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閱讀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閱讀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礦工





  最近迪士尼製作的影片《白雪公主》上映,引起各界熱議,這部經典之作曾爲迪士尼奠定了電影界大佬的地位,今年卻成了票房毒藥。

  拍攝過程中,這部電影曾引起兩大爭議︰公主是否一定要皮膚白皙若雪?以及小矮人是否是該由侏儒來扮演?這部電影從製作到上映,給人一種印象,單純的童話故事演變成各族群間的口水戰,從膚色種族、侏儒歧視、以巴戰爭到政治正確,應有盡有,真不知大人想要藉由這部影片,向兒童傳達什麽樣的訊息?

  畢竟出錢買票入場的是、代表各種言論立場的父母們,無人問兒童想看什麽樣的白雪公主?

  目前的討論,大多集中在白雪公主飾演者Rachel Zegler身上,她被辣評爲黑雪公主。有人說她毀了所有人童年美好的回憶,有人說她解放了白雪公主,無論你是站隊哪一邊,這裏不再針對膚色進行討論。

  要補充一點,白雪公主德語原爲︰Schneewittchen,witt源自低地德語,也就是標準德語的weiß,白色之意,chen是字尾綴詞,意為「小」,可直譯為「小雪白」,與迪士尼官方强行爲公主「抹黑」截然不同。

  至於七個小矮人,並未出現在原著標題上,但出現在故事情節裏,本文針對小矮人這個議題,試圖做另一種無關於政治與歧視的討論。

  鏡頭倒轉回到兩年半前,因萬聖節學校放假一週,趁著秋日還有微暖,遂帶著小蘿蔔頭們到郊外「踏青」,不過這次踏青地點相當特殊,是地下活動。

  我們三個大人帶著七個小矮人去參觀一座礦山,原來黑森林是座金山銀山啊!自中世紀起,這裏盛產銀礦以及其他礦石,我們這附近不遠處就有個礦坑,竟然有七、八百年的歷史。

  十三世紀時歐洲還未從中國引進火藥,德語稱爲黑粉(Schwarzpulver),黑粉發明於中國唐朝,曾與兒子追過《長安十二時辰》,戲裏靖安司追查的闕勒霍多就是火藥。沒有火藥,歐洲中古礦工們如何挖礦?其實很簡單,他們用的是簡陋的鐵錘與銼子來挖掘,一痕一鑿的痕跡,在石壁上清楚可見。

  直到十六世紀,黑森林人才使用黑粉來採礦,當時的產量曾經高達︰五年内產出三噸的銀礦,以現代的價值來計算,也是一筆無與倫比的巨大財富。不過,礦山開採權在中世紀屬於貴族,在階級社會中,礦工們也只是附庸於貴族,像農奴一般,應該是世代爲礦工,據説直至今天,這座礦山還是歸屬於貴族所有。

  解説員還提到一件事情,立馬將我的思緒帶入童話世界。他說,古時候的礦工都長不高,最高只能長到一米三,有些隧道的地段低矮得只有小孩子鑽得進去,我們的七個小矮人鑽進去了,三個大人只能苦苦候著。

  爲何礦工都長不高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礦工長期在黑暗裏挖礦,終日不見天光,缺乏維他命D,因此骨骼長得並不好,全都停滯在小孩的身量,矮小的基因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直到今天依稀可見,黑森林人都長不高。

  衆所周知,格林童話中有不少小矮人的故事,《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便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童話了。七個小矮人的職業是礦工,出門採礦回來時,卻發現白雪公主被巫婆毒死了,白雪公主的故事不就跟礦業的背景對上了嗎?

  爲何七個,歐洲繼承猶太基督教,「七」這個數字廣泛被應用,上帝創世第七日是安息日,一週不是有七日嗎?《格林童話》集結於十九世紀上半葉,故事裏開鑿挖掘礦石的七個小矮人,極可能是礦山裏身材矮小的礦工。礦工們挖礦時都要戴頂高高的尖帽子,解説員說是爲了防止在黑暗中起身時,頭部撞上岩壁,這與小矮人戴尖帽的造型相仿。

  直至今日,一般德國人的庭院中,通常會擺設這樣戴著尖帽的小矮人(Gartenzwerg),造型與迪士尼的一模一樣。

  後人研究,白雪公主的故事流傳於美因兹河、黑森(Hessen)地帶的深山裏、以及上巴伐利亞地區,故事裏的七個小矮人雖不是黑森林的礦工,大概也是一般德國人所認知的礦工了。格林兄弟將民間對礦工矮小的刻板印象,寫入白雪公主的故事裏,成爲深受兒童喜愛的小矮人,身材矮小,外型可愛,富有憐憫心,七人一起工作生活,與兒童性喜聚集的特質十分近似,讓兒童觀影時,能自動代入小矮人的角色。

  不過千真萬確的事情是,黑森林人與一般德國人相較,身量都特別矮小,莫非都是礦工的後代?

  我不禁要如此推論了。

  矮,是黑森林人普遍的身高,黑森林礦區自中世紀便開始開採,矮個子的基因代代相傳,我懷疑黑森林人身上都流有礦工的基因,因此個個長得十分矮小。

  而日耳曼人卻是著名的大個兒。

  德國一般人家的前庭後院,都會擺著幾個生動可愛的小矮人,不知是德國人模仿了迪士尼的小矮人,還是迪士尼仿照了德國的小矮人?根據早年的插畫,十九世紀末的小矮人形象與迪士尼畫的有百分之百的相似度,可見當時華德迪士尼創作小矮人時,力求保留童話原型。

  至於鄰國王子這個角色,也符合日耳曼地區小邦林立的歷史背景。而小邦國的城堡,是否皆如新天鵝堡美輪美奐?曾經去過佛羅里達的迪士尼樂園,那裏有座舉世聞名的城堡,也是迪斯尼的Logo,貌似新天鵝堡,我還特意近距離看了一下,迪士尼版的新天鵝堡,確實只有用木頭搭建,與真正的新天鵝堡實打實的石頭,相去甚遠。

  德國城堡林立,確實與中世紀小國寡民的政治局勢有關,新天鵝堡的建造者,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癡迷於華格納歌劇,沉醉於中世紀騎士傳奇與神話故事,因此建造了新天鵝堡,他也獲得童話國王的稱號。

  一則童話的產生,周邊要配合的,有小邦的歷史、有蓋城堡的國王、還要有辛懇鑿礦的礦工們……在這些條件背景之下,魔改白雪公主是否有其意義?如今的「她」是否更符合現代人對童話公主的認知?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礦工》—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 


安徒生童話





相較於格林兄弟收集民間傳説,安徒生則是創作童話,寫出來的故事,更像是為成人創作的諷刺小説,如同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有過之而無不及。

抓不住泡沫愛情的美人魚、汲取火柴霎那溫暖的小女孩、只有真情才能融化堅冰的冰雪皇后、歷盡世人嘲諷而羽化成美麗天鵝的醜小鴨、穿著由僞善裁製的新衣的國王……

説的都是世道人心!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三語兒應先學哪種語言的閲讀

 

Linderhof


閨蜜育有三名三語兒,母語、父語、環境語剛好與諼諼相同,都是中英德三語。

大女兒今年滿五歲,明年就要上小學了,老是向大人問爲什麽,閃爍著一雙機靈的眼眸,露出極强的好奇心,我便跟閨蜜提議,孩子是到了該學習閲讀的時候,一旦學會了閲讀,她想知道的知識全寫在書本上,根本不需要大人費勁回答,畢竟閨蜜還有兩個小的要帶,並無多餘的時間理會女兒這麽多的問題。

但接著下一個問題馬上來了,孩子應該先學習哪一種語言的閲讀?

她和英國老公要我下診斷。

同樣是三語兒童諼諼,年滿四歲就學會了英語閲讀,因此很少問問題,他八歲之前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英語書籍取得容易,所以我讓他先學會英語閲讀。有鑒於此,我便向閨蜜建議,不如就讓她先學習德語閲讀,一方面是德語拼字規則非常簡單,孩子很快就學會,另一方面是因爲生活在德國,德語讀物不會匱乏。

閨蜜卻請我先教導孩子學習英語閲讀。

她的願望無法立馬幫她實現,首先就卡在書源的問題,其次是時間的問題,英語閱讀的學習,在短時間之内,難以達成。以我在雪梨擔任閲讀媽媽的經驗,英語為母語的學童,通常要到了二年級(也就是小學的第三年),才具備有自主閲讀的能力,相較而言,德國學童大概只需要半年的學習,就能具備獨立閲讀的能力。

但若是時光能倒流,我倒是希望諼諼所學習的第一個閲讀語言是中文,而非英語。但缺點是,中文讀寫費時費力,無法一蹴可幾,需要假以時日與千錘百煉。

當年之所以決定讓諼諼先學習英語閲讀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當時我們居住在美國,孩子的幼稚園就在圖書館旁邊,接送孩子時,順便借一些圖書回家,就便利性而言,英語讀物與教材取得容易。第二、當時計劃離開美國,想以閲讀保存孩子的英語力,因此決定讓孩子先學會英語閲讀,日後再借由大量閲讀,讓孩子具備獨立學習英語的能力。

事實告訴我,孩子學會了英語閱讀之後,德語閲讀幾乎不需要學習,就能直接閲讀了,於是諼諼在四歲半時,便具備德英兩語的閲讀能力。之後,中文識字卻歷經千辛萬苦,彷彿隔著千山萬水。

後來搬家計劃改變,離開美國之後,直接去了澳洲,直到孩子八歲時,才轉學到德國。初來時孩子的德語的確不行,但與其他的外國孩子相較,他並未被降兩級,直接讀三年級,德語成績卻一直都很差,直到去年六年級時,才破天荒得了一個2(最高分是1),也就是佳。

如今離開英語環境已經四年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並沒有隨著年齡而增進,但閲讀能力卻隨著認知發展而越來越强,現已能閲讀Dan BrownMichio Kaku等書籍。

一切正如我所預測的,一旦兒童學會了閲讀,即便離開了語言環境,若能憑藉著閲讀,便能將兒時的語言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發展程度上。

至於沒有學會的中文識字,至今還未具備任何的閲讀能力,只是偶爾客串一下,認出幾個大字。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我也發現,孩子記憶漢字的能力近來驟增,一次可以强記五十幾個字。但若是沒有時時刻刻接觸溫故,很快地就忘得一乾二淨,畢竟這裏並非舉目擡頭,目光所及之處,皆是漢字。

回到最初的問題點,三語兒學習閲讀時,應該先學哪一種語言?在此建議應先從最難學習的語言入手,學校會教導的語言,也不必勞煩父母費心,學校老師自然會教導。

就以諼諼的例子來說,我的答案是中文。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Moria Flaig
3. Juni 2017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何謂高效閱讀?意指著,當孩子的閱讀力達到了獨立階段,不只有具備準確地識別個別的單字、理解句子、閱讀短文的能力,還能超越日常語用,以文字為媒介來學習科學術語、來吸收知識、來理解知識、來思考探索這個世界運作的原理,這時候的閱讀是一種高效閱讀。

諼諼四歲起開始學習英語閱讀,四歲半就能獨立閱讀,五歲開始廣泛地涉獵自然科學和人文歷史等百科叢書,五歲半時除了規律地閱讀聖經(NIV)之外,也閱讀了許多經典長篇章節故事『Charlotte's Web』和『Little House』系列等書,到六歲時已讀遍圖書館大部份的科普和社普兒童百科,熟知一些科學術語,六歲多在雪梨入小學,如今轉眼就快七歲了,卻深深地感受到學校生活的空洞無聊,無書可讀,老師也沒教授什麼深入動人的知識和理論,今後孩子的學習方向何去何從?我最近開始慎重地思考在家自學的可能性。

從諼諼學習閱讀的歷程中,讓我深深體會到,有效率的閱讀是自主學習的前提,這時候,孩子能夠藉由自己的力量深入地發掘、吸收與思考知識,書本無疑地是最佳媒介。然而,閱讀可以很早就開始了,根據我的觀察,閱讀不會讓幼兒感覺太過困難,反而可以讓幼兒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昇。

關於學前閱讀,一般專家學者皆提出「揠苗助長」的觀點,認為幼兒不適宜學習讀寫,在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之前,過早的學習讀寫有害日後正常發展,難道這就是諼諼現在覺得學校生活無聊的病由嗎?

