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三語寶寶學英語閱讀:濃縮版

Moria Flaig
September 14, 2014

2020年斯圖加特天文台



我們計劃明年開春回德,為了將孩子的英語冷藏保鮮,我決定趁著七八月暑假時,自己先教孩子英語閱讀。

根據研究,小孩子若學會了某種語言的閱讀,就不會忘記這個語言,並可以利用這個語言,讓學習延續下去。這讓我想起,孩子的爸的教授的兒子,當初一家人帶著兒子在德國做了三年的研究,離德時孩子已經六歲了,而且德文非常地流利,如今這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德文卻在他的大腦中不曾留下任何痕跡。這種人力無法挽回的幼兒失憶症,成了我回德前的焦慮。學習閱讀似乎治療失憶症的有效藥方。

我在網路上找到了一套詳盡又有趣的免費教材,叫「Progressive Phonics」,全部下載到平板電腦上。由於孩子在小班時,就已經學會了字母,我在網路上找到一個教拼音的網站,叫「reading bear」,也是按照Phonics的模式教拼音,由真人示範如何將每個字分析讀音,比如:將cat分解成[c][a][t]。配合著網上教學,開始了我的英語教學實驗。

剛開始的兩個星期進度很緩慢,孩子反抗的情緒也很強烈,看到孩子不願意學,我也心灰意冷,幾乎要完全放棄,心想:「孩子才剛滿四歲,畢竟年紀還小,根本沒有必要那麼小就學閱讀,還是再等兩年吧,等他六歲上了小學,學校老師自然就會教,我何必急在這一時呢?至於英語是否會因為不會閱讀而忘光光,那就很難說了。」

但每天我還是懷著希望,一直堅持下去,不久也發現到,原來是自己用的方法不對。馬上就以長時間教學,本著平常念繪本的熱衷,大約進行一兩個小時。閱讀跟聽故事完全不同,認字對孩子來說是件無聊的事,沒有圖畫精彩,沒有聽故事有趣,孩子根本不習慣看文字,反彈得很厲害,眼睛總是盯著圖,來回憶他剛剛所聽過的,根本沒有在看字,實行了兩個星期,不是很順利,我幾乎要宣告放棄。

後來我讀到一篇輔導閱讀障礙的學童的研究論文,才掌握到要訣,他們訓練閱讀的方法是,速度放慢,讀的時間儘量要短,讓少變多,因為小孩子注意力有限,還無法長時間集中,對於文字容易感到厭倦,進行訓練時時間儘量要縮短,速度放慢,孩子不會感到厭倦,就會有興趣持續下去。孩子有興趣了,閱讀次數可以逐漸增多,於是我和孩子約定每次只有學十五分鐘一點點,孩子對於時間還沒有概念,我就用碼表計時讓他感覺一下什麼叫做十分鐘,讓他感到壓力不是那麼大。

他雖然不是讀的很樂意,但是在我的催促之下,還是乖乖地跟著我讀十五分鐘,每天早中晚三次。這一招果然見效,時間短,但效率高。雖然還是讀得不情不願,但是短短十五分鐘,很快就熬過了。

由於還無法對四歲小孩解釋拼字規則,只能進行閃字卡遊戲,看網上教學,讓孩子自己領悟,音是怎麼拼起來的,並增加趣味與成就感。藉由這個方法,孩子不知不覺地從聽覺學習,慢慢地轉換成視覺學習。大約進行三個星期後,結果顯示,他已經慢慢地理解了拼音原理,會自己讀出一些完全沒有學過的字了,慢慢地也會讀陌生的課文了,不是在背書了。

由於「Progressive Phonics」網站的作者還以字母為主題,製作了三個系列的中篇故事,每一本都是獨立有趣的故事,名稱叫「Alphabetti」。後來我穿插讓孩子練習,他一次就順利地讀完一冊,由於是連貫性的短篇故事,使用的單字也比較少,孩子很容易一口氣讀完一冊,容易有成就感,更因為每冊與下一册存在在某種程度上的連貫性,讓孩子有一直想繼續讀下去的欲望。

我教了一個月之後,他爸爸建議,儘量讓他把課文背起來,由於小孩子有超強記憶力:過耳不忘,這倒是一個好辦法。先把所有的課文朗讀一次給他聽,不要要求他每個字分開拼,讓他習慣將每個字視為一個整體,而非每次先把字拆開再拼起來,將課文背起來後,孩子自然地能夠順暢地將課文讀出來,幾次之後,孩子信以為自己會讀了,自信心增加了,久而久之,就能夠將課文流暢地讀出來了。用這種方法認字,能夠讓閱讀變得又快又流暢。

我小試了讓他背五篇短文,每篇大約35-50字左右,大部份只要念過兩遍,有時候甚至只有一遍,第三遍他就會完全自己全部讀出來,連黑色字體(孩子只需讀紅字,父母讀黑字),也自己會讀出來,黑色字體部分,當然他是靠會背,而非真的會認字。

最終,我覺得綜合拼字法和背誦法兩種教法,對孩子是最理想的,第一種方法能夠善用他的超強記憶力,讓靠著記性去認字,而非把各個音拆開再拼起來。而第二種方法,訓練最基本拼字能力,有助於將來在學習過程中,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保證他有自己不斷地學習新字的能力,否則光靠記性來猜字,將來遇到完全不認識的字,就不會發音,就長期而言,還是必須具備拼字能力。

但他爸說,背誦法只要練習久了,自然而然就會讀了。我想,兩者兼備先試試看,基本的拼字能力還是要有,尤其是孩子才剛剛滿四歲,而非六歲,拼音的觀念還是很薄弱。回想自己剛入小學一年級時,也是經過蠻長的時間後,才理解了拼音原則,就是如何把b和u組合起來,變成「不」。這要全靠孩子自己去理解,大人是無法解釋這個原則,孩子只能跟著拼,跟著讀,久而久之就能夠理解箇中道理了。


Sprachentwicklung eines trilingualen Kindes: Teil 3



Kurz vor dem VPK (4;1) habe ich angefangen, ihm Englisch Lesen beizubringen. Oft mache ich mit ihm ungefähr drei Mal täglich die Übungen von Phonics (10 Minuten) und einen Text ungefähr mit 35-50 Wörtern auswendig lernen. Ich lese ihm ein oder zwei Mal vor und am dritten Mal soll er selber den Text lesen können. Danach probierte er eine kurze Geschichte selbstständig zu lesen, wie z.B. Alphabetti. Ich verwende zwar ein Lehrprogramm von「Progressive Phonics」und nebenbei betone ich das Auswendiglernen, damit man dem Kind die komplizierte englische Phonetik nicht erklären muss, weil er erst vier war und die Regeln noch nicht gut begreifen kann wie ein Erwachsner. 

Mit 4;3 nach zwei und ein halb Monaten konnte er schon einige einfache Bücher lesen (My First I Can Read mit ca. 250 Wörter). Mit 4;4 erreichte er das Niveau (I can read level one, guided reading level I-J mit ca 450 Wörter). Obwohl wir nur die Hälfte des Curriculums von Phonics geschafft haben, schien es so, dass er angefangen hat, selbstständig zu lesen und die unbekannten Regeln durch viele Erfahrungen beim Lesen schon dabei erworben hat, weil ich nicht nur die Lernmaterial sondern auch die normalen Bücher verwendete, damit er mehr Lust und Selbstvertrauen beim Lesen bekommt hat. 

Mit 4;3 hat er angefangen das VPK Programm zu besuchen. Es war sein erster offizieller Unterricht mit Lesen und Schreiben. Nachdem er angefangen hat, die Schule zu besuchen, hat er aufgehört zu stottern, aber er hatte noch ein bißchen Schwierigkeit, besonders wenn er von den Fremden angesprochen wurde. 

Vor den Weihnachtsferien (4;5) hat er geschafft, Bücher selbständig zu lesen. Bevor wir Amerika verlassen haben (4;8), hat er ca 200 englische Bücher selbstständig gelesen. Während der Weihnachtsferien hat er sehr viele englische Hörbücher gehört, wie z.B. 「The Little Princess」,「Heidi」,「The Little House in Big Wood」usw. Sie waren alle keine abgekürzte Versionen. Trotzdem konnte er sehr gut aufnehmen und die Geschichten verstehen. Beim Spielen hat er einige Stellen von den Geschichten auswendig reproduziert. Am Ende Januar 2015 sind wir wegen der neuen Arbeitsstelle in Australien nach Deutschland zurückgezogen. 

Unmittelbar nach der Ankunft hat er angefangen, Deutschlesen zu lernen. Anfangs hatte er noch Schwierigkeit, Deutsch zu sprechen. Dann ließe ich ihn sehr viele Hörspiele hören, bis er einiger Maße auswendig reproduzieren konnte. Nur innerhalb zwei Monaten (4;10) hat er schnell geschafft, deutsche Bücher selbstständig zu lesen. Bevor wir mit dem Deutsch angefangen haben, hat er schon gezeigt, dass er deutsche Wörter von selbst aus lesen konnte. Daran zweigt das Prinzip des Lesens kann unmittelbar in eine andere Sprache übertragen werden, obwohl die phonetische Regeln je nach der Sprache unterschiedlich sind. Fürs Deutsch habe ich die Silbenmethode angewendet. Weil die meisten deutschen Wörter viel zu lang für ein Kind sind, dient die Silbenmethode dazu, wie man die Silben innerhalb eines langen Worts trennt. 

Vor dem Umzug nach Australien fange ich an, dem Kind chinesische Schrift beizubringen (4;11). Angeblich können Kinder sehr schnell 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 lernen, indem sie einige Texte auswendig lernen und dadurch in der Lage sind, einzelne Zeichen von den Texten automatisch zu erkennen. In dieser Weise lernten die Kinder Lesen im alten China. Zur Zeit ist diese Methode von einer Elterninitiative aus wieder in Taiwan und China populär geworden. Die meisten Eltern, die diese Methode bei ihren Kindern anwenden, orientieren sich sehr stark an den chinesischen Klassikern und Lyrik. Da wir Christen sind, nehme ich selbstständig die Bibel als Grundlage und füge zusätzlich bekannte Lyrik noch als Lernmaterial hinzu. Zwei und drei Mal täglich soll er mit mir die Bibel laut lesen, bis er den Text fast auswendig im Kopf behält. Wir fangen mit dem Johannesevangelium an. In ersten drei Monaten soll er nur den Text mit mir laut lesen und noch keine einzelne Schriftzeichen erlernen.

Zur Zeit plane ich, dass Moku nach dem Umzug nach Australien in der neuen Umgebung eine neue Sprache lernen würde. Sehr wahrscheinlich wird sie Italienisch. Ich hoffe, dass er die Möglichkeit hat, in einer italienischen bilingualen Schule eingeschult zu werden. Außerdem möchte ich, daß er Japanisch weiterlernt. Er hat wahrscheinlich die Möglichkeit, eine japanische Samstagsschule zu besuchen. Wir haben auch vor, die japanische Kirche in Sydney regelmäßig zu besuchen. Dann hat er während Wochenende die Möglichkeit, in einer japanischen Umgebung ausgesetzt zu werden. Vor der Einschulung hat er noch 8 Monaten Zeit, die Bibel auswendig zu lernen. Ich hoffe, dass er vor der Einschulung schon so weit schaffen würde, einige chinesischen Zeichen erlernt zu haben. 

