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第二外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第二外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接待法國交換生

 

慕尼黑市政廳


兒子的學校與法國Ain省(里昂地區)的一所學校,進行學生交換,甚少在學校露面的我,最近忙於與學校應對,因爲家裏接待了一位交換學生。

交換活動原本是讓兒子得到學習法語的機會,讓交換學生的德語得以突飛猛進,後來卻變成媽媽大顯身手的「好時機」。

久違了!法語!

不用懷疑!我也曾經留法!

熱愛卡門的我,法語嘟噥美妙的語音吸引著少年輕狂的我,負笈法蘭西。

然而,我們這位接待學生,雖然在學校已經學過了五年的德語,卻怎樣都不願說德語!我只好絞盡腦汁用十分破舊的法語和他溝通,腦力激蕩之下,隱藏在海馬迴的法語竟然被我揪出來了。

太神奇了!

足見寶刀未老,媽媽還是有語言實力。

相較於法語,英語要忘記原是件困難的事,透過網路,日常接觸英語的機會非常頻繁,就以寫作資料而言,以英語居多,天天都在看英語,想忘記也難。然而,法語嘛!縱使法國的國界就近在眼前,經常聽到路人甲乙丙在說法語,但日常中能演練法語的機會確實少之又少。

德國中學始於五年級,第二外語是必修,中學畢業考試(Abitur)必考,是上大學的門檻之一。令人訝然的一點是,學校所安排的法語時數竟然多過於英語。更令人吃驚的是,我所接待的學生,七歲起就開始學習德語了。

以前住法國時就曾有聽聞,法國學童所學習的第一外國語不一定是英語,他們可以在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拉丁文等外語中,自由選擇一項。當年住法國時,我的語言交換只學了德語與拉丁文,在學校並未曾學習過英語,上大學時,才特意去補修。

時經多年,聽説近年來法國政府推行英語教育,如今在今這個網路盛行的時代,英語還未作爲第一外語來學習,的確令人感到驚訝。

而只學了基礎法語的兒子,這幾天帶著法國同學到處跑,說得還真是有模有樣,三語兒果然與衆不同,語言細胞從小受到密集訓練。

再者,Dualingo也是功不可沒,兒子是Dualingo愛用者,在網上同時學習法語、俄語與拉丁文。

明天,交換生就要「回國」了,我問兒子明年是否願意前往法國,住在寄宿家庭中,渡過極具挑戰的法國式生活?

他說要耶!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增加法語字彙量



Moria Flaig
2. April 2017







增加法語字彙量

最近我發現諼諼的法語耳朵比起以往有所不同了,我們在購物時曾經遇到法語家庭,他卻察覺得出來,並好奇地傾聽觀察,這是以前所沒有的現象,以前連我帶他去Alliance Française看書時,他都無法察覺,周遭的人在說法語,更別說是路上遇到了。在這個多種族、多語言齊聚一堂的社會裡,孩子能夠精確地分別出法語,這表示,他的法語耳朵俱有相當的靈敏度了。

從我們自學法文以來,諼諼一直喜歡學兒歌,我在部落格裏面也多次介紹。兒歌簡短、易懂、馬上能夠琅琅上口,諼諼向來不愛唱歌,即便我教過很多中文兒歌,學校音樂課也教英文兒歌,他都很少在唱,但卻很喜歡唱法文兒歌,這讓我大感驚訝,可能我們學習法文時都是使用兒歌作為教材,所以,想唱歌時自然就唱起法文來。或者是,他一向喜歡自言自語、碎碎念,說英文、說德文都有,想說法文時,自己編造不出來,只好唱起兒歌嘍。

然而,我一直想要培養孩子閱讀法語的習慣,但一直無法克服一些障礙,一方面是在這裡沒有足夠的法語資源可供我們運用,但另一方面,我想,主要是孩子的字彙量不夠,書還讀不上來。我曾經嘗試幾次一起閱讀法文繪本、聖經、漫畫『高盧英雄傳』,都因為孩子的字彙量不夠,而無法持續地進行。

在此,我發現閱讀的基礎還是在字彙,向來,我強調讓兒童直接閱讀的重要性,卻忽略有系統地去培養字彙量,我教小孩學習法語的方式,一直以來使用的方法是:直接聆聽、直接閱讀、直接理解、直接歸納文法規則,不做選擇填充問答的文法練習,不背誦單字、不記憶文法規則。然而,法文不是諼諼的母語,而是外語,幼兒閱讀外語與閱讀母語是有差別的。外語多半只能靠閱讀來儲蓄字彙量,因為沒有輸入源;而母語的閱讀卻是在有一定的字彙量的基礎之上才開始進行的,而且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輸入來源。

在教導中文上,我一直致力於識字量的累積,為什麼學法文不能也是仿照此法呢?花點時間心力集中訓練字彙來提升閱讀能力。更何況,諼諼閱讀法文的能力比中文好得太多了,我若是一直停留在學習兒歌的階段,孩子的字彙量無法得到突破性的提升,一直嘗試著從閱讀童書來提升法語能力,卻無法持久下去,那不是緣木求魚嗎?

於是,我決定花點心力來訓練諼諼的法文字彙量,用以前自學時曾經使用過的考單字的方法:孩子讀兩頁故事繪本之後,將重要字彙列在紙上,讓他寫出英文翻譯,順便還可以讓他練習拼寫英文單字,一舉兩得:法語字彙可以以此法得以累積,而他自己本身的書寫障礙也可以以此法得到練習而逐漸改善,不是一箭雙雕的方法嗎?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法語三部曲



Moria Flaig
5. März 2017






法語三部曲

曾經多次撰文談到我家的法語自學,進行方式主聽力與閱讀。「聽」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立,孩子對於法語發音與音律的模仿與掌握;「讀」的主要目的在積累孩子的字彙量。我家沒有進行對話,說也只限於回答簡單的問題,除了讓孩子表現一下之外,提個簡短的問題,可以讓媽媽檢驗孩子理解的程度到哪裡?但我並沒有刻意要求口語的表達。

今天放學時,諼諼把他的女朋友介紹給我,她是今年才從加拿大轉來的英法義三語兒童,今天,諼諼鼓起勇氣跟她說,法文的黑色怎麼說:noir。我家的法文課,也是僅僅如此。問答之間,超簡單。

算起來,我家的法文學習有三部曲:

一、語音的建立與鞏固,以聽與朗讀來完成:在第一階段中,我利用短小的兒歌、童謠來建立起孩子對於法語的語感,先忽略文意的瞭解、文法規則的解釋、字彙的掌握,先讓孩子儘量地聽、聽完之後,照本宣科地讀出來,每一首兒歌練到朗朗上口為止,真是名副其實的填鴨式教育,都只有背、沒有理解。或許,有人會問,讓孩子直接聽、直接模仿、直接發音,機器真的能夠教導語言嗎?答案是是,也是不是。機器不能教導小孩說話,但是至少能夠完成一半的工作:聽。對小小孩子來說,不斷地重複聽同一首兒歌,一點都不會枯燥無味,就算是不懂文意,也沒有關係,他們並不在意聽不懂。

二、基本字彙的認識與記憶:聽一段時日的兒歌之後,孩子見字就能夠讀出,見句就能夠「出口成章」。這時候,我們可以開始解說文意,並輔以簡單的教科書,圖多字少、詼諧逗趣的『兒童法語』,最得小孩子的喜愛。圖的功能在於幫助理解,小小孩俱有把圖轉變成語言的神奇魔力。解說個幾首孩子聽熟的兒歌,日積月累,字彙量就會慢慢地累積起來,字彙量累積之後,可以試著讓孩子讀一些短文、小故事、甚至繼續以往的童謠、兒歌,孩子讀得越多,字彙量也就累積得越多。但我完全捨棄文法規則的分析與記憶,全部直接讀、直接理解,甚至連解說也沒有,就算現在不懂也沒有關係,文法的種種細節,將來有學校教育會幫助我們完成。

三、大量閱讀:老實說,我們現在還在第二階段,還未進入第三階段。目前我試著讓諼諼閱讀難度高的『高盧英雄傳』,也開始法文繪本的親子共讀。基本上,諼諼的字彙量還不具備獨立閱讀『高盧英雄傳』的能力,但沒關係,我們淺嚐即可,一次讀個幾頁就行了,一切慢慢來。雖然目前距離大量閱讀的階段還很遙遠,但是我深信繼續保持閱讀,潛移默化之中,孩子總有一天就能夠豁然開朗。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何時引進第二外語?



Moria Flaig
5. März 2017




霍亨索倫堡


何時引進第二外語

最近網友頻頻問道:何時引進第二外語國語是最佳時機?會詢問這樣的問題的媽咪,大多在學前已經實行英語教育了,寶寶不是讀全美語就是雙語幼稚園,不然就是媽媽自己在家讀英文繪本給寶寶聽。因此,孩子在入學之前,英語就已經擁有相當好的基礎,在這個條件之下,提早讓孩子接觸第二外語,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什麼時候是最佳時間點呢?我建議,最好在孩子的英語進入獨立閱讀的階段以後,能夠以閱讀英文書籍來吸收知識了,這時候,以英語的基礎來學習歐語系的語言,對孩子來說,不但入門容易,就長期而言,也比較容易鞏固、不會遺忘。

基本上,我不贊同,全美語或是雙語幼稚園之後,也就是在孩子剛進入讀寫階段時,在英語讀寫能力才剛開始建立之時,就引進另一種外語。我建議,應該等待孩子的英語讀寫熟練之後,這樣孩子才能夠使用英語來學習另一種外語。

以我家的狀況而言,嚴格說起來,我們還未面臨第二外國語的問題,因為中英德都是母語,孩子進入學齡期,真正要學習的只有讀寫。然而,我卻在諼諼五歲之時引進一種外文:法語,使用的正是以英語拼音為基礎來學習法語的觀點。這時候孩子本身已經熟識英文字了(諼諼四歲開始閱讀),所以在閱讀法語時,他能夠自己察覺到英法字形的異同,並且以此來記憶法語字彙,比如:enfant(小孩)讓人聯想到英語的infant;maison(房子)也存在於英語之中,只是使用的範圍較窄;chat(貓)比cat只多一個字母。這種差異的比較,對於擅於注意小地方的小孩,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再加上,英法的共同字彙相當地多,英文的確能夠幫助法語的學習。



至於,要讓孩子學習哪一種外語呢?我相當看重拉丁語系,也承認自己對於拉丁語系有所偏好。無論是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我最愛的是義大利文,其實啊!讓孩子學哪一個都行。拉丁語系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語言,被最多國家所採用,好處是,各種拉丁語之間,在閱讀上能夠互通,據說,母語者在某一種程度也能夠直接溝通,學會一種,就等於已經拿到其他語言的入場卷。何樂而不為?

在諼諼三歲時,我曾經試過一陣子日語教育,那時候使用的不是上述的觀點來進行,而是媽媽朗讀繪本、直接與寶寶互動對話,因為年齡的關係,不可能學習日語閱讀。我會選擇日語原因是,我的日語比法語流利,但後來站在孩子的立場,而放棄了日語,日語離英文太遠了,而且在國外要取得日語資源較為不易。

最後我選擇了法語,之所以會選擇法語,除了自己在法國讀過書,能夠指導孩子的學習之外(為了避免口音的差異,我自己沒有直接教導)。還有就是,英語中使用相當多的法文、希臘拉丁文字彙,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德文之中,只是德文使用法文的程度,沒有英文來得廣泛,英文字彙中有60%以上是來自法文拉丁文,所以英語若有基礎的話,法語相當容易學。

再者,比起西班牙文,甚至義大利文(與法文最相近的語言),同樣的一個字,英文大多採用法語的拼音法,西班牙文的拼字習慣與英語有所差距,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拼字能力本來就非常有限,所以學習拼音法相近的語言,入門會比較容易。

西班牙文的好處就是發音和文法較為容易,在美洲有很多使用者,美國的學校一般也是以西班牙文為主,所以在美國,西班牙語資源豐富,但在歐洲與其他英語系國家,英國、澳洲、加拿大等等,學校的外語教育,卻以法語為主。



資源的確是在選擇語言時,重要的考量因素,除了網路之外,擅用圖書館至關緊要,因為外文書購得不易,若是圖書館能夠提供一些資源的話,最好不過了。網路的好處就是沒有國界,雖然如此,但我還是建議,最好在身邊準備一些書籍,讓孩子也能夠自由地閱讀瀏覽。

此外,教育環境也是要謹慎衡量,看看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能夠提供語言課程?孩子是否有機會接觸到母語者?學校教育是不是有安排相應的外語教育?這也是我當初放棄日語轉攻法語的主要原因,因為日語教育無法從學校教育中得到支援,而法語教育在很多國家中皆有提供。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有體制的支持的話,語言學習才能夠走得長久與長遠。

到底學哪一種語言最好呢?若是孩子年齡還小,學習一種媽媽有興趣學的語言,媽媽和孩子一起學習,親子共學,未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諼諼沒有去上法文課,我們也沒有請法語家教,輸入部分完全靠電腦和CD,我採用一種親子共讀的方式來教導法語,媽媽和寶寶共同享受法語時刻,孩子很喜歡法文,他也發現自己的法語能力日益提升,隨著法文版的『高盧英雄傳』的入手,學法語的目標也變得更加明確,諼諼想的無非是,直接閱讀自己的最愛:『高盧英雄傳』。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為孩子朗讀法文繪本



Moria Flaig
4. März 2017



博登湖瑪瑙花園


為孩子朗讀法文繪本

孩子會讀書了,媽媽功成身退了,往日的親子共讀真的就這樣一去不復返嗎?何時能夠再重溫媽媽寶寶的親密時光呢?

