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惡棍特工︰暴力與正義來個大轉身



納粹集中營


兩年前曾去參訪慕尼黑近郊的達浩集中營(KZ Dachau),走入「工作讓人自由」的鐵門(Arbeit macht frei),鐵門後便是浩劫之地——佔地廣大的猶太集中營。

展覽室裏播放著紀錄片,一具具死屍像垃圾瓦礫般被堆放著,彷彿死亡不算件事兒。我們不是在觀賞遺跡,緬懷歷史,而是在受刑,我呆坐在那裏,一幕幕的慘絕人寰的景象,粗暴地呈現在眼前,讓我感到被人狠狠地痛擊了一頓,最後再也忍不住,便失聲痛哭。我不只是在爲那些死者哀悼,也爲那些搬運屍體的工人難過,試問人要有多大的勇氣去面對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浩劫、這樣的生與死?

還是爲了活下去,早已選擇了麻木?

曾經有人説過,你若爲你的人生感到不幸,務必去一趟奧斯威辛集中營,親歷過浩劫的人,是不會感到不幸的。

就這樣,我走出集中營,過去很多放不下的經歷,都釋懷了。

能忘懷,確實是一種幸福。

最近重新發掘品味昆汀塔倫蒂諾的《惡棍特工》,飾演蘭達(Hans Landa)的Christoph Waltz,綽號猶太獵人,他所詮釋的邪惡,是一種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邪惡。與他演對手戲的是布萊德皮特,他飾演一位慣於收割納粹人頭皮作爲戰利品的美國軍官,在蘭達面前卻顯得愚蠢與莽撞。

兩者的差異並不在於善惡之別,而是陣營的不同。

以布萊德皮特爲首的惡棍特工,殺人手法絕不輸納粹的殘暴不仁,導演以極爲誇張的暴力,像是以象徵美國的棒球棍打爛納粹人頭,以印第安人的習俗割下納粹人頭皮,這些劇情讓「正義」這個概念,驟然間起了矛盾與衝突,歷史事實反轉成不協調的嘲諷。

這部片並不是以直白的敘事來闡釋「邪不勝正」的道理,而是以反諷的手法,以黑色幽默來告訴我們,有些人邪惡得很愚蠢,諸如希特勒;有些人邪惡得很有藝術,諸如蘭達,而惡棍特工這幫代表正義的人,也沒有高明到哪去!

這讓這部納粹電影成爲不同凡響的作品。

昆汀塔倫蒂諾並不是在爲納粹洗白,而是暗示著戰爭從來都是以暴制暴,毫無正義可言,嘗試去解構長久以來、美國人在戰時戰後所定義的「正義」。希特勒也可以由電影來殺死的,而非由美國雄厚的軍力。

而執導電影的人,只是一名柔弱的法國猶太女子,蘇珊娜。

她充分利用了電影膠捲易燃的特質,在德國戰功宣傳片《Stolz der Nation》首映時點起大火,以電影膠捲殺死了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納粹高層。

片頭,蘭達帶領著SS搜索藏匿於法國農家地下室的蘇珊娜一家,她僥倖逃過了槍彈的掃射,蘭達見著拼命逃亡的女孩,對她說了一句︰「Au revoir, Shosanna!」

片頭暗示了後面的劇情發展,首尾一貫,他倆果然在巴黎,再次相見。

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表面看起來很低俗粗暴,細節卻無時無刻對觀影者做出巨大的挑戰,要看懂這部電影的細節,實則非常地困難。觀影者必須精通英德法義四種語言,英語還細辨英式與美式的不同,還得聽得懂昆汀塔倫蒂諾自己超愛的美國南方俚語。

就語言層面,不得不驚嘆選角都是上乘︰

1. 飾演英國軍官的Archie Hicox,在地下室酒吧被蓋世太保懷疑德語腔怪怪的,這個角色由Michael Fassbender飾演。演員本人在德國出生,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愛爾蘭人,幼時移居愛爾蘭,會說流利的德語,德語腔確實稍微有點奇怪,連我都快被他矇混過去了,卻被我兒子馬上識破他的口音是來自英國!

2. 愛上女主蘇珊娜的Fredrick Zoller,是一名戰功宣傳片的男主角,由Daniel Brühl飾演,他本人在德國出生長大,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西班牙人,有親人居住法國,因而精通法語。

3. 蘭達這個角色由Christoph Waltz擔任,他的語言天份堪稱一絕,除了母語德語之外,還説著流利英法義三語,英語帶有著濃濃的德語腔,而法義兩語卻完全毫無破綻,三言兩語立即完勝只會幾個義大利單字的布萊德皮特,實在是太令人崇拜了。

蘭達這個角色爲Waltz贏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無數的其他獎項,昆汀塔倫蒂諾也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日後,Waltz再度與昆汀塔倫蒂諾携手合作,在另一部片《Django》中飾演Schultz醫生,再度爲他贏得另一座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最後獻上達浩集中營的照片,昆汀塔倫蒂諾所展現的是,銀幕上的娛樂暴力,老少咸宜;而在集中營收集到的,則是一種令人無語的冷血暴力,能看懂的只有幽靈。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溫水浴池與蘋果花





潛水沉寂了很長一段日子,全因成日盯著電腦螢幕專心修稿,無暇顧及其他,這次漫長的修文讓我深刻體會到,什麽叫做望眼欲穿?大家都知道這句成語的意涵,於我而言,修稿時全神貫注注視著螢幕,那才真叫「望眼欲穿」呐!

經此役,決定爲自己買一台apple all in one,家裏電腦原本已經多到有點佔地方了,再加上自己對蘋果編輯系統並不熟,看著別人欣然坐在蘋果一體機前、面對著美麗的螢幕「望眼欲穿」,每每見著這幅畫面,實在令人眼熱。就價格而言,一直以來因高價勸退了我,經過兩年的糾結掙扎,如今蘋果一體機也升級到M4,這次終於下定了決心。兒子也曾吵著要一台,如今他改用Linux,對蘋果已經徹底免疫,不如心安理得地為自己買下!

琅琅徵文剛截止,剛從修文地獄裏走出來沒幾日,這回可要好好地散散心呐!

此時正值復活節假期,各地學校放假兩週,這週末還有一場婚禮要參加,今年的婚禮實在是太密集了,三、四、五月都有親友結婚,週末來臨之前,無論如何得先把禮物全給備齊了。

除了購物之外,還順便帶孩子去了一趟Spa,因爲是假期的緣故,加上春雨綿綿,游泳池真的是人滿爲患,桑拿室裏擠得連坐的地方都沒有。上星期去Karlsruhe水上樂園時,那大排長龍的陣仗,實在是有夠嚇人,連線上預購票也沒讓我們脫離苦等的厄運,人實在是太太太多了,導致舘方限制入場人數,比新冠時期還要慘。我們幾個大人帶著十幾個蘿蔔頭,而把關人員,一見我們聲勢浩大,硬生生把我們擋在門外許久許久。

而兒子的歐媽爲了補償孫子,答應他再去一趟游泳池,昨天聽她說,今天還要帶另一批孫女去游泳,搞到最後,兒子對游泳池都產生畏懼感了。下個月歐媽生日時,我們還要遠征到水療聖地Bad Dürrheim,他便主動先告假了,完全沒有同去的意願。

Bad Dürrheim有一池比照死海鹽水濃度的水池,整個人會浮在水面上。桑拿室、鹽霧室、蒸汽室、氣泡按摩池、以及各種鹽度的浴池,各式各樣的Spa設備齊全,是個水療聖地,我一向很喜歡這裏,但路途遙遠,是一大缺點。

德國地名凡帶有Bad的,都是水療聖地,最著名的莫過於Baden Baden,Bad德語意爲浴場,動詞Baden是爲洗浴,與英國的Bath一同列爲世界文化遺產。UNESCO列入的水療城市中,還有捷克的三座城市,位於波西米亞地區,名字也是帶有Bad。羅馬人曾在Baden Baden建造第一座溫泉浴池,而這個國家自古就稱爲Baden(巴登),歷代統治黑森林與博登湖地區,戰後與符騰堡合併。本人居住的地方,剛好位於巴登,因此這附近有不少富有盛名的水療地。

連世界知名的衛浴設備品牌Grohe與Duravit,都是出自我們這裏,鎮上還有浴室博物館,這小小的三千人小鎮,竟然擁有歷史悠久的沐浴文化。由於德國的冬天又冷又長,不少人家中設有桑拿室、紅外線室等,供日常排毒解壓。室内游泳池更是以溫水爲主,連夏天也是熱乎乎的熱水,並附設各種Spa周邊設備。

對台灣人而言,去一趟游泳池,大多是爲了運動消暑;對德國人而言,水療的目的多過於純游泳,解壓排毒流汗排毒去角質,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

黑森林的花季終於到了,今年花季姍姍來遲,都快五月了,很多蘋果樹都還未開花。住家旁邊有個蘋果園,這幾日總要抓准時機、趁著太陽露面時,去照個相留念,粉紅是紅蘋果,白花是青蘋果,在此上傳,請大家欣賞。

