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混血兒的角落



Moria Flaig
9. Juni 2017






混血兒的角落

搬來來雪梨不久之後,我們漸漸地發現到澳洲人有種性格,我姑且稱為「澳式停頓」,也就是說,澳洲人在與人交談時,強烈地表現出一種性格,當大家談得興味正濃,正當要深入進入主題時,澳洲人卻習慣性地停頓下來,談話嘎然而止。這種交流模式表現得最強烈的是澳洲本地人,而非外來得移民。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溝通模式呢?實在是令人百思不解。

爸爸在大學中工作,也是非常強烈的感到這種思維的局限,很典型的局面是,討論正好進入最關鍵的時刻,不知為什麼,澳洲人卻習慣性地停了下來,嘎然而止,集體私下收拾東西,準備要結束,這一點讓他感到非常地困惑。德國人習慣不斷鑽研與探究下去,不管時間多晚,多耗費時間與精力,非得要得到一個結果不可,不然不甘心,但人家已經在收拾東西,就要結束了,爸爸卻一頭霧水、悵然若失、不知所措,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得不到滿足。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想,是移民所造成的,使得這裡的居民有一種畫地自限的習慣。試想,在族群雜處的社會中,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陌生人,想必是大家很沒有安全感,只好先前劃清界限再說了。於是,人與人之間無形中築著一道道的高牆,大家對於高牆外的人事物無漠不關心。

此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圈圈現象。這裡的族群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領地、各有各的圍牆,不喜歡混合在一起。今年初我誤入韓國人的地盤,不時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敵意,後來我改變陣營,去了華人的地盤,也不是滋味呢!所謂華人的地盤還不是中國人的地盤呢!成員大部份是東南亞華僑,有說福建話的、也有說廣東話的,他們與香港人和新加坡人也大為不同。那台灣人的地盤在哪裡呢?我也是感到十分地納悶,因為至今還沒找到呢!

然而,小孩子有沒有種族意識?當然有啊!比起大人,只是症狀較輕微而已。最近我們放學時都習慣性地待在學校的一個角落,父母們看著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奔跑,同時也借此機會略略地交談幾句話,我姑且稱之為亞洲媽媽的角落。之前我並不知道有這個角落,誤以為那是菲律賓家庭聚集之處,的確這個角落也是以菲律賓人為主。直到最近我加入了這個角落之後才知道,其實不是只有菲律賓人才來這個角落,而是和我家一樣的混血家庭。

放學後,常常聚在一起玩的小孩是三個女孩和兩個男孩:一個菲律賓女孩、一個日澳混血女孩、一個中澳混血女孩、一個菲澳混血男孩、諼諼自己則是台德混血男孩,全是小二生。顯然地這個角落會形成,不是因為亞洲媽媽們習慣性地聚集在這裡,而是混血兒們喜歡在一起玩。諼諼班上另一個混血兒的媽媽是中國人,這個媽媽卻是地地道道在雪梨土生土長的,為什麼不去找其他的澳洲媽媽談話呢?很明顯的是,她的混血女兒喜歡在這個角落玩,她每次看到我時,總是表現得特別地親暱。我想,混血兒有與眾不同的外表,就算是父母都是土生土長,但是外表不同,認同意識也會跟著不一樣。

跨種族的混血家庭有一個好處是,這道圍牆很容易跨越,但缺點也是,我們缺少這道圍牆來圈住我們,因為我們不屬於任何圍牆內的圈圈,因此,我們選擇的對象非常地有限,我們加入不了澳洲人的圈子、也加入不了中國人的圈子、更沒有德國人的圈子讓我們去加入,我們加入不了人家的圈子,也沒有圈子來讓別人來加入。然而,學校裏卻有個混血兒的小圈子歡迎我們,這個結果讓我感到十分地意外!

更意外的是,從日本媽媽那裡得知,她在這裡有個日本閨蜜,嫁的是德國人,寶寶是個日德混血男孩,不知道,人家是不是願意讓我們加入她們的圈子呢?




延伸閱讀:

美式VS德式教養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2/vs.html
我的教養風格:德風?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2/blog-post_19.html



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澳洲小二地理



Moria Flaig
7. Juni 2017







澳洲小二地理

小一我們錯過太多,無法詳實地瞭解到澳洲小一的史地都教些了什麼,感覺上這個階段的地理課程比較像是台灣的「生活與倫理」,家庭作業的範圍總是環繞著認識環境、社區公園、環境維護,以小孩子最先接觸到的生活環境為主。升上小二之後,史地的內容就比較像傳統的歷史地理了,除了先讓小孩子認識澳洲這一塊大陸以外,並逐漸地將視野延伸到三大洋、五大洲,以世界的角度來看澳洲的地理位置。

我覺得諼諼的老師還教得還蠻有特色的,趨近於現在所流行的主題式教學,也就是以『國家地理雜誌』所慣用的路徑,將人文地理與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一起,並以一、兩個地區為核心,深入地介紹其地理環境、氣候與生態,並引進全球暖化和污染所帶來的問題,讓小朋友意識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雖然是地理課卻結合了拼字、閱讀、生物、美術創作等不同的學科領域。除了地理、生物之外,老師還將教學內容與拼字練習和拼字小考相結合,將主要的地理名稱和動物名稱放在拼字課上一併學習;家庭作業也要求寫相關介紹,讓學習落實在閱讀與寫作之上。這樣的教學法正是聞名已久的主題式教學法,將語文與學科教學整合在一起,讓語文技能具體落實在學科的閱讀、關鍵字的拼寫、書寫簡介(這麼短的篇幅還談不上報告),並鼓勵以繪畫或是電腦圖檔來做成俱有創意的簡介。




這一季的主題是大堡礁,老師介紹了珊瑚礁如何形成、熱帶海洋生態圈、各種海底生物,這讓諼諼深刻地瞭解到,這樣不起眼的小生物卻集結成舉世聞名的大堡礁,整個面積有德國這麼大,讓他驚訝不已,因而燃起了對於海洋生物研究的興趣。向來不喜歡看海洋生物的諼諼(因為有可怕的鯊魚),每次上水族館都提不起勁的人,現在卻對海底生物有極大的興趣。好個及時雨,我們又開發一個新的閱讀領域,讓書荒紓解了不少。

為了這個主題,我特意在圖書館借幾本相關書籍回家,算是收集資料了。此外,我也讓他以作畫來表達,讓他在閱讀之後,將印象最深刻的生物表達在畫作之中。諼諼選擇了以小丑魚和海葵的共生現象為主題,畫了一幅畫,還加上一隻讓他印象深刻的鐵鎚鯊(Hammerhead Shark),並在一旁寫了一個簡單的文字解說了共生現象(Symbiosis)。




只可惜地理課不是每星期都有,也不是每個季都有,而是和歷史課輪流上,諼諼一向很喜歡歷史,但是與地理相較,學校所教的歷史卻沒什麼特色,也不是從諼諼喜歡的古希臘羅馬埃及開始教起,而是教不太有趣的地方史,上一季他們學的是雪梨港灣大橋,這感覺又比較像是地理,不是歷史課。或許對雪梨有認同感的孩子來說,會有深刻的感觸,但這在世界史上卻是極為不重要的一章,讓諼諼有點失望。

然而這一學期的地理課卻解開了,他對海洋生物害怕的情結,為此我特意借了一本鯊魚的書,一向害怕鯊魚的他,真的仔細地將這本書讀了一遍,並且要求我以後多借海洋生物的書回家,也要求借地圖,地圖借回家之後,他真的對世界地圖詳盡地研究起來了,並自己主動記誦每個國家的名稱,咦!小孩子自己也會填鴨耶!

可見,多讓小孩觀看自己所居住的國家的地圖,他們會對自己所居住環境產生探究的好奇心唷!在諼諼五歲時,有一段時間,我也借了各國地圖讓他看,有些地理書還同時介紹了各國風土人情,當時他就非常喜歡看地圖,仔細觀察他曾經居住過的四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及其風土人情:澳洲、台灣、美國與德國。我也不時地會和他談起,我們在這四個國家的所見所聞,畢竟是孩子生活過的地方,對雪梨的大海、台灣的高山、佛州的沼澤地、德國的湖泊、城堡和博物館,皆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生活經歷是一把開啓學習之門的鑰匙啊!於是,我開始尋思動念了,若是以這樣的主題教學法來讓諼諼認識這四個國家的歷史地理,一定很有趣極了!






延伸閱讀:

好想自學哦!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15.html
閱讀媽媽初體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4.html
澳洲的讀寫年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15.html
對澳洲小學初步觀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2/blog-post.html



好想自學哦!

Moria Flaig
4. Juni 2017








好想自學哦!

小二馬上就要過完一半了,最近,諼諼表示,明年升三年級時想在家自學。果然我不出所料,經過半年多的蜜月期之後,諼諼漸漸地覺得學校是一個非常枯燥無聊的地方,教學內容不是當初所預想的那樣扣人心弦,而是平淡無奇。平淡無奇也就算了,最讓他感到失望的莫過於,本來帶著對知識極大的渴望進入了學校,而課堂裡所傳授的知識卻不是很豐富,簡言之,內容太少,讓他失望了,半年下來,沒學到什麼具體的內容!