Sprachentwicklung eines trilingualen Kindes: Teil 2


Kurze Beschreibung der Entwicklung: 
Mein Sohn Moku ist in Deutschland geboren und hat keine Geschwister. Von der Geburt an spreche ich als Mutter zu ihm nur Mandarin und sein Vater nur Deutsch. Konversation zwischen mir und seinem Vater läuft in Deutsch. Sein Vater versteht Mandarin ziemlich gut, aber wir sprechen miteinander Mandarin nicht. Mein Mann versteht kein Taiwanesisch und ich verstehe Schwäbisch auch nicht. Daher sprechen wir zu dem Kind unsere Dialekte bzw. unsere eigene Erstsprache nicht. Ich bin nicht berufstätig und bleibe bei dem Kind zu Hause. 

Zwischen 1;6 und 1;9 haben wir meine Eltern in Taiwan besucht und mein Sohn wurde drei Monaten lang in Taiwanesisch ausgesetzt, aber ich sprach weiterhin mit ihm nur Mandarin, während des Aufenthalts in Taiwan. Bevor wir Taiwan verlassen haben, hat er nur geschwiegen. Erst nach der Rückkehr nach Deutschland fing er an, sein erstes Wort zu sprechen (1;9). In seinem zweiten Jahr hat er sich sehr für Traktoren interessiert und sein erstes Wort war ein deutsches Wort: Toto (Traktor). Sehr schnell ca mit zwei sprach er viel und zwar in vollständigen Sätzen. Aber wegen vieler Abwesenheit seines Vaters in den ersten Zeiten hat er anfangs viel mehr Chinesisch als Deutsch gesprochen, obwohl er sowohl Deutsch als auch Chinesisch gleich gut verstehen konnte. 

Gleich nach seinem ersten Wort sind wir nach Amerika umgezogen. Moku war 1;10. In den ersten Tagen nach der Ankunft hat er sofort gemerkt, dass die Nachbarskinder eine unbekannte Sprache sprechen. Weil er noch nicht wirklich gesprochen hat, hat er deren Ton imitiert. Wir wollten zuerst unsere beiden Sprachen etablieren und dachten, dass er Englisch sowieso später von der Umgebung lernen würde, dann haben wir weiterhin unsere Strategie (one parent one language) behalten und ihm Englisch gar nicht eingeführt.

In Amerika haben wir gleich mit einer Gemeinde kontaktiert. Durch viele von den Kirchen organisierten Aktivitäten erwarb Moku Englisch. Im ersten Jahr wurde er durchschnittlich ungefähr wöchentlich 10 Stunden in englischer Sprache ausgesetzt. Nach einem halben Jahr konnte er ziemlich gut verstehen. Ungefähr nach 10 Monaten hat er angefangen, Englisch zu sprechen. Erst mit 3;1 besuchte er eine amerikanische Vorschule. Das war eine Ganztagsschule, aber nur zwei Mal in der Woche. 

Wie gesagt, davor konnte Moku Englisch schon gut verstehen. Der Anlass, dass wir ihm zur Vorschule geschickt haben, war, weil er beim Englischsprechen jedoch sehr stark von der deutschen Morphologie beeinflusst wurde. Er reflektierte die englischen Verben und addierte viele typischen deutschen Endungen beim Englischsprechen. Heute macht er manchmal umgekehrt beim Deutschsprechen: Er verwendet englische Wörter und ändert die Akzent bzw. Aussprache beim Deutschsprechen, wie z.B. er ringen statt klingeln sagte. Ungefähr mit 3;6 entwickelte er sich zu einer ausgewogenen Dreisprachigkeit. Dann trennt er seine drei Sprachen grammatisch und morphologisch sauber und präzis.  

Moku interessiert sich sehr für Bücher und hört gerne Geschichten, auch Geschichten in Fremdsprachen, z.B. Japanisch und Französisch. Ungefähr um 3;7 hat er angefangen zu stottern. Sehr stark stotterte er, wenn er Chinesisch spricht, weniger wenn er Deutsch spricht und kaum wenn er Englisch spricht. Ich habe gelesen, dass das Problem mit dem Stottern durch Erwerb einer Fremdsprache aufgehoben werden kann. Dann habe ich mich entschieden, ihm Japanisch beizubringen (3;10). 

Nach drei und vier Monaten konnte er schon ein bißchen Japanisch verstehen und auch selbst einfache Sätze sprechen. Dabei sieht man, dass er selber sehr schnell die grammatischen Regeln vom Japanisch konzipiert hat, ohne dass man ihm die Regeln erklärt, wie z.B. die Negation und Kondition in Japanisch. Manchmal übt er die Regeln selbst beim Spielen. Mit 4;3 fing er das VPK Program (Alphabetisierung vor der Einschulung) an und lernte lesen, dann habe ich Japanisch nachgelassen und wir haben uns aufs Lesen konzentriert. 

Sprachentwicklung eines trilingualen Kindes: Teil 1


Moria Flaig
Mai 14, 2015



Sprachentwicklung eines trilingualen Kindes

Sprachlicher Hintergrund des Kindes: 
Geburtstag: 08.06.2010
Muttersprache der Mutter: Mandarin
Muttersprache des Vaters: Deutsch
Sprache zwischen den Eltern: Deutsch
Sprache der Umgebung: Englisch (Deutsch vor 1;6 und 4;8-5;0)
Sprachen der Mutter (nach der Kompetenz eingeordnet): Mandarin, Deutsch, Englisch, Taiwanesisch, Japanisch, Französisch und Italienisch (nur Leseverständnis)
Sprachen des Vaters (nach der Kompetenz eingeordnet): Deutsch, Englisch, Mandarin, Griechisch, Französisch und ein wenig Japanisch
Erziehungsstrategie: one parent one language

Ausgesetzt in Sprachen:

Aufenthalt in Deutschland: Geburt-1;6
Aufenthalt in Taiwan: 1;6-1;9 (Taiwanesisch wurde nicht reproduziert.)
Aufenthalt in Amerika: 1;10-4;8
Aufenthalt in Deutschland: 4;8-5;0
Aufenthalt in Australien: 5;0-7;0 (???????????)
Teilzeitige Vorschule in Amerika (zweimal in der Woche ganztags): 3;1-4;1
Halbzeitiges VPK (vier Stunden täglich): 4;3-4;8
Japanisch durch Mutter und Video erwerben: 3;10-4;3
Bücher durch die Mutter vorgelesen: Englisch und Chinesisch
Bücher durch den Vater vorgelesen: Deutsch
Ausgesetzt durch Video und Hörspiele: Englisch, Deutsch, Chinesisch und Japanisch

Sprachliche Entwicklung im Überblick: 

Erstes Wort: 1;10 (Toto: Traktor)
Anfang des Sprechens: ca. 2;0
Dominante Sprachen: Mandarin (2;0-3;6), Deutsch (3;6-4;2), Englisch (4;2-4;8), Deutsch (4;8-5;0), Englisch (5;0-????????) 
Stottern: 3;8-4;0 (besonders stark in Mandarin und Bindungswörter in Deutsch)
Aufhören von Stottern: 4;4
Lesenlernen in Englisch (Phonics): 4;1-4;8
Lesenlernen in Deutsch (Silbenmethode): 4;8-5;0
Lesenlernen in Chinesisch (Klassikermethode): 4:11-?????????
Englisches Leseverständnis: My First I Can Read im Umfang ca. 250 Wörtern (4;3) 
I Can Read Level One- Guided Reading Level I-J im Umfang ca. 450 Wörtern (4;4)
Englische Hörbücher von originaler Literatur im Umfang 10 CDs: 4;6
Selbstständig lesen in Englisch: 4;5
Selbstständig lesen in Deutsch: 4;10
Anfang des Lesens der chinesischen Schrift: ??????????? 

Eigenschaften der dreisprachigen Produktion: 

Eine bestimmte Sprache nur zu einer bestimmten Person anwenden (bis jetzt immer)
Glauben daran, dass die Eltern die Sprachen von den anderen gar nicht kennen. (vor 4) 
Glauben daran, dass die Eltern Englisch (Umgebungssprache) gar nicht kennen. (vor 4) 
Selbstgespräch beim Spielen: meistens nur die Umgebungssprachen (in Amerika: Englisch und in Deutschland: Deutsch)
Starkes Interesse an Fremdsprachen: Japanisch und Französisch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三語寶寶的第四國語

Moria Flaig
February 23, 2014


三語寶寶的第四國語:日語

我們來美國之後,經歷一段很長的不明確的時期,因為孩子的爸不是很喜歡這裡的環境,於是反反覆覆地折騰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從來沒有考慮讓兩歲的小孩學英語,兩歲的小孩基本上連話都說不清,如果我們只是一年就離開了,實在沒有必要讓小孩學英語。再加上,我們還在致力於我們自己語言的扎根,當時我們夫妻兩個並沒有將孩子的生命格局往三母語去規劃。是否學習外語嘛!心裏一直有種單純的想法:等孩子大一點,但至少在學齡前,自己想教他學點日語,但是怎麼教,到哪種程度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其實也還沒有任何具體的想法。

一年後,在孩子快三歲時,外子規劃在美國待三年,為孩子語言發展確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沒錯,孩子生命的格局現在可以往三語母語的方向規劃了。當孩子一滿三歲,我們就送他去上全天幼稚園,我自己再加把勁,每天讀些英語繪本給孩子聽,很快地在他三歲半時,他的英語有長足的進步,速度驚人,讓人歎為觀止。

這點成就感激勵了我往下一步想,是否應該早日讓孩子學日語,把握孩子學齡前學習語言最佳敏感期。孩子在英語學習上的成果,讓我印證了學者的研究:小孩在學前多學幾種語言,並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壓力,或是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相反地,目前以他嫻熟的三語轉換能力是有助於外語學習。此外,我也觀察到了,孩子並不是以「學習」為學習,孩子是以生活以遊戲方式來學習,對他來說,學會英文和學會中文和德文是一樣的,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小孩就能夠在環境中將一個語言運用自如。

於是我興起了一個做個實驗的念頭:幫他設計一個互動模式,在非日語的環境之下教授日語,看看他是否能學點日語。我最近實驗進行的結果是,答案是可以的,他可以記住一些簡單的對話和基本的單字,但我們住在美國,沒有日語環境可以每天有一段時間,進行一段無意識的語言浸泡,也沒有人跟他做一些有意義的日語互動,所以我不能以當初他學英語的模式應用在學日語上。

我自己身為母親又牽制在說中文的範疇中,日語不是我的母語,而且也不是我最拿手的外國語,而且更不能因為日語,讓他荒廢中文的學習,所以我絕不能將我們母子之間的日常語言切換成日語。

於是我在網上找到了一些日語繪本,以「福娘童話」所提供的故事最為豐富。並且讓孩子偶爾看一些日語的卡通,我發現卡通Pocoyo很適合用來讓小小孩兒學習外語,完全以大人對小小說話的語氣來鋪陳故事,語言簡潔,故事生動有趣。

於是我拾起多年丟棄不用的日語,為孩子說起日語繪本來。事先當然要準備嘍!離開日本這麼多年之後,日語已經變得非常生疏,要為孩子說日語繪本,能夠時時為孩子營造一個短暫的日語環境,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原來,孩子生下來是來讓父母用功學習的。


