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礦工





  最近迪士尼製作的影片《白雪公主》上映,引起各界熱議,這部經典之作曾爲迪士尼奠定了電影界大佬的地位,今年卻成了票房毒藥。

  拍攝過程中,這部電影曾引起兩大爭議︰公主是否一定要皮膚白皙若雪?以及小矮人是否是該由侏儒來扮演?這部電影從製作到上映,給人一種印象,單純的童話故事演變成各族群間的口水戰,從膚色種族、侏儒歧視、以巴戰爭到政治正確,應有盡有,真不知大人想要藉由這部影片,向兒童傳達什麽樣的訊息?

  畢竟出錢買票入場的是、代表各種言論立場的父母們,無人問兒童想看什麽樣的白雪公主?

  目前的討論,大多集中在白雪公主飾演者Rachel Zegler身上,她被辣評爲黑雪公主。有人說她毀了所有人童年美好的回憶,有人說她解放了白雪公主,無論你是站隊哪一邊,這裏不再針對膚色進行討論。

  要補充一點,白雪公主德語原爲︰Schneewittchen,witt源自低地德語,也就是標準德語的weiß,白色之意,chen是字尾綴詞,意為「小」,可直譯為「小雪白」,與迪士尼官方强行爲公主「抹黑」截然不同。

  至於七個小矮人,並未出現在原著標題上,但出現在故事情節裏,本文針對小矮人這個議題,試圖做另一種無關於政治與歧視的討論。

  鏡頭倒轉回到兩年半前,因萬聖節學校放假一週,趁著秋日還有微暖,遂帶著小蘿蔔頭們到郊外「踏青」,不過這次踏青地點相當特殊,是地下活動。

  我們三個大人帶著七個小矮人去參觀一座礦山,原來黑森林是座金山銀山啊!自中世紀起,這裏盛產銀礦以及其他礦石,我們這附近不遠處就有個礦坑,竟然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十三世紀時歐洲還未從中國引進火藥,德語稱爲黑粉(Schwarzpulver),黑粉發明於中國唐朝,曾與兒子追過《長安十二時辰》,戲裏靖安司追查的闕勒霍多就是火藥。沒有火藥,歐洲中古礦工們如何挖礦?其實很簡單,他們用的是簡陋的鐵錘與銼子來挖掘,一痕一鑿的痕跡,在石壁上清楚可見。

  直到十六世紀,黑森林人才使用黑粉來採礦,當時的產量曾經高達︰五年内產出三噸的銀礦,以現代的價值來計算,也是一筆無與倫比的巨大財富。不過,礦山開採權在中世紀屬於貴族,在階級社會中,礦工們也只是附庸於貴族,像農奴一般,應該是世代爲礦工,據説直至今天,這座礦山還是歸屬於貴族所有。

  解説員還提到一件事情,立馬將我的思緒帶入童話世界。他說,古時候的礦工都長不高,最高只能長到一米三,有些隧道的地段低矮得只有小孩子鑽得進去,我們的七個小矮人鑽進去了,三個大人只能苦苦候著。

  爲何礦工都長不高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礦工長期在黑暗裏挖礦,終日不見天光,缺乏維他命D,因此骨骼長得並不好,全都停滯在小孩的身量,矮小的基因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直到今天依稀可見,黑森林人都長不高。

  衆所周知,格林童話中有不少小矮人的故事,《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便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童話了。七個小矮人的職業是礦工,出門採礦回來時,卻發現白雪公主被巫婆毒死了,白雪公主的故事不就跟礦業的背景對上了嗎?

  爲何七個,歐洲繼承猶太基督教,「七」這個數字廣泛被應用,上帝創世第七日是安息日,一週不是有七日嗎?《格林童話》集結於十九世紀上半葉,故事裏開鑿挖掘礦石的七個小矮人,極可能是礦山裏身材矮小的礦工。礦工們挖礦時都要戴頂高高的尖帽子,解説員說是爲了防止在黑暗中起身時,頭部撞上岩壁,這與小矮人戴尖帽的造型相仿。

  直至今日,一般德國人的庭院中,通常會擺設這樣戴著尖帽的小矮人(Gartenzwerg),造型與迪士尼的一模一樣。

  後人研究,白雪公主的故事流傳於美因兹河、黑森(Hessen)地帶的深山裏、以及上巴伐利亞地區,故事裏的七個小矮人雖不是黑森林的礦工,大概也是一般德國人所認知的礦工了。格林兄弟將民間對礦工矮小的刻板印象,寫入白雪公主的故事裏,成爲深受兒童喜愛的小矮人,身材矮小,外型可愛,富有憐憫心,七人一起工作生活,與兒童性喜聚集的特質十分近似,讓兒童觀影時,能自動代入小矮人的角色。

  不過千真萬確的事情是,黑森林人與一般德國人相較,身量都特別矮小,莫非都是礦工的後代?

