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28. Dezember 2019
Paddington全集
現階段的三語教育
昨天房東請大夥兒看以色列之旅的投影片,喝完下午茶之後(德國人的習慣則是喝咖啡),大夥看了寂寞的死海、約旦河受洗的人潮、客西馬尼中兩千年的老橄欖樹和橄欖山下成千上萬的墓碑,感受了聖地的魅力。我們不但度過了一個溫馨的夜晚,也實著地為主人堅定的信仰所感動。
房東一行人來到登山寶訓之地,牆上投影出『馬太福音』天國八福的經文(英文),我們這裡的人大都不諳英文,諼諼一看馬上流利地翻譯出德文,清脆的童聲令人側目,媽媽聽了,心想,孩子啊!你並沒把英文全給忘了,還牢牢記得呢!
我們離開澳洲已經一年半了,這一年半來,孩子除了閱讀英文書籍之外,很少有機會接觸英語,我也很少刻意去營造任何三語環境。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孩子既然有處理速度的困難,隨著成長,大腦所處理的字彙量越來越多,三語的轉換變得越來越困難,為了不增加孩子心智操作上的負擔,我決定將三母語的方向,修正成一母語+兩外語,以德文為思考語言,另外兩語能持續就持續下去,不再強求。
直覺上我個人認為,孩子使用一種語言思考,語言不必轉換、大腦運作起來會比較有效率、或許能夠提升處理速度、減緩學習困難,是不是真的有效,我並沒有去證實,只能說孩子的表現給我這樣的一種感覺,使用單一語言,學習時不必數度轉彎,直截了當,大腦也比較不會打結。
尤其是計算數學時,我覺得沒有必要讓孩子三語皆熟練,以一種語言為操作語言,反而對於學習比較有助益。孩子轉來德國上學之後,逐漸放棄使用英語計算數學,全部改用德文,九九乘法雖然仍舊使用半個中文(德文想不起來時,想想所背的中文),計算上使用單一語言的確是比較迅速。
歐洲公園Paddington車站
今年十一月,住在慕尼黑的老友帶著兩歲多的女兒來到黑森林拜訪我們,她老公是英國人,他們的女兒和諼諼同樣是德英中三語兒童,我們兩家的語言成份幾乎一模一樣,差異只在於,他們的環境語言是德文,我們的是英文,他們的父語是英文,我們的是德文,他們生活在德語國家,夫妻使用英語溝通,我們生活在英語國家,夫妻使用德語溝通,母親皆為台灣人。理論上,兩個小孩所能夠接觸到的德英中三語的頻率和品質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很明顯的是,人家妹妹三語發展模式與諼諼完全不同。今年才兩歲,最擅長環境語言是德語,再來是父母雙方的溝通語言英語,最後偶爾才會爆出一兩句媽媽的語言中文,可能是她比諼諼聰明許多,馬上就瞧出,德語最有投資潛力,不然就是,我們兩個的做法不同,導致不同的結果。
當初,為了建立孩子良好的中文基礎,我的確刻意避免讓孩子接觸過多的環境語言(英語),為此,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減少上幼稚園的時數,第二、天天給孩子說故事,第三、只和孩子說中文。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一個成功的三語教育,在語言發展上必須倒過來走,何謂倒過來走?環境語言本來就是優勢語言,在家一定要刻意忽視,讓孩子時時刻刻多接觸最弱勢的那一個語言,也就是最少人所使用的那一個語言,在我們兩家的情況則是中文。反觀環境語言,完全不需要花精神培養,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根本不用擔心,越少人使用的語言,反而越要花心思讓孩子保持學習的熱忱,因為孩子不久就會發現,人人會英語,會中文的只有媽媽一個人,唯有媽媽跟孩子之間建立起強大的親子關係時,孩子才能夠一見媽媽的臉,就反應出中文,不會出現別種語言,這樣孩子的中文才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
據說,朋友的女兒幾乎是三語同時發展,沒有先後順序。諼諼則不同,兩歲時先開始說中文(母語),兩歲半時再說德語(父母的溝通語言),並夾雜一點英文(環境語言),直到三歲以後,才依照人與情境的不同,將英德兩語獨立分成三語。與諼諼不同的是,人家妹妹很早就發覺她母親會使用三語,因為她會對媽媽說德語,也會對爸爸說德語,但是英語相對於中文來說,說得還是比較多,可能是因為英德兩語比較相近,中文學起來最費勁,再加上她滿一歲就上幼稚園,接觸德語的環境較多,和諼諼三歲以後才上幼稚園不同,因此,就目前來說,德語明顯勝過其他兩語。
此外,諼諼學前一共只上一年半的幼稚園,第一年只上兩天全天班,第二年只上五天半天班,盡量減少時間,大都在家跟媽媽在一起,五歲前,我們住在美國那一段時間,我真的覺得諼諼的三語臻至均衡的狀態。直到在澳洲入學之後,要保持這種勢均力敵的狀態越來越吃力,三語均勢逐漸被打破,除了中文識字有困難、中文語彙有減無增之外,隨著入學,孩子使用語言的習慣也跟著改變,環境語言(學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無論父母怎麼努力,都無法勝過學校的影響力,更無法勝過拼音文字的優勢,學習母語變成長期抗戰,孩子學得辛苦,媽媽也覺得使不上力。
雪梨住處附近的河邊
雖然如此,諼諼長到九歲還願意跟媽媽說中文,長到八歲跟爸爸只說德文,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但是近來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是,每當孩子遇到複雜的、要解釋的事情時,嘰哩呱啦溜出都是德文,可見使用中文解釋事情的能力有限。以前諼諼一直以為我們不會說英文,可能是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我們在家說英文,所以一直以為我們不會說英文,出門走到哪裡,一定要為我們翻譯,常常讓我們夫妻兩個感到錯愕。但這也讓他一直維持著一個好習慣,跟我們說我們各自的母語。來到德國之後,孩子也八歲了,突然開竅了,終於發現媽媽聽得懂德文這個秘密,當然聽得懂,不然平日我和他爸爸都說什麼?也正因為孩子發現了這個秘密,來德國之後,越來越敢跟媽媽直接說德文了,這才讓媽媽發現到孩子原來天賦異稟,這幾年來勤於閱讀所累積下來的知識令人震撼,以前跟媽媽全都說中文,孩子遇到難以解釋的事物,都刻意避免跟媽媽談起,只願意去跟爸爸說,媽媽很難知道,孩子都學了些什麼,現在乾脆都用德文直接了當地跟媽媽說了,因此,媽媽對孩子可是越來越瞭解了。我沒有禁止他說德文,反正他只用在解釋複雜的事情上,日常還是繼續和媽媽使說中文。
說到閱讀所累積下來的知識,昨晚孩子就曾經顯露出飽讀群書的一面。話說以色列之旅,房東一行人來到拿撒勒的文化村,村裡介紹耶穌時代的生活,展示當時人如何織布,如何製造紫色的顏料,聖經裡面曾經提到過珍貴的紫色染布,諼諼不知道從哪裡讀來的,得知當時紫色染料主要是由一種紫色蝸牛殼所磨製而來,需要很多蝸牛殼才能夠研製一點點染料,所以此種布料在當時珍貴得不得了。哇噻!這與房東一家在以色列所得到的訊息一致,這麼偏狹的小知識,他也知道哦!