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

Moria Flaig
September 16, 2014


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

來美國之後,有時會懷念起孩子爬行學步的那段時光,那時我在冰天雪地中推著嬰兒車,帶著孩子去上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我們來到了德國政府和教會合辦的家庭教育中心,從懷孕到孩子出世,隨著孩子的發展階段,從嬰幼兒期到學齡前兒童,這個中心為孩童設計了一系列的親子課程,按照不同的主題:有生產,有育嬰,有音樂,大小精細動作,說故事,英語等等。

我們一起參加了,爬行學步階段的探索課,音樂課,體能訓練,美勞課,一直上到孩子一歲半離開德國。這種課程類似美國社會中所盛行的playgroup,但是,這些課程不是只是單純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玩遊戲,給一群媽媽聚在一起閒聊的機會,而是透過課程設計,由一個或兩個老師引導父母,觀察孩子的發展,回應孩子的需求,給予某種刺激與教導。來美之後,我一直尋找類似這樣的親子課程,但是最後找到的只有圖書館所舉辦的,每週兩到三次的唱遊和說故事,由於不用報名付費,隨時可以參加,所以參加的人數眾多,無法在互動中,達到真正的親子互動。

今早帶孩子去上幼稚園後,就去上英文會話課,坐在我隔壁的韓國人,太太是訪問學者,跟著來美訪學一年。正如傳言,韓國的孩子果然是全世界最忙碌的孩子,他們的高中生晚上11點才放學,他的孩子今年五歲在美國入學,美國公立學校是早上八點上學,下午三點放學,放學之後他們還是按照「韓國的傳統」,每天把孩子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直到五六點才回家吃晚飯,令人驚歎:好忙碌的童年。

我的孩子今年四歲,每天只是上四小時的幼稚園,下午在家睡懶覺,玩玩具,和媽媽一起讀故事書,學點英文閱讀,沒有益智,沒有開發潛能,沒有開發右腦,沒有學才藝,沒有滿滿的行程,日子每天都是這樣打發。孩子的童年很珍貴,無憂無慮的日子很快如飛而逝,我只是讓他跟著媽媽,很單純地,讀著一本又一本的美麗的繪本。回想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爬階梯,爬木橋,爬鏡子,摸索樂器,唱唱跳跳。孩子的探索與學習,其實也不一定要經過設計才比較「有效果」。

我帶著孩子不時地嘗試一些新的活動,在這些體驗中。自始自終沒有改變的是,讀繪本給孩子聽。藉著親子共讀,我自己重新釐清英文發音系統,在親子共讀中,我發現孩子的潛能,在親子共讀中,看著孩子日益成長,漸漸地,孩子學會讀書了。孩子今年四歲了,我也讀了四年的書給孩子聽了。

來美之後,我還是本著帶孩子去上課的熱忱,既然沒有課可以上,我就帶著孩子去查經。剛開始孩子還不到兩歲,怎麼能坐得住兩三個小時呢?當然不到一會兒就開始哭鬧,覺得無聊,吵著要回家,但漸漸地,奇蹟出現,兩歲半開始,孩子就不哭不鬧了,變得很安靜地坐在媽媽旁邊,一起和媽媽聆聽神的話語。

小小孩兒上學去

Moria Flaig
September 14, 2014


小小孩兒上學去

一大清早天色還朦朧著,就要摸黑起床,對於習慣夜生活的我,早起是一大挑戰。但自從孩子上VPK之後,一切改觀,每天一大早戰勝心中的懶惰蟲,一骨碌起床,搖醒還在睡夢之中的孩子,催促他起床,吃早餐,刷牙洗臉,上廁所,整頓衣冠,穿襪穿鞋,準備出門迎接朝陽上學去,每天程序都要保持一致。

所謂VPK是佛羅里達州政府辦的免費的學前準備班,一般的美國孩童是年滿五歲入學,但州政府為了要提高識字律,在各公立小學和私立幼稚園興辦VPK,讓年滿四歲的幼兒,接受免費的學前預備教育,目標是要讓四歲的兒童俱有識別基本單字與數字能力(並非閱讀能力)。每天早上三個小時,孩子用完午餐後就接回家,一週五日,不用繳任何學費手續費材料費和餐費,完全由州政府承擔費用,對於我們小橋流水人家來說,是最佳的選擇。

回顧孩子的語言教育,身為媽媽的我,一路走來,相當辛苦,由於我們本身已經是中德雙語家庭,還要兼顧美國大環境中所使用的語言:英語。我所考慮的問題並不只有,如何讓孩子的英文能夠不落後同學太多,更只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從小就能三語平衡發展,不是一語獨大,而中文和德文退化成被動性的,能聽不能講,能講不能讀,能讀不能寫。

我必須時時刻刻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保持高度警覺性,什麼時候該補充中文繪本了,什麼時候爸爸的聖經課該加時了,什麼時候學校教育該收斂了,什麼時候該進行在家教育了,在跨國搬家換語言環境時,不僅是要為往後的教育做好準備,更好持續著先前的努力。對此,我沒有特別的祕方,多閱讀網路上媽媽寫的部落格,多吸取別家的經驗,隨著孩子的成長與需求在實驗中進行著。

很多人在美國生活的經驗是,從孩子上幼稚園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變了,孩子慢慢地美語化,漸漸地你的孩子不再說你的母語,漸漸地親子之間的溝通只變成,你講你的中文,他說他的英語,漸漸地他的大腦被英語所攻佔,你的母語不再是他的母語了,你的母語在他的小腦袋中漸漸地退化成,能聽不能說,你用中文問他,他用英文回答,週末的中文學校,逐漸地演變成例行公事,最後變成完全是被父母逼的,並非出於自願,親子之間漸行漸遠,直到成為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孩子成為徹底的「第三文化人」。敬請期待「第三文化人」。

我的孩子,我精心所經營的花園,無論烈日酷寒,日日施肥灌溉,放太少,深怕養份不足,放太多,又深怕窒息而亡。每日勤勤懇懇的耕耘,夏為之遮陽,冬為之禦寒。我想,天下母親呵護孩子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只是所施肥灌溉的養份不同罷了。而我們小橋流水人家,所施肥灌溉的養份其實很單純,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們既非豪門,又非新貴,家中沒有電視網路,也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太多預算給孩子學才藝,遑論另類教育,對於布爾喬亞氣息濃厚的蒙特利梭和福德華,只是以讚賞的心,孩子始終都是在體制內尋求一點點不一樣的教育,這是我和他爸給他的養份。

我們所餵養給孩子的養份,就只是我的母語,他的母語,還有一點我長久以來所鍾愛的日語。方法沒有別的,就只是陪著伴著孩子,用很樸素的方式教導孩子,跟孩子說話,聆聽孩子說話,一起讀書認字,朗誦唐詩宋詞,朗誦聖經,偶爾折紙畫畫,日復一日,每天都是這樣消磨時間。有時牽著孩子的小手,和風搖動著大樹的鬍子,烈日曬著孩子嫩嫩的皮膚,我們遠足,散步,在曠野中,濃鬱綠意中,我們看到了鱷魚和穿山甲,就這樣孩子就認識了佛州特有的野生動物,上了一堂生物課。

所幸,實驗一路做下來,今年孩子四歲了,還保持跟我們說我們的母語,三種語言,原汁原味,並且繼承了父母雙方的背景,中文是濃濃的台灣腔,德文則是濃濃的南德史瓦本腔,英文卻是美南的「吳儂軟語」(佛羅里達州的人喜歡把不張口說話,全部含在嘴巴裏面,和史瓦本南德人很類似)。

這裡必須承認一點的是,我們的孩子比起別的孩子,的確有些先天的優勢,在美國成長,而父母又各自說不同種語言,環境上的優勢,給與我教育一個三語寶寶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美國社會中,有這麼多的移民,很多人都擁有同樣的先天優勢,但每個父母不一定能夠成功地把他們的母語「移教」給下一代。我認為有先天的優勢是不夠的,還要靠父母後天辛勤的經營。惟有後天的培育,父母才能夠將這個先天優勢一路保持下去。有一個笑話是說:「說三種語言的人,是三語人,說兩種語言的,是雙語人,說一種語言的,是美國人。」美國是個大熔爐,問題就是出在「大熔爐」上,這些移民的特殊性,其語言與文化,在大熔爐中,很快地,就消失其中,毫無痕跡。

培育孩子語言能力的這件事情,的確要花費父母相當多的時間心力,而在這個教養外包的時代中,大家都太忙了,花點時間陪孩子,變成一種奢侈。這成了多語教育的困局。三種語言,無論哪一種語言,一切都要靠著父母灌溉經營,一旦有一方停止了澆灌,甚至澆灌的養分太少,美麗的花朵就會逐漸枯萎。我在美國所看到的華人社會,由於中文讀寫過於困難,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成功地將他們的中文母語「移教」給下一代。即使做不到讀寫,有時連培養孩子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是困難重重呢!

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跟孩子說話,聆聽孩子說話,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寶貴的童年在幼稚園消磨而過。把教養孩子的重擔外包給幼稚園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願意說你的母語,這不一定源自於,孩子太早上學,而是源自於,在學校待了太久。一般美國幼稚園開放時間是,從早上七點到傍晚六點,你想想看,孩子一天11個小時都待在學校中,比成人一天工作八小時還長,最後親子關係只剩下:接送吃飯洗澡看電視,然後孩子就上床睡覺了,親子每天在這麼短暫的相處時刻中,或許能夠產生許多優質的對話,但是與一個只上半天班的孩子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們本來一直反對讓孩子在美國上幼稚園,但直到他快三歲時,孩子變得很愛說英語,但是他說的英語是德式英語,德文動詞必須依照人稱變化,他的英語動詞也跟德文一樣,按照人稱變化。遇到這種現象,我們第一個直覺是,讓他去上幼稚園。為了幫助他「糾正」英語,我開始讀英文繪本給他聽,不管孩子聽得懂聽不懂,全部照本宣科,朗讀書中的每個字給他聽。

一開始,孩子上的是一個星期五天全天制的幼稚園,去不到兩個月,就哭著不去,不久之後,我為他到了另一家幼稚園,可以選擇只上一、三、五或二、四兩天,我們決定一星期只去玩兩天。果然他愛上了上學,一星期七天,只有去玩兩天,不會產生厭倦感,不上學在家時,心裏還能夠保持期待上學的心情,而一整天下來,他在英語中足足浸泡了10小時,於是他的英語說得也越來越「正常」,直到三歲半快四歲時,英語能力逐漸超過德文和中文,紅色警示燈再度亮起,深怕失衡的我,於是暑假一到,等六月份的聖經學校一結束,就停掉所有的課,讓他待在家中休息,我也利用這段完整的暑假,開始教他學習英語閱讀。

七月、八月很快地如飛而逝,又到了開學日,果然經過兩個星期的聖經學校的預演示範,成功地讓孩子轉入新的學校讀VPK,開始每天上學的生活。我跟孩子說:「媽媽一早帶你到學校去,然後你留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吃完午飯後,媽媽就會來接你回家,每天只玩一下下,不會留在學校太久。」果然每天只要去學校玩一下子,媽媽就來接了。在孩子的心裡,學校就是和一些小孩子一起遊戲的地方,只要玩一下子,媽媽就來接了,沒有反抗,沒有分離焦慮,一切很順利,每天很開心地迎接朝陽上學去,一切很美好。而英語只有經過一個早上的浸泡,我的母語,他的母語,三者在他小小腦子中相安無事,三國鼎立,得到充足的養分,而能平衡地發展下去。

