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雙重特殊與智力測驗



Moria Flaig
21. Oktober 2017







學障資優(2e)與智力測驗

上篇貼文中介紹了2e的三種類型,從類型中我們看到了學障與資優之間的正反合關係:1)輕度學障:學生在某一程度克服了學障,加入了資優班成了資優生。2)重度學障:學障戰勝資優 ,學生被評鑑為特教生。3)學障與資優截長補短,互相掩蓋,學生被視為中等生。

一個學障資優生的表現總是充滿了迷一般的矛盾,讓老師和家長困惑不已,資優的定義不就是學習速度快速超前嗎?一個看似聰明理解力高的孩子為什麼在學習上卻是困難重重,停滯不前?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校成績表現非常地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成績低落呢?是孩子缺乏學習動力?還是在課堂上鴨子聽雷?然而,很多人有所不知,其實孩子的成績被學障給拖累了,學障讓一個資優生變成了中等生,成了低成就者,在課業上無法發揮真正的實力。

我在這裡不是要灌輸大家要重視成績的觀念,低成就者(underachiever)在教育學上的定義不是只有指成績差,補一補就了事了,這麼簡單而已。當成績與潛能兩者相距甚遠時,背後,可能隱藏著一個隱形殺手:學障。學障會嚴重地阻礙到孩子的發展、減少孩子往前進的學習動力、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一個患有學障的資優生急需要我們的輔導與協助,這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

既然成績無法測出學障資優者真正的實力,那智力測驗呢?是一個可靠的根據嗎?不幸的是,一個學障資優生常常遭到錯誤的診斷,連智力測驗也是能夠逃出心理師的法眼,根據2e研究者Linda K Silverman的觀察,2e學生在智力測驗中通常會表現出以下特點(注):

1)總分中等:截長補短的結果,長短處互相掩蓋住了
2)強項:被學障給壓低,因此資優沒被測出來
3)弱項:沒有低於正常範圍太多,因此學障沒被診斷出來
4)高智力能夠將弱項的得分大幅度地提高,因此無法以此定義為特教生
5)強項與弱項之間巨大的差距往往被忽略了

(注)Linda Kreger Silverman, Gifted Development Center, The Two-Edged Sword of Compensation: How the Gifted Cope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 7.

這些孩子之所以常常被誤診,那是因為心理師通常都是和平均值做比較,如果孩子的得分統統在正常值之內,怎能說這是學習障礙呢?這不是矛盾嗎?若是更深一個層面來思考,我們將一個人以一個整體來看,雖然2e與一般學生相較,弱項的得分不算太低,總分也是在中等程度之內,甚至以上,既然是在中間值之內,分數告訴我們,此生既非特教生也非資優生,表面上看來,不是學障,而是一切正常!然而,一個孩子如何處理面對強項與弱項之間巨大的差距?和因此所引起的挫折與不適應?進而導致的心理障礙與自信心缺乏?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考量的問題啊。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點,學障資優生的智力測驗不能只看總得分,看看是不是落在中間值之內,就完事了。首先,我們要分析強弱項之間的落差,會造成的不同步發展的原因在哪裡?以及因此所帶來調適的困難,這才是障礙的所在啊!

諼諼常常跟我說:「媽媽!我的記憶不是極好,就是極差,為什麼最簡單的事情我怎麼都記不住呢?」單單記憶這一項怎麼會呈現兩極化的現象呢?媽媽心裡也在納悶,為什麼他不會數數,數字的順序總是記不住呢?在其他領域的記憶力卻是極佳,像是落落長的恐龍學名,一、兩百個記起來輕鬆容易,怎麼會是這麼矛盾呢?數數啊!這種事情需要學習嗎?不是每個小孩子都會嗎?一開始我以為是三語所造成的,同樣一件事情要重複學三次,當然既費勁又吃力嘍!然而,事情可沒這麼簡單,算數中有太多順序要學了!只要牽涉到順序的事情,諼諼就陷入困境,沒錯!我提到了關鍵字:順序(sequence)。

在幾個月前,諼諼連最簡單的數數1、2、3、4、5...... 都不會數耶!難道是天生數盲?我家爸爸算是數學專家,我自己小時候數學也不算是太差,兒子怎會是數盲呢?直到最近我讀到了Silverman所提出的「視覺空間型學習者」這一個概念,心中種種疑團才豁然解開,原來,這種奇異的認知模式不是天底下獨一無二,諼諼極可能患有循序障礙,不但是數數要循序、寫字的筆順要循序、拼字也要循序,凡是課業上要按照順序的,都會有障礙。請參閱另一篇貼文:『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

關於循序的問題,左腦型VS右腦型、聽覺型VS視覺型、循序型VS空間型、語言型VS圖像型的議題,在未來的貼文中,我會再進一步分析討論,敬請期待。

言歸正傳,學障資優生如何鑑定?智力測驗如何解碼?首先讓我們看看魏氏智力測驗(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Third Edition WISC)第三與第四版(2003出版)的得分計算方式。魏氏智力測驗目前是全世界使用最廣的智力測量工具,第三版分成13個項目,第四版分成10項外加5項補充性測驗,每個項目得分是從1到19分,中間值是10,標準差是3。第三版的算法是將細目得分分別加總平均為三個數值:Verbal IQ(VIQ)、Performance IQ(PIQ)以及總分Full Scale IQ(FSIQ)。 第四版則分別平均為五個數值:Verbal Comprehension (VCI)、 Perceptual Reasoning (PRI)、Working Memory (WMI)、Processing Speed(PSI)以及總分Full Scale IQ(FSIQ)。 中文版架構,請參考下圖:

在美國的特殊教育中,一個智商中等的孩子,若是得分最高項目與最低項目之間相差9點,也就是差三個標準差,就能夠得到特教教育的服務。但是,一個資優兒童,其得分最高項目與最低項目相差9點,卻無法得到特教服務,因為最低的得分還是在正常的範圍之內。然而,一個小孩在某些項目的百分位高達99,但是某些項目卻只有正常值,往往被診斷為一個資質中等、賦有某些長才的學生,不會被視為資優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小孩其實急需要矯正、治療與輔導,是個特教生啊!

