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雜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雜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6日 星期六

抹茶奶茶





德國賣的抹茶極爲昂貴,小小一盒至少要價十五歐元,折合臺幣五百多元。我的櫥櫃裏總會擺放著那麽一盒,一直以來都是省吃儉用,小心翼翼地對待金粉般的抹茶。

這次回台豪邁地購入兩大包帶回德國,閑來無事便拿出奶泡機,將牛奶與抹茶倒入其中,按鈕一按,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便能以東方式布爾喬亞的優雅,喝到一杯清香可口的抹茶奶茶。它讓我淺嘗到日本文化的底蘊,也讓我嘗到思鄉的苦澀,抬眼望向窗外的羊群,恍若歐洲下午的陽光也灑落了幾許禪意。

悠哉攪動奶茶的同時,不禁回想起多年前,寄居大阪的那段日子。當時也曾隨著如織的遊人走入金閣寺,在那古老的屋簷下,一位穿著樸素的女子,宛若從古代走了出來,以禪師莊嚴的神色,手執茶筅,爲我們攪拌出一杯杯的抹茶,從此便與抹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離開日本時,是懷抱著幾包抹茶離去的,日後,人生歷經幾番周折,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澳洲,總不忘去尋尋抹茶的蹤影。落脚黑森林後,這種與抹茶與日本深深淺淺的連帶,依舊揮之不去,即便近日又回到了故鄉台灣,終究還是忘不了它。



抹茶奶茶》——出自方格子薇亦柔止沙龍

人生目標

 

不厭亭


目標達成後,幸福並不總是如期而至。

這句話真的感同身受,目標達成後,花了很多年在尋找另一個目標。

後來才發現,人生其實不需要立志,也不需要目標。

過好每一天,才是目標。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諾亞方舟



九份


人生正如諾亞方舟,無帆無舵無漿無引擎,不知駛向何方,但一切皆有神在指引。經常去旅行,但從不規劃,一切隨心所欲,依照神的羅盤去尋找方向!

寧願錯過?

 

車埕


專攻言情小説的我,筆下的婚姻與愛情,一點都不言情。

有點像張愛玲,男女之間,算計與私心多過於真情。

翻越千山萬水,立於山頭驀然回首,才知道自己從未心甘情願沉浸於情愛之中。

真愛即便曾經遇過,卻早已成爲錯過。

閲讀童話時,會讓人心痛。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欲窮千里目︰登慈恩塔


日月潭


每次回台探親,日月潭溪頭幾乎是必訪之地,原因只有一個,距離台中市很近,而登上慈恩塔卻是有生以來第一次。

爲何長久以來,我都不知道有慈恩塔這個地方?

從停車處的石板階梯起,蟬聲唧唧入耳,樹影殷殷拂汗,便不斷地提醒我登塔的高難度。對年老的父母親來説,體力上自然是無法勝任的,因此他們從未載我來此地遊玩。這次是熱愛登山健行的小弟載我前來,幸好我平時養成健行的習慣,走上一階又一階的樓梯,爬得越高看得越遠,親身感受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種登高望遠,想要看到更遼闊天地的雄心,彷彿我也如王之渙一般,身體裏蘊藏著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登上塔頂,迎面而來的山風,拭去身上的汗水,沁人心脾。俯看日月潭全景,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真是有說不出的美。而最難得的是,心中那種歡暢、喜悅與感動,皆是筆墨難以形容。

屋簷下掛著風鈴,風吹鈴動,清脆悅耳,彷彿風也知道我的心。

面對環伺的群山,小弟一一向我介紹,水社大山他曾經登頂過。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熱愛重機,飛越山野,徜徉於群山之間,他對山的熱愛,不得不令我拜服。我也喜歡健行,至於攻頂大山,卻沒那麽行,應付黑森林的小丘陵,還沒漏氣過,但面對台灣如此高山峻嶺,就不敢口出狂言了。


電視消失了


家寵貓咪


這次回台明顯地感受到,「電視」消失了!大家接收訊息的方式,已然與過去截然不同。

真是個好消息!爸媽都沒在看電視,太好了,以前超恨泛濫成災的新聞台,現在終於不必受到瑣屑新聞的日夜疲勞轟炸了。現在爸媽每人手持一台iPad,媽媽轉戰網路小説,爸爸則專攻YouTube,人手一機,各自從中尋找自己想看到的消息,各自從中遇到自己的樂趣。

爸爸很雜食,什麽都看,聽著老掉牙的歌,還是熱衷於政治議題;媽媽很專注,只讀小説,而且是從早看到晚,努力不懈,愛寫小説的我,都沒她用功。家裏兩個小朋友也是每人一台iPad,哥哥看科普影片,妹妹則看手工藝與化妝,弟媳則熱衷於旅行短片製作。

