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英國王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英國王室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菲利普親王精神異常的母親


前排左二就是愛麗絲公主


伊莉莎白二世的王夫菲利普親王,在「嫁入」英國王室之前的身份是希臘與丹麥王子,頂著如此耀眼的頭銜,在金光閃爍的白金漢宮中,他的原生家庭卻是英國王室極力隱瞞的最高機密。

爲何?他的父母是誰?

父親安德烈王子是丹麥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孫子,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的兒子,前文【歐洲祖父】曾經介紹過,丹麥國王的次子被選爲希臘國王,因此菲利普親王是希臘王子,同時也是丹麥王子。

菲利普親王與伊莉莎白女王同是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後代,既然走的是表兄妹通婚的傳統路線,菲利普親王的出身背景絕對配得上伊莉莎白,爲何他的家世會成爲王室秘辛?

他的母親又是誰?

愛麗絲公主(Alice von Battenberg)出生於溫莎堡,分娩時曾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曾經到場,由此看來,公主與英國王室的關係自是匪淺。承前文【史上陣容最堅强的連襟】,照片上最右邊的這對夫妻,就是她的父母。

而愛麗絲公主的外婆是維多利亞女王嫁到德國黑森的女兒,外婆染疾早逝,母親自幼由維多利亞女王撫養,成長於英國王室。

愛麗絲公主天生耳聾,受到母親悉心的教導,公主學會了讀寫英文與德文,並能辨識這兩種語言的唇語,也能流利地以這兩種語言表達,日後並學習法文與希臘文。

英王愛德華七世加冕時,皇后娘家的人當然是不能缺席,她的弟弟是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偕同家人前往參加加冕典禮,清純的愛麗絲公主即刻吸引了國王的小兒子安德烈王子。

公主原本是德國黑森公主,舅父是黑森大公(前頁照片的左一),盛大的婚禮遂在德國達姆斯塔(Darmstadt)舉行,德國、英國、俄羅斯、丹麥、希臘的王室皆前往參加,兩人皆是維多利亞女王與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子孫,更不消說,這又是一次歐洲王室的大集會。

婚後,公主隨夫婿移居希臘,五個孩子陸續出世,不幸的是希臘卻爆發了軍事政變,安德烈王子被叛軍拘禁,在政局動蕩不安之下,公主日夜憂心丈夫的安危,情緒極度不安。

安德烈王子出獄後,全家逃離希臘,來到了巴黎,這時公主的精神卻出現了異常,幻覺幻聽,聲稱自己是耶穌基督與佛祖的妻子。於是,家人將她送入柏林與德瑞邊境的精神療養院,被弗洛伊德與齊默爾診斷爲精神分裂。

就在她精神崩潰時,四個女兒結了婚,丈夫另結新歡,未成年的兒子菲利普則被送往英國寄宿學校,接受弟弟與母親的照料。

公主的弟弟乃是大名鼎鼎的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子承父業,二戰時擔任皇家海軍元帥,日後被任命為印度副王兼總督,在他治理印度期間,因伊斯蘭教徒的問題,推行『蒙巴頓方案』,促成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又因個人在英國海軍的影響力,提携了菲利普進入英國海軍,並將他引薦給儲君伊莉莎白,年僅十三歲的公主即刻愛上了這位高大帥氣的流亡王子。

另一方面,精神異常的愛麗絲公主,因無法忍受精神病院痛苦的監禁生活,自行逃離療養院,流浪於德國各地,深怕被有權有勢的親戚們發現,偷偷地寄宿於小型旅社,只與母親維多利亞公主保持聯繫,也就是菲利普的外婆。

無論從父系或母系來看,雖然王子與英國王室淵源深厚,再加上希臘政局動蕩不安,希臘王室很難再有復起的機會,菲利普便是入贅的最好人選。

然而,他的家庭背景依然嚴重地影響到與女王聯姻,菲利普四個姐姐都嫁給德國王子,二戰時,姐夫們皆與英國敵對,與納粹的關係匪淺。

未來的王夫豈能與納粹有任何干係?

這時,菲利普的母親卻獨自回到了希臘雅典,前往紅十字會幫助窮人與孤兒,拯救那些被戰爭毀滅的家庭,在自己的住處藏匿猶太人,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脫離納粹的魔手。

戰後,兒子的世紀婚禮在英國舉行,愛麗絲公主曾經前往參加婚禮,大家心中正想著,這位歷經滄桑的公主好不容易媳婦熬成了婆,該是享福的時候。

其實不然,婚禮後,她又銷聲匿跡。

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豐富自己的人生,毅然決然地回到了與復辟無緣的希臘,皈依東正教,成爲立修會,建立孤兒院,以幫助苦難之人為職志,即便自己的媳婦是英國女王,她要成爲另類泰瑞莎修女。