溫水浴池與蘋果花》——出自方格子薇亦柔止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德式贅婿文化





最近爲了婚禮,忙得焦頭爛額,累得精疲力竭,今天還在補眠。

新娘是兒子嬸嬸的妹妹,新郎則來自斯洛伐克,這是一場以新娘家族爲主的婚禮,基本上我們這邊因人多勢衆,在過去筆者經歷過的幾場婚禮中,無論男方女方皆能取得地主氣勢,這次我方是嫁女兒,無形中卻彌漫著一種深濃的「入贅」氛圍。

「贅婿」這種婚姻組合,在德國挺常見的,並非全因男方是外國人的緣故。兒子的姑姑們出嫁後,也大多住在婆家,或是只跟婆家來往,與夫家聯繫甚少。兒子的一個姑丈是羅馬尼亞人,也是個全職贅婿,跟岳父岳母吃住在一起,妻子出外工作,丈夫在家相「妻」教子。兒子的兩個叔叔,其中一個過去也是跟岳父岳母住在一起,也算是「嫁入」妻族,另一個則是全職煮夫。

這種「嫁入妻族」婚姻形態的形成,與德國稅制有關,雙薪獲利程度並沒有高於單薪,於是許多男性在婚後、選擇了在家相「妻」教子這條路。

自己懷孕時,也曾對婆婆說,想生女兒,因爲女兒會招來女婿,而兒子將來則跟著新娘遠走他方。在德國,現實中的婚姻文化也真是如此,婚後小倆口跟女方家族走得近,與夫家形同陌路。再加上教會强力膠般的連帶,人脈以女方教會為核心,女兒往往與娘家緊密相連,女方家族勢力越是龐大,這種狀況越是明顯。

於是,新郎被迫融入女方家庭,經濟上也是由女方出資,蓋房子也是由女方發動人脈,出錢出力,毛坯房完成後,其餘的牆面地板等細工就全由女婿一力承擔。女婿的「業績」全憑蓋豪宅的能力來展現,無人關心他的事業與生涯規劃,理由很簡單,房子蓋得如何可以目測,職場上,無論你是誰?與我何干?

將來若是離了婚,男方就要準備一大捆資料,證明自己對房子曾經辛苦付出,否則極可能連一塊磚也拿不到,還要月付妻子孩子贍養費。

婚後小倆口,不只有參與例行教會活動,與女方家族做緊密連結,婚後日常、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女兒通常也會請母親幫忙,不會主動去問婆婆,爲了生活方便起見,德國女性大多傾向選擇「贅婿」爲結婚對象。婆媳問題古今中外皆然,而岳母與女婿間的摩擦,就比較絲潤圓滑,雖然實際上也是暗流洶湧,並不如婆媳之間的衝突劇烈難圓。

尤其,基督徒大多生很多,小孩數目是信仰虔誠度的衡量標準,小孩多,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就異常頻繁,再加上現代社會都是雙薪家庭,年幼的小孩由誰來照料?開口央求母親總比起央求婆婆,來得容易許多,孩子又外婆帶,教育理念上的差異,也不會造成婆媳問題的導火線,我想,這也是造成德國婚姻文化中、贅婿氛圍濃厚的主因之一。

傳統父系社會依然存在,尤其是教會保守的環境中,倫理教育不斷强化著灌輸著、男尊女卑的觀念,女子還是被期待在家相夫教子,做個賢妻良母。事情吊詭之處也就在這裏,正因傳統的性別角色在教會中不斷地被教導與被深化,這導致了教會中的女性根本不願意外嫁,傾向找一個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男性,讓他在家庭中披著父權社會的外衣,實質上扮演著贅婿的角色。

女性以此平衡,在社會中男尊女卑不公平的待遇。


德式贅婿文化》—來自薇亦柔止的沙龍 


2025年3月5日 星期三

狂歡節的面具



威尼斯狂歡節


今天是灰燼星期三,昨天是玫瑰星期二,也是狂歡節最後一天,從今天起到復活節爲止,便開始爲期四十天的齋戒日。

何謂齋戒?耶穌基督曾經在荒漠齋戒冥想四十日,於是羅馬教會訂定復活節之前有四十日的齋戒。標榜的是,不吃肉,不喝酒,不外遇!沒錯!齋戒期間也戒女色。基督徒並不把魚視爲肉類,所以齋戒期間,他們也吃魚,但不吃其他肉品,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德國人傳統都以吃魚爲主菜。

昨天和兒子的歐瑪(阿媽)去了一趟游泳池,我們去做桑拿,路上她跟我説,黑森林人在狂歡節時,會吃一種特製菜餚,將豬胃填充一些餡料,然後烤熟切片,也有和豬尾一起熬煮的。

聽到這兩種東西,就有點反胃,怎吃得下?

幸好,她也不愛吃這道菜,不會煮來讓我們吃!但她母親以前每到這個時節,都會做這道特色菜,對她而言是童年回憶。兒子的曾祖母來自東普魯士,戰後全家被俄國人驅逐出境,家中有兩個妹妹被餓死,這是題外話。但爲何來自東普魯士的媽媽會做施瓦本菜?日後她久居此地,因而學會了這道菜。其實仔細想想也不是這麽噁心,常吃的德國香腸不都是豬腸灌的嗎?

黑森林狂歡節


我呢?狂歡節時不吃豬胃,而是必吃Chüechli從名稱上就可以認出它的來源,它是一種瑞士甜點,烤得非常薄脆,灑上香草糖粉,是一般人做不來的點心,這樣點心,也曾經在瑞士蘇黎世吃到,也是狂歡節才有的季節限定。

狂歡節在德國是國定假日,學校放假一週,新教徒通常不會有慶祝活動,甚至非常排斥這種充滿魔幻的節日,因此至今沒機會參與狂歡節,只是路過經過恰巧看過。狂歡節又翻譯成嘉年華,英語Carnival,只要提到巴西里約熱内盧的嘉年華會,大家一定不會陌生。

去年曾經撰文介紹《黑森林的狂歡節》,這裏不再重複,昨天出門時,還看到還不少人戴著面具、裝扮成巫師在街上遊走。黑森林裏什麽多?當然是樹木多,傳統手工藝便是以木雕爲主,於是狂歡節的面具,都是就地取材的木雕,雕成嚇人的巫婆巫師的模樣,適合裝神弄鬼,以鬼趕鬼。

若是到威尼斯,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樣貌,同樣是面具,黑森林鄉下地方,以粗獷嚇人爲風格,而威尼斯的面具則不同,充滿著文藝氣息。人們穿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華服,面帶精緻面具,坐著貢多拉,像是回到了古代,甚是優雅。

將來若是有機會,希望能去一趟威尼斯,見見這聞名遐邇的面具狂歡節!

豬胃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整地除草





  這幾天可謂春暖花開,枯黃地面冒出各種花朵來,有水仙花、鈴蘭花、番紅花等,它們爲森林裏的人們,帶來春天的消息。

  我趁著天氣好轉,趕緊剪枝、除草、整地,把去年長得過於繁茂的草莓與常春藤,全部斬草除根,原本是要讓它攀滿花圃地面,以節省除草的力氣。無奈長得過於茂密,反受其害,泥土的養份都被它們給吸走了,其他植物反而都營養不良了,今天心一橫,全把它們給除了。

  明天打算去買一包土壤,混入花肥,在花圃上鋪上一層,就可以坐看今年的玫瑰,是否會再度開得滿園馨香了?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諾貝爾獎得主與總理喝過的咖啡︰Cron und Lanz





Göttingen大學是我的母校,這裏除了出過48位諾貝爾獎得主之外,還有出過許許多多的名人,其中以數學家高斯、原子彈發明者奧本海默與《格林童話》編纂者格林兄弟,最爲世人所知。同時,它也是普朗克、海森堡與玻恩等知名物理學家的任教大學,因此才有奧本海默來此地,師從玻恩,撰寫博士論文一事。

曾經撰文介紹過Göttingen,這裏不再重複,請看《奧本海默母校︰一所英國人創立的德國大學》。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大學成立的歷史背景,相當特殊。是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專程爲老家漢諾瓦王國、建立的一所大學,因此大學以喬治二世的名字來命名︰Georg August(德語),但一般都稱它為哥廷根大學。

哥廷根是一個悠哉悠哉的大學城,對學生來説,最享受的事,莫過於下午時,牽著一輛脚踏車,步行到老城去喝杯咖啡,吃塊蛋糕。Göttingen有家遠近馳名的咖啡店,名爲Cron und Lanz,這家店成立超過了一百五十年,經營者已經傳到了第五代,這家店所製作的糕點,以年輪蛋糕與巧克力口碑最佳。

何謂年輪蛋糕?