大弟熱愛觀看空拍旅遊紀錄片,小弟則躲在自己家中看桌上型電腦。

他們像是祖孫三代住在一起,又不完全住在一起,吃完飯各自回各自的窩。

據説台灣已經沒有電視了,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家人接收外界的訊息,已不像過去那般——晚餐時全家一起看新聞,飯後接著看八點檔。即便如此,我在的那段時間裏,晚飯前後我們全家還是固定一起看電視,吃晚飯時大家一起討論大罷免與核電,他們說那架大螢幕不是電視,而是YouTube。

後來我自己嘗試著操作「電視」,天啊!正如媽媽所言︰現在台灣的電視根本沒法看!輸入法還得用注音符號?沒關係,德國家庭的特徵便是無電視,從前是這樣,今天更是如此,我早就習慣了沒有電視的生活。

自從Netflix與Disney+等串流平台大流行之後,我和兒子改看陸劇,早已不再關注電影的發展。這次,終於有幸得到Netflix帳號,有時自己看iPad Air,有時和大弟一起選片看Netflix,他房裏的螢幕超巨大,看了會暈頭轉向,會分散注意力。

這次趁著回台的機會,乘著Netflix的風,趕緊看了幾部一直以來很想念的電影,像是《幸福綠皮書》、《雙教宗》、《達文西密碼》三部曲等,還有布萊德彼得、霍普金斯等主演的那幾部,我都愛看。影集看了陸劇《國色芳華》、德劇《茜茜皇后》、美劇《女傭浮生錄》與英劇《唐頓莊園》,《柏捷頓家族》看了幾集,有幾分《傲慢與偏見》的味道,應該會棄劇。

此外,還看了昆汀塔倫蒂諾的兩部片,重新發掘品味《惡棍特工》,回來德國後,馬上找出來跟孩子一起觀賞,劇情中最關竅的一幕——一群人在地下室酒吧談論德語口音的那一場戲。兒子一聽馬上覺察到,那人的破綻,並不在指頭比三方式的問題,而是他的德語略微帶點英國腔,兒子一聽就識破,這部電影果然超適合我兒子這種多語兒。

稍微研究了一下這些演員的背景,導演的選角實在厲害。Christoph Waltz演的雖是男配,其實是主角戲份,他的語言天份令人嘆爲觀止,流利的德法義三語,帶著德國腔的英語,演技高超得令人拍案叫絕。


自製抹茶紅豆冰





一飛離台灣就懷念起抹茶紅豆冰,兒子還沒吃過,想讓他吃吃全世界最美味的冰淇淋,於是我想到一個方法︰

先把紅豆、珍珠、白木耳、蔗糖放在電子壓力鍋裏熬煮,水不要加太多,壓力鍋設定二十分鐘,悶半小時,鍋蓋打開時,紅豆就成了黏稠狀的紅豆泥。冷卻後,水份會被珍珠與白木耳吸乾,水若是放太多,自己喝掉也可以。

事先上超市買一盒香草冰淇淋,等稍微軟化後加入抹茶粉,攪拌成抹茶冰淇淋,或是直接在香草冰淇淋上撒上抹茶粉,再用湯匙將一球冰淇淋,放在一碗盛好的珍珠紅豆泥上,最後淋上奶油或牛奶增加奶香味。

最後,撒點冷凍覆盆子或是石榴子做綴點。

如此一來,不必飛台灣也能吃到紅豆抹茶冰淇淋了。

若想做成義美冰棒的口感,可以將抹茶粉、紅豆沙與香草冰淇淋全部攪拌在一起,再放入冰庫冷凍,口感就像台灣超市賣的紅豆冰棒了。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的變化



九份


休耕兩個多月,回台一趟,遇到大罷免與罕見的暴雨,所幸停留時間夠長,足以讓我好好享受台灣的美食與美景。

娘家的附近變化非常大,新蓋了一家誠品,招牌鮮明的IKEA赫然在目,不禁令人感慨萬分。曾經旅居八國,一到當地,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IKEA買傢俱,爲了節省時間金錢,我都會買一模一樣的傢俱,同樣的傢俱曾經買過四、五次,如今IKEA近在咫尺,卻未曾走進瞧瞧。

而誠品可謂隨著我們從臺北搬到臺中,學生時代經常走路去臺北舊家附近逛誠品敦南店,店面小巧精緻,只賣圖書。當時的我夢想著出國留學,只因這家書店賣不少學術性外文書,因此經常去逛,據説那家店早已關門了。這次,還去了一趟誠品松煙店,除了馬伯庸的書之外,一如既往我還是買同樣的書,同一本書買過很多次。如今的誠品已經發展成百貨公司,不只有賣書了,這次新光三越因氣爆案,被政府勒令歇業,百貨公司逛不成,只好逛誠品。

與黑森林相較,台灣給我最大的震撼莫過於,生活機能實在是太太太好了,撇開IKEA與百貨公司不談,醫院、學校、公園、診所、便利商店就在住家旁,若不是天氣太過炎熱,按照以往回台慣例,我都會四處去溜達。