1952年女王加冕典禮舉行,她以修女的裝束出席。

1967年希臘再度發生軍事政變,公主被迫離開希臘,回到了英國,接受兒子媳婦的照料,兩年後病逝於白金漢宮,遺言安葬於耶路撒冷的橄欖山。

這位幻聽的德國公主,天生聽不見人的聲音,卻聽得見上帝的聲音,在顛沛流離中上帝卻賜給了她一顆悲天憫人的心,以己微薄之力扶弱濟貧,在黑暗中為流離失所的人們亮起一盞燈。

縱使,婚姻的苦澀、家庭的破碎、精神病的折磨,她還是活出了自己。

這是精神異常?還是神的召喚?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兩百萬字的迷失與突圍


威廉二世與母親、外祖母維多利亞、舅父愛德華七世


一年多前,2021年九月九日,曾經上傳一篇文章︰【文字自由︰突破一百萬字

轉眼間,數字已經邁過兩百萬這道神奇的門檻。

目前版面上,有四部作品上了年度排行︰【涅瓦河畔的冬宮】、【走在莫比烏斯環上】、【歷史、聯姻、權謀】(原名︰病慾雪國)與【言葉集】,都被選上文學牆。

若是要談經營策略,其實方法很簡單,説穿了只不過是土法煉鋼罷了。經過這一年、不到兩年的觀察,毋庸置疑的是,上榜機率與點閱率正相關,與字數毫無關聯。原因很簡單,在網上遊走的人,大多不喜歡字多的作品,字多反而會降低讀者閲讀的意願。於是,在沒有人氣、沒有才華、也無夢想的「前提」下,只能靠著「勤能補拙」來突圍了。

去年下半年,陸陸續續將這兩百萬字搬回部落格老巢,花了很多時間設計版面,讓這兩百萬字的小説與散文,穿上了美麗的外衣。

正巧,【部落格】也直奔到了七十三萬點大關,雖然離百萬還很遙遠,畢竟部落格的時代早已沒落,想在這裏有所突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對此不再寄予厚望。

然而,機械性的拷貝動作實在令人抓狂,當站長再度現身時,緊綳的心情雖然鬆懈了不少,但也意識到了老坑新坑雙管齊下,會分散讀者與點閱,又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宣傳上,於是暫時放下搬運工程,老實地回到EP,冀望在這兩百萬字中摸索到新的方向。

跨年前後,大膽地新開了兩部作品︰【維多利亞一族】與【Preußische Leidenschaft】,乍看之下似乎是【歷史、聯姻、權謀】的衍生物。

其實不盡其然,雖然同屬歷史散文,【維多利亞一族】主要以維多利亞女王爲核心,化繁爲簡,介紹一戰前歐洲王室之間、盤根錯節的血緣關係與外交策略,若是把它看成維基文,我也不反對。

【Preußische Leidenschaft】性質上有所不同,試圖在平鋪直述的史實中,找出歷史關鍵性的時刻,以戲劇性烘培出轉折點,是種帶點文學味道的歷史散文。

寫歷史散文的同時,心癢難耐的是歷史小説的吸引力。

不知會不會因此而走到這一步,走進類似『冰與火』那種多國角力,畢竟那種宏大的格局,仰之彌高,望之彌堅,令人望塵莫及。

那是遙不可及的未來。

與未知數。

涅瓦河畔的冬宮】是繼【孤城春深處】之後,以俄羅斯史爲素材來創作的歷史小説,短篇小説強有力的節奏感與邏輯思維,令人著迷,或許近期以此為目標,繼續向前邁進。

かもしれない。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孫



維多利亞女王與長孫


照片中這位慈祥的老奶奶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懷中正摟著德國威廉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德皇威廉二世。威廉在世人心目中,與另一個大魔頭希特勒有著模糊的交集,總是被誤認爲是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其實他是被冤枉的(下達戰書的人是奧皇法蘭兹約瑟夫)。

然而,受臣民愛戴的女王爲何會抱著世人心目中的「凶神惡煞」呢?

那是因爲威廉是女王第一金孫,王子的母親正是女王的長女,大不列顛的維多利亞長公主,下嫁給德國皇儲腓特烈,一舉得男,生下了威廉,是爲女王的長孫。

女王臨終前,彌留之際,長孫威廉業已是四十幾歲的中年人了,並登基為德意志皇帝,代替病重的母親侍奉病榻前,女王便在繼承人愛德華七世與長孫的懷中去世。

不久之後,維多利亞長公主也追隨母親的脚步,與世長辭。

日後世界大戰中,女王的另一個孫子——英王喬治五世,在戰場上與威廉爲敵,國王深怕威廉表哥會損害到自己的形象,因而把全體王室改名為溫莎。

不知道德皇在女王臨終時,對她説的是德語還是英語?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是位德國公主,德皇的母親是英國公主,照理説,兩人英德兩語都應該流利精熟啊?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哥達轟炸機

 

與英國國王同名的德軍轟炸機


國王之所以下定決心,要全體王室改姓氏,其實另有隱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有一種產自哥達(Gotha)的轟炸機,專門轟炸英國,這種轟炸機把死亡和恐懼帶給全英國人,它就叫做︰Gotha G.V。英國人一擡頭就看到它的名字在上空逍遙,剛好與自家國王的名字一模一樣,喬治五世不就縮寫成G.V嗎?

