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注音符號



Moria Flaig
26. Februar 2017



瑪瑙花園


注音符號

自從我家使用阿媽從台灣寄來的國語課本之後,諼諼對於每個字旁邊的注音符號感到十分地好奇,老是問媽媽那些注音符號應該怎麼讀?鑒於之前諼諼在中文學校學了漢語拼音,我知道,學會音標的後果是什麼?注音會讓孩子不願意認字,因為幾個注音符號比起三千漢字,實在容易太多了。

我當然不希望他只讀音標而不認識字,當時進入中文學校時,感覺上是,諼諼像是生來就會漢語拼音,其實我一點都不訝異,對於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來說,漢語拼音相當地容易,再加上他中文本來就相當地流利了,只要有個提示,他馬上就會聯想起字的讀法。比如:「抱」的讀音以P來提示。沒錯!小孩子天生就知道走捷徑。於是,自從把孩子拉回家自學之後,媽媽狠下心來,不教注音符號。但是紙包不住火,孩子卻自己從中得出幾個注音符號的讀法。

他注意到了,「大家」兩個字旁邊都注了Y,可能是因為Y與字母Y的字形一模一樣,但讀法卻不同,而引起了他的注意。的確,我應該教注音的,孩子都能夠自己摸索出來了,可見他很需要音標的提示,既然孩子有興趣,會讀注音的話,說不定是認字的一大助力,這樣一來,媽媽可就省心多了。

在中文課進行了一段時日之後,果然字越學越多,孩子的大腦就越轉越不靈光了,識字量若能夠累積起來,是好事,但若是因為數量多了,反而加重辨認的困難,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最後變成混淆不清,那就變成了:學習的障礙。難怪,國語課本一下只進行了一半之後,就停擺,進行不下去了,字累積得越來越多,小腦袋瓜就越分不清楚了。加上後來的入學手續和適應學校新環境種種棘手的問題一一出現,我只好先將中文課擱置一旁,等學校的事情穩定之後,再繼續中文的在家自學。

的確,一下國語課本在規劃上,生字驟然增加了很多,若有注音的提醒,就能夠幫助閱讀的順暢度,就不會將一大堆字都混淆了。更何況,熟練注音符號需要蠻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識字教育可以持續進行,孩子不見得馬上變得只依賴注音符號,而不願讀字。況且,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不同,長相奇特,與ABC很不相同,孩子不一定馬上會陷入依賴的泥沼之中。

於是趁著暑假,在復習舊課文之際,順便讓他學點注音符號。他還自信滿滿地說,等學會了注音符號,就能夠讀所有的書了!當然了,殷鑑不遠,之前就是因為他太過於依賴漢語拼音,導致了,上了一年多的中文學校,大字卻沒能夠認上幾個。

這次,我不敢保證不會重蹈覆轍,然而今非昔比,諼諼已經認識了不少漢字,風險應該比以前降低了許多。況且,我捨棄寫字必伴隨注音的習字法,只把注音視為輔助閱讀發音的工具而已,並沒有要求他也要寫出注音,於是在習字時,我沒有要求他也寫上注音符號,而是以漢語發音取代。

其實,在熟讀課文的情況之下,若有注音符號來提示發音,讓他在認字時得到一點聯想和提示,我想,這樣就能夠提高閱讀的流暢度了。至於能不能自己注音,我覺得漢語拼音在電腦打字上,還是勝過於注音符號很多。以我自己為例,我就使用漢語拼音來打字,而不使用注音符號,因為我習慣寫外文,外文打習慣了,漢語拼音輸入法完全能夠配合語感來輸入,不需要額外記憶鍵盤的位置。

因此,展望未來,我並不是很在意,諼諼將來是不是能夠使用注音符號標音來打字,但我希望他至少會使用漢語拼音來輸入。而台灣的童書都使用注音符號,我讓他學注音的目的,無非是要幫助閱讀而已。以長遠目標來看,注音符號還能夠幫助孩子認識生字,讓孩子從閱讀中增加字彙量,其實未嘗不是件好事。





