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讀詞卡



Moria Flaig
11. April 2017






讀詞卡

最近我家的中文課有重大突破,在沒有導讀之下,我試著讓諼諼自己讀一篇全新的課文,並在生字一旁標上漢語拼音,看他能不能自己讀出課文來?一試之下,果然,他能夠將整篇約一百字的文章讀出,這表示,過去所學過的字終於認得出來了。

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只要我們鍥而不捨、不輕言放棄,秉持著一顆堅持下去的決心,原本是字盲的諼諼,漸漸地也識得幾個字。

然而,後續的發展卻是,在進入下一課時,諼諼拒絕自己認字,要求像以往一樣導讀、指讀、跟讀,他要不知不覺地識字,不願去經歷那種老是回想不出來的痛苦。鑑於孩子的傾向與喜好,我也不強求,回復了以往的教法:媽媽指讀、孩子跟讀,讀書識字貴在不知不覺之中,這樣就不必面臨叫不出字來的窘狀,我能夠瞭解孩子的想法。我也不求識字效率,只願找到一個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保持學習的動力,喜愛學習中文更勝於識字量,既然孩子愛以前的方法,我就恢復舊法唄!

雖然我以保守的態度,不求躁進,以緩緩的腳步來進行中文自學。同時,我卻必須想出一個新辦法來改善他識字上的弱點,我第一個想出來的辦法是加強「讀詞」的能力。諼諼認讀漢字時,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字一移動、換了位置就認不出來了,比如:今天在讀南一版一下第七課『看海』時,他會讀「看海」、「春風」卻不會讀「海風」,「海」的位置一調換了,就讀不出來了。可見他在媽媽指讀時,他只是記強「音」,不去認字形;就算有認字形,也只認第一個字,不認第二個字。所以,一旦「海」調換了位子,就認不出來了。比如;會認「白雲」、「花朵」,卻認不出「雲朵」,因為只認了開頭的「白」和「花」,略過了「雲」和「朵」。

為了改善這個缺陷,我想到一個辦法,不如,製作一些讀詞卡,使用課文中曾經出現的字,讓孩子認讀,並將以前學過的字組合成「詞」,讓他多見見,字與字之間不同的組合,說不一定詞看多了,讀詞的經驗多了,就能夠提高識字能力,不必老是對著新詞,心裡有著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口裡卻蹦不出一個音來。此外,也可以將字形相似的字一起認,如:包、跑、泡、抱、苞、飽。以前曾經使用平板電腦做過這樣的簡報,但我還是覺得將字寫在實體紙上,讓孩子能夠拿得到、摸得著,還是比較實在點。




我曾經在FB與網友討論過,兒童在識字上是否有先認「句」和「詞」,再認「單字」的特點?有些家的孩子和我家的一樣,只認詞,認個別的單字很吃力,那些媽媽也發現,孩子只記「音」,不願意認字形。巧的是,住在國外的小孩特別有同樣的問題,大概是因為缺乏看字的經驗。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家長也反應,如果使用字卡教孩子識字的話,結果往往是相反的,通常孩子只認字,不會認詞。據我的推論,通常讀字卡的孩子年齡層較低,有的甚至小到三歲之前就開始讀字卡了。若是等到學齡階段才開始識字教育的話,通常家長不會只教字卡,而是以教授書本為主。

總之,諼諼喜歡「詞」不喜歡「字」,無論原因為何,我想,他既然喜歡「認詞」,那暫時不勉強他去「認字」,還是繼續以往的方式,課文直接導讀、直接記憶、直接認字,以閱讀整篇文章來認個別的字,並且讓他儘量多讀多認,從豐富的閱讀經驗中,多接觸各種不同詞的組合,像:大魚、大雨、大人、大家、大笑,等等,從閱讀經驗中來歸納出「大」,而非認了「大」之後,才認:大魚、大雨、大人、大家、大笑。等這些閱讀經驗累積足夠時,漸漸地孩子就能認個別的字了。

鑑於諼諼喜歡「詞」不喜歡「字」,我想,不如利用目前所學過的字,趁著這個假期時間上比較充裕,不如做一些詞卡,來讓孩子讀一讀。一來、可以擴大字彙量;二來、孩子可以藉此瞭解到,中文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即是造詞。透過字與字之間的組合,不需要學新的字,就能夠表達一個新的概念了,認詞越多、閱讀能力也就越強。

綜合上述,讀詞卡包含了兩項功能:一、歸納原則:從大魚、大雨、大人、大家、大笑來認「大」。二、調動字的位置來幫助識字:諼諼會認白雲、花朵,卻認不出雲朵。可見,在學「白雲」、「花朵」時,只認第一個字,現在將「雲」的位置調換,變動成「雲朵」,讓孩子也能認識「雲」。

一般人在談閱讀時,總是強調識字量,卻忽略了識詞量。而中文的特色正是,藉由字與字之間的組合來形成新的概念,諼諼記詞的能力比記字強,但是在遇到新詞時,徒有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要直接反應讀出,還是有很大的隔膜,若是不時地加強讀詞的能力,說不定能夠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延伸閱讀:

閃字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