這次還坐了一次高鐵,兩次摩托車,都是以前沒做過的事情。

還有,半夜拖著行李,偷偷摸摸走進醫院急診室去稱行李箱。曾經有一段時間頻繁往返兩岸,一皮箱裝的都是吃的,以前就經常幹這種事情。

傳説中的計程車,最終沒搭成。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粽子的南北之爭



  今年端午適逢耶穌基督升天日,德國也放了四天連假。

  端午節時意外在堂妹的臉書上看到一則帖子,她分享了自己包的客家粽子。哇!太懷念了,就只一張照片,便勾起我深深的鄉愁。堂妹專門寫散文,曾得過數次文學獎,她擅長寫家常與做菜場景,每每寫得我飢腸轆轆。

  我們小時候住中壢,後來搬到台北市,我出國後,爸媽又搬回台中市。中壢是個客家城市,堂妹的母親即是客家人。雖然我父母皆是中部人,但我特別喜歡吃客家粽,客家粽與閩南粽大不同,不是用綠色竹葉包,而是先將糯米、蘿蔔乾、豆乾與肉碎炒香之後,再把米包入褐色有斑點的葉子之中,蒸熟後,吃起來味道跟油飯比較接近。這種粽子與我家的粽子味道完全不同,卻包裹著我許多童年的回憶與情感。便利超商賣的也都是這種粽子,下課後肚子餓了,就來這麽一顆粽子果腹,北部粽可謂滿滿的兒時回憶。

  相較而言,阿媽包的粽子就豪華了許多,堪稱日本粽,糯米中摻入紅豆炒香,還包入一顆栗子。直到我住了日本之後才知道,原來阿媽的粽子是和風粽,日本人過年吃的紅豆飯和我阿媽的粽子味道一模一樣,只差沒有用竹葉包著。

  而我媽包的粽子堪比中秋月餅,是蛋黃粽,除了我家特有的紅豆之外,我媽包粽子時,總會滷上一鍋豬肉、香菇與豆乾,粽子裏包入一顆鹹鴨蛋黃、一片香菇與一塊豬肉。無論是媽媽包的還是阿媽包,都與客家粽的風味不同,她們都是將整掛粽子放進大鼎裏水煮,不似客家粽是用蒸炊的,口感黏軟濕滑。

  一般台灣人將粽子分成南北,其實應該以使用的粽葉來區分,略分三種︰桂竹葉(竹籜)、麻竹葉與月桃葉,盛行地區大致上對應北中南三個地區。所謂北部粽,桃竹苗三地的客家粽,大都是蒸熟,不是水煮,吃起來口感跟油飯很接近;不使用竹葉,而是使用褐色帶有斑點的粽葉,那是桂竹的籜葉,又稱桂竹葉,籜葉是桂竹的筍殼,並不是葉子!聞起來有股淡淡的竹筍香,又因爲粽子是蒸熟,葉子的香氣較淡,不如南部粽的濃。

  中部人則多使用麻竹葉,阿媽與媽媽都是中部人,皆使用竹葉包粽子,她們包的粽子,帶著竹葉清新的味道,用的餡料特別多。而南部人則使用月桃葉,月桃粽帶著一種氣味十分獨特的味道,曾吃過臺南粽,吃的時候還得沾一種特殊的醬料,月桃味對我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味道,很難形容對它是否喜歡它。

  在此,懇請格友們爲我的小説投下神聖的一票,《雙生,食夢》目前入圍琅琅原創大賞,網上人氣票選時間,到六月十九日截止,每日投一票,拜托拜托︰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溫水浴池與蘋果花





潛水沉寂了很長一段日子,全因成日盯著電腦螢幕專心修稿,無暇顧及其他,這次漫長的修文讓我深刻體會到,什麽叫做望眼欲穿?大家都知道這句成語的意涵,於我而言,修稿時全神貫注注視著螢幕,那才真叫「望眼欲穿」呐!

經此役,決定爲自己買一台apple all in one,家裏電腦原本已經多到有點佔地方了,再加上自己對蘋果編輯系統並不熟,看著別人欣然坐在蘋果一體機前、面對著美麗的螢幕「望眼欲穿」,每每見著這幅畫面,實在令人眼熱。就價格而言,一直以來因高價勸退了我,經過兩年的糾結掙扎,如今蘋果一體機也升級到M4,這次終於下定了決心。兒子也曾吵著要一台,如今他改用Linux,對蘋果已經徹底免疫,不如心安理得地為自己買下!

琅琅徵文剛截止,剛從修文地獄裏走出來沒幾日,這回可要好好地散散心呐!