和孩子交換信件



Moria Flaig
26. Februar 2017



瑪瑙花園


和孩子交換信件

鑒於諼諼的英文拼字能力日益提昇,應該是到了學習寫作的時候了,學校雖然都有安排寫作時間,但是並沒有讓學童定期地把作品帶回家(他們的書籍、作業本、文具一律放在學校,不必每天往返攜帶)。因此,父母往往不清楚,孩子的寫作到底學得如何?去年底在結業式時,孩子從學校帶回了一本寫作練習本,從中可以看出,諼諼實在是個腹笥甚窘的孩子,往往只寫個兩、三行就算結束了,圖畫卻佔了大半的篇幅。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提早寫作,格子上面也都有一個大塊空白,用意就是要小朋友把要表達的內容先畫出來,若能夠畫得出來也就能夠寫得出來,這完全符合兒童圖畫式思維模式,小孩子還不能用文字來表達思緒,大多喜歡使用圖畫,而文字是圖畫的註解,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最初的提早寫作,也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的,看到童稚的作畫,還有歪歪斜斜的字跡,令人回想起童年。

學校既然不讓孩子把作文帶回家,媽媽一心想要看看孩子寫作功力到底如何?不同的是,媽媽以交換信件的方式進行。寫一封短信,問孩子一、兩個小問題,然後放在信封裡面,遞給孩子。諼諼煞有介事地打開自己生平的第一封信,還神秘地躲在自己房裡面看信,然後神秘兮兮地在房裡回信,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興高采烈地從房裡竄出來,神秘地遞給媽媽一封回信。

果然,孩子的表達方式,正是媽媽記憶中的提早寫作,給媽媽的回信時,上面附帶著美麗的插圖。插圖旁邊用英文寫著:親愛的媽媽,我最喜歡的科目是畫畫,我送上一幅畫作。

在第二封信裡面,我問他是否喜歡學中文?諼諼居然說:「我喜歡學習中文,如果妳給我買獎品的話。」並附上一副樂高玩具的插圖。不知道,他在哪裡讀到,英文書信的常規是,在最後我們通常都會寫上:sincerely yours,他卻寫上sincerely your son。

有一次,睡覺前遞來一封信,打開一看,寫的是卻是:「good night mum!」旁邊畫上了一個紅心,讓人覺得好溫馨噢!誰說兒子不貼心呢!他們也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呢!說不一定,等孩子大了之後,還願意以這種方式和你分享他們心中的秘密呢!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英德中法四語閱讀



Moria Flaig
25. Februar 2017







英德中法四語閱讀

我家三語教育的目標,除了三種母語在聽、說、讀、寫上力求流利順暢之外,另外我還引進了法語一外語。讓孩子在入學之前就接觸一點外語,目的是想要利用我家特有的語言環境,試圖在孩子母語學習的那一扇門還沒有關閉之前,就讓孩子進入外語的世界,培養孩子的法語耳朵。

我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就是在英德兩語的基礎之下,我想看看雙語、三語寶寶是否真的有如研究所指出的:擅於學習外語,而且學習方式與學校制式的教學完全不同,他們擅於直接學、直接吸收。直言之:1)我想看看,英德閱讀技能是否有助於法語的學習?2)此外,我想知道,雙語、三語寶寶是否擅於利用學習母語的技巧來學習外語,也就是未分析的直觀學習法是否也同樣地應用於外文學習之中?

提筆寫這個問題,心中感慨無限,在眾多語言中,中文是孩子最開始使用的語言,所謂母語母語!它是母親的語言,但中文閱讀之難,世界之冠,我不能怪孩子對中國字沒有感覺,但沒有閱讀能力助力,孩子的中文能力會逐漸萎縮,無法繼續滋長。尤其在入學之後,很明顯地,孩子不知道要對媽媽說什麼?因為要把學校裏面使用的語言轉換成中文來陳述,實在是很麻煩。

回顧這一年多的在家自學,諼諼的英德讀寫能力的建立與培養,進行得非常地順利,甚至一年前才開始的法語,也有了相當的閱讀能力,像是近文所提到的『高盧英雄傳』,幾本法語漫畫肯定了小小的學習成果。顯然地,在有限的條件之下,比起中文,諼諼對於法語的接受度卻很高,中文輪到讀寫的學習時,卻沒那麼順利了。媽媽費盡心機,想激起孩子對中國字產生興趣,但是孩子並不領情,有時候媽媽還懷疑,這一切是不是值得?