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孩子在遊戲


Moria Flaig
February 21, 2014


孩子天生喜歡學習,沒有不願意學習的孩子。我們之所以會討厭學習,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厭倦了學習。孩子和大人不同,孩子在學習時,他並不知道他在學習,他認為他是在遊戲。

這是孩子給我最大的啓發,默默常常自己一個人用他自己組合的Lego玩「Fireman Sam」的遊戲,玩的時候說的都是英語,他是在學英語嗎?是的,他是在學英語。他在練習英語嗎?不是,他是在遊戲。而且覺得非常地好玩,享樂在其中。當一個孩子暴露在一個語言中足夠的時日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會喃喃自語說起,爸媽從來沒有教過的語言,我們家的狀況是英語。孩子說得很高興,玩得很愉快,假裝扮演卡通裡面的角色,Fireman Sam。我想這樣的能力,無論中外,舉世皆然,孩子所扮演的角色,是他所崇拜的卡通人物,而這個人物說的是英語。

只大默默一歲的爍爍,他媽媽從中國來到美國當訪問學者一年,爍爍也跟著來美國上幼稚園,當時是三歲。由於默默三歲上幼稚園時,只上了一個多月就休學回家,我當時心裡有點擔憂,於是查經時我和爍爍的媽媽聊到:「你們家爍爍上了一年學,有沒有發生過討厭上學的狀況呀?」他媽媽說,他常常會賴著不去,但是還是持續督促他:「去上學才能多學習,才能多學到點知識。」

我聽了之後嚇一跳,他媽媽對於孩子上幼稚園的態度,截然與我們不同,一本典型升學主義之下的觀念,讓孩子來美國讀幼稚園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去學習。而我卻只跟孩子說,讓他去上幼稚園是讓他去玩的,從來沒有提到學習兩個字。但默默去了以後,發現那裏根本不好玩,根本不願在那裏玩,去上學的理由不成立,於是就不用去了。

我側面觀察,爍爍經過一年全天候的英語浸泡,他英語並沒有說得很流利。反而比起當初他三歲時來到美國時,性格變得焦慮多了,他剛來美國時,給人的印象是樂觀懂事,一臉無憂無慮,經過大約快一年的時間,在聚會時發現這個孩子變得很黏媽媽很怕離開媽媽,分離焦慮這麼會到四歲多的時候才出現呢。

我很慶幸我們的生活環境容許在孩子三歲入園前,有一年多無意識的浸泡時間。我們當初來到美國時,反對讓小小孩去上學,也沒有計劃這麼早就讓孩子接觸英語。在美國只有我能夠教他說中文,只有他爸能夠教他說德文,而卻有那麼多美國人能夠教他說英文,我們堅持,做為父母我們只要做好我們的部分就好了,就是讓孩子先學好我們的母語,我特別擔憂他中文會學得不好,不要到了美國變成只會說英文。所謂單語人是美國人的笑話,不是只是笑話而已,美國社會不重視外語教育。

但經過一年的英語查經,教會的主日學,還有每週兩次的英語課,這些活動他們都有提供Babycare,雖然默默沒有去上幼稚園,但這些活動都讓默默有機會接觸英語。尤其英語查經的弟兄姐妹,特別喜歡我們默默,總是跟他玩,跟他說話,默默天生外向開朗的個性,很快地就掌握了與人互動的技巧。Babycare的姐妹都說,我們要讓他學英文,他完全已經聽得懂了,那時他大約兩歲半。我們認為,讓兩歲半的孩子去上學,實在是太可憐了。我們就說,我們沒有打算讓他學英語。耶路撒冷來的鄰居看到默默老是在大樹下奔跑,耶奇怪!居然有小孩閒閒在家沒有去上幼稚園,他們老是說,我們要讓孩子去上學,他們大概覺得,我們是對奇怪的父母。

奇妙的事情,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了,大約在他快要兩歲時,他突然自言自語玩起說英語的遊戲,而且玩得有聲有色,非常得意高興。但是他喜歡用德語的動詞變化說英語,我突然很警覺地意識到事態嚴重,英語動詞現在式,除了第三人稱單數之外,本來就沒有什麼動詞變化呀,而且還有帶有濃濃的德國腔。我們心想必須改正他的英語,唯一的辦法就是送他去上幼稚園,而且最好是上整天的,全天侯浸泡,應該改得過來。

終於默默在滿三歲時,去上幼稚園了,是全天制的,而且一週五日都浸泡在學校了,一開始每天興致勃勃地去上學,上了一個半月後,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去了,難怪,就連小孩,沒有人願意一天從早到晚只是待在幼稚園裡面玩,就算再好玩,也會厭。後來換了新的學校,我每次總要花一兩個小時陪他留在學校,而且清楚地解釋,這個學校不同,上一天,在家休息一天,上一天,在家休息一天,不必每天去上學。他很接受不必每天去的想法,其實孩子也蠻想在學校跟其他的孩子玩,只是天天玩很膩,有時候也想只是待在家中和媽媽在一起。於是我們找到了一個最好的方案,只有星期一和星期三是上學日。

默默就這樣一直玩,玩中說故事,說故事就是遊戲,從遊戲中,無論是德文還是英文,說得好興奮,好好玩,說的故事都好好笑,在玩當中,孩子充分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技巧,就像磨刀一樣,越來越鋒利,英文也越來越流利了。


語言的切換:孩子是看人說話


Moria Flaig
February 24, 2014




多語寶寶會不會把所有的語言混淆在一起?答案是不會。

我記得,默默剛學會走路時(十個月大),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有一天他就一本正經地坐在地上,拿起書一頁一頁地翻,一個一個指著書中的圖片,我一一地用中文回答,當然我也會一個個地問:「火車在哪裏?大象在哪裏?」看他有沒有正確指出,確認他到底有沒有記得住東西的名稱?一發不可收拾,每天專心一致地指認書中的圖畫,不斷地使用「一陽指神功」,就這樣,默默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

誰說嬰兒翻書是玩書撕書吃書?他好像先前就知道,從書中可以認識這個世界,人生中終究不能避免的事就是讀書,於是從早到晚不停地指書看書,耶!嬰兒不必上學,沒有考試壓力,有一輩子的時間來認識這個世界?幹嘛每天這麼用功呢?但是他天生對於書本有無限的興趣,好像一生下來就明白為什麼讀書的道理。剛好我家旁邊就是學校,在德國通常學校裡面的圖書館,也是市立圖書館的分館,我就大量地借書回家給孩子看。

孩子開始「讀書」不久,我婆婆他Oma來看他,他就翻書指著書中每個圖片,Oma是用德文回答,當然每個回答都跟我說的不一樣,他非常地惱火,猛搖頭,意思是說他Oma說的完全不正確。經過幾次他明白到,我說的和Oma說的是不一樣的,而是和爸爸說的一樣。日後他完全明白,說什麼話是一種種族意識,看膚色而定。

他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看人說話的模式,很難追蹤,因為他很晚才開口說話。但我們搬到美國時,那時他還不到兩歲,卻剛開口說話,我記得,他出門去跟鄰居小孩玩,一看到白人,就開口說德語,但馬上發現別人說的語言和德文不同,回家之後,嘰哩咕嚕地發出奇怪的聲音,語調有點像英語,每次只要一看到鄰居小朋友出來玩,他就喊著這種奇怪的聲音。


而這個奇怪的聲音後來逐漸變成字正腔圓的美式英語。


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


Moria Flaig
September 16, 2014


來美國之後,有時會懷念起孩子爬行學步的那段時光,那時我在冰天雪地中推著嬰兒車,帶著孩子去上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我們來到了德國政府和教會合辦的家庭教育中心,從懷孕到孩子出世,隨著孩子的發展階段,從嬰幼兒期到學齡前兒童,這個中心為孩童設計了一系列的親子課程,按照不同的主題:有生產,有育嬰,有音樂,大小精細動作,說故事,英語等等。

我們一起參加了,爬行學步階段的探索課,音樂課,體能訓練,美勞課,一直上到孩子一歲半離開德國。這種課程類似美國社會中所盛行的playgroup,但是,這些課程不是只是單純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玩遊戲,給一群媽媽聚在一起閒聊的機會,而是透過課程設計,由一個或兩個老師引導父母,觀察孩子的發展,回應孩子的需求,給予某種刺激與教導。來美之後,我一直尋找類似這樣的親子課程,但是最後找到的只有圖書館所舉辦的,每週兩到三次的唱遊和說故事,由於不用報名付費,隨時可以參加,所以參加的人數眾多,無法在互動中,達到真正的親子互動。

今早帶孩子去上幼稚園後,就去上英文會話課,坐在我隔壁的韓國人,太太是訪問學者,跟著來美訪學一年。正如傳言,韓國的孩子果然是全世界最忙碌的孩子,他們的高中生晚上11點才放學,他的孩子今年五歲在美國入學,美國公立學校是早上八點上學,下午三點放學,放學之後他們還是按照「韓國的傳統」,每天把孩子的行程都排得滿滿的,直到五六點才回家吃晚飯,令人驚歎:好忙碌的童年。

我的孩子今年四歲,每天只是上四小時的幼稚園,下午在家睡懶覺,玩玩具,和媽媽一起讀故事書,學點英文閱讀,沒有益智,沒有開發潛能,沒有開發右腦,沒有學才藝,沒有滿滿的行程,日子每天都是這樣打發。孩子的童年很珍貴,無憂無慮的日子很快如飛而逝,我只是讓他跟著媽媽,很單純地,讀著一本又一本的美麗的繪本。回想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爬階梯,爬木橋,爬鏡子,摸索樂器,唱唱跳跳。孩子的探索與學習,其實也不一定要經過設計才比較「有效果」。

我帶著孩子不時地嘗試一些新的活動,在這些體驗中。自始自終沒有改變的是,讀繪本給孩子聽。藉著親子共讀,我自己重新釐清英文發音系統,在親子共讀中,我發現孩子的潛能,在親子共讀中,看著孩子日益成長,漸漸地,孩子學會讀書了。孩子今年四歲了,我也讀了四年的書給孩子聽了。

來美之後,我還是本著帶孩子去上課的熱忱,既然沒有課可以上,我就帶著孩子去查經。剛開始孩子還不到兩歲,怎麼能坐得住兩三個小時呢?當然不到一會兒就開始哭鬧,覺得無聊,吵著要回家,但漸漸地,奇蹟出現,兩歲半開始,孩子就不哭不鬧了,變得很安靜地坐在媽媽旁邊,一起和媽媽聆聽神的話語。


媽媽!我沒學過英文啊


Moria Flaig
February 23, 2014


默默目前三歲半,平時在家都和我說中文,我只安排他一週兩日去上幼稚園,讓他有機會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晚一點爸爸從學校回來,在門打開的那一刻,他頭一轉就嘰哩呱啦地說德文,帶他去教會時,就黏著纏著教會的姐妹,用英文說著自己編的故事。其中的中英德的切換,自然而然,想都不用想,毫不費勁,從小他就生活在這種語言不斷切換的情境,而他學會三種語言,都是一種無意識的學習。

昨天在讀英文繪本給他聽時,他幾乎把所有的句子都背起來,我問他怎麼學會背英文的,他義正辭嚴地對我說:「媽媽!我沒有學過英文呀。」

在他兩歲半的時候,我第一次帶他參加華人教會的校園團契,第一次在國外遇到這麼多華人,大家看到他,你一言我一語地問:「他是美國人嗎?」我說:「他爸爸是德國人。」大家又圍著他問:「寶寶你會說德語嗎?」默默搖搖頭。他從來不會想到,他自己是在說德語還是英語還是中文。當然不會啊!我們小時候開始學說說話時,我們也從來不會跟父母說:「爸爸媽媽請你們教我說中文?」學母語就像學吃飯走路一樣,寶寶怎麼學會的,是爸媽教的嗎?不是,是寶寶自己學會的。

我剛到美國時,帶著我這白人臉孔的學步兒搖搖晃晃地走在路上,無論遇到中國人還是台灣人,他們看看我,然後看看孩子,第一個問題問的是:「這是妳的孩子嗎?他是美國人嗎?」有了經驗之後,我都會先看看對方,並不馬上回答,但他們總是低頭開始跟孩子說英文,我總是要解釋:「他聽不懂英文。」我總是不明白,我明明是他媽,為什麼一般人就認定我的孩子只聽得懂英文?

