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著手拷貝【方格子】上所有文章,一共有一百五十多篇,將搬回Blogger大本營。
赫然發現,最早發佈的一篇,居然在方格子上擁有超過一千一百多次點閱。方格子一向沒怎麽認真經營,人氣壓根不咋地,如此天崩開局,竟是高開低走,不得哀嘆,教養文才是流量之道呀!
這種遺憾,自從踏入小説創作這條不歸路,已經無法悔改,只能一路走到黑。
請大家看看這篇薇亦柔止衆多教養文中的精選之作︰《奇異的資優特質》
與許多智力理論的觀點不同,Linda Kreger Silverman 將資優視爲一種非同步發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而「非同步」並非是一種令人艷羡的特質,對家長、對教育單位來説,則是一項高度的挑戰︰
因爲,這種特質越是强烈的孩子,並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得越好。
就字面來説,「不同步」是脫離步調(out of sync),是一種失衡(uneven)的發展。也正因爲内在發展的不均衡,造成資優生往往沒有達到衆所預期的高效能與高生產力。
資優教育也不應只局限在,如何讓資優生得到更佳的成績,或是讓資質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對資賦抱持著發揮最大效益的期待,無異是將資優生視爲農場裏的牛與豬,要他們生產更多。
事實上,資優發展不同步與發展遲緩相類似,發展遲緩者有著十五歲的身體,卻只有十歲的大腦,只不過是高資優者與之相反,擁有十歲兒童的身體,卻有十五歲人的大腦,而同樣地都是身心無法協調配合的非典型發育。
至於,何謂不同步?
各方面發展非同時同步同調進行,讓資優兒成為一種奇特的混合體,例如︰一個十歲的孩子,有著十歲大的身體,思考數學命題時卻運轉著十五歲的大腦,拉小提琴時可能只有八歲的技藝,寫作文時的字跡與速度卻只擁有六歲的技巧,與兄弟姐妹爭執時驟然變成五歲的小孩子。
資優兒童正是個發展不同步的混合體,彷彿一個身體裏面住著許多不同齡的靈魂。
發展不同步最爲極端的例子是2E雙重特殊兒童,這類型的兒童擁有高智商,卻同時患有學障與發展遲緩,心智運作極佳,但聽説讀寫算等基本技能卻出奇拙劣,其天賦常常被學障掩蓋而無法辨識,而障礙也因高智商,在某種程度上能自發性地克服,因而無法測出。有些患有書寫困難、拼讀障礙、專注力缺陷等學障,强項與弱項之間有著非常巨大差距,這種差距會持續到成年以後,無法隨著年齡增長而有所改善。
以我家諼諼為例,心算能力極佳,十一歲便能心算答案是自然數的根號,患有書寫障礙,寫字卻極慢極差,字跡潦草難以辨認,在低年級階段,更因不會寫字,學業成績極差,寫字速度至今依然緩慢,要他如何生產得更多?
資優並非是一種「超前」的概念。
資優也非等同於學業成績優異、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也非未來社會成就的保證。
撫育資優兒童對父母而言卻是一大挑戰,養育一個大腦卻已臻至十五歲成熟度的十歲小孩,與養育一個十五歲、心智卻只有十歲成熟度的幼兒,相較而言,試問哪一個較具有挑戰性?
更何況當孩子是一個資優學障雙重特殊兒(2E)?
2E兒在教育上難以與他人同行,若是有幸憑己之力,在障礙中學會自己鑽研、自己學習、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學障是障礙,同時也是個迫使孩子去尋找不同學習路徑的驅力,及早讓孩子養成以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去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障與資優達到互補作用,甚至激發與增強資賦︰以發育超前來彌補發育遲緩,以遲緩的部分來刺激超前的部分。
但也有學童無法讓學障與資優兩者達成相輔相成的正向作用,而是造成互相掣肘的惡性循環,在教育體制中飽受挫折,自信心低落,憂鬱沮喪,再加上資優兒天生特別敏感,容易感到挫折,心理輔導上更是個困難與棘手的案例。
因此,在協助學障資優雙重特殊兒時,應該多鼓勵孩子去發展强項,不要急於彌補弱項,讓孩子時時保持學習的熱忱,讓學習導向正向循環,方能走出學障惡夢。
參考資料︰Linda Kreger Silverman, The Construct of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in: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2(3&4), 36-58.
