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智力測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智力測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矛盾的2E兒


Moria Flaig
2. Dezember 2019



Ingolstadt



矛盾的2E兒

何謂2E(Twice Exceptional)?即是高智商與學習障礙同時出現在同一小孩身上,互相作用而呈現出某種特質與特殊的學習模式。心理學將高智能定義為超前發展,將學習障礙定義為發展遲緩,超前與遲緩怎會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2E即是這樣一種發展類型。相較於同齡兒童,2E兒的智能發展大幅度提早,某些基本技能卻幾經學習輔導治療都無法得到改善,形成學習障礙。但又往往因為高智商,彌補了學習障礙,學習障礙不易被發現,無法取得特教資源,得到應有的協助與輔導;但又因為學習障礙,學業上表現出成就低,優異的天賦也沒被發現。

2E是一種雙重隱形的不同步發展(asynchronous),何謂雙重隱形?優異的天賦被學習障礙所掩蓋,在校學業表現低落,被視為中等生,無法進入資優教育;同時又因為高智力補救了學習障礙,學習障礙常常被忽視,沒有經過特教輔導,學障因而欠缺糾正治療,因此,兩者互相隱藏,資優與學障兩者皆無法得到確診,成為雙重隱形、互相消解。Linda Silverman遂將學障資優雙重特殊稱為『看不見的資賦、看不見的障礙』(注)。身為2E兒的母親,總覺得Handicap一字太過刺耳,我建議應該將殘障翻譯成障礙,比較適當。

何謂不同步發展?即是2E兒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步調不同,有些能力早熟、有些能力卻又發展遲緩,而呈現極端的不同時、不同步、不協調的發展,造成令孩子無法應付的局面。

諼諼滿四歲就會閱讀(英德兩語),學校測為語言資優,書寫能力卻奇差無比,字母鏡像文完全混淆不分,中文無法仿寫,認字有障礙,最近被診斷為發展遲緩,難道孩子突然就不是語言資優了嗎?這時候,我們的兒科醫生就說啦,智力高的小孩怎麼會患得發展遲緩?這根本就是矛盾嘛。的確,2E表現很矛盾,其中,以患有學障的高資優兒童(highly gifted)不同步發展的程度最為劇烈,強項與弱項的落差非常極端。三歲識字、四歲閱讀、七八歲大小寫還是混寫。再加上盛行率極低,有許多專業人員並不知道2E的存在,德國教育體制中,不是鑑定為資優,就是鑑定為學障,不然就是資優+學障,但並沒有2E。


Ingolstadt

以前我曾經寫過三篇文章:
『是學障還是資優?』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4.html
『奇異的資優特質』http://moriajoel.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16.html
『矛盾的學障症狀』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22.html

後來經過學校資優老師的指點,孩子有可能是個2E兒,建議我們尋求醫學與心理學的確認,我才自己去找資料,閱讀2E相關研究論文,這時,才瞭解到,原來之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所發現的種種矛盾與奇異的現象,其實不是資優的特質,也不是學障的特質,而是資優與學障兩者互相撞擊後,衍生出的互相矛盾的特殊症狀,2E有著與資優與學障不同的特質,有些特質近似資優、有些近似學障、有些兩者兼具。Linda Silverman將2E視為資優與學障互相掩蓋、隱藏的特質,資優彌補了學障的缺陷,學障掩蓋了資優的光芒。我自己則覺得,資優與學障之間的關係,有更多時候是互相矛盾、互相牽絆,有時候資優的特質勝於學障,有時候學障又勝過資優,隨著時間的不同與教學方式的不同,2E會展現不同的面貌。

最奇怪的是,同一學科表現前後互相矛盾。諼諼小時候語文資優多一點(四歲就會閱讀英德兩語),數學學障多一點(到了六七歲還不會數數);八九歲之後,語文障礙多一點(書寫困難),數學資優多一點(心算能力強),前後不一致的表現,其中以數學一科最為劇烈,我曾經多次在部落格中提及,請參見舊文:
『超低的數學成績』http://moriajoel.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html
『德國的數學成績』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02/blog-post_55.html
『心算』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0/blog-post_69.html

一般資優研究將資優兒童分成語言資優與數理資優兩種類型,德國資優教育也是以這兩種類型為核心來設計學程,中學之後(五年級以後),學生選課考試主要以外語和數理生化電腦兩大主軸為準。我想,所根據的學理無非是,通常數學好的人,語文表現會差一點,語文好的人,數學表現會較差,年紀越大越明顯,當然也有兩者發展皆均衡的兒童。

2E兒童卻不盡然,隨著時間不同,學障的部分有可能轉變成資賦,本來是資優的部分也會出現學障,這怎麼可能?回想兩、三年前諼諼被納入資優組時,因為數學成績低落,數數不會、唱數也不會(國外乘法教學以唱數為根本,兩個一數、三個一數、五個一數等等),雖然認知測驗的數學與空間認知得分皆高,資優老師怕他跟不上同學,只讓他進入英文資優,數學沒讓他進入資優,說是等數學成績改善之後,再考慮讓他加入。轉來德國之後,情勢完全翻轉,德文成績評量方式以寫字為主,少了強項閱讀,既然寫字不行,於是從語文資優生被降為語文劣等生,反觀數學,評量則以計算為主,低小唱數階段已經過去了,於是從數學劣等生驟然升級為數學優等生,從數數障礙、數學低成就轉變高成就、從高成就又轉變成熱愛數學、超前學習。這孩子到底是語文資優還是數學資優?換一個方式來問,孩子到底是數學差還是語文差?該補救語文還是數學?為娘的至今還是搞不清楚啊!


Ingolstadt

矛盾的就在這裡,如果不看學業成績,單看最近的智力測驗,語文部分天花板效應,知覺推理部分則沒什麼令人驚豔的表現,就算心算能力過人、數學成績亮眼、超前學習,說他是數學資優,還不是呢!既然語文部分得分這麼高,那算是語文資優嗎?事情卻不是這麼簡單,德文成績差,差到可能進不了中學的重點發展學程,像是資優、雙語等等,說是語言資優,但是國語文卻差得很,那是因為智商並沒有測量作文組織能力,德文科考試也沒有評量詞彙、常識、閱讀。光看他寫的文章,就令人困惑,不但字跡潦草、組織能力差、完全沒有段落標點、全文一氣呵成,唯一可以看得出語文天賦的地方,大概只有使用罕見字、外語、拉丁字、時時引用硬邦邦的科學概念,非常富有想像力是沒有錯,感覺又像是大江健三郎那種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文體,這與傳統的文學鑑賞標準有很大的出入。小學教師大部份都是女性,沒有使用優美的文字、豐厚的情感、動人的情節,怎能打動老師的心呢?

無論孩子是語文資優?還是數理資優?2E兒的智力測驗中語文得分高於知覺推理,似乎是2E兒的共同特徵之一,因此,有些2E兒有可能是數理資優,卻被誤判為語文資優,諼諼可能是這種類型的2E,我想主要原因是知覺推理注重圖形推理的測驗,學障兒通常工作記憶不好,影響了視聽兩知覺發展,視知覺缺陷會拉低知覺推理的得分。

此外,根據Silverman的研究(注),學障資優雙重特殊兒童在智力測驗中(WISC-R)共同的特徵則是,類同、詞彙、理解、常識、圖形設計等項目得分大幅度地高於平均值,這些項目皆屬於語文智商,只有圖形設計一項屬於知覺推理。此外,她還指出,2E兒的算數、記憶廣度與符號替代等項得分則略低於平均值,算數與記憶廣度結算為工作記憶指數,符號替代結算為處理速度指數。通常學障兒的工作記憶與處理速度差,但在此要注意一點,但2E兒與一般學障兒不同,通常只略低於平均值,還是落入正常範圍之中。這時,測試者就會說啦,內在差異雖然巨大,但是還是全部在正常值範圍之內,表現既然正常,何來的缺陷?


Ingolstadt

2E兒還有一項絕技,就是強項會去幫助弱項,諼諼患有書寫障礙,但是閱讀能力強,善於以大量閱讀吸收知識,閱讀強項彌補了書寫弱項。這一個特質在不同的教育體制中,就會呈現不同的結果。澳洲的學校則以筆記學習,沒有使用教科書,澳洲的教學方式則不利於患有書寫障礙的兒童。德國的學校使用教科書,因此在德國書寫障礙對於學習的影響不大。澳洲採取計算過程冗長的建構式數學,不利於患有書寫障礙的兒童學習,德國數學教學重橫式算式,不要求寫出計算步驟,利於心算能力強、書寫能力差的諼諼。

此外,書寫障礙還教會了諼諼心算,不會邊寫邊算,乾脆全部用心算,對於一般人困難的事情,對他來說反而比較容易,很大的數字也不願筆算,照樣心算,堪稱絕技。依我看,他是因為書寫障礙,不喜歡寫計算過程,因而被迫增強心算能力,來應付書寫困難,因禍得福。

雖然強項會去彌補弱項,但是弱項並不會因此而得到補足,反而會妨害強項的表現,呈現矛盾的狀態。諼諼的記憶力則是一個謎團,對於拗口難記、又臭又長的拉丁文,像是恐龍、古生物學名、化學名稱、寶石結晶、解剖學等等,一看馬上讓人想忘記的名稱,諼諼全部記住。說他記憶好,但是矛盾的是,他的記憶又極差,我剛剛又測試一次,十二個月的名稱(英文與德文一樣,只是發音不同),如今四年級了,奇怪的是學到現在還是無法說齊全,也不知道順序為何,光是學習九九乘法就花了兩年的時間,一般人兩三個月就能夠熟記的事情,他居然要花這麼長的時間,我還得煞費苦心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讓他牢記,這樣的記憶怎麼會好呢?說是記憶力好幫助語文學習、知識吸收,說是記憶能力不好,數數、背乘法表完全不行,記憶好和記憶差兩者皆是,互相矛盾。

記憶力不好是因為學障造成序列的操作能力差(請見『循序缺陷』http://moriajoel.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25.html),序列記憶不佳,背書能力非常地差,必須牢記死背的事情,永遠做不來,非但不會背乘法表,背誦詩歌也是不擅長。每年一到聖誕節,痛苦的事情又出現了,西方人慶祝聖誕節,一定會讓小朋友排演耶穌誕生的故事,背台詞、吟詠詩歌、唱聖誕歌曲遂成了痛苦的事情。看鄰家女孩又唱又跳,吟誦詩歌完全不費吹灰之力,諼諼做起來,困難重重,今天背、明天忘,只不過是那幾句台詞,練到媽媽棄甲投降,心想如果這些台詞全部換成十種恐龍學名,不知道耶穌誕生的故事會變成什麼樣呢?

可見強項彌補弱項,並非一加一等於二,再除以二,就一切均等正常。強項一如既往一步千里,弱項永遠處在老牛拖車的狀態,就是再花十倍的時間和精力,還是無法克服,說是記憶力好、吸收快、過目不忘,記憶乘法表卻必須經過長期抗戰,令人不解。記憶力好、理解力高,並不代表能夠彌補做事情奇慢沒有效率的事實,每天寫功課像是作戰,2E的學習歷程正是一種終身的抗戰。數學用看的就可以算出答案,心算4267x7,算來輕鬆容易,但是6和9(鏡像),52與25(左右)到現在還是分不清楚啊!不是令人困惑嗎?