相較於過去的自學生活,在家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玩自己喜歡的玩具、研究自己喜歡的科目,這些在學校中都受到了阻礙,無法進行。在學校不但無書可讀,也沒有時間讀書,而且每天都在重複一樣的學習內容,無法根據自己的步調和興趣來學習。此外,在家自學不必趕時間,每天早上自然醒,睡眠充足,而且飲食能夠均衡,較少受到垃圾食物的危害。這些都是在家自學的優點。

那學校都教些了什麼呢?無非是讀、寫、算,不出這三項,「讀」超簡單容易,「算」不斷地重複練習,最慘重的是「寫」,多寫不見得對於他那發育遲緩的小肌肉有所幫助,而課堂上的教學卻非常注重寫字,剛好點到他的死穴,讓他動彈不得。

讀、寫、算等技能在教育中很重要,我在這裡並不是要否定其重要性,而是我個人認為,寫可以慢慢來,等孩子年齡到了,自然而然就能夠駕輕就熟了,年紀太小,寫字太過吃力,不見得是多寫就能夠克服得了。因此,低年級階段的學習重點不應該放在寫和算,而是應該以引導探索和戶外活動為主,不要要求孩子做太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太多的輸出表現,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感到挫折,覺得學習太過索然無味。

然而在孩子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老師卻沒有引導學生去探索與討論,卻讓學生們枯坐在教室裡面寫字,美名為學習、吸收知識,其實是浪費時間,孩子的視野局限在重複性的寫與算之中,沒有機會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這樣的教育格局只會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與創造力,就未來而言,這樣的教育方式不見得是一個勝算的投資。

再者,諼諼入學之後,我家的三語教育變得非常地困難,第四語法語也是沒什麼在進展。尤其是在中文的學習上,三天打魚五天曬網,放學回家之後孩子已經累了,只想靜靜地讀自己的書、玩自己的玩具、沒有心思學中文。縱使我千方百計地設想各種方式來激起孩子對於中文的興趣,無奈!中文的養成需要經過很漫長的時間,而且學習過程過於繁複,這都嚴重地阻礙中文自學的進展。與之相較,德文卻不需要大人的督導,諼諼會自己主動閱讀德文書,現在比較欠缺的只是書寫的練習而已。

如果明年真的是要回到自學的話,除了法文、中文與數學這三科之外,我想我會以主題式教學為架構來設計地理、歷史、自然和宗教這四個科目的學習,並結合基本技能讀、寫、畫和拼字,並在關鍵字的練習中引進中文與法文。




以自然科為例,若是進行太陽系這個主題的話,除了廣泛地在圖書館收集資料、閱讀相關書籍來認識行星的位置、行星的特徵、人類對太空的勘測與探險之外,可以讓孩子將關鍵字列出寫在簿子上,並同時列出英、德、法、中四語。再利用這些關鍵字,讓孩子寫成一篇簡介,介紹所學的心得,並輔以插畫來表達,甚至輔以勞作來表達。

這不應該只是一篇簡介而已,我想更進一步地引導孩子從所閱讀的訊息中來發現問題,並以問題為核心來寫這篇短文。比如說: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以外哪裡有水?人類若是移民火星的話,水的來源為何?哈哈!諼諼已經知道答案了,比我所知道的還要多很多。但在訊息的基礎之上,若是能夠讓孩子把所知道的表達出來,就能夠訓練孩子組織、探討、分析訊息的能力,並且進一步地發現問題,這才是一種以思考、探討為中心的學習方式。

此外,主題教學可以以英德兩語輪流進行,來保證英德兩語讀寫技能的嫻熟,與其字彙在各個學科領域的均衡發展。至於中文的讀寫嘛!諼諼的中文讀寫程度還太低,還無法使用中文來進行學科的學習,因此現階段我們還無法以中文進行主題式教學與科學的討論,只能先以英德兩語為吸收知識的語言。中文只是很保守地跟著國語課本的進度來學習,以讀為主,先放棄書寫的學習,此外,我們以中文為進行的語言,因此在家自學應該能夠提高孩子使用中文的頻率,將中文的學習有規律地落實在每日自學之中,這樣他的中文才有救啊。

再者,我會採取歐洲中心主義,來取代澳洲中心主義,也就是說,地理會以歐洲為中心、歷史則以希臘羅馬希伯來展開、並重視外語的養成與其歷史文化的認識,澳洲的地理與歷史只會佔一小部份而已。原則上,我會以主題來進行,以點來連接成線,並擴展到面,避免教科書那種只看重全面卻沒有重點、淺嚐式的學習方式。換言之,就地理而言,不需要世界各國全盤認識,只挑幾個主要國家來學習就行了,就歷史而言,也不需要硬要從史前時代貫徹到二次大戰,小學階段應該以文化史為核心,記憶太多人名、年代與事件,無助於史觀的啓發與歷史感受度的培育。

先不去幻想自學的內容,光是不必趕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疲於奔命!光是夢想這一點,就令人嚮往了!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德國幼教理念



Moria Flaig
8. Juni 2017








德國幼教理念

又有一本介紹德國教育理念的書出版了:『德國幼兒園,原來是這樣教』。就血緣而言,諼諼也是德國出品,雖然我個人還沒有真實地領教過德國的幼教,大多的理念不是從書上,就是從親友處觀察得知,再加上曾經住在大學的托兒所(KITA)旁邊,有了一些實地觀察的機會。老實說,身為德國寶寶的媽,我個人對於德國人的教育理念不是完全認同,就作者所介紹的幾個幼教理念,我剛剛好反其道而行:

1)德國幼稚園以分解動作教導孩子吃飯、穿衣、穿鞋、生活自理:讀到這裡,我不由得笑了起來,很典型德式風格,若是加上一點對細節與流程的執著,就變得大家很熟悉的日本風格了。基本上,對於生活教育我比較強調,讓孩子自己觀察、模仿、讓他自己找到要領,我不特意引導小孩吃飯、穿衣、穿襪、生活自理,年齡一到、時間一到,孩子自然就會吃飯、穿衣、穿鞋了,甚至就能戒尿布了,根本不需要大人特意教導,還要理出一套訓練流程?

兩年前,我們在德國探親時,朋友就是以這種方式引導諼諼穿鞋?當時我非常地錯愕,根本沒有必要,更何況他早就會穿了,一個孩子從小他觀察媽媽怎麼幫他穿,自然早就理出頭緒,為什麼還要大人來教呢?大家都有教孩子學說話的經驗,怎麼教呢?很簡單,就是跟孩子說話罷了!孩子聽多自然會說了嘛!難道我們還要詳細地分析舌頭位置,發音方式嗎?

作者自己也說了,如果大人老是在糾正孩子的錯誤,會讓孩子誤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會養成凡事依賴大人的習慣。同樣地,若我們凡事引導、演練、示範、分解動作,也是同樣的問題,這會造成他們不會自己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只依賴大人的方案。不如讓孩子自己先觀察理解,他們自然會找到方法的,大人為他們設想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他們自己。況且,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常會比父母預期還要早很多,還沒斷奶(諼諼十個月大斷奶),小孩就會吃飯了;媽媽還沒有意識到穿鞋的問題,他就已經會穿了,孩子只是動作慢而已,我們大人只需要在一旁等候就行了。關於這一點,我不是很贊同德國人刻意強調步驟精確的教養方式。

2)德國幼稚園強調團隊精神、學習人際關係嗎?其實,德國人並不強調團隊精神,關於這一點,很多人誤以為德國世界杯足球賽會得冠軍,是因為團隊精神。是也!非也!相較於美式教育,德國人更強調個人的能力,而非與團隊協調、磨合的能力。德國人聞名的孤僻、龜毛、不合群,這一點都不減損他們的工作效率,正是因為他的教育不看重團隊的力量,而是看重個人獨立完成的力量。比如:讀書考試時,台灣人學生很喜歡群聚一起讀書,德國人往往自己出題考自己,寫報告也是學生自己選題材,偶爾一起談論一些問題,基本上是大家各顧各的,沒有多少交集。他們的教育理念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小孩總在角落自己組合積木,他們不會覺得,這個孩子應該跟大家一起組合、同心協力,這樣才算是合群。他們更看重讓孩子一個人玩、獨立探究的能力。

我覺得最看重團隊合作的,應該是東方文化,難怪我們的媒體對這一點「念念不忘」,放眼望去在台灣出版所的教養書中,無論是談美式教養、法式教養、甚至猶太式教養,總是不忘了要記上這一筆,我們總是看到他人的文化中,是如何看重對於人際互動的培養,我想,真正在意群體關係的是我們自己的文化。

德國人並不強迫孩子要合群、要配合他人、允許小孩「只」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從未期待所有的人意見共同、協調一致,他們的教育重視個體性、個人的意見、個人獨特的見解、個人獨處的能力、個人研究的結果。德國的生活型態獨處的時候多、團體活動少。

至於,德國世足為什麼會贏,他們也沒有明星球員撐場面啊?若非團隊精神怎麼能夠贏呢?奇妙之處正在這裡,德國社會跟日本社會有一個共同點,同質性很高,跟移民社會,到處充斥著五花八門的生活樣態完全不同,家家戶戶都差不多,每天必吃麵包,絕少例外。

他們會贏正是因為他們每天吃麵包嗎?正是如此!不是麵包的力量大,而是「只」吃麵包這種精神,這種麵包文化之下,即使個體意見南轅北轍,但是群體之間要達到協調共識卻非常容易,因為在麵包的共識之下要協調、溝通都很容易。再加上,他們整體的素質很高、很平均、沒有太多奇蹟、不會暴起暴落、一直保持相當好的實力,這也是德國社會的主要特質:均優。




3)德國人不讚美:的確如此,他們患有集體的完美主義情結,德國人吝於讚美他人,對於自己所完成的事總是非常地不滿意,諼諼也是一個嚴重地患有完美主義情結的小孩。完美主義有時候會讓孩子卡住,無法向前,因此我不忘了要時時讚美孩子,讓他明白,這樣就很棒了!不要再塗塗改改了,馬虎一點,會讓你的人生更美好!

相較而言,美國幼稚園老師就過於濫用讚美的魔力,美式的包裝文化本來就慣於言過其實,小孩的一舉一動都會以誇張的方式來讚美,這樣反而會得到反效果,小孩子一點都不覺得大人的讚美是真實可信的,有些小孩反而會把讚美詮釋為,是大人們對他們的期待,孩子為了滿足大人的期待,反而會備感壓力。

今天早上,我在當閱讀媽媽時,就得到一個很真實的經驗,在小孩子剛開始讀時就讚美小孩,這樣反而會讓他們讀得不好,因為他們試圖讓自己的表現達到讚美之下的標準,這樣反而能不鼓舞小孩讀得更好,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很有壓力,會讓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符合讚美的標準。

4)輸在起跑點,贏在終點:德國政府規定年滿六歲才能夠入小學,近年規定放鬆,有些州改成到十二月底滿六歲(九月一日開學日)可以被接受入學。然而,入學前不允許教導讀寫,至今還是鐵律。

我們兩年前回德國探親時,那時諼諼四歲半,在美國已經學會英文閱讀,我也想趁著我們在德國期間,讓他在德國學習德文閱讀。寫了幾封郵件給幼稚園,園方皆告知此為禁令,加上我們只是短暫停留,為此,還要辦一堆手續(德國幼稚園大部份是市政府組織經營的)我只好放棄,自己在家教了。如果孩子喜歡閱讀,為什麼不可以讓小孩讀呢?在澳洲,Preschool在小孩三歲半就教讀寫,四歲入小學,其實,台灣並沒有起跑太早耶!