三年前在諼諼學習閱讀之前,我並不贊成提早讓小孩學習讀寫,而後來選擇提早並非起於想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的虛榮心: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提早完成學校教育、提早進入大學,孩子的童年只有學習,沒有遊戲。這種剝奪童年、剝奪遊戲、破壞孩子學習樂趣的教育方式,以一種揠苗助長的心態,來設計孩子的學習生活,不是我在這裡要倡導的。

然而,在諼諼整個學習閱讀的過程中,讓我發現另一片兒童心理學所忽略的面向:讓閱讀背負著學習中無法避免的背誦、復習、考試、成績壓力的罪名,其實是錯誤的觀念。現在我相信每個小孩都能夠愛上閱讀、並且很早就開始閱讀、進而以閱讀去探索世界、進而發掘自己喜歡的事物、深入地研究自己喜愛的事物,這與遊戲一樣,是一連串孩子自我認知、自我完成、自我滿足的過程,與背書、考試、成績無關。

我是在說閱讀與扮家家酒相同嗎?沒錯!探討黑洞理論也與玩樂高玩具一樣可以很快樂嗎?正是!都是一種能夠讓孩子感到滿足與得到成就感的東西。當前教育的觀點太過強調如何讓孩子滿足?而且局限於直接性的滿足、消費性的滿足,但並不知道經過努力、思索、探究而達到目標的事物才是真正持久的滿足。

回想當初,諼諼的識字教育,其實大多是我個人所摸索出來的一條路,並非根據某種理論而進行的,大原則是「順著」孩子的興趣和喜好,滿足孩子認知的需求,只要是孩子喜歡的主題,我會按著他的認知與能力,儘量從圖書館搬書回家讓他讀。

打從嬰兒期起,諼諼就非常地愛看書,當初會踏上閱讀這條路,或者更多的希望是在於,想藉著識字,讓孩子自己讀、自己看、不要來煩媽媽要說故事?孩子若是愛上文字、愛上讀書、愛上知識,當媽的豈不是輕鬆。當初根本沒料到,他會這麼早就進入獨立閱讀階段,馬上就以文字來吸收知識,馬上真的把媽晾在一旁。而我呢!卻因此一頭栽入閱讀理論的探討之中。

這段無心插柳柳成陰的歷程,不得不讓我肯定幼兒閱讀的高成效,比起學齡的孩子學習閱讀,幼兒提早學習閱讀有一個特點:幼兒知道如何讓讀書像遊戲一樣成為一種樂趣無窮的活動,小孩子自己能夠從書本上認識一件事情,難道不有趣嗎?而且最好在學齡前進行,在學校課業還未成為壓力之前,閱讀若能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伴隨著孩子成長的就不是電視和電玩了,而是一本本生動有趣的故事,或是地理、歷史、生物、太空物理、化學元素等知識了。

或許你會問,孩子才五歲,有必要認識歷史地理、物理化學嗎?若你的孩子天天捧著書,研究著中世紀的城堡,欣賞著奇特的鐵甲武士的裝備,並指著裝備的各個部位,記誦著拗口難讀的名稱,你也知道,這些只存在博物館的知識,今天是用不上的。但是孩子的眼神中散發出光彩,嘴角露出微笑,他是真心地喜歡鐵甲武士,想要知道所有的鐵甲武士的故事,這時候,帶著孩子參觀城堡、參觀博物館、追溯歷史的軌跡,那些枯燥無聊的名稱都會變得非常地生動有趣,因為在孩子的幻想世界中,這些鐵甲武士都活了起來,生龍活虎地站在孩子地面前說起歷史故事來。

我們在德國參觀Wartburg城堡之後,孩子非常熱衷於「玩」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為什麼?那是因為他親眼看到路德被囚禁的閣樓,在著閣樓中,路德在很短的時日之內翻譯了新約,因而展開了驚天動地的宗教改革,看了這座城堡之後,孩子仿佛自己親身經歷,歷史也可以這麼生動有趣!

諼諼研究地理時也同樣地生動,不但朗誦著每個國家的名稱,三大洋五大洲,最近他老是盯著澳洲地圖「深思」許久,所畫的澳洲地圖與眾不同,海裏有大堡礁、大陸中央有Urulu,細細地將各大城市讀了又讀,看了又看,地圖真的是這麼有趣嗎?一切都是因為,他有興趣知道而已。



這一切都受惠於:閱讀。只要學會了閱讀,孩子就能夠自己獨立探索知識,從書本中得到知識,同時也得到樂趣。

然而,諼諼的閱讀教育開始於我們離美的決定,老實說當時媽媽很緊張,一個不滿四歲的小孩離開美國之後,英文肯定馬上忘光光,那我那一年多的朗讀英語童書不就是白忙一場嗎?一些雙語教育的研究指出,小孩若學會了閱讀,在沒有外在環境的支持之下,自己能夠從閱讀中繼續增進語言能力,言下之意,如果諼諼會讀英語的話,回德之後,應該不至於把英文忘光光,於是媽媽和寶寶開始了閱讀之旅。

諼諼在種種複雜的背景之下,四歲到四歲半學英文閱讀,四歲半回到德國之後,緊接著學習德文閱讀,說到學德文閱讀,呵呵!理由相同,因為我們一回到德國,屁股都還沒坐熱,緊接著就要搬到澳洲來,怎麼叫人不焦急呢?

一個喜歡聽故事的小孩,不見得是喜歡看故事書,老實說,一開始是需要經過一番威脅利誘的,如果大家有跟蹤我寫的學習英文閱讀與德文閱讀的文章的話,就能夠明白我的心路歷程: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會閱讀,閱讀需要經過訓練,需要大人的教導和督促。而且我們是三語家庭,逼完了英文、換逼德文、逼完了德文、換逼中文。我前面所提到的問題統統出現:提早閱讀、提早學習、提早成長、童年被剝奪,遊戲被剝奪、學習樂趣被剝奪、這無非是揠苗助長。

有必要讓小孩這麼早學閱讀嗎?三年後的今天,回顧這些課子的歲月,自己常常憂心提早讓孩子識字會造成後遺症,壓力會讓孩子日後排斥閱讀,過早閱讀會讓孩子將來厭惡學習。結果,在諼諼身上產生的卻是非常正面的結果,短暫的痛苦期熬過之後,孩子早也讀晚也讀,對於書愛不釋手。他馬上發覺,從書中能夠得到比從大人口中更多的知識,只要他想知道的事情,他都可以從書中得知,因而提早進入了科學的領域,現在立志將來要當科學家,哈哈。



以前只是媽媽讀故事給寶寶聽,現在則是興趣的探索、興趣的研究、志向的確立,凡舉:中古城堡、中古騎士、十字軍東征、羅馬帝國、埃及金字塔、墨西哥金字塔、恐龍、太空、聖經故事、世界地理、地球科學等等,都可以藉由閱讀得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

當媽媽的更輕鬆了,不必早也讀晚也讀,讀到口乾舌燥,孩子還嫌不夠,現在媽媽只要當一個引導的角色,幫助孩子找到適當的書,找到孩子有興趣的主題,配合著孩子的興趣,在圖書館尋寶,帶回家讓孩子讀,挖到一塊寶,就等於開啓孩子對某一知識領域的興趣,對孩子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地理大發現。

諼諼有時讀到三經半夜不睡覺,廢寢忘食,小小孩提早變成青少年熬夜看小說?入學前孩子散養在家,每天都睡得飽飽的,就算偶爾熬夜讀書造成睡眠不足,應該不會影響正常發育。但是入學以後,諼諼看書看得太入迷了,往往剎車剎不住,要他把手中的書放下、上床睡覺變成每天的親子大戰,我這不是作繭自縛嗎?

但是每每看到他讀書的熱情,我並沒有後悔當初提早讓他識字,因為對他來說,讀書是一件比玩玩具還快樂的事情,既然孩子能夠從知識得到無比樂趣,這不就是教育的初衷嗎?幹嘛還憂慮他讀太多,知道太多,會影響身心發展呢?

不要懷疑,四歲小孩同樣地能夠進行高效率的閱讀與學習,也能夠在閱讀中得到成長與快樂。況且小孩子不一定只對玩熱衷、只會對玩具感到滿意、只願意吃糖果餅乾,如果我們只讓小孩子玩、只給他們玩具、只讓他們吃糖,他們會感到快樂嗎?不是的,孩子知道自己需要的是更多元、多樣、更深入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為孩子製造一種糖果屋的虛幻童年,孩子也喜歡學習、也能快樂地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夠讓他們發現自己、實現自己,學習能夠讓他們跟在遊戲時一樣地快樂。




延伸閱讀: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Moria Flaig
2. Jun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當孩子能夠獨立閱讀時,能夠輕鬆如意地閱讀小一小二的讀物時,這時候,媽媽並沒有鬆一口氣,反而更要知道把握這個時機,幫孩子找到適合的讀物,讓孩子的閱讀力往上晉級。更重要的是別忘了,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愛上閱讀、享受閱讀、並且時時刻刻願意主動閱讀,這才是教導孩子閱讀的本衷唷!晉級倒是次要的!