這種蛋糕的製作工序相當費時費力,需要繁複的烘烤與人力,故價格昂貴。首先,將一根可旋轉的長棍放置烤爐上,再將一層層的蛋糕液塗抹在長棍上,慢慢隨之轉動,待每層麵糊都完全烘烤略焦時,再鋪上另一層麵糊,依序下去。糕點師便會烤出一串圓柱形的年輪蛋糕,中間有小孔,表面抹上巧克力。將圓柱橫切後,便可以看到一圈圈、特殊的環形花紋,就像樹木的年輪一般,因此稱爲年輪蛋糕,德語原意爲樹木蛋糕(Baumkuchen)。

一般德國家庭主婦善於烘培各式各樣的蛋糕,蛋糕經常吃,就覺得沒啥稀奇,唯獨年輪蛋糕是自己做不來的。因此當年還在讀書時,總會心血來潮晃悠悠地步行到這家咖啡店,叫杯咖啡,吃塊年輪蛋糕,看著櫥窗裏,排著一顆顆精緻的巧克力,眼裏口裏都是甜蜜,可謂人生一大享受。

畢業後,離開了Göttingen,卻再也沒有吃過年輪蛋糕了。

不禁感嘆,韶光易逝,歲月如梭,離開後幾經輾轉,走過好幾個國家,吃過各式蛋糕與甜點,未曾想,日後會再度回到德國定居。此時,嘴裏吃著黑森林蛋糕,心裏卻驀然念起了當年的年輪蛋糕。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要價仟元臺幣的杜拜巧克力





去年年底在德國掀起一陣旋風的新聞,不是德國國會遭到解散,也不是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而是一塊來自杜拜的爆紅巧克力。這陣風甚至颳到了全世界,一塊小小的巧克力,要價竟高達30歐元,折合臺幣一千多元。

然而,杜拜巧克力因其出身不同,身價也大大不同,老牌瑞士巧克力製造商Lindt,今春推出限量款,一塊145g的杜拜巧克力定價十歐元。相較而言,產於土耳其的杜拜巧克力,半價即可入手。而正宗從杜拜進口、由Fix製造的真品,200g可以賣到30歐元到40歐元不等。

如此金貴的巧克力,卻人人爭相購買,這到底是什麽神食物?

細究其材料,除了平常的巧克力之外,内包常見的開心果醬之外,簡直是平平無奇。造成杜拜巧克力如此高價的關鍵因素是,餡中含有一種中東特有的小點心,稱之爲︰Kadayif。

Kadayif是一種杏仁粉、榛果粉、混合蜂蜜或糖漿做成的餡,再裹上由麥粉油炸成細細的麵條,被稱作「天使髮絲」。這種細麵條經常應用在各種中東甜點中,杜拜的巧克力製造商Fix dessert,突發巧思,將這種甜點填入巧克力中,混以開心果醬,卻意外爆紅,風靡全球性,造成大衆競相吹捧。

近來因情人節,市面上,幾乎每家超市都會擺上杜拜巧克力,堪稱舉目可見。三十歐元到底是嘗個新鮮,還是其滋味堪比龍肝鳳髓?


我想,大概只有吃的人才能品出箇中滋味!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山野爛漫處

 


真正的花,開在山野爛漫處 ——十面埋伏

寫於2021.07.21


前兩個星期出了一趟遠門 拾階而上,登上了黑森林最高峰 因而寫了一篇遊記︰費勒德山 那時遙遙望見山野間最美麗的竟是野花 因爲寫作的緣故,這一年來特別關注園裏花朵的成長 EP上有不少人寫花語,這才讓我注意起花語 我一向只是單純地將花朵嵌入小説情節中 讓小説中的人物 時而欣賞花朵,時而有感而發,感悟人生 並未特別去留意花語,未去深究花裏的蘊涵 最近正在寫一篇奇幻小説 無意中讓我知道了桔梗花的花語是︰ 永恆的愛,同時又是無望的愛 特別適合我的故事 便嵌入小説情節之中 我家花園中種有桔梗花 但桔梗是春天的花種,如今花期已過 一時之間又懶得去一一過濾相機的記憶卡 不如拿現成的野花來做文章

登山時所見的花朵 大多是不知名的野花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滿山頭的雛菊 乍見之下,心中有著幾分莫名的感動 雛菊的花語是︰ 純潔的美、天真、幼稚、 幸福、和平、希望、堅强 與深藏在心底的愛 而那山頭上,冬雪寒風中 這樣纖弱的雛菊當然要異常堅忍不拔 方能在寒冷中忍受煎熬 這很像寫言情的心路歷程 不斷地忍受孤寂與煎熬 同時又要孕育出熱愛與激情 耐心地讓故事中的愛意慢慢浮上水面 冷眼看故事中人的猶疑、掙扎、絕望 跨出一步,又退出一步 人最終無法超越的還是自我 深怕深藏在心底的愛 被辜負了 深怕深愛他的那顆心 被傷害了 人啊!畢竟是太愛自己了 這是我最近探索愛情的結論 同時也領悟到一項事實 如此多人渴望愛情 卻又遲遲不肯跨出那一步 怕被否定、被傷害、被棄絕 最後,便將愛完完整整地保留給自己 深怕一付出就失去了自己 萬劫不復 就如雛菊寧可將愛深藏在心底 藏得越深越安全 不必付出、不願付出、不能付出 亦無能付出 【後記】網友留言︰「無望的當下,總以為會這是份愛是永恆的。」 薇亦柔止回覆︰「以爲是永恆的當下,沒有意識到這份愛是無望的!」我比較悲觀。 ❤ 雛菊花語 :純潔的美、天真、幼稚、愉快、幸福、和平、希望、深藏在心底的愛。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世界名琴帕格尼尼的加農炮︰Il Cannone

 


Il Canonne,是所有音樂家的夢想,弦樂的極品,千金難買的神作。

這裏介紹的是德國小提琴神童David Garrett的演奏,音質果然清越純粹,琴弦振動時,激起了一陣宛妙、極具穿透力的弦音,彷彿振動了演奏廳内所有空氣的分子,空靈之音嫋嫋盤旋,清越高拔至最高點,像是頃刻間注入了帕格尼尼的生命。
觸及靈魂,扣人心弦。

這把提琴曾經是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生前最鍾愛的一把琴,擁有無比洪亮的音量,像加農炮一般響亮,因此被帕格尼尼戲稱為加農炮。

提琴為製琴師瓜那利(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1698—1744, 享年46歲)所製作,瓜那利與史特拉第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1737,享年93歲)齊名,兩人所製作出來的小提琴音色優美、音量宏大,當時便無人能出其右,時經兩三百年直到今天,世上依然無人能超越他們的匠藝,製造出音質更優美的提琴。史特拉第瓦里的壽命是瓜那利的兩倍,相對來説,今天所留存下來的瓜奈利提琴,更爲稀有珍貴,其中名琴舊時光(Vieuxtemps),曾在拍賣會場上,以一千八百萬美元成交。

可謂千金散去,難買一琴。

加農炮外觀特色為︰象牙弦枕、琴頭頸後有火漆印、琴頭漩渦處有油漆的凝結塊、從音孔可見琴内簽條,標識著一個十字、IHS、1742。

1742爲製造年代。瓜奈利有個癖好,總是在一把提琴製作完成之後,在標簽上留下十字與IHS,IHS即爲Jesus希臘文 ΙΗΣΟΥΣ 開頭三個字母,瓜奈利因此被冠上耶穌的名號,Gesù則是耶穌義大利文的拼法。

瓜那利提琴的主要特色是,G、D兩弦十分洪亮、穿透力强,在大型的管弦樂隊中,也能清楚地聽到它穿透出来的音量。而帕格尼尼的加農炮,琴板則特别厚,尺寸略小,這樣厚的琴板,非要有深厚的功底,並使用極高的運弓技巧,才能拉得響亮。根據記載,帕格尼尼曾用這把加農炮拉出驚人的音量,加上他善於運用高難度、變化多端的拉琴技巧,他的琴弓就像魔鬼在顫動琴弦一般,驚心動魄,能震懾住每一個聽衆的魂魄,帕格尼尼因此得到魔鬼琴師的稱譽。

帕格尼尼遺言將這把琴贈與故鄉熱那亞,因此這把加農炮今天為熱那亞市政府所有,是爲義大利國寶,每一屆帕格尼尼大賽的優勝者,便有機會撫觸演奏這把無價名琴。

David Garrett原本是音樂家,並非演員,卻在電影『魔鬼琴師』(Teufelsgeiger)中飾演帕格尼尼一角。而他在熱那亞市政廳所拉的曲目,正好是電影的主題曲。歌曲是由他自己改寫自帕格尼尼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由女歌手Nicole Scherzinger演唱,自己擔任小提琴伴奏。

以下請大家點入聆聽這首『我想你,摯愛』(Io Ti Penso Amore),並附上我自己的中文翻譯︰  

   Io ti penso, amore,  
   Quando il bagliore del sole
   Risplende sul mare.
   Io ti penso, amore,
   Quando ogni raggio della luna
   Si dipinge sulle fonti.

  我想念你,摯愛
  每當耀眼的陽光
  閃爍在海面上
  我想念你,摯愛
  每當銀絲般月光
  流瀉在泉水上 
  [我想念你]

   Io ti vedo
   Quando sulle vie lontane
   Si solleva la polvere,
   Quando per lo stretto sentiero
   Trema il viandante
   Nella notte profonda
   Nella notte profonda

  我看見你,摯愛
  每當遠方的道路上
  塵土飛揚起
  每當狹窄的小徑上
  流浪者顫抖
  在深夜裏 
  [我看見你]

   Io ti sento, amore,  
   Quando col cupo suono  
   Si muovono le onde.  
   Nel tacito boschetto caro
   Spesso ad ascoltare sei tu con me.

