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12. September 2016
昆士蘭名樹︰Avatar拍攝景觀原型
昨天是星期日,孩子的爸心血來潮帶著我們去Powerhouse,也就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發電廠,後來改建成現今的科技博物館。既然是蒸汽發電廠,蒸汽動力遂成了展覽的主題,館內收藏有瓦特的蒸汽機(真品)、和舊時代的蒸汽火車、蒸汽織布機等等。但也有展覽現代科技的太空船、月球車、無重力室、火星機器人,雖然皆是 複製品,但是卻是孩子認識宇宙太空的好去處。
與歐洲大型的博物館相較,就規模而言,澳洲的博物館的館藏不算豐富,但也足足讓我們耗上一整天的時間來參觀了。
這是他們父子倆第二次參觀Powerhouse,因為近日有個來自日內瓦CERN(核子研究中心)的特展,對於研究核融合的爸爸來說,當然是必行之處。因此,他這次又想帶著孩子去走一趟。物理學全然不懂的媽媽,也順便去逛逛知名的CERN。
多年前,我自己曾經在日內瓦逗留不少時日,居住的地點剛好在CERN的所在地:Meyrin,對於原子物理學完全毫無概念的我,也算得上是跟CERN有點「瓜葛」。然而原子、核子、分子等概念,對於一個六歲的小孩來說太難理解,整個特展中,諼諼唯一感興趣的問題是:整個分子加速器的隧道到底有多大。爸爸說,整個範圍像一座城市這麼大,大小的問題對於一個小小孩來說,非常關鍵。然而,這麼高深的物理學,還是放在以後再關切吧!參觀時,爸爸沒說什麼,媽媽也全程緘口默言。
接著我們去看上回孩子非常感興趣的火星模擬實驗室(Mars Lab),在國外一般稱登陸月球、火星的機器為機器人,這並非一般普羅大眾所熟識的機器「人」,整體看起來比較像是一輛車,因此,在中文界中一般以「車」來表示。博物館內有三台機器人,都是雪梨大學模擬火星機器人所製作的,沒有任何一台是真正登陸過火星的,當然啦!曾經登陸月球與火星的機器人,是不會再返回地球的。
我們到達時,這三架機器人都還在充電,也沒有其他遊客,因此操作機器人的小姐有不少的時間和諼諼談話,然而,他們對談的內容,震撼了媽媽。
不但這位小姐所問的問題,諼諼都會回答,包括一些基本的問題,像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是哪一個?火星上有沒有水?小姐還問一些比較專業的問題像是,到目前為止,人類送上火星的機器人有哪些?好難的問題哦!媽媽不會回答,然而,看著諼諼不徐不疾地說了一串名稱:Sojourner、Spirit、Curiosity、Opportunity(此時,媽媽還得跟孩子確認)。諼諼還指著其中一台機器人,說看起來很像是書本上的Sojourner。
此外,諼諼還說了一些「題外話」:比如,人類還送上一輛機器人登上土星的一個衛星Titan,這台機器人稱為Cassini Huygens。操作的小姐聽了,不斷地嘖嘖稱奇,說這孩子擁有豐富的太空知識,還說,她現在正進行著五、六年級小學生參館時所學習的課程,諼諼不知道在澳洲五年級稱為Year Five,連忙說,他已經六歲了,小姐只好微微地一笑。
然後,他們就開始操作機器人,我覺得博物館對這項活動設計得很贊,以互動式觀察,讓孩童也能夠參與操作,當然嘍!這麼昂貴設備,不是真的讓小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而是解說員與孩童以問答的方式,讓孩子感覺上有參與操作的過程。
操作時,這位解說員還秀了一張Curiosity在火星上活動時的照片,她打趣的問:「是誰拍了這張照片?」一開始,諼諼猜是繞著火星的Probe所拍的,小姐說,猜得好!但不是!什麼是Probe?媽媽也沒聽過,事後聽諼諼解釋,就像是繞著地球的人造衛星,直譯來說:Probe就是繞著其他行星的人造衛星。後來,諼諼想了一會兒,就說是Curiosity自己照的,因為他在書上看到,這台機器人有手臂。正確答案!
這些媽媽有沒有教?當然沒有!媽媽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教呢?而媽媽所得到的震撼卻不小。媽媽連忙問爸爸,爸爸有沒有教?爸爸說,沒有。那是誰教的?