2014年十一月中旬

諼諼開始閱讀「I Can Read 」第二級,我們嘗試內容較長的『Frances』系列,第一次讀時,分成早上和下午兩次讀才能讀完,略估有1600個字,是『Splat the Cat』的3.5倍,所以這一次我給他三張貼紙,以資鼓勵。

讀了這一本書之後,諼諼彷彿走到了一個里程碑,豁然打開了視野,哇!能夠讀長篇故事了。只是讀的速度還很慢,要讀完一本書要很專心、很有耐心。雖然分成兩次才讀完,但我非常佩服他為了要得到三張貼紙的堅持。一個星期之前,我自己還評估,年紀不到,閱讀經驗不夠,要進階進入第二級可能要經過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但現在來看,其實不然,故事的內容和用字都是在他能夠勝任的範圍之內,只是文章非常地長,孩子還小,專注力還不夠,所以讀得特別地辛苦。再加上這是一本女孩子的讀物,題材不是他感興趣的,但他最後還是把整本書給啃完了。

在這一時期,諼諼的閱讀模式最根本的改變是主動性,主動想看自己喜歡的書,不是只是草草地吃完媽媽的菜而已。有一天,我們一起去圖書館借書,他突然想借一本從別本書中的廣告得知的一本書,叫做『The Fire Cat』,通常我找書從來不使用圖書館電腦書目系統來找,而是直接從架上翻閱判斷,於是就敷衍孩子說:「媽媽不知道這裡有沒有這本書?」因為我不想去碰圖書館惱人的電腦系統。

哪知道孩子看見一個圖書館員正在將書歸架,他就自己跑去問她,說是正在找一本叫『The Fire Cat』的書,那個小姐沒有聽清楚,沒想到諼諼卻將書名拼出來給她,哇噻!我們從來沒有練習拼字啊?圖書館員要他稍稍等候,隨即找出那本書交給他,孩子此舉讓我驚訝不已。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懂得把對方聽不清的字給拼出來。可見孩子已經不只會認字,也會拼字了。日後證明,只要能讀,就算沒練習寫字,也能夠將單字拼出來。

借回這本書之後,他馬上跟我一起讀,是第三本1600字的書,閱讀的速度很快,很流暢,我想他已經順利達到第二級的閱讀程度了。12天前第一次讀1600字『Jam and Bread』是一本「Frances」系列的書,速度還很慢,由於內容很長,所以分成兩次才讀完,我答應給他三個貼紙,經過威脅利誘他才勉強地讀完,現在卻能夠輕鬆地讀完『The Fire Cat』這1600字的書了,以後我要朝這個方向去找書,讓他多讀長一點的文章,這樣閱讀程度才可以進步得更迅速。

而大約一個月前,他開始讀『Splat the Cat』,沒想到他閱讀速度在一個月之內,就從第一級進步到第二級。漸漸地真的找不到適合的讀物給他讀了,因為第二級的書數量不多,而第一級的書大多被他讀完了。不知道在近期之內,他能不能有能力讀第三級的讀本。而三年級的閱讀內容,對孩子來說真的是一大挑戰,用字遣詞都很難,孩子心智還不太能夠理解太深的語言,雖然在一年前朗讀繪本的時候,他的聽力就已經達到三年級的程度,但是現在要他自己讀的話,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得慢慢地試才行。

此外,我應該把找書的觸角伸入別的系列的讀本,說不定在「I Can Read」 之外,能夠找到更有系統、漸進式、更適合訓練閱讀的讀本,我覺得「I Can Read」的設計不是很理想,第二級的書,程度可謂參差不齊,有些書比『Splat the Cat』還簡單,有些卻突然三級跳,像「Frances」這一個系列,就太長了。我覺得出版社在設計時,沒有把握漸進式原則,突然安插了難度太高的書,這會讓孩子覺得太難而讀不下去。





2014年十二月

十二月開始,諼諼可以很流利地閱讀所有第二級的書了,雖然我們還沒嘗試讀第三級的書,但我先在圖書館研究了一下,第三級的書不多,可能出版社將出版重點放在前兩級,此外,還有個原因可能是,小三生大部份都能夠獨立閱讀了,已經不需要閱讀讀本了。

我在比較各出版社的讀本時,卻發現企鵝出版社的分級比較細緻,於是我開始進攻這一套書,當時借的三級書中,其實是「I Can Read」 的二級書。因為難以找到適合的書,於是求助於台灣的朋友,她介紹了另一系列的讀本「Oxford Reading Tree」,我在網上研究了一下,分級非常地清楚細膩,晉級也循序漸進,令我非常地嚮往,很可惜的是,這是英國的書,在美國賣得嚇死人地貴,可能是因為這樣,在我們塔城的圖書館沒有進購這一套書。

此外,這些日子以來都是我在鞭策他讀書,之前將目標設定兩個月之內,在聖誕節之前一共要讀完60本書,後來因為閱讀速度太快,改成讀完100本書,就可以得到夢想中的樂高玩具。在聖誕節前夕,眼看著剩下最後10本還未完成,我決定要利用這10本書培養他自主讀書的能力,看他會不會主動來找我讀書,讓他一個人自己讀,遇到不會讀的字再問媽媽。

果然,我看到他一個人搖頭晃腦地、煞有介事地大聲朗誦。唯有孩子願意主動拿起書來讀,才是達到真正的獨立閱讀。只是孩子還不會主動問,遇到讀不出來的字就直接跳過去,我希望培養他積極認字的意願,不是一遇到不會讀就略過,要擁有獨立閱讀能力就是要過這一關。

果然諼諼在聖誕節前十二月十三日就完成100本書,聖誕節放假之前,我到圖書館借了一套十冊的章節長篇故事『Iris and Walter』,每冊約千字。我利用聖誕節這一星期的假,訓練他讀長篇故事的能力,發現他的接受力還蠻好的,專注力也很好。此外,我同時讓他聽些古典兒童文學的有聲小說,我在圖書館找到了:『海蒂』、『小公主』和『小木屋系列』,每本書大多十個多小時。

本來以為這麼長的有聲書,孩子怎麼吃得消呢?沒想到諼諼聽得很認真,非常喜歡有聲書,並且馬上在一天之內就能夠聽完一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啊!雖然『小公主』內容比較困難,但是他還是聽得很認真,而『海蒂』用字遣詞簡單多了,後來把圖書館的『小木屋系列』都借回家,諼諼更愛聽了,這一系列雖然很長,但是內容還蠻適合諼諼那時的年紀。

完成100本書之後,隨著孩子閱讀程度的提昇,遂改成每天讀兩本書,之後,變成三本,圖書館的那些讀本快被我挖光了,真是像孩子說的,他的夢想是讀完圖書館的所有的書。

到了聖誕節前後,諼諼的閱讀速度變得非常地快,只有少些字需要我的幫助,而閱讀的書都在二年級以上,正式進入三年級的程度,顯然地,「I Can Read」系列叢書中的一、二級已經變得太簡單了。此外,他開始接受篇幅較長的章節故事,格局大概是一本四章,並在聖誕節假期中順利讀完『Iris and Walter』那十冊章節故事。




跨年之後,第二級的讀本已經變得太簡單了,第三級的讀本已經可以輕鬆駕馭了,果然在離開美國之前,孩子的英語閱讀力順利達到第三級,也就是小三的程度,遠遠超出我當初所預期的,當初覺得要達到小三的程度很困難,因為孩子的年齡還不夠成熟,無法理解小三讀物的內容,但是經過一些努力,他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達到這個閱讀程度。

此外,很明顯地,孩子已經進入獨立閱讀階段,不需要媽媽的指導也能夠自己讀書,並享受閱讀的樂趣。看書時不只是看看圖片、翻翻書本而已,而是會大聲朗誦出每一個字來。此外,對於科普百科類的圖書突然產生極大的興趣,奠定日後大量閱讀知識性科普叢書的基礎。

在這裡我要特別提到一點,訓練孩子閱讀時,不妨讓孩子多聽有聲書,很明顯地有聲書能夠迅速地提升小孩的閱讀能力,我的經驗是,當閱讀程度達到第二級時,就可以開始聽長篇的兒童經典文學,像是『小木屋系列』、『海蒂』。這些書內容很長,先讓孩子聽就行了,不需要逐字閱讀。

光陰似箭,我們在2015年一月底離開居住多年的美國,完全出乎意料之外,諼諼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達到獨立閱讀的階段,直到上飛機之前,離200本的目標,只差11本呢!可喜可賀!

回顧這五個閱讀階段,衡量的標準並非是時間長短,家家有家家進行的方式、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接受的程度。但我們只要掌握一個原則,無論採取的教法、進行的時間,我們要順著孩子的發展來發展,也就是說,孩子的發展會引導教導者去走出那一條適合孩子自己的路。

比如:當初我認定只要隨著『Phonics』的教材走,(請參考: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准沒錯!孩子就能夠學會閱讀了!其實不然!小孩自己的步調、興趣、學習風格更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地方,時時按著孩子的需求與步調來調整,時快時慢,並且多試幾種文本,看看孩子的接受度。當我們發現孩子過了一個關卡時,我們要懂得乘勝追擊,當我們發現孩子被一個關卡絆住時,我們要懂得陪伴與調整方式。

幸好我沒有實行鐵血政策,堅持繼續進行『Phonics』教材,孩子只學了一半,我就改弦易轍而使用孩子更喜愛的繪本與讀本。在這裡我必須回到我最開始的主張:Phonics只是小孩子學習英語閱讀的入門而已,它很簡單很容易,幼兒也能夠學習,但別忘了,閱讀力的建立並不在於規則的駕馭與掌握,而是在於多量地閱讀書本,尤其是對幼兒來所,規則沒有必要學得太過繁瑣,他們不善於理解規則,所以在進行Phonics時,我們不需要太過在意孩子是不是學全、精通了發音規則,而是要讓孩子更多讀有趣的故事書,唯有閱讀多量的繪本故事之後,孩子的英語閱讀能力的才能夠有個堅固的基石。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Moria Flaig
1. Jun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當孩子能夠自己讀出簡短的繪本故事時,這代表著,孩子漸漸地邁向獨立閱讀階段。諼諼大約只學了四個月的閱讀,就擁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四歲的年齡就能有這樣的成績,令人驚訝,可見幼兒有能力學習閱讀的,而且是意想不到的高效率。

什麼叫做獨立閱讀?也就是不需要大人的協助,孩子就能夠順利地自己解讀一本陌生的讀本,大約是「I Can Read」的第二級。研究指出,大部份的兒童學習英語閱讀大致上要經過兩年的時間,也就是英語國家的小二,這時候的學童才能夠俱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相當於美國閱讀分級(guided reading level: J-K );澳洲PM閱讀分級:17-18級。「I Can Read」系列大致上是以美國國小年級的閱讀程度來分級,標示「2」的書,就代表小二程度的讀物。


2014年十月

在這個階段,諼諼只要看到字就要讀,並且到處問到處讀,但不太喜歡讀『Phonics』這套教材,雖然『Phonics』規則只學了一半,中級都沒有學完,但很明顯的是,孩子已經能夠把之前所學到的規則運用到所看到的字上了,沒學過的規則,也能夠在沒有經過提示的狀態之下,自己試著去讀出來。

本來,我計劃在十月底結束前教完所有的中級教材,並在十一月開始進行高級教材。這時,卻讀到了一些有關『慢的教育』的文章,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於是我決定先暫且擱置『Phonics』學程,順著孩子的心意和興趣,只讀圖書館借來的書,鎖定他喜愛的系列,上窮碧落下黃泉,東找西找孩子喜愛的故事書。

諼諼非常愛讀書,但卻排斥系統性的教材,看到這篇『慢的教育』之後,我決定先不跟隨教材進度,只要達到了閱讀的目的,就算『Phonics』沒有學全,那又何妨呢?我是在培養一個愛看書的孩子,不是在培養一個精通規則的孩子,閱讀本身才是終極目標。

於是,我改成只讓孩子閱讀圖書館借來的書,先以讀本(Early Reader)為主,系列讀本的好處在於,有情節、有關聯性、故事角色吸引人,能夠引發孩子不斷地讀下去的動力。媽媽只需要站在引導的角色,不催促、不計劃、不照系統化學習、一切慢慢來。沒想到,從此以後,我真的完全放棄了『Phonics』這套教材,只跟著圖書館閱讀分級的指引,搬書回家讓孩子讀,繪本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效果真的比讀教材好太多了。