我家歷經過美國幼教、澳洲小一小二的洗禮,英語國家的讀寫教育都是驚人地趕早。關於幼教,我很贊同德國人願意輸在起跑點的做法,兒童早期發展本來就是一種不均衡的發展,實在是沒有必要讓小孩這麼早進入體制教育,接受讀寫教育。諼諼的精細動作發育很慢,寫與算對他而言是一種酷刑,為什麼澳洲政府不允許我們再多等一年,七歲以後再入學呢?爸爸入學時,已經七歲八個月了,輸在起跑點,卻是無往不利、一帆風順,最後並沒有輸在終點。德國人在這一點上的確做到了,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情。

5)非常重視自然教育:這是在德國的教育理念中,讓我最心儀的地方,我本身不愛雪天,不會主動帶孩子去滑雪橇,但我很希望,學校老師時時帶這孩子去雪地裡面打雪仗。

以前住德國時,因為住在幼稚園旁邊,常常看到幼稚園老師推著一車的娃娃,一隊小朋友手牽手過馬路,踏著雪地,到附近農場看牛看馬。日後我們移居美國、澳洲,在有豐富自然美景的兩塊大陸上,他們的教育卻無法與自然環境結合在一起,因為在美國有歹徒持槍、在雪梨地狹人稠,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都無法結合戶外教學。此外,這些國家只要讓學生走出校門,就要求一大堆簽名文件⋯⋯。每每與他人分析到問題的所在,這些人都沒有意識到,真的與自然結合一起的學校是不能有圍牆、鎖校門、不能怕有意外,我們要有勇於探索的下一代,也需要有勇於負責的教育者,但是他們都不願冒這個險啊!

於是,我夢想中的學校,至今還停留在那一隊手牽手踏著雪地而行的小朋友們,大家一起去看山、看田、玩雪、玩沙。惟有對自然有探究的好奇心,才會對知識有同樣探究的熱情。若要我說,德國教育特點在哪裏呢?無非是,他們很知道如何激起對人事物的好奇心,德國文化強調批判、深入、精確都是立基於好奇心!這一點在澳洲人身上極為缺乏,這個社會很欠缺研究、討論的風氣與精神,每個人只戀眷、堅守於圍牆之內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

德式VS美式教養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2/vs.html
我的教養理念,德風?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2/blog-post_19.html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Moria Flaig
7. Juni 2017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最近網友問道:「如何訓練非母語小孩練習英語口語?」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網友們必須先很清楚地思考一個問題,要將孩子的英語教育定位在哪裡?要讓英語成為孩子的母語之一呢?還是只是想讓孩子學好英語而已?這兩者的差距甚大!

如果想讓英語成為孩子的母語,並且成為一個靈活使用的語言,不僅僅是聽、說、讀、寫四個面向面面俱全,甚至使用它來進行學習與思考,這時候,我們所要採取的英語教育的策略就非常地不同了。

上國際學校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上國際學校有幾項後果:一、學費昂貴;二、在台灣升學困難,英美國家的大學學費非常地昂貴,澳洲雖然較便宜,但是國際學生的大學學費也是每年台幣一百萬起跳;三、中文教育會成為一個問題,居住在台灣,中文卻不行,又沒有移民的打算,這會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障礙,中文的養成要比英語困難很多很多,所以父母在送小孩上國際學校之前,最好審慎思考。

若父母將小孩的英語教育規劃為在家的雙語教育的話,也就是中英雙母語,但沒有上國際學校的計劃,我建議最好在小孩兩歲時,開始和小孩說英語,而且「只」說英語,有些人則從小孩出生之後就實行。

雙母語教育簡略地可以分成:「一人一語」與「家庭語言與環境語言」兩種模式。前者是家中父母有一方和孩子說英語,而且最好全部「只」說英語,不要夾雜其他語言。後者是父母兩人皆說英語,但環境語言是中文,至於父母之間是不是也要說英語,孩子的語言是因應人而反應,父母之間的對話對孩子的影響較小。

「一人一語」成功的例子很多,我在德國認識一個媽媽是英語老師,夫妻兩人是正港德國人,爸爸說德文,媽媽說英文,她們家四個小孩之間卻「只」說英文,這個例子非常成功,因為我所見到的雙語教育最難克服的一關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溝通模式。大部份小孩因為大環境的關係,兄弟姐妹之間通常只願意說環境語言,而這一家卻辦到了一般家庭無法解決的障礙,兄弟姐妹之間也說英語。





我家礙於三語教育,我只能說中文,避免和孩子說其他種語言,我所採取的策略是閱讀法。我家在諼諼五歲時,搬到無親無故的雪梨,在這一年半中,我們在家自學,只讓諼諼每週固定參加一項活動,一次兩個小時的教會兒童聖經活動,而且假期中,人家還休息呢!我家也沒有電視、媒體,孩子日常只聽到中德兩語,我們夫妻之間完全不使用英語,諼諼的英語怎麼學?答案是,他自己讀書得來的,小孩子學英語一定要聽很多?說很多嗎?讀很多也是一個方法!有時候是更好的方法!

若是沒有計劃將孩子的英語教育規劃為母語教育,只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日常生活中主要和孩子以中文溝通,其實孩子還是能夠將英語學得很好的。非母語的英語教育,方法有很多,每家的要求程度也不一。我主張以自主性學習為原則,以閱讀為方法,正如我近文中所建議的,多朗讀英語繪本給孩子聽、多讓孩子聽英語童謠、有聲書、學前教導孩子閱讀英文,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英文的能力,這樣孩子的英語就會相當不錯了。至於,發音腔調、文法字序,先別管,先管大量輸入,多聽、多讀。

基本上以這樣的模式來進行的英語教育,孩子日常與父母家人互動都是以中文為主,並不使用英語。那麼如何來進行口語練習?只朗讀繪本就夠了嗎?以短期來說,是的!就長期來說,尤其孩子年紀越長,就語言的學習來說,是不夠的!這時候,除了朗讀英語繪本、聽有聲書之外,媽媽可以改變朗讀方式,除了朗讀之外,也和孩子進行簡單的英語問答。先以簡短、簡單開始,等到孩子的字彙量逐漸增加之後,能夠說比較複雜的句子時,再開始進行對話。

目前諼諼的法文正處於讀懂繪本的階段,在此之前,他差不多讀了一年、聽了一年的童謠,諼諼學法文是從聽和讀入手,並沒有按照聽、說、讀、寫這個順序,我先以輸入為主。讓他聽了一年多的童謠之後,現在我們一起閱讀繪本,進行時,我會用法文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以法文來回答,不會回答,用手指頭指認也可以,但是,我並沒有要求他要會使用法文來進行日常會話,他有時候他會自言自語說法文,顯示了對於法語的興趣,我覺得目前他能夠表現這樣就夠了。在初學階段,我並不是很在意孩子能不能輸出?

基本上,我以多讀、多聽為主要的方法,自然會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先別要求輸出,也就是說的能力,說的能力,等到是時候到了,對應的環境有了,年齡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



延伸閱讀:

我家英語環境的來源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3.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學校要不要評量字體?



Moria Flaig
23. Mai 2017







學校要不要評量字體?

諼諼字跡不甚優美,常常被媽媽嫌棄,學校老師卻完全沒要求,是幸還是不幸?是孩子對於美的感受力太差?還是手指的控制力有困難?諼諼說,他也想寫漂亮一點,但是寫不出來耶!原來是寫不出來啊!幸好!我們住在國外,能夠幸免於難。

小時候的經驗告訴我,台灣小學老師對於字體要求非常地嚴格,每天的作業都有評量,若是得不了甲上,我的心情就會跌落谷底。諼諼也知道自己字寫得不好,但不是他不想寫好,而是寫不出好字來,既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孩子目前的能力還做不到,那我們做大人的實在不應該太過苛責孩子。

在FB上常常看到許多媽媽貼文討論小孩的考卷和作業,孩子被扣分常常是因為寫字不小心,我就在想啊!學校老師要不要要求字體?尤其是中文的筆畫繁複,小孩子很容易寫錯,老師要不要從分數上嚴格要求,這樣才能讓小孩養成字體工整的良好習慣。誰人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夠寫出一手好字呢?但問題是,有些人長大成人之後,還是錯字連篇,難道他們小時候缺少被要求嗎?扣分就能寫出一手好字嗎?這是教育者的責任?還是孩子自我要求的問題呢?

依我的經驗,在國外很多男人的字跡拙劣,就算是高學歷,他們對於自己的字跡從來不在乎,可見小時候沒吃過老師的虧。然而字跡最終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學業成就」,字跡到底重不重要呢?




基本上,在台灣小學老師都蠻注重字體的,很計較那一點一劃,一有錯別字立刻就得訂正。最近我在部落格中曾經討論了一個問題:英文拼字錯誤到底要不要緊?後來我想了一想,老師「訂正錯誤」其實也很正常啊!在澳洲小學老師也會訂正錯誤,有時候我們要感謝老師幫我們訂正錯誤,但是這在台灣卻變成很多家長的痛處,癥結在哪裡?真的是台灣老師訂正得多,澳洲老師訂正得少嗎?

