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5. August 2016
阿媽寄來的國語課本
生長在國外的小孩,無法抬眼所見,耳朵所聞皆是中文,眼睛對於中文字的敏感度比起生長在中文環境的小朋友差很多。雖然諼諼大部份的時間是在家與媽媽相處,入學時間也一延再延,自學也是由媽媽一手包辦,目的就是要防止英文掌控孩子的大腦,然而在種種預防措施之下,諼諼學起中文讀寫,卻沒有又快又好。一拖再拖,拖到孩子年滿六歲,媽媽倉惶地打鴨子上架,讓孩子現在非得學不可!
再者,孩子的中文欠缺閱讀的刺激。雖然我們曾經經過長時間的親子共讀,中文繪本的閱讀也曾經是親子共讀的主調,但比起現在孩子能夠自己閱讀英文、德文書,中文的閱讀力要達到相同的目標,顯得遙不可及。
暗問自己小時候怎麼學會讀寫的?其實沒有祕訣,在台灣人人都學國語課本,然而人人都通過了中文讀寫這一關。照這樣說來,學習中文讀寫其實沒什麼神秘之處,只需要照著課本按部就班地學下去,如此罷了!
說起教科書,我一直擔憂,孩子可能會排斥。諼諼學英文閱讀時,我沒用過任何一本教科書。學德文閱讀時,用了兩天教科書,孩子馬上就拒絕機械式的拼音練習。現在學中文閱讀會不會也不喜歡教科書呢?
教改之後的國語課本,怎麼看都讓人覺得,結合了許多參考書的功能,多了好多比較字形、字義、同音字的項目,感覺上貼心多了。此外,另一項明顯的改變是,在課文之外,額外多了好多閱讀的練習,然而這些練習所使用的字都是超出課文的範圍,使用額外的生字。我想,這樣編寫課本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藉由閱讀提高字彙量,提早獨立閱讀的時間。我計算過,康軒版一年級上、下兩冊的課文一共列出了三百七十個生字,然而學童能夠從這兩本課本閱讀到的字,遠遠地超出三百七十個字。
可見現今已經不鼓勵由抄寫來識字了,練字只需要練習課文下面所列出的生字就可以了,即所謂的「習寫字」,而閱讀裏所出現的生字不必練習寫,即所謂的「認讀字」,有些甚至根本不需要會認讀,只讓學童照著注音讀一讀罷了。諼諼不會注音,所以由媽媽領讀,會認的儘量讀,不會讀的,就只讀個印象就行了。
與我們小時候相較,以前課本裏面所有的生字一律通通要會寫,現在則以多讀來提高識字量,降低寫字量來減輕學童功課壓力。我想,這些改變大概是因應時下強調閱讀的潮流。很顯然地,台灣教育界已經普遍認為,兒童識字不一定要從書寫獲得,也能夠從大量的閱讀中來達成。
這些額外的閱讀單元,大多圍繞著與課文同樣的主題來設計,但也使用不少課文以外的生字。我讓諼諼試讀了四天,媽媽先導讀課文兩遍,再由孩子自己獨立讀出,讀完課文之後,課文後面的閱讀練習,諼諼也能夠自己讀出個大概。
我想,編者的用意在於,讓學童利用課文中少量的字彙來閱讀不同的文章,比如康軒版第二課吹泡泡:吹吹吹,吹泡泡,我先吹一個小泡泡,再吹一個大泡泡,小泡泡和大泡泡,一個一個都向天上跑。「我會念」這個單元則出現了一篇利用課文裏的生字,所編寫出來的文章,「吹泡泡的月亮」:月亮吹了好多好多的泡泡,大泡泡,小泡泡,變成天上一閃一亮,一亮一閃的大星星和小星星。在「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中,多了月亮和星星這兩個概念,則以漂亮的插圖讓小孩以圖會意,一閃一亮可以從兒歌「小星星」來聯想,於是「吹泡泡的月亮」這篇文章並不需要學習額外的生字,孩子也能夠自行閱讀。
在不懂注音的前提之下,諼諼也能利用課文中學到的生字,透過觀察插圖,由圖會意,文中猜字,自己成功地讀出全文。
我想,從閱讀中來識字,這個原則體現在諼諼身上,是最清楚不過了。中文學校幾乎沒有怎麼教寫,回家功課往往只有一行字,課本裏面每個字都有漢語拼音,課文怎麼讀,一目瞭然,根本不必識字,因為有了漢語拼音的輔助,讓孩子不必刻意地去記住字形也能夠讀出課文。同樣的方法用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台灣國語課本,也很靈光,很多字諼諼可以自己讀得出來,其實他是用猜的,這一點讓媽媽感到非常地驚訝,孩子是怎麼辦到的?