更不幸的是,他繼承了艾伯特親王的德國姓氏,在那一長串姓氏當中就有「哥達」一字。當轟炸機在英國的上空徘徊時,不但嚴重威脅了英國臣民的安危,也讓國王顔面掃地,因此國王下了一個非常極端的決定︰讓英國王室所有人改換姓氏。

漢諾瓦王國原本位於德國,其統治者是來自歐洲最古老的家族——維爾夫(Welf),無論以漢諾瓦爲姓,還是以維爾夫爲姓,都無法徹底與敵人劃清界線。

最後,國王選擇了居住地作爲自己的姓氏——溫莎,此名聽起來帶有英式的柔美儂軟,再也不是那硬邦邦、具有毀滅性、屠殺小孩婦女的哥達了。

資料來源︰Karin Schneider-Ferber, Neuer Name für Königs, in: Die Windsors, G Geschichte 4/2016, p.20-21. 

新坑構想︰圖解歐洲史

 

一次大戰君主的親屬關係


史書文字記載了歷史,視覺藝術與觸覺物件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一些水漬與痕跡,那些細微不易爲人發覺的,有些甚至是史家所忽視的,往往有著意義深遠的内情,甚至深刻地影響後世整個歷史發展的方向。

本散文集利用從網上搜索到的舊照片、諷刺漫畫、藝術作品來為歐洲歷史解碼。以一張圖片為起點,試圖從歐洲歷史的複雜性與多元性中,為讀者拉出一條清晰的線,可望從中拉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線索,或是緋聞、或是歷史關鍵時刻、或是帝王的遺憾、或是平民老百姓不經意的一個反應……

都能是意趣盎然。

圖片帶領著我們在歷史時空中與歷史人物相遇,讓我們一窺歐洲王室那些難以釐清的親屬關係、難以掌握的國際聯姻動態以及强權之間的愛恨情仇。讓那些原本私密隱晦的故事驟然浮在臺面上讓瞬間所捕捉到的歷史時刻,凝聚在讀者的腦海中。

刻鏤深刻。


讓英國國王改名換姓的原因

 

喬治五世積極尋找新的姓氏


這是一幀出現在1917年的諷刺漫畫。

打從漢諾瓦選帝侯喬治一世,於1714年前往英國入嗣爲王之後,英國便開啓了漢諾瓦王朝,斯圖亞特王朝自此絕嗣,英國國王們從此有了德國的姓氏。

英國與漢諾瓦一直以聯合王國(personal union)的形式存在,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她的兒子愛德華七世繼位,漢諾瓦王朝歷經六位統治者,統治英國長達一百八十七年之久。

然而,父系社會中,子女是從父姓,維多利亞結婚後,她的子孫並沒有因為得到新的姓氏,而脫離德國姓氏,女王嫁給表哥艾伯特,艾伯特親王是女王舅舅的次子,維多利亞的母親原本是一位出身Coburg的德國公主,家族有著十分冗長的姓氏,是一種典型家族絕嗣,後繼無人之下,小邦國一一合併的結果,導致艾伯特親王的名字變成︰

Albert von Sachsen-Coburg und Gotha

他的兒子愛德華七世繼位時,英國王室的稱呼一下子變成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不要看這個王朝寒酸貧弱,來自德國鄉下,它除了統治英國之外,還統治了比利時與葡萄牙。

然而,這個冗長的德語姓氏,卻嚴重地困擾了後來的英王喬治五世,他是艾伯特親王的孫子。

爲何?

    一次大戰期間,英德爲敵,令人英王大感尷尬的是,他與德皇威廉二世是表兄弟,同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一個是内孫,一個是外孫,但在歐洲可沒什麽内外之分,血緣上親疏相同。

    不僅是與德國的表親關係,讓喬治在臣民之前擡不起頭來,此外,還有一件更讓他感到尷尬、難以啓齒的事情……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交換新娘


腓特烈的隱形皇后

歐洲王室之間不但盛行表親通婚,同時也有交換新娘的習俗,大家不要想歪了,這不是什麽換妻縱欲派對,而是一對兄妹與另一對兄妹結婚。

腓特烈大帝的父母結婚時,普魯士王室與漢諾瓦王室曾經進行一次「交換新娘」的聯姻︰漢諾瓦出嫁一名公主進入普魯士王室,普魯士也出嫁一名公主進入漢諾瓦王室。以往公主嫁入他國,形同人質,這樣一來一往,兩國互換新娘,誰也不吃虧。