如今我們來美國也快兩年了,我也念了半年的英文故事書給孩子聽,昨天他卻說:「媽媽,我沒有學過英文。」我對於他的說辭感到非常地驚訝,的確,我從來沒有把他去上幼稚園這件事情說成:讓他去學英語。而是說成:讓他去玩的。我也沒有把讀英文繪本這件事情說成:要加強他的英語聽力,讓他在學前能夠順利適應學校的環境。而只是說:媽媽說故事給你聽。

從他對著鄰居小孩咿咿呀呀地發出怪聲怪調,到現在能夠專心聆聽我讀繪本,算來孩子接觸英語也快兩年了,這明顯的差距,媽媽心裏很清楚,而孩子卻說:「媽媽,我沒有學過英語。」我反問他:「你沒有學過為什麼會說呢?」他搖著大腦一搖一晃地走開了,或許他不明白我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媽咪腦筋有問題,默默會說英語,就像會說中文會說德語一樣理所當然。

的確如此,雖然我們夫妻倆在他開口說英文之前,從來沒有跟他說過半句英文,也堅持不讀英文故事書給他聽,我們家沒有電視,連網路也不是無限上網。在美國只有我能夠教他說中文,只有他爸能夠教他說德文,卻有無數的人可以教他說英文,我們只想保護我們自己的母語,並沒有教他說英文。

而他怎麼會說呢?無可置疑地,孩子的大腦像海綿般地,將周遭的聲音毫不費勁地全部吸收到大腦裡,雖然爸媽沒有教他,但寶寶說:「媽媽!我沒用學過英語啊!」


踏上語言之旅:2

Moria Flaig


此外,我在德國學德文時,對於德國人教導外文的方法,非常讚歎:所謂的啟發式教學。沒有記文法背單字,而德文的文法這麼複雜,單字這麼長,用啟發式教學怎麼學呢?這就是啟發式教學的奧秘了。

在德國學了一年的德文之後,旋接著就到了巴黎的語言學校註冊了三個學期,之後又回到德國正式入大學讀書,一開始所選修的輔系的是羅馬語系,但是因為自己只學了三個學期的法文,相較於德國同學在學校已經學了九年法文,一年半與九年相比,程度與人相差一大截,而且羅馬語系輔修必須選兩種以上羅馬語,還要必修拉丁文,自己上了一個學期之後,在強大的課業壓力之下,只好放棄,改選日本學。

日本學要求必選文言文,太好了,文言文考試對我來說並不難。而且難度非常高的古日文,也因為和中國類似的文化背景,也順利通過了。但自己到畢業前,其實只會讀日文,聽說能力並不好,在那個網路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要學日文不是上網就能學了。要直到多年後,自己有機會到日本生活一年後,才算真正學會了日文。

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地了解到一個原則,如果沒有在地學一個語言,是很難達到突破聽的障礙,說的恐懼。使用外文就是一個腦力激盪的過程,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安逸於一個舒適沒有挑戰的環境,人在一個語言的環境生活久了,大腦就會自動排除新的挑戰,只想安居在熟悉的環境之中。

在我所有學過的語言中,義大利文是我最鍾愛的語言,這源自於自己對於歌劇的熱愛,但是我只在義大利旅行過,沒有在義大利生活過,而且我是在德國學的義大利文。上了完了初級課程之後,中級會話就沒辦法上了,馬上就碰到會話的瓶頸,只能靠自己在家用功加強閱讀能力,不敢面對太費腦筋的會話課。

後來來到英語的環境,似乎有類似的狀況,雖然經過學院紮實的訓練,讀寫能力還算不錯的我,初到佛羅里達州時,大腦馬上意識到,南方腔極具挑戰,懶惰苟且的心態,大腦極不願相信自己聽得懂南方腔(天啊!我老公的史瓦本腔都聽不懂了,為什麼我應該聽得懂南方腔),說實在,一點學習的動力也沒有。後來還是乖乖地帶著孩子去教會上了一年的英語,雖然一個星期只有兩次,每次兩個小時,但兩歲大的默默卻從中學會了英語,而我的大腦終於有一天也相信了,自己聽得懂南方腔了。

從心理上的排斥煎熬,到目前每天能夠有把握地讀英文繪本給孩子聽,其中經歷到蠻多的挑戰,主要是要強迫自己去回憶在學校所學過的英文,是一件非常痛苦的過程。很不辛地,自己的發音嚴重地受到德語和法語的影響,再加上,有很多字已經想不起來它的發音了。自己對發音沒有很大的把握,加上濃濃的德國腔,每天在家都要面臨三種語言的轉換和轉變發音(從德文音轉英文音)的問題,但我還是努力地讀英文繪本給孩子聽,主要不是怕孩子在學校輸了那些美國小孩,更不怕孩子學了媽媽蹩腳的發音,而是要讓孩子喜歡上英文。讀故事書給他聽,我有個大發現,無論媽媽讀什麼故事,讀什麼語言,孩子都聽得津津有味,啊!在孩子的大腦中,語言是沒有「界線」的。請看下一篇:「媽媽我沒有學英文啊」

孩子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每個孩子天生喜歡學習,沒有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孩子的大腦不會偷懶,眼中永遠閃爍著好奇,耳中時時聆聽領受,不管媽媽讀的是什麼文什麼語,孩子的大腦永遠把它當成「母語」來聆聽。而我們之所以會厭倦學習,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壞了我們學習的胃口。我的孩子每天在學習,但是他並不知道他是在學習,他認為他在遊戲,在模仿一切他所聽到的,「話」就是這樣出來的。

踏上語言之旅:1


Moria Flaig
February 21, 2014


從小在升學主義的教育下成長,對於強調競爭,賽跑式的教育非常厭惡:所有的人都跑在同一個跑道上,同一種評比方式,同一個終點,不能離開跑道,沒有自主性,沒有個性,沒有自我。對於這樣非出自於自己的意願的學習,扼殺學習動機的教育,感到非常地厭惡。學習唯一的終極是,跑第一名,不然就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不然就是,不要跑離跑道,輸人不輸陣。我常常在思考為什麼所有的人都非得要擠在同一個跑道上,難道人生的路只有一條嗎?

我們那個時代的英語教育,目的只有一個:考試。學校只教孩子怎麼背文法、記單字、填充、問答、選擇。語言能力既非表達在聽說讀寫上,只是表達在選項。這樣的教育造成我自己非常排斥學英文,老是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完全沒有語言天份的人。大學畢業後,會決定去法國和德國讀書也是因為,自己覺得沒有學英文的天份,說不定去德文,沒有天份這件事就會變好。

現在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學校的生活,以自己當初那種嫌惡語言的態度,任誰也無法相信,到目前為止,我總共學了五種外語: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義大利文,加上母語中文和台語共七種語言。雖然我的義大利文只能限於閱讀能力而已,但這足以讓美國人驚訝不已。再加上學過丁點的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大約能夠讀懂包裝上的西班牙(在佛羅里達州所有的產品包裝和告示牌上都標有西班牙)。
老實說,學校畢業後,對於制式英文教學還是相當討厭,像詛咒一樣跟著我,幾度想加入學習英文的行列,但是都是因為以往考試的夢魘,讓自己裹足不前。不小心搬來美國之後,被環境逼得要復習以前學過的「英文」,注意!這不是學新的語言,只是復習而已,但自己又非常不願意回到過去,去復習那白色恐怖。

那種感覺覺得自己好像回到小時候,回到背單字記文法,準備考試的日子,到現在有時候夢中還會擔心著:自己還有好幾課的英文單字還沒有背,而明天就要期中考了,時間來不及了。這種荒謬無言的恐懼,無論走到哪個國家,始終伴隨著自己,無論自己學了多少語言,這個夢魘似乎永遠無法結束。

如果說對語言沒有熱愛,為什麼要去學這麼多種語言呢?乍聽之下,是種又恨又愛的情結,簡直是自找麻煩。歐洲徹底改變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到了歐洲之後,發現歐洲人學兩三種語言,很稀鬆平常,沒什麼大不了的,而每種語言背後的深層文化,都令人心儀不已。歐洲也改變了我對多元文化的看法,多元文化就是多語言傳統,這就是為什麼義大利北部有德語區,德國北部有丹麥語區,法國東部有德語區,更遑論瑞士,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等等多語國家,在一個國家中,無論這種族群人數多寡,在他們的國家中都會被接納和尊重。我去義大利德語區度假時,發現家家戶戶都懸掛著奧地利國旗,這裡人的德語有著腔調濃烈不易聽懂的方言,但是能感覺得到那裡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傳統文化自豪。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多語家庭的語言組合


Moria Flaig
February 21, 2014

 Constellations:多語家庭的語言組合



斯圖加特一家三明治店

每個多語家庭因各自的家庭狀況不同,就造成了各種不同的語言組合。Constellation這個字是星座的意思,也就是因星星的位置不同,就會構成不同的星座不同的圖像。雙語和多語家庭也是如此,特別在異國婚姻裡,因家庭成員組成不同,或者是因外在環境的不同,造成各個家庭所要面臨的問題和情況也會不同。

因為各家的狀況不同,導致在多語環境之下成長的孩子,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成功地成為雙語人或是多語人,父母的確要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評估利弊,花點心思,才能夠有效地培養出雙語或是多語寶寶,並充分地利用自己所處的雙語或是多語的環境優勢。

要成功地培育出雙語或多語寶寶前提是,父母要把握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父母無論那一方,自己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盡量把每種語言區分開來,最好在小孩面前只使用一種語言,避免與其他語言混合使用,以免造成孩子把所有的語言全部混合在一起的亂局,最終只讓寶寶每種語言只學會了半種:semi-language。

最完美的境界是,讓孩子自始自終相信,你只懂一種語言,讓孩子永遠必須跟你說你的母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最終會發現,其實自己的父母也是雙語人或是多語人,逐漸降低學習你的母語的意願。雖然如此,這點卻在學齡前對小孩的語言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因素,決定了孩子日後會不會繼續跟你說你自己的母語。唯有在學齡前打好基礎,孩子上學後,你的母語才不會被大環境所吞噬淹沒。

