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德國小學特點



Moria Flaig
30. Oktober 2019



博登湖上的花島Mainau


德國小學的特點

諼諼轉學到德國已經一年半了,若要我來說德國小學有什麼特點,我想,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半天制,從時間短、進度快可以觀察到,德國人凡事講求精簡與效率,不喜歡繁複與變化,我想,這無非是德國小學的特點。

德國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基本上以半天為基調,下午的活動,通常屬於安親性質,並非正式的教學,帶班的人員也非正規教員,活動也以音樂、體育、遊戲、美勞為主,並非輔導課。小學之後才有上整天,但也不是每天整天,雖然有些學校下午會安排正式課程,但是通常一星期只有一次,其他的都是非正式的活動,大多是所謂的AG,興趣班,自由參加,沒有硬性規定。嚴格來說,中學也不能算是全天制。

半天制對孩子的發展最有助益,早早上完課,早早回家吃午飯,整個下午孩子擁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看自己想讀的書,騎車、騎馬、玩耍、上圖書館借書、培養興趣、參與運動、練習樂器等等,這些都需要擁有私人時間。德國人重視培養嗜好,女孩大多騎馬,男孩大多玩模型火車,男女孩皆學樂器的甚多,那是因為他們的孩子有時間。

上課時間雖然只有早上半天,但是課程進度非常快,家庭作業很多,與澳洲進度慢、作業少,截然不同。考試不定時,而且不用準備,基本上,老師認為學生只要上課認真、按時寫作業,考試應該都可以勝任。



德國數學重視系統化推演,考試也是系統性同題型的排列一起(注),不要求由計算來得到答案,而是由系統推演來解答。反觀,澳洲數學進度非常慢,光是九九乘法表就要分成三四年級兩年來教,五六年級時才有兩位數乘除法,不使用教科書,小朋友沒有機會做系統性的觀察。在德國數學教學使用密密麻麻算式並列的教科書,要求小朋友做系統性觀察,進度則非常地快,小二就要熟練乘法表,並且要求簡單的乘除法計算。小學四年教完四位數加減乘除(不帶零),並挑戰五位數乘除法。

注:學生要由5*3=15與5*10=50來推論5*13=65;然後繼續推論:11*3=33,11*10=110,11*13=143

德國數學教學不囉嗦,只有算式,沒有實物操作,很適合喜歡研究符號系統的諼諼來學習,因此讓他順利克服了算數困難,並且愛上了數學。相較而言,國語文教學就很不討喜了,德國國語文重視文法、拼字,完全不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根本忽視創作,作文都是先定好框架的(注),簡直是把作文當數學來教,要求按照框架依樣畫葫來作文,名為寫作訓練,其實只是要學生套框架而已,套框架看似容易,然而諼諼這種常常走神的孩子,最後寫出來的文章往往文不對題。此外,老師對於大小寫要求太過吹毛求疵,孩子拼字沒有錯,但總是因為大小寫(德文名詞第一個字母要大寫),被嚴重扣分,因此德文成績不佳。與之相較,澳洲老師對於拼字與大小寫相當地寬容,作文也儘量不設框架,有時候也會讓孩子自由創作,諼諼雖然作文能力差,但是喜歡天馬行空地自由發揮,有時也會寫出佳作。

注:所謂框架,類似看圖說話,要求小朋友按圖示來描述;或者先給小朋友一些訊息、文章架構、或是先佈置好了情節,要求他們根據這些線索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文章。

再者,諼諼喜歡閱讀,喜歡深難罕見字,喜歡發音奇特的外語,討厭瑣碎的文法和拼字規則。澳洲國語文首重閱讀與寫作,不重視文法與拼字,作文有固定題目,但是沒有框架,老師知道諼諼書寫上有困難,有時候也允許他自由創作,雖然寫字上有困難,但是識字多、閱讀程度高,成績多多少少可以因此提升不少。此外,澳洲英文成績分成閱讀與寫作兩部分,諼諼閱讀總是得到最高分,可以彌補寫作上的不足。