四語閱讀的學習,在試驗過程中,我花了很多時間為每一種語言尋找有效率的閱讀法,因為每一種語言的特性不同,學習閱讀的方式也應該不一。每種語言的閱讀學習我都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密集訓練,一個語言、一個語言地試。從文字較精簡的英文、到文字冗長的德文、字形繁複的中文、完全陌生的法文。這四種文字,我分別對孩子進行了教學,孩子對於每一種文字的接受度都不一。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我家的語言狀況和文字本身的特性。

我們居住在英語國家,英語童書來源豐富,原則上,英文只要多讀就能夠達到良好的閱讀能力。相較於德文,英文閱讀的學習,特點是開頭難,英文的拼字規則較為繁複,但是英文本身簡短,英文閱讀相對來說容易多了。而德文閱讀的學習,起頭非常容易,諼諼在一夜之間就駕馭了整個德文的拼音原則。但是德文字的組成冗長、修辭上偏好繁複的句子,以致於德文書籍難以消化。因此,諼諼的德文閱讀能力比起英文來說,顯然地低落一些。而法文的拼音法與德文同樣地規則,但比英文長,卻比德文短,介於兩者之間。目前看來,以諼諼的法語字彙量還不足以獨立閱讀,我想,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培養,才有可能進入流暢閱讀的階段,但是估計應該不會像中文一樣,識字養成的時間需要經年累月。

很不幸地,四語中,中文閱讀最難學,非但起頭難,而且也需要成人長時間的鞭策與教導,無法自學,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很難堅持下去,所以孩子的接受度最低。即便是外語法語,學習時間短、又缺乏輸入來源、也沒有互動對象,但是目前諼諼法語的閱讀能力,比起中文,越見增長,有後來居上之勢。

我深信,惟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自學才算是有了根基,因為惟有透過閱讀,孩子才算是具備了自己讀、自己探索、自己學習的能力。然而,一些研究指出,中文字雖然難學,但是兒童只消學會兩千漢字,就能夠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了,兩千字耶!乍聽之下,似乎很少,但是對於生活在國外的兒童來說,實在是很多,目前我們還在兩百之中徘徊。

看著這個數字,就覺得往後的日子不好過,後來想想,是媽媽自己心態不正確,教育又不是做業績,管它兩千,三千的,其實培養一顆喜愛學習的心是最重要的,法文不就是無心插柳嗎?我應該拿法文的學習來做借鏡,過度強調中文閱讀的重要性,反而讓孩子倒足了胃口,學習沒有成就感,孩子怎麼會喜歡上學習?然而我也發現了,孩子不是不識字,而是能夠指認,指認不就是個好的開始嗎?媽媽應該高興才對啊!昨日,反省了整體的教法,我想,應該以孩子的觀點來教導中文,不應該把大人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先像嬰兒一樣,用指認的,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呀!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一指神功



Moria Flaig
25. Februar 2017






一指神功

最近在諼諼身上發現一種奇特的識字現象:在閱讀課文時,若是要求他指出特定的字,能夠指認出來,但要他自己讀,舌頭像是打結了,思索了半天,怎麼也想,舌頭就是動不了。

自從去年八月開始,我們在家自學中文以來,識字的困難至今仍舊深深地困擾著我們,隨著入學,自學中文的時間減少後,姑且不論進度緩慢的問題,日常孩子要上學、要寫作業、還要研讀自己的興趣,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理會中文,中文被打入冷宮之後,克服識字的困難變成媽媽心中的一盆火,恨不得把書都給燒了,乾脆不學中文,大家反而能夠冷靜地過日子。

康軒版一下,我們上到一半就完全停止不進了,雖然經過幾次的復習,無奈課文的字數越來越多,孩子也越來越迷糊了,舌頭打結的狀況更是雪上加霜,這表示識字能力還是很差。於是我轉戰南一版一上,再回到字數少的格局,心想,先讓孩子多讀一點簡短的課文吧,先把基本字彙弄熟了之後,再考慮是否要往一下的格局邁進。

轉眼間,又上到了一下,南一版一下明顯地比起康軒版簡單了一些,但是識字障礙還是深深地阻礙著學習的流暢度。銜接前些日子所談到的『奇異的識字現象』:若是要他一一指認,卻能夠指認出來。這表示,他並不是完全不識字,而是識字的方式有點與眾不同,或許是缺乏語言環境所造成的,在台灣舉目所見,都是中文啊!台灣的孩子練習看字的機會很多,國外的孩子卻沒有這種福份。

