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Moria Flaig
3. Juni 2017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何謂高效閱讀?意指著,當孩子的閱讀力達到了獨立階段,不只有具備準確地識別個別的單字、理解句子、閱讀短文的能力,還能超越日常語用,以文字為媒介來學習科學術語、來吸收知識、來理解知識、來思考探索這個世界運作的原理,這時候的閱讀是一種高效閱讀。

諼諼四歲起開始學習英語閱讀,四歲半就能獨立閱讀,五歲開始廣泛地涉獵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等百科叢書,五歲半時除了規律地閱讀聖經(NIV)之外,也閱讀了許多經典長篇章節故事『Charlotte's Web』和『Little House』系列等書,到六歲時已讀遍圖書館大部份的科普和社普兒童百科,熟知一些科學術語,六歲多在雪梨入小學,如今轉眼就快七歲了,卻深深地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空洞無聊,無書可讀,老師也沒教授什麼深入動人的知識和理論,今後孩子的學習方向何去何從?我最近開始慎重地思考在家自學的可能性。

從諼諼學習閱讀的歷程中,讓我深深體會到,有效率的閱讀是自主學習的前提,這時候,孩子能夠藉由自己的力量深入地發掘、吸收與思考知識,書本無疑地是最佳媒介。然而,閱讀可以很早就開始了,根據我的觀察,閱讀不會讓幼兒感覺太過困難,反而可以讓幼兒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昇。

關於學前閱讀,一般專家學者皆提出「揠苗助長」的觀點,認為幼兒不適宜學習讀寫,在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之前,過早的學習讀寫有害日後正常發展,難道這就是諼諼現在覺得學校生活無聊的病由嗎?

三年前在諼諼學習閱讀之前,我並不贊成提早讓小孩學習讀寫,而後來選擇提早並非起於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虛榮心: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提早完成學校教育、提早進入大學,孩子的童年只有學習,沒有遊戲。這種剝奪童年、剝奪遊戲、破壞孩子學習樂趣的教育方式,以一種揠苗助長的心態,來設計孩子的學習生活,不是我在這裡要倡導的。

然而,在諼諼整個學習閱讀的過程中,讓我發現另一片兒童心理學所忽略的面向:讓閱讀背負著學習中無法避免的背誦、復習、考試、成績壓力的罪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現在我相信每個小孩都能夠愛上閱讀、並且很早就開始閱讀、進而以閱讀去探索世界、進而發掘自己喜歡的事物、深入地研究自己喜愛的事物,這與遊戲一樣,是一連串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完成、自我滿足的過程,與背書、考試、成績無關。

我是在說閱讀與扮家家酒相同嗎?沒錯!探討黑洞理論也與玩樂高玩具一樣可以很快樂嗎?正是!都是一種能夠讓孩子感到滿足與得到成就感的東西。當前教育的觀點太過強調如何讓孩子滿足?而且局限於直接性的滿足、消費性的滿足,但並不知道經過努力、思索、探究而達到目標的事物才是真正持久的滿足。

回想當初,諼諼的識字教育,其實大多是我個人所摸索出來的一條路,並非根據某種理論而進行的,大原則是「順著」孩子的興趣和喜好,滿足孩子認知的需求,只要是孩子喜歡的主題,我會按著他的認知與能力,儘量從圖書館搬書回家讓他讀。

打從嬰兒期起,諼諼就非常地愛看書,當初會踏上閱讀這條路,或者更多的希望是在於,想藉著識字,讓孩子自己讀、自己看、不要來煩媽媽要說故事?孩子若是愛上文字、愛上讀書、愛上知識,當媽的豈不是輕鬆。當初根本沒料到,他會這麼早就進入獨立閱讀階段,馬上就以文字來吸收知識,馬上真的把媽晾在一旁。而我呢!卻因此一頭栽入閱讀理論的探討之中。

這段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歷程,不得不讓我肯定幼兒閱讀的高成效,比起學齡的孩子學習閱讀,幼兒提早學習閱讀有一個特點:幼兒知道如何讓讀書像遊戲一樣成為一種樂趣無窮的活動,小孩子自己能夠從書本上認識一件事情,難道不有趣嗎?而且最好在學齡前進行,在學校課業還未成為壓力之前,閱讀若能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伴隨著孩子成長的就不是電視和電玩了,而是一本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或是地理、歷史、生物、太空物理、化學元素等知識了。

或許你會問,孩子才五歲,有必要認識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嗎?若你的孩子天天捧著書,研究著中世紀的城堡,欣賞著奇特的鐵甲武士的裝備,並指著裝備的各個部位,記誦著拗口難讀的名稱,你也知道,這些只存在博物館的知識,今天是用不上的。但是孩子的眼神中散發出光彩,嘴角露出微笑,他是真心地喜歡鐵甲武士,想要知道所有的鐵甲武士的故事,這時候,帶著孩子參觀城堡、參觀博物館、追溯歷史的軌跡,那些枯燥無聊的名稱都會變得非常地生動有趣,因為在孩子的幻想世界中,這些鐵甲武士都活了起來,生龍活虎地站在孩子地面前說起歷史故事來。

我們在德國參觀Wartburg城堡之後,孩子非常熱衷於「玩」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為什麼?那是因為他親眼看到路德被囚禁的閣樓,在著閣樓中,路德在很短的時日之內翻譯了新約,因而展開了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看了這座城堡之後,孩子仿佛自己親身經歷,歷史也可以這麼生動有趣!