Ingolstadt

但是,也因為缺陷的存在,讓2E兒認識到一點,凡事是必須經過努力才會有所收獲。成績如何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克服困難,並接受自己的缺陷,珍視自己的強項,並學會如何利用強項來彌補缺陷。不要因為低成就而喪失了學習的動力、喪失自信心。對於2E兒來說,比起改善學業成績,更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興趣與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雖然患有學習困難,有了興趣和目標,為興趣而學習,才能夠對學習始終維持著熱情。

諼諼完全不在乎成績的好壞,他自己有自己的學習方向和研究興趣,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與執著。他知道自己的限制,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潛能,反覆練習有時候能夠克服障礙,有時候無法克服,他知道,有無法跨越的鴻溝,有人力辦不到的事情,無法克服的時候,就得學會接受自己,忠於所愛,不會因為困難而放棄自己所執著的。

今天孩子跟媽媽說了,他已經放棄德文的大小寫(德文名詞開頭的字母一律大寫),天啊!這可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怎麼老是弄錯呢?然而,可喜可賀的是,因為缺陷的存在讓孩子更能看到自己的天賦,外人看到的是學障資優雙重隱形,在孩子看來,缺陷卻像羅盤一樣,更能凸顯他的資賦,指引他朝往更明確的方向:科學。

媽媽問碳原子有幾個質子?孩子回答6個,老爸卻說12個,研究物理的老爸也會有弄錯的時候啊!孩子又問了,為什麼要寫成H2O與CO2,為什麼不寫成OH2與O2C呢?咦!媽媽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對啊!中文不是說二氧化碳嗎?不正是O2C嗎?孩子總是以高度的好奇心、強大的動力來看待知識,雖然學習有困難,但是對於知識的熱情,卻永遠不減退。以九歲這樣的年紀對於物理化學卻有著那麼深厚的熱望,從這個角度來看,放棄大小寫也沒什麼大不了。



注:Linda Silverman, Invisible Gifts, Invisible Handicaps
https://www.gifteddevelopment.com/sites/default/files/Invisible%20Gifts%20Invisible%20Handicaps_0.pdf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2E與中耳炎


Moria Flaig
11. Dezember 2019



澳洲昆士蘭


2E與中耳炎

一、兩年前我曾經在臉書上,與學障學會中的老師們探討過一個問題,學習障礙的形成與中耳炎有何關係?中耳炎竟然會引起語言發展遲緩、讀寫障礙、自閉症、壓低智商?人家問我是打哪裡聽來的?醫學不是我的專業,這個觀點當然不是我所提出來的,提出這個觀點的人Linda Silverman也不是學醫學的,學的卻是教育心理學與特殊教育,做的是資優研究。她的研究單位Denver大學資優研究中心(The Gifted Development Center)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低成就的學障資優兒不是經歷過難產,就是嬰兒期曾經患有中耳炎。生產過程催生與缺氧的問題,我在前文『書寫障礙的成因』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3.html曾經論述過,請大家參閱,本文則探討中耳炎。

我家因為從澳洲搬到德國,隨著生活環境改變,關注焦點也跟著改變,部落格被我零落足足有一年多之久,中耳炎的問題逐漸被我遺忘,近來隨著孩子的學障鑑定,與一年多的職療,心得感想不少,於是再度提筆經營部落格,與學障家長們分享這兩三年來曲折離奇的2E歷程。在重溫Silverman的論文時,恰巧生活周遭的幾個孩子印證了她的發現。

我們搬離澳洲之後,來到黑森林與親友共住,對於家族中的新生代能夠做近距離的觀察,這時我發現到,家族中患有發展障礙的孩子還真不少,諼諼的幾個堂兄弟姐妹也深為發展障礙所困擾,基因的力量真是強大。



首先,擁有共同祖父母的基因一共有18人(包括叔伯輩),出現發展障礙曾經接受治療的比例非常高,扣除兩個嬰兒,16人之中有7人曾經接受過診療,他們求診是因為語言遲緩、讀寫障礙、拼字困難、動作發展障礙、選擇性緘默、亞斯。擁有共同曾祖父母的孩子患有學障的比例也很高,我還意外地發現有人患有數學障礙。有一次跟外子的表妹閒聊,她育有孩子三人,一人患有讀寫障礙,一人則患有數學障礙,她的孩子與諼諼則擁有共同的曾祖父母。

再者,和諼諼年紀相仿的堂弟,是一個典型的亞斯,患有選擇性緘默,我真還沒聽過他說話,他是德日混血兒,在學校從不跟人說話,學校老師以外表來判斷,以為他聽不懂德語,才不說話的,其實,他和諼諼的姑姑一樣,患有選擇性緘默與社交恐懼症。此外,諼諼的堂妹已經三歲多了,還不會說話,發音十分不清楚,多音節全簡單化成兩個音節,子音不是母音化,就是把複合子音全部發成d,顯然是語言遲緩,日後有可能發展成讀寫困難。這兩個孩子都患有中耳炎,堂弟已經開刀做過手術,堂妹被轉診到大學教學醫院,做進一步治療。於是,中耳炎這個問題在家族中再度掀起風浪。除了中耳炎與語遲之外,這兩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總是面無表情地盯著人直視,給人一種「視而不見」的感覺。

嬰幼兒期的中耳炎對認知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經過多年的資優咨詢,讓Silverman發現到一個現象,低成就的資優兒童擁有某些共同特徵,智力中強項與弱項之間存在著一種非常特殊的組合。2E兒往往抽象語言理解能力好,在智力測驗中語文類的詞彙、理解與類同等項目得皆分高,能夠完成複雜的視覺空間的作業(例如:數出隱藏住的積木、複製繁複的幾何圖形、拼圖能力強),但對於容易的排序作業(sequential task)卻常常失誤(例如:復述一組數字、復述一段文章內容、依序說出英文的星期與月份的名稱、復述一個句子等等)。有些兒童能夠在視覺上能夠記憶七個到八個數字,但卻無法在聽覺上復述四個數字。有些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但是個別單字解碼能力卻很薄弱。有些數學理解能力高、但是計算能力卻很差。大部份2E兒拼字測驗得分低,排斥寫書面作業。



這種強項與弱項之間的特殊組合顯示出,這些孩子的聽覺處理功能異常(auditory processing dysfunction),根據他們父母所提供的資料顯示,他們大都在嬰兒期罹患過中耳炎。Silverman想知道中耳炎對於智商到底構成什麼樣的影響?於是將前來咨詢的兒童與其兄弟姐妹一起進行智商測驗,根據她們研究中心資料庫的統計,兄弟姐妹之間的智商通常差異不大,於是她特別注意那些與兄弟姐妹的智商相差13點以上的兒童(注),尤其是那些兄弟姐妹是資優的,自己卻不是資優的兒童,很顯然地,患有隱形學障,這些兒童在嬰兒期都曾經患過中耳炎,她並統計,患有中耳炎次數低的兒童,IQ則較高,罹患次數越多,IQ越低,由此Silverman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中耳炎會壓低IQ得分。

注:兄弟姐妹之間智商相差不大,36%差5點、50%差8點、61.5%差10點、73%差13點,於是,以相差13點以上為異常。

嬰兒期的中耳炎對於日後認知發展會造成重大的影響,聽覺處理功能失調很可能會發展成:聽覺上的循序缺陷、手眼不協調、讀寫困難、專注力差、視覺型學習者、自信心低落等學習障礙,在智力測驗中,算數、記憶廣度、符號替代這三項表現顯著較低。Silverman並表示,在三歲前曾經患得中耳炎九次以上的兒童,也就是只要一年中有三次中耳炎,日後患得發展障礙的機率非常地高。

諼諼嬰兒期中曾經罹患過幾次中耳炎,至於罹患次數,我早就忘記了。日後則是遺傳性膠耳,遺傳老爸,我家爸爸堅稱自己聽力沒有問題,但是別人跟他說話,有時候他完全沒有反應,看東西跟諼諼一樣有看沒有見,很顯然的是分散性注意力不足,我要他去做注意力測驗,他老說沒空。我怕遺傳性膠耳會影響到孩子的聽力,於是帶孩子去看醫生,醫生都說膠耳屬正常,只有四歲時的一次聽力測驗,測出一耳聽力較差。最近則因為學障鑑定要求眼科視力測驗與耳鼻喉科的聽力測驗,再度去看醫生,醫生還是說,膠耳屬正常,聽力測驗結果也正常。嬰兒期的中耳炎是否造成諼諼日後手眼不協調與書寫困難?我一直心中存疑。



共住的親戚中,有幾個人嬰幼兒期曾經罹患中耳炎,諼諼的堂妹的舅舅嬰兒期患有嚴重的聽力缺陷,三歲以後還不會說話,耳朵開刀清掉耳內堆積物之後,才開始學說話,這個孩子長大後,很顯然的有過動症,喜歡尋求刺激開快車,交罰單、出車禍,荷包失血再多還是無法讓他覺悟。他的妹妹也是重聽,冬天一到一定要將耳朵包裹起來,避免游泳耳朵進水,目前想要以開刀來改善聽力。也就是說,諼諼的堂妹從父母兩方皆得到中耳炎基因,並且從父方得到語言遲緩(父親)與讀寫障礙(祖父與姑姑)的基因,這可能是造成她語遲的原因吧!

中耳炎竟然會導致發展遲緩與學習困難,而且還會壓低IQ?有幾次網友提出疑問,在此,我只能針對我所閱讀到的論文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大家分享,至於能否從經驗研究來驗證?則要靠相關單位的人去努力了。



資料來源:Linda Silverman, Lost IQ points: the brighter the child, the greater the loss, in: Recent Advances in Otitiis Media, p342-346. https://www.gifteddevelopment.com/sites/default/files/Lost%20IQ%20Points.pdf
這項研究曾經與Downs醫生合作,將研究中心所收集到的與中耳炎相關的資料做通盤的檢驗,並研發出中耳炎檢查問卷。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鑑定2E的概略方法

Moria Flaig
9. Dezember 2019




保存在慕尼黑的始祖鳥化石


2E生往往因為高智力而彌補了缺陷,學障沒有被發現,同時,高智能也可能被缺陷所掩蓋著了,資優也沒有被發掘,於是2E兒既無法進入資優班,也沒有資格接受特教輔導,兩者皆無法得到確診。特別在學業上,2E生常常表現出低成就,學業成績沒能反應出實際的能力,學業成績比起資質相同的學生要低很多,造成心理問題與自信心缺乏,家長與教育者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以諼諼為例,他的數學理解力其實不差,小二時學校實施認知測驗,數學與空間認知得分皆高,但因為學障,在低小時數學成績卻奇差無比,日後因為數學課程越來越難,理解力要求增高,才逐漸展現出數學長才。目前四年級,現在的數學考試都能夠得到滿分,這是在兩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的事情。此外,因為數學差到不行,我讓孩子定時寫數學練習本,從補課變成超前學習,近來已經進入七年級階段。低小數學理應比中小、高小容易許多。但是對於2E而言並非如此,容易的反而困難,困難的反而較容易,年級越高,2E兒的表現反而會越佳。

前面已經提到,2E兒往往資優與學障兩者互補,兩者皆無法得到確診,如何鑑定2E雙重特殊?許多學者認為,2E可以從智力測驗的內在差距得知,得分高的項目表示學生的資賦所在,低分項目表示學生的缺陷所在。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有些從事智力測驗的專業人士並不知道,當強項與弱項出現巨大的內在差異時,即使弱項落入平均值內,此弱項可能就是引起學習障礙的原因。有些專業人士看到弱項數值落入正常範圍,而判定學障並不存在,因此,2E兒的判定不應該與群體平均值相較,應該以內在差距為準。再者,學障會壓低智商總量表,造成IQ低於130,達不到資優班標準,Linda Silverman建議應以強項得分來作為2E兒的IQ,資優班錄取標準應該降低到120。

這也是我們今年夏天鑑定時所遇到的困難,諼諼的處理速度低,但是鑑定者認為,數值雖然低但還是落入正常範圍之內,因而不認為諼諼患有處理速度缺陷。但就實際面來看,處理速度正是造成他的書寫困難的癥結所在。再者,各項得分內在差異大,雖然語文項目全部答對,但IQ總分卻不能被計算出來。

