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從雙語到多語之路:4

Moria Flaig


我對多語教育的奢望,是從好幾個面向來考量:

a) 我自己從三語教育中得到了成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有花什麼心力,就像孩子說的:「我本來就懂英文呀」。他自己並不認為在學英語,常常說他從來沒有學過,本來就會。在懷孕期間,只想要如何讓孩子在德語強勢語言之下,去保持孩子和老媽說中文的興趣,於是決心在孩子入學前,要打好孩子中文的基礎,對於時下盛行的兒童英語的補習教育非常地排斥,卻沒想到,無心插柳,孩子卻能夠這麼輕鬆愉快地學英語。

b )從孩子身上我學到了,學前的孩子學得語言並非從用功學習中得到的,而是在生活遊戲中順帶得到的,不妨在孩子還沒知道什麼是學習之前,在他不感到有任何學習重擔之前,多讓他接觸其他種語言。

c )三語教育較之於雙語教育,孩子可以從三語中認知到語言文化的多元性,比較不會不會去排斥另一個弱勢語言。三語類似三角關係,難分難捨,雙語的話,弱勢語言容易顯現,一顯現馬上就被排擠掉。所以將來我們搬回德國的話,我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客觀環境的三語性,利用這種三角關係,來讓孩子無從選擇。我目前的考量是,將來讓他上雙語學校,繼續保持這種特有的難分難捨的三角關係。

d)在歐洲外語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法語教育,西班牙語,俄語教育,古典希臘拉丁教育,等等。這些等他將來上學了,自然就有機會接觸到。相較而言,中日文環境比較欠缺,不如在孩子年紀還小時,多多培養他認識別種書寫文字,讓他有浸泡在非歐語的經驗,日語是黏著語系,是「主-受-動」句法,其文法邏輯和歐語系完全不同,學日語可以讓他體驗到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

無論雙語或是多語教育,我從孩子身上觀察到了,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與寶寶的語言學習有直接的相關性,孩子跟我說中文是因為,他與媽媽有種根深蒂固的中文互動模式,而這個模式絕對無法以其他語言進行,而和爸爸又是另一種互動模式,與母親的截然不同,如果模式互換,或是混合一起,他會變得非常錯亂。

場所的不同,他的語言模式也會改變,比如說,孩子認知到外面的世界是英語的世界,在家就只能說中文和德文,但是我們去中文查經班時,他也會碰到說中文的環境,所以不能一概而說,出了家門,都是英語的世界,而是視情境而定。

無論是雙語還是三語甚至多語教育,這是一條漫長遙遠的旅途,必須父母長年累月地堅持下去。若有學校教育幫忙,再好不過了,但在缺乏外在資源的支持之下,只能靠著媽媽自己在家督促,這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剛開始時或許很容易,但要無時無刻堅持下去,就難了。

尤其是孩子到了學習讀寫的階段,想到將來每天要督促孩子寫漢字,就傷腦筋。中文讀寫很困難,當媽媽的要付出非常多心力,而在國外要刻意去創造一個中文讀寫環境,是否能夠得到成果,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將來孩子的中文讀寫能力,是否能夠達到母語程度,我當母親的只能寄予厚望,無法強求。

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填鴨式英語,我的孩子決不能重蹈覆轍。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學習一定要付出努力,但努力不一定會造成痛苦,留下傷痕,全然發自內心的努力,會讓孩子真心真意地想要認識這個世界,請相信我,世間每個小孩都有一顆渴望知識的心,知識絕對能夠真正滿足他們,而非糖果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