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Moria Flaig
8. November 2017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原本是為了孩子的數數障礙而在網上咨詢專家的意見,沒想到卻意外地診斷出,中文識字困難才是學障的關鍵點,這下子不得不讓我回頭檢視孩子漢字識字模式及其困難點。諼諼識別漢字有困難,我曾經在部落格多次作文詳述,曾經寫過『字盲』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和『讀詞卡』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60.html等文來描述種種奇異的識字現象。怎麼奇異法?這要從頭說起。

一年前我開始在家實施中文識字教育,我的教法完全根據完形心理學(Gestalt)的觀點:零碎、片段的總合不等於全部,部件的加總不等於一個漢字,像是族字法:包、跑、泡、抱、飽等等,或是部件加減法,甚至讀識字卡,這些識字法都與完形心理學相悖,於是我看重直接、全面地閱讀文本來讓孩子學習閱讀。那我怎麼教諼諼認字?很簡單:逐字指讀國語課本。

其實這個方法本源自於,教導諼諼閱讀英德兩語的心得,以為學習中文按照一樣的方法來做,准沒錯。三年半前諼諼剛滿四歲時,我以完形心理學的觀點,採用全字形、直接閱讀法來讓他學習英文閱讀,開始之前我沒有解釋拼字規則,甚至連字母的發音也沒有介紹(幼稚園有教字母),以直接讀的方式進行,我使用的教材是利用Phonics的規則編寫成的小故事,並以紅色字體來表示「規則」,讓孩子在閱讀時能夠意識到,同樣規則的字會在文章中重複出現,如:cat、mat、sat、bat等等,孩子讀多了,自然就能夠將規則歸納出來,不需要額外熟記各項規則再來閱讀,我稱之為「全字形直接閱讀法」。

以此法,諼諼在三、四個月內就學會了英文閱讀,德文閱讀更是順水推舟,一夜之間完成。就連非母語法文,也是在五歲時以直接閱讀法來教導,完全沒有解釋發音和文法規則,直接聽、直接讀、直接歸納出規則,在一個月內他完全掌握了法語發音規則,看到陌生的文章,即使不明白個別字意,也能夠自己讀出。然而法語拼字法,比起德語複雜許多,但因音形一致性高,又比起英語容易掌握。漢語拼音則屬於單音節系統,透明度高,一目瞭然,根本不必學,他直接就會讀了。不在話下!

綜合上述經驗,諼諼的英、德、法、漢語拼音的解碼能力應該很好啊,怎麼會和讀寫困難扯上關係呢?現在我才深刻地體會到,拼音文字適合全面性直接閱讀,讓孩子自主歸納拼字規則,此法卻不適合於學習中文,因為中文表意不表音啊!更關鍵的是,沒有什麼規則可循!雖然我在網上也讀到不少以「直接閱讀法」學習中文成功的例子,我家爸爸就是現成的例子,但是此法卻不適合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習困難造成識字效率差?首先我們要先檢視諼諼的認知習慣。

一年前我以「直接閱讀法」來讓諼諼讀國語課本,使用南一和康軒兩種版本,沒有分析國字、沒有習字、直接逐字指讀。一開始的確進行得很順利,孩子學得很快,一下子上冊就學完了,但是學到下冊後半時,課文越來越長了,進行得越來越不順利,此時,我才發現,他跟國字根本都還沒打上交道呢!會讀只是個表象而已!原來他把全部的內容都背給起來了,對答如流,並不代表識字。難怪!難怪!到了下冊後半會進行得不順利,那是因為課文變長了,要瞬間背起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見「直接識字法」是個錯誤的方法,中文並沒有像拼音文字一樣有規則可尋,以學表音文字的方法來學習表意文字,結果孩子只會背書,根本沒有在識字,讀了那麼多課文之後,他發現根本無規則可循,乾脆統統「背」起來!對他來說,拼音文字就像強力膠,一黏上就甩不掉,而中文卻像是便利貼,就算黏上了,不時會脫落,最後事倍功半,讀了四本課本,大字卻認不了幾個。

再加上,我對於自己的「直接識字法」一直深信不疑,同樣的方法試過四種語言,可謂屢試不爽,萬萬沒想到,最後卻栽在中文識字之上!然而,一時之間也沒有把這種識字困難看成是學習障礙,一直以來,我深信諼諼在多語教育的保護傘之下,對讀寫障礙俱有免疫力,我還煞費苦心地讓他學法文,怎麼會有識字困難?根據研究,雙語兒童的音韻發展比一般單語兒童要好很多,因音韻困難所產生的讀寫困難(phonological dyslexia),像我家小姑那一種的,在諼諼身上發生率應該不高啊!