如何判讀內在差異?Linda Silverman建議,以魏氏智力測驗為例,語文量表與作業量表(非語文量表)兩者差異在一個標準差左右,約為15點,或是子項(subtest)最高分項目與最低分項目兩者相差約7點時,內在差異即是顯著,據此,就可以判定此生可能是個2E生。


資料來源:
Linda Silverman, Help for the Hidden Handicapped:
https://www.gifteddevelopment.com/sites/default/files/Help%20for%20the%20Hidden%20Handicapped.pdf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動作缺陷與認知


 
Moria Flaig
4. Dezember 2019



諼諼出生地Tübingen



動作缺陷與認知

在上篇PO文『語言與動作發展』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6.html 中,我介紹了Julia Kastner的研究(注),她主要在探討動作缺陷與語言發展遲緩的共病關係。在認知上,除了語言這個面向之外,Kastner還介紹了近年來的幾項研究,在其他的認知面向上,為讀者提供一個概況,我將這幾項研究成果對應魏氏智力測驗歸納成四個大項目。在此請注意,Kastner並沒有對這四大項目提出具體數據,我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擅自歸類。

注:Julia Kastner, Maike Lipsius, Mascha Hecking, Franz Petermann, Ulrike Petermann, Hermann Mayer und Stephan Springer, Kognitive Leitungsprofile motorisch- und sprachentwicklungsverzögerter Vorschulkinder.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3056984_Kognitive_Leistungsprofile_motorisch-_und_sprachentwicklungsverzogerter_Vorschulkinder

此外,還要注意一點,共病關係指的是,不同的發展障礙同時出現的現象,不同的發展障礙之間並非存在著絕對的因果關係、或是時間先後關係,也不必然同時出現,在有些人身上伴隨出現,有些則不會。也就是說,並非動作不良直接影響了認知,而導致小孩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語言認知障礙也不是會直接阻撓了肢體動作的發育,而是,認知缺陷往往伴隨著動作缺陷而來。身體動作會跟智力有關?那姿態優美的舞蹈家、手指熟練流暢的鋼琴家不就個個聰明絕頂?這和刻板印象中神情木訥、高智商的科學家很不一樣,科學家比較像是機器人,讓機器人跳舞會好看嗎?事情有趣的就在這裡,肢體動作怎麼會與認知有關?大腦發育奇妙之處就在這裡。


諼爸諼媽結婚之地

一、語言(語言理解指數VCI):動作缺陷與語言障礙之間的伴生關係說明了,動作與認知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動作障礙大都與語言障礙同時出現,共病關係大約在40%到90%左右,同時出現的機率非常地高,顯然是,不同的障礙來自於同一個病原:大腦發育異常(F80)。Diamond認為,起因是大腦前額葉皮質與小腦之間的連結有了缺陷。此外,學者還提出了幾個概念來解釋病原,這些概念皆假設了大腦發育異常:

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 (MBD):些微的大腦功能異常
Minimal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MND):些微的神經功能異常
Deficit in Attention, Motor Control and Perception (DAMP):注意力、大小精細動作控制與知覺缺陷
Atypical Brain Dysfunction (ABD):非典型的大腦功能異常

二、視知覺(知覺推理指數PRI):共病關係不僅表現在語言上,Hill還發現,還表現在視知覺缺陷與專注力缺陷之上。在魏氏智力測驗中,以視覺辨識能力為主的幾個測驗項目,像是圖形設計、矩陣推理、圖形概念、符號替代等幾個子項,患有動作缺陷的兒童得分明顯都較低。

此外,動作發展不僅與視知覺相關,還與視覺空間記憶與專注力相關,動作發育遲緩的兒童同時也患有視知覺有缺陷,研究者Tsai、Wilson與Wu發現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在下列幾項測驗中,得分明顯較低:

-視覺區別能力
-視覺空間記憶
-圖形(字形)穩定性
-基本圖形辨認
-圖形(字形)推論

三、專注力(工作記憶指數WMI):Gillberg與Kadesjö還提出了,視知覺缺陷與專注力缺陷的共病比例相當高。Allowway的研究還進一步顯示,動作發展遲緩的兒童空間視覺工作記憶表現明顯不佳。

四、處理速度(處理速度指數PSI):Kastner與Petermann發現,患有動作協調性發展遲緩的小孩,語言、處理速度兩項顯著較低,這些小孩在魏氏智力測驗IV中,語言IQ平均低7.52點,處理速度IQ平均低15.23點。


懷念從前在老城中溜達的時光

從上述幾項研究來看,動作發展障礙往往伴隨著其他的認知缺陷一同出現,獨立出現的動作發展障礙,比較是例外,並非常例。身為家長要注意的是,一旦發現孩子在學習上有障礙時,其他面向的發展也要觀察和注意,不僅是要注意聽說讀寫算等學力,還要注意肢體動作發育與專注力等等。

諼諼的發展障礙鑑定書雖然只是鑑定出書寫障礙,以感覺統合為障礙的成因,排除拼字障礙,閱讀障礙、專注力缺陷與亞斯等其他障礙。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卻觀察到,大腦神經整合不好,不只是影響到書寫能力,各各面向發展都會受到影響,不但字寫得不好、專注力也不好、做事速度緩慢、視知覺的表現也不好。

就視知覺來說,諼諼在中文學習上,對於中文字形辨識與記憶能力相當地差,我想,這大概是源自視覺記憶、圖形辨識能力不佳,而影響到中文的學習。手動仿寫本來就不好,中文字本來就是筆畫繁複、書寫能力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患有動作困難的孩子,手的自動化機制本來就很差,因此,從仿字、習字到自主寫字,一切皆望塵莫及。

專注力在這一年多以來經過職能治療改善不少,心算能力突然快速升高,本來是學障的,現在卻變成興趣,可見工作記憶上有得到某程度的改善。但是,字跡還是一如往常一樣潦草、做事還是溫吞、每天發生的事情一概忘記,處理速度、工作記憶還是不佳啊!

在拼音文字的環境中,雖然孩子的學習困難只表現在書寫字母上,但是其他面向的認知局限還是存在,這篇論文提醒了我去注意視知覺的問題,對應魏氏智力測驗來看,就是知覺推理指數PRI。

西方文獻中對於讀寫障礙的探討重點放在聽覺記憶與聲韻意識發展之上,相較於拼音文字,中文讀寫的學習則偏重視覺記憶、字形辨識與手動運筆的自動化,聲韻意識相對來說較不重要(不是說完全不要緊),因此,西方的研究成果並無法直接應用在解決中文的讀寫困難之上。中文學習要求極佳的視覺記憶、良好的精細動作,這兩方面能力發展若是不好的話,中文識字、習字能力皆會受到影響。我初步推測,中文讀寫困難的研究似乎可以往視知覺這個面向來觀察,在醫療和特教輔導上也應該往這個方向前進,換言之,就是加強上述幾項能力:

-視覺區別能力
-視覺空間記憶
-圖形(字形)穩定性
-基本圖形辨認
-圖形(字形)推論



語言與動作發展


Moria Flaig
2. Dezember 2019



Newcastle (The Entrance) 的塘鵝


語言與動作發展

在上一篇PO文『書寫障礙的成因』中 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3.html,我引述了Linda Silverman的研究,她指出語言與動作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她論點主要集中在:左腦發育異常會造成了動作發育異常,由於語言與動作主要為左腦所控制,因此左腦發育遲緩的兒童,語言與動作發展皆會到影響。我認為,她的論證有點薄弱,沒有經驗研究來佐證,只是以左右腦職能分工來推論,語言中樞左腦發育不良也會影響到動作發育,因此,語言發展與動作發展相關。

本文則援引以Julia Kastner為第一作者的另一篇論文(注),來探討語言障礙與動作發展遲緩之間的關聯性,此篇論文提出經驗數據,可以彌補Silverman論文的不足,要注意的一點是,Kastner的研究並非針對2E兒,而是智力落入正常值的族群(以兩個標準差為準:130>IQ>70)。

注:Julia Kastner, Maike Lipsius, Mascha Hecking, Franz Petermann, Ulrike Petermann, Hermann Mayer und Stephan Springer, Kognitive Leitungsprofile motorisch- und sprachentwicklungsverzögerter Vorschulkinder.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ulia_Jascenoka/publication/273056984_Kognitive_Leistungsprofile_motorisch-_und_sprachentwicklungsverzogerter_Vorschulkinder/links/54fd914c0cf2c3f524251787/Kognitive-Leistungsprofile-motorisch-und-sprachentwicklungsverzoegerter-Vorschulkinder.pdf

以往的研究將動作發展遲緩視為獨立的障礙,並非由大腦神經發育異常所引起的。近年來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發現,獨立出現的動作障礙大多屬於例外,反而與其他發展障礙同時出現的機率非常地高,顯然是不同的障礙來自於同一個病原,於是學者發展出幾個新概念,這些概念皆以大腦發育異常為解釋根據:

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 (MBD):些微的大腦功能異常
Minimal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MND):些微的神經功能異常
Deficit in Attention, Motor Control and Perception (DAMP):注意力、大小精細動作控制與知覺缺陷
Atypical Brain Dysfunction (ABD):非典型的大腦功能異常

語言和動作發展障礙的共病關係大約在40%到90%左右,從這個數據來看,這兩種障礙同時出現的機率非常地高,近年來,學者傾向將兩種發展障礙視為來自於同一種病源(F80)。

有趣的是,如果將患有動作發育障礙的小孩與患有多種發展障礙的小孩一起比較,只有患有動作發展障礙的族群IQ平均約91.6,語文量表(Verbal IQ)與作業量表(Performance IQ)之間內在差異約六點。相較而言,患有多重障礙的族群,語文量表、作業量表、全量表全面降低6點,當兩種障礙同時出現時,各個面向的發展皆受到更大的影響,認知表現全面降低的幅度更大。



在這項研究中,Kastner將患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分成三組,進行魏氏學前智力測驗(WPPSI-III)(注):
1)單獨患有動作發展障礙的兒童
2)單獨患有語言發展障礙的兒童
3)同時患有語言與動作發展障礙的兒童

注:魏氏學前智力測驗(WPPSI-III)一共包含14項測驗項目,以其中七項就能夠得出語文量表、作業量表與總量表。此七項即是:圖形設計、常識、矩陣推理、詞彙、圖畫概念、理解與符號替代,所測量的認知能力分別為:

語文能力:常識、詞彙、理解
作業能力:圖形設計、矩陣推理、圖畫概念
處理速度:符號替代

第一組動作發展障礙:這一組兒童的圖形設計、矩陣推理兩項比起對照組低。意外的是,圖畫概念、符號替代與對照組差異不大,而語文部分的常識、詞彙與語文量表三個數值卻比起對照組低,這七項測驗,都只比對照組得分低1、2點。語文部分的常識、詞彙得分會較低,有可能是因為患有動作發展障礙的小孩長期記憶比較差一點,因此語文認知表現不佳。最後所得數值為:語文量表93、作業量表89.95、全量表90.05。

第二組語言發展障礙:屬於語言量表部分的常識、詞彙、理解三項皆顯著較低,低4到5點,尤其是理解一項最低,但是作業量表部分與對照組卻沒有顯著不同。最後所得數值為:語文量表77.56、作業量表94.09、全量表84.56。

第三組同時患有語言與動作發展障礙:所有的測驗項目、無論是語文量表、作業量表、總量表,全部顯著較低,尤其是理解一項最低。最後所得數值是三組最低的一組:語文量表76.61、作業量表81.63、全量表76.41。



