多的繪本,但他目前更喜歡知識性的讀物:像是恐龍、機器人、太空、騎士等等。

顯然地,孩子的閱讀能力一旦提昇之後,就不想只讀簡單的故事書了,孩子開始對知識有高度的要求。看書不單單只是為了看好看的圖片和精彩的故事,還要看富有知性的內容,最好能夠與目前自己所探索的主題有直接相關。

簡言之,這時候孩子已經進入了藉由閱讀來吸收知識的階段了,閱讀不再只是機械式地認字,閱讀遂變成了學習的手段。而孩子最想知道的,最想學習的,當然是他所迷戀的事物,迷戀能夠推動孩子去閱讀去瞭解自己所迷戀的事物,所以迷戀是最大的求知動機。心理學家稱之為內在動機,啟動內在動機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閱讀哪種書最能夠幫助孩子提昇閱讀力呢?最好的書就是介紹孩子的興趣的書,最好多準備幾本,幾十本也無妨,只要孩子愛看,書再多也不嫌多,最好讓孩子能夠徹底地沉迷於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孩子喜歡養狗,就買有關狗的書給孩子,孩子喜歡城堡,就買有關城堡的書,孩子喜歡太空探險,就多買些天文學的書。與孩子興趣相關的書籍,最能夠滿足孩子求知欲,興趣本身就是最大的求知動力。而且興趣可以不斷地延展,從喜歡狗,就可能擴及到喜歡其他寵物,更擴大到其他動物,興趣的可以不斷地延伸。

諼諼能夠從對騎士的熱愛,展開城堡與中古史的探索,更進一步往前探索羅馬史,卻從羅馬史中找到了他目前的最愛:漫畫Asterix。而騎士傳說中的火龍跟恐龍很類似吧!諼諼也是讀了騎士的故事後,才開始了對恐龍的狂熱,直到現在,讀過的恐龍書不知凡幾,喜歡記住恐龍的學名,研究恐龍的習性,喜歡觀察恐龍的體型,還知道恐龍的分類。

每次我「請教」他某一種恐龍時,他會先問哪種Family?是哪一屬的?聽起來很專業吧!小孩就是喜歡把自己裝備得像個小小的專家,他可能自認為自己是個Paleontologist(古生物學家),既然是專家當然所有的恐龍名稱都要記住嘍!有一次,我看到書上Allosaurus和Albertosaurus兩種恐龍幾乎一模一樣,孩子馬上告訴我牠們不同之處在哪裡,Allosaurus的爪子有三隻,而Albertosaurus的卻有兩隻,我馬上不得不肅然起敬。孩子觀察仔細入微,大人就不是這樣了,誰說小孩學會閱讀了之後,就不觀察了?

因為熱愛所以讓他在閱讀上不厭其煩,即使會碰到很多深奧的字眼,學術的專有名詞,孩子的眼完全不放過。但既然是深愛的事物,就會多讀幾次,多讀幾本,不會放棄,多讀多看,就能夠把艱澀的字給記住了。所以我認為讓孩子閱讀與自己興趣相關的書籍,是培養閱讀力最佳的方法,孩子會在熱情的驅使之下,自然地克服高難度的讀物。

目前諼諼讀的讀物,無論是太空、騎士、城堡、中世紀史、Asterix還是恐龍,皆是分級為國小高年級以上的讀物,Asterix更是澳洲政府列在州長杯閱讀比賽五、六年級的書單上。五歲小孩去挑戰12歲以上的讀物,會不會超齡學習?

但我看他都讀得津津有味,Asterix更是每本都讀過10次以上,如果真的是很難讀的話,他應該是會馬上放棄才對。父母不要怕孩子無法勝任,其實在孩子眼中圖書根本沒有分級的,只分成有趣和無趣兩種,只要孩子有興趣讀,他的腦子就會想辦法去瞭解文字上的困難。

我不贊成讓小小孩閱讀經典名著、古典文學、歷史名著的兒童版或是少年版,或是古代經書的白話版、精簡版。既然是經典名著,不是年代久遠,就是巨作,不是文言,不然就是國外的翻譯作品,既然是強調經典,就應該讓孩子讀原著才對,怎麼讓孩子讀兒童版呢?

我們也知道,兒童還沒有具備閱讀經典原著的能力,在孩子尚未暢懷地品嘗閱讀的樂趣之前,就要求讀內容深奧的老莊哲學,或是文字艱澀的古文,或是矛盾複雜的人性,還是懷才不遇、時不我予的悲情,這些都不是五歲小孩能夠體會的,更別說文字上的理解了,為什麼不等孩子大了,讓他自己去買來讀呢?

為什麼要趕早讓孩子讀少年版,精簡版,不然就是白話版,就連大人都搖頭的名著卻要讓小孩去讀,這不是緣木求魚嗎?但是在台灣的書店裏,到處充斥著這樣的童書,我自己小時候就讀了不少: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封神榜等等。當時,我只看懂了故事,對於古典小說所說的悲情,當時還無法領會,一種少了感情的經典名著,那跟一般故事書還會有什麼兩樣呢?

更何況,這一類的書籍,對諼諼來說,沒有相應的成長背景來配合,來幫助理解。為什麼一隻會七十二變的猴子,能夠成為中國文學中幻想創意第一?對於成長於西方社會的孩子來說,這無異充滿怪力亂神,完全不符合邏輯,他們的接受會很低,更遑論品味欣賞了。

他們也無法理解一個很單純的寶黛之戀為什麼要洋洋灑灑寫了這麼一大本。有些漢學學生讀了紅樓夢的翻譯,都很不解,為什麼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的地位是這麼崇高,故事卻單調無聊極了!我就說了,紅樓夢的好,不是好在故事,而是好在文字功力,翻譯過的紅樓夢當然不好看囉!