此時正值復活節假期,各地學校放假兩週,這週末還有一場婚禮要參加,今年的婚禮實在是太密集了,三、四、五月都有親友結婚,週末來臨之前,無論如何得先把禮物全給備齊了。

除了購物之外,還順便帶孩子去了一趟Spa,因爲是假期的緣故,加上春雨綿綿,游泳池真的是人滿爲患,桑拿室裏擠得連坐的地方都沒有。上星期去Karlsruhe水上樂園時,那大排長龍的陣仗,實在是有夠嚇人,連線上預購票也沒讓我們脫離苦等的厄運,人實在是太太太多了,導致舘方限制入場人數,比新冠時期還要慘。我們幾個大人帶著十幾個蘿蔔頭,而把關人員,一見我們聲勢浩大,硬生生把我們擋在門外許久許久。

而兒子的歐媽爲了補償孫子,答應他再去一趟游泳池,昨天聽她說,今天還要帶另一批孫女去游泳,搞到最後,兒子對游泳池都產生畏懼感了。下個月歐媽生日時,我們還要遠征到水療聖地Bad Dürrheim,他便主動先告假了,完全沒有同去的意願。

Bad Dürrheim有一池比照死海鹽水濃度的水池,整個人會浮在水面上。桑拿室、鹽霧室、蒸汽室、氣泡按摩池、以及各種鹽度的浴池,各式各樣的Spa設備齊全,是個水療聖地,我一向很喜歡這裏,但路途遙遠,是一大缺點。

德國地名凡帶有Bad的,都是水療聖地,最著名的莫過於Baden Baden,Bad德語意爲浴場,動詞Baden是爲洗浴,與英國的Bath一同列爲世界文化遺產。UNESCO列入的水療城市中,還有捷克的三座城市,位於波西米亞地區,名字也是帶有Bad。羅馬人曾在Baden Baden建造第一座溫泉浴池,而這個國家自古就稱爲Baden(巴登),歷代統治黑森林與博登湖地區,戰後與符騰堡合併。本人居住的地方,剛好位於巴登,因此這附近有不少富有盛名的水療地。

連世界知名的衛浴設備品牌Grohe與Duravit,都是出自我們這裏,鎮上還有浴室博物館,這小小的三千人小鎮,竟然擁有歷史悠久的沐浴文化。由於德國的冬天又冷又長,不少人家中設有桑拿室、紅外線室等,供日常排毒解壓。室内游泳池更是以溫水爲主,連夏天也是熱乎乎的熱水,並附設各種Spa周邊設備。

對台灣人而言,去一趟游泳池,大多是爲了運動消暑;對德國人而言,水療的目的多過於純游泳,解壓排毒流汗排毒去角質,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

黑森林的花季終於到了,今年花季姍姍來遲,都快五月了,很多蘋果樹都還未開花。住家旁邊有個蘋果園,這幾日總要抓准時機、趁著太陽露面時,去照個相留念,粉紅是紅蘋果,白花是青蘋果,在此上傳,請大家欣賞。

溫水浴池與蘋果花》——出自方格子薇亦柔止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德式贅婿文化





最近爲了婚禮,忙得焦頭爛額,累得精疲力竭,今天還在補眠。

新娘是兒子嬸嬸的妹妹,新郎則來自斯洛伐克,這是一場以新娘家族爲主的婚禮,基本上我們這邊因人多勢衆,在過去筆者經歷過的幾場婚禮中,無論男方女方皆能取得地主氣勢,這次我方是嫁女兒,無形中卻彌漫著一種深濃的「入贅」氛圍。

「贅婿」這種婚姻組合,在德國挺常見的,並非全因男方是外國人的緣故。兒子的姑姑們出嫁後,也大多住在婆家,或是只跟婆家來往,與夫家聯繫甚少。兒子的一個姑丈是羅馬尼亞人,也是個全職贅婿,跟岳父岳母吃住在一起,妻子出外工作,丈夫在家相「妻」教子。兒子的兩個叔叔,其中一個過去也是跟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也算是「嫁入」妻族,另一個則是全職煮夫。

這種「嫁入妻族」婚姻形態的形成,與德國稅制有關,雙薪獲利程度並沒有高於單薪,於是許多男性在婚後、選擇了在家相「妻」教子這條路。

自己懷孕時,也曾對婆婆說,想生女兒,因爲女兒會招來女婿,而兒子將來則跟著新娘遠走他方。在德國,現實中的婚姻文化也真是如此,婚後小倆口跟女方家族走得近,與夫家形同陌路。再加上教會强力膠般的連帶,人脈以女方教會為核心,女兒往往與娘家緊密相連,女方家族勢力越是龐大,這種狀況越是明顯。

於是,新郎被迫融入女方家庭,經濟上也是由女方出資,蓋房子也是由女方發動人脈,出錢出力,毛坯房完成後,其餘的牆面地板等細工就全由女婿一力承擔。女婿的「業績」全憑蓋豪宅的能力來展現,無人關心他的事業與生涯規劃,理由很簡單,房子蓋得如何可以目測,職場上,無論你是誰?與我何干?