這項研究引人注意的一點是,動作與語言發展兩者互相關聯,尤其是當兩者同時出現時,嚴重地影響到整體的認知發展,比起單獨出現的語言障礙還要更為嚴重。我們若由此研究結果回到上篇PO文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3.html來看Silverman的論文,Silverman認為,語言與手動皆為左腦所控制,2E兒因為理解能力較佳、高階語言能力較好、猜測能力更好,即使聽不清楚(中耳炎)、看不清楚(視知覺缺陷)也能夠由上下文來猜測耳朵所聽的語言,眼睛所看的文字,因此,通常能夠某一程度地克服發展上的語言障礙、閱讀障礙。但是動作障礙,尤其是精細動作無法靠智力來克服,寫字就變成困難重重,比翻山越嶺還要困難。因此,典型患有發展障礙的2E兒展現出一種模式,語言表達、閱讀、拼字、算數上的困難皆能一一克服,動作上的困難卻無法克服,大多患有書寫困難、數數困難,造成學業上的低成就,閱讀能力雖好,但是寫字不是字跡潦草無法辨識,就是速度十分緩慢,數數數不清楚,卻能夠進行高難度的心算。

從魏氏智力測驗來看,通常2E兒的語文智商非常地高,相較而言,重視知覺的作業量表(知覺推理指數PRI)往往得分比語文低,那是因為,非語言智能的作業量表所測驗的項目著重於知覺推理、圖形觀察、視覺空間訊息處理、視動整合能力,患有發展障礙的兒童,通常視知覺表現不佳(請參考下文『動作缺陷與認知』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63.html),視動能力有缺陷,因此得分較低。知覺推理指數低,並不代表2E兒不俱有數理天賦,相反地,他們有可能在數理方面的表現遠遠超過語文方面,雖然智力測驗的數值所呈現的是剛好相反的結果。

我們回到研究結果本身,作者觀察到,第三組到了學齡期很有可能發展成讀寫障礙與數學障礙,如果語言動作發展遲緩的小孩沒有及時得到適當的診療,非常不利於日後發展,入學之後,語言發展遲緩往往轉變成學習障礙、心裡問題。根據研究,在入學時,患有語言發展障礙的小孩,日後發展成讀寫障礙的可能性非常高,讀寫障礙會減緩智能發展,非語言智能也會隨著時間跟著降低,其他的伴生現象就會一一出現,男孩會容易有反抗行為,女孩則過度敏感,日後造成心理與人格偏差。

Kastner與Petermann發現,動作發育缺陷的小孩無論是外在行為、或是內在心理都容易出現問題,動作笨拙不僅影響社交技巧,同時也表現在認知上,視知覺與情緒觀察能力不佳,在社交中常常被誤解。視知覺對於情緒與行為影響甚大,我們不得不重視。因此,在醫療上,作者建議,應該將動作、語言、認知、社交情緒等面向同時進行治療,父母也應該被納入診療範圍之內,並加強親職教育。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書寫障礙的成因


Moria Flaig
28. November 2019



黑森林


書寫障礙的成因

話說諼諼轉學到德國近一年半來,各方面進步很多,數學學習困難逐漸消失了、口吃也消失了、說起德語像個小大人,唯獨書寫困難仍然無法克服。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了書寫困難?下面我簡單地介紹Linda Silverman的研究讓大家做參考(Poor Handwriting:A Major Cause of Underachievement http://www.visualspatial.org/files/poorhand.pdf):

1)難產:多年接觸觀察2E兒之後,Linda Silverman發現到,有很多高智力卻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都曾經在生產時經歷過長時間的陣痛、緊急剖腹、臍帶繞頸、早產以及輸氧急救等等歷程。她的同事Helen McVicar更發現了,分娩中所使用的Pitocin會影響感覺統合發展,一般Pitocin用於引產,容易引起子宮劇烈縮收,因而在生產中傷害到胎兒的大腦。歷經難產而出世的小孩通常左腦發展較弱,因為分娩中缺氧時最直接傷害到的是左腦,不是右腦。此外,男性荷爾蒙分泌過也多會減緩左腦發展速度,缺氧時,胎兒體會分泌大量的男性荷爾蒙,這使得主勢腦從左腦轉移到右腦。

2)嬰兒期的中耳炎:中耳的分泌物若是長時間阻塞耳道,會阻礙耳朵接收高頻率的音源,造成書寫障礙。為何高頻率音源與語言發展、精細動作和書寫能力等發展相關?口語溝通與書寫動作為何會互相影響?Silverman 認為智力高的幼兒由於高階語言的稟賦較好,即使耳朵聽不清,卻能力猜測出聽不清楚的字句。不幸的是,縱使中耳炎沒有直接造成語言表達上的缺陷,卻影響了精細動作的發育,許多患有中耳炎的兒童,雖然在語言發展上沒有顯現出遲緩,但是卻患有書寫障礙。

原因是,高頻率音源為左腦所處理,相對而言,右腦主要是處理低頻率音源。當左腦因為中耳炎而接受較少的高音頻刺激時,刺激缺少,不利左腦發展,左腦正是語言中樞。再者高頻率的刺激有利於循序作業(sequential task)的進行,最高階的循序作業無非是書寫活動,書寫的歷程即是按照筆順寫成字母、再將幾個字母依序放置一起而組成一個單字、一個字一個字放置一起而組成句子、句子變成段落、段落變成文章,一切都必須依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嬰兒期經歷過中耳炎的幼兒,因較少接收到高頻率音源的刺激,這不僅是影響了語言學習,而且容易患有循序障礙(請見『循序障礙』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25.html),而導致書寫困難。

3)主勢腦與書寫文明:為什麼語言發展與書寫動作會互相影響?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地傳承下去,關鍵正在於語言與文字的使用,控制說話的肌肉與手運作的肌肉都在左腦,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因為語言文字使用的需求,左腦遂成為主勢腦,左腦發展不但會影響語言發展,而且會影響手精細動作的發育,這顯然是因為有利於人類書寫文明的發展,因此,左腦的發展有助於主力手的發展,一旦左腦受到傷害(這裡的例子是生產時缺氧),日後書寫動作直接受到影響,大腦發育的模式無非是與人類的書寫文明息息相關。

4)基因遺傳:家族中若有人患讀寫障礙、語言學習障礙、亞斯、專注力缺陷等學習障礙,下一代的小孩患得學習障礙的機率比一般家庭的小孩高。


黑森林中的清泉

上述的四項成因,有幾項正好符合諼諼的狀況,家族近親中的確有幾個人患有讀寫障礙、語言發展遲緩、亞斯等學習障礙。諼諼出生時的確是經歷引產、缺氧、懷孕後期長時間的胎兒生長停滯。比較奇特的是,入學時曾經發生數數障礙,表現出典型的循序作業缺陷,但是日後心算的能力倒是奇佳,我想是因為數學理解能力佳,雖然數數能力雖然不佳,隨著數數循序作業的減少,數學發展越來越出色,這正是典型2E兒發展前後矛盾、發展順序倒置的現象。

至於語言與書寫兩者的發展為何息息相關,Silverman以演化的觀點來解釋,語言與書寫兩者皆為左腦所控制,由於人類文明中語言文字的發展需求,因此控制說話與手動的肌肉的左腦遂成為主勢腦,兩者發展互相影響。Silverman並沒有直接提出經驗研究數據來論證,語言表達能力與手動書寫能力之間的關係,換言之,語言學習障礙,為何直接影響到手寫的發育?這裡主要以中耳發炎,阻礙聽覺,而直接影響語言發展,左腦刺激減少,而影響到精細動作的發育。我曾經閱讀一篇關於學障生的智力研究,以智力測驗收集具體數據,來解釋語言學習障礙與精細動作發展遲緩之間的關係。下一篇PO文,我會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發展性書寫障礙




Moria Flaig
27. November 2019



黑森林傳統服飾



發展性書寫障礙

今年夏天我們去做了學障鑑定,鑑定出諼諼患有神經系統上的感覺統合功能失調  的發展障礙(F82.0,德語:Sensorische Motorische Integration Entwicklungsstörung,英語: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Dysfunction)。特殊教育稱為書寫困難(Dysgraphia),職能治療稱為感覺統合功能失調(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Dysfunction),眼科稱為手眼失調(visual motor impairment),心理學稱為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同時並排除了專注力缺陷、讀寫障礙與亞斯伯格三種病症的可能性。

主要的外顯症狀是大小精細動作發育遲緩、書寫速度緩慢、持筆錯誤、字跡潦草、視知覺缺陷(字形分辨記憶困難)、書寫能力嚴重落後實際年齡。鑑定時的拼字與閱讀測驗都在正常值以上,因此拼字障礙、閱讀障礙的可能性被排除。有可能是高智商讓他克服了語言發展上的阻礙,我在孩子四歲時學習閱讀英語時就觀察到,諼諼能夠即刻從基本的Phonics來解讀所有的英文字,德文閱讀更是在一夕之間學會,大腦自動歸納演繹的能力令人嘆服。但是對於筆畫複雜、無系統可尋的中文,就表現出嚴重的學習障礙了,讓媽媽完全束手無策。

在此,請注意一點,不是所有患有感統失調的兒童都能夠克服讀寫困難,共病讀寫困難患得率相當地高,本文所根據的主要來自Linda Silverman的研究,她以高智商、卻患有書寫障礙的2E兒童為研究對象,因此本文以拼音文字的學習為限,需要高度精細動作的中文學習,我們要額外觀察。

作為E2的研究者,Linda Silverman認為,2E兒童因為抽象語言理解能力(abstract reasoning)較高,在遇到發展障礙時,高智商往往能夠幫助他們克服語言理解上的困難、與拼字閱讀上的阻礙,但是動作發展失調的問題卻無法以高階抽象理解來彌補,因此,有很多2E兒童雖然能夠克服語言表達與拼字困難,但仍然深被書寫所困擾,而造成學業上的低成就(注)。

注:Linda Silverman,Poor Handwriting:A Major Cause of Underachievement。http://www.visualspatial.org/files/poorhand.pdf


Schenkenburg

此外,當初我們的職能治療師曾經為諼諼做注意力測驗,認為患有專注力缺陷的低動型(ADD),經過SPZ(注)鑑定之後,她說,其實專注力的問題並感覺統合功能失調的症狀與專注力缺陷多有雷同之處,但是兩種病症的成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諼諼的外顯症狀只有低動、沒有過動,再加上沒有外顯的讀寫障礙、數學障礙、語言障礙、過動症,因此並沒有被鑑定為專注力缺陷,我猜想一旦鑑定為專注力缺陷,兒科醫生就能夠按照鑑定結果來開藥,德國與英語國家不同,對於藥物治療採取相當保守的態度,除非專注力嚴重影響學業與行為,基本上醫院的政策是不對ADD低動兒進行藥物治療,只給我們開認知治療、職能治療、動作治療的處方。鑑定之後,我和我們的職能治療師溝通,她今後會將治療的重點逐漸轉移到書寫困難之上,以及書寫問題所造成的學業成就低落,並定期進行大小精細動作的評量,克服書寫障礙就成了我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

注:SPZ(Sozialpädiatrisches Zentrum),德國鑑定學習障礙與其他類型身心障礙的醫療機構,通常設置在綜合醫院中的兒童精神科中。SPZ並不直接評估醫療看護級數(Pflegegrad),而是必須由給付養育金(Pfegegeld)的健保公司來評定,確認級數之後,可以按照級數月領看護金。

到目前為止所出現的症狀,像是數學障礙、寫字困難、專注力缺陷、做事溫吞(處理速度緩慢)、健忘症(工作記憶缺陷),隨著孩子的成長與職療的助力,逐漸改善了,雖不能說是孩子的「病」痊癒了,但這些年來我的確可以明顯地觀察到,2E兒大腦的發育的確需要比一般正常兒童還要長的時間,以前是障礙的,現今卻發展得比正常兒童還要更好,數學即是明顯的例子,隨著年級數學課要求的抽象性思考程度越來越高,2E兒會越來越吃香,越能夠一展長才。

雖然孩子一如以往,無法述說學校所發生的事情,統統忘記,寫功課時還是不時地受到干擾而不能專心,這些都是程度上的問題,最後剩下無法克服的、跨越的鴻溝卻是書寫困難。


Schenkenburg

話說數學成績突飛猛進,整個轉變非常戲劇性,諼諼在低小時患有數數障礙,如今四年級一躍躋身於心算天才,心算能力出乎意料地好,可謂異於常人,一直到最近才意外地被我發現,為什麼是意外的發現?原本媽媽對孩子的數學成績期望並不高,孩子若是能夠克服數學學習障礙、駕馭基本的四則運算,媽媽就很滿意了,從來沒有奢望過,孩子會複雜的心算。

然而,戲劇性的是,因為字寫得不好,手不聽使喚,孩子似乎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心算技巧,不必寫也能夠算,一開始是看著算,排斥寫出計算過程,尤其是大數的乘除法,向來都是直接寫答案,計算過程都是空白。現在,更是練就了不必看也能夠算,還直說心算其實很簡單,每個小孩都會心算,他並不知道複雜的心算其實是一種特殊能力,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的,這不僅需要極強專注力和工作記憶,還要主導視覺空間的右腦來配合,左右腦整合不好的小孩,心智操作上能夠克服嗎?我是還沒有研究過心算能力是否與智力相關,但是諼諼所擁有的能力,應該算是很稀有的,連數學天才老爸,都被孩子給打敗,喜愛使用計算機的老媽更是被比下去。難道感覺統合失調在大腦發育較健全之後,就不失調了嗎?