能夠指認這個特點,的確是諼諼的專長,語遲,但是善於指認,他在嬰兒時期還不會說話時慣於使用「一指神功」。當時,我從圖書館借出一些兒童百科全書,將書中的圖片一一地指給他看,並且告訴他名稱,然後讓他自己一一指出來,比如,媽媽問:企鵝在哪裡?金字塔在哪裡?城堡在哪裡?小嬰兒不會說話,但是能夠指認,他就使用一指神功一一將問題給回答出來了。這算是諼諼最開始的「識字」教育吧!他每天都很勤快地翻閱一本本的書,以這種方式來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可謂世界上最勤快的嬰兒。

轉眼之間,孩子已經會自己閱讀文字了,只差不識中文字,這時候,回想起往日親子共讀的快樂時光,靈機一動,或許,中文識字也能夠像認識圖畫一般,讓孩子先用指認的方式辨別,現在先別要求他能夠「說」出來,這樣或許會比較容易。於是,我今天上了南一下第二課『春天的雨』時,就使用了指認法。與前面的課文相比,這一課很明顯地難了許多,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導讀,孩子熟稔課文之後,我開始一段段地讓他指出字的位置,比如說:「春」在哪裡?「雨」在哪裡?一一讓他指認生字。

果然,寶寶的一指神功不是蓋的,這似乎能夠幫助他克服認字的困難,雖然目前讀得還不是很流暢,沒關係,媽媽適性教育,先指認就行了,不會說,沒關係,讓孩子有時間慢慢地來。雖然至今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孩子能夠指認,卻不能自己讀出(我還沒有教注音),但是為了鼓舞孩子的學習士氣,我以利誘導,讓他自己說認出了哪些字,每指認一個字就給澳幣最小單位五分錢,識字不多的他,最後還是讓他賺了一塊錢,也就是說,在這一課中,他能夠指認二十幾個字了。

最後,我還是不放棄閱讀的最終目的:獨立閱讀。指認完畢之後,於是我鼓勵他自己把課文讀出,很可惜,還是讀得斷斷續續、坑坑疤疤,可見認字對孩子來說,還是件很吃力的事,或許,善加運用一指神功大法,能夠改善識字障礙吧!我想,近期應該先縮減獨立朗讀,先讓孩子練一指大法吧!

紅樓夢中有一句名詞:「眼前無路想回頭!」有時候試著回到從前,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種退步,而是去找到孩子最熟悉的學習方式,這樣反而能夠找到克服眼前的障礙的方法,因為那是孩子慣用的方式,以習慣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孩子的接受度最高,這不就是適性教育。


三語教育進行的模式



Moria Flaig
25. Februar 2017


Schömberg 



三語教育進行的模式

好友終於懷孕了,這意味著又有一個三語寶寶將要誕生了,我可高興得不得了。好友跟我一樣是台灣人,夫婿是英國人,夫妻兩個人都是我們夫妻的多年好友,他們目前定居在德國,我們則居住在澳洲,他們夫妻之間的溝通語言是德文和英文,我們則只有德文。假設這幾年工作地點沒有變動的話,他們應該可以順利地撫育出三語寶寶。根據他們的家庭狀況,我做了以下的分析和建議:

比起雙語教育來說,三語教育要複雜得許多,若是採取父母一人一語、外加一種環境語言的方式來進行三語教育的話,相對於雙語教育的74%來說,成功率會低很多,只有40%的小孩會成為三語人,其中33%成為雙語人,而20%成為單語人。以他們家的狀況,他們能夠選擇的策略有:1)一人一語(one parent one language)的策略;2)家庭語言(family language)。

1)一人一語(one parent one language)的策略:媽媽說中文、爸爸說英文、環境語言是德文,理論上,三語能夠齊頭並進。對此,他們可能要考慮到一個問題,夫妻之間又應該使用哪一種語言來溝通呢?是不是要只使用英語或是德語來溝通?還是持續過去英德混用的狀態?

