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建構式數學



Moria Flaig
18. Januar 2018



建構式數學

我最近在部落格上貼文『靈活的教法其實不靈』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html抱怨澳式數學,主要的問題是,多樣化的算法反而不利於自動化,對於學障兒來說,這樣的教學法不是助力而是阻力。我的直覺告訴我,這種新數學不一定是澳洲產品,不是來自美國就是來自英國,英語系國家在教育體制上互通一氣,從美國到澳洲的歷程,我有深刻的感受,澳洲在制度面往往與英國亦步亦趨,從英國搬來的媽媽也說,在英國低小算數也是這樣教,按這個線索我在網上多次查詢英國的數學教育,毫無斬獲,因為不知道關鍵字,還真的無法查起。

後來卻得到台灣的老師指點迷津,說是教改數學,我鍵入「教改數學」之後,螢幕直接跳出的是建構式數學,這種數學不是什麼澳洲產品,而是來自美國,也稱為新數學。然而「建構」兩個字引起我的注意,何謂建構式?在台灣提倡建構式數學的史英解釋說,這種數學教育本源自於皮亞傑發展心理學,於是我的腦中快速閃過,自己十五年前在德國畢業口試中還真的有這麼一道建構主義,建構式數學與我學的溝通理論中的建構主義有什麼關係?欸!人腦是一個封閉系統,互為主體性的溝通終究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我在腦中閃過幾個簡短的概念之後,塵封往事,懶得去掀起一陣灰。言歸正傳,說來自己還曾經是個建構主義的信徒,諷刺的是,十五年後自己的孩子卻被建構式數學打敗,現在卻作文反對起建構式數學,說來還真是矛盾。

讀了史英的文章和相關研究之後,我必須說,他們所說的建構主義與我所認識的建構主義有很大的出入。從溝通系統的封閉性這個思路來看,人腦是個封閉性體系,透過教導、灌輸都無法讓兒童學習,只有讓兒童自己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才有可能。然而,在此我不是要討論,在台灣推動建構式數學的人士所倡導的「建構式」是不是符合建構主義原本的精神,更不是要以此來評論,建構式數學是不是因為台灣的考試文化而導致僵化的結局。而是要探討,建構式數學即使不是在台灣,在澳洲也一樣會有弊端出現,問題在於方法本身,而非外在文化因素。

根據史英的解釋:「什麼是建構式數學?簡單的說,人類對於事物的了解不是從外界灌輸得來,而是他自己摸索體會所得。摸索體會,如果用比較專有名詞來講就是「建構」—─建立起結構的意思。這個理論最開始是皮亞傑研究認知發展所提出來的。一個孩子要學會一樣事情,認識一個事情基本上要有一個結構。這個結構是重要的,因為知識不是零碎的片段,東一點西一點,必須有完整的結構才算對整件事情有通盤的了解,才能夠加以應用。這個結構,不可能透過別人灌輸給他,必須自己像蓋房子疊積木一樣,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資料來源:http://www.dyjh.tc.edu.tw/~t02007/10.htm

其實史英所強調的:「人要從內在開始建構他的知識才行。」和自學界所強調的自主性、適性、個體性、非體制教育其實是一致的,每個兒童的個性、專長、理解方式皆不同,因此學習必須要經由兒童自己探索、發現、思考來達成,而非我們成人以外力強加施予就能夠習得知識。我想其中的差異只是,他們強調建構,自學強調自主性學習與給予探索機會。
然而這個耐人尋味的「建構」兩個字,搬到數學教育就出現了建構式數學。最原本的精神是要讓孩子們透過自行討論,建構出一套自己的計算方式,擺脫傳統的標準計算法、死記乘法表、代數公式的學習方式,鼓勵孩子去發掘自己的計算方式,重視學習過程,不重視結果。這種重視過程,不只是看答案的教育,出發點是很好沒錯,為什麼會失敗呢?學者們說是,因為台灣教育界長久以來僵化的風氣所致,無法讓建構式數學發揮原本的多元化的面貌。乘法以累加法計算,本來是讓兒童自行思索出自己的計算方式,讓數學思考更多樣化,不應該依照九九乘法表機械式背出,而沒有經過思考。然而考試文化的結果,最後建構式數學在台灣卻流於,非用累加法不行,有背九九乘法表的兒童,使用乘法表計算,老師一律算錯,教學走向僵化一路,教改因而失敗。

此外,台灣在實行六年的建構式數學之後,第一屆建構數學兒童進入國中後,因為計算能力差,學了六年數學還不會乘法表,段考成績低落,引起家長的恐慌,民眾向教育部門施壓,教育部不得不剎車喊停。然而讓建構式數學失敗的真的是「標準答案」文化導致的嗎?

