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20. September 2016
我很納悶,這是什麼樣的認知過程所造成這種現象呢?柯華崴提出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識字理論,可以一窺幼兒識字過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先不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這兩個概念,使用得恰不恰當的問題。柯華崴將精準地認識每個字的形、音、義稱為「由下而上」的識字過程,以上下文猜測生字,則稱為「由上而下」的識字過程。為何如此分「上」、「下」?作者並沒有多做解釋。
顯然地,以上下文的線索來猜測、了解生字的發音與意義,也就是柯華崴所謂的「由上而下」的閱讀方式,正是諼諼所慣用的策略,課文中每一個句子,只要開頭的字認得,整個句子就背得出來,這樣的記憶策略,也用於背唐詩之中,媽媽只要提示第一個字,整首詩就可以背得出來。
在學新的課文時,通常諼諼能夠將整課文字全部「錄音」起來,但如何將眼睛所見的字形,去對耳朵所聞的字音,一個字一個字地、精準地、一一對上,目前,他還不俱有這項能力。與其說孩子在讀書,不如說他是在背書。這表示,他還不俱有基本的識字能力。
然而如何將音與形精準地對上,而且還能夠瞭解字義,對於不識字的幼兒而言,似乎是一項不可能之任務。本來以為,諼諼永遠認不了字,因為他老是以「背」來交差了事,然而這一週卻有著突破性的發展。
這週我為下週的春假暖身,不上別的課,只上中文。我們復習國語課本第一冊與第二冊前八課,並加強排字遊戲的部分,排字與課文不同,是隨機性的,無法事先背好,也就是先錄音錄好。這次的經驗告訴我,排字練習可以促進認字能力。然而,從這幾天的排字遊戲當中,我發現諼諼的認字模式在改變,感覺上很像王財貴老師所說的:煮湯圓理論。
倡導讀經的王財貴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兒童識字宛如煮湯圓,一次煮個幾百個字,隔一陣子之後,湯圓會一一浮現。」
果然,這一次的總復習與上個月剛始上中文課時,有著明顯的不同。雖然媽媽也知道,諼諼並沒有記住每個字的形與音,但是顯然地他比以前更能夠精確地讀出個別的字,而不止只是在背課文而已。今天我要諼諼從小鳥、小河、小魚、小樹、小星星中區別個別的字,這些字都有「小」,因此無法以上下文來找線索來猜測,但現在都能夠全部精準地認出所有的字。
王老師的煮湯圓理論似乎有些道理,我們一次煮個幾百個字,先不管孩子認不認得單一的字,湯圓先全部下水煮了再說,雖然一開始不見動靜,但是經過一段時日之後,我們會看見湯圓一一地浮現。
然而,我卻一直要等到第三輪的復習中,才見湯圓慢慢地從鍋底浮現,時間大約是一個月之後。所幸,字盲不是無藥可救,還是有希望的。媽媽所該秉持的是,持續下去的耐心與毅力。回想一年前,自己試過幾個識字法,實行不了多久,旋即放棄,那就是沒有持之以恆的決心,難怪不見湯圓浮現。
註:目前我家中文課進行方式如下:第一輪,熟讀課文內容,直到能夠記憶背誦;第二輪,上完第一冊八課之後,再從頭復習一次,並加入排字練習,但排字只居輔助的地位;第三輪,上完第二冊八課之後,再從第一冊從頭復習,閱讀的部分減量,但加重排字練習。由於諼諼對於漢字的線條、筆順的掌握還很差,目前寫字還是只侷限於描字、認識字體的結構,每次大約描七個字,每字描五遍。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或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