這時期,諼諼最愛讀的系列叢書有:『Clifford: The Big Red Dog』、『Olivia』、『Splat the Cat』、『Dr.Seuss』、『Henry and Mudge』,我先把火力放在第一級的讀本上。




在此,我要強調一點,幫助孩子進入獨立閱讀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無非是幫孩子找到合適的書,太簡單,沒有挑戰性、孩子的閱讀力得不到提升;太困難,孩子一面對無法解讀的字,就會心慌,就會失去信心,閱讀的速度太緩慢,容易感到厭倦、挫折。尤其是,幼兒還不明白學習技巧也需要經過一番學習的,駕馭一件事情需要日積月累地練習,閱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時候,孩子更需要家長陪讀與鼓勵才能夠持續下去。


為了鼓勵孩子閱讀,我想出一些獎勵的辦法:讀完一本書可以得到一張好寶寶貼紙,只要集滿二十張貼紙,就可以得到獎品。第一次他為了得到第二十張貼紙,苦撐著也要把一本『Splat the Cat』讀完,這是一本450字的書(I Can Read Level One:guided reading level I/J) ,之前從未讀過,以他當時的程度來說,是比較有挑戰性的書,故事內容長、孩子年紀小、專注力還不夠,無法順利地自己從頭讀到尾,中途我勸他停下來,但為了第二十張貼紙,即使無法專心,他還是堅持讀下去,最後真的自己讀完了一整本,得到了二十張貼紙。

從這次經驗中,我發現獎品的神奇力量,雖然他早就知道只要得到二十個貼紙就會有獎品,而且自己對於二十個數字還不是很有概念,二十張貼紙到底是多是少呢?若是得到一盒玩具就很具體了,不是那種得到貼紙就只高興一下下就過了,而是一個可以長時間拿來把玩,並且得到無比樂趣的玩具,實在是太美好了,這種鼓勵比較持久耐勞,並且能夠讓孩子深刻地體驗到獎品的力量。

人生頭一次賺到獎品,我就帶著他去選購有生以來靠自己的努力所贏得的獎品:一組樂高玩具。他非常地高興玩著,第一次嘗到努力的果實。雖然孩子還看不到長遠的的目,但是獎品是很實際很具體的東西,得到獎品之後,他理解到,只要努力就有獎品的道理,於是孩子開始在心中營造達標的美夢。

於是,我印出了月曆,設計了一個容易理解的表格,貼在牆壁上,讓他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速度」和「成果」。在此之前,他一直想要一盒很大盒的樂高玩具,因為價格太高而沒有買給他,趁著今年聖誕節,可以藉此機會鼓勵他,讓他看到具體的努力成果。這次我們卻約定必須集滿60張貼紙,才能夠得到那組昂貴的樂高玩具,到年底聖誕節剛好是60天,於是我們約定每天讀一本書,並把貼紙貼在牆壁上,讓孩子一眼就能夠看到自己努力多少?最後諼諼真的完成了60本書的閱讀嗎?請大家拭目以待!






2014年十一月上旬

十一月開始,我借了兩本2級的書,雖然孩子能夠自己讀出一些,但是字數劇增、句型變長、情節複雜,內容已經超出孩子能夠理解範圍,我可能要花一點心思,才能夠找到從1級過渡到2級的讀本。後來發現在此階段,『Frog and Toad』是最適合的讀本,也是在兒童文學中最經典的橋樑書。『Frog and Toad』插圖很少,諼諼一次能夠讀半本了,但由於完全沒有圖畫,他的眼睛很快就讀累了。媽媽想到保眼要緊,於是孩子眼睛累了,不想讀,就算了。

我們每天持續性地進行親子共讀,有時候不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全部從頭讀到尾,也可以寶寶讀一頁,媽媽讀一頁,美國的讀本中,有很多是設計成這種讀法,尤其是內容較長的故事,親子共讀一方面可以讓孩子不覺得太長、太難、讀得太孤單,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閱讀的流暢度。我後來利用此方法來訓練諼諼閱讀長篇章節故事(200頁以上),真的是親子協力讀完一本書呢!

為了讓孩子對於閱讀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媽媽可以把以前朗讀過的繪本故事全搬出來,最好都是孩子熟悉的故事,甚至是孩子能夠背誦記憶的故事,閱讀熟悉的故事有個好處,就是能夠有效地提高閱讀的流暢度,是一種順水推舟的動力,可以讓孩子相信自己會讀書了,而且很快地就能夠讀完一本書了。

諼諼的閱讀速度越來越快,像是加速器一樣,真正地進入流暢閱讀階段(early fluent),大部份的生字都能很快地順利地自己讀出來,而且閱讀不再痛苦,他可以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也漸漸主動要求共讀了。直到十一月中旬,他的閱讀程度大約是小學二年紀的程度(guided reading level: J-K),我想,若要讓他進入三年級的閱讀程度(L-M),可能沒有這麼容易,因為三年級的閱讀用字遣詞都深很多,小一、小二的讀物都是簡單的句子、措辭淺白、只有常用字。到了小三突然三級跳,字數加多、內容加深、出現較多的罕見字,不但是對一個小小孩的注意力來說是一大考驗,而且對於這個年齡層的小孩來說,更是理解力的挑戰。

然而,諼諼是否能夠很快地跨越這個障礙呢?還是停留在這個級數上,等日後上了三年級以後再晉級呢?哈哈!閱讀的目的在於享受閱讀的樂趣,不在於晉級,小孩子對於級數根本沒有概念,級數的劃分基本上是給學校父母做參考用的。但是,很神奇的,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級數障礙的問題,不管難不難,孩子照樣讀下去!呵!拼音文字的魅力正是在此,自主性特別地高,孩子不用學習,身心不需要適齡,照樣可以讀,要訣卻只有一個:多讀罷了。





延伸閱讀: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Moria Flaig
31. Ma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基本上,我所採取的教法是直接閱讀、直接記憶、直接領悟、沒有要求背囉嗦的規則和單字,特別適合學前幼兒,因為他們分析理解力較差,直接吸收記憶的能力卻特別好,解釋太多規則對他們沒有什麼幫助,直接讀最能夠領悟。

這裡我要說明一點,我的方法是讓小孩在短時間內學會閱讀,與一般的教法不同,一般的教法是讀寫同步進行,年紀小的小孩書寫能力很差,如果讀寫同步的話,進度會變得很慢,我家只先學習閱讀,寫的部份我們只描字母,來幫助在閱讀時辨認字母,而且只在學校(VPK)進行,其他的書寫技能,我完全不要求。

此外,我們不需要把「ProgressivePhonics」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全部的教材教完之後,再開始進行讀本與繪本的閱讀。最近,我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半套Phonics夠用嗎?』正說明了,為什麼不需要讓孩子把全套的Phonics全部學完畢。

我建議「ProgressivePhonics」這套教材進行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們發現寶寶逐漸能夠自己讀出一些生字時,就可以把孩子以前喜歡的繪本故事搬出來,陪著他自己逐字讀出。再找一些字少圖多、以前完全沒有讀過的繪本,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讀出陌生的文章?當孩子發現自己會讀書時,會很有成就感哦!而成就感是最佳的學習推進器,能夠把孩子更往前推進一大步,進而愛上閱讀。






2014年九月上旬

九月學校開學了,諼諼去上VPK之後(入學先修班),我沒有繼續鞭策『Phonics』的練習,而是每天接孩子放學時,順道從圖書館借出大量的讀本,我先只借一頁一句的迷你短篇故事,讓諼諼每天讀一點,果然繪本的效果與教材相較,真是不同凡響,諼諼閱讀的興致突然變得非常高昂,並且從中可看出,他漸漸地能夠自己獨立認出一些字來了。

既然繪本有著超強吸引力,加上上了VPK以後,我們每天回到家都已經一點半了,吃完點心,孩子只想玩家家酒,我沒有再督促他讀『Phonics』,取而代之的是,以圖書館的故事書來進行,到九月結束之前,諼諼已經俱有基本的閱讀能力,能閱讀『I Can Read』系列的第一級。

諼諼上學之後,基本上只有週末時才有空進行『Phonics』,但我發現他並沒有因此而「退步」,自從我將閱讀的教材轉移到圖書館的讀物之後,諼諼的閱讀能力反而「進步」了許多,他自己居然對一些字的拼法提出了疑問,比如:字尾「e」,為什麼不發音,字尾「ing」中的「g」不發音,「th」有兩個發音,「all」發「oll」的音等等。可見,孩子從不斷地閱讀中,大腦慢慢地整理出一套發音規則來了。

之前,原本計劃,要加快腳步趕緊教完所有『Phonics』的課程,本來想,只要孩子掌握所有的發音規則之後,就能夠閱讀了。後來才發現,其實不然,『Phonics』只要學一、兩個月之後,雖然只是學了一小部分規則,但更主要的規則卻是孩子在閱讀的經驗之中,自己陸陸續續發現而來的,小孩子的大腦就是有這個歸納的本領。所以為了避免『Phonics』反覆操練規則的無味,我慢慢地將把閱讀的重心,放在閱讀圖書館的書上。




2014年九月中旬

雖然發現到閱讀一般讀本比起精熟『Phonics』教材還要重要,九月下旬起,我們還是繼續進行『Phonics』的課程,迅速把瑣碎繁複、出現頻率較低的混合子音略略地讀過一遍之後,「sh」「th」「st」「sp」「fr」「fl」 等混合子音。終於正式進入了非常重要的單元:長母音。因為諼諼每天早上都要上學的緣故,回家之後,還要抽出時間閱讀繪本故事、玩玩具,所以『Phonics』的進度比往常慢很多。

等到『Phonics』的課程進行到一半時(中級),善哉! 諼諼的閱讀模式產生了根本的改變,在媽媽沒有先領讀一遍的情況下,孩子就可以順暢地讀出陌生的課文了,而且是完全自己獨立讀出來,顯然,進步很多很多了。於是,我抽空重溫了『Alphabetti』系列,大部份非紅體字部分,他也可以自己獨立讀出來了,這表示,大量閱讀課程以外的繪本是對的選擇,只要善用圖書館資源,孩子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藉著其他書籍提早接觸課程中沒有出現,卻非常常用的字彙。

『Phonics』課程進行了十個星期之後,我讓他自己讀一本簡短的書,但沒有經過媽媽的領讀,試試看他能否認出字來,結果,他大部份都能夠自己閱讀。這顯示,孩子已經俱有閱讀簡短故事書的能力了。之後,我儘量借閱「I Can Read」第一級,第一級的字諼諼大部份都能夠認出來了,這顯示孩子已經具備初級的閱讀能力了。

雖然『Phonics』的課程只進行到一半,但孩子已經能夠舉一反三,自己拼讀陌生的字了。到了九月底,一共進行了兩個半月,諼諼只要看到哪裡有字,就嘗試著自己讀出,看到廚房裡的辣椒粉,就大聲地讀著:red pepper。這表示他已經看得懂文字了,雖然還達不到讀出所有的字的階段,但是他已經知道,所有的字都可以自己嘗試著讀出來,只要讀出就可以知道是什麼意思。

