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從雙語到多語之路:2


Moria Flaig

上一個多月的整天班的幼稚園,一週五天,正如同傳聞,非常有效,有的孩子上了這種整天班,就完全放棄母語,因為從早到晚就待在學校,回家之後只剩下吃飯洗澡睡覺。

後來因為默默不適應,加上我們決定搬到城市的另外一區,勢必要換學校,於是我只好幫他辦退學,讓他在家休息一個半月。搬家後,在家附近找到一家新的幼稚園,這個學校有個很吸引孩子的Playground,而且他們有靈活的接送時數,可以選擇只上半天,還是一週兩天或是一週三天。從上次的經驗我學到了,三歲小孩不宜將寶貴的時間全耗在學校中,於是我改變策略,只讓他上週一和週三,繼續堅守全天原則,算下來,也就是一週大約有20小時的浸泡時間(Immersion)。

比較而言,半天班每天只有三小時,加上我們送小孩時常常晚到,而家長接時必須早到,其實是不到三個小時,這三小時,孩子大腦都還未進入狀況,還沒浸泡,就已經要回家了,這樣來給孩子打基礎太薄弱了,所以還是上全天浸泡式的好。

而且我們還要兼顧另兩種母語,不可能為了學英文而放棄了中文和德文,所以默默不能每天去上學,上學的時間不能超過待在家裡的時間。

我自己暗暗和朋友同齡的兒子比較過,他在美國出生,到目前為止沒有離開過美國,和默默同時一起開始上幼稚園,而他只上半天班,每天三小時,一週五天,經過半年之後,據他老師說,他還是聽不懂,於是學校要求父母在家教英語,讓孩子能夠早點進入狀況。一週兩天全天浸泡式的學習的確效果比較好。

為了減少默默適應上的痛苦,在他入學之後,我每天固定讀些英語繪本給他聽,他一開始非常抗拒,情緒波動很大,因為媽媽只能跟他說媽媽的話(中文),絕對不可以跟他說爸爸的話(德文),更不可以說客人的話(英語)。但漸漸地他能夠接受媽媽讀英語繪本給他聽,有時候甚至讀德文也沒關係,但爸爸還是只能說德文故事。

從簡單的故事開始說,不管他接受不接受,我堅持讀英語給他聽,後來我自己發現,孩子並沒有排斥媽媽超破的發音,也沒被這超破的發音影響,而且還會把故事背下來,第一本讓他非常有成就感的故事書是:「Are you my mother?」

後來我就把家中所有的英文繪本全部照著原文讀給他聽,他從來沒有嫌棄過媽媽的台式英語。於是我不再用中文說故事,中間還夾些問題問問他,看看他有沒有聽懂故事內容,有沒有學會新的字彙,文中遇到新的事物還是動物的名稱,看看他有沒有馬上學起來。原則上我是完全不用英語和他交談的,嚴守一人一語的原則:one parent one language。但讀繪本時,他可以接受這種例外。

經過幾個月之後,我發現他能理解內容深度非常高的故事,大約在他三歲半時,已經能夠聽懂小學三年紀的程度的故事了,而小學一二年級程度的書,他大多只聽過兩三次就能夠記誦了。如何知道他能夠記得,就是讀故事給他聽時,利用接龍原則,把還沒念出來的部分,讓他自己說出來,完全符合原文。有時候,他自己也搖頭晃腦地把我讀過的書,照本宣科一字不落地說了出來。

至於他的說話能力,由於我人沒有陪他在幼稚園玩,並不能知道他說英語時,是否能夠應用從書本上來的字彙,但帶主日學的姐妹跟我說,默默會使用艱難深澀的字眼,是一般在他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會用的字眼。我想這種能力大概是來自於,我勤於念書給他聽,他能夠從書中學到比較成熟的字彙。而我們從來不跟他說英語,基本上他從我這裡學到的並非口語,而是書面英文。

搬去美國之後,我就陸續買了很多書給他看,他開始學英語之後,我更是大量地買美國小學的教科書,在網路上可以買到很便宜的舊教材,一本書大約有15個故事,他往往很快地就聽完一本書,就需要再買新的。

他快四歲時,文本的理解程度是,一年級的有點簡單,二年級的剛好,三年級的書,故事大多很長,但他可以掌握故事的大概內容,雖然很難但是聽的興致很高,而三年級以上的教材就太難了,而且主題漸漸脫離了以親子和動物為題材的故事,進入了現實生活的社會,他年紀太小,不能體會大孩子所面臨到的問題,所以興趣缺缺。

此外他特別鍾愛「Bob the Builder 」和 「Fireman Sam」的系列叢書,他聽完之後,馬上角色扮演,把聽過的故事表演出來。

我儘量配合孩子的興趣,多買多讀他喜歡的故事,我們家沒有電視,而且絕對禁止看電視,但有時候我會上網讓他看YouTube的英語卡通,但默默的爸爸一直反對讓孩子養成盯著螢幕的壞習慣,我們家一直無法無限上網,更沒有買智慧型手機。沒有3C媒體的幫忙,一切只好靠媽媽的土法煉鋼,我持續用我的破發音讀故事給孩子聽,並且利用孩子的興趣,來激勵他學習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