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Moria Flaig
10. December 2018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何謂學障?按照學障學會的定義(原文有增減更動):學障問題無他,經由概念(聽說讀寫算帶有意義的符號系統)所建立起的認知歷程產生了障礙,當這些概念無法透過迅速自動化的歷程,在記憶系統中,順利轉換成人人可理解辨認的符號系統時,就被稱為學障礙。

在此,我們要注意到「轉換」兩個字,聽說讀寫算等系統在互相轉換時,若迅速自動傳譯的功能產生了障礙,稱之為學障。例如:嬰兒看到圖畫,無法指圖呼出名稱,即是將圖像轉換成語言的歷程有了障礙,我們稱之為語障(dysphasia);識字時,無法看到字形即刻讀出字音來,即是將文字轉譯成語音有了障礙,我們稱之為閱讀障礙(dyslexia);仿寫文字有困難、自主書寫有障礙、無法以文字表達思緒,我們稱之為書寫障礙(dysgraphia);無法將實物的數目轉換成抽象數字來做加減乘除運算,具體實物與抽象數字之間的轉換產生了障礙,我們稱之為算數障礙(dyscalculia)。

從嬰兒期到學齡階段,我觀察到,諼諼的大腦在處理訊息時,似乎偏愛走「單行道」,因而造成了上述、那種神經在傳遞訊息時、做雙向轉換時產生了困難。這表現在他的三語行為上特別的明顯,對特定的人,只使用特定的語言,不會使用其他種語言,兩者之間也不會有有轉換、有交集。他小時候從來沒想過,媽媽不但懂中文,也懂德文和英文,因為媽媽只對他說中文,因此,能夠看到媽媽的臉就說中文。

大家或許會認為,大多的雙語兒童應該是這樣,其實不然,諼諼的同學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是雙語兒童,其他人也大多有雙語背景,我觀察他們與父母對應的狀況,他們大多與父母說英語,同時也能夠理解父母的語言,學界稱之為「被動雙語兒童」(passive bilingual)。諼諼則不同,在六歲之前,他深信,他的父母只能理解各自的母語,爸爸只會德文,媽媽只會中文,其他的人只會英語,不通其他語言,那爸爸媽媽之間使用什麼語言呢?這種顯而易見、每天經歷的事情,長久以來,對他來說則是一種無法理解的謎團。

諼諼在六歲以前似乎沒有想到過,兩種、三種、甚至更多種的語言,在同一個人身上使用,也是可以通的,我明明每天都跟他爸爸說德文,但是他卻老是要幫我翻譯,以為我不懂他們父子倆在說什麼,我跟他爸爸之間會語言不通,這怎麼可能?諼諼還是語言高智商呢!一直到最近,都已經七歲了,他才意外地發現,原來爸爸也聽得懂中文,卻跑來問我,為什麼媽媽從來沒有跟爸爸說中文呢?

這個小孩實在是不怎麼聰明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接觸到學障之後,漸漸地對他這種奇特的認知模式得到更深入的了解。原來,他的大腦不善於轉換不同的系統啊!與我以中文對應,與他爸爸以德文對應,與其他人則是以英文對應,中英德三種不同的系統,三者毫不相干,對他而言,三者相安無事。問題就出在,他認為三者毫不相干這件事情上面,當三者同時出現時,比如:我和他說中文時,他爸爸在一旁聆聽,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卻沒察覺到,其實他爸爸聽得懂中文,只是從來沒說中文罷了。更好笑的是,明明我每天都跟他爸爸說德文,他卻一直要幫我們兩個做傳譯。

原來在他的認知上,三種語言之間無時無刻像是有一道牆般,橫阻在中間,互不相通,這樣對他的大腦來說,有好處,比較不會搞混,不必花費精神思考如何轉換的問題,只要根據不同的人來反應就行了!
然而,不幸的事是,同樣的阻隔發生在不同的(聽說讀寫算)符號系統之間,就變成學障了。既然三種語言系統之間互相阻隔,那他自己在沒有對應任何人的情況之下,是使用什麼語言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三語會不會互相牽絆變成思考表達的阻礙呢?說話時對應特定對象,讀書時閱讀特定語言,寫作時可就不同了,面對自我,無人可對應時,這時候他該用什麼語言來思考呢?這可能是書寫障礙背後的成因啊!

再來看中文識字,他能夠毫無困難地把課本熟背起來,語音記得一清二楚,但是一字對一音,字形對字音,不管怎麼對總是對不上,將語音轉變成文字時,就變得萬般困難。原來,對他而言,字形與字音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互不往來。

在前面的貼文『從中文識字來看學障成因』中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21.html我提到了,這種字音與字形之間聯結困難而造成識字困難,這似乎有跡可循。遠在嬰兒期,也有類似的狀況出現,諼諼每天「指認」圖案不倦,但是口中卻沒用說出任何像語言的聲音,但要他指認,卻都指得出來,卻無法將圖形轉換成語言,想到這裡,我才恍然大悟,圖形與語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系統啊,若從系統之間的轉換來看識字困難,其實與嬰兒期的遲語現象相去不遠啊!