前兩天,孩子一時興起心算5的2次方、3次方、4次方,一直算到5的9次方,讓媽媽大開眼界,本來以為孩子乘法心算的極限是四位數,現在攻破五位數,最後自己還得到了一個「數學公式」,5的n次方,後面那兩個數字一定是25。整個操作過程,全部由他自己心算到5的7次方=78125,只有8次方(390625)和9次方(1953125),因數字太大而寫在紙上,看著數字計算,一個九歲小孩能夠心算五位數乘法應該不簡單了,六位數、七位數也能看著計算,這對於大部份成人來說,也是一件挑戰性相當高的事情。不過令人納悶的是,心算能力這麼好的小孩,魏氏智力測驗中的工作記憶會不好?專注力有缺陷?

難道是,經過一個夏天之後,孩子大腦整合較成熟了,其實不然,孩子正如以往,每天在學校裡面所發生的事情一概忘記,專注力的問題也並非不藥而癒,處理速度還是奇慢,寫字溫吞讓家庭作業成為一種負擔,我想,不是病好了,而是孩子對於數理有極大的學習熱情。最近還研讀起中學畢業考的物理參考書(Abiturphysik),研讀的神情總是那麼地專注,孩子對於有深厚興趣的事情一定不會忘記、也不會閃神不專心,我想,專心是能夠專心,那要看是做什麼事情。

無論孩子患得的是專注力缺陷還是感覺統合失調?去討論這兩種症狀的異同其實無助於解決問題,如今應該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具體的障礙上:書寫困難。以往學業上的問題都逐一得到了解決,算數好了,連口吃也沒有了,唯有寫字,經過一再的練習、每週的職療都沒有得到具體的改善,書寫成為一種障礙、一種痛苦、一種低成就,德文成績很差,拼字雖然沒有困難,但是在德國國語文學習重視文法,孩子討厭德文瑣碎的文法,以前在澳洲時,孩子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做文法,的確這種重文法的語言學習,大大地影響孩子德文成績,我看明年升上中學之後,雙語學程可能無望喲!


Schenkenburg

然而,諼諼智力測驗中,語文部分卻非常的突出,語文智力高,國語文成績卻奇差無比,文法規則老是弄不清楚,字跡潦草到連自己都看不懂,為娘也懶得去看孩子的文章,這到底怎麼一會事?直到最近,孩子豐富的想像力才被爸爸發掘,爸爸閒來無事拿起孩子的作業本來看,天啊!那些看似潦草凌亂扭曲的文字,其實內容富有創意和點子,如果孩子字跡不是這麼地潦草,門面若是好看一些,我想,德文成績就不至於這麼差了。

字跡潦草,德文成績不好,就連只看數字的數學老師也受不了,幾次滿分的數學考卷上,老師總是在得分旁邊寫上一句評語:請在家練習寫數字。媽媽看了之後,不得不感嘆啊:「唉!老師您都不知道哦!孩子能夠寫得出來,就已經是萬幸了!這種症頭無論練習幾遍都沒有用的!」

書寫障礙啊!書寫障礙啊!媽媽小時候得甲上的字跡竟然沒能遺傳給孩子,孩子若是生長在台灣,事態可就嚴重了,讀寫障礙勢必形成,學習會嚴重受到影響,上學註定會是個痛苦,我真不知道該喜該憂?藉助拼字文字字形的簡便,諼諼在學習上所遇到的障礙不大,卻與中文識字緣分不深,在媽媽心中留下不少的遺憾。

現代電腦科技為我們帶來一線希望,手不能寫,可以用鍵盤打字啊!然而,申請使用鍵盤要怎麼申請?就憑著這一紙鑑定書嗎?看來,孩子升上中學以後,媽媽又得奮戰一陣子了。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書寫困難,請讀者們參考下一篇PO文:『書寫障礙的成因』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3.html

2019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心算



Moria Flaig
29. Oktober 2019



花島Mainau:一萬株鬱金香

心算


話說諼諼的學習困難鑑定為感覺統合失調,而非專注力缺陷,我目前所得到的訊息是:感覺統合失調大部份會在神經統合功能發展較健全之後,大部份的症狀會消失。這讓我的心中燃起希望,說不定,孩子大一點後,就會好了。

的確,就寫字與算數這兩項來看,字跡雖然沒有隨著成長而好轉,然而算數能力卻突飛猛進,回想起兩年前孩子計算能力嚴重落後,連一位數加減法都有困難,如今奇蹟出現,居然三位數乘除卻能夠心算,並且挑戰四位數,落差未免太大了吧!

一年多前搬來德時,首先要補救的是九九乘法,澳洲小學直到三年級之後才引入九九乘法,之前所學的都只是乘法觀念而已,並沒有計算,三年級之後引入建構數學的拆解法,並沒有嚴格要求要背九九乘法。在德國則不同,學校也教拆解法,但在二年級就必須要熟練九九乘法,老師會不斷地復習,並且不時地抽問。

諼諼轉到德國後,不會九九乘法,無法直接讀三年級,只好回去讀二年級的最後兩個月,老師說了,所有的同學都會九九乘法,唯有他一個人不會背。升三年級的暑假中,我利用時間讓他熟練九九乘法,升上三年級之後,果然借助九九乘法之力,孩子的數學一下子就飛升上來,並且成為孩子最喜歡的科目,還常常說以後上大學要主修數學、物理與英文三科。

如今升上四年級,我最近有一項大發現,我發現孩子不僅計算能力強,還發現心算能力也特強,向來我想,孩子若是作業能算對,就算萬幸了,怎還奢望他會心算?於是還特別問了:「你們老師有教心算嗎?還是你自己學會心算的?」諼諼則回答說:「心算需要學嗎?不就是跟筆算一樣嗎?」

孩子說得讓媽媽驚訝不已,沒錯!心算不就是根筆算一樣,但是三位數乘除法要心算耶!這可就很難了,總覺得孩子一定得到了什麼祕笈,因為沒有用筆記下數字與步驟,計算過程全部記在腦中,這媽媽我就不會!

我不相信孩子的說法,心算跟筆算一樣,不必另外學,當下試試,看他如何不用紙筆計算,算式全部用口頭問,不寫在紙上,心想:「連我都不會算,我不相信,你這樣會算。」於是測試了下列的幾個算式:

三位數乘法:243*7=?
三位數乘法:385/5=?455/7=?
三位數乘以分數:385*3/5=?936*3/4=?
超難的兩位數乘以兩位數,孩子的確感到困難:37*45=?
但乘以十幾的,孩子卻說一點都不難,馬上心算出來:78*12=?35*13=?
甚至連四位數除法,也能夠心算:1365/5=?1638/3=?




咦!兩年前在澳洲時,老師不是說,他連一位數加減法都不會嗎?時間正好是兩年前,我寫了一篇「超低的數學成績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html,當初憂心如焚,如今事態完全兩樣,或許,感覺統合失調只是男孩女孩發育不同調罷了?男孩患有注意力缺陷、發展障礙、讀寫困難的是女孩的四倍,女孩在校成績比男孩好(Lise Eliot, Wie Verschieden sind Sie?),這無外乎是因為男孩女孩大腦結構不同、賀爾蒙內分泌也不同,比起女孩,男孩子左右腦的之間的聯結低很多,協調性差,學習能力也較差。整體而言,男女發育不同,男孩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在發育上比女孩晚四年,而男孩在空間認知與數學認知則比女孩早四年(注:Lise Eliot, The Trouble with Sex Difference),男性賀爾蒙有助於空間認知發展,但也抑制語言能力發展(Lise Eliot, Was geht da drinnen vor?)。

從諼諼和鄰家女孩兩人之間的差異來看,完全符合Eliot的論點,男孩女孩在認知上的發展,全然不同。他們兩個人年紀一樣大,是同班同學,女孩寫得一手漂亮的字,國語文往往得到最高分,但是在算數學時,就變成另一個人了,邏輯思考亂得令我抓狂,手眼協調是天生的,邏輯思考也是天生的,不同的是性別;反觀,諼諼的認知發展完全倒反過來,字跡潦草得不僅老師看不懂,連他自己都看不懂,我更是懶得去看得懂,德文考試時,拼字全對,卻丟三落四,扣分連連,手眼協調度太差。但是心算能力,沒訓練過,像是與生俱來的,體現出系統性思考的優勢。我想,這也是天生的吧!

仔細比較起來,澳洲數學教學重視具象語言描述、實物美勞與小組溝通合作,不重視系統性的抽象演練,非常適合女孩學習;德國數學教學只重視系統化抽象符號推演,完全不重視語言文字表述,更不會把美勞與數學兩者整合在一起,邏輯推演能力差的孩子學起來非常痛苦,卻適合手眼協調能力差的男孩學習,諼諼就很喜歡德國系統,不喜歡澳洲系統,喜歡純數字計算,不喜歡實物應用。

在諼諼心算的時候,我發現他之所以能夠心算大數,是因為他有驚人的工作記憶,不用筆寫下,也能夠將運算過程中的重要數字記住無誤,我自己則沒有這種能力。然而弔詭的是,先前智力測驗測所得的工作記憶卻很低,造成內在差異太大,無法估計出智商。工作記憶不好的孩子往往不具備心算能力,再者,心算大數,專注力要很強,不是說是工作記憶有缺陷、專注力有缺陷嗎?