有心想教育自己的孩子成為雙語或是多語人的父母,有三種主要模式可以運用:

a)依人而分:父母親每一人各一種語言,保姆又是另一種。
b)依地點而分:大環境和家中環境。
c)依機構而分:家庭和學校。

從這三種模式中,又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狀況:

a)依人而分:one parent one language(一人一語),廣泛運用在異國婚姻之中,父母親各說一種語言,外面環境所使用的是父親或母親的母語,組合成雙語家庭。

例子A:父親說英語,母親說中文,父母溝通時使用英語,居住在美國,母親的語言是弱勢語言。

這種組合所面臨到的問題有:
1)中文很容易在孩子入學之後變成弱勢語言,不僅是因為暴露時間的不足,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學校成為孩子的生活重心,來自同儕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想跟別的小孩不同而排斥使用中文。學齡的孩子不喜歡被同學視為異類,容易傾向於隱藏自己雙語背景,最後變成完全排斥使用中文。特別是父母有一方的語言在所居住的國家中,不被看重,甚至是被歧視。比如,來自拉丁美洲的母親往往經歷到,她的孩子拒絕使用西班牙文,原因是在美國社會中,使用西班牙文常被同儕視為拉美非法移民。同樣地,許多亞裔的小孩在美國社會中,不願被同儕視為亞裔。

2)若是母親在孩子學齡前必須工作的話,孩子語言能力的培養主要在幼稚園中建立起來,這時,孩子暴露在中文的時間就會顯得不足,薄弱的基礎會導致,孩子最後完全排斥使用母親的語言。

3)如果父母親之間溝通時只使用強勢語言(在這個例子中是英文),這時父親的中文程度會關鍵性地影響到孩子將來中文的程度。許多母親在家使用第二語言時,可能會因為父親聽不懂,不願孩子的父親被排擠在外,而母親也會因為要避免翻譯的麻煩,而盡量避免在父親面前,或是其他親友面前使用中文,因而大大減少孩子聽到中文的機會。在有些個案中,父親因為母親和孩子使用第二種語言,深感到自己被排擠,這個父親進而阻止孩子的母親使用她自己的母語和孩子溝通。

改善方案:
1)盡量減少幼稚園的英文暴露時數,加長弱勢語言的暴露時間。

2)若是因為經濟的因素而無法減少幼稚園的時數,要盡量為孩子尋找中文社群,及社交網絡,參與華人社團活動,或是雇用中文保姆來減少幼稚園的時數。

3)父親應該掌握基本的中文,讓母親在孩子面前使用中文自如,減少兩種混合的狀況,讓父母雙方能夠長期地堅持「一人一語」原則,而非因為一方有理解上的困難而放棄。

例子B:父親說中文,母親說英語,父母親溝通使用英語,居住在美國,父親的語言是弱勢語言。

和母親的語言是弱勢語言的不同是,現在父母親角色互換,當父親的語言成為弱勢語言時,要培育雙語寶寶更為辛苦。除了上述的問題會出現之外,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還有:

1)父親往往因為工作的關係而沒有時間與孩子相處,要培養這個弱勢語言變成雪上加霜,這時候父親要多多把握和孩子相處的時機,多多創造最佳的語言互動。默默的爸爸因為工作忙,比起我這個做母親的,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相對少很多,我們為了保證孩子在美國的環境也能夠學好德文,默默的爸爸儘量抽空跟孩子玩,讓自己成為孩子最佳的玩伴,孩子很喜歡跟他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而角色扮演是學習語言最佳的方法。

2)如果父母親雙方都認為雙語教育對孩子很重要,雖然中文不是自己的母語,母親應該主動積極尋求和其他華人的家庭溝通聯繫,常常帶著孩子參加同齡寶寶的遊戲活動,而這個母親卻也容易碰到異文化的衝擊和挑戰,因為她可能會面臨一群對美國社會抱怨不已的移民。

改善方案:
在孩子還年幼時,孩子學習父親的語言的意願,母親對於這個語言的態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母親本身也積極學習參與,會提高孩子學習父親的語言的意願。如果母親的中文程度夠的話,最好夫妻改用父親的語言中文溝通,加強中文輸入的時間。我們家的方式是,我平日在家帶小孩,孩子的爸爸雖然與孩子共處的時間不多,但是我們夫妻在美國只是說德文,儘量增長孩子暴露在德語的時間。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如何教三語寶寶閱讀英文


Yi-fen Flaig
November 23, 2014

如何教三語寶寶閱讀英文:回覆Sam's Mom


其實Sam的狀況不必擔心太多,他只是需要有人幫他加把勁而已。

我也不認為默默領悟力特別強的孩子,但是他的優點是,他是一個凡事認真的孩子。認真的孩子也有很多推脫和藉口,說實話,我開始教的第一個月,每天閃過我腦海中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放棄吧。每天為了逼他認字,把我氣得要死,要讓他坐好靜下來,藉口很多。

但不逼,孩子不會主動要學讀,對一個完全是文盲的人來說,閱讀剛開始是非常枯燥無聊,對於好動的小小孩,更是酷刑。而我也不會像有些媽媽,去找很多教具和教材來引起小孩的興趣,我很保守,就只是每天拿著平板電腦,一個字一個字重複地指著念著,盼著孩子有開竅的一天,希望他字看久了,就看懂了。另一方面又深怕逼得太嚴太緊,他以後變得討厭學習,討厭閱讀,而不逼他嘛,他又不肯學。

直到我看了一些訓練閱讀障礙的小孩的文章,才學到要領,小孩一開始學閱讀,要把握一個原則:「讓少變多」,每次只進行10-15分鐘的練習,每天進行早中晚兩次或三次,等孩子漸漸習慣了文字,對閱讀發生興趣了,再慢慢加長時間。製作閃字卡,玩排列組合的遊戲,上網列印練習題,都只是剛開始實行一陣子,後來我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卻是「背誦」,我讀一遍,他就可以照本宣科全部念出來,讀久了,就會認字了。就是把我給妳看的教材,讓孩子一頁頁地背起來,逐漸地他就有能力把字和音連結起來。

等逐漸上軌道之後,我就以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為主,每天一樣的程序,沒有變太多花樣和把戲,那樣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我固定每天吃完一餐飯,就要他讀一點書,有上學的話,變成早餐之後,晨讀15分鐘,放學回家之後,吃完點心,就要讀一本書,晚上就比較隨性,假日時就集中在早晨讀書讀一個小時左右。每次一樣,不要我每天強迫每次催,他自己每天可以預期,並且主動選擇自己想讀的書。

我介紹給妳的那套教材「Progressive Phonics」,其實我教不到一半,自從他會讀了以後,我就不再使用了,的確小孩子對於制式的教法,是比較沒有興趣,於是我就把注意力轉移到閱讀一系列的讀本,按著出版社設計的程度進行,孩子很喜歡讀故事書,這樣的閱讀反而更有效率,雖然他並沒有把整個Phonics的規則學完整,但沒有關係,在閱讀中,他會不斷地遇到新的規則,他不斷地累積經驗之後,他的大腦自然會整理出規則來。

不用懷疑,小孩的大腦天生就有這個能力,只是我們小時候學英文,是先學規則,再造句,而他們卻先學會說話,然後自己慢慢地領悟出規則。而我介紹給妳的那套教材,的確對於初學者來說,的確是一套很有效的入門教材,缺點是,讀久了小孩會厭煩。不如挑選自己喜歡的故事來得有趣。

我也有下載Aphabetti,他有全部讀完,因為那是三套一系列的故事,很有趣,孩子很喜歡,但是妳最好一開始不要讓Sam讀,要等到他對於26字母很熟悉以後再讀。我是先進行這套教材,中途發現孩子根本學不起來,然後才轉換到Phonics,這一套書讓Joel很感到很挫敗的地方,因為一開始出現的字母是三個最讓人錯亂的字母:b d g。雖然故事寫得很有趣,但是適合年紀大的小孩學,所以還是要先學上一陣子,再讓孩子讀。

此外,關鍵性地改變他對於學習的態度,其實是他在開始上VPK之後,我是在VPK開學前一個半月,開始進行閱讀訓練的,也是最沒有效率和孩子最抗拒的階段。奇蹟出現在他開始上VPK之後,他發現每個人都在學寫字,每天放學回家後,自己對著牆壁上ABC字母,一個人在那裡大聲朗讀,突然對於文字發生很大的興趣。

從此之後,他慢慢地主動要求學習閱讀,不久之後,他漸漸地就會讀內容簡單的書了(pre-level)。進入level one之後,我完全不需要「導讀」了,他自己就會解讀大部份的字,我就放棄phonics的教材,每天只讓他讀從圖書館借回來的書,至少每天讀一本,然後可以集點,每集20張貼紙就可以兌換一個願望,很像台灣的便利超商,目前給他設立的最終目標是集100點,就可以得到他夢想中的聖誕禮物。

我相信孩子是可以訓練的,用一些鼓勵的方法,在短期中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就長期而言,學習還是需要來自自發性的動機,外在的鼓勵和獎勵不應該成為學習誘因,在孩子的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興趣與好奇心最終必須成為追求理想和達成目標的發動機,但沒關係,現階段,他先學會閱讀再說,以後的路,他可以自己去摸索,而閱讀卻是起點。


Children Literature


Yi-fen Flaig
November 4, 2014


I am dreaming of writing stories and becoming an author because I like to read books and the birth of my son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know the amazing wor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boring and frustrating academic world. 

Every day I read a lot of books to my son and enjoy the beauty and wonderful children's imagination. The best thing in these stories is that they give you delight and put you in warm hearted mood as well as encourage you in difficulties and comfort you in sadness. In the wor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you can forget your worry about daily problems and get new inspiration for your life. 

Since summer vacation (2014), I have begun to teach my son phonics. Usually, I borrow plenty of books from library and my son can pick up the most interesting one among the pile of the books. 

Then we read it together word by word and letter by letter. After having finished a book, he gets a sticker. When he obtains a certain amount of stickers,  I will buy a gift in order to encourage him to read more books. Shortly before Christmas 2014 he finished two hundreds books and earned a big gift for Christmas. 

After he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reader, I have been proud of his efforts. Additionally I thank my son for this opportunity to think in a different way and to write in another style. My ambition is to get rid of the critical thinking and transform my writing style into a synthesis: silly and funny with a hint of a critical sense and irony.   