諼諼的中文閱讀還在起灶,連火苗都還未升起,我現在根本不必去操這個心,但我的確深深地感受到在中文界中,兒童文學的貧瘠。到目前為止,孩子所讀過的中文繪本裏面,十之八九都是翻譯作品,在中文界裏,很明顯地缺乏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更欠缺願意耕耘於兒童文學作家。

言歸正傳,哪種書最適合進入大量閱讀的小孩讀呢?還是那句老話,配合孩子的興趣,就算孩子想讀莊子,買本少年版的莊子讓他讀也無妨。重點是,孩子自己喜歡,自己想要讀。父母要善用孩子的迷戀的熱度,孩子一旦迷戀上一件事情,就會想讀所有的相關書籍,就算是書中專有名詞多如牛毛,孩子也善於囫圇吞棗,全部吸收記在腦子裏。

就這樣研究自己所鍾愛的,不知不覺地,孩子的閱讀力就提高了。


自學的自律與他律



Moria Flaig
13. November 2016


雪梨華生灣


自學的自律與他律

自學的孩子需要很強的自律性,才能夠在沒有外在壓力(他律),也就是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沒有評分之下,以自己的方式、步調、喜好與天賦來學習,並能夠克服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經歷到的困難、瓶頸與挑戰。

小孩子展望未來的能力還很不足,他們並不明白,所學為何?就幼兒的心理來說,學習貴於得到樂趣,興趣是推動他們向前行的動力。特點是,他們的學習是無企圖、無目的性的,正是席勒美學中所指出的「無目的的目的性」,他們的學習動機純粹源自於遊戲,而非在規劃自己的未來。於是在碰到困難、學習缺乏樂趣時,他們往往就會放棄。

幼兒的學習並非在規劃未來,只是一連串的嘗試與遊戲,覺得快樂又有趣。父母對於小孩的興趣與愛好一定要當真,要真心地培養這棵易於枯萎的花朵。然而興趣是否轉型成為專業?嗜好是否能夠變成職業?然而最後是不是真的能夠美夢成真?這時候,光是喜歡是不夠的,還要看基本功夫的訓練是不是夠紮實?更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排除萬難,勇敢向前行。

這是教育最困難之處,如何將興趣一步步地導向有系統的學習、持之以恆的練習、將學習中所得的技藝轉換成職業取向?又能面對困難而無所畏懼?

這時候,類似學校教育的東西就要出現了:他律。學校有作業、考試和評比來推動學習;自學卻只能靠父母施加點壓力和手段,來督促孩子每天練習。學校的方式很具體,自學的孩子除了靠家長的督促之外,還是只有督促再督促了。

堂妹的女兒芭蕾舞跳得可真美,那種展現美麗曲線的才能,也不是只有「才能」兩字可以道盡,堂妹自己也提出「推」字訣:在孩子遇到瓶頸時,父母要幫忙推一推。我想,這可說出了所有父母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孩子遇到瓶頸時,要不要推一把?還是堅持孩子的自主性?

一個自律性高的孩子,學習動機也就高,無論事情有多難,他會排除萬難,不斷地往目標前進,自律是一個推動不斷學習的動力機。一個沒有以自律為基石的學習,只靠一時他律的壓力,凡事被動學習,最終,自學的路無法走得又長又遠。

但在孩子卡關時,父母要不要推一把?會不會壞了自主性的好習慣?

自學家庭如何克服學習上的瓶頸?特別是才藝上的學習,經年累月的練習像是一把壓力鍋,親子雙方都必須去找到「洩氣」的出口。當孩子想放棄時,父母又不得不去推一把,幫助孩子渡過瓶頸,但又不能推得太奮力,讓孩子喪失自動自發的能力。在「推」的同時,必須讓孩子自己去克服,父母不能老是幫著移除路障,孩子要自己跳過路障,這樣才能夠在克服困難之後,自律性的學習再度走入正軌。

期望凡事隨心所欲、一帆風順、以最容易的方式來達成目標,這樣的一個孩子,表面上看起來聰明、知識吸收得很快,其實是一個無法面對挑戰的孩子。

最近,在FB上結識了一些自學家庭,才知道,別家的自學也有不快樂的時候,也會遭受困難和壓力,自學的內容也會有索然無味的部份,也要咬緊牙關衝過去的時候。刻苦練習、枯燥無味,在自學中,也很正常啊!自學並不意味著,凡事要順著孩子的意進行、凡事以孩子的拿手好戲為先、學習一定要精彩有趣、讓人拍案叫絕才叫做學習。孩子也要面臨紀律的鍛鍊、也要熬過枯燥無味的煎熬、也需學習如何迎戰瓶頸到來時的挑戰,這樣才能夠培養出一個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地追求進步的孩子。

其實,這些我都深刻地體會過,也不斷地檢討自己是不是方法得當?但是,同樣地付出,為什麼有些科目孩子學起來很快樂?為什麼有些科目孩子學起來很痛苦?

答案,不用我說,明眼人都知道是:又是興趣。而我們自學生又特別看重興趣:適性教育。對於孩子的興趣無不全力支援,無論是閱讀的書籍、平日的活動、甚至玩具,都以興趣為導向!但遇到沒興趣的、卻又很基本、很重要的,這時候,完全使不上力,徹底地棄甲而逃。這種有始無終的學習態度是不是「太過看重興趣和有趣」所培養出來的?

目前我們看得出來,諼諼特別喜歡科學,尤其是學會閱讀之後,對於科學的偏愛越來越明顯,由於能夠自己讀、自己學,對於科學的研究就能夠特別地深入。雖然我和爸爸都無意將他培養成「科學家」,但是孩子不時地跟爸爸探討科學議題,感覺上,孩子是塊學習科學的料。

昨天孩子義正嚴辭地對我說:「人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我說:「對!人的時間能力有限,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誰知道,他的想法卻是:「世間只有神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我要知道人知道的所有的事情。」的確很有抱負和企圖心。

但我也看到了這個企圖心的背後,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意志力的鍛鍊。我想,興趣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明白,克服困難是何等重要的能力,學習不可能都是一蹴而就,學走路就會跌倒(可能正因為他沒有跌過),一有困難,就規避,這樣的路不會走得長久。

媽媽自己不得不反省,是不是凡事太順著孩子的意,自學也需要他律來導入正軌,一個過度強調自主性學習,卻讓孩子沒有機會認識到,吃飯不能只挑自己喜歡的菜,營養要均衡;學習也會遇到挫折,也有不喜歡、不高興的時候,遇到挫折時,我們需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這也是一種學習。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品格的學習比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在這時候卻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再者,與其說孩子要有決心,不如說是媽媽要有決心,媽媽一心軟,萬里長城絕對傾城決裂、馬上功虧一簣。無論孩子學什麼,媽媽我是不是太過看重,孩子是不是喜歡?孩子接受程度如何?孩子是不是有興趣?我想,以我這樣的教育心態,無法培育出堅持不懈的人格。