前面投影出現天國八福時,孩子一看到英文馬上能夠用德文流利地為大家翻譯,天國八福算是遣詞很深的段落,孩子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已經很好了。我們搬離澳洲之後,我沒讓孩子上網看影片、也沒有請家教、更沒有去補習(根本不知道上哪兒補),我覺得孩子能夠做到不忘記、自己主動閱讀英文、翻翻珍愛的『Paddington』,時時和媽媽一起讀NIV中英對照聖經,順帶加強原本體質就不佳的中文,就不錯了。
若是這麼少的語言環境,卻還能夠保持著孩子對於英文的敏銳度,我想這樣繼續維持下去,就很好了。影片中曾經出現過cistern這個字,這個字不常見,孩子卻能夠馬上譯出德文,英文並沒有忘記,縱然會越來越不流利,腔調會變成史瓦本腔,但,沒有關係。
3 則留言:
三語環境確實會有強勢語言問題,但這並非無法改善的,每天要保留時間使用較少使用的另兩種語言,並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每天只要能持續保持使用三種語言成習慣,自由轉換並非問題。(需要恆心)
我的女兒對我和台灣人很自然說的是完整中文,不認識的台灣人往往誤認她是台灣生長的混血兒,實際上她從沒長期居住過台灣。英文方面,放她在完全是美國人的夏令營中也完全沒有問題(她即使跟美籍大學教授英文對話,也能應對自如),這些都是靠長期將三語融入生活中---創造三語環境,一點一滴達成的,辛苦的是家長要堅持,小孩從小習以為常反而一點都不困難,總之堅定地繼續走下去就是了。
您文中提到的這些地點,我前不久剛去過(有些一年可能會去個幾次)。
混血兒在國外學習中文最大的挑戰有四︰
一、中文讀寫困難︰在國外成長的小孩,中文程度僅限於口語,學校書本上的用詞,日常很少使用的,特別是科學術語,中文閲讀能力不好,混血兒在國外是學不到。不要説科學,連基本數學很多用詞,連我自己都要上網查中文的説法,在家教小孩當然有困難。
二、中文閲讀能力培養困難︰專業術語學習大多來自書本閲讀,不會讀中文,自然無法具有中文專業詞彚,小孩的興趣如果是在科學上面,媽媽對於科學又不精通,很難在家使用中文與孩子做一個完整的溝通。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兒子喜歡化學,化學用語中文是什麽?元素的中文名稱?連我也不知道,更別説要和他在日常對話中談化學。但是這些他都可以跟爸爸談得很高興,跟我就無話可說了,因爲科學是他喜歡的議題,限於詞彚,所以無法完整地使用中文對談。
三、拼音文字太好學了︰化學元素那些奇怪的字,在台灣要等到國中之後才會接觸到,而我兒子在小學一、二年級就能夠閲讀化學元素的書籍。比較而言,以台灣低小學童識字量,想要以中文做這樣的閲讀是有困難的。
四、國文素養︰我説的還不是文言文哦,要一個在國外成長的小孩讀三國演義,或是比較通俗的金庸小説,有可能嗎?我兒子連古裝劇都沒看過。中文學習的困難不僅是識字困難,還在於中文的特質,有太多是日常口語會話學不到的,要藉由閲讀才能夠培養起來的。
英文就沒有中文這些問題了,我們離開澳洲快要兩年了,我們從來不跟小孩說英文,我們是無電視家庭,也從來不看影片,但是孩子常常看的是書卻是英文,最愛當然是文章中談到的Paddington全集,也喜歡看國家地理雜志,或是其他英文科學雜志。
孩子沒有忘記英文,那是因爲他會閲讀英文,即使沒有任何英語環境,靠著閲讀,也能夠自己學習英文。
我認識一對美國傳教士夫婦,三個小孩都在韓國出生,他們住到小孩十歲左右時回去美國,這三個小孩長大之後,都不會說韓語。根據他們父母說法,他們小時候住韓國時,韓語説得跟一般韓國小孩一樣。然而,韓語跟英文一樣,也是拼音文字。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