從雙語到多語之路:4

Moria Flaig


我對多語教育的奢望,是從好幾個面向來考量:

a) 我自己從三語教育中得到了成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有花什麼心力,就像孩子說的:「我本來就懂英文呀」。他自己並不認為在學英語,常常說他從來沒有學過,本來就會。在懷孕期間,只想要如何讓孩子在德語強勢語言之下,去保持孩子和老媽說中文的興趣,於是決心在孩子入學前,要打好孩子中文的基礎,對於時下盛行的兒童英語的補習教育非常地排斥,卻沒想到,無心插柳,孩子卻能夠這麼輕鬆愉快地學英語。

b )從孩子身上我學到了,學前的孩子學得語言並非從用功學習中得到的,而是在生活遊戲中順帶得到的,不妨在孩子還沒知道什麼是學習之前,在他不感到有任何學習重擔之前,多讓他接觸其他種語言。

c )三語教育較之於雙語教育,孩子可以從三語中認知到語言文化的多元性,比較不會不會去排斥另一個弱勢語言。三語類似三角關係,難分難捨,雙語的話,弱勢語言容易顯現,一顯現馬上就被排擠掉。所以將來我們搬回德國的話,我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客觀環境的三語性,利用這種三角關係,來讓孩子無從選擇。我目前的考量是,將來讓他上雙語學校,繼續保持這種特有的難分難捨的三角關係。

d)在歐洲外語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法語教育,西班牙語,俄語教育,古典希臘拉丁教育,等等。這些等他將來上學了,自然就有機會接觸到。相較而言,中日文環境比較欠缺,不如在孩子年紀還小時,多多培養他認識別種書寫文字,讓他有浸泡在非歐語的經驗,日語是黏著語系,是「主-受-動」句法,其文法邏輯和歐語系完全不同,學日語可以讓他體驗到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

無論雙語或是多語教育,我從孩子身上觀察到了,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與寶寶的語言學習有直接的相關性,孩子跟我說中文是因為,他與媽媽有種根深蒂固的中文互動模式,而這個模式絕對無法以其他語言進行,而和爸爸又是另一種互動模式,與母親的截然不同,如果模式互換,或是混合一起,他會變得非常錯亂。

場所的不同,他的語言模式也會改變,比如說,孩子認知到外面的世界是英語的世界,在家就只能說中文和德文,但是我們去中文查經班時,他也會碰到說中文的環境,所以不能一概而說,出了家門,都是英語的世界,而是視情境而定。

無論是雙語還是三語甚至多語教育,這是一條漫長遙遠的旅途,必須父母長年累月地堅持下去。若有學校教育幫忙,再好不過了,但在缺乏外在資源的支持之下,只能靠著媽媽自己在家督促,這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剛開始時或許很容易,但要無時無刻堅持下去,就難了。

尤其是孩子到了學習讀寫的階段,想到將來每天要督促孩子寫漢字,就傷腦筋。中文讀寫很困難,當媽媽的要付出非常多心力,而在國外要刻意去創造一個中文讀寫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成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將來孩子的中文讀寫能力,是否能夠達到母語程度,我當母親的只能寄予厚望,無法強求。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填鴨式英語,我的孩子決不能重蹈覆轍。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學習一定要付出努力,但努力不一定會造成痛苦,留下傷痕,全然發自內心的努力,會讓孩子真心真意地想要認識這個世界,請相信我,世間每個小孩都有一顆渴望知識的心,知識絕對能夠真正滿足他們,而非糖果玩具。

從雙語到多語之路:3

Moria Flaig

前言︰我仔細算過,孩子暴露在這三種語言的時間,以百分比來計算:中文時間是35,英語時間是25-30(學校20,教會5),德語時間是25,其餘是我們夫妻說德語的時間。專家建議,要讓一個語言成為真正的母語,在孩子醒時,在這個語言環境必須暴露至少百分之30以上,孩子才有可能成為這個語言主動的使用者,而非只是被動的聆聽者。



從時間看來,德語雖然比較弱勢,但是從質來看,說不定比暴露在中文和英文的情境還優質。原因在於,爸爸是孩子的玩伴,他們兩個互動有比較多角色扮演的遊戲,充滿了幻想和創意,而媽媽管孩子扮黑臉的戲份較重,一點都不好玩,我扮演的正是最欠缺想像和創造力的角色,媽媽寶寶相處時,衝突比較多,默默是個男孩,基本上男孩是不會找媽媽一起玩救火還是警察的遊戲,他一心認定這是屬於男人的工作,雖然爸爸常常出差不在家,但這是他的德語一直能夠保持著最佳狀況的原因。

此外,他德語的能力的培養,不能只靠玩,還得靠他爸爸說聖經漫畫給他聽,還有父子兩個喜歡一起演聖經裏面的情節,像大衛王戰勝巨人歌利亞,亞當和夏娃,亞伯拉罕的僕人為以撒找妻子,約瑟被哥哥們陷害,等等,玩時可以加深印象。

大約在他三歲半時,他對於大部份聖經的人物和故事都已經耳熟能詳了,我們儘量避免使用市面上一些Baby Bible,這些書為了簡潔明瞭,往往大量修改原文。我們用的這套書,叫做「Die Bibel im Bild」,基本上是寫給已經有很好的閱讀能力,快要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看的,大概適合10到12歲之間讀的聖經,也就是深度和詳細度相當夠的漫畫聖經。

漫畫的好處是,在孩子還不識字之前,一旦他熟悉故事內容,他自己就能看圖說話了,他總是一個人捧著這套書坐在沙發上看,還說耶穌的衣服是白色和藍色。同樣的漫畫聖經,我找到了英語版,但他不接受我讀英語版的給他聽,他死心眼地認為,這套聖經是爸爸的話(德語),絕對不能是別種語言。

孩子驚人的學習能力,讓我重新調整他學習語言的步調:從一開始的小心翼翼到目前的大膽向前邁進,漸漸邁進第四語:日語。於是我對孩子教育目標,從雙語變成了三語,又從三語變成了多語。

從雙語到多語之路:2


Moria Flaig

上一個多月的整天班的幼稚園,一週五天,正如同傳聞,非常有效,有的孩子上了這種整天班,就完全放棄母語,因為從早到晚就待在學校,回家之後只剩下吃飯洗澡睡覺。

後來因為默默不適應,加上我們決定搬到城市的另外一區,勢必要換學校,於是我只好幫他辦退學,讓他在家休息一個半月。搬家後,在家附近找到一家新的幼稚園,這個學校有個很吸引孩子的Playground,而且他們有靈活的接送時數,可以選擇只上半天,還是一週兩天或是一週三天。從上次的經驗我學到了,三歲小孩不宜將寶貴的時間全耗在學校中,於是我改變策略,只讓他上週一和週三,繼續堅守全天原則,算下來,也就是一週大約有20小時的浸泡時間(Immersion)。

比較而言,半天班每天只有三小時,加上我們送小孩時常常晚到,而家長接時必須早到,其實是不到三個小時,這三小時,孩子大腦都還未進入狀況,還沒浸泡,就已經要回家了,這樣來給孩子打基礎太薄弱了,所以還是上全天浸泡式的好。

而且我們還要兼顧另兩種母語,不可能為了學英文而放棄了中文和德文,所以默默不能每天去上學,上學的時間不能超過待在家裡的時間。

我自己暗暗和朋友同齡的兒子比較過,他在美國出生,到目前為止沒有離開過美國,和默默同時一起開始上幼稚園,而他只上半天班,每天三小時,一週五天,經過半年之後,據他老師說,他還是聽不懂,於是學校要求父母在家教英語,讓孩子能夠早點進入狀況。一週兩天全天浸泡式的學習的確效果比較好。

為了減少默默適應上的痛苦,在他入學之後,我每天固定讀些英語繪本給他聽,他一開始非常抗拒,情緒波動很大,因為媽媽只能跟他說媽媽的話(中文),絕對不可以跟他說爸爸的話(德文),更不可以說客人的話(英語)。但漸漸地他能夠接受媽媽讀英語繪本給他聽,有時候甚至讀德文也沒關係,但爸爸還是只能說德文故事。

從簡單的故事開始說,不管他接受不接受,我堅持讀英語給他聽,後來我自己發現,孩子並沒有排斥媽媽超破的發音,也沒被這超破的發音影響,而且還會把故事背下來,第一本讓他非常有成就感的故事書是:「Are you my mother?」

後來我就把家中所有的英文繪本全部照著原文讀給他聽,他從來沒有嫌棄過媽媽的台式英語。於是我不再用中文說故事,中間還夾些問題問問他,看看他有沒有聽懂故事內容,有沒有學會新的字彙,文中遇到新的事物還是動物的名稱,看看他有沒有馬上學起來。原則上我是完全不用英語和他交談的,嚴守一人一語的原則:one parent one language。但讀繪本時,他可以接受這種例外。

經過幾個月之後,我發現他能理解內容深度非常高的故事,大約在他三歲半時,已經能夠聽懂小學三年紀的程度的故事了,而小學一二年級程度的書,他大多只聽過兩三次就能夠記誦了。如何知道他能夠記得,就是讀故事給他聽時,利用接龍原則,把還沒念出來的部分,讓他自己說出來,完全符合原文。有時候,他自己也搖頭晃腦地把我讀過的書,照本宣科一字不落地說了出來。

至於他的說話能力,由於我人沒有陪他在幼稚園玩,並不能知道他說英語時,是否能夠應用從書本上來的字彙,但帶主日學的姐妹跟我說,默默會使用艱難深澀的字眼,是一般在他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會用的字眼。我想這種能力大概是來自於,我勤於念書給他聽,他能夠從書中學到比較成熟的字彙。而我們從來不跟他說英語,基本上他從我這裡學到的並非口語,而是書面英文。

搬去美國之後,我就陸續買了很多書給他看,他開始學英語之後,我更是大量地買美國小學的教科書,在網路上可以買到很便宜的舊教材,一本書大約有15個故事,他往往很快地就聽完一本書,就需要再買新的。

他快四歲時,文本的理解程度是,一年級的有點簡單,二年級的剛好,三年級的書,故事大多很長,但他可以掌握故事的大概內容,雖然很難但是聽的興致很高,而三年級以上的教材就太難了,而且主題漸漸脫離了以親子和動物為題材的故事,進入了現實生活的社會,他年紀太小,不能體會大孩子所面臨到的問題,所以興趣缺缺。

此外他特別鍾愛「Bob the Builder 」和 「Fireman Sam」的系列叢書,他聽完之後,馬上角色扮演,把聽過的故事表演出來。

我儘量配合孩子的興趣,多買多讀他喜歡的故事,我們家沒有電視,而且絕對禁止看電視,但有時候我會上網讓他看YouTube的英語卡通,但默默的爸爸一直反對讓孩子養成盯著螢幕的壞習慣,我們家一直無法無限上網,更沒有買智慧型手機。沒有3C媒體的幫忙,一切只好靠媽媽的土法煉鋼,我持續用我的破發音讀故事給孩子聽,並且利用孩子的興趣,來激勵他學習英文。


從雙語到多語之路:1


Moria Flaig
February 20, 2014


默默今年四歲,會流利地說三種語言。跟媽媽說中文,跟爸爸說德文,跟自己說英文,再加上一點點日文。對哪個人說哪種語言,完全不會搞錯。

雖然他快兩歲時才接觸到英語,但他快三歲時就自己在家旁若無人自言自語地說起英語來。在此之前,我們夫妻在家完全沒有教他說英語,我們家是無電視無網路的家庭,他也沒機會從媒體上聽到英語,我們更沒讓他去上幼稚園,很顯然地,孩子的動機完全出於想和外界的人溝通。

我們剛搬到美國時的想法是,想先讓孩子把兩種母語學好,再學第三種語言。此外,默默很晚才開口說話,快兩歲時才開金口說了第一個字:Toto(意思是德文的Tractor)。

在這之前,他完全沒有發出任何像語言的聲音,我們不想加慢孩子學說話的速度。此外,我們還要儘量降低我們家語言的種種複雜性,我們各自不跟孩子說自己的方言,他爸不跟孩子說史瓦本語,只說德語,我也不跟孩子說台語,只說國語,以免孩子把所有的語言都混淆了。