將來若是離了婚,男方就要準備一大捆資料,證明自己對房子曾經辛苦付出,否則極可能連一塊磚也拿不到,還要月付妻子孩子贍養費。

婚後小倆口,不只有參與例行教會活動,與女方家族做緊密連結,婚後日常、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女兒通常也會請母親幫忙,不會主動去問婆婆,爲了生活方便起見,德國女性大多傾向選擇「贅婿」爲結婚對象。婆媳問題古今中外皆然,而岳母與女婿間的摩擦,就比較絲潤圓滑,雖然實際上也是暗流洶湧,並不如婆媳之間的衝突劇烈難圓。

尤其,基督徒大多生很多,小孩數目是信仰虔誠度的衡量標準,小孩多,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就異常頻繁,再加上現代社會都是雙薪家庭,年幼的小孩由誰來照料?開口央求母親總比起央求婆婆,來得容易許多,孩子又外婆帶,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也不會造成婆媳問題的導火線,我想,這也是造成德國婚姻文化中、贅婿氛圍濃厚的主因之一。

傳統父系社會依然存在,尤其是教會保守的環境中,倫理教育不斷强化著灌輸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女子還是被期待在家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事情吊詭之處也就在這裏,正因傳統的性別角色在教會中不斷地被教導與被深化,這導致了教會中的女性根本不願意外嫁,傾向找一個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讓他在家庭中披著父權社會的外衣,實質上扮演著贅婿的角色。

女性以此平衡,在社會中男尊女卑不公平的待遇。


德式贅婿文化》—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為什麼溝通會變得痛苦?






為什麼溝通會變得痛苦?

我想最主要的癥結是在於,人會假設︰「有溝通,就有被同理」,其實不然。

越溝通越是發現,他人的想法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差距越來越遠。

我正在進行一種極簡溝通方式︰不解釋、不辯護、不預期、不迎合。對方怎麽想我們終究無法得知,對方對自己的想法終究無法改變,溝通之後,往往回到原點,那又何必苦苦追問?

不溝通,其實也是一種諒解,也是一種理解。

我很同意一句話︰「男女因誤會而相愛,因瞭解而分開。」

期待被對方理解,會造成一種負擔,也會讓自己更加絕望。


追逐中最大的收穫





我是隨波逐流型的人,胸無大志,到處漫遊,專心觀察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隨波逐流中,到過很多國家,學會很多種語言,收穫幾項專業知識,異鄉生活讓我見過不同的人種、文化、民族性、價值觀……雖然知道自己永遠不會成爲他們之中的一員,只能遠觀,但距離就是美。

我應該不是堅持初心,而是改變初心,也不算人間清醒,當年的「初心」與如今完全不同了,當初天真地以爲,異鄉鄉。

後來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便捨棄了初心,讓自己全心沉浸旅途中,不問終點在何處?不問何時會有歸程?

亞斯寶寶的睡眠



姑姑洗禮


執著於規律性的亞斯兒,居然破了世界紀錄,至今我還沒發現其他案例︰一滿月就一覺到天亮,不再夜奶。

每當睡前要喂奶時,是怎麽叫都叫不醒,像一塊大石頭。

別以爲媽媽有幸免除讓父母都生不如死的小兒夜啼,殊不知這是另一種痛苦,寶寶白天從不睡覺,教媽媽如何休息?

兒子是夏天出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七週大時,姑姑在湖邊受洗,提著嬰兒籃去參加,大家都圍過來看寶寶,無論是誰都會問一句,「多大了?」媽媽答曰︰「七週!」接下他們更疑惑了︰「寶寶怎麽不睡?」洗禮一大早出發,晚上回到家,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全程參與,沒合半分鐘眼。

兒子彌月後,睡眠正常到讓媽媽抓狂,他不睡,我無法休息啊!

晚上不喝奶,媽媽漲奶漲得耐受,尤其是使用擠奶器,擠了一個月的奶,不想再折騰了。

一歲時,才知道這種規律性與執著是多麽根深蒂固!那時帶小孩回台灣娘家住了很長一陣子,之後回德國處理簽證,隨之搬到美國。這三次的大遷徙,使得寶寶睡眠大紊亂,無論讀故事書讀到多晚,寶寶還是精神奕奕,硬是不睡,調時差調到讓媽媽抓狂。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韓劇|淚之女王





最近網上頻頻出現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韓國明星金秀賢,他與已故女明星金賽綸之間的糾葛,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全亞洲的關注,也引起了我的關注,於是忍不住去查了這個人。

然而,抓住我的眼球的並不是醜聞,而是他主演的《淚之女王》。

迅速看了一下該劇簡介,男女主人設恰巧與我目前正在趕工的小説《雙生》,一模一樣。這引起我的好奇,忍不住點開來看,想實際感受一下,女强男弱的設定,卑微男主與至尊女王之間,到底會擦出什麽樣的cp火花?