識字方法就算有千千萬,最終的目的還是只有一個:閱讀。目標清楚,走到目標的路(方法)倒是其次。然而,媽媽自己要堅持下去,而不只是孩子要堅持下去。媽媽自己動不動就想要放棄,以為識字方法錯了,所以孩子不喜歡識字,就堅持不下去了,這的確給孩子逃避學習的好藉口。

這幾天,孩子在雪梨入學了,每天送孩子去上學時,有時候會跟校長寒暄幾句話,我總要說:「孩子喜歡上學!」。後來,我覺得自己思考方向錯了,有些事情,就算孩子不喜歡,也是得面對,每個國家都有義務教育的政策,這由不得孩子喜歡還是不喜歡。

媽媽問起,孩子在學校學習讀寫的狀況,諼諼說,入學之後,他那一組只有寫、寫、寫了、完全沒有他一向鍾愛的閱讀(他們採用分組式的差異性教學)。我心裡拍案叫絕,如果若是在家自學的話,「寫」總是拖泥帶水,「讀」卻讀到天荒地老,這時候,他律現身現得好,這一點我自己來做,不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團體制約的力量不可小覷。

自律與他律這兩個好朋友,其實會伴隨著孩子渡過一生。在自學中,這兩者之間的正反合,如何拿捏得恰到好處?如何避免學校教育那種他律獨大而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如何避免興趣導向而讓孩子喪失了迎戰困難的能力?唉!拿捏之間,無不是藝術啊!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讀書理想國


Moria Flaig
17. November 2016
華生灣夕陽


讀書理想國

最初,讀書理想國的願景起源於少女時代,有一次,有個機會去拜訪表姐的乾姨媽。他們夫妻倆是老師,一直渴望有個孩子,一起努力了很久,終於得了個孩子。我們去拜訪他們時,那個孩子還是個在地上爬的嬰兒。

多年來,在我腦海裡留下深刻印象,倒不是那個可愛的小寶寶,而是他們家的佈置非常的與眾不同,如何與眾不同法呢?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家徒四壁。

客廳全部清空,我們客人全部席地而坐,為什麼?以利於小孩爬行。然而,他家的裝飾品也與眾不同:地板上散滿了一本本又新又漂亮的童書,有故事類的、也有百科類的,各式各樣,都是專為孩子設計而製作的書。孩子爬行到那裡,書就隨手拿到那裡。

更搶眼的是,他們家的牆壁也與眾不同,是不是到處貼滿寶寶海報而奪目(我以前的確是如此佈置我們的嬰兒房)?不是喔!而是全白一片,什麼也沒貼也沒掛!當他們說明了那四面牆是拿來做什麼的時候,更令人訝異了:是為了預備給這個小嬰兒將來塗鴉用的。

哇!好有想法的父母哦!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在我的夢中構築我的讀書理想國:書一定要堆滿得滿地到處是,為了讓寶寶隨手可得嘛。牆嘛!在我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涯中,至今,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四面墻。

從諼諼呱呱落地起,我就上窮碧落下下黃泉、東找西找找童書。我們無論搬到哪個國家,客廳裏隨時隨地堆滿了書:買來的、借來的、全新的、二手的、人家送的、圖書館下架的、外面撿來的,可說是堆得滿坑滿谷,卻也成就了我兒時讀書理想國的夢想。搬離一個國家時,書帶不走怎麼辦?統統送給朋友,書再找就有了,只要誰家中有個小孩,書永遠不會嫌少。

但有書還不夠,還要有孩子讀啊!小卑鄙會不會讀書?會唷!諼諼是一個做事很有計劃的孩子,當他完成第一件人生大事:學會走路。馬上就下定了決心,一屁股坐在地上,拿起一本書一翻開,唰啦!就把書給撕破了。接下來他會怎麼做?我心裡想,當然是繼續撕?

然而這卻是大人的想法,而這唰啦一聲,恍若是當頭棒喝,他馬上體悟到一個大道理:書不是拿來撕的,是拿來讀的。於是再翻頁,書沒破,再翻另一頁,書還是沒破,於是一頁頁地翻下去,就再也沒有把書撕破。老僧入定後,寶寶一頁一頁地翻、媽媽一頁一頁地「指讀」,諼諼知道大人能夠告訴他書本中的事情。

與我少女時代的記憶兩相印證,沒想到讀書理想國的夢想,真的是起源於少女時代:那個禁閉的時代,一個學校禁止讀書的時代。學校不是教人讀書的地方,怎麼會是禁止讀書的地方?

我們那個年代,「讀書」是隨著小學的結束而結束。高年級時,我們班的級任老師還在教室中,為我們佈置了一個小小圖書館。日後我很感激她,一些知名的兒童名著都是那時候讀來的。可是好景不常,那種讀樂樂的美好時光,隨著國中繁重的課業壓力、聯考壓力,隨風而逝。

於是整個青少年時代,讀書的渴望活生生地被忽視、被剝奪、被壓抑,整個青春期徹底地被考卷給攻佔了。在學校,「讀書」變成偷偷摸摸見不得人的事情,無論是想狂啃『紅樓夢』還是『瓊瑤小說』,那種課外書都是回家以後才能夠大快朵頤的,學校不允許學生閱讀課外讀物。

於是,我發誓,只要我有小孩,家裡面的客廳不要有沙發組,而是鋪滿一地的書,不但賞心悅目,而且養眼養靈。一定要讓孩子隨手都可以拿起來啃食,絕對不讓孩子餓著。縱使我家歷經一連串的搬遷,衣物寧可少帶,但是身邊帶的書,爸媽辛苦點,孩子的書絕對不能少帶。

而且每到一個新的城市,第一件馬上要辦的事情是:辦張借書卡。我家的書之所以能夠無時無刻都是爆滿的,都歸功于我辦了四張借書卡。客廳堆不下了,還有孩子房間的床下可以堆。而且最便捷的方法是,孩子坐在床上時,隨手往下一伸,就可以拿到一本有趣的書來讀了。