真的耶!我不得不感慨萬千,孩子的成長快速遠遠超乎自己的估算,本來預計要親子共學十年的,現在可好了!孩子想看書,自己看就行了,哪用得著媽媽呢?媽媽黏在身邊反而礙事呢!更何況,孩子的興趣除了看書之外,還有玩具啊!塗塗抹抹啊!剪剪貼貼做東西啊!既愜意、又好玩、又有創意,哪裡用得著媽媽呀?

唉!才六歲,孩子已經快不需要媽嘍!我不禁感嘆著。

這時候,媽媽卻想起了一件事情,雖然孩子的英文德文已經遠遠超過了媽媽,已經不需要媽媽讀故事書了,嘿嘿!他的法文卻還沒這麼厲害。然而,諼諼學法文已經有一段時日了,一直都是電腦在讀,媽媽很少讀法文給孩子聽。不如從現在起,媽媽為孩子讀點法文書吧!讓自己也能夠重溫親子共讀的舊夢。媽媽的口音不會誤導孩子嗎?我們沒有法語環境耶!家中也無人說法語。英語不怕被媽媽誤導,那是因為孩子有大環境在引導,媽媽不怕,但是法語嘛?

躊佇之際,回想當年,孩子學會閱讀之前,媽媽可是用超破的英文,「勇敢地」為孩子讀了兩年的英文繪本,孩子的英文閱讀還是媽媽教的,德文閱讀也是媽媽教的,法語雖然是iPad教的,算起來也是媽媽教的,總結一下經驗,孩子的英文最後並沒有被媽媽誤導,德文沒有環境在支持,也照樣精益求精,這一切,完全歸功於親子共讀的魔力。

的確,孩子的語言基礎建立在「聽繪本」之上,很多研究指出,識字前聽故事時間長的孩子,入學後的閱讀能力也就較強。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將來也是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一想到這一點,不禁讓我心中狂喜一陣,噯呀!我有辦法重溫舊夢了。


瑪瑙花園

以前曾經在網上下載了幾本免費的法文繪本(http://www.childrensbooksforever.com),作者Hans Wilhelm,孩子初學法文之時,我使用了一、兩本這個網站所提供的恐龍故事來引導孩子學習法文,因為那段期間諼諼正沉迷著恐龍。後來又因為孩子的法語程度還太低,若是一開始就集中火力在研讀程度太高的讀物,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致,只好將這些書先冷凍下來不用,為了就是等待有朝一日,孩子的法語程度提升了,讀起法文繪本來,也能夠感到是一件樂趣時,我們再拿出來讀,不是更美好嗎?

Hans Wilhelm來自德國,生活在美國,他的作品有很多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還很大方地將一些作品放在網路上,讓大家免費下載。因為語言的種類有不少,大家可以依所需取用,書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對於多語言學習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資源,我很感激他愛孩子的心。

於是, 我今天從中選了兩本書朗讀給諼諼聽:『Le Premier Noël de Bonbon』和『Tom déménage』,以此為試金石,想試試孩子聆聽法文繪本的興致。讀完之後,媽媽又感慨了,孩子果然是大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忙得很,不然自己也會讀啊,根本不稀罕媽媽的心意耶!孩子聽故事的興致沒有嬰兒時期那種中了蠱的熱度,媽媽能夠明顯地感受到這種差異,雖說如此,孩子還是興致盎然地把故事聽完,從中也掌握了基本字彙、回答了一些簡單的問題,這表示,孩子雖然不是字字精熟,但是能夠瞭解故事大意和掌握基本字彙。媽媽還是個務實者,心想,有這樣的結果也不錯,何必為逝去的時光徒傷悲呢?


瑪瑙花園

說完了故事,來點孩子的最愛,也就是他最近所熱衷的:『高盧英雄傳』。我在部落格中曾經介紹了幾回這套漫畫。最近也在圖書館找到了幾冊法文版原文,讓我家再度掀起讀漫畫的熱潮,連爸爸也埋首其中呢!然而,我又去圖書館把英文版的給借了出來,讓諼諼英法文對照著讀。


在孩子的世界中,重點是故事要好看,學習倒是其次,對照的精髓,不是在於文字的瞭解與學習,而是有了英文的助力,孩子閱讀的意願較高。媽媽也懂得利用孩子愛看故事的心,來讓學習變得和藹可親一些。

於是,我們人手各持一本『高盧英雄傳』,今天讀的是:『Asterix and Son』。我們翻開同一頁,我說一句英文「台詞」,讓他去找出法文台詞來,不然就是兩本交換,我說一句法文台詞,孩子說出英文的翻譯。或者,就光是媽媽朗讀法文台詞,孩子在旁邊跟著聽、跟著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為孩子讀法文書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跟以前為孩子讀英文繪本的方式是一樣的。若說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可能是,以前諼諼不會閱讀,現在他會閱讀了,以前他只是聽,現在在聆聽之餘,他還能跟著讀,跟著記點生字。而且,也可以母子兩人輪流讀,免得媽媽一個人讀得口乾舌燥、喉嚨腫痛,讓孩子讀也是一種學習。雖與從前的親子共讀方式稍有不同,但整體來說,親子共讀一直是諼諼最喜愛的親子活動。

從聆聽故事來焠鍊認知能力與培養樂趣,這是他一貫的作風。以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效果也最佳,而且能夠讓孩子從中得到自主與自立。媽媽希望諼諼將來能夠順暢地閱讀他的最愛:『高盧英雄傳』,不再藉助英文版了,但是這件事要在不知不覺之中進行,太過強調、太過刻意,會讓閱讀變成壓力,缺少了享受閱讀的樂趣,這也是媽媽所不希望的結果。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英法對照讀漫畫


Moria Flaig
2. März 2017



昆士蘭大榕樹




英法對照讀漫畫

自從從圖書館借出了幾本法文版的高盧英雄傳之後,諼諼對照自己的記憶中的英文來閱讀法文,一開始感到很有成就感,後來卻越看越覺得不妥當,於是要求媽媽去圖書館借出英文版。媽媽就問嘍:「英文的都不是記在大腦裏嗎?一看法文版時,就可以想起來了,為什麼還要借英文版呢?」諼諼卻回答說:「現在我把法文的都記住了,所以要從法文來對照英文。」

見鬼啦!哪裡是法文都記住了?明明是法文版看太懂,需要求助於英文版。果然,昨天把英文版的借回家之後,他馬上迅速地看完全部,是用法文版來理解英文版嗎?當然不是,那是因為之前讀法文版時太不流暢了,現在看英文版比較看得懂,我想,他終於舒了一口氣吧!哈哈!法文版害他連日來看書很不順利唷!

雖然英文版無助於法文的學習,我還是很樂意幫他借出英文版讓他重溫舊夢。這套漫畫,我們借了又借,讀了又讀,孩子樂在其中,閱讀本來就是件快樂高興的事情,若是將它當成做功課,那太煞風景了,枉費寫書人的一番心意。

然而,閱讀英文版真的無助於法文版的閱讀嗎?在這個過程中,諼諼卻也明白一件事情:可以利用對照的方式來學習外語,這個方法運用在歐語系之間,非常地自然恰當。以英語來對照法文,一目瞭然。

學語言的樂趣可以在其中一點一滴地被灌溉與培育,從發生興趣到頻繁接觸,到最後孜孜不倦地研讀,在不知不覺之中,一個語言就這樣學會了,每個小嬰兒都是不知不覺地學會說話的,這不就是學習語言的最高境界嗎?要訣是,不要太過刻意。

我想,先讓他過過癮吧,先讀個痛快,至於對照的功夫,我看還是等週末空閒時,我再試試看他的真功夫。


很多人談論到學習語言的關鍵在於使用,沒有頻繁使用的語言會漸漸地萎縮、最後被棄之不用。然而,一般所談到的「用」,通常指的是會話交流上的運用。我們一直以這種態度來批評「紙上談兵」的學習效果,也就是說,體制教育的英語課只限於讀課文、背單字、練習文法,但沒有讓小孩用出來!導致我們的孩子學了一大堆英文字而不知道如何使用?這有沒有關係呢?就學習語言來說當然是至關緊要,但是就環境而言,若不是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家中也無人說英語,要不斷地刻意去營造一個英語環境,其實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情,而且也太過於刻意強調了,缺乏嬰兒那種自然而然的閒情逸致,學英文就不是件快樂的事情了。

就我自己學習語言的經驗而言,我的英語可說是四十幾歲時搬到英語國家生活之後,才開始磨鍊的。之前,即使長期生活在歐洲,除了學生時期的閱讀之外,但實際能夠使用到英語的機會少之又少。然而,讀寫能力卻是我後來在學習英語上的一大助力,也就是說,我只需要把聽到的音去對出我記憶中的字,就行了。之前的問題在於聽得不夠多,沒有機會多聽,也就是缺少環境,但是底子是有的。

雖然先會讀寫,再學聽與說,一開始會很痛苦,一直處在,好像就已經會了,實際上卻又還不會的狀態,加上我的大腦被德文死死地綁住了,說英語時,大腦要繞好幾圈。一旦,有機會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最後還是能夠跳出這個困境。相較而言,有些移民在美國澳洲生活了二十幾年,還是不會說、不會看,那是因為欠缺底子,缺少底子的,就跳脫不了這種困境。我最近在學校認識了一個高中時期就移民到澳洲的媽媽,說得一口好悅耳的英文,那種層次我也比不上。

我自己本身是大力肯定閱讀的魔力,因此,對於諼諼學習法語的規劃,也就以閱讀為重,方法是,以聽來對照文字,而非學習規則來讀出文字。關於這一點,我過去在部落格之中,曾經頻繁地提及。我讓他直接聽、直接讀、直接理解、直接記憶,沒有解釋任何文法和規則。讓他自己像小寶寶一樣,從中理出規則。

就短期的目標而言,也僅僅止於認識一些基本字彙與閱讀,一點一點地去累積孩子的閱讀能力,我相信有一定的字彙量之後,有朝一日,孩子進入了法語的環境,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口語表達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

更何況,英法對照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甚至可以把它當成一種遊戲來玩:將兩本書攤開,媽媽指著一個法文字問孩子,或許孩子認識這個字,或許不認識這個字,不認識時,讓他自己去找到英文翻譯。甚至說出一個簡單的英文句子,讓孩子在書中找出法文翻譯。

早上送孩子去上學時,有時候諼諼想著想著,就說出幾個法文字,像是顏色啦!花草、樹木、小鳥、汽車等等。從這些簡單的字,媽媽可以試著引導孩子說點簡單的句子,像是,花兒美麗啊!樹是綠的!鳥兒在唱歌!

雖然都是很簡短的句子,看來只有一點點,但也能夠聚沙成塔,哈哈!說不一定能夠成就大業,嘻嘻。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英德中法四語閱讀



Moria Flaig
25. Februar 2017







英德中法四語閱讀

我家三語教育的目標,除了三種母語在聽、說、讀、寫上力求流利順暢之外,另外我還引進了法語一外語。讓孩子在入學之前就接觸一點外語,目的是想要利用我家特有的語言環境,試圖在孩子母語學習的那一扇門還沒有關閉之前,就讓孩子進入外語的世界,培養孩子的法語耳朵。

我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就是在英德兩語的基礎之下,我想看看雙語、三語寶寶是否真的有如研究所指出的:擅於學習外語,而且學習方式與學校制式的教學完全不同,他們擅於直接學、直接吸收。直言之:1)我想看看,英德閱讀技能是否有助於法語的學習?2)此外,我想知道,雙語、三語寶寶是否擅於利用學習母語的技巧來學習外語,也就是未分析的直觀學習法是否也同樣地應用於外文學習之中?

提筆寫這個問題,心中感慨無限,在眾多語言中,中文是孩子最開始使用的語言,所謂母語母語!它是母親的語言,但中文閱讀之難,世界之冠,我不能怪孩子對中國字沒有感覺,但沒有閱讀能力助力,孩子的中文能力會逐漸萎縮,無法繼續滋長。尤其在入學之後,很明顯地,孩子不知道要對媽媽說什麼?因為要把學校裏面使用的語言轉換成中文來陳述,實在是很麻煩。

回顧這一年多的在家自學,諼諼的英德讀寫能力的建立與培養,進行得非常地順利,甚至一年前才開始的法語,也有了相當的閱讀能力,像是近文所提到的『高盧英雄傳』,幾本法語漫畫肯定了小小的學習成果。顯然地,在有限的條件之下,比起中文,諼諼對於法語的接受度卻很高,中文輪到讀寫的學習時,卻沒那麼順利了。媽媽費盡心機,想激起孩子對中國字產生興趣,但是孩子並不領情,有時候媽媽還懷疑,這一切是不是值得?