如今讀書識字了,要求他在一堆字卡中找出特定的字來,如同嬰兒期一般,若有字音的提示,比如說:「跑在哪裡?」他往往能夠順利地找出來相應的字來,能夠以音來找到字。但詭異的是,直接指著字卡,沒有音、沒有圖的提示,要求他自己以文字來連結聲音,讀出字音,就讀不出來了,耳朵聽見字音,找得到相應的字形,但是眼睛看到字形,卻回想不出字音,正如嬰兒期時耳朵聽到字彙,手能夠指認圖畫,但是眼睛看到圖畫,口中卻無法發出聲音。

為什麼識字會有困難呢?他對中文的認知還是處在嬰幼兒期的語音階段,對語音系統嫻熟,但是對中文的文字系統陌生,完全依賴語音系統來理解,對於字形的記憶力薄弱。正如嬰兒期,大腦還處在圖像思考的階段之中,能夠分辨指認圖畫,但是還無法使用語言一樣。我想,問題就是出在轉換!

然而轉換的困難是否能夠突破?如何讓大腦順利地將文字轉換成語音?是否能夠像嬰兒期一般,以不斷地指認來將圖像與語言兩個系統做緊密的聯結?讓這兩個系統互相往來呢?嬰兒期勤於指認圖畫,學齡期勤於指讀字卡,能夠克服障礙嗎?答案是:能!

若我們從學障的成因來看識字困難,頓時撥雲見日,關鍵點即在於自動化,很多孩子讀寫會有困難,問題出在自動化。什麼是自動化?自動化表現在閱讀上,即是看到一個字不必刻意回憶思考,大腦就能夠直接提取記憶庫的資料,順利認讀出來。很顯然地,諼諼在這個能力上很薄弱。

從諼諼五歲開始,為了找到適合孩子的識字法,我試過不少方法,輾轉歷經了兩年的時間,才讓我確認了一件事情,要醫治「字盲」,讀字卡是藥方。但是字卡必須配合課本自己製作,不能只買坊間的識字卡,也就是說,識字必須落實在文本脈絡裡,不能單讀字卡。

就像以往嬰兒期時那種反覆指認圖畫的固著行為,孩子知道自己無法說話,於是找到了方法來學習認知外面的世界,反覆地指認書本裏面的圖畫來學習語言。同樣地,現在到了讀書識字的年齡了,孩子識字有困難,以同樣的方法指讀閃卡,反覆操作能夠有效地解決自動化的困難。

在前面的貼文『善用閃字卡』中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我曾經詳細介紹字卡的使用方式,也針對了自動化的問題做了解釋,在這裡不再多言。總之,掌握一個要訣就行了,系統轉換困難代表著,當同一件事物從一個符號系統轉換成另一個符號系統時,例如:「蘋果」這個概念從一幅蘋果的圖畫,轉變成蘋果的語音,再轉變成蘋果兩個文字,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發生了困難,神經傳遞處理訊息時發生了障礙,就會造成學習障礙。

這個困難的發生可能是因為記憶缺陷、注意力缺陷、自動化困難、命名速度緩慢等等。然而無論障礙的成因為何?對於學障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直接識字、反覆練習、強化自動化的歷程,我在前面的貼文『識字必須要直接』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中曾經解說過,為什麼識字一定要直接。

其實這個方法沒有什麼神秘之處,道理非常地簡單:直接閃字能夠強化字形與字音兩個系統之間的聯結,重複練習能夠讓自動化的歷程到位。

我們想想,當嬰兒見圖無法說話時,我們會以語音學分析音素的方法來教嬰兒說話嗎?同理,兒童識字有困難,我們應該以文字學研究造字原理的方式、拆解字形來教孩子識字嗎?既然人人都能夠以直接聽語言,學會說話,以直接看文字,學得閱讀,學障兒也不例外,只不過比常人需要更多的反覆性練習罷了。反覆練習能夠強化自動化的過程、改善命名速度緩慢,縱使吃藥能夠改善注意力缺陷,同一個字看兩、三次記不住,那看十次、二十次呢?

最近我花了一些時間製作字卡,陪伴孩子讀中文,溫習了我們去年上過的小一康軒版和南一版四冊國語課本,大約經過一個月時間的練習之後,我發現,孩子認字的速度越來越快了,這表示,自動化的歷程能夠透過機械化的練習得到強化,常用字更不用說,在後面的課文中會再度出現,讓孩子得以溫故知新。

其實,識字方法不必太複雜、不必太過新奇,越簡單越好,簡單、直接、重複,自動化就會越快、越有效率!



延伸閱讀:

語言與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_9.html
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讀詞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60.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8.html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