女主找來了金智媛來飾演,每每出場的霸氣,確實令人折服。而金秀賢飾演一個出身偏鄉、卻入贅豪門的律師,性格溫柔體貼,對有著「百貨女王」稱號的老婆是百依百順,從不敢違逆她的意思。

心中願望唯有——離婚。

在離婚協議書還未遞出之前,萬萬沒想到,老婆卻被診斷出得到了腦癌,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也就是説他只要再忍三個月、就可以徹底擺脫「霸道女總裁」了。這時,更令他沒想到的是,兩人竟然重新談起了戀愛。

唯一能救女主的方法,是遠赴德國接受治療,恰巧兩人當初新婚時,是在柏林渡的蜜月,這次因治療再度參訪無憂宮,兩人再度於無憂宮相戀,立下白頭偕老的誓言,這個橋段相當浪漫。當觀衆以爲,兩人可以重新開始時,這時腹黑男二傳一份文件給女主——男主保存在保險箱的「離婚協議書」。

傲嬌女主當然無法原諒男主的背叛,兩人乾脆也離了婚。

劇情也就啓動了,男主追回女主的模式。

這原本是一部浪漫的偶像劇,劇情設計上卻有個嚴重的缺點,鄉土搞笑部分過多,使得整篇故事的調性走調,變得有點低級粗俗,看劇時心裏不斷地問,「韓國人説話是不是都那麽大聲,動不動就破口大駡?」

這跟我認識的韓國人,天差地別!對於不懂韓文的觀衆來説,這些劇情很想快轉,又怕跟不上字幕,看得實在辛苦。全劇只有幾句德文聽得懂,剩下的全靠閲讀字幕來理解,讓人讀得好辛苦。

編劇若能適度刪減鄉土部分,我想全劇會呈現完全不同的觀劇體驗。

最後兩集完結篇,若能更精簡一點,比如男主出車禍,斷了肋骨,震破肝臟,竟還能施展超能力、冒雪營救女主,最後還爲女主擋下一槍,差點沒送命。若是刪減車禍劇情,男主直接去救被劫持的女主,劇情會更加緊凑,更合乎邏輯。

這也是這齣戲最大的缺點,編劇總喜歡抛出一個大梗,將觀衆心理預期拉得滿滿的,以爲馬上就要有戲劇性的反轉了,但焦點又立即被轉移、被模糊、被其他的故事線給取代了。轉折沒有處理得很好,弱化觀衆的心理預期,編劇後來給出的結果又沒什麽驚奇之處,枉費一路鋪陳了那麽多高潮迭起的情節,有點可惜了。例如,男主費盡心機得知藏黑錢的地點,終於破解了這個秘密,衆人卻撲了一場空;女主也是費盡心機遞給失智的祖父一枝錄音筆,祖父清醒過來,知道害自己的人是誰了,卻選擇自殺,類似的劇情還有很多。

我想最可惜的莫過於「女强男弱」的人設,反套路、很新奇、很有看點,但結局卻告訴我們,女主還是擺脫不了「被拯救」的套路。那個霸氣强勢、無畏無懼的女主,若是在最後槍擊中,能做出一點扭轉局勢的貢獻,這齣戲才不愧稱爲《淚之女王》。女性的體力原本就比不過男性,我並不期待,她以體力去爲男主拼命,但至少要能智取,以智力來扳倒腹黑男二。

最後,編劇將這個光環全給了男主,男主幫她升級打怪,幫她打贏官司,救她於生死一線中。

劇中的四葉幸運草,我也曾經在德國田野中找到過,日後事實證明,當時幸而得到的「幸運草」,其實只是個傳説罷了!此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蓋的無憂宮,曾經是女人的禁地,連他的皇后只能遠遠地望它一眼。



韓劇|淚之女王》—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艾比索註冊四年



《啓示錄》中的黃金城


  再過六天,三月二十六日,薇亦柔止將慶祝四歲生日,小説創作的筆齡將提高到四歲,從牙牙學語的學步兒進入幼稚園學前階段,可喜可賀。

  或許眼尖的版友發現了,最近薇亦柔止沒怎麽出沒在艾比索上,是不是離開了?人還沒離開呢!只是創作重心移轉罷了。

  還有一件喜事要跟大家分享,要爲停更多年的Blogger撒花,點閱率今天突破了六個​7​,希望不久將來能邁向七位數百萬大關。早在來到艾比索之前,【Blogger】已被我棄置多年,沒想到竟有如此的長尾效應,它也將在今年五月,年滿十歲。

   Blogger原名《永矢弗諼》,現改名爲《薇亦柔止》,原本是用來記錄兒子諼諼的成長,如今開了二、三十個分頁,將艾比索上的檔案全搬到這裏,以此地作爲收集雜文的大本營。