去年諼諼研發了一招絕技——心算根號。
正如衆所周知,根號極難演算,我家學障兒卻熱衷開根號。
今夏六年級結業時,孩子因成績優異而得到一件獎品,那是一張圖書禮券,五年級時他也曾經得過一張圖書禮券,那時我為他買了一本DK新出的科學百科全書。
而這回他想買什麽樣的書?
一開口説出的書,便是驚人︰Arthur Benjamin所著的『魔術數學』。
媽媽馬上出言反對,因爲已經買了太多的數學書給他了,他還不知足。孩子爲了説服媽媽,秀出一手讓媽媽驚訝不已的秘技,而這項秘技就寫在那本叫做『魔術數學』的武功秘笈裏︰心算根號。
媽媽且信且疑,拿起計算機按了按,咦!這小子不是在吹牛,真的會算。
因烏俄戰爭,目前在德國訂購一本書,需要經過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送達,因爲德國的圖書都不是在本土印製,而是在東歐印製、在東歐倉儲、從東歐寄出,只因爲那裏的租金與勞力都比德國的低廉,更何況我們訂的是英文書。自從烏俄開打之後,這裏物資奇缺,缺食用油、缺麵粉、缺燃料,未曾想,書也會缺貨。
而禮券的有效期限卻是到十月截止,有鑒於此除了那本『魔術數學』之外,我還向書店訂了幾本Michio Kaku的書,跟書店說,看哪本書先送到,就買哪本。一個月後,我們從巴伐利亞旅行回來,書只送達兩本︰『Hyperspace』與『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魔術數學』並未送達。
於是,一本以禮券付款,另一本算是媽媽的獎勵孩子的禮物。
總之,我們並沒有買到那本『魔術數學』,雖然沒得到秘笈,沒關係!孩子照樣能練功,有網路啊!
「媽媽!妳把零到一百之間的任一數字、平方之後所得的數字告訴我,我便能告訴妳這個數字的根號是什麽?」遂成了一個孩子屢試不爽的遊戲。
今秋開學後,孩子升上七年級,數學正式進入代數階段,他早在五年級時就已經自學代數了。
在這裏想跟家長分享的是,家中若有小朋友看似聰明伶俐,但在學習聽説讀寫算基本功夫時,像是有千山萬水阻擋在前面,最簡單的事情,人人都能學會的事情,卻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怎麽學都學不會。
莫急!莫急!回顧諼諼低小階段,那時聽説讀寫算,除了閲讀特出之外,無法學習寫字,算數也不靈光,那種怎麽都學不會的萬般艱難,無人能體會。
如今孩子七年級了,還是不會寫連體字(德國學校要求以連體字書寫),書寫數字與字母至今都還不是很利索,字跡潦草難辨,經常被老師嫌棄。寫字這一項只能認命,幸好字母只有二十六個,外加德語幾個特殊符號,還有希望「勤能補拙」。
諼諼升上六年級時,數學老師是個數學博士,有博士學位確實有差,諼諼這匹字奇醜的千里馬被伯樂老師看出來了,要將孩子送去位於Karlsruhe的數學教育研究所受資優訓練。
但,實在是,太遠了!
若將諼諼目前的發展説給小二小三的級任老師聽,她們大概會驚訝得「合不攏嘴」,這小子的計算能力,在小四時突然大爆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咦!老師們不是説他有算數障礙嗎?
這一切要怎麽解釋?
回想孩子嬰兒時期,也是如此,不説話,就是不説一句話。
突然有一天,他決定開口説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