  我感知你,摯愛
  海浪以陰鬱的聲響湧動
  在沉靜的林裏
  我聽見你與我同在

   Io sono con te
   Anche se tu sei lontano
   Sei vicino a me,
   Anche se tu sei lontano.
   O fossi qui!
   O fossi qui!

  我與你在一起
  即使你在遠方
  卻如同在身旁
  即使你在遠方
  宛若就在這裏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凱瑟琳與腓特烈



腓特烈贈與凱瑟琳的白瓷



歷史背景】

時光倒流回到一百年前的1744年,那一年尼古拉斯一世的祖母凱薩琳二世,正冒著風雪趕往聖彼得堡,途中轉道前往柏林覲見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是誰?

普魯士國王、凱薩琳父親的頂頭上司、日後發動七年戰爭、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的軍事天才。一登基,便以迅即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勢,奪下了瑪莉特蕾西亞懷裏寶貝︰西里西亞,他的舉措嚴重威脅到歐洲最有權勢的三個女人︰

俄羅斯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奧地利女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麗特蕾莎西亞、以及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龐巴杜夫人。

腓特烈性格極爲古怪,天性厭惡女人,把俄羅斯女沙皇與瑪莉特蕾西亞視爲歐洲第一淫婦(Erzhure),認爲她們要設計謀害他。

國王面對眼前這位十四歲如春少女,以饒富興味的眼光審視著,她的名字是︰

Sophie von Anhalt-Zerbst

蘇菲的母親將女兒的畫像送往冬宮給伊莉莎白女王時,也讓人將一份複本送往普魯士宮廷中,為女兒謀求出路的同時,也想向丈夫的上司邀功。

然而,患有深重厭女情結的腓特烈,此番面對這個看似平凡無奇的女孩,卻意外地投以特殊的目光。

蘇菲是個出身微寒的日耳曼公主,父親光有頭銜,其實早已失去了統治權,正好腓特烈愛打仗,便在國王麾下當個將軍,母親則與俄羅斯王儲出身同一家族︰Schleswig-Holstein-Gottorf,以表兄妹聯姻的傳統,腓特烈深知,這位出身微寒的公主,生來卻是注定嫁沙皇的命。

俄羅斯女沙皇無法生育,便立姐姐的獨子為皇儲,之前曾經派人到柏林宮廷中,意欲為外甥求娶國王的妹妹,腓特烈不想將自己的妹妹嫁入俄羅斯蠻荒之地,Anhalt-Zerbst是個無足輕重的邦國,是顆容易控制操縱的棋子,出身小國的公主無疑是最佳人選, 將她嫁入冬宮,成爲俄羅斯未來沙皇的妻子,便能平息聖彼得堡中的反普魯士勢力,只用了一顆卒子,便能讓俄羅斯滿盤皆輸,何樂而不爲?

於是,當場晉升蘇菲的父親為最高統帥,讓蘇菲順理成章地成爲自己在冬宮裏中佈下的耳目。

再説,出身日耳曼小公國的公主,在婚姻市場上一向很是吃香,她們一人足以讓婆家與許多統治王朝連結在一起,而弱小的娘家又不會威脅到婆家的政治勢力,尤其是那些舉足輕重的大國,最喜迎娶日耳曼小邦的公主。

兩國聯姻,無需兩情相悅,只要利益相合。

重點是生下合法繼承人。

此時此刻,腓特烈還未能預見,在不遠的將來,眼前這個小女孩登基為女沙皇,兩人皆被冠以「大帝」的尊號,大帝碰頭會面成爲絕無僅有的歷史時刻,是人類史上的絕響。

當腓特烈的死敵伊莉莎白一世撒手人寰時,登上俄羅斯皇位的是腓特烈的鐵粉彼得三世,普魯士在法俄奧三强夾攻之下,在負隅頑抗中,彼得立馬倒戈,背叛法奧盟友,讓俄羅斯從七年戰爭裏撤軍,普魯士的軍隊一夕之間從劣勢中翻轉過來,史稱布蘭登堡奇蹟。

不消多少時日,當年被腓特烈送入蠻國的少女驟然脫繭而出,與情夫格里·奧拉洛夫(Grigori Orlov)聯手,推翻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蛻變成史上最有權勢的女人。

腓特烈失去鐵粉的同時,得到的是另一位旗鼓相當的對手,但並非敵手。

鄙視女人的他,這位未來的女沙皇,在他心中,一直佔著特殊的位置。

往後的二十四年中,凱薩琳曾經寫給腓特烈一百八十封信,腓特烈曾經命他的瓷器工廠KPM,製作一尊純白的女沙皇,贈與凱薩琳。兩人結盟合作,互不侵擾,兩人皆有一個共同點,擁有强烈的權力欲望,以絕對的個人意志形塑歐洲政局。

直到人生的盡頭,兩人各自稱霸一方,相安無事。

雖並非是併肩作戰的盟友,但也非互相對峙的敵人,後來携手瓜分波蘭,凱薩琳分得烏克蘭那塊蛋糕。彼時,無人能預見,1744年來到柏林宮廷的小女孩,在普魯士國王身旁坐下的那一刻……

已經為今天的烏俄戰爭埋下了一顆種子。

紛紛擾擾,波及全世界。

近三百年後,冬天竟會是無與倫比的凜冽。

【資料來源】︰Janina Lingenberg, Der alte Fritz und die Zarin, in: Katharina die Große, die Deutsche auf dem Zarenthron, p. 36-39.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普法戰爭導火線埃姆斯密電


法國大使攀談威廉一世

正如衆所周知,德意志帝國成立於普法戰爭結束之時,國王威廉一世加冕於凡爾賽鏡廳。而普法戰爭的導火線卻是因一紙電報,德語稱爲︰Emser Depesche,法語︰Dépêche d'Ems。

一紙電報如何挑起兩國戰爭?

令人瞠目的是,因一字翻譯錯誤而起。

事發於1870年七月十三日,法國駐普魯士大使 Vincent de Benedetti 於埃姆斯(Ems,今德國 Bad Ems),趁著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渡假時,在散步的路上,要求晉見國王,並傳達了以下致命的訊息︰法國政府希望國王提出保證,霍亨索倫家族永不會有族人入嗣西班牙王位。

國王當然是拒絕了法國大使的要求。

在哈布斯堡絕嗣之後,路易十四讓自己的孫子入嗣爲王,是爲西班牙波旁王朝的開端,爲此太陽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因此西班牙歷來是法國的堅實盟友。

然而,霍亨索倫入嗣爲西班牙國王的背景,在此先打住,敬請期待下回分解。

事情發生之後,國王命令外相阿伯肯(Abeken) 發電報給柏林,將此事告知宰相俾斯麥。俾斯麥接到密電時,正與毛奇將軍與陸軍大臣羅恩吃晚飯,便將此電報宣讀給兩人聆聽,三人聽完國王的電報,便共同商討與法國作戰的勝算。

俾斯麥旋之提筆,將此密報刪改精簡,對外界公佈。

後來的發展正如俾斯麥所預料的,這份精簡版的密電,立即挑起德法兩國人民的憤怒,法國政府立馬向普魯士宣戰,乃是德意志統一戰爭的最後一戰︰普法戰爭。

説起來真是不可思議,一紙密電如能挑起戰爭?我讓兒子來讀,他也不明白普魯士爲何而憤怒?而法國爲何氣到要下戰書?

我將原文翻譯如下︰
「在霍亨索倫的利奧波德王子正式宣布拒絕西班牙王位、並且通知了法國政府之後,法國大使卻在埃姆斯向國王陛下做進一步的要求,希望國王授權於他、向巴黎發佈一則電報做公開的承諾︰若是有朝一日王位候選資格再度落入霍亨索倫家的身上時,國王永不允許家族的成員繼承西班牙王位。國王陛下拒絕再次接見大使,並遣派當值副官通知大使說︰國王再沒什麼進一步要説的話了。」

俾斯麥所撰原文如下︰
„Nachdem die Nachrichten von der Entsagung des Erbprinzen von Hohenzollern der Kaiserlich Französischen Regierung von der Königlich Spanischen amtlich mitgeteilt worden sind, hat der Französische Botschafter in Ems an S. Maj. den König noch die Forderung gestellt, ihn zu autorisieren, dass er nach Paris telegraphiere, dass S. Maj. der König sich für alle Zukunft verpflichte, niemals wieder seine Zustimmung zu geben, wenn die Hohenzollern auf ihre Kandidatur wieder zurückkommen sollten. Seine Maj. der König hat es darauf abgelehnt, den Franz. Botschafter nochmals zu empfangen, und demselben durch den Adjutanten vom Dienst sagen lassen, dass S. Majestät dem Botschafter nichts weiter mitzuteilen habe.“

原來魔鬼藏在細節裏。

問題出在兩處︰法國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保證,永不讓霍亨索倫族人繼位西班牙國王。這一點激怒了威廉一世,國王便向大使說,他不可能做這樣的保證。

再者,當值副官一職︰Adjutant,在法國是由低等士兵所擔任,連軍官都算不上。而在德國Adjutant卻是國王貼身的親信,威廉一世派去前往知會法國大使的人是 Radziwill,他是個具有親王頭銜(Fürst)的將軍,我還意外發現,這個人是國王初戀情人 Elisa Radziwill的侄兒,Elisa的母親是腓特烈大帝的内侄女路易絲公主,因此這位親信出身高貴,國王絕非草率打發法國大使。

不幸的是,翻譯密電的人把這個字直接套進法語中,沒有思考到同樣的字,在德法兩國中,職銜與地位完全不同。這讓法國人以爲,普魯士國王只是遣送個低等士兵去打發法國大使,這讓法國人很沒面子。

就因語言上的誤會,加上俾斯麥從中施以巧計,便挑起普法兩民族的仇恨情緒,真的是牽一髮動全身,普法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至於,霍亨索倫的利奧波德王子爲何被西班牙人相中,而成爲國王候選人呢?