其實不是!我覺得「訂正」在台灣會變成問題是來自於,在台灣一遭到「訂正」就會被換算成分數,在澳洲不會,以分數為導向的教育體系中,家長心裡面的糾結就會在分數這個環節上打轉,導致大家都不喜歡被訂正。我想,唯一能讓大家欣然接受「訂正」的辦法是,我們不要為小孩子的字跡打分數。

尤其是年紀小的小孩連握筆、劃直線條都很困難了,老師應該抱持著同情心,不應該評量字體,老師的紅字不應該會影響到成績,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欣然地接受「訂正」,更主要的是,讓孩子不怕犯錯。力求完美是教育的目標沒錯,老師若是不對字體評分,讓字跡潦草、寫字能力不佳的孩子也能夠得到比較公平的對待。更重要的是,字跡不會被換算成分數,讓寫字不佳的孩子,不怕寫錯,也能夠受到一些鼓勵,這樣孩子才不會怕寫字。

網友對此留言說:台灣小學老師處理所謂錯字(包括要求字體)的態度,恐怕是「矯枉過正」!她遇過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甚至三年級的正式考試,不管哪一科,不管這個字是否教過,都不可以有錯字與注音的!很多孩子數學沒有一百分、自然沒有一百分、社會沒有一百分,不是數學不會、自然不會、社會不會,而是有注音有錯字。也許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這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台灣教育現場很多「為了你好」的教學策略,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看了網友這一則留言之後,我心下想,學科考試本是考知識,到頭來卻變成考國字。若是自然科也要求國字寫得字字精準,那科學思考能力好的、寫字能力奇差無比的孩子,不就很吃虧,再怎麼考也考不出實力來呢。




寫到這裡,回想起了以前有個教授的兒子,媽媽是德國人,對於讀書寫字這件事情看得很淡然,然而這個兒子在考試時,逢字必不寫,考試時只寫選擇、是非和計算題,每次月考時只有數學成績佳,因為不必寫國字,最後逼不得已只好回去德國上學了,這個孩子為什麼逢字不寫呢?我想這個孩子大概是被要求怕了,所以以不寫來表示抗議吧。

我以前在德國讀書時,德國大學規定外國人可以帶著字典考試,連入學的德文考試也不例外呢。我修日文系時,不管是考古文還是現代文,我們考翻譯時,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帶字典參加考試。我家小姑天生有讀寫障礙,她的拼字錯誤可以免被扣分直到學校畢業。既然對外國人、讀寫障礙的人也可以拼字不予評分,給與同樣的機會。然而,對於一個剛起步學讀寫的孩子,我們的要求是否太過嚴苛了?我們看待錯字和字體的文化是不是應該修正一下呢?

其實,面對考試錯字這件事,可以以其他方式處理,動不動就扣分真不是個好辦法。我們是不是能分開處理呢?平時的作業要求字體工整,但是學科考試時錯字不扣分,而且平時作業的字體也不會影響期末總成績,這個方法執行起來也很容易,這樣不就皆大歡喜。

但是問題在哪裡呢?原來全國上下全卡在「三年級以後不可寫注音」這一個共識之上了,要實行就不是一件易事了。不然又有人要說了,錯字不扣分,這樣子一來小孩寫字時根本就不會小心注意了,反正錯多錯少最後大家的分數是一樣的,這樣才叫做不公平呢!唉!難道我們真的都是為了得分公平而讀書寫字的嗎?

諼諼現在在雪梨上的也是小學第三年,我們發現他有輕度的書寫障礙,寫字時大小寫無法控制自如、字體忽大忽小(見照片),入學幾個月之後,雖然拼字進步很快,現在小考差不多都全都寫對了,但是字體完全沒有改善。所幸,老師不計較他的字體,也不扣分數(其實小考沒有評分),他很高興,若是都算錯的話,諼諼會很慘,因為他們規定,錯一個字,回家要寫三遍,每次他們考25-30個字耶,唉!果然是老師手下留情呵!

一開始,我對老師的做法很不滿,我送孩子上學,就是因為「寫」的部分一直有困難,要學校幫忙改正啊!現在送到妳手上,妳怎麼還是算他全對呢?經過這些日子來的觀察,我現在反而覺得老師的做法很對,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畢竟他是新生,不能才入學人生就充滿了灰暗和挫折,若是每次小考拼字要罰寫這麼多的字的話,想到這裡不由得為孩子感到可憐。人生長得很,字母大小寫混合的問題,可以慢慢來,何必在急在一時。眼前要緊的是,讓孩子喜歡上學。(下圖:不會寫,只好用字母尺描)




對於嚴格要求字體的狀況,網友還提到一個非常誇張的例子,我看了之後為這個孩子深深地感到惋惜:她曾經在半夜接過一條簡訊,她的一個朋友因為女兒生字本上全部慘遭老師以紅筆掃過,全家崩潰了!孩子的字都寫錯了嗎?很醜很亂嗎?也沒有。這孩子的字是她見過最工整美麗的小一硬筆字了!為什麼被訂正?只因為一個「點」沒有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全家研究了一個晚上,又是翻課本又是翻字典,還發組群貼文求救。

她自己的女兒也曾經因為「好」字的女字邊「堅持」寫胖胖女,不寫老師要求的修長美女,而前前後後被扣了六、七十分。唉!諼諼也是這樣啊!每次寫女字旁也是超大的,佔格子一半以上,一見格子不夠了,只好把剩下的另一半萎縮成小小的,這樣好嗎?應該訂正嗎?老實說,一開始我也蠻生氣的。

其實學校也有建議諼諼去做讀寫困難的職能治療,因為他寫的字忽大忽小的,起頭超大,一見格子不夠寫,就萎縮成超小,加上鏡像與大小寫混合,唉!這種症狀很難根除。跟老師溝通之後,她們認為他才剛入學,需要先觀察一陣子。再者,基本上他的拼字並沒有大礙,就是書寫上需要改進而已。

再者,因為要顧慮到大小寫、還要顧慮到紙張的空間、字體的協調度(不能忽大忽小、忽高忽低)、還要思考拼字的字序(ie不能寫成ei),這些障礙讓他不能自由地將要表達的思緒寫在紙上,讓他無法振筆如飛,嚴重地阻礙了他思緒的表達。的確,有些教學法主張,要將這些障礙降到最低點,採取讓小孩子自由地書寫的方式,先不要考慮字體和拼法,讓小孩子隨著成長自行矯正,一般德國的小學大致上採取這種教學法!




如果小孩能夠用筆自如表達他的思緒,其實他們能夠逐漸改善字體的,像諼諼大小寫混合的問題,真的不急在這一時。首先,我們先要讓寫字不會妨礙到表達,先接受字體的問題,然後讓孩子自己慢慢地去改進。說實在的,也只是大小寫混合、鏡像文字的問題而已,不是真的錯誤!

在讀寫教育上,我們真的不能把眼光精力全放在旁枝末節的小事上,而失了方向。寫字很重要,有些小孩馬上就能上手、有些小孩需要很長的時間練習,但是就整體的語文能力而言,寫字是一種經過練習就能克服的技能,不是發展認知的遲緩與不足。在孩子最需要培養對文字的喜愛的階段,若是我們卻把精力與關注焦點都放在字體上,讓孩子在學習上感到挫折與吃力的話,這樣的方式其實對於有書寫困難的孩子反而沒有幫助!

之前,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過於吹毛求疵的教育』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1.html,談的正是我們的教育太過看重一些不重要的細節,而失去大方向,但是我沒想到,實際狀況比我所讀到的訊息更加地嚴重。我們的教育應該以孩子為學習主體,以孩子的需求為需求,不應該只要求齊頭式平等,只在乎評量的公平與否,不願意去考量個體差異。

回到孩子本身來談,老實說,我最近也在考慮在家自學的可能性,即使在澳洲,雖然沒有齊頭式平等的問題,這裡的學校教育卻也非常重視「寫」!寫作佔上課時間很大的比例,對於喜歡「讀」的諼諼來說,他覺得老是身處異境,覺得上課枯燥無味,每天我接孩子的時候,深刻地感受到,他對於書本和知識饑渴的需求,學校不是讓小孩學習知識的地方嗎?我們現在才知道,不是呢!





延伸閱讀:

吹毛求疵的教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1.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讀寫之間的差距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12.html
現在寫不好長大就好了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3/blog-post_95.html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Moria Flaig
3. Juni 2017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何謂高效閱讀?意指著,當孩子的閱讀力達到了獨立階段,不只有具備準確地識別個別的單字、理解句子、閱讀短文的能力,還能超越日常語用,以文字為媒介來學習科學術語、來吸收知識、來理解知識、來思考探索這個世界運作的原理,這時候的閱讀是一種高效閱讀。

諼諼四歲起開始學習英語閱讀,四歲半就能獨立閱讀,五歲開始廣泛地涉獵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等百科叢書,五歲半時除了規律地閱讀聖經(NIV)之外,也閱讀了許多經典長篇章節故事『Charlotte's Web』和『Little House』系列等書,到六歲時已讀遍圖書館大部份的科普和社普兒童百科,熟知一些科學術語,六歲多在雪梨入小學,如今轉眼就快七歲了,卻深深地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空洞無聊,無書可讀,老師也沒教授什麼深入動人的知識和理論,今後孩子的學習方向何去何從?我最近開始慎重地思考在家自學的可能性。

從諼諼學習閱讀的歷程中,讓我深深體會到,有效率的閱讀是自主學習的前提,這時候,孩子能夠藉由自己的力量深入地發掘、吸收與思考知識,書本無疑地是最佳媒介。然而,閱讀可以很早就開始了,根據我的觀察,閱讀不會讓幼兒感覺太過困難,反而可以讓幼兒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昇。

關於學前閱讀,一般專家學者皆提出「揠苗助長」的觀點,認為幼兒不適宜學習讀寫,在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之前,過早的學習讀寫有害日後正常發展,難道這就是諼諼現在覺得學校生活無聊的病由嗎?

