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6. April 2017
背書認字
我們上完戲劇性的第四課「小花園」之後,今天在進行第五課「彩虹」時,為了避免上次的不愉快再度發生,諼諼特別事先聲明,要求媽媽一定要按照「他的方法」進行,並為「他的方法」做了說明:媽媽讀一句,他跟著讀一句,這樣進行兩次之後,再換他自己讀。
意思是說,他想要先要把書背出來,再識字,不想要在書還沒有背之前,就得把字給認出來,諼諼真的很愛背書耶!這哪是「他的方法」,這無異是「媽媽的方法」,是媽媽從讀經派那裡看來的方法,主旋律即是「背書識字」,先不管孩子識不識字,先把書給背出來再說,換言之,先把湯圓下水煮了,再等候湯圓的浮現。
讀經派的基本理念是:記誦為本,識字為次,朗讀為本,強記為次,古文為本,白話為次。能誦就能背,能背就能識字,能識字就能讀。不學注音,不學音標,不學寫字,直接閱讀、直接認字。
我後來在實踐中發現一個盲點:能「背書記音」不見得能夠「讀書識字」,諼諼就是這樣的孩子,背書很快,但是認字很慢。我這幾天在思考這個現象,諼諼對於「字音」與「字形」之間的連接能力薄弱,到底是因為我很少使用字卡所造成的呢?還是諼諼是一個聽覺記憶強、視覺記憶弱的孩子呢?還是像讀經派所說的,湯圓根本還沒有煮熟,時候未到?
試著回想自己小時候,讀書時也是常常問媽媽:「媽!這個字怎麼讀?」自己小時候國語成績還不錯,也會常常想不起一個字的讀音,一天要問好幾回,問到我媽耳根生繭,於是我媽想出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教我如何查字典。由此可見,孩子忘了一個字的讀音應該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但是諼諼可不是一時想不起來,而是沒有上下文讓他猜解時,單單一個字讓他讀,有時候很簡單、很常見的字,他卻完全想不出來,真是奇怪了。
我這幾天仔細玩味湯圓理論的箇中道理:先不管識不識字,湯圓一次先下個一、兩百個,一開始會沒有動靜,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奇妙地,湯圓會一一浮現。使用直接識字法讀書識字,識字的過程是漸進的,並而非體制教育的方法,學一個字識一個字,而是先一起讀、一起煮,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就是在後面的課文中,我們會察覺,前面課文裡所學的生字,似乎慢慢地在浮現。
的確,讀得越多課之後,從鍋底真的慢慢地浮現先前下水煮的湯圓。諼諼喜歡背書,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先全部背起來,慢慢地再去對「字形」,一次不行、下次可能熟悉一點、下下次可能似曾相識,下下下次就可能記住了。他要的方法,跟讀經派的方法很相似,直接讀、直接記、直接認,不要字卡、不要習字,一下就下一、兩百個,雖然一直不見動靜,完全認不出來,但是別忙!先等一等,等了一段時間之後,湯圓的確緩緩地浮現了幾顆。
有時候,我看他真的喜歡背書流暢的感覺,相較於識字來說,這能夠讓他感到很有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讓他覺得,自己彷彿會認字了,媽媽知道這是自欺欺人。之前,我嘗試著矯正他這種心態,但是我後來發現,這種成就感能夠讓他喜歡學中文,在國外要維持中文自學教育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不如讓孩子先有快樂、喜歡的感覺,就算這是一種假象,但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學習,中文教育才能夠長久地走下去,我想,先騙騙自己,未嘗不是辦法。
對!沒錯!用他的背書法吧!再等一陣子,說不一定,湯圓都會一一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