這又是另一段複雜的歷史,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霍亨索倫王子與普法戰爭的爆發』。




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

爲何奧皇說退出『德國』


茜茜與法蘭兹約瑟夫


英法與相較,德國歷經千年才成爲一個國家。

就以民族國家的概念來説,德意志有兩個主要的源頭,一是來自東歐的普魯士,與霍亨索倫家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二是神聖羅馬帝國,與南歐的奧地利息息相關,它的統治者正是全歐最有權勢的——哈布斯堡家族。

神聖羅馬帝國内各邦,向來以奧地利馬首是瞻,但又想脫離天主教會的控制,這造成信仰新教的邦國避免與奧地利聯姻。

這兩個源頭相隔甚遠,原本是打不到一塊兒,普魯士從遙遠的波羅的海(科尼斯堡)日漸擴展到勃蘭登堡(柏林)境内,並升格為王國,待腓特烈大帝一登基,立馬就進軍佔領位於兩國之間的西里西亞,將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打個措手不及,普魯士併吞西里西亞之後,從此普奧比鄰而居,卻加劇了兩國對立的局面。

德意志雙元論,逐漸地浮上臺面,誰是德意志的領頭羊?誰又該讓出權力?兩國再次走向戰場,一決高下,便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

一戰高下立判,奧皇法蘭兹約瑟夫於1866年七月二十三日,寫信給妻子茜茜公主︰「無論如何我們都要退出『德國』,不管他人要還是不要。」

【資料來源】︰Dr. Klaus-Jürgen Bremm, Geburt einer Nation, in: G. Geschichte, 7/2016. "Aus Deutschland treten wir jedenfalls ganz aus, ob es verlangt wird oder nicht."

那日奧普結束了八百年來的婚姻,離婚了。

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内部一直存在著的德意志二元掙扎,所謂二元便是奧地利與普魯士在德語國家之中、爭奪領導權所產生的衝突與矛盾,或稱普奧二元論,奧地利是統一德意志最大的阻礙。

奧地利爲何阻礙德意志的統一?

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長期被選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儼然是帝國内最有威望的國家。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體之後,當時的末代皇帝正是奧地利國王法蘭兹二世,他將女兒下嫁給拿破崙,最後成功圍堵了拿破崙的革命大軍,歐洲各國王室才沒慘遭革命解體的命運。

拿破崙戰爭後,奧地利的首相梅特涅負責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將神聖羅馬帝國重組為︰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奧地利一直是帝國内的龍頭老大。

然而,哈布斯堡贏了與拿破崙這盤棋,卻贏不了與普魯士的對弈,普奧戰爭後,Königgrätz一戰而敗,從此哈布斯堡家族退出神聖羅馬帝國。

原來,德意志的組成是由各邦自行加入,中途還可以退出。

沒錯,德意志帝國是會員制,並非一般國家的概念,結盟性質多於專制。

奧地利衰敗的同時,卻也是普魯士的崛起。

普奧戰爭終結了德意志二元對峙的局面,普魯士併吞漢諾瓦、黑森、拿騷與法蘭克福等國家,另組北日耳曼邦聯(Norddeutscher Bund),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雖然自己是主席,而且還是永久會員國,此時卻已無法再戀戰。

奧地利被踢出邦聯之外後,未加盟北日耳曼邦聯的德語國家,還有南部的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黑森、盧森堡與列支敦斯登等國家,換言之,德意志並未真正統一。

直到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並俘虜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帝,南方各國,除了盧森堡與列支敦斯登之外,皆加入帝國。

德意志歷經千年的陣痛,這時才正式成為一個國家。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菲利普親王精神異常的母親


前排左二就是愛麗絲公主


伊莉莎白二世的王夫菲利普親王,在「嫁入」英國王室之前的身份是希臘與丹麥王子,頂著如此耀眼的頭銜,在金光閃爍的白金漢宮中,他的原生家庭卻是英國王室極力隱瞞的最高機密。

爲何?他的父母是誰?

父親安德烈王子是丹麥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孫子,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兒子,前文【歐洲祖父】曾經介紹過,丹麥國王的次子被選爲希臘國王,因此菲利普親王是希臘王子,同時也是丹麥王子。

菲利普親王與伊莉莎白女王同是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後代,既然走的是表兄妹通婚的傳統路線,菲利普親王的出身背景絕對配得上伊莉莎白,爲何他的家世會成爲王室秘辛?

他的母親又是誰?

愛麗絲公主(Alice von Battenberg)出生於溫莎堡,分娩時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曾經到場,由此看來,公主與英國王室的關係自是匪淺。承前文【史上陣容最堅强的連襟】,照片上最右邊的這對夫妻,就是她的父母。

而愛麗絲公主的外婆是維多利亞女王嫁到德國黑森的女兒,外婆染疾早逝,母親自幼由維多利亞女王撫養,成長於英國王室。

愛麗絲公主天生耳聾,受到母親悉心的教導,公主學會了讀寫英文與德文,並能辨識這兩種語言的唇語,也能流利地以這兩種語言表達,日後並學習法文與希臘文。

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時,皇后娘家的人當然是不能缺席,她的弟弟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偕同家人前往參加加冕典禮,清純的愛麗絲公主即刻吸引了國王的小兒子安德烈王子。

公主原本是德國黑森公主,舅父是黑森大公(前頁照片的左一),盛大的婚禮遂在德國達姆斯塔(Darmstadt)舉行,德國、英國、俄羅斯、丹麥、希臘的王室皆前往參加,兩人皆是維多利亞女王與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子孫,更不消說,這又是一次歐洲王室的大集會。

婚後,公主隨夫婿移居希臘,五個孩子陸續出世,不幸的是希臘卻爆發了軍事政變,安德烈王子被叛軍拘禁,在政局動蕩不安之下,公主日夜憂心丈夫的安危,情緒極度不安。

安德烈王子出獄後,全家逃離希臘,來到了巴黎,這時公主的精神卻出現了異常,幻覺幻聽,聲稱自己是耶穌基督與佛祖的妻子。於是,家人將她送入柏林與德瑞邊境的精神療養院,被弗洛伊德與齊默爾診斷爲精神分裂。

就在她精神崩潰時,四個女兒結了婚,丈夫另結新歡,未成年的兒子菲利普則被送往英國寄宿學校,接受弟弟與母親的照料。

公主的弟弟乃是大名鼎鼎的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子承父業,二戰時擔任皇家海軍元帥,日後被任命為印度副王兼總督,在他治理印度期間,因伊斯蘭教徒的問題,推行『蒙巴頓方案』,促成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又因個人在英國海軍的影響力,提携了菲利普進入英國海軍,並將他引薦給儲君伊莉莎白,年僅十三歲的公主即刻愛上了這位高大帥氣的流亡王子。

另一方面,精神異常的愛麗絲公主,因無法忍受精神病院痛苦的監禁生活,自行逃離療養院,流浪於德國各地,深怕被有權有勢的親戚們發現,偷偷地寄宿於小型旅社,只與母親維多利亞公主保持聯繫,也就是菲利普的外婆。

無論從父系或母系來看,雖然王子與英國王室淵源深厚,再加上希臘政局動蕩不安,希臘王室很難再有復起的機會,菲利普便是入贅的最好人選。

然而,他的家庭背景依然嚴重地影響到與女王聯姻,菲利普四個姐姐都嫁給德國王子,二戰時,姐夫們皆與英國敵對,與納粹的關係匪淺。

未來的王夫豈能與納粹有任何干係?