四語閱讀的學習,在試驗過程中,我花了很多時間為每一種語言尋找有效率的閱讀法,因為每一種語言的特性不同,學習閱讀的方式也應該不一。每種語言的閱讀學習我都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密集訓練,一個語言、一個語言地試。從文字較精簡的英文、到文字冗長的德文、字形繁複的中文、完全陌生的法文。這四種文字,我分別對孩子進行了教學,孩子對於每一種文字的接受度都不一。可以說是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我家的語言狀況和文字本身的特性。

我們居住在英語國家,英語童書來源豐富,原則上,英文只要多讀就能夠達到良好的閱讀能力。相較於德文,英文閱讀的學習,特點是開頭難,英文的拼字規則較為繁複,但是英文本身簡短,英文閱讀相對來說容易多了。而德文閱讀的學習,起頭非常容易,諼諼在一夜之間就駕馭了整個德文的拼音原則。但是德文字的組成冗長、修辭上偏好繁複的句子,以致於德文書籍難以消化。因此,諼諼的德文閱讀能力比起英文來說,顯然地低落一些。而法文的拼音法與德文同樣地規則,但比英文長,卻比德文短,介於兩者之間。目前看來,以諼諼的法語字彙量還不足以獨立閱讀,我想,還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培養,才有可能進入流暢閱讀的階段,但是估計應該不會像中文一樣,識字養成的時間需要經年累月。

很不幸地,四語中,中文閱讀最難學,非但起頭難,而且也需要成人長時間的鞭策與教導,無法自學,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很難堅持下去,所以孩子的接受度最低。即便是外語法語,學習時間短、又缺乏輸入來源、也沒有互動對象,但是目前諼諼法語的閱讀能力,比起中文,越見增長,有後來居上之勢。

我深信,惟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自學才算是有了根基,因為惟有透過閱讀,孩子才算是具備了自己讀、自己探索、自己學習的能力。然而,一些研究指出,中文字雖然難學,但是兒童只消學會兩千漢字,就能夠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了,兩千字耶!乍聽之下,似乎很少,但是對於生活在國外的兒童來說,實在是很多,目前我們還在兩百之中徘徊。

看著這個數字,就覺得往後的日子不好過,後來想想,是媽媽自己心態不正確,教育又不是做業績,管它兩千,三千的,其實培養一顆喜愛學習的心是最重要的,法文不就是無心插柳嗎?我應該拿法文的學習來做借鏡,過度強調中文閱讀的重要性,反而讓孩子倒足了胃口,學習沒有成就感,孩子怎麼會喜歡上學習?然而我也發現了,孩子不是不識字,而是能夠指認,指認不就是個好的開始嗎?媽媽應該高興才對啊!昨日,反省了整體的教法,我想,應該以孩子的觀點來教導中文,不應該把大人的要求強加在孩子身上,先像嬰兒一樣,用指認的,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呀!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法文正版高盧英雄傳


Moria Flaig
18. Februar 2017





模型火車



法文正版高盧英雄傳

去年我們在家自學時,有幾次我帶諼諼去雪梨市區的Alliance Française看書,這是一所全球性的法語語言學校,當初我在巴黎讀書時,上的也是這個學校,全球都有分校。帶孩子去那裡的目的不是上法文課,而是去那裡的法文圖書室,他們收藏著不少的法文童書,我想把這項資源當成試金石,試試孩子對法語閱讀的胃口。

每次去時,諼諼真的是煞有介事地捧著書,認真地讀個兩個小時才離開。法文書耶!他只俱有粗淺的字彙能力,一讀就能夠讀上兩個多小時,真虧他了,到底有沒有看懂呢?

後來因為澳洲政府規定,小孩年滿六歲必須入小學,於是在去年底諼諼入了小學,之後,我們再也沒有時間去法文圖書室看書了,法文的學習也就這樣擱置下來了。目前只限於,放學後,聽聽法語兒歌,邊聽邊看著自己最愛的圖書,媽媽也不過問,這樣會不會聽不懂?媽媽心想,就讓他隨意聽著吧!每每回想起孩子看法文書的專注的神情,雖然心裡很納悶,那些有字天書,他怎麼看得下去?但是有信心,以這樣的方式,孩子多多少少還是能夠學點法文的。

不料,最近我在市立圖書館挖到一項大寶藏:正宗法語原版的『高盧英雄傳』(Asterix),是歐陸最俱人氣的漫畫書,老少咸宜,連大人都愛看,爸爸就是看這套書長大的。再看看書的編碼,這些書原是隸屬於新州(NSW)州立圖書館,不是市圖自己的書,而且限定最多只能借四本,難道是州立圖書館沒地方擺,把書下放到市立圖書館來了?


於是我先借個四本回家,想讓諼諼先嚐嚐看,看看他閱讀法文書的胃口如何?另一方面媽媽也想知道,過去一年我們自學法語的「成果」究竟如何?孩子是不是已經俱有相當的閱讀程度?和閱讀的興致?於是,每當諼諼在看這幾本漫畫書時,我就偷偷地在門後觀察。真的耶!每一本孩子都很認真地在讀耶!諼諼識字不多,真的讀得懂嗎?我很納悶!

上週末又遇到陰雨天,例行的假日出遊,只能作罷,鎮守家中。課子讀了兩課國語課本之後,於是,我問諼諼,要不要跟媽媽一起讀法文版的高盧英雄傳啊?孩子馬上很高興地去拿了一本來,我們就興致高昂地讀起來了。

看似稀鬆平常的親子共讀,從中卻有重大發現,孩子不只是看圖畫哦!有些對話還很用心地讀,還把法文字典給請了出來(當然啦!諼諼使用字典的能力很有限)。咦!雖然他法文識字量不多,卻能夠讀懂書本上的文字,是怎麼辦到的?霎時間,我瞭解到了一個秘密:以諼諼薄弱的法語程度,是怎麼讀懂得法文的?其實道理很簡單,高盧英雄傳這套漫畫(英文版),他早就讀得熟透了,有些對話甚至倒背如流。於是,在讀法文版時,一面對應著記憶中的英文版,自然就能夠懂書本上那些法文字了!我不由得對這個孩子肅然起敬,這樣也能夠學法文呀!沒有本事還真的不行呢!

之前,我也是利用同樣的原理,讓孩子學法文,方法是,我們先一起讀一段英文聖經經文(NIV版),然後再讓孩子閱讀法文經文(Parole de Vie版),同樣是以英法對照的閱讀方式,讓孩子猜出法文經文的大意。但比起閱讀『高盧英雄傳』,閱讀聖經難度要高得許多。原因是:第一、諼諼雖然對聖經故事很熟悉,但是對於聖經經文卻還很陌生;第二、聖經所用的詞彙難多了,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教材;第三、聖經沒有漫畫的以圖示意,所以孩子不容易猜到文字的意涵。

但最終的關鍵點是,我想還是在於,對於英文版的熟悉度幫助了孩子理解法文版,諼諼對於高盧英雄傳的英譯文熟稔到,倒背如流,因此,他只要看到一格漫畫,就能夠自動呼應出,在他記憶中的英文文字,然後以此為根據來理解法文。真是絕妙的好方法!

在這樣的刺激之下,我家再度興起閱讀高盧英雄傳的熱潮,說不定,法語版的高盧英雄傳讀多了,諼諼就能夠掌握到自學法語的訣竅呢!成了名符其實的自主性學習的小達人。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在家自學法文



Moria Flaig
21. December 2016







在家自學法文

諼諼五歲起,我開始在家教他學法文,輾轉之間一年過去了,隨著孩子入學,因為忙著適應學校的環境,法文再次擱淺。我趁著這幾天聖誕假期,利用空檔整理電腦中的法文資料時,回顧這一年來,孩子學習法文的過程,遂在此,記上一段小小的心情筆記。

1)起跑:
與英文德文不同,法文對諼諼來說是外文,不是母語,也沒有任何語言環境來支持,所以媽媽首先要考慮到的是教法和方向。於是我利用孩子已經會閱讀英文與德文的優勢,配合著聽,來讀短文。入徑是:先讓孩子熟悉法語的發音規則,並且從中認識一些字彙,作為法語教育的暖身運動。

再者,我捨棄一般的語言教材,來煨剛剛起灶的法文課,只是從網上下載些繪本,讓孩子從聽故事來入門。小孩子學外語和大人大大地不相同,對於日常會話:「你好!早安!午安!晚安!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裡來?」那種機械式的對白,完全沒有興趣。然而,讓孩子聆聽一本法文繪本,就像親子共讀中文繪本一樣地親切有趣。

此外,我還使用了兒歌和短篇的寓言故事(La Fontaine)。與繪本相較,兒歌的好處是句子短、句型簡單、入門容易,而且主要的字彙都會重複多次,孩子聆聽幾次後,就能夠朗朗上口,是所有類型的教材中,效率最高的一種。缺點就是太短,沒有故事的引人入勝,但對於想要慢慢熬煮、不想速成的我們,兒歌是最理想的教材,讓孩子每天學上一、兩首,日積月累,也能聚沙成塔。我使用的是:Il était une histoire 網站的兒歌。

此外,我使用Hans Wilhelm的繪本,在網上能夠免費下載,他是德國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後來移居美國,其作品翻譯成多國語言,同樣的作品在網上能找到德文本、英文本和法文本,雖說在非法語國家中,法語童書得之不易,但是網上還是可以找到一些電子版的免費童書。再說,我們只不過想先入門而已,先弄個幾本書,就足夠以讀上一段時日。

於是,我以讀兒歌、短篇故事為主,沒有額外教導文法和發音規則,更沒有背動詞變化,採取直接讀、直接學、直接理解的方式。至於繁複的動詞變化嘛!讓孩子自己慢慢去體會領悟,他有德文的背景,我相信他能夠漸漸理解到,法文動詞跟德文一樣隨著人稱與時態而改變。



2)兩個星期後:掌握發音
經過兩個星期的練習,孩子對於發音已經掌握得相當不錯了,雖然還不甚完美,但若將學習看成一條長遠的路的話,我想,這無非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很佩服他掌握規則的能力,連最難的連音,在沒有解釋之下,他自己也發現了。

我們進行的方式是,先讓平板電腦朗讀兩到三次,然後再讓他直接朗讀出文字來,就這樣,孩子直接讀,直接歸納出規則。我沒有教發音規則的原因是,規則的教導並不適合運用在幼兒身上,複雜的解釋反而會讓他們更無法理解。從反覆聆聽中,他們的大腦會自動整理出規則,和我們當初學英文需要音標的輔助,大為不同。等到閱讀經驗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媽媽再把常犯的錯誤特別提出來解釋,就這樣,孩子就能夠全盤地掌握發音規則了。至於連音,我採取比較寬鬆的方式去朗讀,不是很苛求,但諼諼卻能從平板電腦的朗讀中,自己發現連音現象,以自然方式來使用連音。

諼諼朗讀法文時,沒有用英文音,也沒有用德文音,可見,孩子在多語閱讀中,並不會混淆各種語言的拼音法。也說不出有什麼腔,搞不好是媽媽的台灣腔也說不定。回想當初自己學德文時,費了極大的功夫,才擺脫了英文發音,孩子卻輕而易舉地辦到了。還矯正了我一直分不清楚的P與B,法文的P與B很近似,對我的耳朵來說幾乎是一樣的音,但對孩子的耳朵來說卻是完全不同,並且能夠精確地分辨出兩者。

此外,諼諼的多語背景,加快了他學習語言的速度。這可以從幾方面來觀察:第一,能夠輕鬆容易地掌握拼音文字的規則:他以前剛到中文學校時,雖然漢字不認識半個,但藉由漢語拼音的幫助,也能夠讀出整本書來。第二,能夠靈活地掌握拼音法:比起單語兒童,諼諼不會死守著一種拼音規則,只要一進入一種語言的閱讀情境,就不會和其它語言的發音規則相混淆。他不會用英文來想法文的on(我們或是人們)、glace(冰)等字。第三,對於文法的掌握:諼諼很快地能夠掌握到特殊的句型結構,比如,日語的否定句(諼諼三歲時曾經學過日語),和法文的否定句,都比較奇特,不需要經過太多解說,他就能很快地理解這種奇特的句法。第四,能夠從英德兩語中學習法語:英文有60%以上的字彙是來自法文,特別存在於文學作品和學術用語之中,比如英國人喜歡的queue(法文原意:尾巴),就是來自法文的faire la queue(排隊),哈!孩子在繪本中學到了恐龍的尾巴。



3)歸納規則:
經過一個月的練習,我發現孩子似乎已經掌握了所有的法文的發音規則了,可以讀出所有的字了,也就是看到字,不管認不認識,皆能讀出來,若是能讀出陌生的字,就代表孩子已經掌握了整個拼音規則了。於是在開始教新的課文之前,我先讓他自己朗讀,顯然地,對於新的文章,他已經能夠讀出來了,即使無法做到零缺點,但大部份的字也都還沒學過,自己卻可以讀出來,也不會用英文或是德文的音來讀出,就代表孩子已經掌握了整個拼音規則了。

法文的拼音規則雖然比起英文複雜了許多,但與英文相較,卻相當地規則,例外不多。雖然我從來沒有向他解釋過所謂的規則,他卻能夠經過反覆的練習,自己歸納出規則來。

我和孩子的爸討論了一下這個問題。他非常地肯定地說,這就是小孩子的大腦和成人的不同之處,小孩能夠自己歸納出規則,成人學習一個新的語言,卻要先學習規則,而兒童卻能夠從反覆聆聽中,自己歸納出規則來。當人漸漸地年長,卻漸漸地失去這種歸納的能力。雖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外語雖然沒有年齡限制,但是學習母語卻是有年限的。

爸爸說,德文的名詞的陰陽中性其實有規則可循的,但是這個規則卻是非常地複雜、精細、瑣碎,誰也說不清,但只要母語是德語的人,一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能靠直覺說出這個名詞是什麼性?只有在幼兒時學會了這種規則的人,才能夠精準地將這三種性別套用在各個名詞之上,每個在德語環境中長大的人都知道這套規則,而這套規則卻是難以言喻。

好一個難以言喻,能夠掌握這種微妙之處的,大概只有幼兒才能辦到吧!我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沒有經過解說,諼諼卻能夠自己掌握整個法文的拼音規則呢?這一個月來,我們全都是直接讀,讀完了,聽平板電腦讀,聽完了,他再自己模仿電腦讀,完全不會與德文和英文混淆在一起。一個月之後,現在看到沒讀過的文章,他自己就能夠讀出來了(雖然他認識的字還不多),連很難掌握的連音現象也都注意到了,我也沒有解釋如何將兩三個字一起連著讀?但他自己就會連著讀了,到底怎麼辦到的?這大概就是難以言喻之處吧!