如今,我的讀書理想國,美夢成真。靈魂不再饑渴,客居不再孤獨,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讀書,都有書本相伴左右。就算在旅途中,圖書館與書店也是規劃中的一個「景點」。去年我們在德國旅行時,可說是帶著孩子到處讀透透。一下火車,馬上找家書店逛逛,先讓孩子讀過飽,精神飽足了,再出發。

再者,介紹當城最知名的歷史古蹟的書籍,是書店一定會強力推薦的書,這些書大多放在書店入口處,只要逛個一圈,我們就能夠對於這個城市的過去未來有個初步的瞭解,這樣一來,孩子既讀了書、又認識了歷史古蹟。

羽心提到的「走讀」的概念,讓我回想起,以前帶著孩子在德國讀書旅行,這一段美好時光。歐洲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很有特色,很值得一讀再讀,回味無窮!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德國人如何展賦


Moria Flaig
16. November 2016




德國人如何展賦

羽心提的「展」賦,與我之前提到的「練」樂器,兩者皆是我一直不能釋懷的心結。小時候我爸媽培養我們很多「才藝」,現在自己教養小孩卻錙珠計較,捨不得花點錢送孩子去上才藝班,我們連學法文都是home made,有點上不了檯面。

這背後源自於我家中德文化大戰,德國人沒有中國人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他們很重視工藝和技術,棋琴書畫是怡情悅性的活動,自己在家從事就可以了,何必去外面「學」。重點是,我們想的是「學」,他想的是閒暇之餘、消磨時間的「嗜好」,嗜好是自己在家摸索而來的,不是去外面聽課「學」來的。

我常問他:「那你認為德國教育最大的特色是什麼?」他想了一下,答道:「讓孩子有時間發展!」請注意這句話,他不是說有時間施展孩子的興趣、天賦、長才,而是讓小孩有時間發展自己。

這句話意味著很多層面:第一、德國學校授課時數很短,一般小學通常十一、二點就結束(近年有些學校推行全日制),中學也不是每天上整天,德國小孩多的是時間發展自己。第二、德國人不熱衷課後輔導、學習才藝、團體活動。嗜好、才藝多靠自己摸索而來。

放學後,還有這麼多時間,那小孩做什麼呢?所以他說:「有時間發展」。他說的發展可能只是很單純的戶外遊戲、室內閱讀、研究嗜好。嗜好嘛,可能是需要經年累月練習的樂器、下棋、騎馬、寫程式,也可能玩模型小火車、小飛機(在歐洲社會非常風行,但是各種零件價格昂貴)。可能是去圖書館、去俱樂部、也可能只是在戶外消磨消磨時間罷了。

讓小孩從事這些活動不是為了要有才有藝,而是讓孩子有空間發展自己、有時間發現自己。貼文中,提到丹麥人最幸福,那種人生哲學就是:讓個體發現自己、安置自己、在社會中找到安適的位置。

在這裡沒有出人頭地的壓力、也沒有展賦的必要,這個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的人,需要工程師、科學家、同時也需要修剪樹木花草和收垃圾的人。就算是一個音樂天才,一直埋沒、沒被發掘,也無所謂,他自己覺得安適就好了,能夠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位子,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安心地做自己,沒有自卑和焦慮,這樣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幸福。然而,一個真正的天才,最終會找到自己的出路的。

外子算是一個有數學天份的人,但是從來沒有人發掘到他的天份,他不是那種三歲就會代數的小孩,晚到七歲半才入學,那時才認識了數字,一路只是普普地跟一般小孩一起上學,學校沒有數理資優班,沒有經過任何特殊的數理訓練(說實在的,也沒有被訓練的機會)。但在十一年級時,數學老師問他要不要參加數學比賽,同時遞給他一本很厚的英文書,那本書就叫做數學(後來他有拿給我看)。

傻傻的他,回到家後自己把那本書從頭到尾讀完,沒有特別集訓、沒有資優輔導、更沒有參加奧數班,讀完那本書之後,就直接去參加比賽了。沒想到一舉成功,一路通關,最後通過了全德的總決賽。連續參加了兩年數學比賽,除了得到獎學金之外,之後連續幾年,他有資格參與在法蘭克福舉行的數學研討會議,如此罷了。

要讓孩子參加數學比賽的家長們可能很好奇,當時他得到了什麼武功祕笈?大家也想在網上訂購嗎?上大學之後,他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什麼武林祕笈,那只是一本很普通的大學裡常用的數學課本。

那他整個高中十一、二年級都忙著參加數學比賽嗎?沒有啦!他還有西洋棋比賽和其他嗜好,像是寫程式、空手道、學古希臘文、研讀聖經、登山滑雪以及其他零星的嗜好。他家課後活動的重頭戲是,我公公帶領著他們做模型飛機、火車、還利用汽車廢棄場的廢物做了一輛汽車,絕不是我在吹牛,是一輛真的會跑的汽車。

鑒於爸爸的成長過程,我們教育小孩的方法就是,讓他自己讀、自己發現自己、讓他自己做。他現在還小,只會自己隨意組合Lego,有時候爸爸帶著他做機器人。目前最愛研究恐龍和太空。

但我們從來沒有讓他參加任何的才藝活動,無論是藝術方面、運動方面、或是知性方面,我們都沒有讓他參加。我們的方法是:在小孩四歲時就讓他學會獨立閱讀,從此之後,每週去圖書館搬一堆書回家,讓他自己讀,在書中他總會有發現自己想要學的東西。

爸爸也是在書中發現自己的嗜好:下西洋棋。他家中沒有任何人會下棋,他從小就喜歡閱讀看報,一般德國報紙上都會出現一些棋譜,這引起他的好奇心:「這些奇怪的符號到底是什麼碗糕?」於是自己在圖書館找書來看,棋譜越看越有趣,於是自己買棋盤來下,自己一個人下久了會感到無聊,就要求爸媽讓他參加西洋棋俱樂部跟別人一起下,後來也常參加比賽,得過不少獎。

在我看來,最神奇自學法,無非是自學電腦語言,他在十三歲時讀了一本C++,就要求父母買一台電腦讓他在家自己操作,我們那個時代的電腦無趣得很,絕對讓你開機之後馬上就要關機,顏色只有兩種,黑色背景和反白的字。但他卻在無人指導之下,靠著書本的指導,自己照著書,自己學寫程式。多年後,寫程式卻成了他工作的主要工具。

鑒於外子的童年,我認為,展賦是小孩發現自己的過程,不是父母砸錢培養來的,也不一定要像外子一樣,非得帶傳奇性。然而這個「天賦」也不必非得要出類拔萃、鶴立雞群、與眾不同,這項「天賦」只不過是小孩在展賦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愛的、自己熱衷的、自己看重的事情來做、來學、來發揮,如此罷了!

