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入學階段的反抗期



Moria Flaig
24. Mai 2017





入學階段的反抗期

關於反抗期,有很多人談兩、三歲時的「trouble two」和青春期的風暴,但甚少人著墨於六歲入學期間的反抗行為,諼諼目前正處於這一個階段,卻難以在網上找到對策來應付。

諼諼快六歲半時,反抗行為越來越明顯,直到現在快要七歲了,暴風圈還沒過境,本以為上學之後會改善的。一開始的確有明顯的改變,在學校必須服從老師,入學之後,突然之間變得很乖巧、很順服。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服從效應沒有擴大到家中,反而比以前更變本加厲,最明顯的行為是:「爭辯」。

本來以為,他的中文沒有好到跟媽媽「據理力爭」的程度,畢竟他從沒有過在中文的環境之中生活過,理應欠缺使用中文和人吵架的能力。其實不然,很明顯地,英文爭辯的技巧全然地可以用在中文之上。諼諼去上學之後,突然變得伶牙俐齒,很會爭辯,而且都用中文和媽媽爭辯呢!

怎麼會這樣呢?學校中既然沒有同儕讓他用中文吵架,這爭辯的技巧是從哪裡來的?我想,三語寶寶與人爭辯吵架關鍵點並不是在語言上的措辭,而是只要學如何立論,這種能力都可以運用在三語之上。由此可見澳洲小學重視立論?只要學會立論,就算中文不太靈光,一樣可以頓時之間讓一個乖乖牌的小孩變得伶牙俐齒、讓人無言以對?等等!媽媽先別高興得太早,可能還有隱情。

難道是孩子接觸了學校的環境,從同學的行為中學來的?可是同學都說英文呢,怎麼全英語的環境能夠一下子讓中文能力提高這麼許多?

家中電視網路都沒有,諼諼唯一的中文來源是媽媽。最合理的推論應該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很有可能,上學之後,因為每天為了接送上下學、午餐盒、寫作業、學中文,讓媽媽不滿的事情縱然高增,因而批判的用詞也跟著高增。生活裡比起過去多了很多麻煩事,無形之中,親子之間的衝突增加了,孩子的伶牙俐齒其實是從我這裡學來的,而不是模仿同學。

諼諼自己也說了,學校同學會跟老師爭辯,那是有樣學樣嘍!回家之後,不滿情緒一爆發,不管媽媽反應如何,也要跟媽媽據理力爭。我想,最合理的解釋是,行為模式是觀察同學而來,言語措辭卻是模仿媽媽而來的。

諼諼行為上的表現除了在爭辯之外,還特別表現在挑食上,自從上了學之後,變得特別會挑食,他自己也說了,比無尾熊還挑,不僅挑食,而且還挑剔。午餐盒因為無法保溫,就算是喜歡吃的食物,也寧可餓著不願吃變冷的食物;學校規定不能帶甜食,雖然喜歡吃甜食,也堅持不吃,原封不動地帶回家。零用錢不用來買食物,卻只用來買冰淇淋吃,學校裡沒有賣他喜歡吃的食物?唉!冰怎麼能夠當正餐呢?

午餐冷了也不吃、水果切塊變黑也不吃、食物搭配錯誤也不吃,弄得媽媽束手無策。是孩子變得比以前更會反抗呢?還是學校的環境有很多限制引起心理反彈呢?

總之,入學意味著孩子暫時離開父母的保護傘自己在外奮鬥,自己去面對外面世界的人事物,孩子大概覺得自己得到某種程度的獨立了,因此要求他人要尊重他的想法、他的選擇、他的決定,就算是餓著了,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要媽媽管太多,當然要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