  小説將會分散各地,基本上居無定所,四年小説寫下來,按照目前的構思習慣來看,將來還是以寫長篇爲主,網站連載的效應極好,但要交際啊!於是決定,未來小説以不定點、不定時的方式來與大家見面。

  經過四年的耕耘,愛上艾比索優美的環境,以此濾鏡無論上哪,都感到極度地不適,於是決定不再投效任何小説網站,直至有版面優美潔淨的網站出現,願艾比索長命百歲,永不斷線。

  目前在琅琅原創連載《雙生》,歡迎點閱,至於其他的出沒地點,除了【Blogger】,就是寫雜文的【方格子】,爲了防止網暴,這些都是公衆肉眼可見的交流方式,沒有私訊。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迷上真實案件





爲了在修文地獄能放個假,於是去看看YouTube放鬆心情,沒想到卻迷上一向不愛的犯罪故事。人生無非圖個快樂,幹嘛要去看那種可怕的東西來虐待自己?這是我一向的原則!

什麽靈異玄怪殺人犯罪變態虐待,乃至於政治社會新聞,一概敬謝不敏!

最近,爲了放修文假,卻迷上了【M2檔案】,這是我自己萬萬沒想到的事情。之前,爲了寫《許我餘生,自由》,在網上查找一些中國高官貪污的資料,之後,YouTube不斷地連番上陣、介紹了一系列同款短片給我看。爲了寫小説勉强看了一些,得出一個結論,中國高官貪污犯罪的手法,充滿了權色交易,正好納入小説情節。

近日,沒在寫都市言情,而是寫起古風仙俠《雙生》,與現代犯罪毫無關聯。也不知怎麽地,竟會誤點入一個叫【M2檔案】的頻道,這個製作團隊所製作的影片,一改我對刑事案件的刻板印象。毋庸置疑,殺人犯罪是極爲殘忍的行爲,不該大力推廣,向來抱持恐懼的心態在看待。這次,卻沒有因看到那麽多黑暗的故事,而感到心情低落,有時還不禁潸然落淚,受到極大的感動。

寫文案的人,善於在冰冷的犯罪事實下,點出其中人情冷暖,可喜的是【M2檔案】並不以煽情狗血的手法來挑動觀衆的情緒,或是以道德審判的方式强行加入某種價值觀,而是以有條有理的客觀分析,讓觀衆自行判斷體會。

爲何會喜歡上【M2檔案】,而不愛閲讀觀看犯罪類小説與影片?細細分析自己的心理成因,我想主要是︰犯罪推理這類型的作品,故事就算編得再精彩、邏輯佈局再精巧,都是不是真的,看多了反會讓人心情鬱卒,這與我的原則背道而馳,人生圖不到快樂啊!

真實案件就不同了,這些事件曾經發生在真實世界中,容易讓人入戲共情,案情發展往往引人深思,很多時候「它」不只是單純的犯罪事件,不僅是一樁樁的悲劇,更多時候是涉案人與受害者家屬的真情展現。

試看影片︰《女孩被害,悲痛的母親竟然把兇手撈出監獄,DNA技術鎖定第七嫌疑人

乍看之下,心想是不是受害人母親與凶手之間有什麽不倫之戀?細看之下,卻讓人看見無與倫比的母愛。母親爲了追凶,用盡各種管道與DNA技術,爲的就是要將真正的凶手揪出來,繩之於法。但這個母親與別的受害者母親不同,她最先追求的是司法正義,然後再是緝兇,先要求司法單位釋放牢裏那個無辜之人!

這個母親不僅僅有强大的母愛,她的良知與正義感更令人欽佩不已。她克服仇恨的情緒,原諒放過牢裏的那個人,然後再積極協助警方緝拿真兇歸案。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真凶真的被他們抓到了,我想這個故事最難能可貴的是,不只是DNA技術,而是金石中所散發出的母愛光芒。


迷上真實案件》—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 

2025年3月14日 星期五

健康飲品︰Smoothie





特地在網上確認了一下Smoothie的中譯,才知道台灣的冰沙,就是國外流行的Smoothie。而我自製的冰沙,使用的材料是水果,與冰無關,在此暫且稱它爲水果泥。

入春之後,春倦之感讓人提不起勁,最近逼迫自己每天喝上兩杯水果泥,使用的水果,大多是香蕉、覆盆子、藍莓、草莓、紅醋栗、櫻桃、蘋果等,有時會加上一顆柳橙,甚至會加上一茶匙的抹茶,並以一杯現成果汁做「湯底」。至於怎麽搭配,毫無章法,視手邊的材料而定,隨性就好。

有些水果是買冷凍的,不受季節限定,隨時可以從冰箱取用︰例如︰藍莓、覆盆子與莓類混合包,德國人通常使用這些冷凍水果來做果醬、蛋糕、水果凍、甜點等,所以到處可以買到,我也曾使用這種莓類冷凍水果,打過冰沙。

