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認漢字要慢慢來



認漢字要慢慢來

最近發表了一篇「直接識字法」,自創了「繪本識字法」,揚棄讀經識字的之乎也者焉已哉,把繪本神奇威力如火如荼地實踐在我們的自學生活當中。的確,比起以前的讀經法,孩子對於繪本的接受度強多了,而且通常一本書只要讀一兩次,孩子就能夠全部記住,不像古典經文,需要反覆地操練,背到口乾舌燥,還是半生不熟。

我的方法是:直接從孩子喜歡的繪本中,挑選簡單的,內容不要太長太困難,讀一兩次以後,孩子就能夠背誦自如了,然後再直接讓孩子閱讀識字。先閃出有音標的句子,接著再閃出沒有音標的句子,個別的句子讀完之後,最後閃出詞,認詞通常是最困難的階段,但孩子會憑著記憶,根據故事內容的順序來猜,猜不對的機律很高,一猜不對,孩子會感到難過。

於是孩子開始抱怨了,抱怨要認的字太多,抱怨每個字都很難認,抱怨自己根本看不懂。我必須承認,由於缺乏經驗,媽媽一切還在摸索當中,孩子一出現反彈的情緒,馬上改變策略,朝令夕改,導致孩子有點不知所措。換言之,我們母子倆都還在磨合之中,還找不出個固定的方式,小孩子凡事喜歡固定,不喜歡變動。失序的狀態,讓孩子認為學會讀兩種語言就夠了,沒有必要再學第三種,中文不會讀,目前也沒妨礙到他讀書。媽媽們請注意,如果自己要教寶寶中文閱讀,一定要有決心,我就是決心不夠強,讓孩子認為可學可不學,反正目前中文也沒有妨礙到他自學,而且圖書館的書都是用英文寫,為什麼媽媽偏偏要強灌中文呢?

很顯然地,寶寶會讀拼音文字之後,就不願意再學習筆畫繁複的漢字了,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諼諼雖然已經開始識字了,應該具備有認字的能力和成熟度,但是學的速度很慢,讓他倍感挫折,心裏一直抗拒中文,加上中文學校要求練字,本來字就寫不好的諼諼,更是讓他倍感挫折,一直喊著不要學了,讓媽媽感到十分失望。媽媽花了那麼多精神精力「研發」的方法,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老是認為學中文是多餘的,一直說不需要,用不上。我苦口婆心的說,那是因為你看不懂才覺得用不上,哪一天你學會了,能讀懂了,就像現在讀英文和德文一樣,你會覺得讀中文非常地快樂,會像現在讀英文一樣,一本接著一本讀個不停呢!

前天我問他為什麼說話時老是不把嘴巴張開,不把話說清楚,這種說話習慣非常不好,孩子被我說到哭了起來。才跟媽媽訴苦說,是媽媽要他學太多中文,自己讀不好,對自己感到非常地失望,這種挫折感讓他不想學中文了。我才知道自己給孩子太多壓力,即使問題不在壓力上,也在方法用得不恰當。

於是,媽媽問孩子,是真的不想學中文嗎?很意外地,孩子卻說,其實自己很想學會中文,也很想暢讀中文書,但是自己老是學不會。終於把孩子的心結打開,其實孩子不是不想學,而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我老早就該想到了。想當初,這個孩子不是等到所有的語言都弄清楚了,才願意開口說話嗎?我不是剛剛才發了一篇「適時教育」的文章嗎?怎麼現在就自打嘴巴了呢?不是孩子認字的敏感期不到,而是,在他還沒準備好之前,也就是在他沒有認識夠多的字之前,他都會覺得自己完全不會。

媽媽仔細想想,最近孩子才開始的提筆作畫,之前不是什麼也沒畫嗎?連塗鴉都沒有,一直到五歲,突然有一天跟媽媽要紙和筆,就畫起來了,而且一畫就都是具體的圖形:騎士,恐龍,爸爸,媽媽,還有這一兩天在畫Asterix和Obelix,每幅畫都有著精彩的故事呢!我想,學中文嘛!大概也是如此。我必須讓孩子先看過大量的漢字,大量的意思不是說字彙量很多,而是在一定的字彙量中,讓孩子重複地大量地閱讀,直到有一天,他讀夠了,認為自己行了,他才會開始讀。

我先瞭解了孩子的想法,明白了孩子不知道學漢字是天長日久的事情,無法一蹴可幾,但是孩子的想法不容忽視。於是我想起了,孩子嬰兒時期的一指神功,那時他還不會說話,就指著所有的東西要我說出東西的名稱。於是我就跟孩子說:「那媽媽不指,不要求你念,由你自己來指,媽媽來念,而你自己認得的字就由你自己來念,你覺得如何?」諼諼突然之間,覺得自己回到了「童年」,對於這個方法大感親切。

目前製作了大概十本左右的繪本簡報,雖然每次完成一本後,媽媽都興致勃勃地要孩子試讀看看,現在知道急不得了,要給孩子時間,他還沒準備好。於是,我改變方式,先指讀個別句子,然後指讀全文,儘量減少指讀個別的生詞。讓孩子在視覺上先適應漢字的「圖形」,等他熟讀這十本書之後,再一一指認個別的生詞,一切要慢慢來,給孩子充足的時間準備,直到他認為會讀了,我再開始指讀個別的詞。

這個方法大體上不脫離原先的方法:孩子先跟著媽媽熟讀全文,然後媽媽一一指讀個別的句子,先閃有音標,然後再閃無音標的,然後再指讀全文,不同的是,現在省略了「認詞」這一個步驟。這時媽媽會覺得孩子已經會讀了,因為每個字都讀得很順,但是別忘了,孩子只是在背書,而非認字,但沒關係,就是要孩子心裡面認為自己會讀了,就好了。先不讓孩子認單個的詞和字,而是先讓孩子大量地「瀏覽」過很多漢字之後,然後再進行個別的「認詞」,最後才「認字」。

諼諼也是需要看過無數的繪本之後,一直到五歲,他才拿筆畫故事書裏面所見到的「人物」:騎士,恐龍,父母,Asterix和Obelix。而且一畫就有形有像,在這之前完全沒有塗鴉的過程,我想這個五年的功夫就是在看,觀察很重要,經過無數次的觀賞之後,孩子現在對於他要畫的圖形都瞭然於衷了,於是一筆而就,不需要塗改,渾然天成。我想,認字過程也應該是如此,首先我們應該著重閱讀量,熟讀個別的句子,並且一一指讀個別的字,但不要要求孩子自己馬上能夠認字,等到閱讀量夠了之後,個別的字會慢慢地在他腦海中形成印象,等時間一到,他就能夠認出個別的字了,就如畫畫一般,經過過去五年的看繪本,無數的圖案早已瞭然於胸,現在時間到了,一揮而就,畫得不能說是栩栩如生,但也是童趣盎然,自成一格。

這個假設,有待經驗去求證,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