我想,小孩天生就是一個歸納規則的高手,天底下,沒有一個寶寶學母語是先學會規則再學說話的,只能從聆聽來歸納規則,不是很多小孩將man的複數型說成mans嗎?這全屬正常,這表示小孩子能夠自然地從聆聽中歸納出規則,即使大人從來沒有解釋過,他們自然也能夠知道,英文複數型要加上「S」。



除了沒有解釋規則之外,我也沒有特別教單字,雖然每讀完一篇新的文章後,我都會解釋生字,但是通常都是很快地解釋過,並沒有反覆地訓練他對單字的掌握,只有出外時,我偶爾會就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來問他法文的名稱,他自己有時候也會主動說,但我並沒有特別去訓練單字的回想和記憶,用意是在於,我希望他在閱讀時儘量以上下文來體會文意。

兒童閱讀與大人不同,是先掌握整個故事,然後才是句子,最後才是個別的單字。所以,最好不要讓小孩只讀個別的單字,比如讀閃字卡,我們要儘量讓他們從整篇文章中來理解單字。就算一開始不懂個別單字的字義也無妨,孩子能夠理解整篇文章就行了。他們自己自然會在遊戲中、自言自語之中,就會不斷地整理思考所讀過的文章,就能夠從中去理解個別單字。再者,單字會在不同的文章中不斷地出現,在不同的情境中,卻有類似的意思,孩子讀多了,自然就能夠望文生意了。

這個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親子共讀,利用這個方法來教幼兒學外語,跟教母語一樣:讓寶寶看圖會意,不用解釋太多,孩子自然會明白。我想,在親子共讀時,沒有哪個媽媽會嘮嘮叨叨地,將故事中每個字做一番詳盡的解釋後,還分析了文法和動詞變化,再讀整篇故事,而就算有,也只是針對幾個特殊的字詞而已。我相信,每個媽媽的做法跟我一樣,沒什麼祕方,就直接讀而已,讓寶寶自己看圖來理解故事。

但是傳統的語言課是不是這樣上的呢?不是!傳統的語言課,是先解釋個別的字,甚至解釋一組句型或是文法規則之後,再讀一篇文章,而非將熟讀文章作為學習的重點。但這種方法不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方法,兒童是從理解全面再來會意局部,兒童不會嘗試著去解釋個別的字,更不會只學習規則,就算遇到不認識的字,他們照樣也能讀,一點都不會感到有理解上的困難,就算第一次的理解是錯誤的,那也沒關係,一旦有了豐富的閱讀經驗,兒童自己會將錯誤的理解更正過來。

我教諼諼學法文,利用的就是親子共讀的方法,直接閱讀,直接理解,沒有額外教單字、句型、文法、動詞變化、發音規則,就只是一起熟讀幾篇故事和兒歌,直到孩子能夠朗朗上口。孩子看看圖畫,自己去聯想文意,長久往後,他將會不斷地遇到相同的字,經過長時間的閱讀後,孩子自然地就能夠理解個別單字的意義了。

有一天,我們一起去逛街,順便去亞洲商店買點東西,一般亞洲商店的商品都是進口的,所以包裝上都有多語言標示,孩子看到了一瓶魚露,卻馬上認出了poisson這個法文字,很興奮地指給媽媽看,沒錯,這個字就是魚。大家請注意,不是英文的poison,兩個字看起來很像,而英文字中少了一個 S。




4)聽兒歌
使用兒歌來教法文,孩子接受程度最高,主要是因為,兒歌會重複主要詞彙,而且句子簡短,並且有押韻,容易琅琅上口。一開始,我先選擇短的兒歌,過濾掉長的,等到孩子字彙量大一點時,再開始教長的。至於敘述文,我則採用繪本故事,每天讓孩子讀一小段,與兒歌不同的是,故事有連續性,雖然遣字較深,但是連續性能讓孩子有所期待。

小孩子的優點是喜歡重複,對於復習並不會感到厭煩,反而讓他們感到有成就感,小小的成就感往往是學習的動力。與成人的學習習慣完全不同,孩子很眷戀舊的篇章,所以我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回顧舊的兒歌,讓每篇像是真的在唱歌一樣,雖然累積起來,讀的量越來越多,但孩子卻感到很有「韻味」,又有遇到老朋友的喜悅!

我得承認,以這種方式學習外語,漸漸地變成背誦,期待孩子熟讀了之後,就自然地能夠出口成章了。兒童記憶力很好,在沒有強迫之下,讓他們自然地背誦,這與填鴨式教育不同。諼諼自己在玩耍時,總是口中念念有詞,有時會溜出幾句法語,他自己也不知道,其實他在背書呢!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幼兒學語言會比較道地吧!那是因為他們照單全收,而且不時地口中念念有詞,原來自己暗暗地在復習呢!

雖然我偏愛的教材是兒歌。但是為了先讓孩子有清楚的發音,我只使用兒歌的歌詞做為教材,先不讓孩子聽歌,直到前些日子,我才從圖書館借了兩本附上CD的法文兒歌,孩子一聽,果然愛得不得了。

事後證明,當初的決定是對的,要聽歌,最好在孩子音感與字彙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聽,這樣子孩子才能更自然地跟著哼,因為這時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地聽出歌詞的內容了,跟著哼不只是跟著歌的旋律而已,而是口中念念有詞,都是法文,歌曲聽了一兩次之後,就能夠毫不費勁地將歌詞朗讀出來。

其中有一本還在歌詞旁邊列出單字,在孩子聽完、讀完之後,媽媽有考試,將單字表裏所列出的單字挑出十個,讓他翻譯成英文,不要多,十個就好了,不然欣賞兒歌就變成寫字的苦差事,多掃興呀!看到諼諼皆能順利寫出翻譯,可見孩子不僅是愛聽,而且聽得懂,難怪大多圖書館總是典藏著一些外語兒歌,可見兒歌的魅力所在。

有心讓小孩學外文的媽媽們,就從兒歌入門吧!比起枯燥的教科書,兒歌是個生動活潑的世界,小孩子們都有豐富的想像力,隨著音樂旋律,語言文字就會變得非常生動美麗噢!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要跟孩子說火車還是電車?


Moria Flaig
3. November 2016

雪梨的元宵節


要跟孩子說火車還是電車?

今天在Facebook上,結交了一個住在日本的三語家庭,他家是中、英、日三語,他向我問了一些歷史認同的問題。顯然地,因為二次大戰,中日之間的歷史情結,至今仍然有很多解不開之處。

我回答說,先別讓孩子選邊。自我認同意識是慢慢形成的,孩子不一定會認同父母的國家和文化。像我家,父母雙方來自不同的國家,孩子成長的地方又是在第三國,而且還是兩國。諼諼可能認同德國、也可能認同台灣、但最認同的是美國、現在多少也認同了澳洲。最後有可能是,四個國家都認同,或是四個都不認同。

我想,孩子最先認同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父母,更不是父母的祖國,那太遙遠了。他的英語是美國音,當然首先認同美國嘍!即使他爸爸那種典型歐洲人的反美帝情結,即使他這種情結在孩子身上也灌輸了不少,即使我的死黨的老公是英國人,我們住在他們家時,大家一同反美帝,諼諼從小聽慣了反美國的聲音,但是他自己絕對是擁抱美國的,周遭的人反美,他完全無所謂。

我想,諼諼的認同來自於他自己的語言,他的語言是美語,一個孩子的認同先從語言開始。至於澳洲,認同感還不深,那是因為,他一搬來就發現,這裡的人說話怪腔怪調的,自然產生區別之心。

於是,我就跟網友說了,但是如果你的孩子能夠持續地說「台灣國語」,他一定會認同你的,因為那是他自己的一部份。

如果孩子沒有持續性地和你說台灣國語,如同我在這裡所看到的香港人和新加坡人一樣,他們無法跟子女說母語(廣東話),親子之間變成各說各話,中文或是「華語」無法成為孩子的一部份,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不會認同你的文化了。

在雪梨,我曾經遇到一個情景,母女三人統統說英語,兩個孩子大約是五歲和八歲,我猜媽媽應該是從香港來的,有明顯的廣東腔。有趣的是她們三個人之間的稱謂,大的稱小的:Meimei;小的稱大的:Jiejie,而且完全是以英語的音調說出來。顯然她們的家教還保持著中國人的習俗,姐妹之間互稱為:姐姐、妹妹。西方人完全沒有這種習慣,兄弟姐妹之間,無論長幼,皆以名字互相稱謂。但用英文說出來,讓人感到特別的奇怪。我心裡非常地納悶,為什麼那個媽媽不跟她的孩子說母語呢?

他又問,他不知道該教孩子說火車還是電車,因為日文中的火車是電車。這讓我想到,就像在雪梨,捷運也稱為train,我要跟孩子說火車還是捷運?我想了想,他應該教孩子說火車,而不是說電車,因為孩子是看人說話,你跟他說火車,他就跟你說火車,我們不需要為了要讓孩子聽得懂,而特意說電車。

我舉了一個例子,諼諼一上中文學校,馬上就發覺,中文學校的小孩說垃圾是:la ji。但是他從來不跟媽媽說la ji,因為他知道我們台灣人不會這麼說。因此,我建議他還是要跟孩子用中文說火車,不是用中文說電車。

縱使諼諼說垃圾兩個字時,會被其他小孩取笑,畢竟台灣人在雪梨是少數,中國人是多數。但他從小就面對這種文化差異,在成長之中自然會學著去應對,去思考箇中道理,我想對他的成長是正面的。

然而,諼諼最後會選哪一邊呢?我想,文化認同不是選擇題,也沒有必要選,最好的結果是,他統統都認同。就算歐洲人認為他的膚色太黃太深,亞洲人認為他長得太過蒼白,最後結果是,他統統不認同,那也沒關係。

但是,媽媽衷心地希望,這些文化的印記都能深植在他的心中,成為他的一部份。各個文化的精彩之處,他都能夠欣賞、領會;鄙陋之處,他都能有一顆包容之心來面對。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法文聖經填充題


Moria Flaig
1. September 2016


昆士蘭Cairns

法文聖經填充題

這週我家讀經正式進入新約聖經,這讓我有機會嘗試新的方法。新約的情節較為簡短,更適合於英法對照的研讀,因此,在法文閱讀這一項,我把之前的略讀,變更為精讀,以這個方法,可望可以讓諼諼的法文閱讀,更往前邁進一步。

然而,我們讀經重點還是放在NIV英文聖經的研讀上,法文的部分,我只是抽出一小段,讓諼諼英法對照一起讀。之前,孩子只是跟著電腦將經文朗讀一次,我以點到為止的方式,讓孩子接觸法文文本,就如親子共讀一般,沒有分析、沒有問答,就只是單純地讀。這個方法用來引導孩子進入閱讀的情景,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畢竟在此之前,諼諼只讀過兒歌,對於正式的文句還不是很熟悉。

然而,一個有效的閱讀必須掌握句子結構與字彙意涵,因此,只是跟著電腦朗讀一遍,這樣的理解不夠深度,我覺得還是有必要以精讀來培養閱讀力。於是,在我們進入新約聖經之後,我改變方式,讀完一章英文NIV,然後從中抽取一小段,大約五到七節左右,進行英文聽寫。聽寫完畢之後,再以英法對照的方式,同樣的一段經文,讓孩子熟讀法文的部分。因為已經進行過半小時的聽寫,所以孩子對於這段經文已經非常地熟悉了,然後再閱讀同一段經文的法文翻譯,這樣孩子對法文經文就能夠充分地理解與掌握。

讀完之後,我比照一般主日學的課程設計,將同一段經文製作成填充題,也是約有五到七節左右,視情況,會有刪減,並從中找出十個左右的關鍵字。而我所找的關鍵字,不是針對生字來設計,而是人名、地名或是聖經上的重要概念:像施洗、逾越節、聖靈等等。

我把這些字寫成一列,列在經文旁邊,讓孩子看著這些關鍵字,置入空格之中,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填充題。

不同的是,我所設計出來的填充題,所有的答案都已經列出,孩子只需要將答案一一填入適當的空格之中,就行了。我的目的不是要孩子背誦經文,而是讓孩子理解文意,唯有瞭解文意,才能夠選出正確的單字。

再者,孩子不但已經閱讀過英文版,也進行了英文聽寫,基本上,孩子對於經文已經是非常地熟悉了,我再利用這樣的一篇短文,讓他將這一段的法文部分做更細緻的閱讀,並在一些重要單字的旁邊寫上英文翻譯,讓他能夠一目瞭然地瞭解整個句子的意思,進而記憶一些重要字彙。

還是一如往常,我並沒有教文法與動詞變化,秉持一貫作風,純粹以閱讀的方式來建立法文的文法系統。我的想法是,既然用聽的,孩子也能夠學得完整的動詞變化,那用讀的呢?