三年前在諼諼學習閱讀之前,我並不贊成提早讓小孩學習讀寫,而後來選擇提早並非起於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虛榮心: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提早完成學校教育、提早進入大學,孩子的童年只有學習,沒有遊戲。這種剝奪童年、剝奪遊戲、破壞孩子學習樂趣的教育方式,以一種揠苗助長的心態,來設計孩子的學習生活,不是我在這裡要倡導的。

然而,在諼諼整個學習閱讀的過程中,讓我發現另一片兒童心理學所忽略的面向:讓閱讀背負著學習中無法避免的背誦、復習、考試、成績壓力的罪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現在我相信每個小孩都能夠愛上閱讀、並且很早就開始閱讀、進而以閱讀去探索世界、進而發掘自己喜歡的事物、深入地研究自己喜愛的事物,這與遊戲一樣,是一連串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完成、自我滿足的過程,與背書、考試、成績無關。

我是在說閱讀與扮家家酒相同嗎?沒錯!探討黑洞理論也與玩樂高玩具一樣可以很快樂嗎?正是!都是一種能夠讓孩子感到滿足與得到成就感的東西。當前教育的觀點太過強調如何讓孩子滿足?而且局限於直接性的滿足、消費性的滿足,但並不知道經過努力、思索、探究而達到目標的事物才是真正持久的滿足。

回想當初,諼諼的識字教育,其實大多是我個人所摸索出來的一條路,並非根據某種理論而進行的,大原則是「順著」孩子的興趣和喜好,滿足孩子認知的需求,只要是孩子喜歡的主題,我會按著他的認知與能力,儘量從圖書館搬書回家讓他讀。

打從嬰兒期起,諼諼就非常地愛看書,當初會踏上閱讀這條路,或者更多的希望是在於,想藉著識字,讓孩子自己讀、自己看、不要來煩媽媽要說故事?孩子若是愛上文字、愛上讀書、愛上知識,當媽的豈不是輕鬆。當初根本沒料到,他會這麼早就進入獨立閱讀階段,馬上就以文字來吸收知識,馬上真的把媽晾在一旁。而我呢!卻因此一頭栽入閱讀理論的探討之中。

這段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歷程,不得不讓我肯定幼兒閱讀的高成效,比起學齡的孩子學習閱讀,幼兒提早學習閱讀有一個特點:幼兒知道如何讓讀書像遊戲一樣成為一種樂趣無窮的活動,小孩子自己能夠從書本上認識一件事情,難道不有趣嗎?而且最好在學齡前進行,在學校課業還未成為壓力之前,閱讀若能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伴隨著孩子成長的就不是電視和電玩了,而是一本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或是地理、歷史、生物、太空物理、化學元素等知識了。

或許你會問,孩子才五歲,有必要認識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嗎?若你的孩子天天捧著書,研究著中世紀的城堡,欣賞著奇特的鐵甲武士的裝備,並指著裝備的各個部位,記誦著拗口難讀的名稱,你也知道,這些只存在博物館的知識,今天是用不上的。但是孩子的眼神中散發出光彩,嘴角露出微笑,他是真心地喜歡鐵甲武士,想要知道所有的鐵甲武士的故事,這時候,帶著孩子參觀城堡、參觀博物館、追溯歷史的軌跡,那些枯燥無聊的名稱都會變得非常地生動有趣,因為在孩子的幻想世界中,這些鐵甲武士都活了起來,生龍活虎地站在孩子地面前說起歷史故事來。

我們在德國參觀Wartburg城堡之後,孩子非常熱衷於「玩」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為什麼?那是因為他親眼看到路德被囚禁的閣樓,在著閣樓中,路德在很短的時日之內翻譯了新約,因而展開了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看了這座城堡之後,孩子仿佛自己親身經歷,歷史也可以這麼生動有趣!

諼諼研究地理時也同樣地生動,不但朗誦著每個國家的名稱,三大洋五大洲,最近他老是盯著澳洲地圖「深思」許久,所畫的澳洲地圖與眾不同,海裏有大堡礁、大陸中央有Urulu,細細地將各大城市讀了又讀,看了又看,地圖真的是這麼有趣嗎?一切都是因為,他有興趣知道而已。



這一切都受惠於:閱讀。只要學會了閱讀,孩子就能夠自己獨立探索知識,從書本中得到知識,同時也得到樂趣。

然而,諼諼的閱讀教育開始於我們離美的決定,老實說當時媽媽很緊張,一個不滿四歲的小孩離開美國之後,英文肯定馬上忘光光,那我那一年多的朗讀英語童書不就是白忙一場嗎?一些雙語教育的研究指出,小孩若學會了閱讀,在沒有外在環境的支持之下,自己能夠從閱讀中繼續增進語言能力,言下之意,如果諼諼會讀英語的話,回德之後,應該不至於把英文忘光光,於是媽媽和寶寶開始了閱讀之旅。

諼諼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之下,四歲到四歲半學英文閱讀,四歲半回到德國之後,緊接著學習德文閱讀,說到學德文閱讀,呵呵!理由相同,因為我們一回到德國,屁股都還沒坐熱,緊接著就要搬到澳洲來,怎麼叫人不焦急呢?

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小孩,不見得是喜歡看故事書,老實說,一開始是需要經過一番威脅利誘的,如果大家有跟蹤我寫的學習英文閱讀與德文閱讀的文章的話,就能夠明白我的心路歷程: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會閱讀,閱讀需要經過訓練,需要大人的教導和督促。而且我們是三語家庭,逼完了英文、換逼德文、逼完了德文、換逼中文。我前面所提到的問題統統出現: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童年被剝奪,遊戲被剝奪、學習樂趣被剝奪、這無非是揠苗助長。

有必要讓小孩這麼早學閱讀嗎?三年後的今天,回顧這些課子的歲月,自己常常憂心提早讓孩子識字會造成後遺症,壓力會讓孩子日後排斥閱讀,過早閱讀會讓孩子將來厭惡學習。結果,在諼諼身上產生的卻是非常正面的結果,短暫的痛苦期熬過之後,孩子早也讀晚也讀,對於書愛不釋手。他馬上發覺,從書中能夠得到比從大人口中更多的知識,只要他想知道的事情,他都可以從書中得知,因而提早進入了科學的領域,現在立志將來要當科學家,哈哈。



以前只是媽媽讀故事給寶寶聽,現在則是興趣的探索、興趣的研究、志向的確立,凡舉:中古城堡、中古騎士、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金字塔、恐龍、太空、聖經故事、世界地理、地球科學等等,都可以藉由閱讀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當媽媽的更輕鬆了,不必早也讀晚也讀,讀到口乾舌燥,孩子還嫌不夠,現在媽媽只要當一個引導的角色,幫助孩子找到適當的書,找到孩子有興趣的主題,配合著孩子的興趣,在圖書館尋寶,帶回家讓孩子讀,挖到一塊寶,就等於開啓孩子對某一知識領域的興趣,對孩子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地理大發現。

諼諼有時讀到三經半夜不睡覺,廢寢忘食,小小孩提早變成青少年熬夜看小說?入學前孩子散養在家,每天都睡得飽飽的,就算偶爾熬夜讀書造成睡眠不足,應該不會影響正常發育。但是入學以後,諼諼看書看得太入迷了,往往剎車剎不住,要他把手中的書放下、上床睡覺變成每天的親子大戰,我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但是每每看到他讀書的熱情,我並沒有後悔當初提早讓他識字,因為對他來說,讀書是一件比玩玩具還快樂的事情,既然孩子能夠從知識得到無比樂趣,這不就是教育的初衷嗎?幹嘛還憂慮他讀太多,知道太多,會影響身心發展呢?

不要懷疑,四歲小孩同樣地能夠進行高效率的閱讀與學習,也能夠在閱讀中得到成長與快樂。況且小孩子不一定只對玩熱衷、只會對玩具感到滿意、只願意吃糖果餅乾,如果我們只讓小孩子玩、只給他們玩具、只讓他們吃糖,他們會感到快樂嗎?不是的,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更多元、多樣、更深入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為孩子製造一種糖果屋的虛幻童年,孩子也喜歡學習、也能快樂地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夠讓他們發現自己、實現自己,學習能夠讓他們跟在遊戲時一樣地快樂。




延伸閱讀: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Moria Flaig
2. Jun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當孩子能夠獨立閱讀時,能夠輕鬆如意地閱讀小一小二的讀物時,這時候,媽媽並沒有鬆一口氣,反而更要知道把握這個時機,幫孩子找到適合的讀物,讓孩子的閱讀力往上晉級。更重要的是別忘了,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愛上閱讀、享受閱讀、並且時時刻刻願意主動閱讀,這才是教導孩子閱讀的本衷唷!晉級倒是次要的!


2014年十一月中旬

諼諼開始閱讀「I Can Read 」第二級,我們嘗試內容較長的『Frances』系列,第一次讀時,分成早上和下午兩次讀才能讀完,略估有1600個字,是『Splat the Cat』的3.5倍,所以這一次我給他三張貼紙,以資鼓勵。

讀了這一本書之後,諼諼彷彿走到了一個里程碑,豁然打開了視野,哇!能夠讀長篇故事了。只是讀的速度還很慢,要讀完一本書要很專心、很有耐心。雖然分成兩次才讀完,但我非常佩服他為了要得到三張貼紙的堅持。一個星期之前,我自己還評估,年紀不到,閱讀經驗不夠,要進階進入第二級可能要經過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但現在來看,其實不然,故事的內容和用字都是在他能夠勝任的範圍之內,只是文章非常地長,孩子還小,專注力還不夠,所以讀得特別地辛苦。再加上這是一本女孩子的讀物,題材不是他感興趣的,但他最後還是把整本書給啃完了。

在這一時期,諼諼的閱讀模式最根本的改變是主動性,主動想看自己喜歡的書,不是只是草草地吃完媽媽的菜而已。有一天,我們一起去圖書館借書,他突然想借一本從別本書中的廣告得知的一本書,叫做『The Fire Cat』,通常我找書從來不使用圖書館電腦書目系統來找,而是直接從架上翻閱判斷,於是就敷衍孩子說:「媽媽不知道這裡有沒有這本書?」因為我不想去碰圖書館惱人的電腦系統。

哪知道孩子看見一個圖書館員正在將書歸架,他就自己跑去問她,說是正在找一本叫『The Fire Cat』的書,那個小姐沒有聽清楚,沒想到諼諼卻將書名拼出來給她,哇噻!我們從來沒有練習拼字啊?圖書館員要他稍稍等候,隨即找出那本書交給他,孩子此舉讓我驚訝不已。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懂得把對方聽不清的字給拼出來。可見孩子已經不只會認字,也會拼字了。日後證明,只要能讀,就算沒練習寫字,也能夠將單字拼出來。