三個月學下來,第一個月,非常俱有挑戰性,孩子反抗的心理非常強烈,注意力還無法持久,進行得非常吃力緩慢,主要的關鍵點在於理解拼音原則。第二個月,漸入佳境,漸漸延長閱讀時間,開始熟識Phonics的基本發音類型,上VPK之後,老師教導認識字母、描繪字母(尚未進入Phonics),VPK的課程引起他高度的學習興致。第三個月,顯示孩子的閱讀能力已經逐漸穩定下來,開始大量地閱讀簡易的『I Can Read』和其他系列的書籍,在此階段,第一級的讀物大都不需要我先領讀,就能夠自己獨立認出字來,然而,第二級還是很困難,字很多,孩子容易感到挫折感。而LevelPre明顯地是已經太容易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三個階段的識字歷程:第一階段,領悟拼音原理;第二階段,掌握一些基本的發音類型;第三階段開始獨立閱讀簡短的讀本了。到了第三階段,可以明顯看到孩子將『Phonics』課程裡面所學到的規則,具體地應用到閱讀之中,並且直接從閱讀中進一步地擴大識字量,漸漸地脫離對於教材與規則的依賴,邁向獨立閱讀之路。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一分美元童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Moria Flaig
30. Ma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事情

幼兒在學習英語閱讀中的第一階段中,最難過的一關,無非是讓明白一個道理:兩個字母本來是不同的音,放在一起之後,怎麼變成另一個音呢?家有小一生的媽媽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學習注音一開始要面臨同樣的問題,兩個注音符號放在一起如何變成另一個音呢?這個訣竅必須由孩子去領悟,誰人都教不來的。在這裡我建議讓孩子看「ReadingBear」的影片,在真人演示之下,孩子能夠以具體的方式領悟到這個原理。

等孩子領悟到拼音原則之後,就可以開始讓孩子讀「ProgressivePhonics」網上的教材了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這套課程的設計是:父母讀黑體字,孩子讀紅體字,紅體字正是Phonics中最俱代表性字彙。我進行的方法是以直接讀、直接理解、直接記憶的方式,完全沒有分解音節(可以以ReadingBear來彌補)、沒有解釋規則,特別是母音變音的問題,我完全沒有解釋,以最樸素的方式,直接讓孩子讀,讓他自己去吸收理解,不要給太多的規則,讓他自己整理出規則,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幼齡的小孩學習。




2014年八月上旬

經過三個星期的奮戰,諼諼突然跟我說他已經會讀了,要求我買書給他讀,他自己讀就行了,不必再讀「ProgressivePhonics」的教材了,當媽的我聽了很高興,信以為真。到八月初為止,一共讀完六冊, 才學了兩個短母音「a」和「e」,孩子就說會讀了?他有可能跟爸爸一樣是神童?據說,當初爸爸是一夜之間就學會了閱讀。

在半信半疑之下,我隨便拿本書當試金石,果然不出我所料,當然是不會讀,才學了兩個短母音,怎麼可能就會讀了呢?他只不過是讀得越來越順而已,就認為自己已經會讀了,但這種事情當然不能揭穿。為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我順水推舟,就乾脆先復習已經學完的那六冊,故意不要進入新的單元,目的就是要讓他相信,自己已經會讀了。說不定他一相信自己會讀以後,就真的會讀了。

「ProgressivePhonics」這套教材主要分出兩個部分:『Phonics』和『Alphabetti』。『Phonics』能夠讓小孩有系統地認識主要的拼音類型(phonological pattern),但就內容而言,比較單調無趣。量也比較多。相較而言,『Alphabetti』雖然是用來教導字母的教材,但與『Phonics』系列不同的是,『Alphabetti』是連貫性的短篇故事,正因為是連貫性的故事,內容比起Phonics更適合於閱讀,也更加有趣,與我個人所強調的以直接讀的方式來學習閱讀的理念完全一致。而『Phonics』系列,在內容上,雖然也是生動有趣,但是由於故事缺乏連續性,不像『Alphabetti』有著讓人往下看下去的吸引力。基本上,我兩套教材搭配著一起使用,可以截長補短。另外,要學寫的小朋友,可以使用『Handwriting』教材。




2014年八月中旬

此時,我開始思考閱讀認知歷程的理論基礎:英語閱讀到底是認字呢?還是拼音?理論上英文的書寫系統是一種表音文字沒錯,我們在閱讀英文時當然在拼音啊!不全然是,其實我們的視覺記憶讓我們對於一些熟悉的單字,在大腦裡面不必經過拼音這一道手續,就能夠將字識別出來,其實閱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大腦對於視覺圖像再呈現的過程。

在這個基礎之上,在閱讀教學法中分出兩派,一派主張分解式的拼音法:也就是在讀cat這個字時,先分解成c、a、t三個字母、再合成ca、再加上t、就成了cat。自然發音法也是一種分解式拼音法,不同的是,自然發音法是一系列歸納整理好的發音類型,比如:at、cat、fat、mat、pat、sat、bat、hat、rat,是一種以at為基礎的拼音類型,讓小孩藉由熟識這個拼音類型,然後演繹運用在陌生的單字上。然而,分解式拼字閱讀法,大腦要多幾道思考的程序,幼兒思考能力較差, 注意力無法集中的話,分解法往往會阻礙閱讀的學習。

另外一派主張全形閱讀法:小孩在學習閱讀之初不要學拼字規則,而是直接閱讀、直接記憶、直接認字,將每個字視為一個圖像,視為一個整體,像認讀漢字一般,孩子根據上下文意,一個字一個字地認出來,缺點是要先記憶相當的字彙量,才能進行閱讀。這個方法較適合於幼兒的認知方式,因為幼兒本身的字彙量就不多了,再加上缺乏分析式思考的能力,但是視覺記憶超強。

基本上我兩種閱讀法並用,一方面讓他學Phonics基本的拼音類型,另一方面也讓他把文章背起來,讓他直接記憶字形,直接認出字形,以視覺來認讀。

然而,諼諼這個孩子有個特點,只要是聽過的文章,馬上就能夠熟記。這點困擾了我很久,因為這會讓人無法清楚地知道,他到底已經會讀了呢?還是只是在背書?每讀一頁,他就照本宣科地全部復述一次。直到日後學中文時,老問題還是存在,沒有認字,就光只會背書,而且超會背的。

針對這個現象爸爸反而建議(他小時候學的是全形閱讀法),我應該利用幼兒記性強的特點,他喜歡背書就讓他背書,不要要求他將每個字分開拼讀,分解式拼字法太慢了,會影響閱讀流暢度。應該讓他將每個字視為一個整體,以視覺記憶來閱讀,這樣閱讀的速度才會快,閱讀速度快,孩子才會喜歡讀,讀得坑坑疤疤的,孩子的挫折感太大,學習的意願就會降低了許多。




後來牛刀小試了一下,讓他背五篇短文,每篇大約35-50字左右,大部份只要念過兩遍,有時候甚至只有一遍,他就會全部復述一次,連黑字體(孩子只需讀紅體字,父母讀黑體字)也能夠讀出來了,但黑字體部分,我聽得出來,他是靠背,而非真的靠拼音而來。

從中我發現,綜合這兩種教法:拼音法和認字法,對諼諼最為適合。第一他的記憶力超強,第二要求拼字,有助於注意力練習,並非都只是靠記音來猜字,而是真的有閱讀的能力。認字法有個缺點,就是必須讀過很多字之後,才能夠具備流利的閱讀能力,就長期來看,要讀字量大的書,還是必須具備拼字能力。

但爸爸說了,全形閱讀法只要讀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讀了,可以跳過學習規則這一道煩人的手續。我則兩者兼備試試看,最終,孩子還是要具備基本的拼字能力,以後遇到生字,就能夠藉由發音規則,自己發音,自己學習生字。尤其是諼諼才剛滿四歲,而非六歲,拼音的觀念還是很薄弱,必須多練習來就克服。回想自己剛入小學一年級時,也是經過蠻長的一段時間後,才領悟到,如何將「巜」和「乂」兩個音組合起來,變成「巜乂」,這誰人也教不來,完全要靠孩子自己去領悟。

在教完五個短母音之後,開始教混合子音時,從中發現諼諼對於sight words 的掌握能力特別差,只要but一出現就讀不出來,無論練習幾次,都沒有用。還有the和not也有一樣的問題。從中我又發現,多音節的單字,特別是名詞,雖然教材還未有系統性介紹,但是只要讀過一兩次他都能夠認出,像rabbit,doctor等字。可能是因為名詞很具體很容易可以從上下文理解猜測,而抽象的連接詞就很難猜嘍。還有字越長,能夠提供的視覺訊息越多,字形越能夠與插圖對上,也就越能夠猜得出來。

我們有規律地按照教材進行,一直到八月底,九月之後諼諼就要去上VPK了,他卻趕在開學前讀完43冊的『Alphabetti』(舊版:Dod the Dog)。才短短不到六個星期的時間,他就讀完了『Alphabetti』,速度實在是太驚人了。完成了『Alphabetti』之後,我讓他試讀簡短的繪本故事,結果發現他已經能夠解讀一些陌生的字了。經過不到一個半月的能力,現在每天都可以進行到一個小時以上。回首來時路,真是萬事起頭難啊!那時我幾乎要宣告放棄,堅持下去之後,才發現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如今母子倆都很有信心。

於是,我要求諼諼讀一本一年級後階段的書,試試看他自己是否能夠將這本書讀出來,之前,他對這個故事就已經很熟悉了,一試才知道,他自己居然能夠讀出整編故事。哇!眼界大開,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呢!





延伸閱讀: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0.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一分美元童書
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Moria Flaig
27. Mai 2017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期

最近我在部落格中討論了不少有關兒童英語教學的問題,有些讀者問起具體的進行方式,老實說,一言難盡,比較技術性的文字,其實很煩人,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耐心去讀?於是這幾天,我將三年前的筆記修改了一下,把教導諼諼閱讀英語的經驗整理出來,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我所閱讀過的雙語教育的研究資料中,研究者都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雙語兒童唯有擁有雙語的閱讀能力,才能讓透過文字,不斷地擴充字彙量,自主性地學習下去,其雙語能力才能夠齊頭並進,均衡地發展下去,並且進而從書本中認識日常生活中所聽不到的用詞,唯有擁有廣大的字彙量,孩子日後才有能力閱讀深奧的讀物,在這裡,詞彙量的增加決定在於日常的閱讀之中。 直言之,聽得懂還不算真正地駕馭了一個語言,君不見,多少雙語兒童只會聽、不能說,更遑論會讀了。

於是,諼諼一滿四歲,我就著手進行英語閱讀教育,當初,之所以會提前讓諼諼學習英語閱讀的主因是,在諼諼快滿四歲時,爸爸說,我們要收拾包裹,打道回府了,告別多年來在美國的生活。當時,我為了將孩子的英語保鮮,為了他將來在非英語環境中能夠擁有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於是我決定趁著七八月暑假時,看完世界杯足球賽後,自己在家教導孩子學習英語閱讀。

