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小小孩兒上學去

Moria Flaig
September 14, 2014


小小孩兒上學去

一大清早天色還朦朧著,就要摸黑起床,對於習慣夜生活的我,早起是一大挑戰。但自從孩子上VPK之後,一切改觀,每天一大早戰勝心中的懶惰蟲,一骨碌起床,搖醒還在睡夢之中的孩子,催促他起床,吃早餐,刷牙洗臉,上廁所,整頓衣冠,穿襪穿鞋,準備出門迎接朝陽上學去,每天程序都要保持一致。

所謂VPK是佛羅里達州政府辦的免費的學前準備班,一般的美國孩童是年滿五歲入學,但州政府為了要提高識字律,在各公立小學和私立幼稚園興辦VPK,讓年滿四歲的幼兒,接受免費的學前預備教育,目標是要讓四歲的兒童俱有識別基本單字與數字能力(並非閱讀能力)。每天早上三個小時,孩子用完午餐後就接回家,一週五日,不用繳任何學費手續費材料費和餐費,完全由州政府承擔費用,對於我們小橋流水人家來說,是最佳的選擇。

回顧孩子的語言教育,身為媽媽的我,一路走來,相當辛苦,由於我們本身已經是中德雙語家庭,還要兼顧美國大環境中所使用的語言:英語。我所考慮的問題並不只有,如何讓孩子的英文能夠不落後同學太多,更只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從小就能三語平衡發展,不是一語獨大,而中文和德文退化成被動性的,能聽不能講,能講不能讀,能讀不能寫。

我必須時時刻刻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保持高度警覺性,什麼時候該補充中文繪本了,什麼時候爸爸的聖經課該加時了,什麼時候學校教育該收斂了,什麼時候該進行在家教育了,在跨國搬家換語言環境時,不僅是要為往後的教育做好準備,更好持續著先前的努力。對此,我沒有特別的祕方,多閱讀網路上媽媽寫的部落格,多吸取別家的經驗,隨著孩子的成長與需求在實驗中進行著。

很多人在美國生活的經驗是,從孩子上幼稚園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改變了,孩子慢慢地美語化,漸漸地你的孩子不再說你的母語,漸漸地親子之間的溝通只變成,你講你的中文,他說他的英語,漸漸地他的大腦被英語所攻佔,你的母語不再是他的母語了,你的母語在他的小腦袋中漸漸地退化成,能聽不能說,你用中文問他,他用英文回答,週末的中文學校,逐漸地演變成例行公事,最後變成完全是被父母逼的,並非出於自願,親子之間漸行漸遠,直到成為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孩子成為徹底的「第三文化人」。敬請期待「第三文化人」。

我的孩子,我精心所經營的花園,無論烈日酷寒,日日施肥灌溉,放太少,深怕養份不足,放太多,又深怕窒息而亡。每日勤勤懇懇的耕耘,夏為之遮陽,冬為之禦寒。我想,天下母親呵護孩子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只是所施肥灌溉的養份不同罷了。而我們小橋流水人家,所施肥灌溉的養份其實很單純,沒有什麼特別的,我們既非豪門,又非新貴,家中沒有電視網路,也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太多預算給孩子學才藝,遑論另類教育,對於布爾喬亞氣息濃厚的蒙特利梭和福德華,只是以讚賞的心,孩子始終都是在體制內尋求一點點不一樣的教育,這是我和他爸給他的養份。

我們所餵養給孩子的養份,就只是我的母語,他的母語,還有一點我長久以來所鍾愛的日語。方法沒有別的,就只是陪著伴著孩子,用很樸素的方式教導孩子,跟孩子說話,聆聽孩子說話,一起讀書認字,朗誦唐詩宋詞,朗誦聖經,偶爾折紙畫畫,日復一日,每天都是這樣消磨時間。有時牽著孩子的小手,和風搖動著大樹的鬍子,烈日曬著孩子嫩嫩的皮膚,我們遠足,散步,在曠野中,濃鬱綠意中,我們看到了鱷魚和穿山甲,就這樣孩子就認識了佛州特有的野生動物,上了一堂生物課。

所幸,實驗一路做下來,今年孩子四歲了,還保持跟我們說我們的母語,三種語言,原汁原味,並且繼承了父母雙方的背景,中文是濃濃的台灣腔,德文則是濃濃的南德史瓦本腔,英文卻是美南的「吳儂軟語」(佛羅里達州的人喜歡把不張口說話,全部含在嘴巴裏面,和史瓦本南德人很類似)。

