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8. September 2016
雪梨住家旁的夕陽
填牛式教育
填鴨式教育,無疑是我們最熟悉的教育方式,學校就只有考考考,學生就只有背背背。聯考世代出身的媽媽,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還填鴨嗎?
去年,在我們完成了英、德閱讀的訓練之後,接著,媽媽馬上尋思要如何開始孩子的中文識字教育,那時候在網上認識了讀經教育,讀經教育發起人王財貴老師說了一句名言:「讀經教育不是填鴨教育,而是填牛教育。」
什麼是填牛教育?父母應該趁著小孩年紀小,記憶力特強時,把四書五經填入孩子大腦之中,深奧難懂的經文現在不懂沒關係,將來孩子會像牛一樣反芻咀嚼,經典的妙處,一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王老師稱之為:填牛。
當時,我讀了之後,照本宣科,著實地把「約翰福音」的前五章填進孩子的大腦裏面。後來因為再次地搬離德國,舉家來到了澳洲,種種雜務給耽擱了,讀經之事我卻就此打住,不再讓孩子背誦經文。時光荏苒,一晃,一年就過去了。
來澳之後,我們開始在家自學,自學前只需要教閱讀,現在連「寫」、「算」和「外文」都要媽媽自己包辦,而且我們家要學三語,兼顧第四語,媽媽忙得很,實在沒有閒暇來填牛了。
自學一年之後,忙完了英文、德文、法文,再度面臨中文這一大難關。此時此刻,不由得想起去年所讀的「填牛理論」。於是再次拜訪楊嵋老師的部落格,她家的狀況跟我家最接近,也是三語家庭,剛好也是中、英、德三語,他們夫妻雙方使用英文溝通,生活在德語環境之中;而我們夫妻則使用德語溝通,生活在英語環境之中。
不同的是,她家先生是梵文教授,教育子女的重點在於古典經文的研讀,我家頭家是物理學研究者,教育重點在於科學教育。她家讀的是儒家經典,我家研讀的則是基督教聖經。她家重視梵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古文的操練,我家則重視現代外語的學習。她家在家只訓練中文讀寫,研習中國古典經文,其他兩語跟著學校的進度。我家則先訓練英德閱讀,以利於科學知識的學習與吸收,中文則放在最後當「壓軸好戲」。
此時再度思考「填牛理論」,看到楊老師育子成功的經驗,對我而言的確是一大震撼,雖然先讓孩子駕馭拼音文字也不是件壞事,拼音文字易學,諼諼因而受益於提早自主閱讀、自主學習、提早接觸科學知識,無論是興趣的培養與認知的發展,對孩子來說,都是正面的。但缺點卻是,對於中文缺乏興趣,識字困難,媽媽要多耗費更多精力來培養訓練,才有辦法克服中文難學的障礙(說實在話,還不知道能不能克服得了)。
的確,諼諼的學習方式,確實是像他們所說的,喜歡記誦,顯現記憶強的一面,這一個月的中文課上下來,諼諼學中文的方法也是那一字訣:「背」,大字識不了一籮筐,無論是課文、造句、認字、文學賞析(童詩花園),統統背起來。一上的課文都很短,媽媽還沒有察覺孩子是在背書、不是在認字,等到上一下第二冊時,課文增長了,狐狸尾巴終於露出來了。原來,諼諼是個字盲。
同時,媽媽不得不驚異於,統統背起來的功夫,孩子是怎麼辦到的?
在過去一年裡,孩子在大量閱讀中,的確喜歡重複地閱讀同樣主題的書籍,像是恐龍、太空、羅馬帝國、中古騎士、機器人等等,這類科普與歷史的書籍,無論有多少,全部照單全收,而且一讀再讀,不會感到厭倦,恐龍的名稱再難記,也全都滾瓜爛熟。媽媽不填鴨,孩子自己填,凡是手中能夠翻閱到的,眼睛能夠讀到的,統統全部記在腦海裏面。
王財貴老師說,小孩子的理解差,記憶力強,所以正是學習古文的好時機,小時候讀不懂,沒關係,但是記得住就行了,將來孩子自然會不斷地反芻,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會慢慢地理解消化,所以才稱為填牛。但若不把握這個記憶力強的黃金時期,錯失了這個時間點,以後要實行古典教育,孩子就沒有囫圇吞棗的能力了。
讀經教育看似有些道理,我也試過填牛法,讓諼諼背了五章約翰福音,但從中我發現,諼諼並不喜歡這種重複性朗誦,既枯燥無聊、又沒有精彩的圖片可以觀察(小孩子喜歡看圖片),就算他喜歡閱讀主題重複的書籍,無論是恐龍還是太空,與背誦經書不同的是,主題雖然重複,但書本身並不重複,熟悉的主題,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鞏固已知的知識,所以他讀得很快樂,背得很高興,書中有豐富的圖片,讓他將恐龍一一地做深度的觀察,這些都不是光是「背」,就可以概括一切。
填牛理論再怎麼好,我還是看重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大的學習動力。我並不認為,在國外長大的小孩會對中國經典產生興趣,因為沒有機會接觸,也沒有機會培養興趣。楊老師的家庭背景比較特殊,她自己本身積極投入古典教育之中,常常遊走台灣、大陸等地,小孩跟著媽媽走,當然有機會接觸嘍!而在我們這個無電視家庭中,我們也不太有機會回台,諼諼不太有機會看得到古裝連續劇,再加上,我們父母讀聖經,不讀四書五經,如何讓孩子對古文產生興趣?
