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標準答案的遺毒


Moria Flaig
25. September 2016



網友阿亮是一個國中老師,在教育現場中經常地經歷到一些,在常人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說有一次他帶著學生參加科展,有一個小朋友因為答題狀況不佳,回家被媽媽揍了一頓。他媽媽說,事先在家演練了無數次,孩子應該沒有理由出錯才對。

回答科展的問題可以事先演練?有點匪夷所思。的確,我和諼諼在雪梨參加了一次詩歌朗誦比賽之後,媽媽深刻地感受到華人那種逼迫性的學習壓力:無數次的演練、集體性的動作、毫無情面的批評與否定孩子的表現。這種學習方式,飄洋過海到了澳洲,照樣一代傳一代,我們的教育文化走到全世界沒有兩樣,不斷地在複製一樣的東西:標準的思考方式、標準的答案、標準的人生。媽媽看了實在是很心寒,於是就把這學期的中文課給停掉,自己在家教、孩子在家學。

這樣的學習壓力和家庭暴力,存在我們這樣的自學家庭嗎?老實說,諼諼因為學習狀況不佳、回答錯誤而被媽媽痛打一頓的情況是沒有。但是,因為認字效率不佳、字寫得太過奇形,造成媽媽情緒失控,高分貝的場面,不是沒有發生過。

是媽媽標準答案的基因在作祟?是競賽式的學習模式在發酵?是媽媽得了聯考世代的考試強迫症?下意識中還是在家複製同樣的產品?得了聯考的註冊商標的印記,從此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在聯考世代成長的媽媽,中標準答案的毒素太深,秉持註冊商標,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有標準答案嗎?當然有了嘍!英文字的拼法有兩樣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字只有一種拼法,怎麼沒有標準答案!相較而言,漢字的寫法反而寬鬆多了。

在我家自學中,讀寫都有標準答案,就算英語的發音,各地的口音出入甚大,諼諼在學習讀寫時,也只以美國音為準,以美國的拼法為根據。學習漢字以繁體字為準,摒除簡體字,使用以教育部公佈的標準漢字,不採用印刷體、行書、隸書等等,怎麼會沒標準答案?

媽媽實在很喜歡標準答案,不喜歡兩樣的拼法,兩三樣的發音,有標準答案比起沒有標準答案來,好教得太多了。就算不鼓勵標準答案,不考是非、選擇、問答的德國也有標準拼字法。

十幾年前,德語國家聯合公佈了新的拼字法,就算媽媽沒學過新法,現在教孩子學拼字也只依照新法,擯棄舊法,儘管舊式拼字法還是隨處可見,媽媽卻視而不見。德奧瑞三國政府不可能因為新法一公佈,就把所有的舊書給焚毀,其實舊法也很重要,但媽媽為了貪圖方便,還是以新法為準。

儘管如此,我還是只教新法。為什麼?還是老話,根據一個標準,比較容易教,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爭議。字的拼法隨著時間的不同會有所不同,甚至依人的看法會有所差別。啓蒙時代的拼法與現今的拼法就有很大的差異,中世紀的拼法更是與今日相去甚遠,簡直是另一種語言。這些差異留著讓孩子自己慢慢去發現吧!

媽媽也只教有標準答案的科目,像是讀寫和數學。而其他領域的知識,沒有什麼標準答案的,媽媽就不教了。只從圖書館搬回一堆書,讓孩子自己去讀、去研究、去尋找答案。到如今,孩子讀了兩年的書了,大腦中的答案都正確嗎?自學沒有範圍、更沒有考試,媽媽並不清楚孩子都知道了些什麼?更無法檢測孩子所知道的都是標準答案嗎?

媽媽只知道,諼諼讀了書之後,對於某些問題,在自己的腦子裏,逐漸地建立起某些答案。像是恐龍為什麼會絕種?諼諼認為是巨大的隕石撞入火山,引起火山爆發,大量的火山灰散入大氣中,覆蓋了陽光,造成氣候急劇變化,讓大量的植物死亡,餓死了恐龍。

慕尼黑古生物學博物館

很俱戲劇性的解釋。我猜他是綜合各家的說法,加上自己的想像力,所構思出來的解釋,這不是標準答案。但我們卻也不否認他的說法,強迫他去接受一般的說法,反正一般的說法也只是一種臆測而已。

然而閱讀能夠讓他知道,書本對於各種不同的問題,提供著各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說,鳥類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嗎?古生物學家發現到,有些剛孵化的恐龍有羽毛,這就是證明嗎?在此,我們不需要說是或者不是,沒有答案的討論,不是讓知識更有趣嗎?

沒有標準答案,怎麼教?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教自己!就算他會有一陣子被自己的想像力所誤導,但是閱讀能夠引導他找到答案,矯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父母不必太刻意眼前孩子所知道的是不是正確的答案。

再者,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說法,孩子自然會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異同。反而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而讓孩子有思考與想像的空間,正是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才能讓孩子不斷地閱讀、求知,更想知道答案是什麼?更促使孩子去讀更多的書來找到答案。你想想看,一個畫上句點的答案,還有繼續探討下去的需要嗎?

昨天晚上,我讀到一本介紹太空探險的書,最後有12道選擇題,忍不住要孩子回答這些問題。最後,諼諼百分之百地答對所有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我自己所回答不出來的,猜也無從猜測的。也有些是因為我的認知錯誤而答錯的,孩子卻知道答案的,比如說:我們若去了黑洞會變成什麼?我以為會變成一個黑點,但諼諼卻說像長長的麵條才是正確答案。問孩子為什麼能夠知道答案,他說他曾經在某一本書中讀到過。

也有些是因為他自己認知上有些誤差,卻也答對的,有一個自由落體的問題,他答對了,解釋卻有誤:同時讓一塊石頭和一根羽毛在月球上掉落地面,哪一個會先到達地面?諼諼知道地心引力,也知道月球上沒有空氣,但是他卻沒有思考到,地球上的空氣會讓羽毛產生浮力,而減緩落地的速度,在月球上就沒有這個問題。

沒錯!這些問題都牽涉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學,五、六歲的小孩能夠瞭解物理原理嗎?能夠的!只要我們父母實時給予適當的指導。昨天諼諼問爸爸,為什麼木星的氣體不會四處流散呢?爸爸說,因為木星非常地巨大,因此所產生的引力也非常地強大,所以木星的氣體不會流失。諼諼知道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一千倍,也知道萬有引力這個概念。我們父母只要引導孩子去認識體積和引力之間的關聯性,就夠了。

以前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物理學的教育其實五、六歲就可以開始,不只是學會背九大行星的名稱(實際上只有八個,但也有主張十一個的說法)。其實我們父母可以從中引導孩子去理解萬有引力、自由落體、重力與引力之間的關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係(火箭所使用的原理)。這些都是基本的物理學概念。

而化學的基本觀念:原子與分子,也可以從解釋鑽石與煤礦之間的差異來開始。它們都是碳元素所組合而成的分子,但是兩者外觀與物性差異甚多,為什麼呢?碳原子在組合時,排列的方式不同,組成了不同的分子,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物質。

然而,對於這些基本概念的瞭解,並非是我們夫妻刻意上課所灌輸出來,而是諼諼在不斷地閱讀當中,自己所得到的知識。閱讀越多相關的知識,越有助於抽象原理的理解。所以,不需要等到國中二年級,孩子也能夠學習物理化學。我們父母要做的事情其實不多,只要根據孩子的認知、興趣與思考去反應、去解釋、去引導罷了。

在這當中,沒有課本、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一定要學習、要記憶的知識、更沒有規劃進度、課程表,一切都讓孩子自己去閱讀、去尋找、去理解,最美好的是讓孩子完全沉浸於知識之中,產生好奇、產生理解、產生感情,我們父母只是擔任引導的角色罷了。就算,昨天書上的12道問題都答錯,也無所謂!最終,我們人生的答案,孩子要自己去去尋找、去回答,不是嗎?

然而,老實而言,媽媽不愧是聯考世代出身,對於考試的事情一點也不含糊。諼諼能夠全部答對照片中的Quiz,完全正解,對於這件事情,老實說,媽媽心中感到非常地「欣慰」,不需要考試背書,自學也能夠答出標準答案,不愧是自學的功力,這讓媽媽血液中,考試競賽的酵素發揮到最高點。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如何突破識字障礙



Moria Flaig
21. September 2016


諼諼九歲時的字

下週起,澳洲學校放兩週的春假,在春假裡,我為孩子安排了一些活動,於是我家自學也跟著放假。現在是春假開始的前一週,我就先為春假暖身了。我們回頭復習過去一個月來所學的十六課中文,為了讓孩子能夠專心致志於中文之中,其他的課全部休假,也大幅度減少自學的時間,給孩子有足夠的遊戲與閱讀的時間。

與往常不同的是,除了最近PO文中所談及的城堡學堂之外,我還設計了字卡遊戲,除了要孩子排出媽媽所說的句子之外,我也讓孩子自己排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句子,也讓孩子改正錯誤,比如月亮排成亮月,開心排成心開,這樣可以加強孩子識字的精確度。

基於諼諼一直只能認詞、無法認字的困難,這次,我特別加強個別字的認識,以達到形、音、義三者之間精確的連結,這是識字過程裏,最難的一關。兩個字放在一起的詞,最容易讀,然而,單一的字,沒有與其他字組合成詞,缺乏線索來輔助識別,對兒童來說最難認了。

然而,光是重複性地使用閃字卡,容易讓人感到無聊厭倦,為了達到孩子看到字就能夠說出音的目標,我使用簡接的方式來加強字與的音的連結:

一是、訂正法,移動字的位置,字的位置越多元,越能訓練孩子在不同的位置中認出字的音,比如說將一個詞倒過來排。比如:將月亮排成亮月來讓孩子改正,可以改善孩子只認得月,不認得亮的缺失,位置的變動能夠加強孩子識別單字的能力。

二是、重複排列相近的句子:比如說,諼諼不會認「唱歌」兩字,我要求他排「爸爸媽媽一起唱歌」、「小鳥在唱歌」、「姐姐去唱歌」。排了幾次,孩子就認得「唱歌」兩字了。

三是、造詞。等到了這次總復習結束之後,識字量夠多了,開始上新的課文時,我要讓孩子利用生字來造詞,並將過去所學過的字和生字放在一起,變成更多的詞彙。造詞的練習更可以加強孩子對於個別字的認別與運用,也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所學的有信心、有成就感。

在PO文「煮湯圓理論」中,我曾經提到,在這星期地「密集課程」之中,我似乎漸漸地看到我這一個月所煮的湯圓,一一浮現了。的確!這次的經驗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學中文的確需要密集地復習,但光是大聲朗誦課文又過太無聊了,媽媽可以設計一些遊戲寓教於樂的遊戲,讓孩子能有持久的耐力跟得上這樣的「密集課程」。這樣一來,識字的障礙就能夠漸漸地突破了。


後記︰其實自己如今深刻地親身感受到煮湯圓效應,以前小時候背誦的詩詞與四書,現在寫小説時,都慢慢想起來,應用於文章之中。


三語寶寶讀經自學記-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煮湯圓理論


Moria Flaig
20. September 2016

諼諼九歲時的字

打從我家的中文學堂開課之後,媽媽每天嚴格地督促諼諼認字,每天大約進行一個至一個半小時左右。然而,奇怪的是,所有的課文諼諼全部會讀,就算隔了好一陣子沒讀了的課文,現在讀起來,全文流暢利索,讓媽媽完全看不出來,孩子大字認識不了幾個的事實。