或許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大腦神經發育也較健全了,算數困難也會跟著消失,說不定不久以後,書寫困難也會煙消雲散。


發展障礙鑑定



Moria Flaig
29. Oktober 2019





我們去做鑑定了,結果是,諼諼的智商無法估算。

來德已經一年半了,回想兩三年前,我們在澳洲赫然發現,孩子算數與書寫有學習上的困難,歷經學校一連串的測驗,排除智力、讀寫的問題之後,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視覺?聽覺?腦神經?一直懸疑未決。顯然地,校方只能給與適切的輔導與建議,至於教學上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學校並無法提供任何方案,只能就測驗結果來決定孩子是否有資格進入特教輔導。然而,測驗的結果是,諼諼各項測驗數值過高,與特教無緣,不會寫、不會算全靠媽媽一個人去努力。

德國的體制與澳洲完全不同,澳洲採取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特教老師任教於一般學校之中,有特殊需求的學童可以在一般學校中,接受特教老師的額外輔導。德國小學並不採取差異性教學,而是對於患有各種障礙的學童設立各種不同的特殊學校(注),無論是肢體障礙或是心智發展遲緩,都必先走鑑定之路,得到正式的醫學鑑定之後,孩子能夠進入特殊學校。此外,患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兒童,無論是數學障礙、還是讀寫障礙,家長可以向兒童局(Jugendamt)申請專人在家課業輔導,還可以向健保申請養育金(實得部份)與額外的托兒經費(報銷部份)。

感覺上德國政府對患有心身障礙兒童設立了各種福利,但要得到這些福利的門票卻非容易。再加上,2E雙重特殊兒童在德國並不如在美國廣為被研究、討論,只要測驗數值落入正常範圍之內的,就算有學習困難也無法得到特殊輔導。


Europa Park

鑑定程序簡單來說:先看兒科,再由兒科醫生轉診到職能治療,經過職能治療師一段時間的觀察與治療之後,症狀若是長期無法改善的,兒科醫生會轉診到專業醫生與SPZ(Sozialpädiatrisches Zentrum),只有SPZ能夠做鑑定,家長可以和設有SPZ的醫院聯繫,要求做鑑定,所有治療與鑑定的費用都是由醫療保險承擔。

鑑定的過程分成兩次:第一次主要是測EEG與身體檢查,檢查之後,醫生與家長會談,醫生會根據會談筆錄和職能治療師初步的診斷書與其他醫生會診,會診時決定測驗方式。第二次即是測驗,諼諼做的是魏氏智力測驗V、拼字測驗、閱讀測驗;媽媽做的是感覺統合問卷、過動症問卷、自閉症問卷。除了自閉症問卷之外,另外兩項問卷都還要由學校老師填寫郵寄。測驗後,診療師向家長分析測驗數值。大約一個多月之後,報告書會郵寄到家中。

測驗後與診療師商談時,我已經明顯地感受到,院方的政策是對於ADD低動兒並不採取藥物治療,因此並不將低動兒鑑定為專注力缺陷。診療師的觀點是,諼諼本身並沒有外顯的過動行為,加上智力測驗中工作記憶和處理速度兩項都還在正常範圍內,即使存在著巨大的內在差異(工作記憶、處理速度與語言智商相差巨大,因此無法計算出智商),這種案例他們並不鑑定為專注力缺陷。雖然家長、老師和職能治療師皆表示了,孩子有專注力問題,但這個診療師卻說,測驗的所有數值都在正常值之內,何來的缺陷?

我猜想,有可能是因為,一旦院方鑑定為專注力缺陷,兒科就能夠針對鑑定的結果開藥物治療的處方,德國醫界對於藥物治療的態度比較保守,既然諼諼的工作記憶與處理速度都還在正常範圍之內,孩子只是做事情慢而已,需要的是時間而非藥物,因此,對於諼諼的狀況低調處理。再者,若非嚴重的專注力缺陷,學習上固然有困難,但並非無法學習,這個情況不會造成嚴重的學習障礙。診療師最後說了一句話,學業成績雖然差了點,基本上,學校還是畢得了業,不用擔心,顯然,鑑定的方向以小心保守為準則。

一個多月之後,我接到鑑定書,果然專注力缺陷、讀寫障礙、自閉症三種可能性皆被排除,並將症狀鑑定為感覺統合失調的發展障礙(德語:Sensorische Integration Entwicklungsstörung;英語: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處方開的還是職能治療與動作治療。唉!感覺上,問題好像又回到原點,最後得的只不過是一個新的名稱罷了,其實,當初做鑑定的用意,何嘗不是在尋求一個明確的答案嗎?


Europa Park

然而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與專注力缺陷類似,但與專注力缺陷有什麼不同呢?在網路上讀了一些訊息之後,初步所得到的結論是,專注力缺陷大部份是終身性,兒童成長之後,過動的行為雖然消失了,但是認知上的缺陷卻無法得到改善,像是健忘、衝動、缺乏組織能力等等。感覺統合失調則不同,大部份在神經統合功能發展較健全之後,症狀會消失,在諼諼身上最明顯的發展是心算能力突飛猛進,兩年前因計算能力嚴重落後,連一位數加減法都有困難,老師懷疑認知有障礙,送去做智力測驗,如今,三位數乘除法卻能夠心算,智力要短期間突飛猛進是不可能,但是發育成熟度則有可能影響到學習效率(詳情請見下文)。

接到鑑定書之後,我打電話給一個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她在教育局(Schulamt)從事教育心理輔導員的工作,明年轉往國立資優中學,當初我在大學裡認識她時,她做的研究正是資優鑑定,畢業後,在教育局輔導的案例大多是學習障礙、行為障礙。

從諼諼出生到現在,她對諼諼認識算是深入,認為SPZ會將ADD做成這樣鑑定,是有點誇張,教育局並沒有把ADD排除在專注力缺陷之外。她還指明一點,孩子的情況若不嚴重的話,專注力缺陷的鑑定雖然能夠讓孩子在考試時能夠得到一些「優惠」,比如延長考試時間等等,但是對於孩子將來接受職訓、求職、投保等等,多多少少會有負面的影響,這樣的結果反而比較好的。

此外,諼諼已經升上四年級(德國小學只有四年),不久之後就要申請新的學校(德國的中學是用申請的),我目前最關切的無非是選校的問題,許多中學設立有資優班、雙語班、數理班等等,人家要看的則是具體數據,而不是一套解釋。根據友人的說法,即便先前的智力測驗沒有結果,也沒有關係,家長可以根據發展性感覺統合失調的鑑定書,向設有資優班的中學提出個別處理的要求,工作記憶與處理速度應該不會造成進入資優班的阻礙,如果學校的團測不過關,最後還是可以向教育局申請個別處理。以諼諼的狀況,雖然學習上有些困難,但若是能夠進入資優班,還是最好的,我還是要儘量為他爭取才是。至於智力測驗,只有教育局的心理輔導員所做的智力測驗才俱有效力,SPZ的不會被承認。

哎呀!費了這麼大的勁得來的鑑定書,用途並不大,發展障礙雖然拍板定案,但是智力還是得重新測過呀。

注:友人先天耳聾,直到上大學前,一直就讀聾人特殊學校,上下學由計程車接送。鄰近有一個高智商的小孩患有亞斯伯格,去年進入亞斯伯格寄宿學校,寄宿費用由健保補助的養育金支付;另一個友人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讀過動兒特殊學校,幸虧離家不遠,在斯圖加特附近有一個過動兒中學,則是寄宿學校。從事教育心理輔導員的友人明年起工作的國立資優中學,也是寄宿學校。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ADD與學障



Moria Flaig
28. Januar 2019





ADD與學障

正如我一再強調的,ADD不容易被察覺,也不容易被診斷出來,通常要等到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時,父母四處求診,才意外地被發現。ADD兒雖然不像ADHD兒,有外顯行為的困擾,然而,令父母憂心的是卻是外顯的對立面,ADD容易患得內在的心理疾病,像是憂鬱症,而且比起ADHD兒更容易面臨到學習上的困難,容易自信心不足。在這裡我不打算探討心理層面的問題,這篇文章主要是提供因ADD而導致的學障共病(comorbidity)的數據,讓讀者做參考。與學習相關的共病計有:讀寫障礙、算數障礙、語言發展遲緩、大小精細動作障礙等等。(數據來源:Armin Born、Claudia Oehler,Lernen mit ADS-Kinder,p12-13,p124)

患有ADD的兒童,智力表現比一般兒童,IQ平均低10點,雖然邏輯推理能力與對照組沒有明顯的不同。在魏氏兒童智力測驗中,ADD兒在工作記憶和處理速度兩項上表現顯著較差,拉低了IQ,若是ADD兒患有語言發展遲緩或是讀寫障礙,則會影響到語言智商表現,同樣也是會拉低IQ。很多學者討論到,到底是專注力不足影響到IQ測驗的過程,例如:因為不專心,測驗無法順利進行,還是專注力不足造成了認知缺陷而有低IQ的結果?工作記憶與處理速度是否與智力相關?關於學障兒智商測驗的問題,我曾經作文談及,請參閱:『高潛能+低成就』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89.html與『學障資優與智力測驗』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7/10/2e_23.html

ADD兒由於工作記憶損壞,在學習上,工作記憶則直接影響到讀寫能力和算數能力,而導致學習困難。雖然嚴重的程度不一定導致惡性的學習障礙,但是ADD兒同時患有學習障礙的比例也不算低,而且絕大多數的ADD兒面臨到學習困難,據估計約有85%的ADD兒有學習上的困難,比例非常高,不容忽視。隨著學習困難所帶來的信心不足、耐挫折力低,長期的低成就導致厭學、恐學,最後不得不輟學。根據統計,在美國患有注意力不足症的人口中,約有10%-35%無法完成學校教育,中途輟學。

大多數的ADD兒有學習困難,與嚴重的學習障礙相較,擾人的正是這種難以定義、難以評估、處於模糊不清、妾身不明的身份,德語界以Lernschwäche(學習能力薄弱)一詞來表達。雖然並非那種經過教導和努力也難以補救的學習障礙,症狀較輕,尤其是雙重特殊(2E),智商高、測驗數值往往輕易達到天頂(天花板效應),不在話下。但這種孩子通常難以拿到特教的資格,接受特教老師個別輔導,說是有學習障礙,父母只能自己看著辦,不管是花錢請家教、尋求各種治療途徑或是自己花時間額外加強輔導,都是自家的事情,完全得不到公共資源的援助。



但以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專注力不足症與學障之間的確有著難分難解的關係,在教育上所造成的損害,不容小覷,具體數據如下:

1)讀寫障礙:在德國,ADD兒中有8-39%患有閱讀障礙,12-26%患有拼字障礙。若是與ADHD一起計算,其中約有26%的人罹患讀寫障礙(dyslexia)。此外,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小孩,患得讀寫障礙共病的機律是沒有罹患注意力缺陷的小孩的六倍,若是再加上拼字困難的數據,比例會更高。

2)算數障礙:ADD兒中,有12-33%的人患有算數障礙。

3)語言發展遲緩:ADD兒中,約有35%的人語言發展遲緩,10%-45%的人有語言表達困難。

4)大小精細動作障礙:ADD兒中,約有52%的人患有大小精細動作發育遲緩,與ADHD肢體過動的症狀相較,ADD兒童的動作障礙,大多集中在手眼協調與書寫困難之上。

以上各種學習障礙中,諼諼曾經出現的症狀有數學障礙和書寫障礙,但是從一連串的測驗中得知,他的數學認知能力和拼字能力都非常地高,卻有在這兩方面有學習困難,既然不是認知的問題,可見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後來,經過有規律的算術演練,算數困難克服了,目前數學成績不錯,困難算是解除了。然而,精細動作發育遲緩,根據職能師的說法,就長期來看,大概無法改善書寫速度。



經過職能師的診斷,諼諼學習困難來自於工作記憶缺陷和精細動作障礙,所幸,不是某方面的認知能力低落,而是,工作記憶缺陷和精細動作障礙影響到學習,處理速度慢、效率低、容易混淆不清、時好時壞、成績忽高忽低。面對這樣的狀況,身為家長第一個會問的即是:這個算學障嗎?