諼諼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那些冗長拗口的恐龍名稱,那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對於恐龍有著極大的熱情,他自己填鴨,心甘情願。對於神秘難懂的太空知識,一談起來,就口若懸河,那是因為他對此有極高的興趣,加上爸爸的引導,父子一唱一和,太空遂順理成章地成為孩子的愛好。
沒興趣的話,無論父母怎麼費心引導,也是枉然。例如:我多次鼓勵孩子多閱讀動物類的書籍,無奈他對於動物沒有興趣,就算有時也讀讀企鵝、北極熊、袋鼠、無尾熊、貓熊等等相關書籍,但是這個孩子對於生物沒有熱情,媽媽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
諼諼讀書,我只有規定哪些書不能讀(小孩子不能讀的書,還真多呢),但是沒有規定哪些書非得讀不可。就算讀聖經,也是因為他喜歡讀,絕非為了讀經而讀經。他自己要填鴨,不時地背各種恐龍的名稱,完全是自動自發,沒有任何強迫性。
我家自學中,帶有強迫性的學習,就是中文了,我要他認字,他卻把所有的音牢牢地記在大腦裏,但是音卻對不出字的形。發現到這個現象之後,我開始思考「讀經理論」,可見,就算是孩子沒有興趣,父母照樣可以強制執行,就如我現在每天強制閱讀中文一樣,追根究底還是一種填鴨式教育。
但王老師有說過,背誦如同煮湯圓,我們同時煮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湯圓,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字會一一地浮現,逐漸地孩子就能夠把字一一地認出來了。然而,海外的華文教育,孩子讀了十年的華校,三千個湯圓還是浮現不了(三千字即是基本的識字量)!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驚覺於自家的識字教育竟然也是一種填牛教育,差只差在於,人家填的是四書五經,我填的是國語課本。論文字的境界,即便是我本人喜歡兒童文學,也並不認為兒童文學是缺乏意境的語言文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國語課本遠遠不及於四書五經流傳千年的古老與雋永。媽媽妳要的是永垂不朽的絕妙好辭,還是即時新聞?
媽媽也知道,機械式地記憶重複性的知識,是最沒有效率、也最沒有創造性的學習方式,為什麼媽媽還要孩子重蹈覆轍呢?
反覆游移、辯證後,折中的辦法是,我們的自學中,可以加點背古詩,古詩比起古文,容易背誦,也比較短。畢竟我不是儒道哲學的追隨者,連媽媽自己都不信服的哲學理論,卻要小孩背起來,有點說不過去吧!
但我贊同楊嵋老師的觀點,海外的中文教育欠缺古文的熏陶,因此大部份的孩子中文程度低落、無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提升,生長在國外的孩子,能聽、能說的已經算是上好的了,能讀、能寫的簡直是麟毛鳳角,稀有動物。
然而,我所能夠辦到的只有,偶而讓孩子背背古詩,甚至讀點古文,也不為過。但是若是要將整個中文教育全部轉化為古文教育,我認為不太有必要。我自己小時候沒有受過任何讀經教育,長大之後也能夠讀古文,但是對於古文的印象只有,國文課本看得讓人流眼淚,因為統統要考默寫,填鴨式的教育的結果,只有讓孩子更痛恨古文,不會想要親近古文的。既然自己當年也抱著遺憾離開了學校,何苦現在要孩子超越自己所辦不到的事情呢?
永矢弗諼
moriajoel.blogspot.com.au
或
三語混血兒
http://blog.sina.com.cn/trilingualchi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