我很納悶,這是什麼樣的認知過程所造成這種現象呢?柯華崴提出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識字理論,可以一窺幼兒識字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先不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這兩個概念,使用得恰不恰當的問題。柯華崴將精準地認識每個字的形、音、義稱為「由下而上」的識字過程,以上下文猜測生字,則稱為「由上而下」的識字過程。為何如此分「上」、「下」?作者並沒有多做解釋。

顯然地,以上下文的線索來猜測、了解生字的發音與意義,也就是柯華崴所謂的「由上而下」的閱讀方式,正是諼諼所慣用的策略,課文中每一個句子,只要開頭的字認得,整個句子就背得出來,這樣的記憶策略,也用於背唐詩之中,媽媽只要提示第一個字,整首詩就可以背得出來。

在學新的課文時,通常諼諼能夠將整課文字全部「錄音」起來,但如何將眼睛所見的字形,去對耳朵所聞的字音,一個字一個字地、精準地、一一對上,目前,他還不俱有這項能力。與其說孩子在讀書,不如說他是在背書。這表示,他還不俱有基本的識字能力。

然而如何將音與形精準地對上,而且還能夠瞭解字義,對於不識字的幼兒而言,似乎是一項不可能之任務。本來以為,諼諼永遠認不了字,因為他老是以「背」來交差了事,然而這一週卻有著突破性的發展。

這週我為下週的春假暖身,不上別的課,只上中文。我們復習國語課本第一冊與第二冊前八課,並加強排字遊戲的部分,排字與課文不同,是隨機性的,無法事先背好,也就是先錄音錄好。這次的經驗告訴我,排字練習可以促進認字能力。然而,從這幾天的排字遊戲當中,我發現諼諼的認字模式在改變,感覺上很像王財貴老師所說的:煮湯圓理論。

倡導讀經的王財貴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兒童識字宛如煮湯圓,一次煮個幾百個字,隔一陣子之後,湯圓會一一浮現。」

果然,這一次的總復習與上個月剛始上中文課時,有著明顯的不同。雖然媽媽也知道,諼諼並沒有記住每個字的形與音,但是顯然地他比以前更能夠精確地讀出個別的字,而不止只是在背課文而已。今天我要諼諼從小鳥、小河、小魚、小樹、小星星中區別個別的字,這些字都有「小」,因此無法以上下文來找線索來猜測,但現在都能夠全部精準地認出所有的字。

王老師的煮湯圓理論似乎有些道理,我們一次煮個幾百個字,先不管孩子認不認得單一的字,湯圓先全部下水煮了再說,雖然一開始不見動靜,但是經過一段時日之後,我們會看見湯圓一一地浮現。

然而,我卻一直要等到第三輪的復習中,才見湯圓慢慢地從鍋底浮現,時間大約是一個月之後。所幸,字盲不是無藥可救,還是有希望的。媽媽所該秉持的是,持續下去的耐心與毅力。回想一年前,自己試過幾個識字法,實行不了多久,旋即放棄,那就是沒有持之以恆的決心,難怪不見湯圓浮現。

註:目前我家中文課進行方式如下:第一輪,熟讀課文內容,直到能夠記憶背誦;第二輪,上完第一冊八課之後,再從頭復習一次,並加入排字練習,但排字只居輔助的地位;第三輪,上完第二冊八課之後,再從第一冊從頭復習,閱讀的部分減量,但加重排字練習。由於諼諼對於漢字的線條、筆順的掌握還很差,目前寫字還是只侷限於描字、認識字體的結構,每次大約描七個字,每字描五遍。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讀經自學


Moria Flaig
17. September 2016

諼諼九歲時的字


讀經自學

眼尖的讀者可能發現到我家網頁的名稱改成了:「讀經自學」,但此經非彼經,我們讀的是聖經。

因為聖經的難度,一開始自學時,我們並沒有讀經,也沒有具體的讀經計劃,也不知道讀經是否在有實行的可能性。當我逐步地將自學導入讀經之後,後來發現其實可以完全以讀經來安排自學的時間,這並非是一件難事。

面對台灣日盛的「讀經派」,我日漸感到,有義務為聖經教育說些話。基本上,我家的自學風格與美國基督教自學家庭的理念相近:以閱讀聖經為自學的主軸,輔以讀寫技巧的學習,再加上各種知識的涉獵,以門徒訓練為終極目標。

然而熟讀聖經的目的,是為了引領孩子親近神、認識神,將孩子的信仰建立在磐石之上。我當初並沒有將聖經變成教本的構想,只是本著基督教靈修的傳統,將讀經當成聆聽、領受神的話語、與神親近的時刻,並沒有刻意強調經文的學習與背誦。

後來卻發現,經文「用途廣泛」,除了可以用來訓練閱讀之外,也可以用在練習拼字、學習外文之上。聖經是全世界被譯介最多的一本書,熟讀聖經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使用聖經來學習外語。

雖然讀經是我家自學的基調,但卻與「讀經派」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我家自學實施三不政策:不記憶背誦(中文課除外)、不做機械性的練習題、不考試評分。這樣的自學方式恰恰與讀經派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讀經派宣稱,先背經文、先不理解;先填牛、然後再反芻。但我家讀經,首先重理解,不理解真理,背再多的經文也是枉然的。當然啦!隨著孩子的年齡的不同,理解經文的方式會有所調整。學前教育,重在聖經故事的認識;小學階段,逐漸地轉向於經文的內化與其意義的瞭解;中學階段,讀經就要轉變成對於聖經的核心觀念的理解與詮釋。

比如說,現在六歲的諼諼在閱讀聖經時,大致上可以掌握經文的內容,也可以瞭解經文的文意,但耶穌基督是為什麼而死?為什麼能夠因此成為我們的救主?為什麼十字架上的血就能夠洗清我們的罪呢?像這樣的問題,這個年紀的小孩能夠明白十字架上受難的事實,但是並無法理解為什麼獨獨耶穌的血能夠洗清我們的罪?

隨著年齡的成長,小孩子對於經文有不同的領會與感受,這不是說,小孩子完全不具理解能力,學習聖經只要囫圇吞棗就行了。依我的觀察,情況恰恰相反,小孩正是發展理解能力的時候,這時候不理解,更待何時?依照年齡的不同,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理解方式。因此,我並不是十分贊同,讀經派那種全天候的讀經背誦的學習形態,讀經只需要達到理解百分之一,剩下的只是重複地背誦記憶,理解等到長大再說。

再者,如果送孩子上讀經派的書院,甚至住在以寄宿形式而規劃的書院,這種教育形態與在家自學的理念相去甚遠,這種書院實質上脫離不了制式教育的形式:集體式作息、集體式學習、集體式訓練、複製集體式的思考模式,這樣的學習方式並不能稱為自學。除非是,經由家人長輩在家督導讀經,依照孩子個別的學習方式與能力而調整的學習形態,而非接受團體式的集訓,才能夠稱得上讀經自學。


然而,自學的教育中有一環關鍵性的理念,是讀經教育所沒有的,即是:自發性學習、自主性探索、主體性思考。這種能力的培養,並非是日日背誦經文所能夠辦到的事情。要讓孩子具備自主求知的能力,首先要讓孩子學習閱讀,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提昇閱讀的能力,有了精熟的閱讀技巧之後,小孩子才具備有基本的自主的學習能力。

再者,要讓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得到豐富的圖書資源、得到足夠的刺激、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專研的領域、進而從閱讀中得到知識與樂趣。

最後,要與孩子實地的進行觀察與討論,例如:諼諼喜歡恐龍,我們就帶他去上博物館看恐龍化石;喜歡宇宙太空,我們就帶他去觀星象、參觀太空船;喜歡機器人,爸爸就帶著他製作機器人。從參觀博物館之中,孩子也會得到啓發,開啓另一扇知識之窗。比如,我們最近去了一趟Powerhouse博物館,此行即啓發了諼諼對一些基本的物理學的認識:像磁場、電、光、原子等等。

有些書院甚至位於深山之中,這樣的書院能夠給孩子充分的時間探索學習嗎?能夠提供孩子足夠的書籍讓孩子盡情地閱讀嗎?能夠提供額外的資源讓孩子觀摩、參與各種活動嗎?包括音樂會、博物館展覽、劇場、體能運動的訓練等等;孩子在這樣的學院中生活能夠有充分的玩耍的時間、得到多元的刺激嗎?孩子的學習難道就狹隘地局限在讀經之中嗎?日復一日地模仿古人的作息與生活方式嗎?

我家自學不只有讀經,也讓孩子閱讀各個領域的讀物,一週裏面至少有一次參與團康活動,也參加繪畫課,假日時也常常出外遊玩、或是野外探險。我家重視科學教育,我們時常帶領孩子觀星、觀察自然、參觀海港軍艦、博物館、水族館、動物園,以各種書籍來啓發孩子對於科學的興趣,目前諼諼所沉浸的主題是機器人和太空。


然而,讀經派卻認為,各種科學知識可以等孩子大了,理解力強了,再學習,然而讀經之事,卻等不得。孩子喜歡、有興趣的事情為什麼要等待長大以後?為什麼不趁著小孩子年紀還小,對於世界還懷抱著強烈的好奇心時,讓他們充分地研究、探索呢?對於世界的好奇與探究,不正是兒童發展中的一環嗎?我們豈能揠苗助長,不讓他們自由發展,而填入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給他們。等他們長大了,時間被壓縮了,被活動所佔據了,那時候會有時間研究嗎?現在不研究,更待何時?

讀經派太小覷小孩子的理解力了,我同意高級數學不必太早學習的看法,雖然數學是科學的基礎,不會數學就無法研究科學,但我們沒有必要要求孩子在智力未成熟之時,就要開始進行高深的物理數學的計算。但是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怎麼運行的,事物是怎麼運作的,思考其中的因果關係,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這種能力的培養異常地重要,而且要在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自己喜歡研究、喜歡探索、喜歡思考科學的問題。

然而這種理解自然運行的能力,根本並不需要深奧的數學來運算,就能夠理解。教育不能削足適履、緣木求魚。砍了一項,就砍了全部;少了一項、就只補那一項,每一個領域我們都必須好好地看顧,絕不能偏食。

在我家讀經自學中,閱讀聖經是自學中的一部分,並非全部,也不是只學語言,而不學科學。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是,我家並沒有額外安排自然科學、歷史地理等課程,只有從圖書館借出大量的書籍讓孩子自學讀、自己學,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自學。也就是說,知識的學習與吸收完全依照孩子自己的興趣、意願來進行,媽媽並沒有在自學的時間之中,額外傳授任何與科學相關的知識。

然而,諼諼的閱讀與自主性學習已經遠遠地超越了,媽媽所能夠教導的範圍之外,自學性學習讓孩子更有效地學習、記憶他所感興趣的知識,完全不需要媽媽來填鴨、填牛,孩子自己主動填,自己主動反芻復習,沒有任何填充、問答、作業、抽考,他從書中閱讀所得的知識,一樣可以鞏固持久,媽媽我非常地省事、省心。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中國的博客被禁言了


Moria Flaig
19. September 2016


小蒼蘭


中國的博客被禁言了

中國大陸封鎖了所有的Google相關網站,影響到了我與親人的聯繫,於是我設立了「三語混血兒」新浪博客網頁,讓我爸媽在大陸時,也能夠知道諼諼的近況。通常我爸媽在中國時,我會在微博與博客上同步PO文。然而,最近他們回台渡假三個月,於是微博與博客被我零落了一陣子。他們最近又飛回去中國看孫子了,我想要PO文之際,才發覺,我的博客現在只能夠登錄,無法PO文,難道是被禁言了?