德國與英語系國家不同,中小學中並不實行「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而是讓特教生進入特殊學校,一般德國小學中並沒有設立特教老師,也沒有安排額外的補救介入課程(台灣所謂的資源班)。小學之後,針對資優與專注力缺陷,設有專門學校。因此,小學中沒有專人來處理你家特殊麻煩的問題,一般家庭只能尋求有健保給付的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三種治療途徑,其他的治療途徑要自費,像是整骨治療(Osteopathy)。至於讀寫算的課業問題,只有程度嚴重達標的,兒童福利局才會請專人輔導。所以我才說,麻煩的往往是這種妾身不明的學習困難。

雖然ADD不必然導致惡性的學障,嚴重影響到學習,像是讀寫障礙(dyslexia),然而ADD要面臨的問題卻是,因為專注力差、記憶力不佳、書寫困難、缺乏組織能力、欠缺優先順序時間感等等,而導致課業上低成就,長期的成績低劣會直接損害到孩子的自我價值、降低學習動力,在心理層面上的影響不容忽視。孩子最小的姑姑就是因為長期低成就,履次輟學,現在診斷是患有憂鬱症。

就學習動機來看,ADD兒有一個很奇特的行為模式,與我們所熟知的ADHD迅速轉移注意目標相左,ADD兒總是心不在焉,啟動機制異常緩慢,大腦神經處理訊息的速度特別慢,做事情老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知何時要開始。媽媽用盡各種方法,無論是獎勵懲罰、威脅利誘、碼表計時、高分貝怒吼都無法改善這種行徑。正如ADHD研究界執牛耳的Barkley所描述的,ADD是一種緩慢的認知風格(sluggish cognitive tempo),不要懷疑,ADD兒的大腦神經線就是特別長,迴路跑得特別慢。ADD兒做功課時典型狀況是,啟動慢、寫字慢、記憶慢、執行慢,沒有緊迫盯人,孩子的牛步不會向前移動。

如何幫助ADD兒童克服學習困難?我認為,重點不是在於孩子在作業本上寫下了什麼?寫得多工整、多漂亮,這不是重點,寫得不好、不對,不打緊,重要的是,孩子在學習時大腦記住吸收了多少?ADD兒最大的敵人是「忘記」,因此,要克服學習困難,首要從記憶力著手,ADD兒不是記不住,而是需要運用一些技巧來幫助記憶,因此我們先要瞭解ADD大腦記憶的模式,再從中找出適合ADD的學習方式,找到有效率的學習技巧,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

關於如何找到適合孩子的學習技巧?這個部分,我會陸陸續續與大家分享,請拭目以待。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高潛能+低成就




Moria Flaig
28. Januar 2018




高潛能+低成就

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在澳洲暑假開始於年終,而非年中,一個學年度結束於年底聖誕節之前,在澳洲歡唱聖誕歌曲的季節也是驪歌響起之時,每到這個時節,離別與歡樂交雜在一起的情緒還挺複雜的。

學年快結束之前,我去了一趟特教老師的辦公室,諼諼這一整年在數學與寫作上,出現了困難,種種測驗顯示,他的智力實為資優,擁有高潛能,但為什麼成績會低落呢?於是,資優老師把他送去特教老師那裡做一些測驗:瑞文式圖形智力測驗,來鑑定邏輯推理能力;拼字年齡和閱讀年齡,來觀察讀寫障礙的程度。

去年一整年,學校總共為諼諼做了七、八種測驗,計有:IQ、Raven's、AGAT、CogAT、PAT、NAPLAN模擬考,加上上述的YARC閱讀年齡與拼字年齡測驗,這些都是標準化的測驗,在電腦資料庫中皆可以轉換成百分位,種類有智力、認知潛能、學力、閱讀理解、拼字等等,可謂非常地全面俱到。

相較於IQ,認知能力測驗CogAT(Cognitive Ability Test)能夠預測學童在學科上的表現,一共包含了語文、數學、空間三項認知能力,在美國廣做為篩選資優教育人選的工具。與學力測驗PAT(Progressive Achievement Test)相較,CogAT測的是潛能,PAT測的則是學力,測試學童一個年度的學習成果,所得百分位與同年級比較,不以同年齡比較。

CogAT顯示,諼諼的數學、空間理解能力非常地好,瑞文氏圖測也非常地高,閱讀與拼字年齡也高達12歲半(測驗時7歲半),然而在這種潛力之下,他的數學和寫作的成績卻令人擔憂。孩子年紀還小,不懂成績單的意義,只明顯地感覺到,努力了,沒有進步,付出心力了,卻沒有收獲。不是不會算、不會寫,而是算不出來、寫不出來,總是有一道隱形的牆擋住他的去路,說不出具體的問題在哪裡?這是2E(twice exceptional)啊!2E兒是萬人中才有幾個,發生率很低,卻落在我家。

在前面的幾篇貼文中,我曾經討論過2E,2E有個奇特之處,有些2E兒沒有外顯障礙,只有內在差異,有讀寫障礙,卻沒有讀寫障礙的事實,說起來非常地矛盾,近來靠著我自己勤讀研究資料,初步得到的理解是,因自動化程度低,2E兒在學習讀寫算等基本技能時,會出現障礙,雖然理解力高,但是具體付諸行動時,卻實現不出來。在發展中,讀寫障礙會嚴重地影響認知發展,能克服的學童,日後能夠改善智能發展,提高IQ得分,無法克服的學童,隨著成長,IQ卻越來越低。以諼諼的狀況來說,他沒有閱讀障礙,能讀能寫,卻常常寫不出來,導致潛能與學業成就兩者相距太遠。(請見近文『矛盾的學障症狀』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2.html

此外,鑑定學障還可以看所謂的內在差異,內在差異有三方面:一、智力測驗中的內在差異,語文與非語文之間的差異,若是內在差異高達12-15點以上(一個標準差),可視為學障。諼諼的非語文智商低於語文智商22點(1.5個標準差),學習非語言方面的技能有障礙;二、認知能力測驗(CogAT)與學力測驗(PAT)之間的差距,若某一科的差異高達1.5個標準差,可視為學障;諼諼數學空間認知能力高,但是數學一科的學力測驗明顯低於CogAT。三、各科成績之間的內在差異,諼諼的學力測驗(PAT)中,數學一科PR73,雖然不是差到不行,但與閱讀差若雲泥,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各科差異,不是與群體比較。

從學校成績和PAT來看,本來預期諼諼的數學認知能力會差語文很多的,意外的是,CogAT的數學和空間兩項居然明顯地高過於語文,更奇怪的是,他的CogAT語文智商卻低於智力測驗的語文智商20點,快達1.5個標準差。資優老師猜測,可能是團測時專注差而受到了影響。此外,各種測驗得分的不穩定、互相矛盾、忽高忽低,也是2E的特徵之一,因此,她將諼諼送去特教老師那裡做瑞文圖測。

學障會壓低智商全量,所以學障兒的智力要以瑞文氏圖形測驗來看,可以排除非母語、雙語、專注力缺陷、讀寫障礙、手眼協調障礙、自閉症、處理速度、工作記憶等因素。測驗的結果非常地高,特教老師說,換算成PR則將近100,怎麼可能?我不知道在她的電腦系統中跳出什麼樣的數值,但我知道自己的兒子有學障,絕不是什麼IQ幾近於頂的那一種。特教老師說,這個孩子有高潛能但同時也有輕微的障礙,高資優兒童常會在某一個領域有缺陷,這個說法與我所讀過的研究很接近,各個領域在發展中相「競爭」的結果,某些能力太突出時,同時也擠掉其他能力的發展空間,稱為不同步發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她還做了讀寫測驗,拼字與閱讀都有算入處理速度,從數值差異來觀察,諼諼的確有輕微的書寫障礙。
瑞文和CogAT合併一起看,諼諼的數學潛能雖然達到資優教育的標準,但下學期的成績單下來了之後,雖然進步了很多,但卻沒有資優的表現,於是我又回頭找資優老師問清楚,看看諼諼是否能夠入選資優數學組。最後討論的結果,她決定,暫時只讓他參加語文組,至於另一組,等他的數學成績穩定下來之後再說,但他還是納入資優系統,老師會在上課時注意他個別的需求的。很典型的澳式「乾坤挪移大法」,媽媽的解譯方式是:諼諼的情況複雜,教學上無法處理,讓他加入只會添大家的麻煩,先觀察後再說。

再看英文部分,PAT成就測驗,分成數學與閱讀兩部分,與同年級比較,並非與同年齡比較,諼諼六歲半時就讀了二年級,年齡偏低。二年級閱讀測驗高,因此能夠繼續參加三年級的閱讀測驗,三年級得分也是達到能夠參加四年級閱讀測驗的程度,因為某種因素而沒舉行(後來才知道資優老師高升,調去行政部門工作)。因此,特教老師做了四年級與五年級的閱讀測驗(YARC),五年級的部分幾乎全對,得分高過於四年級的得分,最後平均得到的閱讀年齡是11歲半,也就是六年級程度;拼字年齡測得12歲半,七年級程度。因為他沒有學過拼字,本來我以為他只會讀不會寫的,所以作文寫不出來,沒想到拼字年齡卻高過於閱讀年齡。

綜合各種測驗來看,不只是出現了明顯的內在差異而已,而且還出現了互相矛盾、忽高忽低的現象,智商的語文部分遠遠高於非語言,而CogAT的得分則完全相反,數學與空間認知意外地高過於語文認知,CogAT的語文實在不應該低於數學與空間,而且還低於IQ的語文20點。此外,拼字年齡高於閱讀年齡也是令人大感意外。

再來看在校成績,下半年諼諼雖然科科皆有進步,最弱的數學和寫作兩項都晉升到中等程度,其他的科目也都有進步,可見學障不是無藥可救,雖然不能根治,經過一番努力還是得到了突破。雖然如此,還是令人十分不放心,尤其是數學,雖然整體所有突破,但還不甚理想,實際結果與上述的各項測驗相去甚遠。再者,寫作有障礙,七歲半以12歲半拼字能力的加持,對寫作毫無幫助。雖然面對這些奇特的現象,我早已經習慣了,然而真正的癥結在哪裡?是學障造成低成就嗎?還是另有其因呢?

學障造成了低成就,不是不會寫、不會算,自動化程度低,造成孩子在實際操作時有了障礙,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父母只能去面對,無法改變學障持久固著的本質。還有其他原因造成算數能力發展受阻,寫作課時腹笥甚窘嗎?是語言轉換有困難嗎?是理解有障礙?還是學校的教法有問題?

就數學而言,之前我曾經懷疑過三語教育會讓數字概念不容易形成,三語之間的頻頻轉換會嚴重地阻礙到數字轉換成語言的歷程,從數數障礙即可見一斑。自從我將觀照點放在學障上之後,我還發現到,澳洲小學的教學方式特別不利於學障兒,此話怎麼說?(請見『建構式數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根據我自己實際參與數學課,對學校的教學狀況有了實地的瞭解之後,學障本身的確造成學習困難:固著性行為造成語言系統轉換困難,英轉中,中轉英,讓他的大腦運作起來不是那麼利索。但根據我自己對孩子的瞭解,除了學障之外,外在的因素還有兩項:班級秩序與教學法。
與傳統的班級概念非常不同的地方是,他們老師允許學生上課時到處閒逛遊走、進進出出、說話討論、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打電動,尤其是班上有幾個小朋友有嚴重的專注力與情緒障礙,老師卻允許這些小朋友不做功課,讓他們上課時打電動,他們就不吵不鬧了嗎?玩iPad就能夠讓他們安靜與專心了嗎?這是解決班級秩序問題的方案嗎?

然而,諼諼是一個敏感的孩子,容易分心晃神,在入學之前,他的專注力非常地好,然而教室裏狀況實在是太多了,他根本無法專心。一個孩子上課時思緒無法集中,是應該以吃藥來控制,還是老師應該更有效地控制班級秩序,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在尊重個體差異之餘,老師對於秩序的維護,是不是也應該以整體為考量?