諼諼似乎有某種閱讀能力,沒錯!就是猜字的能力,尤其是把字放在文中,他最會讀了,善於運用讀書時用慣的「以圖會意」、「以上下文猜字」的方法,與其說他會識字,不如說他很會猜字。一旦把字獨立出來讓他讀,他就不會讀了,這種現象奇怪到幾近詭異。
這四天,我們把康軒版第一冊八課全部上完。我進行的方式是,先由媽媽導讀兩次課文之後,讓孩子自己獨立讀出課文,課文後面的「閱讀」,只要跟課文有緊密的相關,諼諼大部份都能夠自己猜出個百分之八十。
此外,這些日子來在中文學校所學,仿佛之中也發揮了作用,諼諼雖然識字不多,但是學校有教過的詞語像是:動物、水果、顏色、家人名稱等等,很明顯地,他能在文中辨認出這些字來。詭異的是,如上所言,他對於個別的字的辨別能力很差,字只能從文中讀出,若把字從文中個別抽離出來讓他念,他就不認得了,有時候同樣的字出現在不同的地方,突然又不認得了。
因此,最好不要學音標,中文學校所使用的課本都有漢語拼音,這造成諼諼對於拼音的過度依賴,養成沒有主動記憶字形的習慣,每個字在腦海中只留下個大概印象,因此,字放在文中猜得出,但是獨立抽離,卻又不識得了。
經過這些初步的觀察。明瞭了孩子的閱讀習慣之後,我當下決定,先讓諼諼迅速地將第一冊讀完。連他自己都很驚訝,媽媽每天讓他讀兩課,馬上就說:「快快讀完之後,然後重複復習幾遍,這樣一來,諼諼就會認字了。」孩子馬上看出了媽媽的企圖。
除了閱讀之外,我們也花了不少時間解決筆順的問題,從中發現,練筆順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眼下只先讓他熟悉中文運筆的習慣,我不要求要孩子要能夠自主寫出字來。先讓孩子多閱讀、多看字、藉由多讀、多看來增加認字的機會。寫字只能慢慢練、慢慢來,此外,阿媽只寄了課本,其他的習作本與字詞練習本都還沒上市呢!等書運到澳洲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現在先將就著在白紙上練習了。
我計劃三個版本的課本都買了,主要的目的是讓孩子多讀、多看、多熟悉,至於國語習作、生字練習,也就是說,寫的部分,我只會使用一套。目前我在南一版與康軒版之間搖擺不定,據說南一版是三個版本中最簡單的,我想可能比較適合諼諼的程度。
但我又看到一些資料顯示,南一版較重視寫字,康軒版與翰林版與之相較,比較重視閱讀,閱讀又是我們唯一能夠努力的目標,就長期而言,由於缺乏學習環境,中文的書寫對我們來說並不切實際。於是,我必須先使用兩種版本的輔助教材,比較之後,再固定使用一個版本。
回顧以前我對於中文識字的思考,雖然一路走來,走走停停,我想,我前前後後所使用的方法還是不脫離「直接識字」的範疇,只是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教材,再加上自己太鐵齒,不相信教科書,以致於,諼諼的識字教育變得斷斷續續、離離落落。
所謂直接識字,就是老師在教學上不多做字形的解釋分析、不重視寫字的訓練、沒有使用音標,在教學上直接讓學童讀,採用多讀的方法來增加識字量。
香港很多學校採用直接閱讀法,讓學童在一年級時認一千五百字,到二年級識字量即可達到兩千五百字,這樣的識字量,快達到最基本的三千字,以這樣的程度就可以進行閱讀了,可見小孩子是有能力在兩年之中,達到獨立閱讀童書的閱讀力。
雖然諼諼個別的字識別力很差,但是直接讀卻讀得出奇地好,雖然大多以猜字來讀,但是猜久了、讀多了,總是能夠在腦海中形成牢固的記憶,可見這樣的方法是適合他個人的學習法。近期,我們還是以這個方法自學,說不定,過些時日,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或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