於是在網上查找了一些有關被禁言的訊息,確實有此事,我想我自己踩到中國政府的地雷,而不自覺,中國政府嚴格禁止宣傳基督教,然而我家讀經自學,有著太多的基督教色彩。但也只是帶有基督教色彩而已,根本談不上聚眾傳教,沒想到因此慘遭禁言。

本來以為自己人微言輕,一個燒飯帶孩子的媽媽,舉無輕重、毫無影響力,寫的文章既沒有粉絲追蹤、也乏人問津,這樣格局的博客也會遭到禁言,真是不可思議。讓人不由得地擔憂起來,可見網路並非無遠弗屆,我們小老百姓並沒有真正地擁有言論自由,隨時隨地地受到嚴格的監控。

然而,這樣的監控卻比起以往更加全面與徹底。在以前的時代,必須經過嚴刑逼供,才有供詞成為呈堂的證據,現在有萬能的搜索引擎,誰不知道你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政府要控制人民的思想比以往更加地容易,想到這裡不由得令人深感遺憾,要不是Blogger被禁,要費心思在中國做宣傳,何苦同時經營多個部落格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萃取DNA


Moria Fliag
20. September 2016


小蒼蘭


今天爸爸帶領著孩子做萃取DNA的實驗,聽到DNA這麼偉大的題目,以為只能使用精密的生化儀器才做得出來。其實爸爸所用的方法很簡單,在家就可以自己DIY。如果家中備有電子顯微鏡的話,萃取之後,可以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更理想,但是電子顯微鏡很昂貴,以一般的顯微鏡則只能觀察到細胞分子的結構,也是可以的。

所需要的材料有:四顆草莓、半茶匙洗碗精、一個夾鏈袋、半茶匙鹽、20ml-50ml的純酒精、濾紙(可以用煮咖啡的濾紙代替)。


方法是:純酒精買回之後,先置入冰箱之內降溫,因為在低溫中,DNA較易溶解於酒精之中。然後將四顆草莓置入塑膠袋中,加入180ml的水,再加入鹽與洗碗精,鹽與洗碗精可以破壞細胞膜,讓DNA更容易溶解於酒精之中,然後將塑膠袋封緊。

接著,用手擠壓草莓(不要使用刀子切割,不然會破壞DNA的結構),待草莓均勻溶解於水中之後,以濾紙過濾,過濾完畢之後,可以得到一小瓶草莓水。接下來,從冰箱取出酒精,將酒精緩緩倒入草莓水之中,逐漸地我們會看到,在草莓水的表層,會出現一層透明膠狀物,拿一根筷子攪動,很快地這些膠狀物就會依附於筷子上。將這些膠狀物取出,待乾燥之後,會變成一種白色的膠質。

若是有電子顯微鏡的話,可以把這些膠狀物拿到電子顯微鏡之下觀察,即可以看到DNA的結構。我家沒有電子顯微鏡,所以這道程序只好省略了。爸爸說了,他可以拿去大學的實驗室裏面觀察。

這是一項十分有趣的實驗,讓諼諼認識了什麼是DNA。不過我倒懷疑他是否能夠從實驗中具體地認識到DNA?畢竟遺傳基因等觀念,對於這麼小的小孩來說,有點難懂。比起,他最近在閱讀的磁場還要難呢!諼諼現在已經能夠正確的說出指南針的構造,還知道是誰發明的?我們在參觀Powerhouse時,也動手操作了一些介紹磁場的儀器,相較來說,磁場是一種很具體的科學知識。

而DNA的觀念則太過抽象,諼諼只知道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DNA,同樣一種生物有相近似的DNA,但是DNA具體為何,他就不是很清楚了。他只是從恐龍相關的科學之中,大約得知,若是得到恐龍的DNA,就可以讓恐龍復活過來,但是困難的地方是,DNA無法在化石中被保存下來。與恐龍相較,從冷凍的長毛象身上萃取DNA來複製長毛象,讓絕種的長毛象重現於世,就目前基因工程而言,還有成功的可能性,聽說目前有科學家嘗試這樣的實驗。

這個話題又扯遠了。



《後記》
十月中旬,我們又進行了一次DNA實驗,這次我們將所加入的材料加倍,但草莓的量不變:一茶匙的鹽、四湯匙的洗碗精(非濃縮環保型),150ml純酒精。材料加倍的結果,得到比上次更多的DNA。

上次試驗之後,諼諼明顯地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他對生物學中的動物還保持著警戒狀態,但對DNA倒是很感興趣,要媽媽多借閱相關書籍。從書中,他知道了複製羊與一些外顯遺傳基因,也知道了他的捲舌是遺傳自他爸爸的基因。

我們的實驗看來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充滿了驚奇與興奮。更重要的是,實驗本身能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與興趣。本來對於生物學保持距離與冷漠的諼諼,現在也會要求閱讀生物相關的書籍(只要動物的圖片不是太多的話!),也開始認識基因與光合作用。

媽媽責怪他時,他卻回答說,我的DNA即是如此啊!意思是說,喜歡滔滔不絕地說話是因為他得了愛說話的基因,所以沒有辦法把嘴剎住。他也不會想想看,他的父母都不太愛說話,愛說話的個性不太可能是來自基因遺傳吧!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關於得獎一事


Moria Flaig
16. September 2016


努力滑雪橇也是成長中的一種努力


諼諼雖然不上學,但固定每星期五參加教會的課後活動,那是一種以遊戲與聖經故事為主的活動,有時候他們老師也會讓他們做機智問答比賽,今天又拿回好多獎牌和獎品。

拿獎次數多了,媽媽不由得納悶,怎麼每次都能得到金牌呢?於是問孩子,那麼多獎牌,你這次到底是得了第幾名呢?他高興地拿了一張紙,說今天他得了第三名,媽媽一看,果然上面印著第三名。不由得好奇地問,哪個小朋友得了第一名呢?媽媽也熟知幾個孩子的名字。但一聽孩子的描述,原來老師把所有的小孩分成三組,諼諼那一組得了第三名,那第三名不就是最後一名嘍!但沒關係,雖然是最後一名,諼諼卻樂得很。

還高興地舉著一個金像獎,說今天他得了金像獎,其他小朋友得到的則是獎盃。諼諼又描述了一番,媽媽完全感覺不到金像獎跟獎盃有什麼不同,但諼諼卻覺得自己能夠得到金像獎,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哦!原來這是澳洲人對於比賽的觀念!不管第幾名,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孩子對於自己的表現都能夠感到驕傲與滿意,完全不明白什麼叫做輸贏。

回想起自己過去的學校生活,那種在意成績,為成績而讀書的學習形態,與之相較,諼諼為什麼而學習呢?其實說來,並不為什麼,小孩子生下來就要學習,看他們學爬、學走、學說話,完全是為自己而學習,不需要有任何人來教導,更不需要以成績評比來作為驅動器。然而,走入學校之後,卻有各種競賽讓人感到挫折,讓孩子變得不喜歡學習,久而久之,孩子漸漸失去學習的本能,而得了學習倦怠症。

看著孩子天真的笑靨!自己心中也洋溢著欣慰的笑意。孩子啊!孩子!在漫長的人生中,有著有一長串的競賽等著你去面對,何必現在就得開始。這種對於最後一名也能夠感到驕傲的想法,若能夠長久保持下去,為自己而學習,而不是為了金牌獎,不懂獎牌的意義,這樣子,反而很舒坦!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城堡學堂


Moria Flaig
15. September 2016


莫比人騎士

當了一個月的吼媽之後,只見諼諼的字盲不見好轉,媽媽吼得好辛苦,緊迫盯人的伎倆完全失效,為了讓孩子喜歡上中文,媽媽只好另想辦法來投其所好。

諼諼喜愛玩的玩具中,除了樂高之外,就是莫比人(Playmobil)了,在澳洲買不到莫比人,幸好我們帶了不少來到澳洲。諼諼最鍾愛的是騎士,立志將來要當騎士,光是騎士我們就帶來了二十來個,但是有帶騎士,沒有帶城堡,城堡太大、太重,行李箱放不下,只好忍痛割愛。但是沒關係,趁著諼諼生日時,爸爸在網上訂購一個小城堡,空運來澳。

買了城堡之後,諼諼玩莫比人的模式有一大改變,以城堡為背景,佈置好了之後,將他所知道的歷史故事,凡舉中世紀聖喬治屠龍、聖女貞德解放法國、三劍客、俠盜羅賓漢和獅心查理、亞瑟和石中劍、凱撒征服高盧等等,全部都使用莫比人來演出。有時候甚至把火龍和Schleich的恐龍混合一起,改變劇本,當起古生物學家,玩起尋找恐龍、挖掘恐龍的故事。

媽媽還曾經利用莫比人讓孩子背唐詩,方法是,凡是要進城堡的騎士,都要說出正確的口訣,那口訣就是諼諼所背過的唐詩了。不喜歡背書的諼諼,媽媽使用這一招還蠻有效的,突然唐詩就背得出來了。

既然莫比人有神奇魅力,於是媽媽想到一個辦法,不如,我們也利用騎士來學中文。諼諼的騎士中有一對一模一樣的金色騎士,媽媽曾經利用這兩隻來玩「三劍客」中路易十四的故事,大仲馬為路易十四創造了一位雙胞胎兄弟,菲力,這個法國版的雙胞案非常得到諼諼的喜愛,於是我們將這對金色的騎士稱為路易與菲力。

城堡學堂的學生就是這一對雙胞胎,路易與菲力,另一個騎士當老師,諼諼稱之為聖喬治。讓騎士們學方塊字,不知道效果如何?

我們試過一次之後,諼諼大感興趣,尤其是使用騎士來排字,騎士排字,有著神奇的魅力,排字遊戲突然變得好好玩,好有趣。兩課上完之後,諼諼跟媽媽強力推薦:以後都要用騎士來學中文。看來,媽媽不需要再吼了,使用莫比人可以讓孩子盡情地投入字海之中。看來,孩子的字盲有救了!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填牛式教育



Moria Flaig
8. September 2016

雪梨住家旁的夕陽

填牛式教育

填鴨式教育,無疑是我們最熟悉的教育方式,學校就只有考考考,學生就只有背背背。聯考世代出身的媽媽,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還填鴨嗎?

