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再談拆字


Moria Flaig
29. Dezember 2019


為孩子製作的閃字卡


再談拆字

前些日子PO出『習字的必要性』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12.html一文之後,感謝網友的熱心與愛心,不辭辛勞地把寶貴的意見打在網頁上,讓我收獲良多,其中與我心有戚戚焉的一個觀點卻是拆字這個議題。

我曾經寫過『識字一定要直接』https://moriajoel.blogspot.com/2017/12/blog-post_11.html一文,反對以拆字來識字的方法,支持完形認知心理學的理論,部分的加總不等於全部,利用照相原理來讓孩子記憶文字。以前諼諼以此法學習英德閱讀,沒有拆字拼音(注),完全以全形照相記憶,後來中文認字,媽媽滿心以為中文既然是圖像文字,更加適合全形照相記憶。實行一陣子之後,沒想到,孩子卻完全不識字,難道是照相記憶原理不完全適用於中文?難道是中文與拼音文字不同,一定要拆解?拼音文字不必拆解,中文反而要拆解,此話怎講?

注:在德國閱讀教學法,目前以音節拼字法為主流,小孩先學完所有的音節,再將音節拼成單字,熟練之後,再進行閱讀。諼諼則直接閱讀,前面的階段全部省略。英語國家的閱讀教學法,則以Phonics為主流,比較接近照相記憶原理。

之後,我發現,孩子自己會拆字。原因其實很簡單,中文字形構造複雜,孩子又有視知覺缺陷,注意力缺陷,有看沒有見,全部以照相式來記憶,難度太高,孩子學久了,自己也必須以拆字來記憶,否則根本記不住啊!

打從諼諼開始學中文起,我實行過各種不同的識字法,其中孩子最有感情的是:字感法。事實上,我並沒有實際教過孩子學字感法,我也不知道具體方法為何?而是孩子自然而然就運用自己的想像來拆字,後來我才知道,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拆字的識字法,正是字感法。

字感法和傳統『說文解字』的拆字法不同,『說文解字』按照古人造字的情境來拆字,諼諼連古裝劇裡的古人都沒有見過,卻要他去想像古人,這實在是太難了。字感法並不照古人的感覺,而是以孩子自己最直接的感觸來拆字,孩子認字不必假想古時候,也不必對古文有認知,每個小孩都能夠按照自己的生活情境來拆字。

比如「爬」,在諼諼的眼裡,他所看到的是左邊一座溜滑梯,右邊則是一個小孩往下滑,滑下去之後,孩子必須往上爬,才能再溜下去,所以這個字就是「爬」。按照正統的拆解法應該是,「巴」為聲符,「爪」為意符,既然諼諼要把動物的爪子看成溜滑梯,那又何妨呢?他寫「爬」這個字時,真的每次都把「爪」畫成一座滑梯,字感法果然非常適合孩子的生活情境喲!

字感法強調的是,讓孩子對字產生感情,讓孩子以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來親近文字,讓文字給孩子說故事。媽媽要做的工作不應該是幫孩子拆字,而是運用孩子的拆法,以此為基礎,引導孩子認字,就算媽媽有一點『說文解字』的背景知識,也不能修正孩子的拆解法,破壞他對字的聯想,既然「爬」是溜滑梯,就不要問,那「爬」這個字為什麼不是「滑」,而是「爬」呢?


要是R2D2可以幫諼諼寫字的話?

有了「爬」的基礎之後,媽媽可以將識字範圍進一步擴大衍生成「巴」、「把」、「爸」、「吧」,籬笆、琵琶和芭蕉,諼諼不知道為何物?我沒有教,最好以常用字為範圍,像是玩樂高一樣,雖然不是可以任意組合,但是可以試著找出和「巴」組裝在一起的字。一面讓孩子發揮想像力,一面幫助孩子整理歸類,讓孩子學了一個「爬」,同時就能夠知道其他四個常用字,並且能夠寫出,減少學習負擔,降低讀寫障礙。

類似的例子,像是「過」,在諼諼的想像中,「」是一輛車子,「辶」則是一條馬路,車子過馬路,所以是「過」。按照傳統的拆法,「咼」是聲符,「辶」是和交通相關的意符,依我來看,「咼」看起來比較像是傳統的灶,上面一只鍋子,裏面烹煮著食物,下面的灶裏燃燒著木頭,因此我猜「咼」本為「鍋」的象形字。這都只是我自己胡亂猜想的,沒有文字學的根據,大家千萬不要參考(注)。既然諼諼要把「咼」看成車子,那又何妨呢?我自己不是也把「咼」想成「鍋子」嗎?再從「咼」衍生成「鍋」、「窩」、「過」,這並不互相衝突。

注:經過上網查『漢典』之後,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咼」不是鍋子,更不是車子,本意為口歪不正,英文翻譯成說閒話,而且還是個形聲字:「口」+「冎」。「冎」是個象形字為聲符,「口」才是意符,所以我們還得要查查看「冎」是什麼?「冎」本為剔人肉置其骨也,頭隆骨也,與「剮」的意思比較接近。可見,若是每個字都要這麼較真,詳細考究『說文解字』怎麼拆字,連大人做來都十分困難的事情,小孩子有可能每個字都以這種路徑來學習嗎?

再者,我家孩子奇怪的地方是,如果在認字時就先幫他拆好字,他就會得到識字困難,典型的像是「早」、「好」、「安」、「家」等字。一開始,我當然不知道他是這種類型的小孩,於是就說了,「早」是太陽升起,掛在樹梢;「好」則是女子為好;「安」則是媽媽在家很安全;「家」則是一隻豬住在屋簷下。都是傳統的拆字方式,再加上一點容易讓孩子領會的解釋,這不都是大家接受的說法嗎?但是我家兒子不接受,不知怎麼搞的,每次只要經過我這麼一說,他就更加記不住了。

後來我才知道,我們大人不應該幫孩子拆字,孩子對於文字有自己的感受,唯有讓孩子自己去感覺、去拆解,這樣的文字對孩子來說才是真實的世界,才不會有距離,孩子才能夠把字記起來,如果我們大人幫孩子拆字,幫孩子想好記憶的路徑,孩子可能會記不住,因為他在看字時,他的路徑不是這麼走的。在孩子的想像世界中,自己的拆解法本來就有一片天地,硬要孩子接受大人的說法,這會讓孩子的大腦更加連貫不起來。

字感法實行起來似乎很簡單,理論也很容易理解,其實我自己接觸的並不多,實踐得還未十分得心應手,在此,不敢說對於這種識字法已經有足夠的認識,這些只是在實踐中所得到的一點點心得,在此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