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法文讓自學上軌道



Moria Flaig
1. Dezember 2015


法文讓自學上軌道

我家的在家自學的模式是,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諼諼自己閱讀,我只是額外幫他上點中文而已,而英文與德文全靠他自己努力,雖然有時候我會督促他做點算數或是練習寫點中文,但整體而言,他的學習步調,完全是由他興之所至,沒有課表,沒有進度,沒有分科,自然科學就是閱讀,要怎麼分科?再者,我並不太在意他學了什麼,也不刻意安排活動,試過幾個活動之後,現在只剩下一項,每週一次的聖經課。這樣的自學不算緊湊,甚至過於鬆散,雖然只有額外上點中文而已,然而孩子自動自發學中文的動機很低,面對這種情況,我不得不思索一個方法來創造出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模式,來激發孩子內心的學習動機,因為光靠逼,並無法造就一個自主學習的孩子,將來他只會變得更被動,此外,我自己也逼累了。

當初之所以會讓諼諼自學,即是看重自主求知的難能可貴,所以我儘量讓孩子自動自發地看書,讓他有足夠的時間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更重要的是,讓他有足夠的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學其實是讓孩子自己學,不是父母自己教。於是我堅持在家自學不應該把家庭變成學校,媽媽教,孩子聽講,媽媽拼命填鴨,孩子卻鴨子聽雷,媽媽花費了很多力氣,但是孩子的學習效率卻低落。我們中文課的進行狀況就是如此,媽媽很努力,孩子卻不領情,媽媽熱騰騰的母語情結,孩子卻冷冰冰地認為學中文沒有必要,媽媽上天下地地找方法,無奈使用在孩子身上,全部都沒有對症下藥,為什麼孩子對漢字一點親切感都沒有?問題在哪裡?我深感到,一種自學的孤獨症。於是,心中常常有個聲音出現,還是上學的好,有老師監督,家長不必自己費心,最近雪梨不是新開了一所中文小學嗎?

最理想的自學生活是應該不是把家裡變成學校,而是應該把家裡變成圖書館,成為探索、挖寶的好地方,讓孩子自在舒適地尋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書,藉由閱讀對有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索,進而從探索中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架構。我想,這才是在家自學要學習的。也就是,孩子不需要考試和課表也能夠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不需要老師引導也能夠自己從書中發現問題,不需要他人傳授也能夠自己從書中尋找到答案,我覺得這才是自學的終極目標。

自學就是培養自己學的能力。本著這個理念,我完全任由孩子自由去閱讀去探索去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放養後,孩子閱讀能力與效率提高很多,自主學習不再只是夢想而已,孩子真是確確實實地在自學。但也發現,孩子「偏食」的狀況非常嚴重,換言之,一個五歲的孩子並沒有長遠規劃的想法,也不知道聚沙成塔的原理,中文很難學,沒錯,但若每天能學幾個字,長期下來就能夠克服,但對一個五歲的孩子來說,他只能分辨什麼是好有趣,什麼是索然無味,恐龍好大好棒!每天總是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恐龍,Asterix好好笑,每天總是讀得愛不釋手,難道我們目前就學這兩科嗎?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但媽媽還是希望,諼諼能花點時間學中文,或是算算數。

所以幼齡的孩子還是需要大人引導,在家自學還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規劃來讓自學「上軌道」,有一部分還是需要「大人教,孩子聽講」的傳統教學模式,來讓自學循序漸進。既然孩子現在儼然成為恐龍專家了,一般科普常識的書籍,他自己都可以讀,自己學習了,而且讀得非常勤快,喜歡的書,都能重複地讀上好幾遍,讀上二、三十遍也不嫌累,那我還有什麼可以教他的?

我想讓他明白,中文不比英文和德文,無法頓悟(學習拼音文字的閱讀,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頓悟的過程,因為他們本來就會聽會說了),需要聚沙成塔的功夫。我想讓他明白循序漸進、聚沙成塔的道理,來鼓勵他學中文。於是我開始嘗試著教他學點法文,從零開始學一種外語,靠的就是聚沙成塔的功夫。

雖然在圖書館沒有找到任何兒童法語的教材,然而從網上下載來的兒歌,效果比當初預料的更好,讓我們母子倆都有所斬獲。小孩子學語言,特別是對年紀小的小孩而言,他們看世界的眼光與大人不同,他們喜歡動物,喜歡重複,對於某些事物有著強烈的喜好,沒有教材反而是件好事呢!教材的內容說不定是些孩子不感興趣的事物。兒歌反而輕鬆有趣,主題也是小孩生活世界中的主題,很得諼諼的喜愛。除了兒歌韻文之外,我將繪本改寫成淺白的文章,每天進行一小章節,起初,我採用一本恐龍的故事,目前則使用一本小男孩和一條大狗的故事,連續性的故事,讓孩子有所期待,這能夠驅使孩子不斷地學下去。我也順便復習一下,丟棄已久的法文,換言之,孩子在家自學也讓媽媽順便充充電。