我們想想,在台灣,光是考試,就浪費了小孩子多少時間?不只是考試而已,因為考試應運而生的補習活動、安親班、家教班種種種,又浪費了小孩多少時間?除此之外,再加上各式各樣的才藝班、運動活動,台灣的小孩太忙了,全部的時間都賠上了,哪有時間發現自己、發展自己?

大家一定會說,我在說風涼話,因為我的孩子不必面臨升學考試的壓力,很輕鬆愉快地就能逃過此劫難,我說起來當然雲淡風輕,沒有掙扎與交戰嘍!但是大家是否試過,把所有的課全部退掉,看看孩子考試成績會不會比較差?就算是比較差,成績好不好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賞罰等於間接鼓勵學生作怪


Moria Flaig
13. November 2016


Cronulla Beach


賞罰等於間接鼓勵學生作怪

這星期諼諼在雪梨入了小學,他的年齡小,在班級中顯得個子小、充滿著稚氣,媽媽深怕他在學校會被同學欺負。

放學後,於是詢問孩子,在班上有沒有特別調皮搗蛋的同學?諼諼說:「有啊!有兩個男孩特別愛搗蛋。」媽媽接著問:「你怎麼知道他們比較愛搗蛋?他們有欺負你嗎?」諼諼回答說:「沒有啦!是因為他們今天得到很多獎勵!」

這時,媽媽驚訝得不得了,調皮搗蛋卻得到很多獎勵?難道這兩個孩子特別聰慧,老師有問必答,但在行為上欠缺約束力?

經過諼諼一番解釋後,原來,學校為了鼓勵學生的正面行為,設計了一套賞罰制度:學生若是被「警告」,但若能馬上改正過來的話,老師給予獎勵。

聽了諼諼的解釋後,媽媽恍然大悟,原來淘氣搗蛋也能夠得到獎勵啊!但諼諼卻又接著說:「他們就是為了得到獎勵才搗蛋的,獎勵根本沒有用!」

學校裡眾多的教育者,怎麼都沒有發現這項缺失呢?諼諼才上兩天學,就已經發現問題的癥結,果然是:「哭鬧就有糖吃」,是句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賞罰等於間接鼓勵學生作怪,並無法遏阻與矯正他們的偏差行為,老師們怎麼沒發現呢?

非死不可


Moria Flaig
13. November 2016

Darling Harbour 


非死不可

部落格寫了一年半,一直門前冷落車馬稀,自己嘔心瀝血寫出的文章,卻沒有人賞光。心裡面常常想,封筆算了,這年頭有誰要看教養文?

每次發新文時,總是千拜託、萬拜託,拜託自己所剩無幾的中文朋友賞光,所有的家人也被我利用殆盡,飆重機的親弟弟頻頻抱怨說:「這年頭有誰要讀這種文章!」死不肯幫我宣傳。難道重機族就不生兒育女嗎?「你們那一圈子,一定也會有人有小孩,他們一定喜歡看的!」雖然我百般推薦,但我弟弟大概顧念著「面子」,畢竟教養文實在是不夠酷。

後來又拜託了久未聯繫的表妹,她從事保險業,也有個跟諼諼年紀相仿的孩子,想必她的人面廣、客戶多,認識的媽媽一定也不少。終於,她願意幫我分享我的貼文,人氣果然一夕之間高攀了許多。隨後,媽媽又厚著臉皮拜託了兩次,表妹卻義正嚴辭地說:「我們是保險業,不是幼稚園,轉貼教養文,會被檢舉的,幫忙只僅限於這一、兩次了。」

這時候,媽媽不得不隔空討教表妹了:「妳是用什麼方法,讓點閱數高攀的?」表妹這次有耐心了,她也知道如何一勞永逸地擺脫老表的請求,於是寫道:「妳最好上Facebook,並參加幾個社團。」

媽媽我是一個網路鄉巴佬,雖然耳聞過FB,但是沒使用過FB,更不知道什麼叫做社團,心想:「FB竟然有這種神奇的魅力,讓我的點閱數攀升,那就試試看唄!」於是趁著老公到美國開會不在家時,自己偷偷地弄了一個「非死不可」。

這個「非死不可」可是相見恨晚唷!晚到諼諼入學之際,才結識了台灣的自學團體,實在是太晚了。媽媽我像是鄉巴佬逛大街似地,原來自學教育的武林高手全部齊聚在這裡,之前誤以為:在家自學只不過是「親子天下」喊出來的烏托邦,我在網路上找了兩年,怎麼沒有見過任何自學家庭、共學團的影子,媒體所說的翻轉教育在哪裡?

原來媽媽的視野被Google给局限住了,現在的自學家庭早已經不興寫部落格了,部落格早已經沒落,媽媽消息太不靈通了,辛苦耕耘了那麼久,還不自覺。在FB上可以找到的自學教育可說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各家有各家的理念,而且媽媽們個個身懷絕技、消息靈通,與我這個閉門造車的鄉巴佬比較起來,台灣的自學社團實在是太豐富了!我這幾天所受到的震撼還真不少呢!

我想最大的收獲不是點閱數,最感人的是,這些自學媽媽都不吝於為我解答解惑,甚至把自家自學的祕訣傳授給我,所謂「親不親,故鄉人」,對於一個異鄉人來說,這種感受,再深刻不過了。

既然錯過了就錯過了,慶幸的是,諼諼入學後,我們的中文和法文還是要繼續自學,將來要討教FB的地方還有很多,深度研究自學的空間還很大,我們捨不得就這樣畫上休止符呢!

