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適性教育的迷思


Moria Flaig
21. November 2016


雪梨水族館


適性教育的迷思


為了讓孩子早點適應明年的小二,我們決定在完成入學手續之後,先讓諼諼上這一學年最後的六個星期。用意是在於,先暖暖身,先適應學校的水溫,再下水,畢竟他的同班同學已經上兩年學了。再者,他是個跳級生,小二的課業會不會太過困難?這也是媽媽急於想要知道的事情,太難、太容易都不是好的開始。

兩個星期下來,昨天放學時,我和他們級任老師面對面談了一下,一方面想瞭解這一班的教學進度,另一方面也想瞭解孩子在學校會遭遇到的困難。果然表面平靜的河水下暗藏急流,諼諼的長短處,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中,更加地明顯。

諼諼的基本技能,寫與讀兩者之間的落差非常的大,閱讀已經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書寫能力明顯地落後同學很多,尤其是在字體掌控上,非常地不足。以往我一直以為,那是年紀小的緣故,長大就好了。在看過同班同學的作業後,我現在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小一生寫字也能寫得跟大人一樣整齊漂亮,諼諼的問題不在於長大就好了,而是在於書寫技巧上欠缺鍛鍊?天份?

由於他們學校採取差異性教學,他雖然分在一年級,拿回來的閱讀作業卻是27-28級的讀本(澳洲小學閱讀級別一共分30級,27-30代表十到十二歲的閱讀程度),長度上稍嫌太短,內容上卻還好,顯然級任老師有顧及到他學習上的需求。但是他的書寫速度卻是異常地緩慢、吃力、筆順錯誤、大小寫混合;造句上喜歡拼寫長字,但缺乏描述細節的能力,這些都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加強。

我家自學一向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對於孩子沒興趣的部份,媽媽只能想儘辦法來引導,並沒有給予孩子太多壓力,為了保持孩子學習的熱情,過去在訓練書寫上,並沒有太多要求,寫完兩大本Phonics之後,就練習英德聽寫,如此罷了。老實說,這個引導過程非常地辛苦,我們甚至一度懷疑他是不是遺傳到家族的讀寫障礙。

諼諼似乎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擅長的拼命做,大概是因為有成就感的關係吧;不擅長的,就規避,避免面對挑戰,媽媽很難左右他的喜好。

這點人格特質道出了孩子一項弱點:不喜歡挑戰,一直沈溺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擅於閱讀,書寫見弱,於是光會讀;擅於吸收科學知識,對於故事的描述顯得很笨拙,於是科學思考獨大,對於講述故事就顯得毫無興趣。

現在把這個問題放在大環境裡面來看,果然原本不擅長的「寫」,在大環境中顯得更加吃力了,「寫」這一項能力遠遠地落後其他人。上課時,老師已經不再讓他讀了,只是讓他寫,我很欣賞老師的做法,他的確需要他人的鞭策。

這種發展失衡的現象要怪自學的適性教育嗎?最近看了一篇研究自學生進入體制教育的研究報告,諼諼不是唯一的例子,有些孩子在基本技能上的表現的確有失衡的問題。但是基本上,大部份自學的孩子的表現都高於平均值。(請參考:Glenda Jackson, Understanding Home Educated Students Transition into Mainstream Institutions: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上學之後,諼諼一如往常,每天要讀很多書,讀到忘了其他事情,晚上睡覺時間一到,總是會哭喪著臉說:「媽媽,我都還沒有玩耶!就要睡覺了。」我就說:「你一直都在讀書,一看書就忘記了玩,你要怪誰。」每天同樣一齣戲在上演,每天老是嫌讀書的時間不夠。

然而,在同齡的小孩踏入校門之前,諼諼就已經進入了「read to learn」的階段,知識的世界實在是太迷人了,難怪發展失衡。就他目前迷戀的主題來說,從黑洞的物理現象中,諼諼認識到了一個無限小的概念,相對於宇宙這個無限大的概念來說,「singularity」這個無限小的概念,是一個既令人害怕,又令人著迷的現象,每每讓他低迴不已。於是,只要是太空的書,他可以一讀再讀,樂此不疲。