此外,最重要的是,我想要知道,光是以閱讀來讓孩子學習外文,是不是一個有效的學習法呢?以這種方法,需要多少時日才能夠達到獨立閱讀的階段?是不是經過一段時日的訓練之後,就能夠有能力閱讀書本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讀經:英法對照


Moria Flaig
29. August 2016


雨中的Baron瀑布

讀經:英法對照

最近在部落格中,我曾經介紹英法對照的閱讀法,藉此來提升孩子的法語閱讀力。我曾經試過,讓孩子單獨閱讀法文本聖經,但效果不高。雖然我所找到的版本很適合小孩子閱讀:「Parole de Vie」,但是對識字量不多的諼諼來說,目前來說,法語聖經還是太難了。尤其是經文太長,滿篇的生字,難度太高,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

於是,媽媽改變方式,讓法語聖經輕鬆讀。第一,我家按照「Free Sunday School Curriculum」的進度來閱讀NIV聖經,每一章節,我只選取短短的一小段法語。因為英文的部分已經讀過了,基本上,孩子已經知道整個故事情節了,所以法文的部分,雖然只讀一小段,並不影響對全文的掌握,雖然短,但無所謂。我主要是運用英法雙語對照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法文,利用孩子已知的故事情節,來猜測新字、增加法文的字彙量。

二、我將NIV英文版與Parole法文版各別拷貝起來,並列一起,製作成同一個電子檔案,這樣子一來,既方便讓平板電腦朗讀,另一方面,讓兩文之間的比較更為鮮明,讓孩子能夠直接對照。

三、在閱讀時,讓孩子明白文意就行了,不必過於強調個別單字的記憶與掌握。此外,可以適度地在經文後面,列出重點單字,並註明英文翻譯,讓孩子反覆看幾次,來加深孩子對單字的印象,這樣有助於理解。但是不必讓孩子細部地閱讀、背誦每個生字。

這個方法實施了之後,果然,諼諼更愛讀法文了,或許是英文幫助了他理解,讓他有個「都讀得懂」的錯覺,使得他對於自己的法文更加有信心。就算是個錯覺也沒關係,這樣的錯覺是個美麗的錯覺,能夠帶給孩子自信心,鼓舞孩子繼續努力不懈。

閱讀的不二法門就是大量的閱讀,唯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夠顯著地提升閱讀能力。閱讀本身是一個理解的過程,若是沒有理解,孩子會覺得非常無聊、會失去興趣。若是孩子覺得都讀得懂,暫且不問是如何懂得,到底懂多少?就算只懂了英文,造成了錯覺,但只要能夠懂,孩子就會有讀下去的興趣,多讀多接觸,就算短時間無法有所突破,但長期來看,這是一項值得投資的學習方式。

與母語的閱讀完全不同,母語的識字過程是有加速器在推動,基本上學齡期的小孩已經累積到一定的字彙量了,他們所要學的只是解碼的技巧而已。但在學習外文的過程中,首先會面臨到的問題是,識字量太少,無法進行閱讀,長期的記憶單字,成為一種枯燥無聊的工作,這造成孩子不愛閱讀外文的主要原因。

然而外語的閱讀與解碼不同,外語的閱讀需要先學習大量的生字,有了一定的字彙量才能夠進行閱讀,字彙量越高,閱讀效率越高。然而如何引導孩子去克服枯燥的單字記憶呢?

其實,我從來沒有要求孩子記憶單字,年紀小的小孩,並沒有「背單字」的技巧,諼諼對於法文單字的認識大多來自於,從閱讀中得到的印象,從印象中來記憶,即便這種記憶是模糊的,但也沒關係,只要有個模糊的記憶就行了,因為孩子能夠從閱讀中重複地遇到相同的單字,讀久了,終有明白的時候。

為了克服初學者字彙量不夠的問題,又能達到有效的閱讀,雙語對照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進行,就如上述,起初只讓孩子讀很短的一小段,往後再逐步增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必太過在意孩子是不是每個字都懂,只要懂個大概,孩子自然能夠經由不斷地閱讀,增加字彙量,而得到進步。就如,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一開始為孩子所選擇的故事書,都是很簡短的故事,學習外文時,道理也是一樣的,也是要從短小的故事開始讀!

星期六我們去了一趟法語圖書館,就看到了不少適合學前兒童閱讀的童書,然而那樣短小的童書又太淺了,不易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所以在孩子學習外文時,不能只是閱讀這樣的書籍,挑戰性太高的又太難、太簡單的又沒興趣,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應該多方面地接觸不同類型的書籍。

但在缺乏法語書源的情況之下,我採取的方式是,兼顧長短文。短文,像是兒歌,我採用精讀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反覆朗讀,讓孩子模仿發音與記憶字彙,讀完之後,還有考試,這能夠幫助孩子記憶單字。相對而言,聖經就是長篇的敘述文了,根據往常的經驗,閱讀聖經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聖經中的情節,諼諼大部份熟知,他只要猜字就行了。因此,我才要大費周章地設計出一個理想的讀經方式,來讓孩子閱讀法文聖經,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短期內,提高諼諼閱讀法文的能力。

當然我讓孩子閱讀法語聖經,最主要是基於孩子對於聖經的喜愛,媽媽只是投其所好罷了!興趣就是學習最佳的推進器,媽媽要善加利用。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法語圖書館


Moria Flaig
21. August 2016


圖書館

法語圖書館

六月時,諼諼在生日的那一天,終於讀到了自己最鍾愛的Asterix的原文,高興得不得了,感覺真的是不錯。那一天,我帶他去了一趟Alliance Française,那裡有個小小的圖書室,裏面有不少法文童書,我們在那裡待了一個下午,直到夜晚來臨,才去參觀雪梨燈光節。

令媽媽感到驚訝的是,識字不多的諼諼,卻也能在那裡靜靜地看了一個下午的法文。後來諼諼一直要求媽媽再帶他去法文圖書館,聲稱自己看得懂法文,說得媽媽好感動哦!既然小孩子認為自己讀得懂,那就是懂,孩子有孩子自己理解的方式,媽媽不會去追究孩子到底懂多少才叫做「懂」,於是,我答應孩子以後常常帶他去讀法文。後來但卻因為天候不穩定,所以一直沒再去。

這幾天,春意盎然,整個世界頓時亮了起來,啊!春天的腳步近了,該多帶著孩子到處走走,於是又興起了去逛逛的念頭。昨天趁著天氣放晴,在中文學校上課之前,我們提早出了門,讓孩子在圖書室讀兩個小時的法文,讀個飽,再坐車去上中文課。回家後,再問孩子要不要常常去,孩子高興地說:「還要去!」

諼諼學習法文的方式,與一般的語言課上法不同。我只是讓他從閱讀中去認識新的字彙,我們並沒有進行法語親子共讀,也沒有進行實際的對話,更沒有刻意去製造法語的環境,我只是讓他跟著電腦讀,來認識法語的發音與基本的字彙。等到他熟悉了法語的發音規則之後,能夠自行閱讀了,就讓他讀書給媽媽聽。

與之前的三母語比較,諼諼的法語並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聆聽過程。然而這種長時間的浸泡,對於兒童語言發展卻是關鍵,嬰兒沒有說話的能力,但是他有在聆聽,也正因為沒有說話的能力,所以不需要回答,不需要回應,只要專心聆聽就行了。嬰兒學習母語的方式,就是聽聽故事、聽聽兒歌、聽聽大人們在說話,但經過長久的浸泡之後,等到時間到了,水到渠成,自然就能夠反應、能夠對應、就會想要使用這種語言來說話。

但是,對於一個會說話的兒童,我們的態度就不同了,我們期待他們能夠現學現買,以此來斷定學習的成果。因此,我們在學習外語時,並沒有經過這樣一段的聆聽過程。一般教學者都希望,小孩子在學習時,馬上反應、馬上互動、馬上回答問題,沒有讓孩子得到足夠的聆聽。沒有浸泡,語言未能內化,在此之前,我們就要孩子回應,這樣子反而容易讓孩子養成先使用母語思考答案,再用外語來對應的習慣。

一個最佳的學語言的方式,應該是聽到什麼樣的語言,就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思考和對應。我幾度想買課本來讓諼諼學法文,但一見到內容,馬上打消念頭,因為,一般語言教材都是針對會話來設計,也就是一問、一答的方式,並沒有讓小孩得到足夠的聆聽。

為了彌補聆聽的不足,我一直很努力地找法語CD來讓孩子聽,最近才在圖書館找到了兩片法語童謠,和一本附有CD的初級課本。不時地放給孩子聽,我發現孩子很喜歡聽,有時自己玩時,也會模仿童謠的聲調。這更證明了我的假設:幼兒都喜歡聆聽,無論聽得懂聽不得,他們喜歡聽各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再從聲音中去揣摩意義。

這激勵了我,讓我更進一步地,確立了我家的法語教育的方式:不用急著要求對話、瞭解、應用,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地聽、慢慢地看。縱使諼諼目前的法語程度不高,但是若是多看、多聽,逐漸地會有進步的,水到渠成的日子終有到來的時刻,往後,我應該多帶孩子上法語圖書館才對,讓孩子多讀、多看嘛!

因此,我所使用的教學法是:直接聽、直接讀。先不論懂不懂、也別管有沒有用、也不在乎孩子目前能不能說,先培養聆聽和閱讀的能力,先不要求他要回應,頂多在他觀察插圖時,玩一下「一指神功」的遊戲。也就是嬰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使用指頭指認物品的回答方式,讓他練習把具體事物和語言對應起來。我先讓諼諼回到嬰兒期,先讓他聽、觀察,並不要求他回答。

我也知道,五歲以後的小孩,不可能要求他繼續以聆聽的方式來學習語言。由於,諼諼已經會閱讀了,於是我讓他直接從閱讀中去學習法語。我們家沒有人說法語,所以沒有人擔任法語輸入的工作,沒有人說話讓他聆聽,為了彌補聆聽的匱乏,於是我讓他使用眼睛看,觀察文字和插圖,雖然無法達完全一樣的效果,但是若是孩子能夠從多讀中會意,瞭解句子結構、認識新的字彙,我相信,閱讀與聆聽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澳洲法語圖書卻是非常地稀少,使用法語的族群也非常地稀有,大部份的圖書館也沒有進購法語圖書,孩子能夠接觸到法文書的機會不多,在這種環境之下,媽媽更應該珍視這一片小小的綠洲才是。

此外,我們還有一項困難,我們家自學的時間本來就不多了,一星期只有自學四天,若多了法語圖書館這一項,那我們自學的時間就只剩下三天了,那實在是太少了。後來斟酌了一下,其實我們可以調整成,每星期六在去上中文學校之前,先去逛逛法語圖書館啊!昨天一試,效果果然不錯。

上一回諼諼終於讀到了自己最鍾愛的Asterix,昨天更是細細地讀了一本「丁丁歷險記」。「丁丁歷險記」原本就不好讀,難為他居然看得津津有味,我確信,他不是隨意翻翻而言,因為那一本「丁丁」讀得特別久。我有在觀察其他在一旁「翻書」的小朋友,很顯然地她不是在閱讀,只是翻書看圖而已。

看到孩子漸漸地喜歡上了法文,證實了我當初的想法:只要能讀就能夠自己學,自學就是要讓孩子自己學,閱讀是自學的主要方法。我相信,只要孩子認識了一些基本的字,就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以閱讀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字彙。以進度來說,雖然是緩慢了一點,但我想先培養他喜歡的情緒,還有自信心,這就足夠了。

我很清楚,法文只是一門外文,不會成為諼諼的母語,要成為一種能說、能思考的語言,想要有足夠的環境來刺激,才有可能達成,目前只是先培養興趣罷了!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有了學習的渴望,往後的學習才能夠不斷地持續下去。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簡易法文聖經


Moria Flaig
8. August 2016

昆士蘭一處燈塔


自從我家自學轉型成以聖經教育為中心之後,我積極地嘗試一些方法將法文與中文也整合於讀經自學的範圍之內,但這件事情非比尋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諼諼的法文字彙量還不足以閱讀法文聖經。第二、法文的兒童聖經皆以簡單過去式行文,不適合於非母語兒童閱讀。第三、諼諼所識的中文字加總起來大概不出三十個,還沒有任何的閱讀能力。

在這個情況之下,要將兩者納入讀經教育之中,實在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目前中文的部份,至少靠媽媽朗誦經文,還聽得懂大概。但法文呢?字彙量是初學者必然面臨到的事情,但還要面臨到拗口、不實用的簡單過去式,真是傷腦筋。

近來,雖然在網上找到了一些兒童法文聖經故事的資料,但不幸的是,法文的聖經故事皆使用簡單過去式,試用了一陣子之後,旋即放棄。這樣的文章並不適合用來學習法文,因為,諼諼只是個初學者,就實際面來考量,簡單過去式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重要,我不想讓他只學了簡單過去式,而忽略了常用的用法。

感謝主,在偶然中,我找到一個瑞士的網站,他們所提供的主日學資料中,使用一個版本的法文聖經叫做:「Parole de Vie」。這個版本沒有使用簡單過去式,行文風格非常地現代,是個實用的版本。於是,我就讓孩子試讀一下最近剛剛讀完的「路得記」。「路得記」的故事簡潔、風格明快,一試之後,馬上打通任督八脈,種種因為不實用的阻礙統統打通。