然而,防患未然的萬全準備並不是萬全的,以自家的症狀來防範遺傳的問題,我完全低估了學障症候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性,及其所表現出來的面向,每個個案所遭遇到的問題都很不一樣。比如說,諼諼的堂弟也是多語家庭(日德兩語),遺傳基因在他身上卻呈現出選擇性緘默的溝通障礙(生活在德國,卻對德語完全沒有反應),這種現象在諼諼身上完全沒有,他只能算是「數數緘默」,哈!哈!這是我個人自創的名稱,根本沒有所謂「數數緘默」,更何況他也只是數得不順罷了,不完全是緘默,兩人的背景倒是很類似!諼諼因為多語言背景,不願意數數。而堂弟因為多語言背景,選擇不回應環境語言。然而數數的背後卻隱藏著更重大的問題,字形與字音之間連接不牢喲!這種認知困難很明顯地表現在中文識字上。



要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我不得不去檢討過去一年的在家中文教育,從中發現,要治諼諼的字盲,不是無方,而是要徹底翻轉以往的方式:第一、要放棄「直接指讀法」,從上下文來識字,對諼諼來說,在初學階段,可能性不高,問題出在,他很會「背」。第二、必須以小量精讀來取代大量閱讀,專攻課文和生字就好了,對諼諼來說,多讀沒有用,多讀只是多背罷了,無助於識字,因此要縮小識字範圍,精確性比量多更為重要,並且要去蕪存菁,課文後面的讀一讀、習作等補充教材,都應該捨棄,讀了也只是讓他多背書而已。第三、近程目標要放在識字上,至於閱讀力的培養應該設定為遠程目標,不可躁進,識字要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達到精熟為止,別家的孩子練兩、三次就會了,他的話,可能必須練習十次。第四、識字要有方法,要從孩子的閱讀習慣來量身定做方法。

這一翻轉,與我過去所倡導的理念完全相左,我向來注重大量閱讀,以多讀來培養閱讀力,此法在英德兩語教育得到很大的成功,法語也小有成果,因此我斷定,學中文要依樣畫葫蘆,結果大錯特錯。大量閱讀適合規則性的拼音文字,不適合漢語初學者,大量閱讀反而會造成識字模糊化。過去我相信,識字的目的是閱讀,而非識字本身,因此我不是很看重規則的訓練和記憶,我認為孩子本身即有歸納規則的能力,一直以多讀多看為方法,孩子多看了之後自然就會讀了。我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卻忘了一旦毫無規則可循時,豈不是讓孩子迷失在森林之中,而不知方向。漢字規則性低,字形構造複雜,在識字歷程上有其特殊性,不能以西方的方法套用在漢字的學習上。

然而如何量身定做呢?先要檢視孩子的認知方式和閱讀習慣!首先,諼諼有超強記憶力,只要導讀一、兩次,不只是課文而已,而是書上所有的字,只要是讀過的,他統統背起來,讓人發覺不到,其實他根本不識字。若是仔細觀察,他在「認讀」國字時,非常地依賴某些提示,例如:喜歡觀察插圖,而非觀察字形,而且只要有一點小小的提示,識字的目標就會功虧一簣。只要有任何一點點提示都會造成「字盲」的後果?細細分析起來,真的是無奇不有:



1)發音的提示:何謂識字教學?無非是讓孩子見到字形就能夠聯想到字音,因此教學時逐字導讀是正常的,不幸的是,但是我只消導讀一、兩次,諼諼就能夠像錄音機一般,全部錄音起來,順利讀出課文,會背並不代表會識字。如何檢驗?先把課文中的字製作成字卡,然後散置桌面上,要求在字卡中找出字來,若有音的提示時,比如我問:「家在哪裡?」他往往能夠順利地找出來相應的字來。詭異的是,直接指著字卡,沒有音、沒有圖的提示,要求他自己讀出字音,就讀不出來了,耳朵聽見字音,對得上字形,但是眼睛看到字形,卻回想不出字音,可見他認讀時非常地依賴發音的提示。更奇怪的是,讀到「一起」和「一個」時,只要我改變「一」的聲調,第二個字就能夠認出來了。

2)視覺的提示:課本的插圖、閃字卡的字體和顏色,都能夠提示字音。剛開始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將字卡用五顏六色的彩色筆寫出來,大錯特錯!顏色能夠幫助提示字音。最嚴重的是課本有豐富的插圖、顏色提供豐富的提示,能夠大幅度提高認讀命中率。如何檢驗孩子讀了課文之後有沒有識字?這時要看,同樣的字寫在字卡上,是不是讀得出來?

