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混血兒的角落
Moria Flaig
9. Juni 2017
混血兒的角落
搬來來雪梨不久之後,我們漸漸地發現到澳洲人有種性格,我姑且稱為「澳式停頓」,也就是說,澳洲人在與人交談時,強烈地表現出一種性格,當大家談得興味正濃,正當要深入進入主題時,澳洲人卻習慣性地停頓下來,談話嘎然而止。這種交流模式表現得最強烈的是澳洲本地人,而非外來得移民。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溝通模式呢?實在是令人百思不解。
爸爸在大學中工作,也是非常強烈的感到這種思維的局限,很典型的局面是,討論正好進入最關鍵的時刻,不知為什麼,澳洲人卻習慣性地停了下來,嘎然而止,集體私下收拾東西,準備要結束,這一點讓他感到非常地困惑。德國人習慣不斷鑽研與探究下去,不管時間多晚,多耗費時間與精力,非得要得到一個結果不可,不然不甘心,但人家已經在收拾東西,就要結束了,爸爸卻一頭霧水、悵然若失、不知所措,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得不到滿足。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想,是移民所造成的,使得這裡的居民有一種畫地自限的習慣。試想,在族群雜處的社會中,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陌生人,想必是大家很沒有安全感,只好先前劃清界限再說了。於是,人與人之間無形中築著一道道的高牆,大家對於高牆外的人事物無漠不關心。
此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圈圈現象。這裡的族群各有各的圈子、各有各的領地、各有各的圍牆,不喜歡混合在一起。今年初我誤入韓國人的地盤,不時地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敵意,後來我改變陣營,去了華人的地盤,也不是滋味呢!所謂華人的地盤還不是中國人的地盤呢!成員大部份是東南亞華僑,有說福建話的、也有說廣東話的,他們與香港人和新加坡人也大為不同。那台灣人的地盤在哪裡呢?我也是感到十分地納悶,因為至今還沒找到呢!
然而,小孩子有沒有種族意識?當然有啊!比起大人,只是症狀較輕微而已。最近我們放學時都習慣性地待在學校的一個角落,父母們看著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奔跑,同時也借此機會略略地交談幾句話,我姑且稱之為亞洲媽媽的角落。之前我並不知道有這個角落,誤以為那是菲律賓家庭聚集之處,的確這個角落也是以菲律賓人為主。直到最近我加入了這個角落之後才知道,其實不是只有菲律賓人才來這個角落,而是和我家一樣的混血家庭。
放學後,常常聚在一起玩的小孩是三個女孩和兩個男孩:一個菲律賓女孩、一個日澳混血女孩、一個中澳混血女孩、一個菲澳混血男孩、諼諼自己則是台德混血男孩,全是小二生。顯然地這個角落會形成,不是因為亞洲媽媽們習慣性地聚集在這裡,而是混血兒們喜歡在一起玩。諼諼班上另一個混血兒的媽媽是中國人,這個媽媽卻是地地道道在雪梨土生土長的,為什麼不去找其他的澳洲媽媽談話呢?很明顯的是,她的混血女兒喜歡在這個角落玩,她每次看到我時,總是表現得特別地親暱。我想,混血兒有與眾不同的外表,就算是父母都是土生土長,但是外表不同,認同意識也會跟著不一樣。
跨種族的混血家庭有一個好處是,這道圍牆很容易跨越,但缺點也是,我們缺少這道圍牆來圈住我們,因為我們不屬於任何圍牆內的圈圈,因此,我們選擇的對象非常地有限,我們加入不了澳洲人的圈子、也加入不了中國人的圈子、更沒有德國人的圈子讓我們去加入,我們加入不了人家的圈子,也沒有圈子來讓別人來加入。然而,學校裏卻有個混血兒的小圈子歡迎我們,這個結果讓我感到十分地意外!
更意外的是,從日本媽媽那裡得知,她在這裡有個日本閨蜜,嫁的是德國人,寶寶是個日德混血男孩,不知道,人家是不是願意讓我們加入她們的圈子呢?
延伸閱讀:
美式VS德式教養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2/vs.html
我的教養風格:德風?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2/blog-post_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