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保持三語均衡的策略


Moria Flaig
20. August 2016

華生灣


保持三語均衡的策略

我家的三語教育,一路走來,其實常常走了岔路、繞了遠路,也沒有始終如一的決心,再加上,我家常常搬遷,所以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諼諼成為三語寶寶是環境造成的,不是媽媽規劃出來的,媽媽只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我並沒有在小孩出生之前就決定了要怎麼教育小孩,而是我們夫妻各自有各自的母語,又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因此,孩子順理成章成為三語寶寶,可以說,得來毫不費吹灰之力,我不需要去想語言輸入的問題,也不需要刻意製造特殊的環境,我們連看影片、DVD都很少,媽媽只要做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保證這三語的讀寫能夠並進,使得孩子在三語之中,不偏食,不厭食,每日皆得到均衡的養分。

單單就讀寫這一項,就令人肝腸寸斷。因為,諼諼的中文厭食症,症狀不輕。

為了保證小孩三語均衡發展,其實我用了三個策略:一是提早識字年齡;二是延緩小孩的入學年齡,在家自學;三是大量閱讀。

三種語言中,目前,英語他讀得最多,識字量最多,閱讀能力最強,但聽得最少;中文他聽得最多,沒有任何閱讀能力;德文雖然介於兩者之間,但因為我們夫妻之間使用德文交談,加上自學的緣故,他爸爸也常常在家寫程式,所以德文說得最多最流利。然而,這三者常常在較勁,但我猜,最後的大勝利者,還是大環境的語言:英文。

三語之中,英文還是最厲害,語音輸入最少,卻是最厲害!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除了大環境在主導之外,我想關鍵是閱讀。

英文很容易讀,對小孩子來說有著無限的吸引力,讀!讀!讀!關在房間裏,自己讀,彷彿是自己的世界,這無關乎爸爸媽媽,只關乎自己。他連自言自語都說英文,顯然地不願意我們參與他的世界。

雖然他在三歲、四歲時,曾經在美國上過幼稚園,那時候年紀還小,接觸到的也只有小孩,小孩本身除了有口齒不清的問題之外,其實字彙量不多,我敢說,他的英文大部份是讀來的,不是聽來,因為他知道不少的罕見字,像是centurion、trillion、cretaceous、squire等等。因此,我很相信閱讀的魔力。

至於自學嘛!其實當初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看,諼諼四歲時,英德閱讀的學習進行得非常順利,但那時候他每天有上Pre-kindergarten,不能算是自學。真正的自學開始於,他的英德閱讀皆達到大量閱讀階段之後,那時,他五歲了,我才開始思考在家自學的可能性。

那時我發現,小孩子只要能夠讀就能夠學,如果去上學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廣泛地吸收知識了,美其名是去上學,其實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豈不是可惜?於是我決定今年不讓他入小學,讓他百分之百在家自學。

當初我也沒有把握,有沒有辦法教「寫」,其實英德閱讀都是他自己教會自己的,我只是引導、督促而已,讓他讀書給媽媽聽,我並沒有實際地教。但是寫就不同了,再加上,他的手指頭的肌肉發育得很慢,五歲多才開始提筆畫畫,要教的事情驟然增加很多,光是握筆一項就磨了快兩年,以致於我根本沒有把握教得來?教不來?

試了許多方法之後,英文、德文拼字終於有了突破,算是能寫了,既然英文、德文的讀寫有了一定的根基,孩子也年滿六歲了,應該像一般小孩一樣,開始學習中文的讀寫嘍!於是我決定在自學中導入中文的讀寫教育。

如眾所週知,這一項最費精力、時間,收獲也最低。目前進行的時間還很短,我還沒有把握會不會有成果。如果,諼諼的中文讀寫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得到進展,這意味著,孩子有希望學會中文,我們就要多花點時間努力,屆時,我可能就會決定,再延緩明年的入學時間,等到他的中文讀寫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再讓他入學。如果孩子的中文無法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得到進展與突破,我可能會大幅度地降低中文教育的目標,放棄三語均衡、均勢的理想,讓孩子進入體制學校。

基於信仰,我們在家自學的主要目的是閱讀聖經,要讓一個五歲小孩能夠閱讀聖經,談何容易。因此,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培養孩子閱讀長篇故事的能力,我們一共讀了五本英文經典名著,兩本德文經典名著,我用這個方法來增加孩子的字彙量、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等到他的字彙量足夠之後,我們才真正地進入聖經的閱讀。果然,調整了幾個月,我也找到了孩子喜愛的讀經模式,聖經遂順理成章地變成我們的教本,自學變成更有條理,按著聖經讀嘛!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諼諼學習英文無法像學習中文和德文一樣,都是我們父母很有耐心地一字一句地把話說清楚,並且靜靜地聽他完整地表達完畢。他身處的英語環境都是團體的場合,和一群小孩一起玩很愉快沒有錯,但這樣就鮮少有機會,讓孩子與帶領的老師一對一地,將要表達出來的話完整地說出來。我觀察到的是,每回諼諼要說話時,不斷地被其他孩子干擾、打斷,導致會話只能斷斷續續地進行。當然,我無法要求孩子在參與遊戲組時,帶領的老師專只對應他一個人,參與這樣的活動的目的就是玩,不是要學英文,不是嗎?

我想,三語教育要能夠成功,關鍵在於,小孩在嬰幼兒期不要太早入園,三歲是比較理想的時間。在學齡期,不要太早入小學,等到三語的讀寫皆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再進入體制學校之中。並提前孩子識字年齡,因為要學的有三語,學習讀寫的時間較長,所以要提早兩、三年開始識字。最好能夠在學前進入大量閱讀的階段,以保證三語皆有大量的輸入量,這樣子的話,孩子在進入體制學校之後,其他的語言才能夠藉由閱讀,繼續發展下去,這樣才有機會維持三語均衡、均勢的狀態。

這個策略,目前使用在德文的學習上,將來,我們離開澳洲之後,也能夠應用在英文的學習上。媽媽殷切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夠運用在中文的學習之上。

眼前,我所看到的是,諼諼每天大量地閱讀英文,中文識字量,屈指可數,簡直是文盲,就連程度低的法文,都讀得比中文好得太多了,怎能夠令人不憂心呢?就算是每天都說中文,也無法得到進步、藉由閱讀獲得更多的字彙。面對這種靜止不前的狀態,要得到改善唯有鞭策中文閱讀了。

總歸一句話,三語要均衡發展,閱讀力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