澳洲所施行的正是這種新數學,21+16=?不能直接回答37,必須拆解成:21=20+1,16=10+6,1+6=7,20+10=30,7+30=37。步驟繁瑣的計算方式,剛好不是諼諼這種學障兒所擅長的。對此我必須說,建構式數學的失敗不是「背書文化」造成,依我來看,就算在澳洲沒有教科書文化、沒有「標準答案」的包袱,建構式數學走向僵化是必然的,甚至更甚於「背書文化」,為什麼呢?因為建構式數學算法過於瑣碎、步驟繁多,尤其對於年紀小的小孩(澳洲普遍四歲入小學),他們的記憶力與理解力還不到能夠駕馭多步驟的階段,連最簡單的加法都要使用這麼多步驟,孩子腦子轉不過來時,最後的結局就是:背!而且學校真的要求家長在家貫徹執行。
當初的提倡建構式數學的初衷不是在於,是要讓孩子自己建構出最本初、最自然的計算方式,老師只是引導而已嗎?然而什麼是孩子最本初、最自然的建構式學習?那就是扳指頭計算加減,算久了大腦就會自動化,內建起心算能力。然而教學現場搬到澳洲,會是如何呢?沒有比較好,一樣走向僵化的命運。澳洲沒有教科書文化、有沒有「標準答案文化」我是不知道啦?但是建構式數學說是要幫助小朋友從一開始就內建心算能力,不但以更複雜的分解法來取代步驟簡單的進位借位法,為了要讓小朋友戒掉使用手指頭的習慣,現在連加法都要背起來耶!我們家長都被要求在家操練二十以內的加減法,後來還擴大到二十五。我就很納悶,既然要他們背,那為什麼還要他們學各種計算策略呢?既然要求他們只能心算,不能用手指頭,為什麼不採用步驟最少的方法,步驟繁複一定是不利於心算啊!尤其是跳躍式計算策略,9+8=?要在腦海中跳八下,才能算出17,而且不只是要跳,還要跟著數,心智很難操作耶!

乘法更是個大災難,過去式數學是背九九乘法表,建構式數學說是不必背了,累加就行了,矛盾的是加減法本來不必背的,現在反而要背?乘法表本來應該背的,現在卻不必背了,這是什麼道理?累加法不但導致計算緩慢,以前只需要兩三個步驟就能夠完成的計算,現在要寫出十個步驟才能完成。這對於學障兒更是一大災難,諼諼原本寫字就很吃力了,要他寫十幾個步驟,簡直要命,算個簡單的乘法老是頻頻塗改,出錯機律大幅度提高,在這麼長的計算過程中需要高度地集中精神,對於專注力和記憶力都是一項考驗。

學校也知道不背九九乘法的後果是什麼?於是從最「自然」的數數著手來改善,但這卻加深「背數學」的悲慘命運。聽說他們在Preschool就開始背,整個低年級階段更是要求學童不斷重複唱數兩個一數、三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而且統統要數到一百,而且統統要會「背」倒數,我們沒有上過Preschool的,收到百數表在家讓孩子背。不但如此,到了中年級他們還要會唱數四個一數、六個一數、七個一數,八個一數、九個一數,難道這與背九九乘法表會有不同嗎?最終還是脫離不了「背」的命運。我們都知道大部份兒童都能夠自行發展出兩個一數、五個一數、十個一數的能力,根本不需要背,但是學校在低年級時額外引入了三個一數,諼諼現在二升三了,三個一數背了一年,還是不會背,老實說,我自己也不會背,更不會倒數,為什麼孩子要會背呢?乘法表本來背到3x9=27就行了,搞到最後,三個一數卻要背到一百,乘法最終還是脫離不了背啊!而且比起過去式,建構式背得還要更多,建構式數學不是說要反對「死背文化」嗎?
沒背過的家長還真的是吃虧倒霉,因為學校不負責訓練背,要求家長自行在家練習,在學校老師會一個個地問。背還不打緊,而且還要學各種瑣碎的算法。以前我們只要學進位借位法一種方法就行了,現在算法不但繁多繁瑣、而且老師要求每個步驟都要解釋,美其名是說訓練孩子討論、思考、表達、多元解題的技巧,其實更慘,孩子為了避免那些麻煩的解釋,老師嘮叨的詢問步驟,二話不說先隨口說出答案再「想」,這不是逼著孩子不先思考,先把答案「背」出來嗎?這種教法還能夠讓孩子思考嗎?

