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是學障還是資優?

Moria Flaig
26. September 2017







是學障還是資優?

因為我家爸爸的家族有遺傳性的讀寫障礙,加上我們是多語家庭,所以我一直特別關注孩子的語文教育,對於偏重數學的資優教育一直沒什麼留意。直到最近,諼諼在學校的數學成績低到不行,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後結果,你猜怎麼著?他卻因此而踏入了學校的資優教育。這到底是學障還是資優?

說起來,諼諼資優的症狀開始於..... 三歲時,美國友人說他能夠識字,建議我應該教他閱讀,但諼諼跟我們並不說英文啊!我們一直沒有機會發現到這件事情,以為朋友在跟我們開玩笑。直到聖誕節期間,孩子三歲半了,我們和查經班去聖喬治島上渡假,我在紙杯上寫上每個人的名字,把飲料倒出來之後,諼諼卻一杯一杯地把杯子端給每個人,所有的人同時驚呼:「他能夠識字!」這時,我才相信,這是真的!

這下子慘了!如何教孩子閱讀英文呢?加上我家是三語,要從哪一個語言開始學起?又要怎麼教呢?問題一個一個接連產生,整個過程我在部落格中都有詳細的記錄,有興趣知道的朋友們,請翻舊帳。

從現實面來看,要在美國要取得其他種語言的書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研究了一段時日之後,最後,我還是務實地決定,讓孩子從英文開始學起。孩子學得很快,四個月之後就能夠獨立閱讀了,半年之後我們回到德國,他一夜之間就學會讀德文,一口氣讀完一本兩百多頁的故事書,並且直接閱讀百科類的書籍,順利地跳過「Early Reader」階段。這時,他四歲半。



我一直把這些看成,他是個特別有語言天份的孩子,而這種語言天份是我家三語環境所造成的,而非資優。生長在三語家庭,當然也會是三語兒童,這很正常啊!到底怎麼發現到他是資優兒童,進入高斯曲線異常的一端呢?其實一直以來也只是懷疑而已,過人的記憶力、很早學走路、很早閱讀等等,這些都是資優的特徵。然而,證實他是資優,卻是在今年入小學以後。

去年入學前在面試時,孩子一口氣順利通過英語閱讀PM30級(澳洲小學六年閱讀分成30級),校長說不必讀Kindergarten和一年級,直接從二年級開始讀起就行了。在澳洲跳級就這麼簡單,不必附上任何正式的智力測驗證明就可以?哇!果然是實施資優教育的學校。孩子跳級,媽媽本來心花怒放,喜孜孜地送孩子上學去,沒料到,開學之後,卻面臨到一連串的學習障礙:書寫障礙、數數障礙、成績差到「破表」,跳級原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男孩子發育本來就是晚,精細動作發育不良,跳兩級直接讀小二,實在很吃力,當初應該乖乖地讓他從Kindergarten開始讀起的呀!

在學校考慮要不要送特教,老師建議降級重讀時,孩子先被送到資優老師那裡做了兩次智力測驗。之後,老師卻恭喜我說,孩子已經加入學校 Pull-Out 資優混齡群組了。

這太戲劇化了吧!



一下子說孩子有學障,要送職療、特教(諼諼的學校設有資優老師、特教老師和職療師),主要症狀是大小寫混合、不會數數、超高的閱讀能力、超低的數數能力、不同步發展(asynchrony),造成了某種程度的學習障礙。寫出來的作文完全沒有 common sense,是不是欠缺抽象化概念化的能力?不然數學理解力怎麼會這麼差?老師沒有明說,但我明白個中涵義,是在說孩子可能書讀了太多,反而造成了他對於一般事物缺乏認識。

現在卻說是孩子是資優兒童,已經加入資優群組了,這...... 未免也太誇張了吧!數學不好怎麼晉身於資優的行列?數盲怎麼辦呢?更令人驚訝的是,老師現在把孩子的學習狀況換成另一種解釋了:奇特的學習模式是「資優」所引起的,與一般學生不同調,他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與認知方式,給予充足的時間自然而然能夠克服學習障礙。哇!媽媽聽了很感動,原來老師是諼諼的伯樂啊!