但在閱讀的過程中就發現,這個譯本所使用的字彙是常用字彙,說不定是本青少年版聖經。德文聖經中的「Hoffnung Für Alle」或是英文聖經中的「Good News」,都是針對青少年族群而發行的版本。基本上,這些版本都有個嚴重的缺點,就是譯文不夠嚴謹,有時偏離原文太遠,為了方便讓讀者瞭解,譯者往往詮釋過度。

本來我不是很贊同閱讀少年版聖經的,但是諼諼的法語能力有限,一下子給他太難的文章,會讓他失去學習的興趣,然而,使用兒童聖經故事也不是個辦法,還是一樣的問題:簡單過去式。兒童聖經故事的行文風格太「古風」了,法語中的簡單過去式,通常只會出現在童話、寓言、歷史故事之中,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裏,對於初學者來說,並不是首要學習的內容。

經過一番查詢之後,果真是如此,這個譯本所使用的字彙局限在3400字之內,副標題稱為「En Française Fondamental」,意指基本法語,適合青少年閱讀。與另一版本的聖經相較,「En Française Courant」,意指現代法語,也適合大人閱讀。

於是,我在網上拷貝了一些「Parole de Vie」的經文,配合著我們讀經的進度,在新約的部份加入法語聖經的閱讀,選擇新約的原因是,新約比較容易讀,因此我們法文聖經的閱讀,不跟著舊約「撒母耳書」的進度。

我先讓孩子閱讀英文NIV,然後再讀法語的經文,這樣子他就可以直接從英文版中去對應法文版。英法對照的讀法有個好處,一方面,便於認識新的字彙,另一方面,讀完了英文之後,孩子就已經知道了故事情節了,自然能夠從情節中去揣測字意,進而掌握文意,就算字彙量不夠,讀起來也會很順。

比如,今天我們讀了「路加福音」中天使與瑪利亞對話的那一段,讀完了NIV之後,孩子自己就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從法文經文中認識一些新的字彙:比如:天使是ange,祖先是ancêtre等等。等孩子讀完了之後,我把預先預備好的生字表,讓孩子讀個一、兩遍,可以加強印象。如果時間允許的話,讀完生字之後,再讓孩子把全文讀一次,效果會更好。

有了這個譯本之後,我就不必辛苦地找兒童聖經故事了,因為兒童聖經故事沒有比較好讀,反而會加深了學習的困難度。這也印證了我當初學習德文與法文的經驗,本以為小孩讀的書應該是最容易讀的,其實不然,傳統的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的行文方式,對於外國人來說,卻是最難的,因為法文與德文的過去式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少數幾個常用的動詞之外,根本不會遇到,閱讀這樣的語態,對於學習語言本身並沒有直接的幫助。

在聖經教育中,時態便是第一個會遇到的阻礙,聖經畢竟是好幾千年前寫下的書,新約也是在兩千年前所寫下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要保留一些古老的味道嘍!這也是我偏愛「和合本」的原因:古色古香。

但是,兒童學習外語應該與兒童自身的生活與興趣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童話故事固然吸引人,但是法語不是諼諼的母語,他應該先熟悉一般的常用的時態,將所學的字彙時時呼應現實生活。等到自己能夠流利閱讀法文之後,再考慮閱讀「La Fontaine」之類的經典之作!以現在來說,還太早啦!諼諼有沒有讀德文的「格林童話」呢?老實說,沒有耶!



永矢弗諼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諼諼的第一本法文童書


Moria Flaig
22.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海港

從去年11月起,我將法文引入自學之中,後來因為聖誕新年假期,孩子的爸帶著我們玩了兩個月,遂中斷了一陣子。今年三月起,再度開張,算起來他前前後後、陸陸續續地學了半年。如今,諼諼對於發音的駕馭已經進入圓熟階段,換言之,在朗讀認字的過程中,讀錯的情況越來越少,也能注意到連音的現象,全新的文章也能夠毫無困難地朗讀出來。

於是,我開始考慮讓他閱讀書本,目前所採用的教材以兒歌為主,兒歌雖然易懂易學,但是缺點在於非正式的行文風格,這有礙於語法的熟稔與學習。再者,增加閱讀量和提高難度,也是當語言學到一定程度之後,首要提昇之處。讀物必須配合孩子的閱讀程度,孩子才能夠從閱讀中得到進步。目前他的英文和德文讀物主要集中在章節故事之上。於是我靈機一動,不如我們的法文課也來讀章節故事。

孩子的字彙量還很有限,正如前所言,兒歌淺顯易懂,但字彙量不大,以目前他的法語字彙量還無法閱讀大部頭的書,因此一本淺顯易懂又符合他的年齡的書,是我第一個目標。

之前,我們嘗試過閱讀繪本,有圖畫來輔助理解,運用以圖會意的技巧,來增加字彙量。相較而言,章節故事的插圖很少,孩子則是以上下文與故事情節來揣測生字的意涵。然而這個技巧,諼諼在每日大量的閱讀中,已經領悟了這項技巧,我想,應該也能夠運用在法語學習之中。

限於字彙量,與閱讀英文、德文不同,我不會將每篇故事從頭到尾讀完畢。而是節錄某一個段落,並將段落中的重要句型、字彙扼要地節錄出來,寫在紙上,並使用不同顏色的筆,讓這些字更為顯眼。朗讀完畢之後,讓孩子多朗讀幾次媽媽做成的「摘要」,目前我並沒有要求背單字,他能夠順利寫出英文與德文就已經萬幸了,法文嘛!我完全不敢奢求。基本上,我是以嬰兒學習語言的方式來教導諼諼學習法語。也就是說,首要訓練聽,然後讓孩子模仿發音,再讓他看著文字朗讀出來,最後才是瞭解文意。至於書寫嘛!以目前這個年齡來看,我想對他還是太難吧!

雖然他的發音已經熟練了,但對於個別的字義還不是很清楚,於是將主要句型、重要字彙扼要地節錄出來,寫在紙上,讓孩子多看幾眼,這有利於單字的記憶。讀完之後,我通常會做一小測試,選出文中十個字左右,讓他寫出英文翻譯。

不像一般法語教材,我沒有教文法,更沒有讓孩子背繁複冗長的動詞變化表,但我相信,孩子在經過大量的閱讀經驗之後,孩子的大腦能夠逐漸歸納出文法規則與動詞變化。然而拉丁語系中特有的動詞變化,需要有外在的語言環境刺激才能夠臻於熟練,現在只是先讓孩子有個初步的概念,先聽先讀,至於具體上如何變化,哪個人稱對哪個型?現階段,沒有語言環境,並不是很重要。

我為他選的第一本法文童書是「Le Petit Nicolas」系列叢書中的一本,中文譯為「淘氣的尼古拉」,諼諼不久之前也讀過同一系列的英譯本「Nicholas again」,因此,他對於這系列的人物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了,在這個前提之下,要掌握原文就不會太過於困難了。

我之所以會選這一系列,是因為每個章節都是獨立的、不連續的故事,我們沒有非得接續下去的壓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作者雖然不是完全用對話的形式行文,卻是以一個小孩子說話的口氣行文。所以,讀這一系列有個好處,可以讓孩子熟悉口語式的口氣。

一般法文的童書、童話、寓言故事、聖經故事,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常常以過去式(passé simple)與半過去式(imparfait) 行文。La Fontaine的故事雖然家喻戶曉,但使用過去式,所以目前不考慮讓孩子讀。然而,法文的過去式通常不會出現在日常對話之中,因此,過去式的學習與使用對於初學者來說,我認為不是首要學習的項目。但若讓孩子只讀童書的話,大概只能讀到這種時態,對於不是生活在法語的環境的兒童來說,學過去式會造成誤導,他們會誤以為這種時態也使用在會話之中。

英文的過去式大量使用於會話之中,相較而言,德文與法文並非如此,這兩種語言在會話之中,通常是以完成式來表示過去,過去式則很少出現在日常會話之中。諼諼受到英文的影響,喜歡使用德文的過去式(Präteritum)來說故事,聽起來非常地「文言」,感覺上很古老。

目前我們正在閱讀的書叫做:「Le petit Nicolas et les copains」。我在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的英譯本:「Nicholas and the Gang」。在閱讀之前,我會讓諼諼先讀一小段英文譯文,再讓他閱讀法文原文,事先知道文意,有助於理解,而且能夠幫助他從上下文中猜出個別單字的意思。

我所使用的法文本是從網上所下載的PDF,平板電腦上可以朗讀出PDF,平板電腦的朗讀雖然帶點金屬味,但孩子還是可以從聽中模仿發音,這有助於發展聽力。聽完之後,他自己得獨立朗讀出。朗讀完畢之後,我讓他練習我所節錄的句型與單字,加深印象,利於記憶。然而,對於單字,我還是不直接解釋翻譯,盡量讓他直接從上下文中來領悟。

最後就是單字測驗了,一次不要列出太多字,要寫十個以上的字,對於這個年紀的小孩來說,是一項負擔,十個字剛剛好目前是他樂於翻譯的量。從單字測驗中,測驗可以讓我考察,孩子是否能夠從閱讀中瞭解新字,對於全篇的文意又能掌握多少?所以說嘛!有時候,考試並不完全是不好,還能夠順道讓他練習一下英文拼字,製造一項新的寫字機會,他的英文拼字能力實在是有待加強。(請看前文:「運用法文生字來練習英文拼音」)

雖然我們閱讀的速度很慢,嚴格說來,也不算是閱讀。但算是打破傳統的學習外語的方式,我看重文本的掌握,完全不重視文法規則的練習與字彙的記憶。縱使,熟記文法與單字能夠加速學習外文的腳步,但對於學前兒童來說,卻不適合以這種方式來學習外文。因為,他們的學習方式不同,他們欠缺機械式與系統性記憶的能力。

我試過好幾次,要孩子把一些字(phonics)記起來,然後再考拼音,諼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所有的字大聲讀一遍,完全不在意到底記全了,就說已經讀好了,記住了,就這麼大聲朗讀一遍?稚齡兒童對於新字與新知的吸收是隨機式的,完全不在意其重點、效率與方法。若是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一蹴可幾,毫不費力氣。沒興趣的話,猶如千山萬水,再怎麼費勁地走,總是達不到目標。

總而言之,我對於諼諼的法語教育,主要著眼點還是在於閱讀的訓練,我相信,只要他學會了閱讀,不久之後,他不需要大人,就有能力藉由閱讀,自己持續地學下去。

然而,法語並非他的母語,法語只能算是語言學上所稱的第二語言。與一般學校教法不同,在完全沒有語法與字彙基礎之下,我採用直接閱讀的方式,讓孩子直接聽、直接讀、直接記憶,把法語當成母語來閱讀。或許,他連最基本的日常用語,例如:Bonjour!Salut!Au revoir!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卻能夠從每日閱讀中,漸漸地學會數字、星期、顏色、幾何圖形、動物、親屬稱呼等等,也就是學前兒童必須掌握的幾項基本概念。然而這些,我從未有系統地教導過他,只是閱讀的經驗越多,認得的字也越來越多了。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法語兒歌

21. Juli 2016



法語兒歌

打從諼諼開始學法文起,我偏愛的教材即是簡短的兒歌。但是為了先讓孩子有清楚的發音,我只使用兒歌的歌詞做為教材,我們並不聽唱歌,直到最近,我才從圖書館借了兩本附上CD的法文兒歌,孩子一聽,果然愛得不得了。

事後證明,當初的決定是對的,要聽歌,最好在孩子音感與字彙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再聽,這樣子孩子才會更自然地跟著哼,因為這時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地聽出歌詞的內容,跟著哼不只是跟著歌的旋律而已,而是口中念念有詞,都是法文。並且,聽了一兩次之後,就能夠毫不費勁地將書中的所有的歌詞朗讀出來。

其中有一本還在歌詞旁邊列出單字,在孩子聽完、讀完之後,媽媽我有考試,將單字表裏所列出的單字挑出十個,讓他翻譯成英文,不要多十個就好了,不然欣賞兒歌會變成寫字的苦差事,多掃興呀!看到諼諼皆能順利寫出翻譯,可見兒歌的魅力,孩子不僅是愛聽,更重要的是聽得懂,難怪大多圖書館總是藏著一些讓孩子學外語的兒歌。在美國法語並不普及,最常見的則是西班牙文的兒歌。在澳洲法語是中學最常選的外國語,就算是法語教材極缺,圖書館也還能找到一、兩種法語教材。

有心讓小孩學外文的媽媽們,就從兒歌入門吧!比起枯燥的教科書,兒歌是個生動活潑的世界,小孩子都有豐富的想像力,隨著音樂旋律,語言文字就會變得非常美麗動人噢!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運用法文單字來練習英文拼音






Moria Flaig
8. Juli 2016



有好一陣子沒有寫部落格了。近來有好多事情,像諼諼參加中文朗誦比賽、部落格滿周歲、藍山之旅、雪梨燈光節(Vivid Sydney)、諼諼的生日、Alliance Française的圖書館、歐洲杯足球賽、諼諼換牙等等,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忙中缺少寫文章的閒情逸致,於是就躲懶起來了,將部落格荒廢了一陣子。