最重要的是,每日的法文課讓平淡無奇的自學生活得到一個較明確的目標,讓鬆垮垮的自學增添了節奏感。因為一個從零開始的外語,每天一點一滴地累積著,孩子每天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從中獲得不少自信心與成就感,我把孩子熟讀的,差不多能夠背誦的兒歌張貼在他自己的房間,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成果,就像得到獎勵一般,孩子高興得不得了呢!我想,這對於孤獨一人在學習的孩子來說,是相當大的鼓舞。

再加上,連月來,諼諼受到中文的打擊不小,方塊字讓他退避三舍,學習士氣明顯地低落,這樣下去,並不能造就良性的學習模式,反而會更讓他繼續沈醉於恐龍的世界之中。於是我放孩子一個中文長假,這個空檔就是要讓他去找到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讓他體驗一下法蘭西的魅力,讓他再度經歷以前,那種從不會讀到會讀的魔力,讓他從中文的苦戰中脫身出來,讓孩子再度得到信心。果然,孩子很喜歡學法文,尤其是朗朗上口的兒歌,易學易懂,孩子很快地從簡單的兒歌就輕而易舉地,駕馭了法文的拼音規則。孩子體會到了,學習不是那麼困難,這就是我在找尋的良性循環: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得到顯著的進步,成就感會驅使他繼續學習,繼續探索,再困難的事情也都願意去克服。反之,如果孩子每日的學習都必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漸漸地孩子就會將學習視為畏途,孩子的學習模式就會變成惡性循環模式,無論容易或是簡單,都不願學習。於是,我必須先將孩子的學習心態轉變成良性的學習模式,這時,我再開始教中文,並且改變以往的作風,一切慢慢來,從簡單的開始,緩慢的進行,讓孩子覺得中文不是那麼難了,這樣就能夠讓孩子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了,這就是我說的良性的循環。

從法文課中,我得到一個寶貴的經驗就是,一切要從淺顯的開始,不要認為中文是孩子的母語,就認為孩子先天就有良好的接受能力,其實不然,中文難就是難在,連簡單的也難,你看「難」這個字很常用,但是有多麼難寫啊!

因為孩子的法文是從零開始,所以我從最簡單的兒歌開始教,很容易就能學成一首短短的兒歌,孩子馬上就接受了。簡單沒關係,學習是一條長遠的路,聚沙成塔,每天一點一點地累積起來,一個月下來,孩子已經學到了不少法文呢!我想中文也應該這樣教,我必須放棄讀經,放棄唐詩宋詞,當初所製作的繪本簡報可以繼續使用,但更重要的是,我決定將教法文的方法運用在教中文上:沒錯!使用兒歌,像小蜜蜂、妹妹背著洋娃娃、造飛機等等,這些兒歌以前諼諼都唱過,而且比起繪本,歌詞非常的短,要朗朗上口,不是問題,而且兒歌所使用的字彙也都是比較常見的字詞,如果利用兒歌學讀中文,一定接受度很高。

這個小小的經驗告訴我,當初所設定的目標不太實際,一看到孩子小小年紀就能博覽群書,就以為他的中文學習也應該相應地以同樣的進度來進行,就照著當初教英文那樣教,而且還從行文較深的聖經開始教。躁進卻造成惡性的學習模式,太難、太多、最後孩子乾脆放棄。然而更深層地來看,其實諼諼還是個小寶寶,他的世界還是建構於從一個嬰兒的眼光出發來看的世界,能讀書並不代表他對於成人的世界能有所體認。這麼小的娃,根本還無法體會古人的心,我又何苦拿連大人都搖頭的經文來苦苦相逼呢?他根本沒有辦法懂?孩子讀不懂,就會感到挫敗,就缺乏學習動機,一切還是從最簡單的開始吧!簡單容易才是讓孩子親近漢文的好方法。

讀經雖然有讀經的好處,據說讀經像填牛,牛會反芻,反芻就是讓孩子日後自己去慢慢地咀嚼、體會經文的意義,讀經派的看法是,不管孩子懂不懂,先全部囫圇吞棗背下再說,孩子自己會反芻,將來長大就懂了。但孩子學時不懂文意,不僅學起來沒有成就感,這樣的學習經驗是痛苦的,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況且,在國外成長的孩子欠缺反芻的環境,就算是小時候背了一堆古文,但是沒有相應的環境讓他有感而發去反芻,我覺得媽媽花費這麼多力氣去填牛,最終不是白填了嗎?

孩子最終還是孩子,他們的生活世界都是具象的,我們不能剝奪孩子做孩子的快樂,唱唱兒歌,不是洋娃娃,就是火車飛機,雖然沒有什麼深奧的義理在其中,但是孩子若能快樂的學習,又何妨呢?明智的父母,還是不要費勁去填牛,還是將孩子當成一塊未雕琢的璞玉吧!讓孩子安然地做自己,雖然不耀眼,也不爭輝,但他們卻有著淳樸自然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