我們實行所謂的「一人一語」(one parent one language)的方式來教孩子:媽媽說中文,爸爸說德語,夫妻溝通是用德語,孩子很清楚地認知到,跟媽媽只能說中文,跟爸爸只能說德文。

相較而言,外子的弟弟娶的是日本太太,他們家則實行「在家說弱勢語言」原則,所有的人都說日語,包括外子的弟弟也說日文,默默的堂弟直樹一直到三歲上幼稚園之前,完全不會說德文,只會聽懂一些,現在快四歲了,聽他爸媽說,他在幼稚園只會說一點點德文。和他沈默寡言的堂弟相較,默默是個多話的孩子。雖然英文只是在出門的時候會聽到,在教會時也偶爾有機會和美國小孩一起玩,就這樣經過了半年後,雖然還沒有自己主動表達,但是教會的姐妹說,他已經聽得懂了。

由於英文都不是我們兩個的母語,我們初到美國時,並沒有打算讓他學英語,只是和外界的人接觸時,他自己和其他人互動時學了英語。大約我們來到美國一年後,也就是他快三歲時,他突然在家開口用英語說故事給自己聽。

一開始我們非常訝異,他居然會自己主動開口說英語,而且還夾雜著一點德文,我們夫妻開始緊張起來,會不會造成日後兩種語言嚴重混淆,顯然地孩子知道英文和德文是近親,所以他自然而然會用德文學英文,但是這會不會變成一種語言障礙呢?想讓他學好一點,讓他的三種語言都能夠說得純正,於是我們決定送他去上幼稚園,這時他剛滿三歲。

How to raise a trilingual child: part 3


Moria Flaig


Literacy 

Actually I disagreed that children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before six. I am from an exam-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and I hate excessive academic learning. I encouraged my son to "read" books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life but I didn't expect that he would learn reading at a very early age. I wanted to give him a stressless and happy childhood. I wish he would acquire academic skills unconsciously like he acquired three languages without any effort and force. 

Unfortunately it is impossible to become literate by listening unconsciously. In our case, triliteracy requires more efforts and drills. Consequently, he should become literate at least in one language and then he would have time to learn Chinese after he enrolls at school. 


I vehemently changed my previous attitude. Especially after my husband has decided to leave America, I wish that my son would keep speaking English and developing his English skill after we move back to Germany. Little children have infant amnesia. I didn't want that my effort to raise a trilingual child becomes in vain. We need to prevent the infant amnesia and garden his English world. 


I don't think, both of us are able to speak English in a natural way. I made some thoughts about how to create an English speaking environment in Germany, e.g. being involved in an American society or church. At last it seems that the only efficient and useful method to maintain his English is literacy. Children who have once learned reading, won't forget the reading skill and are able to use this skill for absorbing knowledge. 

On the other hand I was hesitating because he was four and too young for becoming an efficient reader. I felt depressed and helpless. Finally, I found some research about the method of phonics and a series of ebooks teaching phonics from the internet. Besides, I read some papers to inform how to schedule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ree different languages for a trilingual child.

Most researchers suggest one-year-one-language strategy. Triliteracy should be different than a  simultaneous exposure of listening to three languages. To avoid confusing phonological rul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riliteracy should be successive and not simultaneous. Actually on average a monolingual child needs two years to become an independent reader. My son has three to learn.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most children become fluent readers in second grade. 


Besides, literacy in Chinese takes an extremely longer time than an alphabetic language. In other words, I am supposed to spend six years at least, for drilling him in writing and reading. I don't want to spend six years to make him reading in three languages. Facing these facts, I need an effective schedule and a realistic aim for us. 


My decision is based on three facts: Firstly, it is probably not meaningful for him to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before six, because his writing and drawing skill are far behind his peers. Secondly,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to drill him in English reading at first is the facile access to the English materials. German and Chinese books are not available right now. Thirdly, English and German are relative languages. Once he has learned to read English, it would be very easy to learn German subsequent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he is able to read German a little by himself without any teaching and training, after he has learned to read English. I have spared a lot of time.     

We started the whole program immediately after the final game of World Cup. Germany won World Cup and a highlight is the beginning of a depression. I needed something more challenging than it. 

The beginning required a lot of regulation and routine which I didn't think before. Indeed, it wa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push him forward. We both were frustrated. I had almost given up. In the next month the VPK program began and the school changed his motivation totally. The learning has been accelerated faster and faster. 


At school he experienced that all children are learning writing and reading. This weird idea of reading didn't come from his mother. He gained confidence and experienced a lot of success at learning. Right now his class is still learning the 26 letters while he is already able to read beginner books without difficulty, in a length of ca. 400-500 words. Sometimes, he is able to finish a book in a length of ca. 1600 words. Although he needs still my help and force, he can decode most monosyllable and bisyllable words by himself. 


I made it a rule to read a book everyday. Sometimes he has more fun to read more books. I know, it will take a while before he becomes an independent reader. However, this four months' tension and effort was really worth it. I know, to become a proficient English reader he needs to read English continually. It is a long-term procedure. I didn't finish the job and just began it.



How to raise a trilingual child: part 2


Moria Flaig

Design a multilingual education 

I think, I did something different in his education compared to my Chinese acquaintances whose children became passive bilingual in this English dominant society: Firstly, he didn't attend a preschool before three. We did our best to establish our language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which are the crucial time for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We didn't teach him any English before he has enrolled at preschool. Besides, we are a non TV family and his exposure to English is limited. He learned English merely by picking up from his surrounding. 

Secondly, he attends a part-time program. In other words, he spends longer time at home with his parents than at school with his English peers. Thirdly, I read only Chinese books to him before he turned three. His father tells him stories only in German. In this way, we can ensure that he is exposed to Chinese and German sufficiently, is able to communicate in our proper languages and not in a mixed language. 

Individual trait of linguistic cognition 

Further he possesses a distinctive way to conceive his multi-linguistic world, especially as an infant. Before he turned four, it was astonishing to observe that he believed, I couldn't understand another language than Chinese and my husband than German. Mysteriously he didn't believe that in fact my husband and I communicated only in German to each other. On the contrary, he believed that my husband and I didn't communicated at all. He might perceive this fact because he understood what we were saying, but he didn't realize it.

If we told him we were speaking in German to each other, he insisted not to give up his false belief. He became upset if I spoke German or English to him. Since a half year he has realized that actually both of us are able to understand all of these three languages like he, but he keeps his speaking habits and doesn't use this enlightenment to spare his learning. Like before he continues to learn our languages diligently and insists that we shouldn't speak other languages than our mother tongue to him. 

After he enrolled at preschool, everyday I read English books to him. Curiously he doesn't consider reading as an act that directly addresses to him. On the contrary, he ignores the fact that everyday I read English books and teach English reading to him. His multi-lingual world exists in a distinct way: He supposes that all people speak and understand only one language: his mother Chinese, his father German and the others English. At this age it seems that this fact and his weird belief wouldn't have any conflict to each other and peacefully coexist in his mind. I hope that he would keep believing it for a long time.

An additional language 

From the efficient result of his early trilingual acquisition, I perceived that he might be talented in learning languages. In his education I need to do something special in order to maintain his languages on the one hand and to teach an additional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he turned three and a half, I tried to introduce some Japanese to him. 

At the beginning he resisted that I spoke a strange language to him, and then I used the previous "English model" to teach him Japanese. As mentioned above, he considers that story telling doesn't address him directly. He accepts that I read English books to him, although he doesn't accept that I speak English to him. I used this model to teach him Japanese. I downloaded a lot of Japanese children's books and read them to him. 

After a half year he has really learned some Japanese. He needs Japanese playmates to use what he learned. I tried to find a Japanese playgroup in Tallahassee but I didn't find anyone. Right now we are intensively focusing on English reading and I've already stopped reading Japanese books for a while, but he keeps watching a Japanese cartoon designed for preschoolers. I hope, I will continue the Japanese lesson after we move to Germany and find a Japanese playgroup for him. Recently I am even thinking seriously about if we should enroll him at a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 then he would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at school and it could facilitate Chinese reading. 



How to raise a trilingual child: part 1


Moria Flaig
November 14, 2014


My son is four years old and is trilingual. He masters Chinese, German and English in a natural and balanced way. It means that he doesn't mix the languages,  prefers one strongly or switch from one to another one while speaking. He consistently speaks only one language to a certain person. He speaks Chinese to me, German to my husband and English to the other people. 

He is able to use these three languages in every situation he faces. Although he knows his parents understand all of these three languages, he doesn't choose the most convenient way to speak the language which everyone understands, namely English as franca lingua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ll people.

Model of acquisition of languages 

Although he acquires three languages simultaneously, he began speaking them in three successive stages. Compared to most bilingual children who need to pass over a mixed stage at the first two-three years, he didn't begin speaking all three languages at the same time. Remarkably he began very late to speak his first word and didn't speak any single words until two.

At the beginning he spoke merely Chinese, although he already understood German very well and English a little. At that time as he had fulfilled a good speaking skill in German, he had already mastered a good comprehension in English. His emergent speech in English was at the age of turning three. Unfortunately, at the beginning he overused the German grammar for making English sentences e.g. using the German conjugation in English sentences: "you canst, you playst, he springt, he sayt etc." It sounded like the language in the Bible. This phenomenon didn't happen at his previous transitional stage from Chinese to German and he distinguished both languages perfectly. It is probably because he perceived English and German are relative languages. Their similarity apparently confused him at the emergent time of using English.


Often he used German words by changing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for speaking English, e.g. "while" for because, for "while" means because in German. Out of concerns, we decided to put him in a preschool and hoped that the teacher would correct his mistakes. After having known more English through school and books, from time to time he has been doing it in a reverse way: he changes pronunciation of an English word to speak German, e.g. "Feuerhose" for fire hose, although "hose" in German means "pants". Fortunately he does it consciously because he finds it sounds funny.  

As a result of integrating with the English speaking surrounding, it is unavoidable that English gradually became his dominant language. Regarding my observation, he spends a lot of time speaking to himself in English by reading and pretending. Much less frequently, but occasionally he speaks German to himself and I didn't experience that he speaks Chinese to himself. 

Apparently he feels comfortable to use English as first language and German as second language.  For some reason he dislikes speaking Chinese to himself in my presence. He might consider his self-speech as a private conservation and tries to exclude me for his self-speech by speaking another language. (Jean Piaget named this phenomenon: egocentric speech) 


Further, it is mostly because both languages have similar vocabularie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For him it is obviously easier to think and switch in these two languages simultaneously. Chinese doesn't fit in this structure. He stuttered a while by speaking Chinese after he has become an English speaker. Cognitively, Chinese has lost his dominant position. It sounds sad for me as his mother. 


In spite of this difficult language constellation, he didn't stop speaking Chinese with me. He keeps learning and speaking Chinese and German after having enrolled at preschool, while a lot of bilingual children gradually become a passive bilingual due to lack of exposure to their mother tongue. Until now his development in trilingualism is consistent and expectant. He never speaks English to me and to his father spontaneously, although we do an amount of English reading together. Just one time he tried to speak German to me in front of his father. I didn't allow it and he didn't hesitate to switch back to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