以我家的情況來說,我們夫妻之間只使用德語交流,生活在英語環境,在家也沒有使用英語,家中也沒有電視和網路來讓寶寶接觸英語,也就是說,我家英語的來源完全得自於外在環境和書本。孩子對於語言的分別,是以不同的人來進行區分,因此,他能夠持續地與媽媽說中文、與爸爸說德文、與其他人說英文。缺點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中文從強勢語言逐漸變成弱勢語言,中文的輸入來源目前最為薄弱,只剩下媽媽一處了,而德文有爸媽兩人在支撐,加上德文書的熏陶,德文的優勢遠遠超越了中文。為了彌補這項缺失,在諼諼的成長過程之中,我積極參與中文查經活動,孩子也在五歲時進入了中文學校。無奈,在孩子入學之後,為了彌足珍貴的週末時光,於是捨棄了週六的中文學校,改成在家自學中文。就長期而言,中文學校將來還是彌補中文輸入不足的主要來源。

以他們家的狀況,媽媽對寶寶使用中文,爸爸對寶寶使用英文,應該不成問題,問題在於,他們夫妻之間應該使用哪一種語言溝通,來讓孩子的三語教育得到強化的效果?德語還是英語?我想,應該以寶寶入園的時間點來決定。

寶寶若是三歲以前入園的話,原則上,英語會變成弱勢語言,爸爸和寶寶互動的時間本來就是比較少,夫妻之間應該說更多的英語來保證英語的輸入量。寶寶若是在三歲甚至遲至五歲以後才入園,甚至完全捨棄幼稚園,夫妻之間可以考慮使用德語來讓寶寶提早接觸德語。

以我家的經驗來看,這一點似乎沒有必要,我們生活在英語國家,我們在家並沒有使用英語,家中也沒有接收英語的媒體(電視、網路等等),諼諼卻在三歲入園之前就已經能夠使用英語了,雖然我們沒有教導他說英文,但是生活在英語國家,孩子無可避免地一定會接觸到英語,而且最終,英語還成為三語中最強勢的語言。

2)家庭語言(family language):理論上,他們也可以採取,只使用一種異於大環境的語言作為家庭語言,以他們家來說,即是英文。夫妻雙方都對寶寶都說英文,雙方之間也只使用英文溝通,大環境語言(德語)一開始只是潛伏式地接觸,有點類似我家的英語。也就是說,一開始讓寶寶只學習一種語言。等寶寶三歲以後,媽媽再引入中文,語言使用模式轉變成:媽媽只說中文、爸爸只說英文、爸媽之間只說英文,讓英語教育能夠持續下去。德語,等寶寶六歲入學以後,才正式開始接觸。這種策略是基於一種原則,等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成熟之後,再引入另一種語言,第二種語言發展成熟之後,再引進第三種語言,漸進式地引進。這也是最盛行於移民中的策略,也是流行最廣泛的雙語教育,根據研究,這種雙語教育的成功率高達94%以上,幾近完美。


Schömberg 

3)被動語言(passive language)的魔力:假設他們將來會離開德國,屆時夫妻之間就應該只使用德語作為溝通語言,讓孩子在非德語的環境中,能夠聽到足夠的德語。我曾經看過不少被動語言的案例,夫妻之間的溝通語言,並沒有直接使用於與孩子溝通互動之中,也就是說,被動語言是一種,孩子只聽到父母之間在使用的語言,很少在其他的情況中聽到。

另一個好友的語言環境正是如此,媽媽是台灣人,爸爸是日本人,夫妻在德國讀書時認識,目前定居於日本,夫妻繼續使用德語交流,孩子學習到的德語即是被動語言。我在德國讀書時的日語交換,嫁給中國人,兩人在德國讀書時認識,後來回到中國定居,在中國夫妻兩人繼續使用德語交流,我在中國拜訪他們時使用德語,發現他們的寶寶也能夠懂德語,所以他們家寶寶的被動語言是德語。另一個朋友的例子是,媽媽是台灣人、爸爸是瑞士德語區人,夫妻在西班牙讀書時認識的,溝通語言是西班牙語,兩人後來在台灣定居,因此,他們家的被動語言是西班牙語。

依照我的觀察,被動語言對孩子的影響程度很有限,因為孩子只有聽,而沒有實際的互動對象,被動語言不能發展成為孩子的母語,往往是三語中最弱的一項,如果父母有心讓這個被動語言也成為孩子的母語之一,父母應該積極地使用這種語言與孩子互動,或是自己進行有系統的教導,或是尋求額外的語言環境,讓孩子多暴露於此種語言之中,比如:參與play group 或是週末語言班。