後來爸爸卻得到雪梨大學的工作,我們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英語國家,這是始料未及的事情,顯然當初的作法根本是多此一舉。再加上自己的英語也不是很專業,卻膽敢把自己的孩子拿來當試驗品。的確,當初的想法只不過純粹是想將孩子的英語,好好地保鮮存放而已,不然小小孩,學得快,忘得也快,到頭來白忙一場。然而,我家的閱讀教育一路走來,後來,無心插柳柳成蔭,卻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發現,讓小孩使用英語來吸收知識的效率,實在是太驚人了,尤其在自然科學方面,再結合自主學習的理念,於是我在網上發聲的膽量就越來越大了,開始倡導英語閱讀,目的不是為了讓家家戶戶的英語都得滿分,而是深信,英語能夠彌補漢語的難與慢,良好英語閱讀力能夠讓小孩提早吸收知識,而且一次可以很大量。沒錯!在這裡我要宣告的一個真理,媽媽不要怕自己的英語不好,只怕不敢教而已。




三年前,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套詳盡又有趣的免費教材「ProgressivePhonics」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我將全部教材下載到平板電腦上,這套教材目前的內容比三年前更為詳盡,相信有些讀者已經試用過了。此外,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教導拼音的網站,叫「ReadingBear」http://www.readingbear.org,也是按照Phonics的模式進行教學,並由真人演示:有個漂亮優雅的阿姨,一個字一個音地清楚地發音,諼諼深受亮麗的阿姨所吸引。

由於諼諼在小班時,已經學會了26個字母,並領悟到字母與發音之間的關聯性。再加上,我已經辦妥下學年度VPK的入學手續,所謂的學前預備班,在九月開課,教導幼兒基本的識字技能,課程包括讀寫字母、數字、Sight Words和基本的Phonics,也是布希掃盲政策的一部份。於是,我配合著上網學習,加上VPK的助力,以半實驗半求證的態度,開始了幼兒英語閱讀教學實驗,我那四歲的兒子正是我的實驗兔子。


2014七月中旬開張了

剛開始的兩個星期進度很緩慢,孩子反抗的情緒也非常強烈,孩子心裡不斷地質疑:「怎麼向來都是媽媽讀故事,現在怎麼變成寶寶自己要會讀了呢?」看到孩子接受度不高,我怕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但又相信只要能夠激發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再難他都會努力,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只有「會」與「不會」,沒有「困難」與「容易」的分別。

所以問題不在於太難,而是以諼諼的個性,一見到「不會」的事情,馬上就放棄,因為他一開始認定這是「不會」的事情,連我這個媽也幾乎要宣告放棄了。但一方面我又相信,一旦激起他的興趣,他可以一頭栽下去,無時無刻都在探索同一個主題。

雖然心中有這番對話,但面對孩子的反抗情緒,我心裡面還是不斷地質疑著:「孩子才剛滿四歲,畢竟年紀太小了,實在沒有必要那麼早就學閱讀,還是再等兩年吧,等他六歲以後上了小學,學校老師就會教了,他自然就能學會了,我何必急在這一時呢?至於英語是否日後而全部忘光光,那就順其自然吧。」

但可怕的兒童失憶症,讓我這個做媽的很不放心,當時我也無能法預知,我們日後會搬到澳洲去,其實自己當時的做法真是多此一舉,後來的發展卻恰恰相反,現在還怕孩子英語讀得太多了呢!那時,一心只為了保持孩子的英文力,心急如焚的媽,眼看著前功就要盡棄了,還好我苦撐下來了。




我每天還是懷著希望,一直堅持下去。後來發現到,其實癥結在於自己用的方法不對。原來是教學時間太長,讓孩子感到無聊與挫折,認字一開始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而且非常枯燥,我每次卻進行兩個小時,當然讓他不好受了。

教閱讀不能本著平常念繪本的熱度,更不能本著孩子聽故事的熱衷,每次一進行就兩個多小時。完全沒有考慮到,閱讀完全跟聽故事不同:「濃湯要慢慢熬」。難怪孩子反彈得很厲害,進行了兩個星期,孩子完全拒絕合作,當我幾乎要宣告放棄時,卻讀到一篇德國輔導閱讀障礙學童的研究論文。

他們對這些孩子所施行的閱讀訓練是:速度儘量放慢,時間儘量縮短。濃湯真的要慢慢熬,有些閱讀障礙是過動所引起的,過動兒最大的問題就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年紀越小的小孩,越是有同樣的問題: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以學者建議,讀的時間要盡可能地短,那是因為小孩子的注意力還不夠,無法進行長時間的閱讀,時間太長,孩子容易對於文字感到疲倦。

此外,諼諼的年紀還小,跟他解釋拼字規則,簡直是雞同鴨講,白搭!在這種情況如何解釋Phonics呢?用嘴巴解釋,不如用行動來解釋,我儘量進行閃字卡遊戲,用卡片造出好笑的音,cat、sat、pat、mat、bat、fat、rat、hat,這一組字通常是Phonics第一課基本單字,但若是讓孩子隨意擺置,可以製造出些意想不到的「笑果」,遊戲果然可以增加趣味與成就感。

我還發現一個關鍵點,我家向來不使用網上影像來當教材的,這一次卻是例外。諼諼居然迷上了「ReadingBear」,解釋規則,真是十張嘴都不夠用,乾脆讓孩子多看網上教學,除了可以看到漂亮的阿姨外,透過影像,阿姨會將cat分解成c、a、t,不知不覺之中,諼諼終於領悟出,兩個字母放在一起是怎麼變成另一個音的。

利用種種方法,我試圖著將孩子的聽覺學習,慢慢地轉換成視覺學習,整個過程真是舉步維艱,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然而關鍵時刻終於到來:c、a、t終於變成了 cat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_26.html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0.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一分美元童書
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Moria Flaig
27. Mai 2017







為英語閱讀起航做準備

最近有讀者問道:「如何教導幼兒閱讀英語?幾歲開始?」先暫且擱下Phonics的筆戰不談,我們在進行識字教育之前,千萬不要忘記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先朗讀大量的英語繪本給孩子聽。孩子唯有先熟識繪本的語彙和行文方式,學習英文閱讀時,才能夠順利無礙。

要讀多久?幾歲開始讀起?基本上,越早越好,以我家的狀況來說,起步較晚,比較積極的進行統共也只有一年多而已,我建議住在台灣的媽媽們在讓孩子學習英語閱讀之前,至少要有規律地讀個兩年,最理想的時期是兩歲到五歲之間。

英語親子共讀與中文親子共讀的方法和技巧區別不大,如果媽媽不想和寶寶說英語,可以只朗讀英語,但使用「中文」與寶寶進行問答,共讀時,問寶寶一些問題,讓寶寶指認插圖,這樣可以幫助寶寶認識新的字彙,媽媽也可以以此來確認寶寶是否有理解故事內容。

這樣會不會讓小孩兩語混淆不清呢?只要媽媽不要一下子說中文、一下子說英文,或是兩語夾雜不清,基本上,孩子不會將語言混淆。朗讀時只讀英文,問問題時則說中文,這樣能夠確保寶寶將中英兩語分開處理。

基本上,我主要使用這個方法來維持我家的中文教育。諼諼到六歲之前,都認為我不會英文和德文,通常他會將聽到的英文和德文翻譯給我聽,實在是很好笑!現在快七歲了,才使用一些英文字來問我問題,比如:「媽媽!那一家玩具有賣Ankylosaurus的模型耶!」我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比較專業的用詞,我自己也不確定中文的說法,我們通常就會使用外語,不然我就會跟他說:「我聽不懂你指的是什麼東西耶!」

神奇的是,雖然我讀了那麼多英文繪本給他聽,他的英文閱讀也是我教的,甚至在培養他閱讀純文字的讀物時(五歲半),我們也曾經共讀了一陣子長篇故事,但是他一直認為我不會英語,甚至我們夫妻之間只使用德語交談,他卻一直認為我不會德語。我家這種中英德的三角關係,他一直弄不清,直到現在他跟爸爸說話時,我若是插嘴回答,他會很生氣地說:「我在跟爸爸說話!」。我想,他心中存在著某種預期和假想,誰人都不能破壞。然而,我家最後的秘密至今他都還沒有看穿呢!其實爸爸也聽得懂中文,哈哈!




我什麼時候開始為孩子朗讀英語繪本的?諼諼兩歲時,我只是隨意讀讀,量很少,雖然當時我們住在美國,遍地都是英文書,但我所採取的策略卻是,先以中德雙母語為主,延緩環境語言的學習,我們不急著學英語,所以書上寫的是英文,我說的卻是中文,反正小孩只聽故事,用哪一種語言來說,都無所謂。

等到諼諼快三歲時,為了準備入園,加上當時他的英德兩語有點混淆不清,為了幫助他把這兩種語言系統釐清,於是我打起精神來專心朗讀英文繪本,這時候我才開始有系統地研究英語童書。我一直朗讀到孩子滿四歲為止,孩子一滿四歲,我就開始進行閱讀教育。

每天要朗讀多長時間,才有用?這要看自己孩子的注意力能夠持續多久呢?諼諼是一個注意力非常高的孩子,聽故事連續聽個兩個多小時都沒有問題,問題是我的喉嚨受不了唷!而且他早也要聽、晚也要聽,當時親子共讀繪本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基本上,如果孩子專注力不夠,朗讀的時間可以從每日的15分鐘開始做起,再視孩子接受的程度慢慢地增長。當媽媽發現孩子對文意的掌握大致無誤時,就可以為識字教育而準備嘍!




要讀哪些書給孩子聽呢?閱讀有分級,朗讀故事有分等級嗎?剛開始當然以簡短的故事為主,至今我對一本書印象特別深刻,是第一本能夠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的書,書名叫做:『Where is my mother?』是Dr.Seuss系列中的一本。那時候諼諼剛入園不久,本來以為,他在園內鐵定聽不懂,會哭著回來,沒想到,朗讀功力大發,入園沒多久,他馬上就把一本算起來很厚的書給背了起來。然後,一面翻書、一面說故事給自己聽。

不久之後,我發掘到美國小學教科書,雖然是教科書,事實上是十幾本繪本故事編撰在一起的大集子,其中還有不少名著呢!我會採用教科書的原因是,這些書都有清楚的分齡分級,比如2.2意指小二第二階段,而且一次可以讀上個十幾篇,足以讓諼諼好好地飽餐一頓。此後,我就按著級數來朗讀,並且積極收購「Reading Treasures」之類的國小教科書,我還曾經撰文分享『一分美元童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正是那時候網購童書所得的經驗。

如果寶寶的英語還沒有任何基礎,我建議先讀K,也就是美國小學第一年的教材,這時候的小孩正開始學習閱讀,通常這個階段的繪本字少句短、詞彙常見,很適合初學者閱讀。「I Can Read」的第一級也很適合用來入門。

如果不想一次購買量多的x x系列來進行朗讀,還有一個要訣,就是按照孩子的興趣來選書,保證深得孩子的喜愛,諼諼三歲時最迷戀的故事有三:巴布工程師(Bob The Builder)、火車湯馬士(Thomas and Friends)、救火員山姆(Fireman Sam)。此外,還有大紅狗(Clifford:The Big Red Dog)和小熊維尼也深得孩子的心。

就算,故事中會出現一些不常見的字彙,也沒關係,只要孩子有興趣,通常小孩子不會在乎這些。根據我的經驗,『火車湯馬士』這一系列特別棘手,作者大量運用擬音字來表達火車行駛的方式和情緒反應,很有趣是沒錯,但卻苦了我,因為這些措辭都不是常見用語。