我家沒有電視、也沒有無限網路,顯然這些訊息不會來自媒體,讓孩子偶然之間,從螢幕上聽到看到。然而他的這些知識是哪裡來的?
唯一的管道是書本,這些知識只能從書本上讀來的,媽媽確實從圖書館借了不少的與太空相關的書籍,之前,諼諼就讀了不少。沒錯!只要孩子能夠識字,什麼書都能夠讀,完全不需要大人教導,就能夠藉由閱讀而得到知識,這正是我們自學的目的。書本知識無遠弗屆,完全跨越了老師、父母的能力範圍,打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局限。我們的書大都來自圖書館,完全是免費的資源。
自學是如何打破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我舉一個例子,我們教會的主要成員是韓國人,據他們說,在韓國大多的小孩每天要補習到半夜才能夠回家,深夜十二點是交通最繁忙的時刻,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家長趕著去補習班接小孩子下課。更甚者,有一些學生還得在半夜裏,躲在地下室補習,怕被警察抓到,乾脆在補校過夜。天啊!讀書讀到要躲警察。
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放學後在家溫書就好了?他們說,韓國現在有個嚴重的問題:教育資源嚴重地分配不均,負擔得起補習家教的家庭,小孩能夠考上好的學校,出社會之後,能夠找到好的工作,將來有機會成為管理者,收入也就相對地高,然而考上不好學校的小孩,出社會之後找不到好的工作,收入太低,負擔不了補習教育,所以他們的下一代也就上不了補校。這種考試制度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於是社會上的教育資源分配得越來越不平均。
我心裡納悶著,是這樣子嗎?說起教育資源的分配,我們家不上學的,所分得到的資源不就是「零」了嗎?
此樹據説出現在Avatar電影中
每當我們去圖書館找書、借書時,正是所有的學童在學校上課的時候。我們上博物館時,刻意避開學校的長假、博物館排滿活動的時節,雖然我們沒有去湊熱鬧參加活動,但趁著遊人正稀少的時刻,孩子反而可以和博物館員進行充分的討論與對答,何必去趕那些特別活動呢?當別家的孩子趕車去上貴族學校時,我家諼諼還沈溺在夢鄉中、好夢正甜。當一群孩子排隊買披薩、漢堡當午餐時,諼諼正好整以暇地吃香噴噴的沙拉、炒飯和湯麵。
我們不去爭取那些所謂的教育資源,反而能夠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其中所得的最珍貴的一項就是:時間。沒有時間的孩子就沒有時間學習、沒有時間觀摩博物館、沒有時間遊戲。沒有時間學習,安排再多的課後輔導也是惘然的。
諼諼所知道的知識,沒有上學、沒有補習、沒有大人的教導、更沒有寫參考書,全都是他自己看書學來的,他自己教自己,正是名正言順的自學。
有些科普知識,特別是科技與歷史方面的專精、細節的問題,我現在反而要問他了,因為媽媽老了,記憶越來越差,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中,無論讀到什麼,都能夠正確無誤地儲存在腦子裏面。逐漸地,孩子的大腦變成媽媽的Google了,不需要上網查詢,只要媽媽一問,馬上就能夠得到答案。
一個六歲的孩子,閱讀了一年的書,就能夠廣泛地得到各種知識。學校作為傳遞知識的機構,效率豈不是極差?下課之後,有些孩子還不能回家享受閱讀的樂趣,要趕著去上補習班、才藝班,延長學習的時間,這樣的教育形態所訓練出來的孩子,真的能夠得到更豐富、更深的知識嗎?
正如眾所週知,補習班所傳授的知識不就是,不斷地重複教科書裡面的知識?這反應出亞洲文化極度地重視複習,要求學生重複地背誦同樣的知識。最近,看到一篇文章,當中提到為什麼亞洲社會特別重視學樂器?然而學樂器在歐洲已經「退流行」了。先不論音樂本身的價值,這個現象無非說明了,樂器的學習重在重複練習,這種技藝特別適合亞洲文化與亞洲人的思維模式。不知道,各位的看法如何?
我家沒有多餘的閒錢送孩子上補習班、才藝班、請老師學樂器,但是,我們很喜歡去免費的圖書館。在那裡,孩子尋得他的興趣、尋得他的天地、發展出他獨特的學習方式。我們失去很多社會資源,像是學校的課程、學校所安排的課後運動、與博物館的見習活動,但自學反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失去的,反而得到更多更多的資源與樂趣。
你說自學好不好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或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