去年,在我們完成了英、德閱讀的訓練之後,接著,媽媽馬上尋思要如何開始孩子的中文識字教育,那時候在網上認識了讀經教育,讀經教育發起人王財貴老師說了一句名言:「讀經教育不是填鴨教育,而是填牛教育。」

什麼是填牛教育?父母應該趁著小孩年紀小,記憶力特強時,把四書五經填入孩子大腦之中,深奧難懂的經文現在不懂沒關係,將來孩子會像牛一樣反芻咀嚼,經典的妙處,一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王老師稱之為:填牛。

當時,我讀了之後,照本宣科,著實地把「約翰福音」的前五章填進孩子的大腦裏面。後來因為再次地搬離德國,舉家來到了澳洲,種種雜務給耽擱了,讀經之事我卻就此打住,不再讓孩子背誦經文。時光荏苒,一晃,一年就過去了。

來澳之後,我們開始在家自學,自學前只需要教閱讀,現在連「寫」、「算」和「外文」都要媽媽自己包辦,而且我們家要學三語,兼顧第四語,媽媽忙得很,實在沒有閒暇來填牛了。

自學一年之後,忙完了英文、德文、法文,再度面臨中文這一大難關。此時此刻,不由得想起去年所讀的「填牛理論」。於是再次拜訪楊嵋老師的部落格,她家的狀況跟我家最接近,也是三語家庭,剛好也是中、英、德三語,他們夫妻雙方使用英文溝通,生活在德語環境之中;而我們夫妻則使用德語溝通,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

不同的是,她家先生是梵文教授,教育子女的重點在於古典經文的研讀,我家頭家是物理學研究者,教育重點在於科學教育。她家讀的是儒家經典,我家研讀的則是基督教聖經。她家重視梵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古文的操練,我家則重視現代外語的學習。她家在家只訓練中文讀寫,研習中國古典經文,其他兩語跟著學校的進度。我家則先訓練英德閱讀,以利於科學知識的學習與吸收,中文則放在最後當「壓軸好戲」。

此時再度思考「填牛理論」,看到楊老師育子成功的經驗,對我而言的確是一大震撼,雖然先讓孩子駕馭拼音文字也不是件壞事,拼音文字易學,諼諼因而受益於提早自主閱讀、自主學習、提早接觸科學知識,無論是興趣的培養與認知的發展,對孩子來說,都是正面的。但缺點卻是,對於中文缺乏興趣,識字困難,媽媽要多耗費更多精力來培養訓練,才有辦法克服中文難學的障礙(說實在話,還不知道能不能克服得了)。

的確,諼諼的學習方式,確實是像他們所說的,喜歡記誦,顯現記憶強的一面,這一個月的中文課上下來,諼諼學中文的方法也是那一字訣:「背」,大字識不了一籮筐,無論是課文、造句、認字、文學賞析(童詩花園),統統背起來。一上的課文都很短,媽媽還沒有察覺孩子是在背書、不是在認字,等到上一下第二冊時,課文增長了,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原來,諼諼是個字盲。

同時,媽媽不得不驚異於,統統背起來的功夫,孩子是怎麼辦到的?

在過去一年裡,孩子在大量閱讀中,的確喜歡重複地閱讀同樣主題的書籍,像是恐龍、太空、羅馬帝國、中古騎士、機器人等等,這類科普與歷史的書籍,無論有多少,全部照單全收,而且一讀再讀,不會感到厭倦,恐龍的名稱再難記,也全都滾瓜爛熟。媽媽不填鴨,孩子自己填,凡是手中能夠翻閱到的,眼睛能夠讀到的,統統全部記在腦海裏面。

王財貴老師說,小孩子的理解差,記憶力強,所以正是學習古文的好時機,小時候讀不懂,沒關係,但是記得住就行了,將來孩子自然會不斷地反芻,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會慢慢地理解消化,所以才稱為填牛。但若不把握這個記憶力強的黃金時期,錯失了這個時間點,以後要實行古典教育,孩子就沒有囫圇吞棗的能力了。

讀經教育看似有些道理,我也試過填牛法,讓諼諼背了五章約翰福音,但從中我發現,諼諼並不喜歡這種重複性朗誦,既枯燥無聊、又沒有精彩的圖片可以觀察(小孩子喜歡看圖片),就算他喜歡閱讀主題重複的書籍,無論是恐龍還是太空,與背誦經書不同的是,主題雖然重複,但書本身並不重複,熟悉的主題,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鞏固已知的知識,所以他讀得很快樂,背得很高興,書中有豐富的圖片,讓他將恐龍一一地做深度的觀察,這些都不是光是「背」,就可以概括一切。

填牛理論再怎麼好,我還是看重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我並不認為,在國外長大的小孩會對中國經典產生興趣,因為沒有機會接觸,也沒有機會培養興趣。楊老師的家庭背景比較特殊,她自己本身積極投入古典教育之中,常常遊走台灣、大陸等地,小孩跟著媽媽走,當然有機會接觸嘍!而在我們這個無電視家庭中,我們也不太有機會回台,諼諼不太有機會看得到古裝連續劇,再加上,我們父母讀聖經,不讀四書五經,如何讓孩子對古文產生興趣?

諼諼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那些冗長拗口的恐龍名稱,那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對於恐龍有著極大的熱情,他自己填鴨,心甘情願。對於神秘難懂的太空知識,一談起來,就口若懸河,那是因為他對此有極高的興趣,加上爸爸的引導,父子一唱一和,太空遂順理成章地成為孩子的愛好。

沒興趣的話,無論父母怎麼費心引導,也是枉然。例如:我多次鼓勵孩子多閱讀動物類的書籍,無奈他對於動物沒有興趣,就算有時也讀讀企鵝、北極熊、袋鼠、無尾熊、貓熊等等相關書籍,但是這個孩子對於生物沒有熱情,媽媽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

諼諼讀書,我只有規定哪些書不能讀(小孩子不能讀的書,還真多呢),但是沒有規定哪些書非得讀不可。就算讀聖經,也是因為他喜歡讀,絕非為了讀經而讀經。他自己要填鴨,不時地背各種恐龍的名稱,完全是自動自發,沒有任何強迫性。

我家自學中,帶有強迫性的學習,就是中文了,我要他認字,他卻把所有的音牢牢地記在大腦裏,但是音卻對不出字的形。發現到這個現象之後,我開始思考「讀經理論」,可見,就算是孩子沒有興趣,父母照樣可以強制執行,就如我現在每天強制閱讀中文一樣,追根究底還是一種填鴨式教育。

但王老師有說過,背誦如同煮湯圓,我們同時煮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湯圓,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字會一一地浮現,逐漸地孩子就能夠把字一一地認出來了。然而,海外的華文教育,孩子讀了十年的華校,三千個湯圓還是浮現不了(三千字即是基本的識字量)!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驚覺於自家的識字教育竟然也是一種填牛教育,差只差在於,人家填的是四書五經,我填的是國語課本。論文字的境界,即便是我本人喜歡兒童文學,也並不認為兒童文學是缺乏意境的語言文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國語課本遠遠不及於四書五經流傳千年的古老與雋永。媽媽妳要的是永垂不朽的絕妙好辭,還是即時新聞?

媽媽也知道,機械式地記憶重複性的知識,是最沒有效率、也最沒有創造性的學習方式,為什麼媽媽還要孩子重蹈覆轍呢?

反覆游移、辯證後,折中的辦法是,我們的自學中,可以加點背古詩,古詩比起古文,容易背誦,也比較短。畢竟我不是儒道哲學的追隨者,連媽媽自己都不信服的哲學理論,卻要小孩背起來,有點說不過去吧!

但我贊同楊嵋老師的觀點,海外的中文教育欠缺古文的熏陶,因此大部份的孩子中文程度低落、無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提升,生長在國外的孩子,能聽、能說的已經算是上好的了,能讀、能寫的簡直是麟毛鳳角,稀有動物。

然而,我所能夠辦到的只有,偶而讓孩子背背古詩,甚至讀點古文,也不為過。但是若是要將整個中文教育全部轉化為古文教育,我認為不太有必要。我自己小時候沒有受過任何讀經教育,長大之後也能夠讀古文,但是對於古文的印象只有,國文課本看得讓人流眼淚,因為統統要考默寫,填鴨式的教育的結果,只有讓孩子更痛恨古文,不會想要親近古文的。既然自己當年也抱著遺憾離開了學校,何苦現在要孩子超越自己所辦不到的事情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聽寫聖經


Moria Flaig
12. September 2016


諼諼寫字

如何訓練孩子拼字?我家是三語家庭,光是拼字就要學英德兩語。Phonics的學習告一段落之後,訓練孩子拼字的方法只有聽寫了,然而,這卻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到目前為止,我家聽寫實際上進行不到多少時日(大約一個半月左右),諼諼就能夠在印表紙上寫出半頁的短文了,之前書寫困難的疑慮一掃而空。

訓練聽寫,我所使用的教材是聖經的故事,英、德文各一本,每次讀一篇故事,讀完之後,從中抽取一小段讓孩子聽寫,從聽寫中練習拼字。

近來,兩本聖經故事已經讀完,正愁著無教材可用,也考慮要找其他的書來使用,念頭一轉:不是一直想讓孩子背誦經文嗎?為什麼不先以聽寫聖經來代替呢?

諼諼的英文拼字能力已經相當地不錯了,寫過兩本厚厚的Phonics,對於英文的拼音規則大致能夠掌握了,也能寫短文了,其實拼字已經不需要怎麼教導了,每天的聽寫遂變成例行的練習,雖然只是例行的練習,但是不容忽視聽寫的重要性。這完全不同於Phonics,孩子在聽寫中不只是學習拼字規則而已,還能學習到如何用字遣詞。

與聖經的故事相較,聖經雖然遣字較難,但目前卻正是讓諼諼的拼字進階升級的好時機,應該選用比較難的文本。況且,聽寫時,時間的拉長與延宕,不同於一般閱讀的速度,聽寫雖然不等於記憶與背誦,但是比起瀏覽閱讀,更能加深大腦對於經文的印象。

於是,我按照原來所使用的「Free Sunday School Curriculum」,跟著他們的讀經進度。英文的部分,聽寫新約,使用的是NIV譯文;德文的部分,聽寫舊約,使用的是Schlachter 2000。聽寫一段英文經文之後,使用同一段經文進行法文的閱讀,讀完法文經文之後,練習寫預先準備好的填充題,來提升法文的閱讀力與字彙量。詳情請看,最近的PO文:法文聖經填充題。

而德文版聖經Schlachter 2000,是我過去所閱讀過的德譯聖經中,比較喜歡的版本。沒錯!是老公推薦的,但他喜歡讀舊版,認為舊式譯文的遣字較優雅,但舊版對我而言,太難了,再加上,我沒有閱讀德文聖經的習慣,雖說是兩千年「剛」出版的譯文,但是滿篇的過去式與假設語法,皆是較不熟悉的動詞形式,再者,我也不想挑戰舊式德語中的倒裝句與落落長的句法。

經過盤算規劃之後,我家聖經聽寫,上路了!我還是沒有讓孩子背誦金句,也沒有講解經意,就只是讀經與聽寫,讓孩子不只是從閱讀中來感受聖經的文字魅力,也讓他耳聞手寫經文,宛如從前,我有時會自己默寫唐宋詩詞,寫出來的文字好美好美。願孩子也能體會媽媽的用意,在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偏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火星模擬實驗室


Moria Flaig
12. September 2016


昆士蘭名樹︰Avatar拍攝景觀原型

昨天是星期日,孩子的爸心血來潮帶著我們去Powerhouse,也就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發電廠,後來改建成現今的科技博物館。既然是蒸汽發電廠,蒸汽動力遂成了展覽的主題,館內收藏有瓦特的蒸汽機(真品)、和舊時代的蒸汽火車、蒸汽織布機等等。但也有展覽現代科技的太空船、月球車、無重力室、火星機器人,雖然皆是 複製品,但是卻是孩子認識宇宙太空的好去處。

與歐洲大型的博物館相較,就規模而言,澳洲的博物館的館藏不算豐富,但也足足讓我們耗上一整天的時間來參觀了。

這是他們父子倆第二次參觀Powerhouse,因為近日有個來自日內瓦CERN(核子研究中心)的特展,對於研究核融合的爸爸來說,當然是必行之處。因此,他這次又想帶著孩子去走一趟。物理學全然不懂的媽媽,也順便去逛逛知名的CERN。

多年前,我自己曾經在日內瓦逗留不少時日,居住的地點剛好在CERN的所在地:Meyrin,對於原子物理學完全毫無概念的我,也算得上是跟CERN有點「瓜葛」。然而原子、核子、分子等概念,對於一個六歲的小孩來說太難理解,整個特展中,諼諼唯一感興趣的問題是:整個分子加速器的隧道到底有多大。爸爸說,整個範圍像一座城市這麼大,大小的問題對於一個小小孩來說,非常關鍵。然而,這麼高深的物理學,還是放在以後再關切吧!參觀時,爸爸沒說什麼,媽媽也全程緘口默言。

