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讀經:一個美好的理念



Moria Flaig
4. April 2017






讀經:一個美好的理念

最近在FB遇到一個讀古文經典的家庭,我曾經多次在部落格談論到讀經派的識字法,但是卻未曾如此貼近地接觸一個讀經的媽媽,縱使大家想法不盡相同,但是我想,為孩子精心構想一種教育路線,每個母親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自己對於讀經派「直接閱讀識字法」多有援用,但是我們不是一個讀古經的家庭,諼諼也讀經,但是他讀的是聖經。我曾經多次試著讓諼諼背唐詩宋詞,老實說,他不是很喜歡詩詞,這麼美麗的語言居然不喜歡?我想,那是因為讀不懂的關係,與之相較,白話文要記憶很容易,不必背也記得,不用解釋也能夠懂,但古文就不同了,經過反覆訓練才能夠背出個大概,就算背全了還是不懂,鑒於孩子的能力和興趣,我最後選擇放棄古文。

讀經派的基本理念是:記誦為本,識字為次,朗讀為本,強記為次,古文為本,白話為次。能誦就能背,能背就能識字,能識字就能讀。不學注音,不學音標,不學寫字,直接認字。我後來在實踐中發現一個盲點:能「記音」不見得能夠「識字」,諼諼就是這樣的孩子,背書很快,但是認字很慢。

讀經派利用古典經文為教材,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古典人文素養,並相信這種素養唯有從小紮根,才能深根,才能潛移默化。他們強調,兒童有個特點,記憶力超強,但理解力薄弱,他們就是利用兒童記憶力強的特點,進行古典教育。一旦過了黃金時期,孩子的大腦發育就漸漸加入分析理解階段,逐漸喪失背誦的能力,就錯過填牛階段(不同於填鴨,牛會反芻),更遑論要孩子親近難讀拗口的古文了。

然而,讀經派的這些理念,我幾乎全都用上了:直接認字、朗讀背誦、填牛反芻、煮湯圓理論等等,就只差沒有用古文當教材了,唉!人家填的是古文經典,我填的是國語課本唷。

在自學中文的過程中,諼諼表現出對於背書強烈的喜好,既然如此,媽媽應該善用孩子的這個特性,讓他多背點雋永深厚的文字。我試過!諼諼背書能力強,但只表現在感興趣的事情上,像是落落長的恐龍學名,或是國語課本的童詩、繪本故事等等,他曾經把『這不是我的帽子』、『包姆凱羅三部曲』全部背起來。但是不喜歡古詩古文,鑒於孩子的喜好,我還是維持國語課本的進度,不會把自學中文的內容全部改成背古詩古文。



然而,讀經是一個美好的理念,我愛唐詩宋詞,而心裡面的糾結是,我不想讓孩子天天搖頭晃腦地背誦不知所云的文字。我也承認,背經典並不一定要百分之百理解文意才能夠背,但是瞭解個大概是必要的,只有瞭解大意後,隨著年紀增長,孩子就能自己慢慢地去咀嚼文本內在深層的意涵,這也是讀經派所強調的「反芻」。

而古文難的地方就是在這裡,解釋起來,還真不容易啊!我教孩子背「白日依山盡」,多棒一句啊!有三個字諼諼認得,非常優美的畫面,諼諼就問了:「媽媽!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呵!解釋起來意境還真的全沒了,詩的意境有所謂的「盡在不言中」,這不是孩子現階段能夠體會得出來的。

再者,我讓孩子背古詩古文首要的目的在於識字,而識字最終的目的是在於閱讀,而非儘止於識字。光是識字而沒有讓孩子進行有意義的閱讀,無法讓孩子藉由識字的能力去獲取知識,甚至進一步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這樣孩子是無法從識字中得到閱讀的樂趣,即使孩子能夠因超強記憶力而背了一些經文,我想這並非閱讀的目的,而只是停留在識字的過程之中而已,因此,我並不贊同,為了要加速識字效率,而犧牲了閱讀本身的意義和樂趣。

在台灣不少人提倡讓兒童背誦傳統的啓蒙經典,如:『三字經』、『千字文』等等,更有今人撰寫的『中華字經』。據說,背誦『中華字經』能夠大幅度地提高低小學童的識字量。

但我相信,識字只是一個過程而已,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喜歡閱讀,徜徉在文字的世界中,樂此不疲,親近書本才是教導小孩識字的目的。我教孩子識字是要培養一個愛書的孩子,而非認字天才,若硬逼著孩子背『中華字經』,就算在短期間可以識字幾千,但是這部經在內容上有點牽強(作者為了要不重複用字),我很懷疑是否有背的價值?

我不在乎識字能夠三千還是五千,就算只閱讀童詩繪本,識字量會提昇得較慢,我寧可慢工出細活,也沒關係,閱讀也要悅讀嘛!讀得痛苦、背得痛苦,就違背教導孩子讀書識字的初衷了!在這個考量之下,我很快地放棄了,讀經這一個美好的理念。但我也不反對,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一番!

至於潛移默化,培養儒雅的人文氣質,我想,光是背背書是不夠的,家長也要認同經文的理念,落實於家庭教育之中,才能讓孩子言行得以潛移默化,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