隨著上半學年的結束,這兩個星期澳洲學校放寒假,我家卻對於明年孩子上學的問題彷徨起來了。首先,災難性的一大發現是,從旁門左道、左右鄰舍中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澳洲小學入學年齡不是五歲,而是四歲,一般校長都會向下放寬一年。這!未免放得太寬了。天啊!這意思是說,如果明年初諼諼想入學的話,不是比人家大半歲,而是兩歲,這未免差太多了,我在網路上反覆地將規定讀了幾次,非常地納悶,為什麼規定和實際狀況會差得這麼離譜。這讓我不得不考慮,我們是否要繼續在家自學。

此外,又是從旁門左道打聽來的,他們的Kindy,也就是美國的Kindergarten,進度跟諼諼當初在美國所上的VPK很類似,就只有認識字母、基本的Phonics、十以內的數字,完全沒有閱讀與書寫的作業。現在我不知道是不是要將澳洲的Kindy視為Pre-Kindergarten,將一年級視為Kindergarten,將二年級視為一年級,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如果諼諼明年要入學的話,應該上二年級,而非一年級嘍?這個震撼實在太大了,這讓我不得不去考察一下,國小二年級的教學進度。

澳洲小學沒有教科書,但每年五月都有實施一次全國性大會考,叫作NAPLAN ,算是每年一次的學測,似乎是很受到重視,因為坊間到處都有賣相關的參考書,有些書的設計甚至是讓小孩提早一年練習學測。因為沒有教科書,所以我只好從這些參考書來推測學校的教學進度。可惜的是,這項考試是從三年級開始實施,我只能從三年級的考題來推論二年級的進度。學校二月開學,五月考試,我猜,三年級的考題應該是針對二年級的教學內容來設計才對,因為有賣復習二年級的參考書。

上二年級?閱讀應該不會是個問題,就算是很晚才開始的數學也還好,但是諼諼的拼字能力,實在讓人不敢想像了。第一、他字寫得不是普通的慢。第二、字體嘛,除了鏡像文字和大小混合之外,字跡常常難以辨認,像:e和G,b和6,g和9,看起來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尤其是e與G常常混淆不清。寫作業時,必須花大量的時間改正這些錯誤。第三、最糟糕的是,他寫字的意願非常地低落。而這項考試有包含寫作,到目前為止他很少寫出完整的句子,寫的大多是詞組。

而練習本的內容太過單調,無助於發展寫作技巧,照目前的情況看來,我必須額外找些方法來引導孩子寫作。尤其是自發性書寫,到目前為止,練習本上很少出現過。拼字練習大多也以抄寫居多,這樣的方法無法激發孩子自主性書寫的動機。當然,我並不是寄望他現在就能夠長篇大論地以文字來抒發與表達,而是他抄抄寫寫也好一陣子了,一大本Phonics也全部寫完了,至少要能夠做到想到什麼字就寫出什麼字,光是練習抄,也看不出孩子到底有沒有抄到大腦之中?

於是媽媽我想到了,兩個相當不錯的方法:


1)圖像式引導法:

小孩的思考模式是圖像式思考,將思緒轉換成文字會有些困難。於是,我試圖從小孩這種思考特徵,來找到一個結合閱讀、繪畫、文字書寫的練習方式。

每當我們讀完兩章NIV聖經之後,我試著找到相應的「聖經故事」讓孩子再把故事讀一次。目前我們手邊有三本聖經故事,其中一本是教會弟兄送的,內容十分地詳盡,聖經裏大部份重要的章節,都有繪製成故事,是我最常用的一本。

讀原文就好了嘛!為什麼要額外再讀聖經故事呢?這除了讓孩子深化印象之外,聖經故事都會有精美的插圖。就如前面所提到的,小孩子不像大人,大多是圖像式思考,將圖像思維轉化成語音文字的過程會有困難,在繪畫的環境之中,很顯然地,他們就比較容易表達出個人的想法,這種方法能夠自然地引導出孩子以文字說明圖畫的動機。於是,每當他讀完兩篇聖經的故事之後,我就要求他將所讀的故事內容畫出來,在他作畫時,我就把一些關鍵字標示出來,讓他畫完之後,利用這些關鍵字在一旁寫出文字來說明畫的內容。

雖然這不是依照發音系統而設計的練習法,但畫畫卻是一個誘發孩子自主性書寫的良好的媒介,說不一定,孩子在寫出個別的單字或是詞組之後,就會慢慢地將關鍵字組合成短句。

然而,聖經的用詞都是些比較罕見的字彙和人名,像:Caleb、tabernacle、Ten Commandments等等,諼諼還沒有能力獨立拼出較長的字,還是要看著抄的,但看著孩子努力地將字拼出來的心力,我感受到,作畫的確能夠誘發孩子寫字的興致,是一個讓孩子練習寫字的好方法。


2)外語翻譯法:

其實上面的方法不是什麼重大發現,諼諼一向喜歡在畫畫旁邊寫些字,我只是試圖結合閱讀的技巧,運用所閱讀的內容,將之變化成書寫的材料,並導入自學之中。然而最近重大的發現其實是:利用閱讀法文來練習英文拼字。

我一向都會不定時地復習他所學過的法文,我家的法文課分成兩個部分,一是兒歌,二是章節故事。目前所閱讀的故事書是「Le Petit Nicolas」(淘氣的尼古拉)。以往,我進行的方式只是讓他聽,然後再讓他讀出,主要是在訓練聽與讀,並沒有特別注意他的理解能力,但也不知道這樣的練習,有沒有達到理解文意的目的?這次,我改變了方式,聽完、讀完之後有考試。

不會吧!這麼小的小孩就要接受考試,太可憐了吧?其實,他並不知道什麼是考試,我也沒有說是考試,就只是列出一張單字表,讓他在一旁寫出英文翻譯。看他躍躍欲試的樣子,讓我大感驚訝,本來以為他的心情會很糟的,會強烈抵制的,因為誰都不喜歡考試。沒想到,不知道什麼是考試,就接受考試的小孩,考試時候的心情還蠻好的嘛!沒有我們一向認為的那種戲劇性的緊張。

於是,我從頭復習過去學過的兒歌,將主要單字列出,讓他在一旁寫出英文翻譯。我本來很反對以背單字來學外語的,但從中卻發現,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孩子兩種能力:一、英文拼字能力,二、法文字彙理解能力。複習半小時的兒歌之後,我們一起讀一段「Le Petit Nicolas」,讓他聽完、讀完之後,以同樣的方法,將重要單字列出,讓他寫出英文翻譯,這樣可以看出,他是否能夠從閱讀中理解新的字彙,進而理解全文大意,順便讓媽媽把孩子不懂的字抓出來,利於加強解釋。

沒想到,這些日子以來所學的法文,還蠻有成果的,對於法文單字的掌握還不錯嘛!連閱讀程度較高的「Le Petit Nicolas」,大部份的字都能從文中知道意思。雖然,我從未要求他記住單字,上課時,也從未逐字解釋,顯然地,在重複閱讀中,孩子能逐漸地從文章中瞭解單字的意義。這證實了一般幼兒早期語言發展的研究結果:讓嬰兒閱讀英文閃字卡,對他們來說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情,語言的學習與瞭解都必須在context中進行,與其讓嬰兒閱讀閃字卡,不如讀一本繪本給他們聽,來得有效果。

因為諼諼已經會閱讀英文與德文了,嫻熟拼音原則,所以我採用直接閱讀法,來讓孩子學法文,並採取「三不政策」:不教發音、不解釋文法、不背單字。同時堅守「三通政策」:直接聽通、直接讀通、直接理解。雖然我通常也會大致地解釋一下文意,但是,我從未做細部的分析,像動詞的過去與現在之分,動詞的人稱變化,名詞單數、複數之分,這完全由他自己去掌握、去體會,就算一時不懂,我相信,孩子讀多了,大腦自然會有歸納規則的能力。

我的理念是以學習母語的方法來學習外語,你說,天底下有哪個小嬰兒先學文法單字,然後再學會母語的?所有的嬰兒學母語的方法都是一樣的:「仔細聆聽媽媽說話!」。我教諼諼學法文的方法就是用同樣的原則,讓孩子不斷地聆聽模仿,孩子學起來很自然,阻力也最小,因為這是他出生以來就熟悉的方式:直接聽、直接模仿發音、直接讀、直接理解記憶。

然而我考他法文的著眼點,其實在於英文拼字,而非法文拼字。我想測試這幾個月來學英文拼字的成效如何?是否能夠達到某種程度的自主性書寫?所謂自主性書寫,就是想到什麼字就能夠寫出什麼字?問題是,他自己說:「媽媽,我沒有想要寫什麼字啊!」哎!為什麼寫字動機這麼低落?難道是三語讓他大腦無法決定想要書寫的語言,三語寶寶說話時是對象來區分語言,但是寫字時又該針對什麼來區分語言呢?

我們今年只進行英文的拼字,德文的書寫因為缺少教材,還未開張呢!基本上,孩子在書寫時,直接的反應應該是英文才對。然而書寫意願低落,我想,最主要的阻力大概是,英文拼字有千百條例外,像最近常常遇到的answer,light,sword等等,還有數不清的同音字lawn與loan,low與law,there與their,see與sea等等,這些千絲萬縷的細節,如同萬重山阻隔其中。

由此看來,法文單字的確成了刺激他反應的一個方法。比起無聊的作業本抄寫法,翻譯法文單字似乎更能夠引起他書寫的興趣,更俱有挑戰性,並且能夠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一看到這麼多法文字都能夠寫出英文翻譯,這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更能夠推動寫的意願。

耶!我們所學的兒歌,都不是很短嗎?我馬上拿來試試,看看孩子是否能夠將整首歌翻譯出來。孩子的確做到了,但是在翻譯第二首歌時,就草率地直接說出翻譯,不願再寫了。從中我發現孩子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寫句子不像寫單字,句子加長了寫的時間,要順利地寫出一個完整的句子,還要經過塗塗改改的冗長過程,這加深了孩子的挫折感,造成了對寫字的厭倦感。

然而幾個簡單的法文句子的確能夠刺激孩子翻譯的「本能」,雖然目前無法揮灑自如地寫出一小篇「文章」,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提早寫作」不也是像是砌磚般地,工程浩大嗎?若是現在開始,孩子能夠每天一點一滴地起步走,每次只翻譯一、兩小句子,教育是點滴工程,從單字到短句,從兩句到三句,一步一步來,總有一天,書寫能夠會有行雲流水的時候了。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寶寶三歲半時的日語學習



Moria Flaig
4. April 2016



由於最近諼諼要求繼續學日語,我不由得地回顧起兩年前,當時我們住在美國時日語學習的情景。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並沒有提高任何在澳洲所謂「Community Languages」的書籍。在找不到任何的日文繪本的情況之下,我只好求助網路,利用網路,卻也能夠找到一些資料,來讓孩子學習日文。

其中以『福娘童話』網站(fukumusume.com)所提供的資料最為豐富,而且網站本身也有其他日語繪本網站的連結,像:e-童話(www.e-douwa.com) 提高製作精美的繪本,讓人免費下載,全部圖案以折紙設計,並在故事後面解說折紙的方法,讓孩子既能聽故事又能動手做,諼諼非常喜愛這些可愛的折紙。

以當時小孩才三歲的狀況來說,根本不可能以閱讀的方式學習日語。所以我採取純粹以親子共讀繪本的方式進行。但是小孩在完全聽不懂的狀態之下,又如何開始呢?我想,一般專家大概會建議,家長應該完全按照繪本上一字不落地讀給寶寶聽,寶寶看圖看久了,以圖會意,無論使用哪一種語言,就能夠聽懂朗誦的內容。


但我為了讓入門方便,先將繪本列印出來,並將句子一一改寫成簡單、常用的句型,並簡化故事內容,寫在原文旁邊,一開始,我只朗讀改寫過的句子。每次朗讀完畢後,利用毛絨玩具演練故事內容,並且提出簡單的問題問寶寶,比如說:熊在哪裡?貓咪在哪裡?如果寶寶還不會說,沒關係,可以讓他用手指認,這樣可以確認寶寶是否從觀察繪本的圖案配合媽媽的朗誦,聽懂了故事中的主要單字?比如說,故事的主角是熊,那就看看寶寶有沒有辦法指認熊這個詞彙?