每當他沈浸於太空百科時,那全然貫注的神情,悠然神往的熱情,不由得讓人肯定適性教育是最佳選擇。在澳洲小學的學程中,太陽系的課程是在高年級才有的,目前低年級的自然課只是觀察固態的冰變成液態水。然而,諼諼對於科學的認知已經進入了化學元素、分子、基因、地心引力等等的課題。

適性教育的結果是,孩子能夠從書本中得到更深入的知識,現在面對學校課堂上只限於泛泛地認識「常識」,對孩子的求知慾來說,實在是很不足,回家之後當然要花很多時間在閱讀上,來吸收知識、補充養份。孩子也有吸取深入與特殊知識的需求,這可能是很多人所不知道。

昨天是圖書館日,孩子從學校拿回來四本書,三本是恐龍,第四本是介紹登陸火星的Sojourner Rover,是他一直研究的主題之一:書上提到,這輛機器人在火星只運行了83火星日(比地球日長一點)。哇!只有83天啊!若去算算一天要花美國納稅人多少錢?一輛花費巨資送上火星的機器人只運行83天,豈不是浪費?

但他也知道另一個已經離開太陽系的偵測器:Voyager Spacecraft,理論上會一直飛下去。我就問了孩子一個問題:Voyager的動力來自哪裏?為什麼可以一直飛下去?他的答案中有一件是我不知道的,那就是Voyager在飛越木星時,利用木星的引力加快了飛行速度。哇!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為什麼能夠加快Voyager的速度?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物理現象。

對此,我不禁暗暗地對適性教育感到驚歎!自學教育深入時可以非常地深入,廣泛時也可以很廣泛。另一方面,我感到憂心的是,學習不光只有科學,不光是只有閱讀而已,其他領域也相當重要,在取捨之間,到底是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導向呢?還是以整體「規劃」為導向?如何以興趣來啓發、引導孩子去克服不擅長的領域?例如:利用科學來刺激寫作。此時此刻我不得不正視適性教育的優缺點。

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這個問題:第一、孩子在學習中,遇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適性教育的結果是,所擅長的事物變成逃遁的場所。第二、基本功夫往往脫離不了「練」字訣。對於知識吸收能力強的孩子來說,反覆練習會讓他們感到無趣,沒有包羅萬象的知識來得精彩,這時候,自學的孩子就會以規避的方式,去做別的事,來逃過「練」這一劫。第三、適性教育只看重天份,沒有天份的、又是不可欠缺的技能,那要怎麼辦?

孩子既然喜歡科學,我們當然會繼續鼓勵他研究下去,昨天我又從圖書館挖到一本DK的『行星』,明知道他現在需要練「寫」,我還是把這一大本書給抱回家,媽媽不是自相矛盾嗎?明明知道,其實根本不必鼓勵,他也會繼續研究下去,但又害怕學校給的養份太少,深怕太空的這棵小幼苗,在學校這種環境之下會迅速枯萎,又不自覺地猛澆灌。

我們夫妻都覺得,孩子這樣讀下去不是辦法,學習不是只有讀書,讀書只是學習的一部份,讀到忘我的境界是很值得追求,但是若是止於此,是不是發展上的一個警訊?

然而,如何從科學來引導他去學習他比較不擅長的「寫」?很多人都安慰我說,哎呀!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不再是這麼重要了,現在台灣的學校也都大幅度降低寫的量,澳洲學校也使用電腦來降低寫的負擔。

其實我更想知道的是,一個沒有學會使用手來寫字的人,真的是用機器寫也是一樣嗎?這是一場過去人類歷史上還未歷經過的革命。尤其在中文世界中,寫不僅是代表一種能力而已,而且還是一項文化、藝術、自我認同(字跡代表個人嘛!)。電腦會將我們引領何方?文化荒漠?還是在荒漠之中會開出另一種花朵、結出另一種果實?其實在這個e-世代長大成人之前,誰也無法預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