對於教養文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我強力推薦你們看:在家自學社群。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3+4=6還能跳級


Moria Flaig
4. November 2016


雪梨華生灣


3+4=6還能跳級

最近加入了臉書,認識了好多人,尤其是加入了嚮往已久的自學社團,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台灣自學非常多彩多姿,真是令人羨慕。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選擇在家自學是因為,台灣的學校教育太過苛刻,這一點我小時候有「親身體驗」,我想大家都是過來人,在這裡也不必多寫了。網上披露了一則消息,他家小孩上小一,因為考試的時,注音符號的第二聲寫得不夠斜,就被老師算錯,被扣分。這種事情,我也不足為奇,因為我自己小時候就感受深刻了。

相較之下,我們上星期的入學面試,就是令人印象深刻了。詳情請網友們讀我最近的PO文:「澳洲小學入學面試」。

面試時,校長問諼諼:「三加四等於多少?」諼諼屈指略略地算了一下,回答卻是六。他在算時,我在一旁看到了他遺漏了一根指頭,馬上就知道,他算出來的答案一定是錯的。但校長笑了一笑沒說什麼,接著又問諼諼:「你有八顆蘋果,吃掉三顆,你還有幾顆蘋果呢?」諼諼又低頭算了算,回答五顆。

這時候,校長卻微笑地說:「你已經學會數學了,可以從二年級開始上。」咦!三加四不是七嗎?是校長自己算錯嗎?還是媽媽算錯?算錯了還能夠跳級?這是什麼道理?

是觀念的不同。澳洲人看你會算了,就認為是會算了,答案不需要正確,算錯也算對。算錯還能夠跳級,就令人費解了。我想,他們是以孩子思考的成熟度來決定年級的,而非以孩子算得的答案對不對,來決定年級的。


「考」完了數學,另一頭的老師傳來了,諼諼在紙上所寫的字,校長大聲地讀出:「Lichtenstein 」,還帶點德國音呢!重點不是德國音,而是諼諼沒有完全拼對,少了一個字母「c」,校長非但沒有指出這個錯,卻還說這個小孩非常地聰明。

媽媽真的是大開眼界,訝異不已,拼字拼錯了,校長卻說這個小孩很聰明?字拼錯了,也能夠被視為資優生?媽媽心想,大概是澳洲人不太知道這個位於歐洲的迷你國吧!於是,將諼諼視為稀有動物?

與台灣老師那種斤斤計較於,注音符號的二聲要怎麼往上揚,我想,諼諼真是幸運,能夠在澳洲入小學,算數算錯也算對,拼字拼錯也沒關係,最後還被視為資優生而跳級,真是前所未聞。

以前常常聽外子說,他小時候在學校考數學時,答案不必對,算式與演算過程對就行了,最後的答案錯誤,老師也算對。嗚!我以前老是粗心大意把答案算錯,老師根本不關心我是怎麼推算的。

他自己在大學教物理演算課,改作業和改考卷時,學生寫的每道算式的演算過程都要看詳細地看,德國評分系統不是倒扣系統,老師是以整體印象給分,要看看學生算得「精不精彩」,而不是看答案對不對而已。因為物理的演算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演算出「完整的答案」。更何況答案對,學生不見得真的懂得如何算呢!

至於拼字嘛!在德國很多學校採取的是,不訂正錯字的教學法,也就是拼錯時,老師不糾正錯誤。他們以這種方式鼓勵孩子多寫,孩子得到鼓勵,願意多寫之後,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自己發現錯誤。

難怪,以前諼諼剛開始寫字時,無論寫什麼,他爸總是讚不絕口,媽媽心裏想,讚揚錯字,有什麼意義?讓孩子信心滿滿?兩年之後,孩子還是常常拼錯字,但沒關係,他有無所謂的爸媽,現在更有著看來也不怎麼在意錯字的校長。

一切問題,想來是,長大就好了。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要跟孩子說火車還是電車?


Moria Flaig
3. November 2016

雪梨的元宵節


要跟孩子說火車還是電車?

今天在Facebook上,結交了一個住在日本的三語家庭,他家是中、英、日三語,他向我問了一些歷史認同的問題。顯然地,因為二次大戰,中日之間的歷史情結,至今仍然有很多解不開之處。

我回答說,先別讓孩子選邊。自我認同意識是慢慢形成的,孩子不一定會認同父母的國家和文化。像我家,父母雙方來自不同的國家,孩子成長的地方又是在第三國,而且還是兩國。諼諼可能認同德國、也可能認同台灣、但最認同的是美國、現在多少也認同了澳洲。最後有可能是,四個國家都認同,或是四個都不認同。

我想,孩子最先認同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更不是父母的祖國,那太遙遠了。他的英語是美國音,當然首先認同美國嘍!即使他爸爸那種典型歐洲人的反美帝情結,即使他這種情結在孩子身上也灌輸了不少,即使我的死黨的老公是英國人,我們住在他們家時,大家一同反美帝,諼諼從小聽慣了反美國的聲音,但是他自己絕對是擁抱美國的,周遭的人反美,他完全無所謂。

我想,諼諼的認同來自於他自己的語言,他的語言是美語,一個孩子的認同先從語言開始。至於澳洲,認同感還不深,那是因為,他一搬來就發現,這裡的人說話怪腔怪調的,自然產生區別之心。

於是,我就跟網友說了,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能夠持續地說「台灣國語」,他一定會認同你的,因為那是他自己的一部份。

如果孩子沒有持續性地和你說台灣國語,如同我在這裡所看到的香港人和新加坡人一樣,他們無法跟子女說母語(廣東話),親子之間變成各說各話,中文或是「華語」無法成為孩子的一部份,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不會認同你的文化了。

在雪梨,我曾經遇到一個情景,母女三人統統說英語,兩個孩子大約是五歲和八歲,我猜媽媽應該是從香港來的,有明顯的廣東腔。有趣的是她們三個人之間的稱謂,大的稱小的:Meimei;小的稱大的:Jiejie,而且完全是以英語的音調說出來。顯然她們的家教還保持著中國人的習俗,姐妹之間互稱為:姐姐、妹妹。西方人完全沒有這種習慣,兄弟姐妹之間,無論長幼,皆以名字互相稱謂。但用英文說出來,讓人感到特別的奇怪。我心裡非常地納悶,為什麼那個媽媽不跟她的孩子說母語呢?