這裡必須承認一點的是,我們的孩子比起別的孩子,的確有些先天的優勢,在美國成長,而父母又各自說不同種語言,環境上的優勢,給與我教育一個三語寶寶的機會。另一方面,在美國社會中,有這麼多的移民,很多人都擁有同樣的先天優勢,但每個父母不一定能夠成功地把他們的母語「移教」給下一代。我認為有先天的優勢是不夠的,還要靠父母後天辛勤的經營。惟有後天的培育,父母才能夠將這個先天優勢一路保持下去。有一個笑話是說:「說三種語言的人,是三語人,說兩種語言的,是雙語人,說一種語言的,是美國人。」美國是個大熔爐,問題就是出在「大熔爐」上,這些移民的特殊性,其語言與文化,在大熔爐中,很快地,就消失其中,毫無痕跡。

培育孩子語言能力的這件事情,的確要花費父母相當多的時間心力,而在這個教養外包的時代中,大家都太忙了,花點時間陪孩子,變成一種奢侈。這成了多語教育的困局。三種語言,無論哪一種語言,一切都要靠著父母灌溉經營,一旦有一方停止了澆灌,甚至澆灌的養分太少,美麗的花朵就會逐漸枯萎。我在美國所看到的華人社會,由於中文讀寫過於困難,很少有父母能夠做到,成功地將他們的中文母語「移教」給下一代。即使做不到讀寫,有時連培養孩子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是困難重重呢!

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跟孩子說話,聆聽孩子說話,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讓孩子寶貴的童年在幼稚園消磨而過。把教養孩子的重擔外包給幼稚園的結果,往往是:孩子不願意說你的母語,這不一定源自於,孩子太早上學,而是源自於,在學校待了太久。一般美國幼稚園開放時間是,從早上七點到傍晚六點,你想想看,孩子一天11個小時都待在學校中,比成人一天工作八小時還長,最後親子關係只剩下:接送吃飯洗澡看電視,然後孩子就上床睡覺了,親子每天在這麼短暫的相處時刻中,或許能夠產生許多優質的對話,但是與一個只上半天班的孩子相比,實在是少之又少。

我們本來一直反對讓孩子在美國上幼稚園,但直到他快三歲時,孩子變得很愛說英語,但是他說的英語是德式英語,德文動詞必須依照人稱變化,他的英語動詞也跟德文一樣,按照人稱變化。遇到這種現象,我們第一個直覺是,讓他去上幼稚園。為了幫助他「糾正」英語,我開始讀英文繪本給他聽,不管孩子聽得懂聽不懂,全部照本宣科,朗讀書中的每個字給他聽。

一開始,孩子上的是一個星期五天全天制的幼稚園,去不到兩個月,就哭著不去,不久之後,我為他到了另一家幼稚園,可以選擇只上一、三、五或二、四兩天,我們決定一星期只去玩兩天。果然他愛上了上學,一星期七天,只有去玩兩天,不會產生厭倦感,不上學在家時,心裏還能夠保持期待上學的心情,而一整天下來,他在英語中足足浸泡了10小時,於是他的英語說得也越來越「正常」,直到三歲半快四歲時,英語能力逐漸超過德文和中文,紅色警示燈再度亮起,深怕失衡的我,於是暑假一到,等六月份的聖經學校一結束,就停掉所有的課,讓他待在家中休息,我也利用這段完整的暑假,開始教他學習英語閱讀。

七月、八月很快地如飛而逝,又到了開學日,果然經過兩個星期的聖經學校的預演示範,成功地讓孩子轉入新的學校讀VPK,開始每天上學的生活。我跟孩子說:「媽媽一早帶你到學校去,然後你留在學校跟小朋友玩,吃完午飯後,媽媽就會來接你回家,每天只玩一下下,不會留在學校太久。」果然每天只要去學校玩一下子,媽媽就來接了。在孩子的心裡,學校就是和一些小孩子一起遊戲的地方,只要玩一下子,媽媽就來接了,沒有反抗,沒有分離焦慮,一切很順利,每天很開心地迎接朝陽上學去,一切很美好。而英語只有經過一個早上的浸泡,我的母語,他的母語,三者在他小小腦子中相安無事,三國鼎立,得到充足的養分,而能平衡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