比起光看總分(FSIQ),觀察高低分之間的差異更能夠讓我們切確地明瞭這個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高低分兩者差距越大,孩子所遭遇到的挫折就會越強烈,我們若是只是看總分(FSIQ),不但這些小孩的潛能被錯誤診斷了,連學障也跟著誤斷,無法及時接受矯正與治療。

一個VIQ非常高,但PIQ卻低於15甚至20點,這時候我們要仔細分析細目,若是Arithmetic、Digit Span、 Comprehension三項拉低了得分,這表示這個孩子就可能需要耳科醫生的診斷,他若是在Coding、Mazes得分過低,這表示孩子在知覺統合上有困難。(注)

(注)Linda Kreger Silverman, Gifted Development Center, The Two-Edged Sword of Compensation: How the Gifted Cope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 8.



不幸的是,2e兒童常常因為測驗得分被學障給壓低,而進不了資優班,不然就是進了資優班,再次參加測驗時,因為得分太低而失去了進資優班的資格,這時候,學校應該以孩子強項得分為入取的憑證,而非最後的總分。

此外,2e生在智力測驗上還有一個特點:呈現高度的不穩定。他們的IQ比起一般兒童,更容易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有些年紀越大得分越高,有些則越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有些人在不同的測驗工具上得分差距也很大,像是強調速度與時間的魏氏智力測驗、以筆試方式進行的團測,他們往往表現較差,不強調速度的SB往往可以得到較高的成績。因此,Silverman強調,學校要取得分最高的分數來決定資優班的資格,若是PIQ被壓低了得分,則要以VIQ為準。
粗淺來看,一個患有學障的資優生,得分高的通常是與空間和語言相關的項目:像是Block Design(空間)、Vocabulary、Similarities、Comprehension、Information等等,但是需要專注力和循序性記憶力的項目得分就較低了,像是: Arithmetic、Digit Span、Coding。強項與弱項之間若是相差9分以上,就表示此生可能患有學障,應該儘早尋求治療與矯正。Silverman曾經觀察了200多名學障資優生,發現他們在智力測驗中,這八項細目之間的有著特別的得分關係,前五項得分特高,但是後三項雖然是因為學障所帶來的低分,但實質上並沒有低於平均值太多,與請參照上面圖表。(注)

(注)注:Linda K Silverman, Invisible Gifts Invisible Handicaps, in: Roeper Review, Volume 12, No. 1, 1989, Figure 1.    

最後要提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一個患有拼字障礙、書寫障礙、算數障礙的資優生,按理說這些障礙應該來自語言發展的缺陷才對,語言能力應該較差才對,但很奇妙的事情是,通常在2e學生在智力測驗中,語言項目的得分卻是明顯地高於非語言項目,Silverman提出了解釋,那是因為他們最弱的地方是循序能力,而非語言能力,可以明顯地看出在Digit Span、Coding、Arithmetic這三個細目得分較低,因為這三項剛好偏重循序能力:

Their primary weakness tends to be in sequential processing, as indicated by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on subtests with high sequential loadings (e.g., Digit Span, Coding, and Arithmetic). (注)

(注)Linda K Silverman, Two Ways of knowing. 

從上述中,學障與資優之間正反合的關係,看似錯綜複雜,其實我們在看智力測驗時只要抓住一個原則,就行了:檢視語言智商和非語言智商之間的差異,是不是高達20點(約1.5個標準差)。再來,若是能夠查證到細目得分,就要看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是不是相差9點(約三個標準差)。

最後我們要仔細看低分的細目有哪些?以此來判斷孩子在哪一方面會有學習障礙?並配合相關的醫學的診斷,並以此診斷來爭取相應的輔導、協助和權益。關鍵點是不是能夠在體制中,為孩子爭取到應該得到的協助與「特殊待遇」:例如:處理速度慢的孩子是不是能夠延長考試時間?有讀寫障礙的孩子是不是錯別字能夠不被扣分?家庭作業是不是能夠減少?是不是可以使用鍵盤打字?有注意力障礙的孩子是不是能夠另闢一室單獨考試?聽覺記憶不佳所引起的短時記憶缺陷的孩子,老師是不是可以時時提醒孩子、或是額外給與視覺教材來輔助學習(在澳洲小學沒有使用課本)?

最重要的一點是,資優生與特教生的雙重例外的身份能不能在體制中得到明確的定位?智力測驗怎麼解讀其實非常關鍵!



延伸閱讀:

高潛能+低成就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89.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學障成因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21.html
視覺型教學法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html
循序缺陷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25.html
奇異的資優特質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16.html
聽覺型VS視覺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vs.html
是資優還是學障?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4.html
超低的數學成績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html
資優學障(2e)的三種類型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