借回這本書之後,他馬上跟我一起讀,是第三本1600字的書,閱讀的速度很快,很流暢,我想他已經順利達到第二級的閱讀程度了。12天前第一次讀1600字『Jam and Bread』是一本「Frances」系列的書,速度還很慢,由於內容很長,所以分成兩次才讀完,我答應給他三個貼紙,經過威脅利誘他才勉強地讀完,現在卻能夠輕鬆地讀完『The Fire Cat』這1600字的書了,以後我要朝這個方向去找書,讓他多讀長一點的文章,這樣閱讀程度才可以進步得更迅速。

而大約一個月前,他開始讀『Splat the Cat』,沒想到他閱讀速度在一個月之內,就從第一級進步到第二級。漸漸地真的找不到適合的讀物給他讀了,因為第二級的書數量不多,而第一級的書大多被他讀完了。不知道在近期之內,他能不能有能力讀第三級的讀本。而三年級的閱讀內容,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大挑戰,用字遣詞都很難,孩子心智還不太能夠理解太深的語言,雖然在一年前朗讀繪本的時候,他的聽力就已經達到三年級的程度,但是現在要他自己讀的話,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得慢慢地試才行。

此外,我應該把找書的觸角伸入別的系列的讀本,說不定在「I Can Read」 之外,能夠找到更有系統、漸進式、更適合訓練閱讀的讀本,我覺得「I Can Read」的設計不是很理想,第二級的書,程度可謂參差不齊,有些書比『Splat the Cat』還簡單,有些卻突然三級跳,像「Frances」這一個系列,就太長了。我覺得出版社在設計時,沒有把握漸進式原則,突然安插了難度太高的書,這會讓孩子覺得太難而讀不下去。





2014年十二月

十二月開始,諼諼可以很流利地閱讀所有第二級的書了,雖然我們還沒嘗試讀第三級的書,但我先在圖書館研究了一下,第三級的書不多,可能出版社將出版重點放在前兩級,此外,還有個原因可能是,小三生大部份都能夠獨立閱讀了,已經不需要閱讀讀本了。

我在比較各出版社的讀本時,卻發現企鵝出版社的分級比較細緻,於是我開始進攻這一套書,當時借的三級書中,其實是「I Can Read」 的二級書。因為難以找到適合的書,於是求助於台灣的朋友,她介紹了另一系列的讀本「Oxford Reading Tree」,我在網上研究了一下,分級非常地清楚細膩,晉級也循序漸進,令我非常地嚮往,很可惜的是,這是英國的書,在美國賣得嚇死人地貴,可能是因為這樣,在我們塔城的圖書館沒有進購這一套書。

此外,這些日子以來都是我在鞭策他讀書,之前將目標設定兩個月之內,在聖誕節之前一共要讀完60本書,後來因為閱讀速度太快,改成讀完100本書,就可以得到夢想中的樂高玩具。在聖誕節前夕,眼看著剩下最後10本還未完成,我決定要利用這10本書培養他自主讀書的能力,看他會不會主動來找我讀書,讓他一個人自己讀,遇到不會讀的字再問媽媽。

果然,我看到他一個人搖頭晃腦地、煞有介事地大聲朗誦。唯有孩子願意主動拿起書來讀,才是達到真正的獨立閱讀。只是孩子還不會主動問,遇到讀不出來的字就直接跳過去,我希望培養他積極認字的意願,不是一遇到不會讀就略過,要擁有獨立閱讀能力就是要過這一關。

果然諼諼在聖誕節前十二月十三日就完成100本書,聖誕節放假之前,我到圖書館借了一套十冊的章節長篇故事『Iris and Walter』,每冊約千字。我利用聖誕節這一星期的假,訓練他讀長篇故事的能力,發現他的接受力還蠻好的,專注力也很好。此外,我同時讓他聽些古典兒童文學的有聲小說,我在圖書館找到了:『海蒂』、『小公主』和『小木屋系列』,每本書大多十個多小時。

本來以為這麼長的有聲書,孩子怎麼吃得消呢?沒想到諼諼聽得很認真,非常喜歡有聲書,並且馬上在一天之內就能夠聽完一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啊!雖然『小公主』內容比較困難,但是他還是聽得很認真,而『海蒂』用字遣詞簡單多了,後來把圖書館的『小木屋系列』都借回家,諼諼更愛聽了,這一系列雖然很長,但是內容還蠻適合諼諼那時的年紀。

完成100本書之後,隨著孩子閱讀程度的提昇,遂改成每天讀兩本書,之後,變成三本,圖書館的那些讀本快被我挖光了,真是像孩子說的,他的夢想是讀完圖書館的所有的書。

到了聖誕節前後,諼諼的閱讀速度變得非常地快,只有少些字需要我的幫助,而閱讀的書都在二年級以上,正式進入三年級的程度,顯然地,「I Can Read」系列叢書中的一、二級已經變得太簡單了。此外,他開始接受篇幅較長的章節故事,格局大概是一本四章,並在聖誕節假期中順利讀完『Iris and Walter』那十冊章節故事。




跨年之後,第二級的讀本已經變得太簡單了,第三級的讀本已經可以輕鬆駕馭了,果然在離開美國之前,孩子的英語閱讀力順利達到第三級,也就是小三的程度,遠遠超出我當初所預期的,當初覺得要達到小三的程度很困難,因為孩子的年齡還不夠成熟,無法理解小三讀物的內容,但是經過一些努力,他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達到這個閱讀程度。

此外,很明顯地,孩子已經進入獨立閱讀階段,不需要媽媽的指導也能夠自己讀書,並享受閱讀的樂趣。看書時不只是看看圖片、翻翻書本而已,而是會大聲朗誦出每一個字來。此外,對於科普百科類的圖書突然產生極大的興趣,奠定日後大量閱讀知識性科普叢書的基礎。

在這裡我要特別提到一點,訓練孩子閱讀時,不妨讓孩子多聽有聲書,很明顯地有聲書能夠迅速地提升小孩的閱讀能力,我的經驗是,當閱讀程度達到第二級時,就可以開始聽長篇的兒童經典文學,像是『小木屋系列』、『海蒂』。這些書內容很長,先讓孩子聽就行了,不需要逐字閱讀。

光陰似箭,我們在2015年一月底離開居住多年的美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諼諼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達到獨立閱讀的階段,直到上飛機之前,離200本的目標,只差11本呢!可喜可賀!

回顧這五個閱讀階段,衡量的標準並非是時間長短,家家有家家進行的方式、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接受的程度。但我們只要掌握一個原則,無論採取的教法、進行的時間,我們要順著孩子的發展來發展,也就是說,孩子的發展會引導教導者去走出那一條適合孩子自己的路。

比如:當初我認定只要隨著『Phonics』的教材走,(請參考: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准沒錯!孩子就能夠學會閱讀了!其實不然!小孩自己的步調、興趣、學習風格更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地方,時時按著孩子的需求與步調來調整,時快時慢,並且多試幾種文本,看看孩子的接受度。當我們發現孩子過了一個關卡時,我們要懂得乘勝追擊,當我們發現孩子被一個關卡絆住時,我們要懂得陪伴與調整方式。

幸好我沒有實行鐵血政策,堅持繼續進行『Phonics』教材,孩子只學了一半,我就改弦易轍而使用孩子更喜愛的繪本與讀本。在這裡我必須回到我最開始的主張:Phonics只是小孩子學習英語閱讀的入門而已,它很簡單很容易,幼兒也能夠學習,但別忘了,閱讀力的建立並不在於規則的駕馭與掌握,而是在於多量地閱讀書本,尤其是對幼兒來所,規則沒有必要學得太過繁瑣,他們不善於理解規則,所以在進行Phonics時,我們不需要太過在意孩子是不是學全、精通了發音規則,而是要讓孩子更多讀有趣的故事書,唯有閱讀多量的繪本故事之後,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的才能夠有個堅固的基石。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Moria Flaig
1. Jun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當孩子能夠自己讀出簡短的繪本故事時,這代表著,孩子漸漸地邁向獨立閱讀階段。諼諼大約只學了四個月的閱讀,就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四歲的年齡就能有這樣的成績,令人驚訝,可見幼兒有能力學習閱讀的,而且是意想不到的高效率。

什麼叫做獨立閱讀?也就是不需要大人的協助,孩子就能夠順利地自己解讀一本陌生的讀本,大約是「I Can Read」的第二級。研究指出,大部份的兒童學習英語閱讀大致上要經過兩年的時間,也就是英語國家的小二,這時候的學童才能夠俱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相當於美國閱讀分級(guided reading level: J-K );澳洲PM閱讀分級:17-18級。「I Can Read」系列大致上是以美國國小年級的閱讀程度來分級,標示「2」的書,就代表小二程度的讀物。


2014年十月

在這個階段,諼諼只要看到字就要讀,並且到處問到處讀,但不太喜歡讀『Phonics』這套教材,雖然『Phonics』規則只學了一半,中級都沒有學完,但很明顯的是,孩子已經能夠把之前所學到的規則運用到所看到的字上了,沒學過的規則,也能夠在沒有經過提示的狀態之下,自己試著去讀出來。

本來,我計劃在十月底結束前教完所有的中級教材,並在十一月開始進行高級教材。這時,卻讀到了一些有關『慢的教育』的文章,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於是我決定先暫且擱置『Phonics』學程,順著孩子的心意和興趣,只讀圖書館借來的書,鎖定他喜愛的系列,上窮碧落下黃泉,東找西找孩子喜愛的故事書。

諼諼非常愛讀書,但卻排斥系統性的教材,看到這篇『慢的教育』之後,我決定先不跟隨教材進度,只要達到了閱讀的目的,就算『Phonics』沒有學全,那又何妨呢?我是在培養一個愛看書的孩子,不是在培養一個精通規則的孩子,閱讀本身才是終極目標。

於是,我改成只讓孩子閱讀圖書館借來的書,先以讀本(Early Reader)為主,系列讀本的好處在於,有情節、有關聯性、故事角色吸引人,能夠引發孩子不斷地讀下去的動力。媽媽只需要站在引導的角色,不催促、不計劃、不照系統化學習、一切慢慢來。沒想到,從此以後,我真的完全放棄了『Phonics』這套教材,只跟著圖書館閱讀分級的指引,搬書回家讓孩子讀,繪本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效果真的比讀教材好太多了。

這時期,諼諼最愛讀的系列叢書有:『Clifford: The Big Red Dog』、『Olivia』、『Splat the Cat』、『Dr.Seuss』、『Henry and Mudge』,我先把火力放在第一級的讀本上。