他又問,他不知道該教孩子說火車還是電車,因為日文中的火車是電車。這讓我想到,就像在雪梨,捷運也稱為train,我要跟孩子說火車還是捷運?我想了想,他應該教孩子說火車,而不是說電車,因為孩子是看人說話,你跟他說火車,他就跟你說火車,我們不需要為了要讓孩子聽得懂,而特意說電車。

我舉了一個例子,諼諼一上中文學校,馬上就發覺,中文學校的小孩說垃圾是:la ji。但是他從來不跟媽媽說la ji,因為他知道我們台灣人不會這麼說。因此,我建議他還是要跟孩子用中文說火車,不是用中文說電車。

縱使諼諼說垃圾兩個字時,會被其他小孩取笑,畢竟台灣人在雪梨是少數,中國人是多數。但他從小就面對這種文化差異,在成長之中自然會學著去應對,去思考箇中道理,我想對他的成長是正面的。

然而,諼諼最後會選哪一邊呢?我想,文化認同不是選擇題,也沒有必要選,最好的結果是,他統統都認同。就算歐洲人認為他的膚色太黃太深,亞洲人認為他長得太過蒼白,最後結果是,他統統不認同,那也沒關係。

但是,媽媽衷心地希望,這些文化的印記都能深植在他的心中,成為他的一部份。各個文化的精彩之處,他都能夠欣賞、領會;鄙陋之處,他都能有一顆包容之心來面對。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恐龍之旅


Moria Flaig
2. November 2016




Australian Museum


恐龍之旅

諼諼是一個標準的恐龍迷,雖然Australian Museum已經去過了,仍然意猶未盡,老是吵著要再去。哇!那些超大的骨架的確很有震撼力,不由得讓孩子想像著,骨頭若是變成活生生的恐龍,那不就是刺激得不得了!幻想之際,又不禁地害怕了起來了,想要拔腿就跑,這種矛盾的心情,卻令孩子著迷不已,就好像坐上雲霄飛車,又怕又愛,真是刺激極了。

回想起,我們還住在美國時,諼諼的幼稚園的對面,剛好是佛羅里達州立博物館,裏面有一副完整的長毛象骨骸,從嬰兒期開始,他就稱那隻長毛象為:積木恐龍王。常常吵著要去看,看到時又害怕得不得了,可見,諼諼對恐龍的癡迷,從小貝比起就種下了「禍根」。

然而,諼諼對於恐龍的著迷,不是受到電影『侏羅紀公園』的感染,而是受到書本的「熏陶」,對恐龍書的閱讀量,完全不下於對於太空。可惜,他早就把兩家圖書館的恐龍書都讀完了,導致我家的「恐龍熱」大消退。

最近,為了孩子入學手續,我們去了幾趟孩子的學校。學校離一所圖書館不遠,是市圖的分館,本來想,既然是分館,藏書應該跟本館差不多,所以至今還沒去看看。結果,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原來他們把書分散在幾個分館之中,要折騰人多去跑幾趟。這所分館的恐龍書,都是以前沒有看過的,於是,我們一口氣借了滿滿的一大袋。然而,這幾本書卻再度點燃了孩子對恐龍的熱情。

暴龍T-Rex

於是,爸爸在前往美國矽谷開會之前,在手忙腳亂慌亂之中,趕在飛機起飛的前一天,卻宣布要帶孩子去看恐龍。媽媽心中納悶:從澳洲飛到美國路途遙遠,為了準備資料、演講稿,已經不眠不休地熬了幾夜,現在為何不好好地待在家養精蓄銳,為什麼在倉促中,還要去走這一趟呢?回來以後再去,就不會這麼趕了,不是嗎?

這可能是爸爸對孩子表達不捨之情的方式吧?兩天前才去了一趟雪梨大學博物館看木乃伊和隕石,這回又趕著要去看恐龍,大概是,深怕孩子在他不在家期間欠缺了什麼。

就這樣,我們又重溫了一次恐龍之旅。孩子如數家珍地說出每一隻恐龍的拉丁學名,媽媽完全記不住那些落落長的名字,然而他卻能夠準確地說出它們的名字。媽媽早已見怪不怪了,雖然沒有上回的驚喜,卻也驚於,小孩的記憶力並非一般所謂的:船過水無痕;時日久了,他還是記得以前所學過的知識。

與這次與上次不同,在骨骸之間,赫然地坐著一位白衣老人(其實也就是大學實驗室裡最常見的白衣)。他就著一張小桌子,桌上擺著幾根骨頭,在昏暗中,點著一盞燈,正在那裡刮骨,情景有點詭異,感覺像是聊齋裏面的情節。我想,他應該是一位古生物學家才對,他的工作除了刮骨之外,就是為小朋友解答問題了。

他除了介紹正在刮的那塊骨頭,指出是屬於恐龍的哪個部分之外,他還引導孩子做些刮骨的工作。為了讓小孩子能夠實際地體會到什麼是化石,他特意讓諼諼摸摸、抱抱那些化石。哇!化石特別沈、特別硬,像塊石頭,難怪中文稱之為「化石」!這些化石只是巨大支架的一小部份,然而清理的工作看來卻十分繁瑣、耗時,很難想像一整隻恐龍的清理工作要花費多少時日?

他拿起著幾顆石頭,烏溜溜的,顏色跟化石不同,就問諼諼:「在恐龍的骨骸中常常會發現一些石頭,這些石頭是做什麼用的?」諼諼馬上回答:「恐龍會吞食一些石頭來幫助消化!」然後就嘩啦,說了一串恐龍的學名,說他在書上曾經讀過,哪些恐龍會吞食石頭來幫助消化食物。典型的諼諼!

