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February 21, 2014
孩子天生喜歡學習,沒有不願意學習的孩子。我們之所以會討厭學習,是因為我們的教育讓我們厭倦了學習。孩子和大人不同,孩子在學習時,他並不知道他在學習,他認為他是在遊戲。
這是孩子給我最大的啓發,默默常常自己一個人用他自己組合的Lego玩「Fireman Sam」的遊戲,玩的時候說的都是英語,他是在學英語嗎?是的,他是在學英語。他在練習英語嗎?不是,他是在遊戲。而且覺得非常地好玩,享樂在其中。當一個孩子暴露在一個語言中足夠的時日之後,自然而然地就會喃喃自語說起,爸媽從來沒有教過的語言,我們家的狀況是英語。孩子說得很高興,玩得很愉快,假裝扮演卡通裡面的角色,Fireman Sam。我想這樣的能力,無論中外,舉世皆然,孩子所扮演的角色,是他所崇拜的卡通人物,而這個人物說的是英語。
只大默默一歲的爍爍,他媽媽從中國來到美國當訪問學者一年,爍爍也跟著來美國上幼稚園,當時是三歲。由於默默三歲上幼稚園時,只上了一個多月就休學回家,我當時心裡有點擔憂,於是查經時我和爍爍的媽媽聊到:「你們家爍爍上了一年學,有沒有發生過討厭上學的狀況呀?」他媽媽說,他常常會賴著不去,但是還是持續督促他:「去上學才能多學習,才能多學到點知識。」
我聽了之後嚇一跳,他媽媽對於孩子上幼稚園的態度,截然與我們不同,一本典型升學主義之下的觀念,讓孩子來美國讀幼稚園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去學習。而我卻只跟孩子說,讓他去上幼稚園是讓他去玩的,從來沒有提到學習兩個字。但默默去了以後,發現那裏根本不好玩,根本不願在那裏玩,去上學的理由不成立,於是就不用去了。
我側面觀察,爍爍經過一年全天候的英語浸泡,他英語並沒有說得很流利。反而比起當初他三歲時來到美國時,性格變得焦慮多了,他剛來美國時,給人的印象是樂觀懂事,一臉無憂無慮,經過大約快一年的時間,在聚會時發現這個孩子變得很黏媽媽很怕離開媽媽,分離焦慮這麼會到四歲多的時候才出現呢。
我很慶幸我們的生活環境容許在孩子三歲入園前,有一年多無意識的浸泡時間。我們當初來到美國時,反對讓小小孩去上學,也沒有計劃這麼早就讓孩子接觸英語。在美國只有我能夠教他說中文,只有他爸能夠教他說德文,而卻有那麼多美國人能夠教他說英文,我們堅持,做為父母我們只要做好我們的部分就好了,就是讓孩子先學好我們的母語,我特別擔憂他中文會學得不好,不要到了美國變成只會說英文。所謂單語人是美國人的笑話,不是只是笑話而已,美國社會不重視外語教育。
但經過一年的英語查經,教會的主日學,還有每週兩次的英語課,這些活動他們都有提供Babycare,雖然默默沒有去上幼稚園,但這些活動都讓默默有機會接觸英語。尤其英語查經的弟兄姐妹,特別喜歡我們默默,總是跟他玩,跟他說話,默默天生外向開朗的個性,很快地就掌握了與人互動的技巧。Babycare的姐妹都說,我們要讓他學英文,他完全已經聽得懂了,那時他大約兩歲半。我們認為,讓兩歲半的孩子去上學,實在是太可憐了。我們就說,我們沒有打算讓他學英語。耶路撒冷來的鄰居看到默默老是在大樹下奔跑,耶奇怪!居然有小孩閒閒在家沒有去上幼稚園,他們老是說,我們要讓孩子去上學,他們大概覺得,我們是對奇怪的父母。
奇妙的事情,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了,大約在他快要兩歲時,他突然自言自語玩起說英語的遊戲,而且玩得有聲有色,非常得意高興。但是他喜歡用德語的動詞變化說英語,我突然很警覺地意識到事態嚴重,英語動詞現在式,除了第三人稱單數之外,本來就沒有什麼動詞變化呀,而且還有帶有濃濃的德國腔。我們心想必須改正他的英語,唯一的辦法就是送他去上幼稚園,而且最好是上整天的,全天侯浸泡,應該改得過來。
終於默默在滿三歲時,去上幼稚園了,是全天制的,而且一週五日都浸泡在學校了,一開始每天興致勃勃地去上學,上了一個半月後,怎麼樣他都不願意去了,難怪,就連小孩,沒有人願意一天從早到晚只是待在幼稚園裡面玩,就算再好玩,也會厭。後來換了新的學校,我每次總要花一兩個小時陪他留在學校,而且清楚地解釋,這個學校不同,上一天,在家休息一天,上一天,在家休息一天,不必每天去上學。他很接受不必每天去的想法,其實孩子也蠻想在學校跟其他的孩子玩,只是天天玩很膩,有時候也想只是待在家中和媽媽在一起。於是我們找到了一個最好的方案,只有星期一和星期三是上學日。
默默就這樣一直玩,玩中說故事,說故事就是遊戲,從遊戲中,無論是德文還是英文,說得好興奮,好好玩,說的故事都好好笑,在玩當中,孩子充分地運用所學到的語言技巧,就像磨刀一樣,越來越鋒利,英文也越來越流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