再者,何謂多元?學習多種算法就一定等同於多元式思考嗎?老師在實際教學時,能夠多種算法同時教嗎?哪有可能,一定是教了一種算法,在評量、確認所有的學生都會算之後,再教另外一種。評量時嚴格要求解釋步驟,查看學生有沒有按照老師教的算法算,不然幹嘛還教呢?最後的結果是學生學了很多方法是沒有錯,表面上看起來很多元,但在實際評量時,只允許一種算法,因為老師引導的方式是一個步驟、一個解釋,最慘的是,在這麼多算法中,孩子卻不能自由地只選擇一種算法來回答問題,我有特別問過老師,是不是所有的算法都要學?是不是每一個步驟都要會解釋,答案是:YES。這樣教有沒有達到多元思考的結果?有沒有允許孩子自己思考呢?根本沒有!孩子只會感到他自己的算法不被老師接受,而且最大的困惑是: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不久之前老師要求那樣算,現在突然又改了呢?為什麼我的算法老是被改正?到底要怎樣算才是正確的?

為什麼要用「口」算?不用筆算直接寫出答案就行了呢?以建構式數學的精神來說,為了要去一元化,強調多元化算法的結果,只能用「口」算了,因為筆算不但看不出計算過程,也無法解釋計算步驟,老師控制不到啊!筆算容易讓小孩子只願意使用一種方法,為了貫徹多元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口頭評量,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問,檢查學童是怎麼算的,這時才看得到計算過程,孩子才能夠學會解釋,這樣才符合建構式重視解釋、言說表達、互動溝通的精神。美其名是讓孩子以自由討論的方式自行建構出自己的算法,然而凡事以口頭評量的結果,真的能夠讓孩子自由思索計算方式嗎?根本不是那一回事,正如上述,老師進行口頭評量時,學童能不能堅持使用自己的方法?不能!學童能不能拒絕解釋算法,也不能!堅持自己的算法,老師就認為沒聽懂、沒學會嘛!收到的成績單當然是超難看。
一張算式,讓孩子自己盡情發揮不是更好嗎?第一、不用嘮嘮叨叨地解釋步驟,第二、孩子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計算,愛怎麼算就怎麼算,甚至用手指頭都沒關係,反正老師看不到,為什麼多元化不能以自由的方式產生呢?為什麼要強制執行呢?

如果台灣教改的敗筆在於考試文化的單一性,那澳洲的失敗難道是在於多元文化的強制性嗎?正是如此!建構式數學在實施時必然會走向這種僵局,多元化只會加深孩子學習的負擔,過去只需要學一種,現在要學習很多種,學校並沒有讓孩子自由選擇一種,我的孩子有學障,而且不懂得變通,為什麼學校要加重他的負擔呢?溝通互動更是誤會一場,一個六、七歲的學童,還沒有能力做歸納、綜合、分析性、多種可能性的思考,美其名是以溝通互動來從事多元思考,最後結果是,多元化路徑都是必須經過老師強加灌輸才有可能達成,因為學童不可能自己討論出多元的路徑啊!建構式數學不是說,老師只是引導而已,哪有可能?一群、七六歲的小孩自制力沒好到靠著引導就能夠學習啦!

的確,澳洲學校沒有考試、沒有處罰,孩子無法具體地感受「強制性」在哪裡?唯一感受到的是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痛苦。諼諼是一個極度一元性的孩子,不會變通、不喜歡改變。如果一個喜歡單一、只吃燕麥片的孩子而不被多元化體制所接受,這個體制卻大談多元化思維,這不是一種謊言嗎?




延伸閱讀:

語言與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_9.html 專注力缺陷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5.html
高潛能+低成就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89.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31.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
系統轉換困難:數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4.html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1.html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8.html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