這時,菲利普的母親卻獨自回到了希臘雅典,前往紅十字會幫助窮人與孤兒,拯救那些被戰爭毀滅的家庭,在自己的住處藏匿猶太人,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脫離納粹的魔手。

戰後,兒子的世紀婚禮在英國舉行,愛麗絲公主曾經前往參加婚禮,大家心中正想著,這位歷經滄桑的公主好不容易媳婦熬成了婆,該是享福的時候。

其實不然,婚禮後,她又銷聲匿跡。

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豐富自己的人生,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與復辟無緣的希臘,皈依東正教,成爲立修會,建立孤兒院,以幫助苦難之人為職志,即便自己的媳婦是英國女王,她要成爲另類泰瑞莎修女。

1952年女王加冕典禮舉行,她以修女的裝束出席。

1967年希臘再度發生軍事政變,公主被迫離開希臘,回到了英國,接受兒子媳婦的照料,兩年後病逝於白金漢宮,遺言安葬於耶路撒冷的橄欖山。

這位幻聽的德國公主,天生聽不見人的聲音,卻聽得見上帝的聲音,在顛沛流離中上帝卻賜給了她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以己微薄之力扶弱濟貧,在黑暗中為流離失所的人們亮起一盞燈。

縱使,婚姻的苦澀、家庭的破碎、精神病的折磨,她還是活出了自己。

這是精神異常?還是神的召喚?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條頓、日耳曼與德意志


穿著保守的門諾派教徒(墨西哥)

在此順便簡單討論一下條頓、日耳曼與德意志三者的不同。

條頓騎士軍團的「條頓」與德意志帝國的「德意志」,兩字的翻譯看似完全不相關,其實指的是同一支民族,條頓就是德意志,德意志就是條頓,只不過字源不同罷了。

條頓騎士軍團國,德語稱爲︰Deutschordensstaat,英語翻譯爲︰State of the Teutonic Order,拉丁文則稱爲︰Civitas Ordinis Teutonici,顯而易見的是,英語的條頓源自拉丁文。

然而,條頓人(Teuton)就是德意志人(Deutsch),條頓騎士軍團是一支由德意志人組成的騎士軍團。

其實,條頓騎士軍團國就是德意志騎士軍團國。

兩者差在字源的不同,德意志(Deutsch)與義大利文的Tedesco源自中古德語Diutisk,而條頓(Teuton)則是拉丁文,雖是有字源不同,兩者的發音依然近似,指的都是同一支民族,也就是中文的德意志人。中文翻譯失去近似的發音,往往讓人誤以爲,條頓與德意志是兩支完全不同的民族。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經常被稱爲德意志皇帝,條頓騎士軍團其實是一支效忠德意志皇帝的軍團。而德意志皇帝更多時候指的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冠,自十三世紀的魯道夫一世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大多由奧地利大公來擔任,神聖羅馬帝國幾乎等同於哈布斯堡家族。

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也是德意志人。

但在這裏要注意到一點,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範圍雖然也擴及拉丁民族(意大利北部)與斯拉夫民族(波蘭捷克等)的生活圈,但並不涵括整個日耳曼民族的生活圈,北歐與英倫三島是日耳曼民族的生活圈,但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

英語中的German,指的是今天的德國人(排除了瑞士人與奧地利人),而德語中的German,指的並非是今天的德國人,而是中世紀以前與羅馬人征戰的日耳曼人。

在德語中,German(複數更常使用︰Germanen)這個概念囊括了更廣泛的族群與語種,包括北歐各國與低地國家的人民,甚至法蘭克人與英國的盎格魯薩克森人等等,這些民族統統被稱爲日耳曼民族。

條頓民族只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

英語以German來指稱今天的德國人與德語,與德語的用法有著極大的差異。英語學界爲了區別兩者,大多以Germanic People 來稱呼歷史上的日耳曼民族。而英語的Germanic People,就是德語的German。

再者,使用德語為母語者,並不只有德國人(就國籍而言),凡使用德語為母語的人,但都被視爲德意志人(就民族而言)。

就以德語日常語用而言,以德語為母語的人,不分國籍,都是德意志人,就以民族而言,德意志人指的不只是今天的德國人,還包括奧地利、瑞士、盧森堡等地使用德語之人,甚至還指稱散佈在東歐各國之中的德意志人,遠到西伯利亞與中國天山的邊界,都有德意志人的蹤跡,還有烏拉圭、阿根廷與巴西等地,存在著獨立的、純粹使用德語的、不與當地人混居的德意志人族群。

這個族群便是所謂的俄羅斯德意志人(Rußlanddeutsche),他們的移民路線非常奇特。自十八世紀凱薩琳大帝下詔引入移民以來,他們從德意志地區移民到俄羅斯墾荒,定居於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流域,二十世紀初列寧還成立了伏爾加德意志自治共和國。

十九世紀末,又因饑荒與貧困,這個族群輾轉移民到加拿大與美國,最後來到了南美洲巴拉圭與巴西等國家。非常特殊的是,他們至今依然保存了原有的宗教(門諾派)、文化與語言。

個人認識不少巴拉圭德裔與俄羅斯德裔,他們的文化與信仰有著獨特性,因而引起了我的好奇,這個族群内部若非存在著足夠的封閉性,很容易被社會上的多數所同化,但他們的語言至今保留完整,德語依然是第一母語,令人驚訝。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兩百萬字的迷失與突圍


威廉二世與母親、外祖母維多利亞、舅父愛德華七世


一年多前,2021年九月九日,曾經上傳一篇文章︰【文字自由︰突破一百萬字

轉眼間,數字已經邁過兩百萬這道神奇的門檻。

目前版面上,有四部作品上了年度排行︰【涅瓦河畔的冬宮】、【走在莫比烏斯環上】、【歷史、聯姻、權謀】(原名︰病慾雪國)與【言葉集】,都被選上文學牆。

若是要談經營策略,其實方法很簡單,説穿了只不過是土法煉鋼罷了。經過這一年、不到兩年的觀察,毋庸置疑的是,上榜機率與點閱率正相關,與字數毫無關聯。原因很簡單,在網上遊走的人,大多不喜歡字多的作品,字多反而會降低讀者閲讀的意願。於是,在沒有人氣、沒有才華、也無夢想的「前提」下,只能靠著「勤能補拙」來突圍了。

去年下半年,陸陸續續將這兩百萬字搬回部落格老巢,花了很多時間設計版面,讓這兩百萬字的小説與散文,穿上了美麗的外衣。

正巧,【部落格】也直奔到了七十三萬點大關,雖然離百萬還很遙遠,畢竟部落格的時代早已沒落,想在這裏有所突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對此不再寄予厚望。

然而,機械性的拷貝動作實在令人抓狂,當站長再度現身時,緊綳的心情雖然鬆懈了不少,但也意識到了老坑新坑雙管齊下,會分散讀者與點閱,又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宣傳上,於是暫時放下搬運工程,老實地回到EP,冀望在這兩百萬字中摸索到新的方向。

跨年前後,大膽地新開了兩部作品︰【維多利亞一族】與【Preußische Leidenschaft】,乍看之下似乎是【歷史、聯姻、權謀】的衍生物。

其實不盡其然,雖然同屬歷史散文,【維多利亞一族】主要以維多利亞女王爲核心,化繁爲簡,介紹一戰前歐洲王室之間、盤根錯節的血緣關係與外交策略,若是把它看成維基文,我也不反對。

【Preußische Leidenschaft】性質上有所不同,試圖在平鋪直述的史實中,找出歷史關鍵性的時刻,以戲劇性烘培出轉折點,是種帶點文學味道的歷史散文。

寫歷史散文的同時,心癢難耐的是歷史小説的吸引力。

不知會不會因此而走到這一步,走進類似『冰與火』那種多國角力,畢竟那種宏大的格局,仰之彌高,望之彌堅,令人望塵莫及。

那是遙不可及的未來。

與未知數。

涅瓦河畔的冬宮】是繼【孤城春深處】之後,以俄羅斯史爲素材來創作的歷史小説,短篇小説強有力的節奏感與邏輯思維,令人著迷,或許近期以此為目標,繼續向前邁進。

かもしれない。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題解


關鍵性的普奧戰爭


這次我所收到的漂流瓶,裏面掖藏的題目是︰不可名狀之物。

想必瓶子的主人要失望了,我沒有寫虛構小説,人要隨心所欲,筆才能隨意走,還是毅然決然地專注於自己所關注的主題︰歷史散文。

始料未及的是,在撰寫的過程中,這個題目卻激起萬丈雄心。

就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起點,以倒敘爲時序,將普魯士在十八、十九世紀近代中所發動的、所參與的戰爭,以幾個瑣碎不起眼的小事串聯起來,慢慢裰補串聯成一部普魯士史。

戰爭的進程與血腥本身並非創作的主題,只是串聯歷史的線。

普魯士王國以軍國主義著稱于世,我所談論的並非戰爭本身,而是探索其背後的國際關係,王室聯姻結盟,以及從中所產生的策動戰爭的驅動力,此驅動力似乎是不可名狀,是瓶中信所藏的訊息。

即便不可名狀,我還是將之稱爲︰Preußische Leidenschaft

就字面來翻譯,本應翻成普魯士式的熱情,我釋義為「普魯士熱火」,之所以使用「熱火」兩字,是因爲熱火即戰火,主導歷史的線都是戰爭之故。嘗試另一種戲劇性歷史散文風格來撰文,突顯歷史中一些渺不足道的事件,與影響深刻的戰爭串連成起來。

此外,德語Leidenschaft,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字眼,意指熱情,若把這個字拆開來讀,Leiden一字卻是痛苦與受苦,Leidenschaft(熱情)便是Leiden(痛楚)的名詞化與抽象化。基督教傳統以拉丁文Passion一字來稱呼基督受難,此字在英語圈中的日常語用也是熱情,德英宗教背景相同,大家大可以以英語的Passion,來理解德語的Leidenschaft。

顯然地,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熱情」這個概念有特殊的宗教意涵在裏面,是一種立基於痛楚所凝聚的情緒感受,升華成義無反顧地追求一個目標、或是一個深愛的人,正好是這一系列歷史散文的主題︰戰爭的熱火一點燃,所有的人無不朝向勝利的目標匍匐前進,同時也讓所有的人陷入無止盡的痛苦與深淵,熱情遂轉化成痛楚。

戰爭的驅動力從何而來?