這些系列叢書通常已經動漫化了,坊間賣有DVD,YouTube上也能夠找到不少相關影片,看DVD可以加強孩子的聽力,但是相較而言,以聽無畫面的有聲書效果最佳。但是在英語界中有聲童書並不多,有的話也都是比較零星的出版品,比較有規劃的有聲書通常是古典名著,難度太高,不適合初學者。約四歲半時,諼諼迷上聽古典兒童名著,像海蒂、小公主、小木屋系列,這些有聲書動輒十片以上,但是這些有聲書卻是諼諼一年後閱讀兒童文學名著的奠基石。

我朗讀美國國小教科書,大概是讀到四年級的程度,通常五年級以上所觸及的主題和內容,是為青春期做準備,這樣的內容對於一個四歲的小孩來說,窮極無聊,我遂逐漸捨棄分級的方式,轉而以孩子的興趣為主。

所謂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一點都不誇張,尤其對於幼兒來說,他們的專注力只願意放在有興趣的事物上,於是找到孩子的興趣,利用孩子的興趣來學習,其實是最有效的方法。此外,還可以配合一些週邊產品,讓興趣效應發揮到最高點,比如說,我們當時買了一隻小熊維尼、樂高救火車、一套巴布工程師工具和服裝等等。讓孩子將學習與想像世界結合在一起,互相支持與呼應,最有趣不過了。




2014年暑假時(佛州暑假開始於六月),我們大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參加教會主辦的兒童聖經夏令營,那時認識了一個遠從台灣來參加夏令營的媽媽,她自己在家教孩子Phonics,並以此為入門來讓孩子學習英語。於是我開始思考教導閱讀的可能性,並積極地在網上找資料。

等到七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賽一結束,我馬上積極進行,所使用的教材正是最近在部落格中所介紹的「ProgressivePhonics」http://www.progressivephonics.com,輔以網上真人教學「ReadingBear」http://www.readingbear.org。我以取材方便、花費不多為原則,並借閱圖書館的繪本童書為輔助,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事後,我回顧這整個閱讀教育的歷程,其實朗讀那一個階段最為關鍵,也為孩子日後的閱讀力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諼諼在學習閱讀時,能夠非常迅速地進入獨立閱讀階段的最主要原因,緊接著就順利地步入大量閱讀的大道了。之後,諼諼完全不需要大人的教導,就能夠直接以閱讀來吸收知識,自主學習,就學習效率來說非常地高。然而,這一切都是根源於,在他兩、三歲時,媽媽的朗讀幫助他熟識繪本的語彙與行文風格,讓他順利地從所熟悉的語言中,掌握了文字解碼的技巧。

至於應該幾歲開始進行在家英語教育呢?當然越早越好,錯過的媽媽,現在開始還不算晚。就理論層面來說,雙語教育最好在學前就開始,一般兒童學習母語的能力從五歲開始逐步走下坡,十歲以後進入了青春期,學習母語的能力就差不多終止了。父母若打算只將英語視為一種外語來學習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麼年齡限制。

純粹以閱讀的觀點來看,我建議英語朗讀最好在學前就開始了,閱讀的訓練最好在三年級之前就要開始了,小一、小二生的中文閱讀能力還很差,因此對於英語讀物的接受力會很強,若是趁著這個時期能夠學會英語閱讀的話,通常不會只偏食於中文讀物,因為,與中文相較,英語好讀得太多了。




就以我家的狀況來說,我們在家不說英語,也沒有電視媒體提供英語環境,諼諼三歲在美國時每週也只上兩天的幼稚園,但四歲時,學習英語閱讀時,卻只花幾個月時間就達到獨立閱讀階段,快五歲時,就能夠自行閱讀字多訊息多的科普百科叢書了。還是那句老話,英文與中文相較而言,好學得太多了,只要大家能夠用對方法、把握時機,其實,培養一個英語小書蟲,比培養一個中文小書蟲容易多了。

從哪一點可以判斷呢?諼諼德文的閱讀力幾乎完全與英文同步發展,然而,諼諼不在德語國家成長,德語唯一的來源是經常工作晚歸的爸爸,但他的德語閱讀程度幾乎與英文相同,也能夠自如地閱讀字多訊息多的科普叢書。由此可以推論,即使在台灣欠缺英語環境,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努力,一樣可以培養出一個英文小書蟲的,在FB上我遇見不少成功的例子。大家別忘了,中文閱讀需要天長地久地培養,拼音文字的閱讀,在很短的時日之內就可以見到成效。大家不妨試試看!

最後,我要強調的一點是,我這裡所談的英語閱讀,與一般的教法不同,一般學校是以背單字、熟練文法句型、並逐字解譯來教導英語閱讀。而我的方法是讓小孩以記憶中的音去對字形的「解碼法」,也就是在學習閱讀之前,在某一定的程度上,這個小孩已經能夠聽懂一些英語了。因此,閱讀前階段的朗讀特別重要,是孩子累積字彙量、增進認知能力的關鍵時期,只要這個時期的基礎深厚,將來閱讀起航之後,孩子就能夠航行得無遠弗屆。

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即使是聽不懂的外語,也能以極高的好奇心來聆聽哦!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學者倡導英語教育越早開始越好的緣故了,兩、三歲的小孩學任何事物有個特點,他們不知不覺內化的能力特強,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中,即便是母語也還是在學習階段之中,若是媽媽能夠在此階段有規律地朗讀英語故事給孩子聽,不知不覺中,孩子就全部照單收下了。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模式:父母皆台灣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7.html
四歲小孩能高效閱讀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3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五階段:讀樂樂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69.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四階段:邁向獨立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5.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三階段:大躍進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_2.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二階段:恍然大悟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6/blog-post.html
幼兒英語閱讀第一階段:大惑不解時期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31.html
半套Phonics夠用嗎?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自然發音法(Phonics)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phonics.html
拼字可以不必完全正確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17.html
一分美元童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11/blog-post_22.html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閃字卡效應



Moria Flaig
4. Mai 2017








閃字卡效應

最近在網上PO了一文:『漢字認知歷程』,文中大略陳述了,我最近對於孩子學習中文時的觀察所得到的初步結論。網友也提供寶貴的反饋意見,他們的意見與我的觀察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閃字卡」的問題。

其實在我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的確有很多家庭使用閃字卡來教導孩子識字,然而使用閃卡有一個特殊的現象是:閱讀閃卡的孩子,識字量高,但通常接受繪本的程度較低,我不是說這些孩子完全排斥繪本,不喜歡故事書,而是媽媽們反應到,繪本相較於閃卡,比較沒有識字效率。

初步來看,「閃字卡效益」似乎能夠推翻我的假設,我在『漢字認知歷程』中假設了:兒童識字之初,先讀詞再辨認單字,因為「詞」完全符合日常語用的認知習慣。然而,閃卡都是單字,這些兒童讀了閃卡之後,若是沒有具備把字組合起來的能力,基本上,他們是不會讀詞的,因此,讀閃卡的孩子反而是:讀字先於讀詞,不喜歡閱讀繪本這樣的文本。認知歷程與我的假設剛好相反。

然而,或許大家已經觀察到,讀閃卡的孩子,都是年紀很小時就開始讀了,雖然我沒有做過確切的統計調查,不過初步印象是很多孩子兩、三歲就開始了,有的甚至早在兩歲之前。以大腦的發展來看,其實兩、三歲幼兒對於閃卡上的字,基本上視為圖像,而非文字,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還處於前閱讀階段,大腦側化還沒有完全,此階段的幼兒擅於辨認圖形,並不善於處理文字。因為他們的大腦處理訊息的活動還側重於右腦,右腦擅於處理圖像。

於是,在這裡我們要注意到一個問題:辨認閃卡的能力是不是等同於閱讀能力?讀閃卡的孩子是不是將字組合成詞的能力還很薄弱?對於有完整文本的繪本的閱讀能力也尚未具備?

同時我也發現,識字教育開始較晚的小孩,通常不會讀閃字卡,家長通常會讓他們直接閱讀書本,正符合一般學理,幼兒自身的語言發展大約在五、六歲左右發展成熟,這時候的兒童開始有了自己閱讀文字的欲望。也就是說,這時候的幼兒的大腦側化逐漸走向高峰,逐漸地從圖像式思維轉變成語言邏輯式思維,因而對於閱讀文字產生了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大部份國家的識字教育開始於這個階段的原因。學齡期的幼兒已經不擅於閱讀閃字卡了,相較於稚齡的幼兒來說,他們更擅於處理文字的訊息,因此,繪本反而是更有效的教材與讀物。






基於人類大腦發展的歷程,有學派注重開發右腦,甚至倡導不要太早跟嬰兒說話,太早使用語言,多讓嬰兒看圖片與閃卡,還有幾何圖形,使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延緩大腦側化的過程(從右腦轉移到左腦),讓右腦得以充分開發,發揮右腦富有的創意特徵,讓嬰兒日後繼續保有創意。

在諼諼嬰兒期,我也看了不少此類相關訊息,基本上,我並沒有採取這種單一偏頗的方式來開發左腦:禁語,只有圖片刺激,沒有語言輸入。反之,面對無聲無語的嬰兒,我的話超多的。我的方法是,隨時隨地搬一堆書讓孩子盡情翻閱,然後讓孩子一一指認圖中的物品名稱(媽媽說、孩子指認)。

這樣對於嬰兒的語言發展有幫助嗎?諼諼開口開得晚,但是他跳過模仿單詞的過程,開口沒有多久之後,就能夠表達詞義完整的句子,而且會跟大人對話,起步晚,進步快。最終而言,我覺得效果還真不錯,因為他在指認圖片的過程之中,學到非常多的語彙,從中他也得到了對於圖片仔細觀察的能力。換言之,我使用圖片來對應語言,讓孩子從識圖的過程中來學習語言。

然而漢字閃字卡所使用的方法正是如此,以圖片來對應語言,一個音代表一個圖片,因此,幼兒能夠藉由閃卡而識字。但是,這並非是閱讀,識字的確是閱讀的基礎,但是嬰幼兒能夠識別單字,並不代表他們已經具備了閱讀文本的能力,因為他們還不俱有將字組合成詞、將詞組合成句子的能力。以反方向的進程來說,幼兒能夠記誦簡短的故事,並逐字指認,這也不代表這個孩子俱有閱讀的能力,文本內容一改變,他們就讀不出來了,可見只擁有對字對音的能力。

怎麼樣才是俱有閱讀的能力呢?同樣的字出現在不同的文本之中,而能夠順利地在上下文中順利地認讀出來,這才算時俱有閱讀能力。

至於,讀閃卡的孩子進入學齡期,開始閱讀文本時,這時候的閱讀能力如何呢?嬰幼兒期的閃卡訓練能不能幫助日後閱讀?我並沒有積極地訓練諼諼讀閃卡,所以無從判斷!我只能從其他媽咪們片段描述中來判斷,這有待讀者提供更多的訊息,我才能夠,略窺一二呢!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讓孩子靜讀、靜聽自己的聲音



Moria Flaig
4. Mai 2017







讓孩子靜讀、靜聽自己的聲音

今天第一次到學校當志工媽媽!澳洲小學實行親子共同參與學習的制度,讓家長每日輪流到校,幫助小朋友學習閱讀與算數,當然啦!我選的是閱讀課。每星期一次,陪孩子上一堂課,據研究,這能夠大幅度地提高自家孩子的學習動機。學校採取的是自由登記制,要上班的媽咪,不用擔心,可以不必參加,但是諼諼班上的媽咪都很踴躍參加。

朝會之後,我先到辦公室裡去辦理登入。腳一踏進教室,卻發現小朋友們都安安靜靜地在看書,教室前的大螢幕上則閃出:Quite Reading。原來今天老師請假,沒有來上課,由一個面生的老師來代課。於是,老師直接跟媽媽言明,今天不會上閱讀,請媽媽下星期再來。

離開前,我到諼諼的位置看了一下,他正全神貫注地在看書,興味盎然,當然高興嘍!諼諼最喜歡的就是閱讀,不用寫字,最快樂了。面對這樣的局面,媽媽沒有失望,只有感動,放心地離去。

回想起我們小時候,級任老師沒來的話,一群學生在教室裏面做什麼?我記得,代課老師好像都是讓我們寫功課、抄書、朗讀課文。寫、寫、寫,就可以寫去一整天,直到放學回家。現在想起來,如果代課老師不想攪亂級任老師的教學進度的話,為什麼不讓我們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呢?這比起看課本,收獲不是更多嗎?