總歸一句話,要鞏固孩子的語言能力只有一項原則:輸入量,輸入的量越多,孩子字彙越多,語言能力就越強。有一項研究指出,在多語教育中,一種語言的輸入量最少要達到寶寶清醒時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三個半小時以上,這種語言才能夠得到堅實鞏固的基礎。因此,在選擇三語教育進行的方法和策略時,無論語言輸入的方式是什麼,父母各自的語言背景為何?父母之間的溝通語言又是什麼?應該儘量以此為黃金定律,來設計與訂定自家的方法和原則。

我向來深信「一人一語」的策略能夠幫助寶寶依照臉孔的不同來區分語言的不同。但有研究指出,「一人一語」的成功率並不高,雙語教育中,使用「一人一語」策略的家庭,成功率只有74%,三語教育中,使用一人一語策略的家庭,成功率只剩下40%,然而,只使用一種與外在環境不同的家庭語言的雙語教育,成功率卻高達94%。換言之,父母皆使用同樣一種弱勢語言 ,比起一人一語,孩子的弱勢語言至少有兩人在支撐,甚至整個家族在支撐(如果是整個家族一起移民的話),這種雙語教育的成功率最高,廣泛地盛行於移民之中,但無法實行於異國婚姻之中。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法文正版高盧英雄傳


Moria Flaig
18. Februar 2017





模型火車



法文正版高盧英雄傳

去年我們在家自學時,有幾次我帶諼諼去雪梨市區的Alliance Française看書,這是一所全球性的法語語言學校,當初我在巴黎讀書時,上的也是這個學校,全球都有分校。帶孩子去那裡的目的不是上法文課,而是去那裡的法文圖書室,他們收藏著不少的法文童書,我想把這項資源當成試金石,試試孩子對法語閱讀的胃口。

每次去時,諼諼真的是煞有介事地捧著書,認真地讀個兩個小時才離開。法文書耶!他只俱有粗淺的字彙能力,一讀就能夠讀上兩個多小時,真虧他了,到底有沒有看懂呢?

後來因為澳洲政府規定,小孩年滿六歲必須入小學,於是在去年底諼諼入了小學,之後,我們再也沒有時間去法文圖書室看書了,法文的學習也就這樣擱置下來了。目前只限於,放學後,聽聽法語兒歌,邊聽邊看著自己最愛的圖書,媽媽也不過問,這樣會不會聽不懂?媽媽心想,就讓他隨意聽著吧!每每回想起孩子看法文書的專注的神情,雖然心裡很納悶,那些有字天書,他怎麼看得下去?但是有信心,以這樣的方式,孩子多多少少還是能夠學點法文的。

不料,最近我在市立圖書館挖到一項大寶藏:正宗法語原版的『高盧英雄傳』(Asterix),是歐陸最俱人氣的漫畫書,老少咸宜,連大人都愛看,爸爸就是看這套書長大的。再看看書的編碼,這些書原是隸屬於新州(NSW)州立圖書館,不是市圖自己的書,而且限定最多只能借四本,難道是州立圖書館沒地方擺,把書下放到市立圖書館來了?


於是我先借個四本回家,想讓諼諼先嚐嚐看,看看他閱讀法文書的胃口如何?另一方面媽媽也想知道,過去一年我們自學法語的「成果」究竟如何?孩子是不是已經俱有相當的閱讀程度?和閱讀的興致?於是,每當諼諼在看這幾本漫畫書時,我就偷偷地在門後觀察。真的耶!每一本孩子都很認真地在讀耶!諼諼識字不多,真的讀得懂嗎?我很納悶!