3)位置和字序的提示:諼諼在認讀時,相當地依賴字的位置,往往只記住字的位置,沒有記住字的形狀,例如,同樣的詞「好朋友」在南一上第一課出現時會讀,第二課再度出現時,位置改變了,就不會讀了。同樣的字在同一頁中,視覺效果一模一樣,但是字的順序調換了,比如:會讀「回家」,看到「家人」時,「家」的字序改變了,就不會讀了。更詭異的是,當我確認了課本上的字會讀、閃字卡上的字也會讀,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翻到下一課,碰到同樣的字,剛剛會讀的字,馬上變成生字,因為字的位置改變了。可見字的位置和順序能夠提示發音。

4)詞組:詞組可謂是最佳提示,「好朋友」三個字在一起時,能夠識讀,但好、朋、友這三個字單獨出現時,認讀就有困難。或是與不同的字結合在一起,認讀也會有困難。會讀「好朋友」與「你的」,但當「你好」新的組合出現時,就不會讀了,可見固定的詞組是最佳提示,因此,每當孩子學會了新的詞之後,我們要把詞拆開來,讓字獨立呈現、個別記憶。

4)生字表:閱讀課文後面和課文下面的生字表時,也要小心處理,孩子若是全部會讀,並不代表會識字,課文下面的生字表,十個左右的字列成一排,雖然讀起來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因為有位置和順序可循,可以幫助記憶,這時候要小心了,孩子往往是先背起來,數著字序讀出來的,讓你發覺不到。而課文後面的生字表,很明顯的是靠著前後左右的鄰居來認讀的,總歸一句話,指認生字表最好的方法是亂序、亂點、倒序,絕對不能按照順序來。

5)注音的提示:在家中文教育開始之前,諼諼曾經上過一年的週末中文學校,經驗非常地慘痛,他們學的是漢語拼音,只要是課本上的「字」全部都會讀,但是一個字也不認得,發現到這個狀況後,我把孩子拉回家自己教,使用台灣的課本,沒有漢語拼音了,他不認識注音符號,逼得他得記憶字形了。

可見,直接閱讀法根本沒有用,只會讓他背一大堆課文而已。二年級的課本上了幾課之後,完全停擺了,上不下去了,原因是課文太長了,根本背不起來了。繼續上下去也沒有多大意義,課文讀再多,識字效率卻是零。

痛定思痛,要改的是方法!



停擺了半年之後,現在我決定從頭復習小一四冊課本,下定決心,識字必須徹底,一種彷彿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一種完全沒有效的識字效果,漢字與拼音文字不同,拼字文字可以憑著似曾相識的感覺,用猜的也能猜得出來,再憑著歸納能力,可以迅速地掌握整個拼音系統,但是中文若是沒有很強的視覺記憶,憑著似曾相識的感覺,根本無法達到有效的閱讀。

依照上述的識字特質,在教學上我做了幾項調整與改變:第一、按照學障學會老師們的建議,我應該將重點放在「識字」上,並非閱讀,換言之,讀再多的文章,對諼諼來說都是枉然的。第二、雖然重點改在識字上,但是我還是會要求他朗讀課文,讀完課文之後,我要求他將全文「倒著」讀一次,因為他可能按照字序和字的位置來回憶字音,而非記憶字形,必須以此法來整治依賴位置的壞習慣,但是此法不能使用太多次,大約兩次之後,他也會倒著背。第三、把課文中的出現的所有字製作成字卡,使用白紙黑筆描生字表(不要自己寫)來降低視覺差異,以前使用彩色筆和色紙自己寫,顏色和字跡都能夠起提示作用。第四、隨意說出一個句子,要求他使用字卡排列出來,並多元性地改變字與詞的組合和順序,排好之後,要求他倒讀出來。第五、將所有的字卡散置在桌上,讓他一一指認,說一個字,找一個字,來加強音形之間的連結。第六、將所有的字卡鋪在桌上,讓他一張張地自己讀出,沒有發音的提示,務必打亂順序,重複幾次,來完成獨立識字的最後動作。

此外,可以附加一些方法來加強識字能力:一、讓他使用字卡造出自己的句子。二、兩課的字卡混合在一起使用,可以讓字的組合更多元,來避免只認識特定的詞組的壞習慣。三、使用『習作』等補充教材,要求孩子認出課文中的生字(千萬不要導讀),檢視看看在陌生的文本中,孩子是否能夠識字。但這些補充教材不必逐字逐行認讀,只要把要練習的生字抓出來就行了。四、打破一行十字、五字的習字法,讓孩子描生字表,先用鉛筆淡淡地將生字表描在白紙上,然後再讓他用色筆描上。一行五字的習字法,只會讓他草草交差了事。五、最後要求獨立寫出生字,因為諼諼有書寫困難,近期之內這一項我的要求不高,但是,奇蹟的是,這個週末他居然能夠「自主」寫出幾個字,就算筆順完全亂序,從右寫到左,字最後總算在腦海中,黏上了。

最後,綜合上述,其實只要掌握四個要訣就行了:識字要精準、少量精讀、多重變化字的組合、排除盡可能的提示。

真的不知道,這樣實施下去,是不是可以治療字盲啊?




延伸閱讀:

識字一定要直接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_11.html 善用閃字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2/blog-post.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學障成因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21.html
中文識字必須量身定做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14.html 
讀詞卡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04/blog-post_60.html
字盲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6/08/blog-post_47.html
從中文識字來看數數障礙
http://moriajoel.blogspot.com.au/2017/11/blog-post_8.html
跳躍型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