在此,我要強調一點,幫助孩子進入獨立閱讀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無非是幫孩子找到合適的書,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孩子的閱讀力得不到提升;太困難,孩子一面對無法解讀的字,就會心慌,就會失去信心,閱讀的速度太緩慢,容易感到厭倦、挫折。尤其是,幼兒還不明白學習技巧也需要經過一番學習的,駕馭一件事情需要日積月累地練習,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時候,孩子更需要家長陪讀與鼓勵才能夠持續下去。


為了鼓勵孩子閱讀,我想出一些獎勵的辦法:讀完一本書可以得到一張好寶寶貼紙,只要集滿二十張貼紙,就可以得到獎品。第一次他為了得到第二十張貼紙,苦撐著也要把一本『Splat the Cat』讀完,這是一本450字的書(I Can Read Level One:guided reading level I/J) ,之前從未讀過,以他當時的程度來說,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書,故事內容長、孩子年紀小、專注力還不夠,無法順利地自己從頭讀到尾,中途我勸他停下來,但為了第二十張貼紙,即使無法專心,他還是堅持讀下去,最後真的自己讀完了一整本,得到了二十張貼紙。

從這次經驗中,我發現獎品的神奇力量,雖然他早就知道只要得到二十個貼紙就會有獎品,而且自己對於二十個數字還不是很有概念,二十張貼紙到底是多是少呢?若是得到一盒玩具就很具體了,不是那種得到貼紙就只高興一下下就過了,而是一個可以長時間拿來把玩,並且得到無比樂趣的玩具,實在是太美好了,這種鼓勵比較持久耐勞,並且能夠讓孩子深刻地體驗到獎品的力量。

人生頭一次賺到獎品,我就帶著他去選購有生以來靠自己的努力所贏得的獎品:一組樂高玩具。他非常地高興玩著,第一次嘗到努力的果實。雖然孩子還看不到長遠的的目,但是獎品是很實際很具體的東西,得到獎品之後,他理解到,只要努力就有獎品的道理,於是孩子開始在心中營造達標的美夢。

於是,我印出了月曆,設計了一個容易理解的表格,貼在牆壁上,讓他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速度」和「成果」。在此之前,他一直想要一盒很大盒的樂高玩具,因為價格太高而沒有買給他,趁著今年聖誕節,可以藉此機會鼓勵他,讓他看到具體的努力成果。這次我們卻約定必須集滿60張貼紙,才能夠得到那組昂貴的樂高玩具,到年底聖誕節剛好是60天,於是我們約定每天讀一本書,並把貼紙貼在牆壁上,讓孩子一眼就能夠看到自己努力多少?最後諼諼真的完成了60本書的閱讀嗎?請大家拭目以待!






2014年十一月上旬

十一月開始,我借了兩本2級的書,雖然孩子能夠自己讀出一些,但是字數劇增、句型變長、情節複雜,內容已經超出孩子能夠理解範圍,我可能要花一點心思,才能夠找到從1級過渡到2級的讀本。後來發現在此階段,『Frog and Toad』是最適合的讀本,也是在兒童文學中最經典的橋樑書。『Frog and Toad』插圖很少,諼諼一次能夠讀半本了,但由於完全沒有圖畫,他的眼睛很快就讀累了。媽媽想到保眼要緊,於是孩子眼睛累了,不想讀,就算了。

我們每天持續性地進行親子共讀,有時候不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全部從頭讀到尾,也可以寶寶讀一頁,媽媽讀一頁,美國的讀本中,有很多是設計成這種讀法,尤其是內容較長的故事,親子共讀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不覺得太長、太難、讀得太孤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閱讀的流暢度。我後來利用此方法來訓練諼諼閱讀長篇章節故事(200頁以上),真的是親子協力讀完一本書呢!

為了讓孩子對於閱讀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媽媽可以把以前朗讀過的繪本故事全搬出來,最好都是孩子熟悉的故事,甚至是孩子能夠背誦記憶的故事,閱讀熟悉的故事有個好處,就是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流暢度,是一種順水推舟的動力,可以讓孩子相信自己會讀書了,而且很快地就能夠讀完一本書了。

諼諼的閱讀速度越來越快,像是加速器一樣,真正地進入流暢閱讀階段(early fluent),大部份的生字都能很快地順利地自己讀出來,而且閱讀不再痛苦,他可以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也漸漸主動要求共讀了。直到十一月中旬,他的閱讀程度大約是小學二年紀的程度(guided reading level: J-K),我想,若要讓他進入三年級的閱讀程度(L-M),可能沒有這麼容易,因為三年級的閱讀用字遣詞都深很多,小一、小二的讀物都是簡單的句子、措辭淺白、只有常用字。到了小三突然三級跳,字數加多、內容加深、出現較多的罕見字,不但是對一個小小孩的注意力來說是一大考驗,而且對於這個年齡層的小孩來說,更是理解力的挑戰。

然而,諼諼是否能夠很快地跨越這個障礙呢?還是停留在這個級數上,等日後上了三年級以後再晉級呢?哈哈!閱讀的目的在於享受閱讀的樂趣,不在於晉級,小孩子對於級數根本沒有概念,級數的劃分基本上是給學校父母做參考用的。但是,很神奇的,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級數障礙的問題,不管難不難,孩子照樣讀下去!呵!拼音文字的魅力正是在此,自主性特別地高,孩子不用學習,身心不需要適齡,照樣可以讀,要訣卻只有一個:多讀罷了。





延伸閱讀: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Moria Flaig
31. Ma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基本上,我所採取的教法是直接閱讀、直接記憶、直接領悟、沒有要求背囉嗦的規則和單字,特別適合學前幼兒,因為他們分析理解力較差,直接吸收記憶的能力卻特別好,解釋太多規則對他們沒有什麼幫助,直接讀最能夠領悟。

這裡我要說明一點,我的方法是讓小孩在短時間內學會閱讀,與一般的教法不同,一般的教法是讀寫同步進行,年紀小的小孩書寫能力很差,如果讀寫同步的話,進度會變得很慢,我家只先學習閱讀,寫的部份我們只描字母,來幫助在閱讀時辨認字母,而且只在學校(VPK)進行,其他的書寫技能,我完全不要求。

此外,我們不需要把「ProgressivePhonics」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全部的教材教完之後,再開始進行讀本與繪本的閱讀。最近,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半套Phonics夠用嗎?』正說明了,為什麼不需要讓孩子把全套的Phonics全部學完畢。

我建議「ProgressivePhonics」這套教材進行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們發現寶寶逐漸能夠自己讀出一些生字時,就可以把孩子以前喜歡的繪本故事搬出來,陪著他自己逐字讀出。再找一些字少圖多、以前完全沒有讀過的繪本,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讀出陌生的文章?當孩子發現自己會讀書時,會很有成就感哦!而成就感是最佳的學習推進器,能夠把孩子更往前推進一大步,進而愛上閱讀。






2014年九月上旬

九月學校開學了,諼諼去上VPK之後(入學先修班),我沒有繼續鞭策『Phonics』的練習,而是每天接孩子放學時,順道從圖書館借出大量的讀本,我先只借一頁一句的迷你短篇故事,讓諼諼每天讀一點,果然繪本的效果與教材相較,真是不同凡響,諼諼閱讀的興致突然變得非常高昂,並且從中可看出,他漸漸地能夠自己獨立認出一些字來了。

既然繪本有著超強吸引力,加上上了VPK以後,我們每天回到家都已經一點半了,吃完點心,孩子只想玩家家酒,我沒有再督促他讀『Phonics』,取而代之的是,以圖書館的故事書來進行,到九月結束之前,諼諼已經俱有基本的閱讀能力,能閱讀『I Can Read』系列的第一級。

諼諼上學之後,基本上只有週末時才有空進行『Phonics』,但我發現他並沒有因此而「退步」,自從我將閱讀的教材轉移到圖書館的讀物之後,諼諼的閱讀能力反而「進步」了許多,他自己居然對一些字的拼法提出了疑問,比如:字尾「e」,為什麼不發音,字尾「ing」中的「g」不發音,「th」有兩個發音,「all」發「oll」的音等等。可見,孩子從不斷地閱讀中,大腦慢慢地整理出一套發音規則來了。

之前,原本計劃,要加快腳步趕緊教完所有『Phonics』的課程,本來想,只要孩子掌握所有的發音規則之後,就能夠閱讀了。後來才發現,其實不然,『Phonics』只要學一、兩個月之後,雖然只是學了一小部分規則,但更主要的規則卻是孩子在閱讀的經驗之中,自己陸陸續續發現而來的,小孩子的大腦就是有這個歸納的本領。所以為了避免『Phonics』反覆操練規則的無味,我慢慢地將把閱讀的重心,放在閱讀圖書館的書上。




2014年九月中旬

雖然發現到閱讀一般讀本比起精熟『Phonics』教材還要重要,九月下旬起,我們還是繼續進行『Phonics』的課程,迅速把瑣碎繁複、出現頻率較低的混合子音略略地讀過一遍之後,「sh」「th」「st」「sp」「fr」「fl」 等混合子音。終於正式進入了非常重要的單元:長母音。因為諼諼每天早上都要上學的緣故,回家之後,還要抽出時間閱讀繪本故事、玩玩具,所以『Phonics』的進度比往常慢很多。

等到『Phonics』的課程進行到一半時(中級),善哉! 諼諼的閱讀模式產生了根本的改變,在媽媽沒有先領讀一遍的情況下,孩子就可以順暢地讀出陌生的課文了,而且是完全自己獨立讀出來,顯然,進步很多很多了。於是,我抽空重溫了『Alphabetti』系列,大部份非紅體字部分,他也可以自己獨立讀出來了,這表示,大量閱讀課程以外的繪本是對的選擇,只要善用圖書館資源,孩子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藉著其他書籍提早接觸課程中沒有出現,卻非常常用的字彙。

『Phonics』課程進行了十個星期之後,我讓他自己讀一本簡短的書,但沒有經過媽媽的領讀,試試看他能否認出字來,結果,他大部份都能夠自己閱讀。這顯示,孩子已經俱有閱讀簡短故事書的能力了。之後,我儘量借閱「I Can Read」第一級,第一級的字諼諼大部份都能夠認出來了,這顯示孩子已經具備初級的閱讀能力了。