前天開了一罐風味獨特的栗子蜂蜜,蜂蜜是黑森林特產,與我們所熟知的蜂蜜,味道大不相同,這裏出產的蜂蜜,含有木質味,栗子蜂蜜也不例外,味道與糖炒栗子相去甚遠,據説是栗子樹木的味道。

打水果泥前,若調入一小匙蜂蜜,可以讓成品的風味更佳。

神奇的是,這種蜂蜜超搭柳橙與覆盆子,非常好喝。

2025年3月5日 星期三

狂歡節的面具



威尼斯狂歡節


今天是灰燼星期三,昨天是玫瑰星期二,也是狂歡節最後一天,從今天起到復活節爲止,便開始爲期四十天的齋戒日。

何謂齋戒?耶穌基督曾經在荒漠齋戒冥想四十日,於是羅馬教會訂定復活節之前有四十日的齋戒。標榜的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外遇!沒錯!齋戒期間也戒女色。基督徒並不把魚視爲肉類,所以齋戒期間,他們也吃魚,但不吃其他肉品,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德國人傳統都以吃魚爲主菜。

昨天和兒子的歐瑪(阿媽)去了一趟游泳池,我們去做桑拿,路上她跟我説,黑森林人在狂歡節時,會吃一種特製菜餚,將豬胃填充一些餡料,然後烤熟切片,也有和豬尾一起熬煮的。

聽到這兩種東西,就有點反胃,怎吃得下?

幸好,她也不愛吃這道菜,不會煮來讓我們吃!但她母親以前每到這個時節,都會做這道特色菜,對她而言是童年回憶。兒子的曾祖母來自東普魯士,戰後全家被俄國人驅逐出境,家中有兩個妹妹被餓死,這是題外話。但爲何來自東普魯士的媽媽會做施瓦本菜?日後她久居此地,因而學會了這道菜。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這麽噁心,常吃的德國香腸不都是豬腸灌的嗎?

黑森林狂歡節


我呢?狂歡節時不吃豬胃,而是必吃Chüechli從名稱上就可以認出它的來源,它是一種瑞士甜點,烤得非常薄脆,灑上香草糖粉,是一般人做不來的點心,這樣點心,也曾經在瑞士蘇黎世吃到,也是狂歡節才有的季節限定。

狂歡節在德國是國定假日,學校放假一週,新教徒通常不會有慶祝活動,甚至非常排斥這種充滿魔幻的節日,因此至今沒機會參與狂歡節,只是路過經過恰巧看過。狂歡節又翻譯成嘉年華,英語Carnival,只要提到巴西里約熱内盧的嘉年華會,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去年曾經撰文介紹《黑森林的狂歡節》,這裏不再重複,昨天出門時,還看到還不少人戴著面具、裝扮成巫師在街上遊走。黑森林裏什麽多?當然是樹木多,傳統手工藝便是以木雕爲主,於是狂歡節的面具,都是就地取材的木雕,雕成嚇人的巫婆巫師的模樣,適合裝神弄鬼,以鬼趕鬼。

若是到威尼斯,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樣貌,同樣是面具,黑森林鄉下地方,以粗獷嚇人爲風格,而威尼斯的面具則不同,充滿著文藝氣息。人們穿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華服,面帶精緻面具,坐著貢多拉,像是回到了古代,甚是優雅。

將來若是有機會,希望能去一趟威尼斯,見見這聞名遐邇的面具狂歡節!

豬胃

袋鼠肉





今天臉書讓我回顧澳洲的袋鼠肉,以前住澳洲時,經常煮食袋鼠,雖然沒特別喜歡袋鼠肉的味道,但也算是一樁令人回味無窮的事。大家一定很吃驚,怎能吃可愛的袋鼠?好殘忍喲!澳洲沒在保護動物嗎?大家別驚,在澳洲吃袋鼠,就好比,在佛羅里達吃鱷魚,在日本吃鯨魚一般,我全都品嘗過喲!

袋鼠不列入保育動物之列,是可以吃的。

大啖袋鼠肉,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袋鼠肉到處都有在賣。袋鼠在澳洲某些地方是個禍害,會破壞農作物,因此,政府鼓勵民衆多吃袋鼠。袋鼠肉在雪梨算是一種平價食品,比豬肉還要便宜。順帶提一下,澳洲最貴的肉是豬肉,再來是牛肉,然後是袋鼠肉,最賤價的是羊肉,最實惠的是鷄肉。

大家若有機會到澳洲旅遊,除了嘗嘗袋鼠肉之外,別忘了順便嘗嘗Emu,它有個罕見的中文名字鴯鶓,因看起像鴕鳥,又稱爲澳洲鴕鳥。

那黑森林的野味是什麽?

野豬與鹿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