學校生活方面,兩國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德國學校很少舉辦活動,我們學校定期只舉辦聖誕節與畢業典禮兩次音樂晚會,今年學校決定要取消畢業晚會,原因是每年全校師生花費太多時間在彩排上,嚴重影響到課業進度,我想泰半是辦活動、負擔重,老師們無法消受。其餘的家長應邀到校的場合,一共也只有四次,一次家長座談會、兩次與老師面談、一次期末吃點心。

反觀我們澳洲的小學,每個月至少舉辦一兩次大型活動,運動會、園遊會、化妝會、才藝秀、書展、資優生作品展、母親節、父親節、祖父母節、家長教學觀摩、開學典禮、畢業表演、畢業點心會、烤肉、野餐、蛋餅節、數學比賽、演講比賽、募款捐獻、聖誕歌曲合唱會等等,名目繁多,家長皆應邀參加。

德國的家長與學校關係並不密切,家長與老師也很少溝通互動,家長之間根本不認識,比賽頒獎這種事情只有政策性的舉行朗讀比賽,其他的一概省略,家長根本沒有到校的熱情和動力。我們澳洲的學校,每星期一朝會上有頒獎,累積五張獎狀可以換得獎品,很多家長每天參加朝會,就是要看頒獎,有了得獎的盼望,就有到校的動力,得了獎狀之後,就有參與的激情。德國人則認為學校只是上課的地方,小孩待在學校只有半天而已,基本上,孩子的生活重心在家庭,並不在學校,學校有沒有辦活動,有沒有頒獎獎勵,德國人的想法是,根本沒差,也不重要。

原因深究起來,是因為德國學校不募款,不會要求家長捐獻,這下子就完全沒有舉辦活動的動力了!辦活動勞民傷財,哪來的人力和財力?德國是福利國家,一切教育資源以免費為原則,教材教具教科書練習本文具校車全部免費,甚至出國旅行見習都可以向政府請款,家長只要出錢買鉛筆作業簿和書包,孩子就能夠上學了。學校若是三不五時地辦活動,政府願意支付這些費用嗎?靠著舉辦活動來立名目跟家長募款請款,會被罵死喲。

與之相較,澳洲學校則靠著舉辦眾多活動來向家長募款請款,更重要的是,辦活動不只是需要經費,也需要人力,於是學校動員家長做義工,讓家長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每一個年級的家長(澳洲小學一共七個年級),每年至少要扛下兩三項大型活動,前提即是學校與家長要合作無間,才有辦法。

在澳洲家長除了幫忙辦活動之外,還可以幫忙遠足、參觀博物館、旅行、上游泳課、運動會當裁判等等。家長還可以參與上課,幫忙教書,那時,我每星期到校當閱讀媽媽和數學媽媽,實際參與教學。學年結束時,我曾經一個人花幾天的時間,幫忙排列學校圖書館的圖書。這些都是需要人力的工作,澳洲的學校很擅於與家長建立緊密的關係,讓家長主動到校協助各種事務與推動各種活動。




我們德國的學校本來只舉辦聖誕晚會和畢業晚會兩項活動,今年夏天老校長退休,新校長一上任之後,馬上將下一屆的畢業晚會取消,活動只剩下一項:耶誕晚會。正是符合,德國人凡事講求精簡與效率,不喜歡繁複與變化,學校往往被化約成上課的地方,而非社交的場所。

我想,這與德國人喜歡到國外度假旅行,不喜歡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息息相關,學校只是生活的一環,沒有人想把它當成生活的全部。更何況,德國不是移民社會,一般德國人世世代代群聚一個地區,相形之下,親友之間的互動與協力更為重要。對於史瓦本人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無非是蓋房子,親友互相幫助蓋房子、整修房子,非常普遍,不會有人願意把寶貴的時間用在賣BBQ之上。然而在連帶不緊密的移民社會裡,到學校幫忙賣BBQ就變成移民尋求與社會聯繫的一個重要途徑了。

難怪乎!有人說德國社會很難融入,學校並不提供家長任何管道,來讓移民家庭能夠更容易地接觸到當地人。我們在美國與澳洲生活時,學校一直是一個讓媽媽我結識好朋友的地方,是讓外來的人得以一窺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的機會,更是放學後,讓孩子與同學一同玩耍、學習與人互動的好地方。若不是我們在德國有親友,否則諼諼想要融入德國人的生活圈裡,恐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