  我不禁要如此推論了。

  矮,是黑森林人普遍的身高,黑森林礦區自中世紀便開始開採,矮個子的基因代代相傳,我懷疑黑森林人身上都流有礦工的基因,因此個個長得十分矮小。

  而日耳曼人卻是著名的大個兒。

  德國一般人家的前庭後院,都會擺著幾個生動可愛的小矮人,不知是德國人模仿了迪士尼的小矮人,還是迪士尼仿照了德國的小矮人?根據早年的插畫,十九世紀末的小矮人形象與迪士尼畫的有百分之百的相似度,可見當時華德迪士尼創作小矮人時,力求保留童話原型。

  至於鄰國王子這個角色,也符合日耳曼地區小邦林立的歷史背景。而小邦國的城堡,是否皆如新天鵝堡美輪美奐?曾經去過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那裏有座舉世聞名的城堡,也是迪斯尼的Logo,貌似新天鵝堡,我還特意近距離看了一下,迪士尼版的新天鵝堡,確實只有用木頭搭建,與真正的新天鵝堡實打實的石頭,相去甚遠。

  德國城堡林立,確實與中世紀小國寡民的政治局勢有關,新天鵝堡的建造者,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癡迷於華格納歌劇,沉醉於中世紀騎士傳奇與神話故事,因此建造了新天鵝堡,他也獲得童話國王的稱號。

  一則童話的產生,周邊要配合的,有小邦的歷史、有蓋城堡的國王、還要有辛懇鑿礦的礦工們……在這些條件背景之下,魔改白雪公主是否有其意義?如今的「她」是否更符合現代人對童話公主的認知?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礦工》—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 


安徒生童話





相較於格林兄弟收集民間傳説,安徒生則是創作童話,寫出來的故事,更像是為成人創作的諷刺小説,如同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有過之而無不及。

抓不住泡沫愛情的美人魚、汲取火柴霎那溫暖的小女孩、只有真情才能融化堅冰的冰雪皇后、歷盡世人嘲諷而羽化成美麗天鵝的醜小鴨、穿著由僞善裁製的新衣的國王……

説的都是世道人心!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德式贅婿文化





最近爲了婚禮,忙得焦頭爛額,累得精疲力竭,今天還在補眠。

新娘是兒子嬸嬸的妹妹,新郎則來自斯洛伐克,這是一場以新娘家族爲主的婚禮,基本上我們這邊因人多勢衆,在過去筆者經歷過的幾場婚禮中,無論男方女方皆能取得地主氣勢,這次我方是嫁女兒,無形中卻彌漫著一種深濃的「入贅」氛圍。

「贅婿」這種婚姻組合,在德國挺常見的,並非全因男方是外國人的緣故。兒子的姑姑們出嫁後,也大多住在婆家,或是只跟婆家來往,與夫家聯繫甚少。兒子的一個姑丈是羅馬尼亞人,也是個全職贅婿,跟岳父岳母吃住在一起,妻子出外工作,丈夫在家相「妻」教子。兒子的兩個叔叔,其中一個過去也是跟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也算是「嫁入」妻族,另一個則是全職煮夫。

這種「嫁入妻族」婚姻形態的形成,與德國稅制有關,雙薪獲利程度並沒有高於單薪,於是許多男性在婚後、選擇了在家相「妻」教子這條路。

自己懷孕時,也曾對婆婆說,想生女兒,因爲女兒會招來女婿,而兒子將來則跟著新娘遠走他方。在德國,現實中的婚姻文化也真是如此,婚後小倆口跟女方家族走得近,與夫家形同陌路。再加上教會强力膠般的連帶,人脈以女方教會為核心,女兒往往與娘家緊密相連,女方家族勢力越是龐大,這種狀況越是明顯。

於是,新郎被迫融入女方家庭,經濟上也是由女方出資,蓋房子也是由女方發動人脈,出錢出力,毛坯房完成後,其餘的牆面地板等細工就全由女婿一力承擔。女婿的「業績」全憑蓋豪宅的能力來展現,無人關心他的事業與生涯規劃,理由很簡單,房子蓋得如何可以目測,職場上,無論你是誰?與我何干?

將來若是離了婚,男方就要準備一大捆資料,證明自己對房子曾經辛苦付出,否則極可能連一塊磚也拿不到,還要月付妻子孩子贍養費。

婚後小倆口,不只有參與例行教會活動,與女方家族做緊密連結,婚後日常、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女兒通常也會請母親幫忙,不會主動去問婆婆,爲了生活方便起見,德國女性大多傾向選擇「贅婿」爲結婚對象。婆媳問題古今中外皆然,而岳母與女婿間的摩擦,就比較絲潤圓滑,雖然實際上也是暗流洶湧,並不如婆媳之間的衝突劇烈難圓。

尤其,基督徒大多生很多,小孩數目是信仰虔誠度的衡量標準,小孩多,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就異常頻繁,再加上現代社會都是雙薪家庭,年幼的小孩由誰來照料?開口央求母親總比起央求婆婆,來得容易許多,孩子又外婆帶,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也不會造成婆媳問題的導火線,我想,這也是造成德國婚姻文化中、贅婿氛圍濃厚的主因之一。

傳統父系社會依然存在,尤其是教會保守的環境中,倫理教育不斷强化著灌輸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女子還是被期待在家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事情吊詭之處也就在這裏,正因傳統的性別角色在教會中不斷地被教導與被深化,這導致了教會中的女性根本不願意外嫁,傾向找一個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讓他在家庭中披著父權社會的外衣,實質上扮演著贅婿的角色。

女性以此平衡,在社會中男尊女卑不公平的待遇。


德式贅婿文化》—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