那便是不可名狀、不可言説、不可捉摸、不可定義……之物了。




終︰是一場洗禮


公主喜抱金孫


就在衆人未能預見德意志、俄羅斯與奧匈三大帝國,即將面臨灰飛煙滅的命運時……

次年,這對新人的長子出世了,小王子的洗禮在暮春的五月裏舉行,歐洲巨頭們又再度大集合,這時全歐洲人都亮起了眼,小王子有著極爲煊赫的教父教母,都是全歐最有權力的人,無人匹敵︰英王喬治五世、奧皇法蘭兹約瑟夫一世、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姑丈什未林大公、姑丈巴登大公、德皇威廉二世二子以及小王子四位祖父母(德皇夫婦與漢諾瓦王儲夫婦)……[7]

讀完這一列名單之後,不禁讓人感到納悶,東正教徒(沙皇)與天主教徒(奧皇)如能成爲新教徒的教父?

咦!年邁的奧皇也來了。

普奧兩國不是死對頭嗎?

洗禮那日離6月28日塞拉耶佛刺殺事件,就只剩一個月的時間了。巨頭們似乎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性,奧皇似乎早已經有了先見之明,他的「意外」出席彷彿在為接下來的世界大戰做最妥善的部署︰在對斯拉夫民族下達最後通牒的前夕,成爲一個小嬰兒的教父,能巧妙地讓普俄與普英歷代的聯姻關係化爲烏有[8],同時還磨圓了兩國在普奧戰爭中所結下的梁子。

讓德意志兄弟倆不再是死敵,而是忠實盟友。

就在法國報復性的外交手腕推波助瀾之下,親情與野心、聯姻與權力、民族與擴張在歷史舞臺上互相角力著。然而人性傾向掙開親情的束縛,權利欲望鞭策著王者的心,參透人性貪婪的奧皇輕而易舉就突圍了,一下子便斬斷了德英俄三位表兄弟的血緣連結,讓歐洲强權的結盟關係重新洗牌,日後組成未曾預見的兩大陣營︰

同盟國(德奧)VS協約國(英俄)。[9]

這四國君主,除去奧皇之外,三國君主是表兄弟。

可怕的是,他們全是小王子的教父。

就在洗禮舉行不久之後,奧國皇儲在塞拉耶佛遇害了,皇儲死的瞬間點燃了一次大戰的戰火,隨即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擴大到全世界。

就導火線點燃前夕,英王喬治五世還曾於6月17日下詔︰保證漢諾瓦喬治五世及其子孫,世世代代都能保有大不列顛王子公主的頭銜。隨後卻又在大戰中,因恩斯特·奧古斯特大公身爲德皇女婿、效忠德皇、與不列顛敵對,國王在1917年下詔奪走他們的頭銜,將喬治五世一脈永遠剔除於英國王室之外。

遙想當年,這些顯赫的人物頂著熠熠生輝的王冠,出現在葬禮、婚禮、洗禮時,頭上閃爍著耀眼的、讓人無法逼視的光芒,光芒迷了衆人的眼,讓人無法看透光芒底下,暗潮洶湧的權力角力與嗜血征服的狂熱,以及那不可名狀之驅動力,驅使千千萬萬人走上疆場,爲之抛頭顱、灑熱血。那是熱情、是熱血、是無情的鐵與血,同時也是代代累積起來的、最深層的痛楚與傷痕。

當我們的目光回到那一幕以喜劇收場的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突破上一代的恩怨,德意志帝國公主與落魄王孫得以圓滿地締結連理,成爲夫婦,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其中的關鍵,其中的巧合,歷史成因造就了這樣一段童話般的婚姻。

而這起車禍恰巧發生在適合的時間、適合的地點、適合的人身上,一條人命成全了兩家人,奇妙地譜出全歐王室的片刻祥和協奏。

許多歷史學家認爲,這場聯姻極可能是德皇爲了安撫從前被祖父威廉一世得罪光了的親戚們,所使出的籠絡手段。

男女結合只要利益相合,無須兩情相悅。

在這一連串的起承轉合中,德國公主與亡國王子的結合到底是出自真愛?還是政治權謀?其中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當事人方能咀嚼箇中滋味了。



[7] 小王子洗禮相關資料,請參見︰Susan Flatzer, Ernst August IV, in: Unofficial Royalty. [8] 德英俄聯姻同盟關係,在不勝枚舉的例子中,最現成的是︰德皇威廉一世無法與心愛的女子結合,被迫迎娶沙皇保羅一世的外孫女(德俄聯姻),此外,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德英聯姻)。[9] 其實早在俾斯麥下台前,德俄奧三皇同盟(Dreikaiserbund)的外交政策早已在運作中,最後德奧達成聯盟,而俄國身爲斯拉夫民族的龍頭老大哥,與奧地利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展,產生了利益上的衝突,再加上沙皇與英王是姨表兄弟,英俄因而互相靠攏。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合︰是一場婚禮


婚宴

葬禮之後,爲了向德皇表達謝意,亡者的父親——漢諾瓦末代王儲,囑咐唯一僅存的兒子恩斯特·奧古斯特(Ernst August),前往柏林晉見德皇。

德皇請王子喝咖啡。

德皇生了六個兒子,閨女卻只有一人。喝咖啡時,掌上明珠維多利亞·露易絲公主(Viktoria Luise von Preußen),初次與這位彬彬有禮的亡國王子相遇時,一見傾心,驟時天雷勾動了地火,朱麗葉遇上了羅密歐,兩家之間原本有著跨不過的血海深仇、時經半個世紀、歷經三代人,卻在公主的真愛傾注之下。

瞬間瓦解。

公主對亡國王子的愛慕之心,讓所有的皇室成員興奮異常,他們嗅出了那被認爲極爲棘手、甚至是「絕望」的上代恩怨、轉瞬間似乎有了化解的契機。

如何撫平丹麥的痛、漢諾瓦的恨、以及奧地利的意難平?

就在這魔幻般的一刻中,他們把所有的希望統統寄托在這位亡國王子的身上了。

然而,兩個仇家的聯姻需要高度的政治手腕去斡旋,他們是血親,同時也是仇敵,其中還隔著幾國王室的恩怨,要如何做才能跨越這千山萬水?

縱使,德皇無法將漢諾瓦的王位「歸還」給韋爾夫家族,最後卻折衷讓女婿繼位前頁那一大串頭銜中的布倫瑞克大公之位(Herzog Braunschweig),而且絕非虛位頭銜,他當真扶植女婿去統治布倫瑞克這一個小公國,還順便歸了幾座韋爾夫家族的宮殿城堡,充當妝點門面,將沒收入庫的王室財產(Welfenfond)折算成國債,所得的利息歸爲漢諾瓦家族所有。

權當撫卹金?

前提是,女婿必須宣誓效忠德皇,聲明放棄漢諾瓦王位的繼承權。

總算,漢諾瓦徹底地被霍亨索倫給收服了。

1913年五月二十四日,一場盛大的世紀婚禮在衆人的祝福下,隆重舉行,這場婚禮同時也是歐洲强權君主在一次大戰前、最後一次的家族聚會。德皇邀請了所有歐洲王室近親,也就是那些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中,被普魯士得罪光的親戚們。他們皆是維多利亞女王與克里斯汀九世的後人,維多利亞女王是德皇的外祖母,克里斯汀九世則是新郎的外祖父,來賓之中包括了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夫婦、俄羅斯沙皇夫婦與丹麥國王夫婦。 

若是仔細去探究這些貴賓之間的血緣關係,我們便會恍然大悟,驟然明白,爲何德皇如此大費周折,爲女婿做種種的安排與讓步。

貴賓們的血緣關係如下︰英王喬治五世的母親、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新郎的母親(德皇的親家母),三人是親姐妹,都是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九世的女兒。而德皇威廉二世、英王喬治五世、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妻子亞歷山卓皇后,三人的父親母親是親手足,同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兒女。

讀完這一串時,想必大夥的頭都暈了吧!

沒關係,簡言之,上一代的恩怨,亡國之恨,透過一場婚禮,頓時煙消雲散,藉由一次成功的聯姻,將維多利亞女王與與克里斯汀九世的子孫們的手與心都連結起來,得到圓滿的大和解。

然而,這一大家子的人真的是團圓嗎?