這下子問題又來了,是資優但是學業成績卻非常差,這又代表著什麼呢?顯然是個低成就者,不是什麼資優生,簡直是個「資憂生」。就過去我對於低成就者的認知,長期的低成就會造成種種心理障礙:憂鬱症、自我價值低落、自我封閉等等,光想就很恐怖,家族中又有此案例,想到這裡,孩子的前途一片暗淡,媽媽本來不願意插手孩子的學科上的學習,專管閱讀力,現在不得不採取行動,全面出擊。

於是急急忙忙地看書、找資料、找藥方,幸虧孩子年紀還小,不見得是什麼自我認同危機而造成今天的低成就,但願是老師說的某種奇特的認知模式、學習模式所造成的對學校生活適應不良、無法配合老師的教學方式,希望是誤會一場。



怎麼醫治低成就?具體行動是什麼?講白了就是先把「數盲」的病醫好,醫此病無二方,就是老老實實地算數學唄!上兩篇貼文中,我已經詳細記述整個「醫治」的過程。算了一個月之後,老師重新測試過一次,證實現在諼諼會算了,「病情」總算是穩定下來。而這兩、三個月以來,我們就這樣在與數學的肉搏戰中渡過。諼諼學數學,學得很快,我家爸爸從事數理專業工作,在他的眼力鑑定之下,諼諼算是蠻有數學天份的,意外之喜,不在話下。

但,這與原來的數字認知障礙的概念相距很遠耶!不是說是學障嗎?怎麼會變資優?會造成這種前後判若兩人的巨大差異,原因是什麼?我實在是很好奇。

按照以往的觀察,諼諼在學習上的確有著一種特質:不喜歡挑戰與學習新的技能,往往一卡關就卡了很久很久,一旦衝破瓶頸,卻能夠像一匹千里馬一樣,一步千里。特點是,最簡單的第一步對他來說卻是最困難的一步,一旦學習進入較複雜的階段時,卻馬上變得相當地容易,說起來匪夷所思,不是我在誇張,這是實情。

比如說:他的閱讀能力非常地好,在科學領域中幾乎已經達到成年人的閱讀力,能讀『美國科學人雜誌』,但是簡單的字母卻怎麼寫都寫不好,口頭拼字也不見有什麼障礙,就是寫不出來。數字運算也是如此,運算複雜的能夠勝任,但是最簡單的數數,卻一直數不好。此外,畫畫完全沒有歷經每個小孩都有的塗鴉階段,什麼圓圈啊!人頭啊!都沒有畫,一直到五歲多時,跟我要了紙和筆就畫了起來,一畫就是有模有樣。



第一步為什麼會這麼難呢?資優老師指點我去找心理師重新做一次完整的智力測驗,心理師能夠就細目的得分狀況,詳細地分析諼諼在認知上,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尤其是他的強項與弱項相差了二十幾分,雖然弱項得分也是非常高,絕非低能,但是資優兒童的智力,在細目中相差二十幾分是十分驚人的,差異太大時,可能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

看了一些資料之後,初步發現到,固態智能(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和液態智能 (fluid intelligence) 兩者之間的差距,會造成一些學習障礙。比方說老人,他們通常是前者高,後者低,與小孩相較,知識與經驗雖然豐富,但是學習新的技能像是電腦、外語、樂器、運動等等,卻是很吃力,不及小孩子的迅速靈敏。難道諼諼的智能老化了?失去了靈敏度?

與其說是老化,不如說是,他的認知理解能力遠遠超過實際年齡,但是實際能夠做到的事情,年齡卻還不到,導致發展的不同調。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在知識學習上總是非常地快速,但是基本技能的學習總是遲遲不願啟動:說話、畫畫、寫字、數數皆是異常地遲緩。還有,要附帶一提的是,亞斯那種固著性,他似乎有那麼一點,不願意改變、不願意面臨挑戰、寧可一直都一成不變。閱讀就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何必要寫呢?

這可這麼辦呢?憑一個母親的直覺,此症無二方,就只有耐心等待,直到大腦啟動的那一刻。



最近,諼諼在學校作文課得到老師的獎勵,回家後很高興地告訴媽媽,我感到十分地驚訝,大腦終於啟動了。於是我問他這次作文題目是什麼?諼諼很高興地回答道:「自己決定!」我再問他:「那你寫的是什麼題目呀?」他回答道:「消失陸塊亞特蘭蒂斯(Atlantis)!」難怪了!題目若是:我的家庭、為什麼要學習游泳、週末遊記這一類的題目,他肯定寫不出來。

他傾向於注意特殊性事物,對於平常的事物向來沒有留意,學校的資優教育會專攻特殊知識嗎?不見得!

資優老師說了,下一季開學之後,通過智力測驗的學生必須先做幾項學測:AECR、PAT、COGAT 這些都是標準化學力測試工具,網上都能夠查詢得到的。從名稱看來,這些主要是在測試學生的數學力和閱讀力,還有學習潛力,諼諼的學力差呀!然而,他的閱讀能力非常地好,要加入閱讀這一組,老師跟我保證沒問題,問題就是在於他的數學,言下之意,資不資優最後還是要考試啊!

不過,讓他考一考倒也好,這次,我倒要看看他數盲的病是否已經根治了?還是不時地會舊病復發?




延伸閱讀

高潛能+低成就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89.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學障成因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21.html
視覺型教學法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3.html
循序缺陷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25.html
學障資優與智力測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2e_23.html
學障資優(2e)的三種類型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2e.html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vs.html
超低的數學成績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html
奇異的資優特質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16.html

是學障還是資優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