在家中,我們提供諼諼充足的時間和讀物讓他自行閱讀,我不僅深信,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從小精心培養,更相信閱讀主要是提供孩子有個獨處的時刻。在學校常常聽到家長們在抱怨,現在的小孩都很忙,不但是課後活動多,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玩電動,沒時間讀書。

然而,諼諼總把閱讀當成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個人私密時間,自己閱讀、自己想像、自己歡樂,媽媽在旁看來,雖然不知所以然,孩子一個人高興,有何不可?閱讀的確最能讓人享受到獨樂樂的箇中滋味。

其實,諼諼不是安靜的孩子,讀完之後,總是自言自語,對自己碎碎念,說一大堆(大部份是英語),但媽媽知道,那是說給他自己聽的,此事不關風與月,只關乎他自己。

在學校,也應該如此呀!孩子們不一定凡事要共享、共學、共處,獨自一人默默地看一本書,只有自己能夠聽到自己與書對話的聲音,靜靜地聽到自己內心的言語,這種無窮的樂趣,只有他自己能夠領悟呢!也很有趣啊!

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漢字認知歷程



Moria Flaig
23. April 2017







漢字認知歷程

我一直使用「直接識字法」來教導諼諼讀書識字,與間接識字法不同的地方是,「直接識字法」不使用音標、不分析字形、不解說字義,沒有經過解碼這道手續,讓孩子直接閱讀、直接識字、直接連結字形字音字義。字形沒有經過拆解(沒有解說部首與部件)、字音沒有經過解碼(沒有使用音標)、字義沒有經過解說(避免古文),直接閱讀、直接反應、直接認字、直接理解,所以才稱為直接識字法。

相較而言,台灣國民小學現行的識字教學法採取的是間接識字法:先學習注音符號、再閱讀注音課文、再讀國字與注音混合文(過去)、進而閱讀漢字注音課文、最後再讀純漢字課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學會獨立閱讀。方法是,讀字音需要先解碼注音符號、認字形需要先分解部首筆畫,缺點是,學習的手續多了好幾道。

在此,我提出一個問題,將學習的程序繁複化,能夠幫助學習、還是妨礙學習記憶?形聲義在分解的過程中,的確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幫助學生識字,或許有助於記憶,但是程序若是過於繁複,效果可能相反。尤其對於初學的幼兒而言,訊息越簡化、越是能夠直接吸收。

我也曾經嘗試其他的方法,比如:將類似的字一起教,所謂的「字族教學策略」,例如:以「包、泡、跑、抱、苞」為一字族,來集中教學,首重部件拆解、字形分析,類似說文解字的方式,以集中識字為基調來教導兒童讀書識字。但是效果不佳,我發現對於初學者來說,字體越拆解、越分析,孩子越是混淆不清。最佳的方法還是以直接閱讀文本方式,字形沒有任何經過拆解、字音不需要解碼、字義不需要解說,直接閱讀、直接理解、直接在文本中,連結字形字音字義三者。

在此過程,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使用直接識字法會不會造成識字的不牢固?因為沒有經過一道道解碼的程序,直接識字法沒有像間接識字法一樣,提供多方的線索來幫助記憶,而是讓孩子直接記憶,因此孩子才記得不夠牢固,對於單字的識別才特別緩慢?




若是先將字拆解成部首和聲符兩部份,例如:跑=足+包;泡=水+包;抱=手+包。這樣一來,能夠加速識字效率?還是減緩?然而,這三個字的發音並不完全等同聲符「包」,對於閱讀經驗太少的幼兒來說,並無法從「包」來聯想「跑」、「泡」、「抱」,多了「包」這到手續,反而容易造成混淆。

到目前為止,我多方嘗試的結果,識字之初,最好還是直接閱讀文本、將文本中所見的字彙直接與日常常用的字彙相聯結,最能夠幫助幼兒識字。

然而,諼諼對於單字的識別能力很差,要經過一段時間,有了較多的閱讀經驗之後,才能夠慢慢地將一個字一個字認出來。獨特的地方是,識詞先於識字,比如:先識得「好朋友」這一詞,但這三個字分開出現時,卻識不出「好」、「朋」、「友」這三個字。這是直接識字法的缺失,還是另有原因?

「直接識字」會不會造成識字不牢固?是不是識詞不識字的主因?最近我對於這個問題,有了新的看法。

最近在製作詞卡時,同時也在思索這個久久不解之謎。就認知的角度來說,我應該回到諼諼英文閱讀的歷程來找尋線索,因為他每天閱讀大量的英文書,英文是否對於漢字的認知學習產生了影響?

一直以來,我忽略了語彙構成中一個很重要的面向:英文的一個字(word),相當於中文的一個詞。比如:sky(天空)、sun(太陽)、friend(朋友)。在此前提之下,孩子當然是認詞先於認字,不會將字分開認,在閱讀英文的影響之下,認詞完全符合他日常的思維模式。

FB上的雙語媽媽們也反應了,住在國外的雙語兒對於「詞」有特別的偏好,我想,這個現象不應該只出現在雙語、多語兒童的身上。若是與日常語用相對應來看,答案就更明顯了,兒童在學習閱讀時,一定先從日常會話中所習得的語彙來對應眼中所見到的文字,正如同看繪本故事時,一定先找插圖來幫助理解內容,再來對應文中所出現的新字彙。




例如:兒童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習得「太陽」這個概念,並與實物對照,所以在讀「太陽」兩個字時,一定是以這兩個字為單位一起理解,並非拆解開來理解。若將兩個字拆解開來的話,我們會發現,實際上「太」與「陽」這兩個概念與「太陽」完全不同。然而,在兒童的大腦中並還未對於這兩個概念的產生認知之前,當然還無法識別個別的字,當然啦!閱讀經驗較多的兒童一定能夠辦得到,但是識字之初的兒童呢?

理所當然的結果是,這兩個字若是分開出現時,或是與其他字相結合時,孩子就認不出來了,因為孩子只有「太陽」這個概念,並還沒有「太」與「陽」這兩個概念。若是這兩個字分別與其他字結合在一起,比如「太空」與「陽性」,就算是這四個字分別都認得,卻無法很順利地讀出,對於閱讀經驗還很少的幼兒來說,還是必須經過大人的教導,才會將之相連結一起閱讀,原因是,在大腦中這些概念都還未形成。

這樣看來,字盲這個謎團就有了答案。諼諼先認詞,不認字,等到閱讀經驗多了之後,才慢慢地,將個別的字一一地認出來,所謂湯圓浮現理論(我曾經在部落格中多次介紹過),原來字盲不是什麼怪異的識字行為,完全符合兒童的認知心理。從認知的觀點來看兒童的識字歷程,諼諼偏重認詞的認知習慣,一點都不難理解了。因為「詞」完全符合日常語用,「字」卻不符合日常語用,兒童是先學會說話,再識字,而非先識字,再學說話。由此來看,字盲的現象更是理所當然了,偏愛認詞更是兒童自然的認知行為。




弔詭的是,我的「直接識字教學法」本源自於「讀經派」的識字法,援引了讀經派所倡導的讀經法:直接指讀、直接記憶、直接認字。然而,就讀物的內容而言,讀經派卻忽視到兒童認知心理這個層面,也就是說,經文大多以文言文的單音獨體來行文,不常出現在日常語用之中,因此,兒童在閱讀經文時,無法將眼中所視的文字與會話中所習得的語彙相對應。

文言文中,太陽這個概念,通常以「日」來表示,在日常語彙中,「日」對於兒童來說,可能會理解成生日、星期日的日,看到「日」並無法直接聯想成太陽實物,必須經過大人解說「日」的象形造字過程,才能夠明瞭「日」就是太陽之意。再者,就算兒童從文言文中習得「日」了,能不能直接讀「太陽」呢?當然不行嘍!要另外學「太陽」二字。因此,縱使學過「白」、「日」二字,也不太能理解「白日依山盡」之意,因為對於兒童來說,太陽並非白色,「日」也難以跟常用的「太陽」相連結。

分析到此,讀經派倡導的直接閱讀法卻不是最直接的閱讀法,也是需要經過多道的解碼手續,只不過這次解的碼不是字音與字形,而是字義。也就是說,文言文使用的不是日常語用的詞彙,字義也不是常用的字義,而是需要經過解碼、解釋、多方比喻才能夠讓兒童理解的語言,並不適合兒童的認知心理。

雖然倡導人王老師特別強調,成人教導兒童讀書識字應該先瞭解兒童的認知方式,要運用兒童認知上的特點來讓兒童學習,兒童的理解力薄弱,記憶力超強,因此,能夠將古文囫圇吞棗地背起來。但他卻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單音獨體的文言文並不符合日常語用,並不是兒童的語言,之於識字認知幫助不大。

若只是將兒童習字的範圍局限於四書五經之中,也就是他所倡導的「老實讀經」,只讀文言文,不讀白話,孩子熟讀經書之後,能夠將經書裏面的文字直接對應到日常語言之中嗎?也就是說,學了「日」就會讀「太陽」嗎?實在有待商榷。




所謂識字,是國字在形、聲、義三者達到一定程度的連結時,能夠將眼睛所見的文字對應到耳朵所聽到的語言,我們才說識得一個字。然而,就以兒童認知心理來說,兒童的語彙來源是來自於日常會話,在學習閱讀時,自然從日常語用中所聽到的「tai  yang」的音,來對應眼中所見的「太陽」,並對照實物以瞭解意義。因此,以日常使用的語彙來作為讀書識字的開端應該是最適合的途徑,文言文作為讀物來說,並不適合用來識字,因為必須經過多道解碼的程序。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認詞的能力比起認字的能力更能迅速培養出來,因為,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學的是詞而非字,也就是看到太陽說tai yang,看到飛機說fei ji,識字時,以所習得的音來對應眼中所見到的文字,這時候,孩子眼中的文字便是一組一組的「詞」了。

在這個基礎之上,在孩子學得一定的字量之後,我們應該多讓孩子識詞,多讀詞卡,並以詞為單位來擴大學習範圍。我想,如此一來,就能夠有效地提高識字量,加速讀書識字的效率。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成效如何?有待實踐來證實,也要靠讀者提出多方的佐證。




延伸閱讀:

漢字認知歷程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5/blog-post_9.html
讀詞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60.html
識字三階段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