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閃字卡效應



Moria Flaig
4. Mai 2017








閃字卡效應

最近在網上PO了一文:『漢字認知歷程』,文中大略陳述了,我最近對於孩子學習中文時的觀察所得到的初步結論。網友也提供寶貴的反饋意見,他們的意見與我的觀察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閃字卡」的問題。

其實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的確有很多家庭使用閃字卡來教導孩子識字,然而使用閃卡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是:閱讀閃卡的孩子,識字量高,但通常接受繪本的程度較低,我不是說這些孩子完全排斥繪本,不喜歡故事書,而是媽媽們反應到,繪本相較於閃卡,比較沒有識字效率。

初步來看,「閃字卡效益」似乎能夠推翻我的假設,我在『漢字認知歷程』中假設了:兒童識字之初,先讀詞再辨認單字,因為「詞」完全符合日常語用的認知習慣。然而,閃卡都是單字,這些兒童讀了閃卡之後,若是沒有具備把字組合起來的能力,基本上,他們是不會讀詞的,因此,讀閃卡的孩子反而是:讀字先於讀詞,不喜歡閱讀繪本這樣的文本。認知歷程與我的假設剛好相反。

然而,或許大家已經觀察到,讀閃卡的孩子,都是年紀很小時就開始讀了,雖然我沒有做過確切的統計調查,不過初步印象是很多孩子兩、三歲就開始了,有的甚至早在兩歲之前。以大腦的發展來看,其實兩、三歲幼兒對於閃卡上的字,基本上視為圖像,而非文字,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還處於前閱讀階段,大腦側化還沒有完全,此階段的幼兒擅於辨認圖形,並不善於處理文字。因為他們的大腦處理訊息的活動還側重於右腦,右腦擅於處理圖像。

於是,在這裡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辨認閃卡的能力是不是等同於閱讀能力?讀閃卡的孩子是不是將字組合成詞的能力還很薄弱?對於有完整文本的繪本的閱讀能力也尚未具備?

同時我也發現,識字教育開始較晚的小孩,通常不會讀閃字卡,家長通常會讓他們直接閱讀書本,正符合一般學理,幼兒自身的語言發展大約在五、六歲左右發展成熟,這時候的兒童開始有了自己閱讀文字的欲望。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幼兒的大腦側化逐漸走向高峰,逐漸地從圖像式思維轉變成語言邏輯式思維,因而對於閱讀文字產生了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國家的識字教育開始於這個階段的原因。學齡期的幼兒已經不擅於閱讀閃字卡了,相較於稚齡的幼兒來說,他們更擅於處理文字的訊息,因此,繪本反而是更有效的教材與讀物。






基於人類大腦發展的歷程,有學派注重開發右腦,甚至倡導不要太早跟嬰兒說話,太早使用語言,多讓嬰兒看圖片與閃卡,還有幾何圖形,使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延緩大腦側化的過程(從右腦轉移到左腦),讓右腦得以充分開發,發揮右腦富有的創意特徵,讓嬰兒日後繼續保有創意。

在諼諼嬰兒期,我也看了不少此類相關訊息,基本上,我並沒有採取這種單一偏頗的方式來開發左腦:禁語,只有圖片刺激,沒有語言輸入。反之,面對無聲無語的嬰兒,我的話超多的。我的方法是,隨時隨地搬一堆書讓孩子盡情翻閱,然後讓孩子一一指認圖中的物品名稱(媽媽說、孩子指認)。

這樣對於嬰兒的語言發展有幫助嗎?諼諼開口開得晚,但是他跳過模仿單詞的過程,開口沒有多久之後,就能夠表達詞義完整的句子,而且會跟大人對話,起步晚,進步快。最終而言,我覺得效果還真不錯,因為他在指認圖片的過程之中,學到非常多的語彙,從中他也得到了對於圖片仔細觀察的能力。換言之,我使用圖片來對應語言,讓孩子從識圖的過程中來學習語言。

然而漢字閃字卡所使用的方法正是如此,以圖片來對應語言,一個音代表一個圖片,因此,幼兒能夠藉由閃卡而識字。但是,這並非是閱讀,識字的確是閱讀的基礎,但是嬰幼兒能夠識別單字,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具備了閱讀文本的能力,因為他們還不俱有將字組合成詞、將詞組合成句子的能力。以反方向的進程來說,幼兒能夠記誦簡短的故事,並逐字指認,這也不代表這個孩子俱有閱讀的能力,文本內容一改變,他們就讀不出來了,可見只擁有對字對音的能力。

怎麼樣才是俱有閱讀的能力呢?同樣的字出現在不同的文本之中,而能夠順利地在上下文中順利地認讀出來,這才算時俱有閱讀能力。

至於,讀閃卡的孩子進入學齡期,開始閱讀文本時,這時候的閱讀能力如何呢?嬰幼兒期的閃卡訓練能不能幫助日後閱讀?我並沒有積極地訓練諼諼讀閃卡,所以無從判斷!我只能從其他媽咪們片段描述中來判斷,這有待讀者提供更多的訊息,我才能夠,略窺一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