上週末又遇到陰雨天,例行的假日出遊,只能作罷,鎮守家中。課子讀了兩課國語課本之後,於是,我問諼諼,要不要跟媽媽一起讀法文版的高盧英雄傳啊?孩子馬上很高興地去拿了一本來,我們就興致高昂地讀起來了。

看似稀鬆平常的親子共讀,從中卻有重大發現,孩子不只是看圖畫哦!有些對話還很用心地讀,還把法文字典給請了出來(當然啦!諼諼使用字典的能力很有限)。咦!雖然他法文識字量不多,卻能夠讀懂書本上的文字,是怎麼辦到的?霎時間,我瞭解到了一個秘密:以諼諼薄弱的法語程度,是怎麼讀懂得法文的?其實道理很簡單,高盧英雄傳這套漫畫(英文版),他早就讀得熟透了,有些對話甚至倒背如流。於是,在讀法文版時,一面對應著記憶中的英文版,自然就能夠懂書本上那些法文字了!我不由得對這個孩子肅然起敬,這樣也能夠學法文呀!沒有本事還真的不行呢!

之前,我也是利用同樣的原理,讓孩子學法文,方法是,我們先一起讀一段英文聖經經文(NIV版),然後再讓孩子閱讀法文經文(Parole de Vie版),同樣是以英法對照的閱讀方式,讓孩子猜出法文經文的大意。但比起閱讀『高盧英雄傳』,閱讀聖經難度要高得許多。原因是:第一、諼諼雖然對聖經故事很熟悉,但是對於聖經經文卻還很陌生;第二、聖經所用的詞彙難多了,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教材;第三、聖經沒有漫畫的以圖示意,所以孩子不容易猜到文字的意涵。

但最終的關鍵點是,我想還是在於,對於英文版的熟悉度幫助了孩子理解法文版,諼諼對於高盧英雄傳的英譯文熟稔到,倒背如流,因此,他只要看到一格漫畫,就能夠自動呼應出,在他記憶中的英文文字,然後以此為根據來理解法文。真是絕妙的好方法!

在這樣的刺激之下,我家再度興起閱讀高盧英雄傳的熱潮,說不定,法語版的高盧英雄傳讀多了,諼諼就能夠掌握到自學法語的訣竅呢!成了名符其實的自主性學習的小達人。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對澳洲小學的初步觀感


Moria Flaig
9. Februar 2017


Schömberg 




對澳洲小學的初步觀感

雖然這學年才過了三個星期,加上去年的一點短暫的印象。澳洲小學除了沒有教科書,此項特色之外,在我的初探之下,還有幾項特色:

1)家長們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與教學:我想,這大概是最讓人感到驚訝的一項特色了。澳洲小學鼓勵家長參與、幫忙各項活動,包括每日的晨禱(諼諼讀的是教會學校)、迎新、送舊、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園遊會、運動會、烤肉、野餐、準備午餐(福利社)、外宿旅行、校外觀摩、圖書館日、各種宗教慶典,甚至,平日的教學。家長參與學校活動,以前早有聽聞了,近幾年台灣也提倡媽媽到校說故事的活動。根據研究,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與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的動機與學業成績,但是讓家長參與具體的教學,就讓人感到驚訝了。不知道,這樣的方案若在台灣實行起來,會不會讓老師備感壓力呢?諼諼的學校還特地舉辦說明會,讓家長瞭解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意義,順便也提醒一些安全問題,特別提醒,計劃要參與教學的家長,不應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評比別的孩子,要避免指名道姓。

2)閱讀分級制:澳洲的閱讀教育採取嚴格的分級制度,整個小學七年(K-六),一共分成30級。然而這種分級制度不是按照年級或是年齡來分,而是按照學生個別的閱讀程度來分。學生每星期會收到兩本讀本作為家庭作業,這兩本書是按照學生個人的閱讀程度來挑選的,用意是在於,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能力與步調,學習閱讀。諼諼今年六歲、目前上小二,小一結束前所閱讀的讀本是28級,也就是高年級的讀本,適合閱讀的年齡是11歲。完全按照學生個人的能力與程度來進行閱讀教育,在這種制度下,低年級的學生也能夠閱讀超齡的讀本,而閱讀較遲緩的學生也有機會慢慢地克服閱讀障礙。我在開學日時看到,諼諼班上有個孩子的架子上還放著一本「好餓的毛毛蟲」,是一本文字不多的硬紙板書。

3)差異性教學: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上,老師會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分出幾個小組來進行教學,閱讀較弱的小組,老師就花較多的時間帶領他們認字閱讀,閱讀能力較好的學生,也能夠自由選擇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數學領悟力較高的小孩,老師就分發難度較高的習題讓學生練習。諼諼的學校設有資優教育,但是並沒有額外分出資優班,而是在這種差異性教學中,讓程度好的學生能夠脫離教綱的框架,超越一般的學習進度,又不需要離開同齡小朋友,同時也讓程度差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指導和帶領。諼諼有書寫障礙,打從入學以來,老師們一直很注意他的問題,額外給與他指導和時間來改正書寫的困難。