接著我們去看上回孩子非常感興趣的火星模擬實驗室(Mars Lab),在國外一般稱登陸月球、火星的機器為機器人,這並非一般普羅大眾所熟識的機器「人」,整體看起來比較像是一輛車,因此,在中文界中一般以「車」來表示。博物館內有三台機器人,都是雪梨大學模擬火星機器人所製作的,沒有任何一台是真正登陸過火星的,當然啦!曾經登陸月球與火星的機器人,是不會再返回地球的。

我們到達時,這三架機器人都還在充電,也沒有其他遊客,因此操作機器人的小姐有不少的時間和諼諼談話,然而,他們對談的內容,震撼了媽媽。

不但這位小姐所問的問題,諼諼都會回答,包括一些基本的問題,像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是哪一個?火星上有沒有水?小姐還問一些比較專業的問題像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送上火星的機器人有哪些?好難的問題哦!媽媽不會回答,然而,看著諼諼不徐不疾地說了一串名稱:Sojourner、Spirit、Curiosity、Opportunity(此時,媽媽還得跟孩子確認)。諼諼還指著其中一台機器人,說看起來很像是書本上的Sojourner。

此外,諼諼還說了一些「題外話」:比如,人類還送上一輛機器人登上土星的一個衛星Titan,這台機器人稱為Cassini Huygens。操作的小姐聽了,不斷地嘖嘖稱奇,說這孩子擁有豐富的太空知識,還說,她現在正進行著五、六年級小學生參館時所學習的課程,諼諼不知道在澳洲五年級稱為Year Five,連忙說,他已經六歲了,小姐只好微微地一笑。

然後,他們就開始操作機器人,我覺得博物館對這項活動設計得很贊,以互動式觀察,讓孩童也能夠參與操作,當然嘍!這麼昂貴設備,不是真的讓小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而是解說員與孩童以問答的方式,讓孩子感覺上有參與操作的過程。

操作時,這位解說員還秀了一張Curiosity在火星上活動時的照片,她打趣的問:「是誰拍了這張照片?」一開始,諼諼猜是繞著火星的Probe所拍的,小姐說,猜得好!但不是!什麼是Probe?媽媽也沒聽過,事後聽諼諼解釋,就像是繞著地球的人造衛星,直譯來說:Probe就是繞著其他行星的人造衛星。後來,諼諼想了一會兒,就說是Curiosity自己照的,因為他在書上看到,這台機器人有手臂。正確答案!

這些媽媽有沒有教?當然沒有!媽媽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教呢?而媽媽所得到的震撼卻不小。媽媽連忙問爸爸,爸爸有沒有教?爸爸說,沒有。那是誰教的?

我家沒有電視、也沒有無限網路,顯然這些訊息不會來自媒體,讓孩子偶然之間,從螢幕上聽到看到。然而他的這些知識是哪裡來的?

唯一的管道是書本,這些知識只能從書本上讀來的,媽媽確實從圖書館借了不少的與太空相關的書籍,之前,諼諼就讀了不少。沒錯!只要孩子能夠識字,什麼書都能夠讀,完全不需要大人教導,就能夠藉由閱讀而得到知識,這正是我們自學的目的。書本知識無遠弗屆,完全跨越了老師、父母的能力範圍,打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限。我們的書大都來自圖書館,完全是免費的資源。

自學是如何打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我舉一個例子,我們教會的主要成員是韓國人,據他們說,在韓國大多的小孩每天要補習到半夜才能夠回家,深夜十二點是交通最繁忙的時刻,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家長趕著去補習班接小孩子下課。更甚者,有一些學生還得在半夜裏,躲在地下室補習,怕被警察抓到,乾脆在補校過夜。天啊!讀書讀到要躲警察。

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放學後在家溫書就好了?他們說,韓國現在有個嚴重的問題:教育資源嚴重地分配不均,負擔得起補習家教的家庭,小孩能夠考上好的學校,出社會之後,能夠找到好的工作,將來有機會成為管理者,收入也就相對地高,然而考上不好學校的小孩,出社會之後找不到好的工作,收入太低,負擔不了補習教育,所以他們的下一代也就上不了補校。這種考試制度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於是社會上的教育資源分配得越來越不平均。

我心裡納悶著,是這樣子嗎?說起教育資源的分配,我們家不上學的,所分得到的資源不就是「零」了嗎?

此樹據説出現在Avatar電影中

然而,事實卻與一般人所想像的完全相反,我們不去爭那短缺稀少的資源,孩子反而得到更多的時間、空間可以自由發展,就因為如此,我們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諷刺的是,我家自學正是利用社會上所剩下的資源:

每當我們去圖書館找書、借書時,正是所有的學童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我們上博物館時,刻意避開學校的長假、博物館排滿活動的時節,雖然我們沒有去湊熱鬧參加活動,但趁著遊人正稀少的時刻,孩子反而可以和博物館員進行充分的討論與對答,何必去趕那些特別活動呢?當別家的孩子趕車去上貴族學校時,我家諼諼還沈溺在夢鄉中、好夢正甜。當一群孩子排隊買披薩、漢堡當午餐時,諼諼正好整以暇地吃香噴噴的沙拉、炒飯和湯麵。

我們不去爭取那些所謂的教育資源,反而能夠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其中所得的最珍貴的一項就是:時間。沒有時間的孩子就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觀摩博物館、沒有時間遊戲。沒有時間學習,安排再多的課後輔導也是惘然的。

諼諼所知道的知識,沒有上學、沒有補習、沒有大人的教導、更沒有寫參考書,全都是他自己看書學來的,他自己教自己,正是名正言順的自學。

有些科普知識,特別是科技與歷史方面的專精、細節的問題,我現在反而要問他了,因為媽媽老了,記憶越來越差,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中,無論讀到什麼,都能夠正確無誤地儲存在腦子裏面。逐漸地,孩子的大腦變成媽媽的Google了,不需要上網查詢,只要媽媽一問,馬上就能夠得到答案。

一個六歲的孩子,閱讀了一年的書,就能夠廣泛地得到各種知識。學校作為傳遞知識的機構,效率豈不是極差?下課之後,有些孩子還不能回家享受閱讀的樂趣,要趕著去上補習班、才藝班,延長學習的時間,這樣的教育形態所訓練出來的孩子,真的能夠得到更豐富、更深的知識嗎?

正如眾所週知,補習班所傳授的知識不就是,不斷地重複教科書裡面的知識?這反應出亞洲文化極度地重視複習,要求學生重複地背誦同樣的知識。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當中提到為什麼亞洲社會特別重視學樂器?然而學樂器在歐洲已經「退流行」了。先不論音樂本身的價值,這個現象無非說明了,樂器的學習重在重複練習,這種技藝特別適合亞洲文化與亞洲人的思維模式。不知道,各位的看法如何?

我家沒有多餘的閒錢送孩子上補習班、才藝班、請老師學樂器,但是,我們很喜歡去免費的圖書館。在那裡,孩子尋得他的興趣、尋得他的天地、發展出他獨特的學習方式。我們失去很多社會資源,像是學校的課程、學校所安排的課後運動、與博物館的見習活動,但自學反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失去的,反而得到更多更多的資源與樂趣。

你說自學好不好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法文聖經填充題


Moria Flaig
1. September 2016


昆士蘭Cairns

法文聖經填充題

這週我家讀經正式進入新約聖經,這讓我有機會嘗試新的方法。新約的情節較為簡短,更適合於英法對照的研讀,因此,在法文閱讀這一項,我把之前的略讀,變更為精讀,以這個方法,可望可以讓諼諼的法文閱讀,更往前邁進一步。

然而,我們讀經重點還是放在NIV英文聖經的研讀上,法文的部分,我只是抽出一小段,讓諼諼英法對照一起讀。之前,孩子只是跟著電腦將經文朗讀一次,我以點到為止的方式,讓孩子接觸法文文本,就如親子共讀一般,沒有分析、沒有問答,就只是單純地讀。這個方法用來引導孩子進入閱讀的情景,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畢竟在此之前,諼諼只讀過兒歌,對於正式的文句還不是很熟悉。

然而,一個有效的閱讀必須掌握句子結構與字彙意涵,因此,只是跟著電腦朗讀一遍,這樣的理解不夠深度,我覺得還是有必要以精讀來培養閱讀力。於是,在我們進入新約聖經之後,我改變方式,讀完一章英文NIV,然後從中抽取一小段,大約五到七節左右,進行英文聽寫。聽寫完畢之後,再以英法對照的方式,同樣的一段經文,讓孩子熟讀法文的部分。因為已經進行過半小時的聽寫,所以孩子對於這段經文已經非常地熟悉了,然後再閱讀同一段經文的法文翻譯,這樣孩子對法文經文就能夠充分地理解與掌握。

讀完之後,我比照一般主日學的課程設計,將同一段經文製作成填充題,也是約有五到七節左右,視情況,會有刪減,並從中找出十個左右的關鍵字。而我所找的關鍵字,不是針對生字來設計,而是人名、地名或是聖經上的重要概念:像施洗、逾越節、聖靈等等。

我把這些字寫成一列,列在經文旁邊,讓孩子看著這些關鍵字,置入空格之中,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填充題。

不同的是,我所設計出來的填充題,所有的答案都已經列出,孩子只需要將答案一一填入適當的空格之中,就行了。我的目的不是要孩子背誦經文,而是讓孩子理解文意,唯有瞭解文意,才能夠選出正確的單字。

再者,孩子不但已經閱讀過英文版,也進行了英文聽寫,基本上,孩子對於經文已經是非常地熟悉了,我再利用這樣的一篇短文,讓他將這一段的法文部分做更細緻的閱讀,並在一些重要單字的旁邊寫上英文翻譯,讓他能夠一目瞭然地瞭解整個句子的意思,進而記憶一些重要字彙。

還是一如往常,我並沒有教文法與動詞變化,秉持一貫作風,純粹以閱讀的方式來建立法文的文法系統。我的想法是,既然用聽的,孩子也能夠學得完整的動詞變化,那用讀的呢?

此外,最重要的是,我想要知道,光是以閱讀來讓孩子學習外文,是不是一個有效的學習法呢?以這種方法,需要多少時日才能夠達到獨立閱讀的階段?是不是經過一段時日的訓練之後,就能夠有能力閱讀書本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讓孩子以作畫來冥想聖經


Moria Flaig
28. August 2016


攝於雪梨現代美術館


讓孩子以作畫來冥想聖經



我家自學並沒有美勞課,但是有讀完經之後的冥想作畫。

基督教教育中的冥想方式與佛教不同,我們並不盤腿打坐,很多家庭會使用背誦經文的方式,來讓小孩沈思冥想,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心浮氣躁的孩子沈澱下來,定睛於基督,專注於神的話語,思考神要告訴我們什麼?