此外,澳洲小學的數學教學以語文為核心,大幅度地要求使用語言文字來解釋步驟與規則,由於沒有課本,因此要求在簿子上寫下解釋文,純機械式演算非常地少,這與傳統概念中的算數相去甚遠,到底是要會算還是會寫?很少算卻要求要會算,這不是很矛盾嗎?諼諼對這種教學法非常地不適應,感到無所適從,關於這個議題,另外一文有分析,請見:『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簡短而言,澳式數學是一種結合語文、書寫、數字、唱數、遊戲、手動美勞、工具操作的教學法,強調步驟分解、步驟解說、發現規則與實際手動操作的學習方式,怎麼看都是立意不錯的教學法。但以一個家長的身份來說,這樣的教學法對於一個手眼協調有困難的學障兒,操作起來太過繁複,若是這樣的教學無法讓孩子發揮潛能,反而阻礙學習,一個孩子從資優兒變成學障兒,教育單位是否應該考慮改換教學方式呢?學校做了這麼多測驗的目的何在?無非是要以此做為改善教學的參考,使得教學能夠適性,若是有孩子不適應這樣的學習方式,教學法本是要幫助孩子學習的,卻讓孩子迷惘,我想,理論再美好也是枉然的。

不久之後諼諼就要轉去德國了,對於不喜歡改變的諼諼來說,雖然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是一大挑戰,但這也是危機中的轉機。德國中級教育雖然注重小組討論與文本詮釋,但並非在國小就開始實施,在重視討論的傳統之下,小學數學反而比較制式傳統、簡單不囉嗦、以機械式演算為中心,沒有討論式、建構式的教學;寫的訓練通常以聽寫拼字為主,作文開始得較晚,這看似呆板的教育,了無新意,但呆板重複卻是諼諼的強項,只要孩子能夠學習,我不介意傳統制式,教育不一定要翻轉。制式會扼殺理解力?創造力?德國是全世界專利人均最高的國家,從結果來看,制式不見得會扼殺創造力,孩子不見得會因此而無法發揮潛能,相反地,紮實的穩固是發展的前提。

此外,在德國一般小學施行半天制(有些小學也改革成全天制),中午時就放學,學童回家吃午飯,吃完午飯,要寫一些功課(澳洲的功課是一星期份,我們一次寫完),德國人做事講求效率,以最少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學校只俱指導功能,不負責填鴨,日常的讀寫算實在用不到六個半小時來教學,實際操作演練、消化吸收都是讓學童在家完成,而非在學校。

此外,澳洲小學沒有使用教科書,因此,家長無法知道孩子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往往等到事態嚴重到了不能彌補的時候,發現學障來襲,再介入,都已經太遲了。德國小學很傳統,使用課本,家長每日可以很明確地掌握進度與學習內容,就算孩子在學校無法吸收學習,在家還有機會補回來。因此專注力障礙、書寫障礙、記憶力缺陷所帶來的問題可以降到最低點。

至於事情發展是否如我所預測的?這些都是我家爸爸口中的小學,如今難說哦?雖說各國教育中,我對德國的制度最為熟悉,但是對初級教育的認識,還不算深入。每種制度都有它的黑暗面,我相信在德國也有不少,最為眾人所詬病的是因循傳統,被爸爸罵得要死的,像是拉丁文,但我心底卻是超期盼的。最後具體成效如何?讀者們請拭目以待,看我對各國教育體制如何愛恨交加吧!


延伸閱讀:

中文、折紙與職療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html
專注力缺陷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5.html
建構式數學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
系統轉換困難:數字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識字一定要直接
善用閃字卡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跳躍型學習者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專注力缺陷



Moria Flaig
12. Januar 2018




專注力缺陷

最近,網上一位特教老師的觀點引起我的注意,專注力缺陷往往是中文讀寫的隱形殺手,專注力伴隨而來的問題有:注意細節的能力差、空間視覺記憶缺陷、工作記憶缺陷、處理速度慢、執行效率低,這些缺陷都會嚴重地影響到中文讀寫的學習。

專注力缺陷是不是只是發愣晃神而已?是不是只是好動而已?然而有些好動的孩子卻能夠一邊看電視、一邊寫功課,專注於功課的精神完全不會受到外界干擾,有些孩子即便沒有電腦電視音響,外表看起來很安靜、不好動、凡事非常地專心致志,卻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外界一點點小變化都會讓他魂飛天外、精神渙散,諼諼就是這一類型的孩子。因此,我們要從結果來判斷,並非由外在環境,有些孩子就算是在安靜的環境之下,也很容易分心。

從那位特教老師所提供的照片顯示(服藥前後的比對),一個專注力差的孩子書寫國字時往往缺少筆畫,字體結構差,觀察與記憶字形的能力低,從記憶中呼喚提取字形的速度緩慢,從照片上的字跡來比對,諼諼的字體也是這樣,支離破碎,欠缺結構,彷彿孩子天生欠缺審美觀,況且他還在仿寫階段,要他自己寫出,那就更慘了。要求他仿寫五次後憑著記憶寫出,馬上寫是寫得出來,但隔一段時間之後他就寫不出來了,可見手的動作無法進入長期記憶。

長久以來我並沒有想過問題會出在注意力上,因為諼諼是一個做事情非常專注的孩子,無論是玩樂高、研究科學、還是閱讀,他總是專心致志,非常地投入,這樣的孩子怎麼會有專注力的問題?再加上,我們是無螢幕家庭,除了下西洋棋之外,他絕對不會有機會碰到電腦螢幕,關於專注力,我們可是做了最萬全的防範,孩子怎麼反而因此得了注意力缺陷呢?



若從過動這個面向來觀察,他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打從出世起就「很忙」,怎麼說「很忙」呢?他一直忙於自己的事情,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有目標,新生兒期忙於觀察四周,爬行期忙於到處爬行、行走,連睡覺時也在爬。學會獨立行走之後,一屁股坐下來,就決心於「閱讀」,沒書可讀的時候就坐立難安。一個忙於探索這個世界的嬰兒,專注力應該是天生的好。然而,研究卻發現,注意力缺陷正是起於,嬰幼兒的睡眠理應該比成人還要長很多的,到學齡期,一般學童吃過晚飯七八點就就寢,諼諼必須天天耗到十一、二點,出生後就捨不得睡覺,幼兒期甚至精力旺盛到,媽媽說一整夜的故事,寶寶卻完全沒有睡意,整夜都沒有闔上眼,要求我不斷地讀下去,咦!不是說小貝比的專注力只能持續十幾分鐘嗎?怎麼會持續一整夜?故事不是能催眠嗎?沒效啦!他對所有的故事付與高度的關注,無法分心睡覺。雖然日後在行為上表現不像過動兒肢體活動那樣地頻繁旺盛,但是事實上,他的心智活動一直過於旺盛,導致於自我調適與控制的能力欠佳,唉!沒書讀時坐立難安呀。

因此,我們不能只是從外在環境來判斷孩子的注意力缺陷,雖然我們沒有讓孩子接觸螢幕,儘量讓他接觸書本與大自然,若從學障來觀察,專注力的問題就很明顯了。諼諼的書寫能力在自動化上出現了障礙,讓他描摹字母,一描完,馬上寫出來的字,筆順卻完全倒反(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運筆方式),無論描多少次還是如此,可見他的書寫能力無法經由反覆練習來進入自動化的程序,自動化有障礙。這時候,他寫作文時往往要花很久的時間去回想,我們都知道,寫字本身應該是一種反射、不需要思考的動作,然而他寫字時卻要極力回想,連臨摹抄寫也是如此,處理速度低,都在晃神發愣,無法將心中的意思迅速表達出來。

難道這是注意力缺陷的徵兆?最近看了一本書『How to Help Your Dyslexic and Dyspraxic Child』,作者提出了一個點值得我們注意,患有讀寫、運動障礙的孩子注意力往往不佳,因為自動化程度低,因此凡事進行緩慢,本來不需要花費精神的反射動作,他們卻必須比常人花費更多注意力去執行,正常小孩只需要反覆書寫幾次就能夠進入自動化程序,然而,患有書寫困難的小孩並沒有這種能力,自動化程度低,寫字無法隨心所欲,執行任何一個小動作都需要經過思考,結果是本來不需要思考注意的小細節,都需要思考注意,相較於一般人,專注力會比較差。我想,他與過動兒和緩慢兒不同的是,注意力缺陷不是學障的原因,而是學障的結果。他們班有服藥的過動兒,寫字完全沒有自動化的問題,行雲流水,非常流暢漂亮,但是閱讀時則是兩樣,完全無法集中精神。



什麼是專注力缺陷?難道專注力非常高的孩子也會有注意力缺陷嗎?諼諼往往可以專心地讀好幾個小時的書,完全不會分心,還能過目不忘。他七個星期大時(請注意不是七個月大),我們提著嬰兒籃參加家人的洗禮,他全程參與,一整天到半夜都沒闔上眼睛,而且也沒有哭鬧,非常聚精會神地觀察周遭的一切。精神這麼專注的小貝比長大後,在學校卻完全無法專注、無法學習、晃神分心、做白日夢,做功課時靈魂總是雲遊四海,那是因為他一向太專注了,外界所有訊息統統接受,大腦中沒有內建起篩選的機制,統統專注的結果是,在學校那種吵雜的環境中,完、全、無、法、專、心。

入學之後,事情的發展就越來越清楚了,諼諼這樣的孩子跟著好動的e世代一起學習,身處於多元媒體無所不在的教室中,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長久以來我們在家中所培養的專注力徹底地被擊潰,是因為沒看過電視,沒打過預防針所以不俱免疫力嗎?是因為長久以來生長於安靜、專注的環境之中,孩子反而因此不適應吵雜、凌亂、沒有秩序的學校生活嗎?是因為自動化缺陷,即使是孩子本身擁有高度的專注力,自動化缺陷也會耗盡孩子的專注力嗎?是也!非也!

就拿看書這一件事情來說,令人驚訝的是,諼諼走在人來車往的路上也能專心看書,顯然地,他對於有興趣的事物專注力很高,而且有著沈溺、上癮、無法自拔的傾向,相對來說,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專注力就很低了,無論進行多少次的練習都無法進入自動化的程序,是寫字時不專心寫、背九九乘法時不專心背,而無法自動化的?還是對於寫字、背九九乘法完全沒有興趣,而無法自動化?說來起來,這個現象其實很正常,誰家的孩子不是如此呢?對於有興趣的事物付與高度的關注,學習迅速,對於沒有興趣的事物缺乏學習的意願,學習速度緩慢。看起來很正常的現象,不幸的是,但當這種現象呈現兩極化時,就變成學障了。

一個剛出世不久的嬰兒照理說應該好好地睡覺才對,為了觀察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卻沒空睡;讀故事書時,應該只是瀏覽大概內容來得到樂趣 就行了,他卻給予高度的關注,一一地把細節都給背起來了。你說他的專注好還是不好呢?我想,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既好又是不好。就拿他爸爸來說,他在工作時,你跟他說什麼、外界發生什麼事情、就算天崩地裂,他也沒反應,他的專注力不僅是好而已,而是太好了。我想,從這裡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他們父子兩個對於專注力的自我調節控制的能力比起常人來說,是比較太差,該專心時容易受到影響,該「分心」的時候卻無法分心,無法控制自如。

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關鍵在哪裡?我想是在於自動化,需要透過機械式學習的事物,像是書寫、數數、乘法表,卻無法進入自動化的程序,造成寫字的時候常常發愣,想不起來,字無論描多少次,都無法牢記;九九乘法背了很久,還是記不牢。雖然教育界反對機械式學習的聲浪越來越強(請見『建構式數學』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但是很現實的是,就算九九乘法不用背,用累加法一樣也能夠計算,寫國字能夠省掉機械式練習嗎?有人說用電腦打字,打字也要能選字,寫字能力差的孩子,識字能力不見得好。很現實的是,每個小孩子在學習的路上,皆無法躲過機械式的歷程,對一個自動化有困難的學障兒來說,更是如此。不用背九九乘法,累加法要寫很長,寫字本來就非常困難了,累加弼教好嗎?

然而去機械化的教學法終究是治標不治本,要改善專注力只有一方了,讓讀寫計算儘早進入自動化,讓該專心的能夠專心,不需要注意的事情,皆能自動化,這才能夠讓專注力導入正常!



延伸閱讀:

中文、折紙與職療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2/blog-post.html
高潛能+低成就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89.html
孩子為什麼不願識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68.html
建構式數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8/01/blog-post_20.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二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31.html
澳洲小學怎麼教算數?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9/blog-post_30.html
系統轉換困難:數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4.html
系統轉換困難:語言文字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21.html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8.html
跳躍型學習者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0/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