模型小火車

4)只有課綱、沒有教科書、沒有嚴明的進度:有很多人把這一點看成澳洲教育主要特色,的確如此,但這一點,讓人有點霧裏看花的感覺,因為沒有課本,孩子平日在學校寫的習作本,也都全年度放在學校,這讓家長摸不清,學校老師到底在教什麼?諼諼學校的做法是,每隔兩週,學校會發郵件給家長,公佈下兩週各科目的教學內容,但還是一種教綱,並非具體內容。

5)數學重視概念,不重視演算:與我過去所受的數學教育非常地不同,澳洲小學的教法是,加減乘除在小一結束之前就全部「介紹」完畢,雖然家庭作業中也有要求背乘法表,但是在課堂上並沒有讓小孩實際運算與練習複雜的乘除法,計算都只局限在較小的數字上的計算,換言之,計算是為了瞭解而算的,例如:三個三、四個三、五個三、十個三,是為了理解與三有關的數字。我漸漸發覺,原來他們先引進概念,對於實際的演算一開始並不重視。

小一的最後階段就面臨到乘除與分數,這已經讓媽媽備感艱辛了,本以為開學後真的要逼孩子背九九乘法表了,小二數學,乘法應該是重點吧!因此去買了一張乘法表的海報貼在孩子的房間。沒想到,升上小二,老師完全不管之前的乘除,一開學教的卻是面積,接下來的兩週,公佈的進度卻是體積,徹底地打破我對於數學固有的概念:先學完加減、後乘除、幾何學應該是很高年級以後才學的吧?小二學幾何,進度未免太驚人了吧?他們也背幾何公式嗎?直角三角形面積=底乘以高除以二?還是背圓周率來計算圓面積?在我印象中,我們學幾何學是以熟記公式來計算面積與體積,這應該不是小二的進度。但是澳洲老師的教法卻非如此,完全沒有公式,面積以方眼紙來計算(讓小孩算算幾格?),體積以積木來計算(讓小孩算算幾塊積木?)。他們是先教概念,然後讓小孩做一點點簡單的練習而已,完全不管計算的技巧,更遑論套用公式。


模型小火車

6)澳洲小學沒有考試:因為諼諼去年只上了一個月的小一,老師沒有打成績,所以我也沒太在意成績的問題。開學後,家長們就忙著登記與老師會談的時間,我聽到別的媽媽提到,年中發成績單時,還有一次懇親會。於是我好奇地問道:「有打成績?那有沒有考試?」那個媽媽回答:「小學階段沒有考試!」於是我問:「沒有考試哪來的成績?」原來老師會根據學生平時的作業和上課的表現來評分,連遵守秩序和紀律也會評分哦!當然啦!平常也會有小考,我心想遭了,去年的作業我都讓他草草了事,有很多根本都沒讓他做,尤其是線上作業,根本不想上網,全部放棄,若真的有成績下來,那不是很糟糕嘛!

7)活動超多:因為沒有接觸過澳洲的公立小學,不知道這一項是不是澳洲小學的特點之一,還是因為我們的是教會學校,十分重視宗教慶典,因此顯得活動特多。整體的感覺是,每一季整個學校上上下下都忙著籌劃一件事情。年底最後一季的重頭戲當然是聖誕節:個人才藝秀、聖歌合唱表演、耶穌降生舞台劇還有畢業典禮。年初的第一季則是:開學典禮、迎新烤肉、懇親會、復活節、還有資優比賽(有別於以音樂舞蹈為主的才藝秀)。所有的活動家長都可以參加觀禮,更是另一項特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諼諼的學校是教會學校,所以開學典禮中有教職人員宣誓儀式,校長和老師們必須在上帝面前宣誓愛護學生、教導真理、處事公平正義等等等,全校師生都必須出席參加,家長也可以在場觀禮,雖然我自己本身是基督徒,卻是第一次經歷到,學校老師必須在上帝面前宣誓,才有資格為人師表,猶如總統就職儀式,場面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