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Moria Flaig
7. Juni 2017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最近網友問道:「如何訓練非母語小孩練習英語口語?」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網友們必須先很清楚地思考一個問題,要將孩子的英語教育定位在哪裡?要讓英語成為孩子的母語之一呢?還是只是想讓孩子學好英語而已?這兩者的差距甚大!

如果想讓英語成為孩子的母語,並且成為一個靈活使用的語言,不僅僅是聽、說、讀、寫四個面向面面俱全,甚至使用它來進行學習與思考,這時候,我們所要採取的英語教育的策略就非常地不同了。

上國際學校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上國際學校有幾項後果:一、學費昂貴;二、在台灣升學困難,英美國家的大學學費非常地昂貴,澳洲雖然較便宜,但是國際學生的大學學費也是每年台幣一百萬起跳;三、中文教育會成為一個問題,居住在台灣,中文卻不行,又沒有移民的打算,這會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障礙,中文的養成要比英語困難很多很多,所以父母在送小孩上國際學校之前,最好審慎思考。

若父母將小孩的英語教育規劃為在家的雙語教育的話,也就是中英雙母語,但沒有上國際學校的計劃,我建議最好在小孩兩歲時,開始和小孩說英語,而且「只」說英語,有些人則從小孩出生之後就實行。

雙母語教育簡略地可以分成:「一人一語」與「家庭語言與環境語言」兩種模式。前者是家中父母有一方和孩子說英語,而且最好全部「只」說英語,不要夾雜其他語言。後者是父母兩人皆說英語,但環境語言是中文,至於父母之間是不是也要說英語,孩子的語言是因應人而反應,父母之間的對話對孩子的影響較小。

「一人一語」成功的例子很多,我在德國認識一個媽媽是英語老師,夫妻兩人是正港德國人,爸爸說德文,媽媽說英文,她們家四個小孩之間卻「只」說英文,這個例子非常成功,因為我所見到的雙語教育最難克服的一關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溝通模式。大部份小孩因為大環境的關係,兄弟姐妹之間通常只願意說環境語言,而這一家卻辦到了一般家庭無法解決的障礙,兄弟姐妹之間也說英語。





我家礙於三語教育,我只能說中文,避免和孩子說其他種語言,我所採取的策略是閱讀法。我家在諼諼五歲時,搬到無親無故的雪梨,在這一年半中,我們在家自學,只讓諼諼每週固定參加一項活動,一次兩個小時的教會兒童聖經活動,而且假期中,人家還休息呢!我家也沒有電視、媒體,孩子日常只聽到中德兩語,我們夫妻之間完全不使用英語,諼諼的英語怎麼學?答案是,他自己讀書得來的,小孩子學英語一定要聽很多?說很多嗎?讀很多也是一個方法!有時候是更好的方法!

若是沒有計劃將孩子的英語教育規劃為母語教育,只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日常生活中主要和孩子以中文溝通,其實孩子還是能夠將英語學得很好的。非母語的英語教育,方法有很多,每家的要求程度也不一。我主張以自主性學習為原則,以閱讀為方法,正如我近文中所建議的,多朗讀英語繪本給孩子聽、多讓孩子聽英語童謠、有聲書、學前教導孩子閱讀英文,這些都能夠讓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英文的能力,這樣孩子的英語就會相當不錯了。至於,發音腔調、文法字序,先別管,先管大量輸入,多聽、多讀。

基本上以這樣的模式來進行的英語教育,孩子日常與父母家人互動都是以中文為主,並不使用英語。那麼如何來進行口語練習?只朗讀繪本就夠了嗎?以短期來說,是的!就長期來說,尤其孩子年紀越長,就語言的學習來說,是不夠的!這時候,除了朗讀英語繪本、聽有聲書之外,媽媽可以改變朗讀方式,除了朗讀之外,也和孩子進行簡單的英語問答。先以簡短、簡單開始,等到孩子的字彙量逐漸增加之後,能夠說比較複雜的句子時,再開始進行對話。

目前諼諼的法文正處於讀懂繪本的階段,在此之前,他差不多讀了一年、聽了一年的童謠,諼諼學法文是從聽和讀入手,並沒有按照聽、說、讀、寫這個順序,我先以輸入為主。讓他聽了一年多的童謠之後,現在我們一起閱讀繪本,進行時,我會用法文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以法文來回答,不會回答,用手指頭指認也可以,但是,我並沒有要求他要會使用法文來進行日常會話,他有時候他會自言自語說法文,顯示了對於法語的興趣,我覺得目前他能夠表現這樣就夠了。在初學階段,我並不是很在意孩子能不能輸出?

基本上,我以多讀、多聽為主要的方法,自然會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先別要求輸出,也就是說的能力,說的能力,等到是時候到了,對應的環境有了,年齡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來。



延伸閱讀:

我家英語環境的來源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3.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