在我們的自學中,我多次嘗試讓諼諼背誦經文,無奈,他不喜歡背書。奇怪的是,記得住的時候,念過一次,就能夠全部記住,記不住的時候,練習再多次,也是記不住。我想,他還領悟不到背書的技巧。於是,我放棄了背誦經文,取而代之的是,冥想作畫。

通常我們在讀經之前,會先讀一篇相應的聖經故事,然後再開始閱讀經文,聖經故事都會有美麗的插圖,這能夠引導孩子得到作畫的靈感。諼諼並不一定按照書裡面的插圖來畫,這只是一種啓發而已。一般而言,他的畫作通常是來自於,他自己對於經文的掌握與瞭解。作畫是一種回想的過程,編排情節的過程,也是一種對於經文瞭解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冥想方式。

有時候他只是畫出故事中的一幕,有時候畫出故事中的幾個片斷。我從來沒有要求孩子要怎麼畫,畫畫嘛!本來就是按照孩子的想像來畫。因此,我從來沒有教導過作畫的方式與作畫技巧,全部讓他自己自由發揮。

作畫時,孩子能夠靜靜地思索故事的情節,並細細地品味經文的底藴,是一個寧靜致遠的時刻,能夠達到沈思冥想的深刻境地。

諼諼的畫有一種獨特的風格,我一直很喜歡,沒想到,也有其他的人也喜歡,那就是教會的牧師娘。(那張畫的照片隨著Google+銷毀,被刪除掉了)

有一次教會安排看影片,看的是「約翰福音」的最後一段:耶穌釘上十字架。看完之後,馬上接著有主日學,一位弟兄帶領著孩子們,讓他們在紙上「發表感言」。很明顯的是,大的孩子做出來的俱有海報的風格,有很多文字表達,沒有作圖。相較之下,諼諼就只畫了十字架與羅馬士兵,十字架上的三種文字: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則自己隨意設想來表示。牧師娘看了,覺得他的畫作特別醒目,主題非常地清晰可見,特意照下來給我看。我看了,也非常地開心。

在他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諼諼注意到了故事中的兩、三個細節,羅馬士兵以海綿吸取醋(在影片中說的是紅酒,在地中海文明中,紅醋釀自於紅葡萄酒),來讓耶穌解渴。他還注意到了,耶穌的十字架上書寫了三種文字:「猶太人的王」。而十字架上沒有耶穌,則是以一個黑色的大釘子來表示。感覺上,他的畫運用了一些象徵性的手法。原來,兒童個個是抽象畫大師,因為他們對於實物描繪的能力較差,因此而採取象徵性的手法來表達。


在這裡我另外貼上三幅畫,也是諼諼讀經之後的畫作。一張是,大衛王戰勝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另一張是,耶穌誕生時,野地的牧羊人尋見耶穌,天空還出現了一個報佳音的天使;上部則是描述,希律王下令搜查聖嬰,士兵集結在一起的情節。第三張是,先知以利亞與巴力神的祭師對決,最後由神點燃了祭壇,證明了,巴力是假神的情景。

孩子很享受作畫的自得其樂,我則利用這一段時間來準備午餐,當孩子畫完時,正好午餐準備好了,我和孩子可以一起吃午餐,享受一天自學中,一個小片刻的歇息,說起來,這一切都平淡無奇,但也是一種幸福。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獎品


Moria Flaig
31. August 2016


Cairns

為了獎賞諼諼的努力,我想到了一個獎勵的辦法,以貼紙來集點,集滿一百點,就能夠買一小盒的樂高玩具。

孩子上次集滿一百點之後,媽媽依約幫他買了一盒附有鯊魚的樂高玩具,這次,眼看著又要集得一百點了,上星期去玩具店時,諼諼看中意了火山探險員,當時我說,要等到一百點之後才可能買給他。

星期一又開始了這星期的自學,諼諼一直詢問還剩下多少張貼紙?沒有數學天份的諼諼,算起貼紙來,頭腦還蠻清楚的。但一知道,又快到了一百點之後,他的情緒突然變得非常地不穩定,常常抱怨等待的時間過長,要求媽媽馬上帶他去玩具店買獎品,自學的時候,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直抱怨自己等不到集滿一百點那時候。

諼諼從來不會要求買玩具,因為要求沒有用,媽媽一概不買。這次不同,因為媽媽勢必依約買玩具,造成孩子哭鬧有理。

媽媽一見,以往的自制力破功,於是,馬上宣布,這是最後一次集點,今後取消集點的獎勵方式,改成隨機式的獎勵方式。只要有努力,媽媽就會獎勵,如果老是哭哭啼啼,自學的時候鬧情緒,就算集滿了百點,媽媽也不會獎勵。

我覺得孩子的壓力是來自於獎品,深怕這星期集點又不夠,上星期五上街購物時,點數還不夠,買不到心愛的獎品,這種失望太深刻了,深怕這次希望又落空,又得等到下星期了,因而情緒變得非常地沮喪。

以往,只有在學英文與德文閱讀時,我曾經使用獎勵的辦法來鼓勵孩子學習閱讀。但進入了自學之後,我們都沒有獎品,也不都是一直好好的,進行得很順利啊!現在有了獎品,反而讓孩子不喜歡自學了。

的確,集點造成孩子對於獎勵的過度期待,就好像,哭就有糖吃,不哭就沒有糖吃,所以只好哭了。若是不獎不罰,無論有哭、沒有哭;有寫作業、沒有寫作業,都沒有糖吃,孩子哪來的情緒起伏?只差在於願意和不願意配合罷了!

媽媽終於覺悟,要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自學態度,就要放棄獎勵制度。我想,是獎品誤導了孩子的價值觀,孩子應該是為了興趣而學習,而非為了獎品而學習。應該是因為自己能夠學習而學習,而非為了獎品勉力而為。

因此,我家廢除集點制度。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排字遊戲


Moria Flaig
30. August 2016

Cairns 影像公園

八月開始,我家自學引進國語課本的學習,第一輪進行得很順,媽媽將課文導讀一遍,諼諼就能夠將課文全部自己朗讀出來,讓媽媽誤以為孩子真的會讀書。但後來發現,事實卻不是如此,是孩子的好記性造成了障眼法,讓媽媽誤以為,孩子是識字神童。

然而,諼諼不是神童,而是個字盲,會讀課文不代表能夠識字,第一冊的課文都很短,讀一次就能夠牢記了,所以孩子是在背書,不是在認字。可見字沒有經過反覆的練習,上再多的課文,也是枉然,因為孩子只是記住課文而已,並不識個別的字。所以每一本課本一定要多復習幾次,才有可能將字深刻地印在腦海裏。

雖然只是復習,但媽媽可以感受到,孩子卻受益匪淺。首先,孩子的筆順有明顯的進步,至少不再從下面的筆畫開始寫起,但我還是先不讓他自己寫,基本上,還是維持原來的描字練習,先讓他把筆順練好,再考慮讓他「寫字」。

再者,我引進了排字遊戲。反覆閱讀一樣的課文,孩子容易感到無聊,而且諼諼很會背書,識字效果不佳。於是我將課文的每一個字都製作成閃字卡,利用字卡,讓孩子把字組合起來,排出各種不同的句子來,有時候他自己也有想要排的句子,我也讓他排。

從排字遊戲中,孩子認識到了,不同的排列組合,就有不同的文意。這是中國文字的特色,單音獨體,完全看你字怎麼排,絕無僅有。

排字遊戲,除了可以組成與課文不同的句子之外,還可以增進識字能力。因為孩子對於課文的掌握完全靠的是記憶,不識字也能夠將課文讀出來。況且,他的確也認識了一些字,從所認識的字中得到一些提示,就能夠很順利地把課文接續下去,所以不必識字,也能夠讀課文。

但若是讓孩子進行排字遊戲,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來,字的位置一改變,孩子就認不出字來了。比如:喜歡和歡喜;「喜歡」會讀,但兩字一倒過來,就不會讀了;「星星」會讀,但是星期的星就不會讀了。

因此,排字遊戲有利於訓練孩子將字做不同的排列組合,以提高識字能力,避免記誦所造成的缺失,可以不讓孩子過於依賴記憶來認字,而不願主動記憶字的字形。排字可以讓孩子閱讀到更多不同的句子與詞組,孩子必需時常面臨字的位置變異、還有同一個字可以與不同的字組合成不同的詞,對於字盲來說,這無異是一個很好的練習。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以背書的方式來讀課文了,就會逐漸地嘗試自己認字。

此外,對於不會寫字的兒童來說,這無異是個練習造句的好方法,孩子看到了,利用少數的字,就能夠表達這麼多文意不同的句子,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項鼓舞。

最後,有哪個小孩不喜歡玩遊戲?既然是個遊戲,自然有遊戲的趣味與效果,這個方法比以寫字來認字還要有效。隨意排的句子,往往很好笑,有意想不到的「笑果」,非常有趣,因此,諼諼非常喜歡玩這個遊戲。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海外中文教材


Moria Flaig
29. August 2016


昆士蘭Baron瀑布

海外中文教材

臺海兩岸都有僑務委員會,中國稱之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在海外的中文學校無論教繁體、簡體,一般都使用僑務委員會所編寫的教材。諼諼上的中文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叫做「幼兒漢語」。

然而,這些教材有一個嚴重的缺點,那就是他們把華僑子弟當成外國人來教育,諼諼去年入學時,從第二冊開始學起。第一課的課文是:「這是什麼?這是電腦!」第二課:「那是什麼?那是熊貓。」第三課:「你吃什麼?我吃蘋果。」第四課:「你喝什麼?我喝牛奶。」第五課:「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

學過外語的人都很熟悉這種形式的教科書吧!一課一個句型,並列出與主題相關的詞語,圖畫與文字相配合,讓學童以同樣的句型來代換不同的詞語,比如說:「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書中列舉客廳、臥室等等詞語,來讓學童代換廚房。

太慘了!上中文課還要先學說中文嗎?課本裡所有的內容都只是日常會話練習。難道這些華僑子弟的父母都沒教孩子說話嗎?說話還用學校老師來教?

中文這樣優美的文字,我們所編寫出來的課本,卻是那樣地貧瘠,這樣的詞句一點都不優美,以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中文會好嗎?

由於我在台灣的爸媽要常常跑大陸帶孫子,當空中飛人本來就辛苦,實在是不想麻煩他們。但諼諼一年上下來,先不談有沒有識字的問題,光是看了這樣的課本,實在是令人「望文興嘆」。媽媽只好趕緊聯繫台灣的親友,請他們幫忙尋找國語課本。

經過幾番周折,課文終於寄到了澳洲。哇!台灣的國語課本讓人感到好溫馨喔!雖然是小孩子讀的書,但是編者也有顧及到,課本不僅是識字的工具而已,它更是孩子們欣賞文學的開始,培養文字敏銳度的重要媒介。要讓孩子對文字產生敏感,就要餵養孩子美麗的文字。

我就很愛讀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我們的家」:「天空,是星星的家。小河,是小魚的家。大樹,是小鳥的家。美麗的地球,是我們的家。」雖然只是簡短的幾個字,道盡了兒童對世界認知的方式,讀了令人感動呢!

住在海外的家長們!如果你們有心在家進行教育中文,千萬要記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外國人來教育,慎選所使用的課本,儘量請國內的親友寄課本給孩子讀,雖然辛苦一點,但是這樣的辛苦是值得的。

孩子的文學素養要從小開始培養,因為唯有如此,孩子的中文才能夠俱有內涵、語言才能擁有豐厚的情感。孩子在閱讀時,才能夠進入兒童文學那豐富的世界,唯有美麗的文字才能溫暖孩子的心,讓孩子對文字產生敏銳的知覺。這對於初級教育來說,異常地重要。

我們在孩子嬰兒期時,都會細心地選購童書,辛勤不捨地進行每日的親子共讀,目的就是要孩子聽到最美的、最動人的故事。如今孩子進入了識字階段,難道會有所不同嗎?只能讓他見到:「這是什麼?這是電腦。那是什麼?那是熊貓。」這種打動不了人心的文字嗎?