就在鐘聲響起時,當這對新人走出教堂、接受全世界最顯赫的親友的祝福時,另一場表兄弟的戰爭,卻在默默無聲中展開了序幕。就在衆人和解的下一刻,參加婚禮的嘉賓們,在相視微笑中,義無反顧地與德皇聯袂,奔赴決一死戰的沙場。

舉觴對飲時,德英俄三國君主,即刻互爲頭號敵人,日後再度相見時,三人已是在腥風血雨之中了。


轉︰是一場葬禮


死於漢堡的腓特烈八世


歷經了三次的德意志統一戰爭,霍亨索倫家族(普魯士王室)非但得罪了歐洲最有權勢的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王室),同時也得罪了歐洲最古老的韋爾夫家族(漢諾瓦與英國王室),以及支脈遍及俄羅斯與北歐各王室的奧登堡王朝(在這裏是丹麥王室)。

普奧戰後,霍亨索倫與漢諾瓦的關係達到了冰點。

普丹戰後,與丹麥結怨極深,更是不在話下。

上一代恩怨,下一代肩負。尼古拉斯二世要迎娶黑森的艾莉克斯公主(Alix von Hessen-Darmstadt)時,俄羅斯皇后極力反對迎娶這樣出身的媳婦,她就是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九世的女兒——達格瑪公主(Dagmar of Denmark)。反對的原因就只有一個,艾莉克斯是個德國公主。

艾莉克斯公主日後成爲盲信顛僧拉斯普丁(Rasputin)的亞歷山卓皇后,這又是題外話了。

漢諾瓦亡國時,普魯士國王與漢諾瓦國王雖是表兄弟,事情一旦牽涉到政治利益,普魯士說兼併就兼併,下手毫不留情,導致兩家之間根本無有和解的餘地。

這看似徹底決裂的血親關係,時光流轉到下一代,到了這對表兄弟的繼承人,卻因一場車禍,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1912年五月二十日,一位叫喬治·威廉的王子,一早從布拉格開車出發,原定前往哥本哈根參加舅父丹麥國王的喪禮,並打算途中在什未林(Schwerin)妹妹家中過夜。在傍晚五點時分,以時速九十公里的高速開往漢堡方向,於今天的第五號邦聯道路上(Bundesstraße 5),在一處稱爲拿可(Nackel)的小村莊裏,撞上了一棵樹,立即車毀人亡,王子與隨扈當場氣絕,而司機卻因坐在後座而幸免於難。[5]

王子既然是開車前往丹麥國王的葬禮,恐怕牽涉到不少來頭不小的人物。

果不其然,就在事發的前幾天,五月十四日,王子的舅舅丹麥國王腓特烈八世(Friedrich VIII.),意外死於漢堡處女堤(Jungfraustieg),陳屍在一家高級妓女戶附近,國王正是克里斯汀九世的兒子。

死因爲何?至今仍舊是個未對外透露的秘辛。

有人謠傳說,國王微服私訪妓院時,因心肌梗塞而猝死,隨後被妓戶扔到街上棄屍,這樣流言蜚語在事發當時曾經刊登在多家報紙上。國王原以匿名渡假身份駐蹕漢堡,爲了避免掀起醜聞風暴,漢堡警方未曾對外公開與案情相關的任何資料。

「普魯士境内死了一個韋爾夫王子……」德皇威廉二世接到車禍消息時,立即的反應即是如此。[6]

打從漢諾瓦被普魯士鯨吞之後,兩家之間便隔著不共戴天之仇,更何況幾天前王子的舅舅丹麥國王也遭逢意外,不明不白地一命嗚呼,恰巧也是猝死在德意志境内!

「唉!霍亨索倫與丹麥也有不共戴天之仇啊!」這時德皇不得不嘆息了!

在這微妙的時刻中,凡事不得不謹小慎微,稍微一有處理不慎,就會點燃復仇之火。

若提起這位王子的頭銜,實在驚人︰Prinz Georg Wilhelm von Großbritannien, Irland und Hannover, Herzog zu Braunschweig und Lüneburg

他就是五十年前兵敗亡國的漢諾瓦國王喬治五世的孫子,非但頂著英國王子的頭銜,母親是克里斯汀九世的女兒,是剛剛在德意志境内暴斃的腓特烈八世的外甥,王子正十萬火急地趕往哥本哈根,原本要去參加舅父的葬禮。

這場事故非但涉及漢諾瓦,還扯上丹麥與不列顛。

過去因德意志統一戰爭,霍亨索倫家族把歐洲最有權勢的家族全都得罪光了︰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韋爾夫家族(漢諾瓦與英國)、奧登堡家族(丹麥)……

無不一一成爲仇敵。

無巧不成書,死者與上列的那三大家族,皆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死者是個韋爾夫王子,頂著大不列顛王子的頭銜,在哈布斯堡的庇護之下,生存於奧地利,母親是奧登堡公主,是剛死於非命的丹麥國王的妹妹。

無論是哪一家,德皇全都得罪不起。

爲了讓王子有個與身份相稱的最後,德皇立馬派遣長子與次子前往善後,並遣派軍隊去為王子守靈,讓王子得到了一個風光體面的葬禮,並發出電報向亡者父母致哀。

[5] 車禍報導是根據拿可官網上的記載︰Mathias Anke, Als Nackel Weltgeschichte schrieb [6] Ulrich Meer, Die Welfen und der Wandel,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G. Geschichte, 3/2022, p. 58-61.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承︰是一次流亡


戰敗的喬治五世是個盲人


普奧戰前,漢諾瓦的地理位置位於普魯士國土的中間(地圖上米色部分是漢諾瓦的領土),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之下,卻緊鄰奧地利在普丹戰爭中分得的霍爾斯坦,正好可以作爲屏障。

普奧戰爭爆發時,漢諾瓦國王格奧爾格五世(Georg V.),不願受制於普魯士,便出兵幫助奧地利攻打普魯士,普魯士以少勝多,漢諾瓦以一萬六千人的軍隊敗給普魯士的九千六百人。[3]

漢諾瓦不僅是一戰而敗,而且是一戰而亡。

戰後,漢諾瓦國土慘遭普魯士兼併,王室財產悉數被普魯士沒收,在位國王格奧爾格五世,流亡奧地利。德語格奧爾格,非常拗口,在這裏不如以英語稱他爲喬治五世。

戰敗的喬治五世,非但不認命,不願放棄王位,流亡時受奧皇法蘭兹·約瑟夫的庇護,在奧地利建立了反攻復國的基地,四處奔走抗普活動,私下組織離散的漢諾瓦舊部(Welfenlegion),組成一支軍隊,在普法戰爭中支持法國。

在喬治五世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歐洲戰爭運作的法則,是一種結盟原則,是一種權謀原則,戰爭的盟友是誰?往往與血緣親疏(喬治與普魯士國王原是表兄弟,卻出兵幫奧地利攻打普魯士),與民族認同(與普魯士是同一民族,卻協助法軍作戰)並無直接相關。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英國王室的反應,眼看著自己的本家漢諾瓦被他國兼併,卻只是隔岸觀火,全然坐視不管。

最後,喬治五世壯志未酬,飲恨而終,病逝於法國巴黎,遺體不得回歸故土,「只能」安葬於英國溫莎。

然而,一個外國國王如能安息於英國國王埋骨之地——溫莎堡?

這個喬治五世到底是何許人也?竟受到英國王室如此的禮遇?

他不是別人,乃是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親孫子,英國王位繼承順位僅次於維多利亞女王,英國與歐陸不同,允許女性統治者,他的父親因維多利亞的繼位,與英國王位擦肩而過。

英國自喬治一世以來,與漢諾瓦組成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根據薩利克法,神聖羅馬帝國之下的國家,女性一律不得嗣位為君(唯一例外是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莎),維多利亞因而無法繼位爲漢諾瓦女王,只能讓喬治五世的父親回老家繼承祖產,登基爲漢諾瓦國王。

於是,漢諾瓦與不列顛分家了。

喬治是漢諾瓦與不列顛分家後的第二任國王,普奧戰後,國家慘遭普魯士兼併,同時也是漢諾瓦的末代國王。

歐洲王室之間原有著盤根錯節的血緣關係,巧的是,這位末代國王的大仇人——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是他的表兄。兩人的母親是親姐妹,同一天嫁給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的兩個兒子,這又是另一段廣爲人知的佳話。[4]

即便血緣再親,亡國之恨卻有天大,如能化解?

讓鏡頭再轉回到五十年後的車禍現場。



[3] 資料來源︰Michael Billig, Abschied vom Welfenthron,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G. Geschichte, 3/2022, p. 57. [4] 這對姐妹便是德皇威廉一世的母親露易絲皇后以及姨母菲德莉克,她們同一天嫁給了普魯士國王的兩個兒子。菲德莉克的丈夫早逝,在第三度婚姻中,帶著六個拖油瓶,嫁給了當時的英國王子恩斯特·奧古斯特,他是喬治三世的第五子,後來繼位為漢諾瓦國王,就是喬治五世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