談話中,我們也問這位學者,他們在哪裡挖到了這些化石?沒想到,那些化石是在加拿大出土的,這讓諼諼大失所望,他一心想要挖到恐龍化石,當然最想知道在澳洲的哪裡可以挖到?他知道澳洲和美國猶他州一樣,也是恐龍之鄉,他老是在路上尋尋覓覓,就是希望總有一天能夠讓他遇到。

遇到什麼?遇到一塊恐龍化石呀!每當我們走在路上時,諼諼的眼睛老是盯著路上的石頭看,然後撿了一大堆石頭回家,還能夠認出某些石頭,像是好認的石灰石之類。

走路時盯著地上瞧,多危險啊!哪會撿到什麼化石?無非是撿到銅板罷了。他這麼做,無非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塊恐龍化石,然後往下挖,就可以挖出一副恐龍了。(以前我們住佛羅里達時,有時到野外健行,的確曾經發現過幾塊貝類的化石,因為佛羅里達大部份地區在冰河期是海洋。)

最後,這位老學者拿出了幾塊扁平的石頭,詭異地對諼諼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是恐龍的糞便哦!」然後要諼諼用手拿拿看,沒想到,諼諼一溜煙就逃走了。老人哈哈大笑,他說,每個小孩聽到他這麼說之後,都會有有趣的反應,有些小孩子還會拿來聞一聞呢!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孩子!請你偷偷地學



Moria Flaig
1. November 2016


Bondi Beach


孩子!請你偷偷地學

自從諼諼學會英語閱讀,直到讀完幾本長篇小說之後,我們就不再親子共讀了。如今我們的自學卡關,中文不進則退,媽媽不由得回首前塵,心裡盤問:「當初諼諼是怎麼對英語閱讀產生興趣呢?當初怎麼學英文,現在就該怎麼學中文!」

本來我家是禁止爸爸媽媽說英文的,但在諼諼三歲時,為了降低入園焦慮症,媽媽每天勤勤懇懇地將一本本英文繪本讀了又讀,諼諼全部將之收錄在大腦中,一拿起書來,就能夠大聲地讀給自己聽。美國友人看見了,卻說:「諼諼能夠閱讀。」那時候我不相信孩子能識字,媽媽心裡有數,孩子在背書並不在讀書,只不過將媽媽讀過的故事全部記在腦海裡罷了!

但有時候,他跟美國友人一起玩時,時而指出某些字,友人又說了:「他真的能夠閱讀,你們要教他識字。」那時候媽媽完全不信奉美國人學前識字那一套,那只不過是包裝上的字、塑膠袋上的字、封面上的字、商標上的字,那哪叫做閱讀,只不過看熟罷了!

諼諼三歲半時,正值跨年之際,我們跟著教會弟兄姐妹去海邊靈修聚會,為了減少垃圾量,每個人的杯子上都寫著名字,諼諼喜歡幫大家端杯子,哪個杯子是哪個人的,完全不會弄錯,大家都說:「諼諼會認字耶!」那時候媽媽還是不相信。

半年之後,諼諼四歲了,媽媽為了幫助孩子適應VPK(學前識字班):每日課子讀書。媽媽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美國友人所說的話:閱讀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媽媽讀故事書時就開始了。

如今,諼諼的中文卡在識字上,天生愛讀書的他,只要媽媽說起:「讀中文嘍!」孩子的反應不是淚眼汪汪,就是唉聲嘆氣:「中文好難學哦!我不要學了!會讀英文就好了!」在孩子的心目中,中文是何等地沒有分量。

回想當年的親子共讀,媽媽早晚都沒有少讀中文繪本,中文繪本也都是阿公阿媽從台灣飄洋過海寄到了美國,為什麼今天學中文卻沒有當年學英文來得輕省?難道媽媽中文繪本讀得太少?

一想到「太少」兩個字,沒錯!諼諼四歲後,媽媽就很少讀書給孩子聽了,孩子自己會讀嘛!媽媽自動退休。想當初,媽媽讀到喉嚨痛到不行,好不容易卸下「親子共讀」的重擔,既然孩子現在自己會讀,又何苦去自討苦吃。

或許,親子共讀就是那把開啓孩子識字能力的金鑰匙,想起美國友人一再強調諼諼會識字,只是媽媽沒有發覺罷了!因為他不會跟媽媽說英文,就算識字也不會跟媽媽反應。說不定,媽媽再度出馬讀書給孩子聽,在親子共讀的魔力之下,能夠開啓中文那扇緊閉的窗,孩子聽久了,就能識字了。

說不定,諼諼會像當年一樣,模仿媽媽朗讀的模樣,煞有介事地把故事讀出來,那是因為他相信自己會讀書。而那套「凱羅系列」的中文繪本,當初也是一翻開,就「逐字逐頁」地、一字不差地「朗讀」出來,那時他也認為自己很會讀啊!

媽媽讀書給孩子聽,「耳濡目染」之下,或許諼諼真能夠認識一些字。第一,目前這個年齡,孩子的大腦還有錄音的能力;第二,諼諼開始識別漢字了;第三,諼諼也累積了不少的識字量了,猜字的能力越來越好了。在這三個基礎之上,或許以親子共讀的方式來學習中文,會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於是,我跟孩子說:「現在起,你不必自己讀了,媽媽讀給你聽。我知道你凡事喜歡自己偷偷地觀察模仿,不喜歡大人教你,那媽媽讀給你聽,你聽的時候,可不可以偷偷自己學呢?」

在康軒版一冊半的基礎上,我們今天一口氣把南一版的一上讀了五課。果然,諼諼極喜歡媽媽讀書給他聽,每一篇文章讀了兩遍之後,媽媽就開始盤問單字,玩起嬰兒期的一陽指:點字大法。媽媽問:「XXX在哪裡?」然後由孩子用手指點出。

諼諼以為不必自己讀了,喜孜孜的,高興極了,每問必答,與過去心不甘情不願的態度完全不同。更妙的是,他覺得,經過媽媽的導讀之後,自己就可以認出字來。媽媽朗讀時,給孩子機會偷偷學嗎?真是如此嗎?

媽媽不由得摸摸自己的嗓子,好像有點疼耶!哎!讀就讀唄!更何況,母子倆窩在一起,不但溫馨,還能夠重溫舊夢,不是嗎?孩子!請你在媽媽朗讀時,偷偷地學哦!然後給媽媽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