識字!識字!不光只是認識文與字而已,我們人之所以會對於母語有所眷戀,那是因為,母語是一種蘊涵著豐厚感情的語言文字,而這種感情是來自於,打從出世那一刻起,親子之間感情與語言無間地交流所產生的,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媒介,然而沒有情感的語言,無法打動人心,就是因為有了情感,所以語言才會動人、才會深刻、才會美麗。

雖然只是課本而已,卻是要孩子精讀、琅琅上口的文章,對於會留下深刻烙印於心的印記,我們怎能不慎重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讀經:英法對照


Moria Flaig
29. August 2016


雨中的Baron瀑布

讀經:英法對照

最近在部落格中,我曾經介紹英法對照的閱讀法,藉此來提升孩子的法語閱讀力。我曾經試過,讓孩子單獨閱讀法文本聖經,但效果不高。雖然我所找到的版本很適合小孩子閱讀:「Parole de Vie」,但是對識字量不多的諼諼來說,目前來說,法語聖經還是太難了。尤其是經文太長,滿篇的生字,難度太高,容易讓孩子感到挫折。

於是,媽媽改變方式,讓法語聖經輕鬆讀。第一,我家按照「Free Sunday School Curriculum」的進度來閱讀NIV聖經,每一章節,我只選取短短的一小段法語。因為英文的部分已經讀過了,基本上,孩子已經知道整個故事情節了,所以法文的部分,雖然只讀一小段,並不影響對全文的掌握,雖然短,但無所謂。我主要是運用英法雙語對照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法文,利用孩子已知的故事情節,來猜測新字、增加法文的字彙量。

二、我將NIV英文版與Parole法文版各別拷貝起來,並列一起,製作成同一個電子檔案,這樣子一來,既方便讓平板電腦朗讀,另一方面,讓兩文之間的比較更為鮮明,讓孩子能夠直接對照。

三、在閱讀時,讓孩子明白文意就行了,不必過於強調個別單字的記憶與掌握。此外,可以適度地在經文後面,列出重點單字,並註明英文翻譯,讓孩子反覆看幾次,來加深孩子對單字的印象,這樣有助於理解。但是不必讓孩子細部地閱讀、背誦每個生字。

這個方法實施了之後,果然,諼諼更愛讀法文了,或許是英文幫助了他理解,讓他有個「都讀得懂」的錯覺,使得他對於自己的法文更加有信心。就算是個錯覺也沒關係,這樣的錯覺是個美麗的錯覺,能夠帶給孩子自信心,鼓舞孩子繼續努力不懈。

閱讀的不二法門就是大量的閱讀,唯有大量的閱讀,才能夠顯著地提升閱讀能力。閱讀本身是一個理解的過程,若是沒有理解,孩子會覺得非常無聊、會失去興趣。若是孩子覺得都讀得懂,暫且不問是如何懂得,到底懂多少?就算只懂了英文,造成了錯覺,但只要能夠懂,孩子就會有讀下去的興趣,多讀多接觸,就算短時間無法有所突破,但長期來看,這是一項值得投資的學習方式。

與母語的閱讀完全不同,母語的識字過程是有加速器在推動,基本上學齡期的小孩已經累積到一定的字彙量了,他們所要學的只是解碼的技巧而已。但在學習外文的過程中,首先會面臨到的問題是,識字量太少,無法進行閱讀,長期的記憶單字,成為一種枯燥無聊的工作,這造成孩子不愛閱讀外文的主要原因。

然而外語的閱讀與解碼不同,外語的閱讀需要先學習大量的生字,有了一定的字彙量才能夠進行閱讀,字彙量越高,閱讀效率越高。然而如何引導孩子去克服枯燥的單字記憶呢?

其實,我從來沒有要求孩子記憶單字,年紀小的小孩,並沒有「背單字」的技巧,諼諼對於法文單字的認識大多來自於,從閱讀中得到的印象,從印象中來記憶,即便這種記憶是模糊的,但也沒關係,只要有個模糊的記憶就行了,因為孩子能夠從閱讀中重複地遇到相同的單字,讀久了,終有明白的時候。

為了克服初學者字彙量不夠的問題,又能達到有效的閱讀,雙語對照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進行,就如上述,起初只讓孩子讀很短的一小段,往後再逐步增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必太過在意孩子是不是每個字都懂,只要懂個大概,孩子自然能夠經由不斷地閱讀,增加字彙量,而得到進步。就如,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一開始為孩子所選擇的故事書,都是很簡短的故事,學習外文時,道理也是一樣的,也是要從短小的故事開始讀!

星期六我們去了一趟法語圖書館,就看到了不少適合學前兒童閱讀的童書,然而那樣短小的童書又太淺了,不易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所以在孩子學習外文時,不能只是閱讀這樣的書籍,挑戰性太高的又太難、太簡單的又沒興趣,最理想的狀態是,孩子應該多方面地接觸不同類型的書籍。

但在缺乏法語書源的情況之下,我採取的方式是,兼顧長短文。短文,像是兒歌,我採用精讀的方式來讓孩子學習,反覆朗讀,讓孩子模仿發音與記憶字彙,讀完之後,還有考試,這能夠幫助孩子記憶單字。相對而言,聖經就是長篇的敘述文了,根據往常的經驗,閱讀聖經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聖經中的情節,諼諼大部份熟知,他只要猜字就行了。因此,我才要大費周章地設計出一個理想的讀經方式,來讓孩子閱讀法文聖經,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短期內,提高諼諼閱讀法文的能力。

當然我讓孩子閱讀法語聖經,最主要是基於孩子對於聖經的喜愛,媽媽只是投其所好罷了!興趣就是學習最佳的推進器,媽媽要善加利用。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自學是為了讓天賦自由嗎?


Moria Flaig
31. Juli 2016

昆士蘭一處瀑布Millaa Millaa 

自學是要讓天賦自由嗎?

知道我們在自學的人,以為諼諼是資優?或許是有那麼一點,有些天才兒童無法適應學校生活,遭到凌霸,只好回家自學。自學是一種適性教育,是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方式,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以及長短處來設計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對於天才來說,是最好不過了。對他們來說,若要說自學是為了讓天賦自由,倒是很適合的說法。

一談到資優生,一般人可能會想到數理資優班的怪咖,還沒入小學就會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之前,我的確曾經做過栽培天才的大夢,想讓諼諼在入小學前就學會乘法,還自創一套九九乘法的教法,與網友分享。無奈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生來就是天才,無法靠後天的培育,諼諼不喜歡計算,也不喜歡記憶背誦,媽媽這個自創的乘法還沒能真正的實施,目前還在加強加減法當中。

再者,經過他爸爸多方面的觀察,所得到的結論是,諼諼並沒有得到他的遺傳,也就是天生不太有數學細胞。他這番話,可能根據某種證據而下的判斷,的確,孩子只對文字有興趣,對於數字沒有多大的熱忱,他的說法不無道理。

爸爸說了,孩子沒得到他的真傳,媽媽何苦去拼那個沒有天份的部份。不是說適性教育嗎?孩子愛讀書,就讓他去讀唄!不愛算加減法,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人早晚都會學得四則運算。孩子喜歡讀各種科普的書,那就儘量借,讓他儘量讀唄,孩子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就算沒有天賦,也沒關係啊!

然而資優不是我們自學的主因,我之所以會讓孩子自學,也不是要讓天賦自由。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會自己學啊!何必去學校學呢?學校圍牆外面有更廣闊的天地,何苦要把孩子關在圍牆裏面?

開發潛能,更不是我們自學的本意。我家自學的方式很傳統,媽媽只教讀寫技能,加上一點粗淺的算數,沒有開發潛能這一項。今天看到一個類似宣言的網頁,感覺很眼熟,沒錯!聽起來像是讓天賦自由的口號。但大家有沒有想過,要發掘孩子的潛能,要讓天賦自由翱翔於廣闊的天空,我不禁試問,在這之前,孩子是不是先要學會飛呢?

在孩子不會飛之前,就大談自由飛翔,似乎有點紙上談兵。我覺得,我們教育的重點不應該談如何自由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教會孩子飛翔吧!要讓孩子音樂的天份得以發展,那孩子是不是要先「苦練」樂器呢?如何教的確是一項藝術,很難啊!

人類的成長過程比任何一種動物都還要長,不無道理,人類的嬰兒發育較晚、發育時間也很長、父母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撫養、照顧幼兒,那是因為,人類社會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組織,小孩需要很長的時間來學習基本技能,然後才能夠獨立,社會越發展,學習的時間越長,孩子也就獨立得越晚。因此,我認為,基本教育中的讀寫的技能異常重要,沒有這項技能,就談讓天賦自由,也是白談了。

經過這些日子焠鍊下來的心得是,讀寫基本技能的確經過大人教導,剛好是最無法讓天賦自由發揮之處。或許,諼諼對於閱讀是有那麼一點天份,喜歡讀書喜歡得不得了,媽媽都有在支持,也沒有限制孩子興趣,書借得很勤,不夠讀,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多借點書,天賦怎麼會不自由呢!但是我家自學如果只是光讀書的話,那會非常地淒慘。寫字、計算、中文,光是這三項,若是沒有媽媽每日督促的話,孩子絕對不可能自己學習。

除了這些基本技能之外,媽媽自己並沒額外教導其他的科學知識,也沒有進行所謂的啓發式教學,啓發孩子提早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啓發孩子對自然現象進行觀察與思考。知識的吸收與累積,完全靠孩子自己閱讀,啓發來自於我們每週圖書館之行,書本是開啓興趣的那把鑰匙,孩子從書中尋得了興趣,媽媽自然會從館藏中為孩子找到更多的讀物,讓孩子更深入地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自學是要讓天賦自由嗎?我想,應該不是!而是為了滿足知識自由的先決條件:讀寫能力。諼諼今天上中文的時候,一把鼻涕、一把淚,媽媽看到這種情景,能放他自由嗎?媽媽每天心裡都在掙扎,學會讀兩語就夠了吧!何必太在乎三語是不是能夠讀寫俱全呢?