在熟稔語音方面,我讓孩子看網上的卡通,來培養發音與語感,那時候我選擇了『Pocoyo』,這一系列卡通是針對學步兒而設計的卡通,內容簡單、易於理解,很適合三、四歲的小孩觀看。

以這樣的方式,實行了三個月之後,我發現諼諼對於日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已經熟悉了,日語中,獨特的否定句也能理解了,於是我直接朗誦繪本原文,並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練習簡單的對話。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找出以前在日本時所使用的課本:『大家的日語』。利用課本已整理好的句型,配合所閱讀的繪本的主題,利用毛絨布偶將繪本的故事表演出來,以加強互動式對話。並在孩子扮家家酒中,將課本的句型應用在遊戲之中。

由於孩子暴露於日語的時間很短暫,與媽媽簡單的對話也很有限,因此,以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的日語能力,雖然日語是不能成為孩子的母語之一,但是孩子仍然可以學到一點初淺的日語。

就這樣,我每日固定讀日語繪本給孩子聽,加上日語卡通的助力,時而進行簡單的親子日語對話。施行兩個月之後,成效是:孩子能夠說簡單的句子,並回答繪本的問題。


三個月之後,繪本未經簡化,就能夠聽得懂內容了,那時候我所使用『福娘童話』的繪本有:三匹の熊、狼少年、最後の嘘、大きなカブ等等。四個月之後,諼諼能夠聽懂『福娘童話』網站中的職業介紹,而職業介紹所使用的文體是書寫體,與一般的口語所使用的句型不同。此外,很明顯的是,諼諼開始在遊戲中模仿Pocoyo說話,對著自己用日語自言自語。

後來隨著諼諼進入VPK,開始學習英語讀寫,每天放學後,諼諼要學Phonics,進行英文閱讀的練習,沒有多餘的時間繼續學習日語,因而與日語漸行漸遠,再加上隨之而來的離美、搬家,幾度環境轉換中,最後我們不得不將日語完全擱置下來。不知不覺地,一年半的光陰輾轉飛逝而去。在這期間,諼諼學會了英語閱讀、德語閱讀、並開始學習中文的讀寫與學習法語閱讀,我早將日語置之腦後。

回首前塵,諼諼曾經幾度要求繼續學日語,但卻因為媽媽忙於其他的計劃而懸宕著。本來以為雪梨這個多元文化的大好環境,可以幫我們一把的,也就是說完全交給老師去教,沒想到卻被日語學校拒之門外。氣憤之下,不想再想起從前。但隨著我們的自學日趨穩定,孩子再度提出學日語的要求,我不得不重新考量施行的可能性。

基於閱讀原則,小孩只要學會了閱讀,就能夠自己讀、自己學,而且讀過、學過的,不會忘記。我自己本身就曾經親身驗證了閱讀原則的真實性。自從去德國留學之後,英語似乎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到了美國之後,卻也漸漸地能回想起從前在學校所學的英文,自己以為全部忘記的英文,統統又想起來了。那是因為,我們當初學英文以讀寫來學習,能讀能寫其實印象比起只聽只說更為深刻。

於是,我想,只要他有心想學日語,最終必須面臨學習閱讀的問題。因此在重新開始學習日語之前,我必須先教會他認五十音,只要熟讀五十音的平假名,孩子就能夠閱讀以前學過的繪本故事了,至於是不是比起從前學得更輕鬆容易呢?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久違了,日語



Moria Flaig
4. April 2016


久違了,日語

大約是兩年前,那時諼諼正好三歲半,德、英、中三語表達日趨嫻熟,於是我試著教孩子學習日語。後來隨著孩子年滿四歲,按照佛羅里達州的制度,孩子進入了VPK,正式進入了識字階段。

沒錯!大家不要懷疑,美國兒童是四歲開始寫字識字,而熟悉字母與數字通常在三歲就開始了。大家也不必過於將批評的箭頭指向,台灣幼稚園一般提早學習的狀況。現在在美國,專家學者反而傾向設計一連串的學前識字、數字訓練,來提高美國國民低落的識字水準。諼諼的學校就有參與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計劃,他們的教學內容完全按照大學的設計實行,在整個學年中,大學的研究人員定期到幼稚園評量學童的學習成績,進而評估整個計劃案實施的成果。

(備註:諼諼所參加的VPK是年滿四歲的免費學前教育,有的學校有提供午餐,有的學校沒有,連午餐在內,諼諼上學時間是每天早上八點半到十二點半,老師教授讀寫字母、簡單的Phonics與認識20以內的數字。)

為了學習英語閱讀,我們與日語漸行漸遠。等到孩子獨立閱讀之後,我旋即安排了一連串的德文、中文、法文,這三種語言的閱讀訓練,日語完全被我們束之高閣、遺忘殆盡。其實,在我們去年抵達澳洲時,我曾經試圖讓孩子進入週六日語學校而慘遭拒絕,因為他們只收母語學童,後來隨著孩子進入週六中文學校,等於正式宣告了放棄日文。

一直到最近,孩子卻提起了:「媽媽!我要繼續學日文。」訝異之餘,不得不考慮時間的因素,我還在思考如何擠出一點閱讀聖經的靈修時間,如何能夠在這個時候再擠出點時間來上日語?這意味著,我們的自學時間要做大幅度的調整。正巧,隨著孩子的自學越來越有成效,我正考慮將三節課擴大成四節課,日語剛好可以跟閱讀聖經配合成為一節課。

(備註:我家自學的時間安排,通常是一節課一個小時,在一節課裏,進行一長一短兩個科目,長的像是法文,短的像是數學,每堂課中間穿插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此外,既然要學,就要像法文一樣,要有決心從閱讀學起。這卻也是我遲遲一直不想再碰日文的主要原因,因為中文閱讀已經夠令人挫敗的了,何苦再加進日文讓事態更為嚴重。而法文學起來輕鬆容易,為何不就此為目標,何苦再讓日語來攪局。

禁不起孩子一再苦苦地要求,但先跟他明講了,是他自己要繼續學日語的,那就要學會閱讀,要學會日語閱讀,就要苦學五十音。只要會認五十音,我就可以將以前他讀過的那些繪本故事拿出來讓他讀。於是我先把以前諼諼讀過的故事利用平板電腦放給他聽,確認了,孩子並沒有忘記以前所讀的故事,這表示,他並沒有忘記所有學過的日語。

既然沒有忘記,就表示有一定的基礎,要重新開始就不難了。於是,我開始製作閃字卡,讓他練五十音,先學會認平假名,片假名再慢慢地從閱讀中隨機學習。等他的平假名熟練之後,我會把日語列入自學科目。

雖然目前只是反覆練習認五十音,有點枯燥無聊,但孩子卻學得很高興,好像是失而復得般的感覺。就諼諼學習的專注力和持久力來看,我相信他要求學日語的心願不是只是隨口說說而已。動機為何,其實我也不明白。

一個小小孩會有這麼強烈的學習意願,為什麼而學習呢?其實也不為什麼,小孩天生的本能就是學習,只要是跟學習有關的事情,我想,他都有興趣吧。

然而,法文比起日文更為實用,拼音原則與英文相類、字彙與文法也相近,學起來更加容易,不是嗎?為何不就只專注學法語就好了呢?媽媽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因為已經學了,就想學下去吧!既然孩子執意要學,就讓他學吧。換一個方式來想,若是把日語當成興趣來學習,不要有太多的學業成就的期待在裏頭,不是也很美好嗎?

誰家小孩在學習歷史時,就決心將來要當歷史學家?學數學時,更不是為了將來要研究數學。為什麼每個人都要學習數學、英文、生物、物理、化學、歷史、地理?這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將來在職場上也不見得用得上。小孩為什麼而學?不如說,學習豐富了他們的人生,擴大視野,讓他們瞭解到萬事萬物之間息息相關的關聯性。學習的終極目標並非只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已吧!

而更美好的事情是,學前兒童時間多、記憶力強,父母若是能夠充分地利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讓孩子學點語言,就能減輕長大以後的課業負擔,學前就學會的事情,到時候就不必花心血去背了,不是件兩全其美的事情嗎?我讓孩子現在就學習法文,立意就在此,若是孩子在小時候就具有法文的閱讀能力,將來上中學時準備起法文考試,就輕鬆自如多了。

最重要的是,學習意願是出自孩子自己,世上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為寶貴的事情了,無論孩子想學的是什麼,興趣永遠是最強大的學習動力。只要父母全力支持,孩子一定全力以赴,何必怕枉費時間,多走了冤枉路。


想知道更多雙語、三語教育的文章,請點閱:
三語寶寶遊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如何設定多語教育的目標


Moria Flaig




如何設定多語教育的目標


最近我在部落格中提供意見,如何在單語的環境中培育雙語寶寶,如何在台灣的中文環境中,讓小孩成為中英兼備的雙語寶寶呢?當時所談的是方法,這回我要談的是,如何訂立的目標才切合實際?符合現狀?當現實環境無法與我們的目標相配合時,父母又該怎麼做,來提供環境所缺乏的資源?

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有非常多種層次,有志於雙語或多語教育的家庭,要在開始寶寶的多語教育之前就要事先評估,孩子的語言教育能夠走到哪裡?寶寶的學習又能夠達到什麼樣的階段?讀寫能力是否能夠透過學校教育來達成?所處的社會又能夠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同時又欠缺什麼樣的資源?學校、公共圖書設施又能夠提供什麼樣的資源?缺乏什麼樣的資源?這都是要經過事先審慎地考量評估的。

父母各自使用的母語不同,又生長在第三國,這兩個要件自然能讓寶寶成為三語寶寶。然而在單語環境中的父母,也就是夫妻雙方使用同一種語言,又不是住在國外,不用灰心,也能培育雙語寶寶。但有志於此的父母,則需要多方面來評估雙語教育實行的可能性。

在單語環境生活的父母,若要靠自己精心來經營雙語環境的話,比如說,讓小孩在台灣學習英語,並且有決心讓小孩的英語接近母語般的程度。有這樣考量的父母,第一步,可以從親子共讀做起,就要在寶寶出生之後,時常朗讀英文繪本給寶寶聽,親子共讀,這非常基本,的確也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

在諼諼三歲到四歲之間,我整整讀了一整年的英文繪本給孩子聽,雖然英文不是我們兩個的母語,我們在家也從不使用英語,但是經過密集的親子共讀後,諼諼的理解力進步得非常迅速快,直到他四歲開始學習前,我朗讀英文故事讀到小學三、四年級的課本。以親子共讀用來訓練寶寶聽力、理解力,立竿見影,而且方法很簡單,再加上也沒什麼花費,卻是培養雙語寶寶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途徑。

再者,要讓孩子擁有大量的書籍來學習這個語言,因為寶寶所學的不是大環境的語言,所以可能在一般市立圖書館中找不到足夠的書來支持雙語教育,必須另外尋求書源。送孩子上全國際學校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既然是國際學校,英文書應該相當多。但想讓孩子在台灣學英文,又沒有送孩子去上國際學校的打算,那父母就要多方尋找額外的書源,看在哪裡可以借到英語童書?在哪家書店可以買到英語童書?如何在國外訂購?甚至上美國人的教會,好讓孩子在教會中找到說英語的同伴。

當然嘍!沒有人是先學會當父母才生兒育女的,也不是從小孩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能夠非常清楚我們的目標,大多父母都是從摸索中學習,並就實際狀況不斷地調整目標和方向。如果無法在孩子出生時或出生前就確定目標,那也別著急,我也晚至小孩三歲時才開始思考三語教育的可能性。可以先讓寶寶上全美語或是雙語幼稚園,試試看孩子的接受度,實際經驗告訴我們,就算是在雙語家庭出生的孩子,也不是全然能夠接受雙語教育。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問媽媽自己的決心,畢竟雙語教育,要額外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對於目前雙薪家庭來說,是一大挑戰。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曾經多方閱讀雙語教育相關的網站,雙語的網站還滿多的,等到我家進入三語情境時,卻苦無資料參考,畢竟三語算是少數,我遂動念,自己寫一個三語教育的部落格。

多方參考網上的媽媽經,多閱讀些資料來瞭解雙語現象。唯有瞭解,才能夠實際地就自家的狀況來考量,來訂立目標。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雙語與多語教育最大的困難是,各家情況不一,別家的部落格不一定適合自家的狀況,但絕對有參考的價值,參考別家的媽媽的做法,再依照自家的狀況做調整,一個很好的辦法。

然而每個小孩接受雙語、多語教育的程度不同,個體差異很也大,雖然是有通則可循,但也必須就孩子實際的接受程度來考量。歡迎網友參閱:「雙語形成的條件」。

總歸一句話,在決定養育雙語、多語寶寶之前,我們要先很明確地知道,我們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學校教育能夠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公共圖書館設備如何?父母自身能夠督導的能力如何?時間與語言能力?財力?也是很重要的考量點,外語書籍和國際學校費用龐大,讀者們要慎重考慮。

就以我家來說,我對諼諼所設定的目標是,目前在閱讀上,英文與德文皆以母語來教育。寫作能力的話,將來是否能夠靠著教育體制來完成?就這一點而言,我還沒有方向。雖然希望他將來英文與德文的讀寫,皆能夠達到專業程度,但是沒有教育環境來支持,將來在德國入學後,英文的寫作訓練的確是一項重大的考驗。

然而中文的話,目前則以閱讀為目標,不敢奢望他將來能夠使用中文來書寫。當然啦!他會漢語拼音,將來學會使用電腦後,我可以試著讓他使用漢語拼音來書寫簡單的文章。

基本上,對於生活在國外的小孩來說,沒有中文環境,要教育一個中文聽說讀寫兼備的孩子,非常地困難。相對來說於,在台灣中文環境中,要培育一個中、英雙語兼備寶寶可要容易得多了。就算是,父母都是以中文為母語,但是書源、媒體、網路資源、讀寫與文法難易度,英文都要容易得多了。

一個五歲小孩一旦學會了英文閱讀,很容易就能夠將閱讀力提升到高年級程度。但是中文的閱讀要達到這種程度,卻必須經過多年的訓練與督導,無法一蹴可幾。在海生活的孩子,中文的學習往往被讀寫所限制了,除非父母有心教導,否則孩子很難突破讀寫的障礙。

至於法文這一項,我的目標又是如何?由於目前缺乏法語環境,也缺乏書源,我的目標就只設定在基本的閱讀上。等諼諼在德國入學後,在德國能夠取得豐富的法語書源與教材,這時候再積極地進行孩子的法語教育,比較切合實際環境。

總之,外在環境決定了語言教育的資源,但是若是要自己在家創造外語環境也是無不可能,請參考另一篇文章「網路媽媽打造雙語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