雖然『Phonics』的課程只進行到一半,但孩子已經能夠舉一反三,自己拼讀陌生的字了。到了九月底,一共進行了兩個半月,諼諼只要看到哪裡有字,就嘗試著自己讀出,看到廚房裡的辣椒粉,就大聲地讀著:red pepper。這表示他已經看得懂文字了,雖然還達不到讀出所有的字的階段,但是他已經知道,所有的字都可以自己嘗試著讀出來,只要讀出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意思。

三個月學下來,第一個月,非常俱有挑戰性,孩子反抗的心理非常強烈,注意力還無法持久,進行得非常吃力緩慢,主要的關鍵點在於理解拼音原則。第二個月,漸入佳境,漸漸延長閱讀時間,開始熟識Phonics的基本發音類型,上VPK之後,老師教導認識字母、描繪字母(尚未進入Phonics),VPK的課程引起他高度的學習興致。第三個月,顯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已經逐漸穩定下來,開始大量地閱讀簡易的『I Can Read』和其他系列的書籍,在此階段,第一級的讀物大都不需要我先領讀,就能夠自己獨立認出字來,然而,第二級還是很困難,字很多,孩子容易感到挫折感。而LevelPre明顯地是已經太容易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三個階段的識字歷程:第一階段,領悟拼音原理;第二階段,掌握一些基本的發音類型;第三階段開始獨立閱讀簡短的讀本了。到了第三階段,可以明顯看到孩子將『Phonics』課程裡面所學到的規則,具體地應用到閱讀之中,並且直接從閱讀中進一步地擴大識字量,漸漸地脫離對於教材與規則的依賴,邁向獨立閱讀之路。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一分美元童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Moria Flaig
30. Ma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事情

幼兒在學習英語閱讀中的第一階段中,最難過的一關,無非是讓明白一個道理:兩個字母本來是不同的音,放在一起之後,怎麼變成另一個音呢?家有小一生的媽媽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學習注音一開始要面臨同樣的問題,兩個注音符號放在一起如何變成另一個音呢?這個訣竅必須由孩子去領悟,誰人都教不來的。在這裡我建議讓孩子看「ReadingBear」的影片,在真人演示之下,孩子能夠以具體的方式領悟到這個原理。

等孩子領悟到拼音原則之後,就可以開始讓孩子讀「ProgressivePhonics」網上的教材了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這套課程的設計是:父母讀黑體字,孩子讀紅體字,紅體字正是Phonics中最俱代表性字彙。我進行的方法是以直接讀、直接理解、直接記憶的方式,完全沒有分解音節(可以以ReadingBear來彌補)、沒有解釋規則,特別是母音變音的問題,我完全沒有解釋,以最樸素的方式,直接讓孩子讀,讓他自己去吸收理解,不要給太多的規則,讓他自己整理出規則,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幼齡的小孩學習。




2014年八月上旬

經過三個星期的奮戰,諼諼突然跟我說他已經會讀了,要求我買書給他讀,他自己讀就行了,不必再讀「ProgressivePhonics」的教材了,當媽的我聽了很高興,信以為真。到八月初為止,一共讀完六冊, 才學了兩個短母音「a」和「e」,孩子就說會讀了?他有可能跟爸爸一樣是神童?據說,當初爸爸是一夜之間就學會了閱讀。

在半信半疑之下,我隨便拿本書當試金石,果然不出我所料,當然是不會讀,才學了兩個短母音,怎麼可能就會讀了呢?他只不過是讀得越來越順而已,就認為自己已經會讀了,但這種事情當然不能揭穿。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我順水推舟,就乾脆先復習已經學完的那六冊,故意不要進入新的單元,目的就是要讓他相信,自己已經會讀了。說不定他一相信自己會讀以後,就真的會讀了。

「ProgressivePhonics」這套教材主要分出兩個部分:『Phonics』和『Alphabetti』。『Phonics』能夠讓小孩有系統地認識主要的拼音類型(phonological pattern),但就內容而言,比較單調無趣。量也比較多。相較而言,『Alphabetti』雖然是用來教導字母的教材,但與『Phonics』系列不同的是,『Alphabetti』是連貫性的短篇故事,正因為是連貫性的故事,內容比起Phonics更適合於閱讀,也更加有趣,與我個人所強調的以直接讀的方式來學習閱讀的理念完全一致。而『Phonics』系列,在內容上,雖然也是生動有趣,但是由於故事缺乏連續性,不像『Alphabetti』有著讓人往下看下去的吸引力。基本上,我兩套教材搭配著一起使用,可以截長補短。另外,要學寫的小朋友,可以使用『Handwriting』教材。




2014年八月中旬

此時,我開始思考閱讀認知歷程的理論基礎:英語閱讀到底是認字呢?還是拼音?理論上英文的書寫系統是一種表音文字沒錯,我們在閱讀英文時當然在拼音啊!不全然是,其實我們的視覺記憶讓我們對於一些熟悉的單字,在大腦裡面不必經過拼音這一道手續,就能夠將字識別出來,其實閱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大腦對於視覺圖像再呈現的過程。

在這個基礎之上,在閱讀教學法中分出兩派,一派主張分解式的拼音法:也就是在讀cat這個字時,先分解成c、a、t三個字母、再合成ca、再加上t、就成了cat。自然發音法也是一種分解式拼音法,不同的是,自然發音法是一系列歸納整理好的發音類型,比如:at、cat、fat、mat、pat、sat、bat、hat、rat,是一種以at為基礎的拼音類型,讓小孩藉由熟識這個拼音類型,然後演繹運用在陌生的單字上。然而,分解式拼字閱讀法,大腦要多幾道思考的程序,幼兒思考能力較差, 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話,分解法往往會阻礙閱讀的學習。

另外一派主張全形閱讀法:小孩在學習閱讀之初不要學拼字規則,而是直接閱讀、直接記憶、直接認字,將每個字視為一個圖像,視為一個整體,像認讀漢字一般,孩子根據上下文意,一個字一個字地認出來,缺點是要先記憶相當的字彙量,才能進行閱讀。這個方法較適合於幼兒的認知方式,因為幼兒本身的字彙量就不多了,再加上缺乏分析式思考的能力,但是視覺記憶超強。

基本上我兩種閱讀法並用,一方面讓他學Phonics基本的拼音類型,另一方面也讓他把文章背起來,讓他直接記憶字形,直接認出字形,以視覺來認讀。

然而,諼諼這個孩子有個特點,只要是聽過的文章,馬上就能夠熟記。這點困擾了我很久,因為這會讓人無法清楚地知道,他到底已經會讀了呢?還是只是在背書?每讀一頁,他就照本宣科地全部復述一次。直到日後學中文時,老問題還是存在,沒有認字,就光只會背書,而且超會背的。

針對這個現象爸爸反而建議(他小時候學的是全形閱讀法),我應該利用幼兒記性強的特點,他喜歡背書就讓他背書,不要要求他將每個字分開拼讀,分解式拼字法太慢了,會影響閱讀流暢度。應該讓他將每個字視為一個整體,以視覺記憶來閱讀,這樣閱讀的速度才會快,閱讀速度快,孩子才會喜歡讀,讀得坑坑疤疤的,孩子的挫折感太大,學習的意願就會降低了許多。




後來牛刀小試了一下,讓他背五篇短文,每篇大約35-50字左右,大部份只要念過兩遍,有時候甚至只有一遍,他就會全部復述一次,連黑字體(孩子只需讀紅體字,父母讀黑體字)也能夠讀出來了,但黑字體部分,我聽得出來,他是靠背,而非真的靠拼音而來。

從中我發現,綜合這兩種教法:拼音法和認字法,對諼諼最為適合。第一他的記憶力超強,第二要求拼字,有助於注意力練習,並非都只是靠記音來猜字,而是真的有閱讀的能力。認字法有個缺點,就是必須讀過很多字之後,才能夠具備流利的閱讀能力,就長期來看,要讀字量大的書,還是必須具備拼字能力。

但爸爸說了,全形閱讀法只要讀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讀了,可以跳過學習規則這一道煩人的手續。我則兩者兼備試試看,最終,孩子還是要具備基本的拼字能力,以後遇到生字,就能夠藉由發音規則,自己發音,自己學習生字。尤其是諼諼才剛滿四歲,而非六歲,拼音的觀念還是很薄弱,必須多練習來就克服。回想自己剛入小學一年級時,也是經過蠻長的一段時間後,才領悟到,如何將「巜」和「乂」兩個音組合起來,變成「巜乂」,這誰人也教不來,完全要靠孩子自己去領悟。

在教完五個短母音之後,開始教混合子音時,從中發現諼諼對於sight words 的掌握能力特別差,只要but一出現就讀不出來,無論練習幾次,都沒有用。還有the和not也有一樣的問題。從中我又發現,多音節的單字,特別是名詞,雖然教材還未有系統性介紹,但是只要讀過一兩次他都能夠認出,像rabbit,doctor等字。可能是因為名詞很具體很容易可以從上下文理解猜測,而抽象的連接詞就很難猜嘍。還有字越長,能夠提供的視覺訊息越多,字形越能夠與插圖對上,也就越能夠猜得出來。

我們有規律地按照教材進行,一直到八月底,九月之後諼諼就要去上VPK了,他卻趕在開學前讀完43冊的『Alphabetti』(舊版:Dod the Dog)。才短短不到六個星期的時間,他就讀完了『Alphabetti』,速度實在是太驚人了。完成了『Alphabetti』之後,我讓他試讀簡短的繪本故事,結果發現他已經能夠解讀一些陌生的字了。經過不到一個半月的能力,現在每天都可以進行到一個小時以上。回首來時路,真是萬事起頭難啊!那時我幾乎要宣告放棄,堅持下去之後,才發現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如今母子倆都很有信心。

於是,我要求諼諼讀一本一年級後階段的書,試試看他自己是否能夠將這本書讀出來,之前,他對這個故事就已經很熟悉了,一試才知道,他自己居然能夠讀出整編故事。哇!眼界大開,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呢!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0.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一分美元童書
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