你說我能不在乎嗎?你說我該讓他自由嗎?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法語圖書館


Moria Flaig
21. August 2016


圖書館

法語圖書館

六月時,諼諼在生日的那一天,終於讀到了自己最鍾愛的Asterix的原文,高興得不得了,感覺真的是不錯。那一天,我帶他去了一趟Alliance Française,那裡有個小小的圖書室,裏面有不少法文童書,我們在那裡待了一個下午,直到夜晚來臨,才去參觀雪梨燈光節。

令媽媽感到驚訝的是,識字不多的諼諼,卻也能在那裡靜靜地看了一個下午的法文。後來諼諼一直要求媽媽再帶他去法文圖書館,聲稱自己看得懂法文,說得媽媽好感動哦!既然小孩子認為自己讀得懂,那就是懂,孩子有孩子自己理解的方式,媽媽不會去追究孩子到底懂多少才叫做「懂」,於是,我答應孩子以後常常帶他去讀法文。後來但卻因為天候不穩定,所以一直沒再去。

這幾天,春意盎然,整個世界頓時亮了起來,啊!春天的腳步近了,該多帶著孩子到處走走,於是又興起了去逛逛的念頭。昨天趁著天氣放晴,在中文學校上課之前,我們提早出了門,讓孩子在圖書室讀兩個小時的法文,讀個飽,再坐車去上中文課。回家後,再問孩子要不要常常去,孩子高興地說:「還要去!」

諼諼學習法文的方式,與一般的語言課上法不同。我只是讓他從閱讀中去認識新的字彙,我們並沒有進行法語親子共讀,也沒有進行實際的對話,更沒有刻意去製造法語的環境,我只是讓他跟著電腦讀,來認識法語的發音與基本的字彙。等到他熟悉了法語的發音規則之後,能夠自行閱讀了,就讓他讀書給媽媽聽。

與之前的三母語比較,諼諼的法語並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聆聽過程。然而這種長時間的浸泡,對於兒童語言發展卻是關鍵,嬰兒沒有說話的能力,但是他有在聆聽,也正因為沒有說話的能力,所以不需要回答,不需要回應,只要專心聆聽就行了。嬰兒學習母語的方式,就是聽聽故事、聽聽兒歌、聽聽大人們在說話,但經過長久的浸泡之後,等到時間到了,水到渠成,自然就能夠反應、能夠對應、就會想要使用這種語言來說話。

但是,對於一個會說話的兒童,我們的態度就不同了,我們期待他們能夠現學現買,以此來斷定學習的成果。因此,我們在學習外語時,並沒有經過這樣一段的聆聽過程。一般教學者都希望,小孩子在學習時,馬上反應、馬上互動、馬上回答問題,沒有讓孩子得到足夠的聆聽。沒有浸泡,語言未能內化,在此之前,我們就要孩子回應,這樣子反而容易讓孩子養成先使用母語思考答案,再用外語來對應的習慣。

一個最佳的學語言的方式,應該是聽到什麼樣的語言,就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思考和對應。我幾度想買課本來讓諼諼學法文,但一見到內容,馬上打消念頭,因為,一般語言教材都是針對會話來設計,也就是一問、一答的方式,並沒有讓小孩得到足夠的聆聽。

為了彌補聆聽的不足,我一直很努力地找法語CD來讓孩子聽,最近才在圖書館找到了兩片法語童謠,和一本附有CD的初級課本。不時地放給孩子聽,我發現孩子很喜歡聽,有時自己玩時,也會模仿童謠的聲調。這更證明了我的假設:幼兒都喜歡聆聽,無論聽得懂聽不得,他們喜歡聽各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再從聲音中去揣摩意義。

這激勵了我,讓我更進一步地,確立了我家的法語教育的方式:不用急著要求對話、瞭解、應用,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地聽、慢慢地看。縱使諼諼目前的法語程度不高,但是若是多看、多聽,逐漸地會有進步的,水到渠成的日子終有到來的時刻,往後,我應該多帶孩子上法語圖書館才對,讓孩子多讀、多看嘛!

因此,我所使用的教學法是:直接聽、直接讀。先不論懂不懂、也別管有沒有用、也不在乎孩子目前能不能說,先培養聆聽和閱讀的能力,先不要求他要回應,頂多在他觀察插圖時,玩一下「一指神功」的遊戲。也就是嬰兒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使用指頭指認物品的回答方式,讓他練習把具體事物和語言對應起來。我先讓諼諼回到嬰兒期,先讓他聽、觀察,並不要求他回答。

我也知道,五歲以後的小孩,不可能要求他繼續以聆聽的方式來學習語言。由於,諼諼已經會閱讀了,於是我讓他直接從閱讀中去學習法語。我們家沒有人說法語,所以沒有人擔任法語輸入的工作,沒有人說話讓他聆聽,為了彌補聆聽的匱乏,於是我讓他使用眼睛看,觀察文字和插圖,雖然無法達完全一樣的效果,但是若是孩子能夠從多讀中會意,瞭解句子結構、認識新的字彙,我相信,閱讀與聆聽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澳洲法語圖書卻是非常地稀少,使用法語的族群也非常地稀有,大部份的圖書館也沒有進購法語圖書,孩子能夠接觸到法文書的機會不多,在這種環境之下,媽媽更應該珍視這一片小小的綠洲才是。

此外,我們還有一項困難,我們家自學的時間本來就不多了,一星期只有自學四天,若多了法語圖書館這一項,那我們自學的時間就只剩下三天了,那實在是太少了。後來斟酌了一下,其實我們可以調整成,每星期六在去上中文學校之前,先去逛逛法語圖書館啊!昨天一試,效果果然不錯。

上一回諼諼終於讀到了自己最鍾愛的Asterix,昨天更是細細地讀了一本「丁丁歷險記」。「丁丁歷險記」原本就不好讀,難為他居然看得津津有味,我確信,他不是隨意翻翻而言,因為那一本「丁丁」讀得特別久。我有在觀察其他在一旁「翻書」的小朋友,很顯然地她不是在閱讀,只是翻書看圖而已。

看到孩子漸漸地喜歡上了法文,證實了我當初的想法:只要能讀就能夠自己學,自學就是要讓孩子自己學,閱讀是自學的主要方法。我相信,只要孩子認識了一些基本的字,就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以閱讀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的字彙。以進度來說,雖然是緩慢了一點,但我想先培養他喜歡的情緒,還有自信心,這就足夠了。

我很清楚,法文只是一門外文,不會成為諼諼的母語,要成為一種能說、能思考的語言,想要有足夠的環境來刺激,才有可能達成,目前只是先培養興趣罷了!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有了學習的渴望,往後的學習才能夠不斷地持續下去。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

學齡期的中文教育


Moria Flaig
25. August 2016

雪梨住家的晚霞


諼諼三語的造成不是媽媽刻意教育出來的,而是家庭環境所造成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父母要做的事情不多,只需要「各說各話」,為自己的母語把關,英語讓美國人去教,就行了。

然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要維持這三語能夠均衡發展,漸感困難,我深刻地體會到,三語教育不是父母能說、孩子能聽,就能夠辦到的。

首先會面臨的挑戰即是,孩子入學了,耳朵所聽、眼睛所視、口中所言,都是學校所使用的語言(英語)。再加上,書的魅力,不需要聽、不需要說、不需要環境、不需要互動,孩子只要靜靜地一個人窩在角落,就是另一個新天地。孩子喜歡說英語,你還能禁止他說英語,規定在你面前只說中文,但是孩子喜歡讀書的話,你能禁止他讀嗎?

我在部落格曾經多次提到,三語教育能不能進行順利?經年累月地持續下去,關鍵在於閱讀。我們不只是要看嬰兒期的牙牙學語、還要考慮到幼兒期的進入大環境、學齡期的讀寫訓練、青少年時期的思考表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而三語是否一直能夠陪伴著到孩子成年?三語的聽、說、讀、寫是否皆能夠達到母語程度?每一時刻都是關鍵。要到等到孩子成年後,父母才能夠鬆了一口氣啊!這是一條多麼遙遠的路,需要有持久不懈的毅力。

尤其是中文的讀寫,異常困難,就算諼諼「順利地」渡過嬰兒期,即使上了幼稚園,也沒被「汙染」到多少。目前到了學齡期,遇到讀寫教育,媽媽可嚐儘了苦頭。老實說,這一年多來,我心中老是想放棄,因為中文實在是太難教了,諼諼有識字的困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老是找不到對策。英文和德文都不是我的母語,也不算擅長,媽媽都能夠自己在家教了,諼諼也學得很快,為什麼中文會這麼難教呢?

我曾經讀過一篇研究雪梨地區母語教育(在澳洲稱為community language)的比較,作者拿與漢語相關的日語與韓語來比較,在雪梨日語與韓語的教育成果皆遠遠地勝過中文,然而中文的移民遠遠多於這兩個語種,我所知道的日語學校每週也只上課三小時,與中文學校的六小時相比,中文學校比人家多了一倍,怎麼效果會比較差呢?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絕對不會是缺乏語言環境(輸入不夠),正如大家所知,日語與韓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拼音文字。然而中文卻非如此,若非習得三千字,是不俱有任何的基本閱讀能力,就以兒童來說,至少也要習得兩千五百字以上,才能夠閱讀童書。可見,中文教育的困難在於:國字難學。

再者,根據我的經驗,中文閱讀不是解決了認字量,就算解決了問題。在國外如何得到充裕的中文書源,讓孩子時時身處於群書之中,這是另一項挑戰。不容輕忽的是,中文是一個「語」與「文」極度二分的一種語言,也就是口語的習慣,較少在書中出現,書本行文的習慣,則較少在口語中出現。所以中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唯有靠著大量的閱讀,光靠聽與說是不會進步的,只有識字量,沒有閱讀經驗,這樣的中文程度是沒有辦法進行閱讀。

我們已經歷經了一年的週六中文學校,知道以中文學校的進度和訓練,能維持個充足的聽與說的環境就已經不錯了,我不敢奢望孩子將來能夠閱讀,大家要注意,識字不代表會閱讀哦!更何況中文還有一項比讀更難的:寫。

為了讓孩子將來不會變成文盲,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我家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自學教育,唯有在家自學,孩子才有足夠的時間學習中文,才能夠讓三語的讀寫真正地達到母語水平。老實說,這個目標我還不敢奢望呢!眼前,諼諼只要學會粗淺的閱讀,能讀本繪本來讓媽媽聽聽,媽媽就很欣慰了。

光是這小小的目標,就非常地難達到。先別提超難的寫,光是認字一項,孩子能夠認出幾個字,就已經謝天謝地了,更別提能夠讀完一本書。識字量不夠,基本上不俱有任何閱讀能力。再來,中文無法從字中得出發音,因此,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技巧,卻不能繼續從閱讀中自學新的字彙。

學習音標的確能夠移除這個障礙。但有了音標,孩子就依賴音標,不願認字了。諼諼即是如此,利用漢語拼音學了一年的中文,到頭來還是個字盲,因為有拼音,字形不必認,課文都讀得出來。

為了要避免音標的缺失,又要讓孩子也有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能力,理想的做法是,等到孩子完成了低年級的課程之後,也就是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再教導音標,比較適合。

一般學童是在中年級以後開始進行初級的閱讀,這時候學童應該有能力閱讀簡短的故事書了,這時候再教導音標以輔助閱讀,讓孩子能夠藉著音標,進行獨立閱讀。這時候孩子的識字量夠了,不會過度依賴音標,又能夠利用音標自行認識新的字彙,這樣一來,就能夠加速孩子的識字和閱讀速度了。

再者,有些小孩子的手指的肌肉發育得很慢,諼諼的精細動作發育比別人晚,五歲以後才開始畫畫。基本上,五歲這一年,他的指頭還在發育之中,現在六歲了,要求他開始「描」國字,雖然只是照線條「描」而已,但對他而言,還是很困難。

我最近讀了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計劃,稱之為「高效識字法」。與傳統的習寫法的不同,他們大量地增加「認讀字」這個項目的學習。而「習寫字」也只是讓學童練練字,主旨在於認識中國字的構造與部件,不會要求學童要達到自主書寫的能力。以我這兩、三個星期來的觀察,這種方法的確能夠加速孩子認字的速度。

研究者建議,在教學時,練習國字不要聽寫、默寫,也不要考寫國字,小學第一年與第二年的學習重點應該放在識字的訓練,而非訓練寫字的能力。運用這種教學法,可以提早學童的閱讀年齡、加速學習中文閱讀的速度。

基本上,這也是我家目前採取的教法,我讓孩子多讀、多認字,我擬定三個版本的課本統統使用,目的就是讓孩子多讀、多識字。剛開始時,不管他字記得牢還是記不牢,我的原則就是多讀、多看,繼續讓他讀下去,同樣的字,一定會在以後的課文之中反覆地出現,眼前記不住,以後再遇到的時候,說不定就記得住了,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夠識字。

至於練字嘛!目前將目標設定在認識部件和筆順,先描線條,我不敢奢望,孩子將來能夠有自主書寫的能力。先掌握住幾個常見的、筆畫少的字,等孩子的運筆能力得到改善以後,再加強寫字的練習。目前能把筆順弄清楚,就已經不錯了。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