諼諼研究地理時也同樣地生動,不但朗誦著每個國家的名稱,三大洋五大洲,最近他老是盯著澳洲地圖「深思」許久,所畫的澳洲地圖與眾不同,海裏有大堡礁、大陸中央有Urulu,細細地將各大城市讀了又讀,看了又看,地圖真的是這麼有趣嗎?一切都是因為,他有興趣知道而已。



這一切都受惠於:閱讀。只要學會了閱讀,孩子就能夠自己獨立探索知識,從書本中得到知識,同時也得到樂趣。

然而,諼諼的閱讀教育開始於我們離美的決定,老實說當時媽媽很緊張,一個不滿四歲的小孩離開美國之後,英文肯定馬上忘光光,那我那一年多的朗讀英語童書不就是白忙一場嗎?一些雙語教育的研究指出,小孩若學會了閱讀,在沒有外在環境的支持之下,自己能夠從閱讀中繼續增進語言能力,言下之意,如果諼諼會讀英語的話,回德之後,應該不至於把英文忘光光,於是媽媽和寶寶開始了閱讀之旅。

諼諼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之下,四歲到四歲半學英文閱讀,四歲半回到德國之後,緊接著學習德文閱讀,說到學德文閱讀,呵呵!理由相同,因為我們一回到德國,屁股都還沒坐熱,緊接著就要搬到澳洲來,怎麼叫人不焦急呢?

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小孩,不見得是喜歡看故事書,老實說,一開始是需要經過一番威脅利誘的,如果大家有跟蹤我寫的學習英文閱讀與德文閱讀的文章的話,就能夠明白我的心路歷程: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會閱讀,閱讀需要經過訓練,需要大人的教導和督促。而且我們是三語家庭,逼完了英文、換逼德文、逼完了德文、換逼中文。我前面所提到的問題統統出現: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童年被剝奪,遊戲被剝奪、學習樂趣被剝奪、這無非是揠苗助長。

有必要讓小孩這麼早學閱讀嗎?三年後的今天,回顧這些課子的歲月,自己常常憂心提早讓孩子識字會造成後遺症,壓力會讓孩子日後排斥閱讀,過早閱讀會讓孩子將來厭惡學習。結果,在諼諼身上產生的卻是非常正面的結果,短暫的痛苦期熬過之後,孩子早也讀晚也讀,對於書愛不釋手。他馬上發覺,從書中能夠得到比從大人口中更多的知識,只要他想知道的事情,他都可以從書中得知,因而提早進入了科學的領域,現在立志將來要當科學家,哈哈。



以前只是媽媽讀故事給寶寶聽,現在則是興趣的探索、興趣的研究、志向的確立,凡舉:中古城堡、中古騎士、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金字塔、恐龍、太空、聖經故事、世界地理、地球科學等等,都可以藉由閱讀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當媽媽的更輕鬆了,不必早也讀晚也讀,讀到口乾舌燥,孩子還嫌不夠,現在媽媽只要當一個引導的角色,幫助孩子找到適當的書,找到孩子有興趣的主題,配合著孩子的興趣,在圖書館尋寶,帶回家讓孩子讀,挖到一塊寶,就等於開啓孩子對某一知識領域的興趣,對孩子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地理大發現。

諼諼有時讀到三經半夜不睡覺,廢寢忘食,小小孩提早變成青少年熬夜看小說?入學前孩子散養在家,每天都睡得飽飽的,就算偶爾熬夜讀書造成睡眠不足,應該不會影響正常發育。但是入學以後,諼諼看書看得太入迷了,往往剎車剎不住,要他把手中的書放下、上床睡覺變成每天的親子大戰,我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但是每每看到他讀書的熱情,我並沒有後悔當初提早讓他識字,因為對他來說,讀書是一件比玩玩具還快樂的事情,既然孩子能夠從知識得到無比樂趣,這不就是教育的初衷嗎?幹嘛還憂慮他讀太多,知道太多,會影響身心發展呢?

不要懷疑,四歲小孩同樣地能夠進行高效率的閱讀與學習,也能夠在閱讀中得到成長與快樂。況且小孩子不一定只對玩熱衷、只會對玩具感到滿意、只願意吃糖果餅乾,如果我們只讓小孩子玩、只給他們玩具、只讓他們吃糖,他們會感到快樂嗎?不是的,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更多元、多樣、更深入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為孩子製造一種糖果屋的虛幻童年,孩子也喜歡學習、也能快樂地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夠讓他們發現自己、實現自己,學習能夠讓他們跟在遊戲時一樣地快樂。




延伸閱讀: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