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識字三階段



Moria Flaig
26. März 2017






識字三階段

自從教導諼諼學中文以來,我發現他的識字過程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認句階段:能夠全句流利朗讀出,但是無法識別詞與字。第二階段,認詞階段:能夠認讀兩個或三個字的詞,但卻無法識別單一的字。第三階段,認字階段:識別單字。

孩子在第一階段能夠順利讀出「來來來,我們手拉手,大家都是好朋友」,卻不會讀「拉手」、「我們」、「都是」、「好朋友」。在第二階段能夠讀「我們」、「好朋友」卻無法認讀「好」、「朋」、「友」三個字。在第三階段才將個別的單字分開認讀。

第一階段:認句階段
我一向以「直接閱讀法」來教諼諼認字。一開始我們使用繪本,進行方式是先將整本故事朗讀幾次,媽媽同時指讀,等到孩子將整篇故事熟記之後,媽媽再逐字指出,由孩子自己朗讀出來,文章顯然「背」得很順,但會朗讀並不代表著會識字,若以單個字來考問他,就認不出來,這表示,孩子只是會背書而已,並不識字。

為了確定他真的有在認字,而不是靠記憶背出整篇故事,於是我把整個故事鍵入平板電腦,做成簡報,每頁鍵入一句,每一字都附注漢語拼音,然後第二頁出現同樣的句子,但去掉漢語拼音,就這樣重複讓孩子讀幾次。因為諼諼會讀漢語拼音,沒有漢語拼音可讀時,只能憑著記憶讀出整個句子,但有在認字嗎?答案是,沒有,而是在背書。但沒有關係,我發現他會「認句」。

先讓孩子順著故事內容,讀出個別的句子,讓孩子讀幾次之後,我讓孩子「不照順序、跳著讀」(這就是簡報的好處),看看孩子能不能「認句」,很神奇的是,跳著讀,完全不順著故事情節讀,孩子卻會「認句」,如果問他個別的字時,卻不會「認字」。

第二階段:認詞階段
繪本的故事都比較長,字數很多,諼諼完全靠著背的功夫,來「讀出」一篇故事,當然也根據對於字一點的粗淺印象,來「認句」。進入第二階段之後,孩子還是只熟背了整篇故事,並不俱有識字能力,但是經過前面的「認句」練習之後,他的確也認識了幾個大字。相對於第一階段的朗讀、背誦、和「認句」,第二階段就是精讀了。先不要求孩子能夠認出個別的字,而是先讓他精確地讀出「詞」。於是,我將整篇故事重要的詞,製作成簡報,因為在讀句時,已經有音標輔助了,這個階段中,我省略了音標,讓孩子自己讀出故事中重要的詞,很神奇地,孩子的確能夠根據第一階段「認句」的學習所得,認出個別的詞。別忘了!在操作簡報時,最好不要按照故事的順序顯示,以免孩子以背書的方式猜解。

第三階段:認字階段
最後的階段,就是認字了,我指出故事中一些重複出現的字,看看孩子經過前面的練習之後,有沒有認識個別的字。諼諼認讀個別的字的能力很差,背一整本繪本、認句、認詞,進行還蠻順利的,但對於認單一的字就顯得非常地困難。比如:很快就能認「我的」、「你的」、「他的」,但是「你」、「我」、「他」卻經過了很長的時間才學會。正如「大魚」會認,卻認不出常用字「大」。

第三階段是最難熬的一個關,諼諼在第二階段棧戀非常久的時間,在我差不多以為回天乏術、無可救藥了、就要放棄時、才有點起色,他終於以緩慢的速度將兩字分開認讀了,媽媽終於熬過了這一關。這時,我早已經放棄落落長的繪本故事,改用短小精悍的國語課本。這個過程拖了很久,雖然還不是字字都能精確地認讀出來,而且在技術上並沒有完全脫離第二階段「以詞猜字」的閱讀策略,認讀的單字雖然有持續地正在增加,但是基本上,「以詞猜字」的認讀方法仍然一直在使用著。


今天,諼諼在漢字認讀上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們上了一課全新的課文(南一版一下第四課),我想試試孩子的認字能力,於是我一反過去的習慣,完全沒有導讀(註),直接讓他自己大聲朗讀,因為孩子對於這一課的課文完全陌生,這樣一來就可以測出,孩子是在認讀還是在背書?我逐字地指著要他讀,生字由我自己來念,國語課本的好處在於,生字全部列在課文下面。果然!除了生字之外,整篇課文諼諼都能讀出來了。雖然讀坑坑疤疤的,相當吃力,這可是孩子第一次自己認讀一篇文章,他能夠完成這項功課,相當地不容易。
註:媽媽念一句、孩子跟著念一句,我稱之為導讀。

由於這一課不是新詩體,而是敘述文,所以篇幅較長,近百字,沒有辦法靠一次導讀就能夠順利背出全文,我心想,與其花時間訓練他背書,不如讓他直接讀,讓他一顯身手。一口氣讀完之後,諼諼自己也感十分地驚訝,哇!自己會認字了!好像開眼開光,所看到的文字世界與以往有所不同了,自己終於達到不可能任務,之前,他老是說:「認字我不會!」

終於!今天讓媽媽看到下鍋的湯圓悄悄地浮現。(註:關於煮湯圓理論,請看近文『新階段:識字障礙』)

其實小孩子的認字模式跟學校的教法,正好相反,小孩認字是從先整體開始,然後再慢慢地認識個別的字。順序是從文到句,再從句到詞,再從詞到字。而我們國語的教育,卻過於強調寫字,每個字寫個十幾二十次,再從寫中來認字。從諼諼身上可以看到這個方法的缺失,他往往字有寫而沒有認,可見他識別單字能力不佳啊!

孩子的認知是先從「文」和「句」開始,並非從個別的「字」和「詞」。在孩子的認知世界中,對於故事的內容和情節都是先整體瞭解,而非先對個別的單字進行理解之後,才理解全文,但制式的語言教育大部份以相反方向進行,先學字彙,其次文法句型,最後才是文章。就算在澳洲,拼字考試(諼諼的學校每星期進行一次拼字考試)也是考拼寫單字,與之相較,在德國考拼字是聽寫一篇短文,不是考單字。諼諼拼寫單字的能力較為遜色,但是聽寫短文的能力卻很好,可見一斑。

我想,應該使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中文:識字應先忽略認讀單字,這是什麼道理?難道認字的目的不是在認字,我好像在說,學鋼琴不是在彈琴一般。沒錯!一開始不要要求孩子認字,要先讓孩子認「文」和「句」,再逐漸轉換成認「詞」。學鋼琴不是在彈琴嗎?我想,在彈琴之前,就先讓孩子淺嚐一曲動人的小奏鳴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