腓特烈的父母原本是表兄妹,母親蘇菲桃樂茜亞是英王喬治一世的女兒,也就是英王喬治二世的妹妹,而他的祖母蘇菲夏洛特則是喬治一世的妹妹,祖母便把自己的養女卡洛琳嫁給自己的外甥喬治二世,是為日後英國卡洛琳皇后。既然是交換新娘,漢諾瓦便將一位公主送往普魯士,就是腓特烈的母親蘇菲桃樂茜亞皇后。

時間流轉到下一代,腓特烈的母親想將與漢諾瓦王室「交換新娘」的傳統延續下去,努力撮合長女威廉明妮與長子腓特烈兩人與漢諾瓦王室的交換聯姻。長女威廉明妮自八歲起,便與英國王儲腓特烈路德維希訂親,待她到了適婚年齡時,她的母親想進一步促成,哥哥喬治二世的女兒艾米莉亞公主與腓特烈之間的聯姻,四人有著共同的祖父——英王喬治一世。

未料,普魯士的政治風向轉向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腓特烈的父親聽從權臣的建議,認爲普魯士應該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聯姻,長期以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都是落在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卡爾六世的皇后雖然出身日耳曼小邦國,但與皇后的妹妹聯姻便是與神聖羅馬帝國聯姻。

這個日耳曼小邦國稱爲︰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腓特烈本人並不願意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親,便開始了一連串叛逃行動,以死相搏,計劃逃亡到英國與表妹結婚,摯友Katte首先在波茨坦被逮捕,在審問中,供出王儲叛逃的計劃,隨之腓特烈也被逮捕,國王便將Katte處以極刑,為腓特烈的人生寫下最暴虐的一篇。[1] 

在父親的威脅之下,腓特烈只好允諾了父親安排的親事。

於是普魯士與這個小邦國進行「交換婚」,腓特烈自己與迎娶其公主,妹妹則與公國繼承人卡爾結婚。

腓特烈與妻子的關係極爲冷淡,更諷刺的是,他終其一生與奧地利的瑪麗特蕾茜亞互相敵對,即便他的妻子是瑪麗特蕾茜亞的表姐,她們的母親是親姐妹,他似乎以具體的行動來表示對於這段婚姻的反抗與絕然的否定。然而,腓特烈是個極爲矛盾的人,登基後卻强力促成了弟弟(腓特烈因無子,立弟弟為儲君)與妻妹的婚事,爲何?補償對妻子的虧欠嗎? 

我不得不説,腓特烈將「交換婚」發揮到極至,擴大成︰一家三個兄弟姐妹與同一家的三個兄弟姐妹——通婚。 

當他為王位繼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侄兒)尋覓結婚對象時,這時妻兄同時也是妹婿,因七年戰爭時戰功顯赫,腓特烈就硬把妻兄的女兒(同時也是妹妹的女兒)與自己的侄兒送做堆,結果婚姻十分不幸,王儲在外面養情婦,王儲妃也紅杏出牆,懷上別人的孩子。那是一個男人可以擁有情婦,女人絕對不能有外遇的時代。 

結果,王儲妃被腓特烈監禁,終其一生不得與家人相見。  


[1] ​ 在腓特烈叛逃的行動中,由於摯友Katte的犧牲,加上日後他本人對皇后的情感非常冷淡,讓世人產生種種綺思,很多人臆測腓特烈是個同性戀者,對此,多數史家持保留態度,從腓特烈留給後世大量的作品與書信來看,並無法具體得知他與誰產生過戀愛的情愫,我個人認爲腓特烈自戀多過於同性戀。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漢諾瓦王朝元祖出嫁時新郎落跑


英國漢諾瓦王朝元祖索菲婭


漢諾瓦選侯國夫人索菲婭,被英國人相中,手中接過那一份『1701年嗣位法令』時,全家自動升級為國王等級,是何等的榮耀,然而她能經歷這一刻,一路走來卻是讓人意想不到的艱難。

她父親是被全歐貴族嘲笑的冬王,何謂冬王?就是只當過一個冬天的國王。

索菲婭的父親是普法爾兹選帝侯腓特烈(Kurfürsten Friedrich V. von der Pfalz)爲了支持新教在波西米亞的勢力,於1619參選波西米亞國王(選舉制),波西米亞歷年都是哈布斯堡家族(死忠的天主教徒)的囊中物,腓特烈此舉簡直是以卵擊石,只當了一年的國王,就退位了。

回到了老家,選帝侯的爵位也旁落他人手中,只好帶著全家流亡新教國家荷蘭,索菲婭便是出生於荷蘭海牙。這嚴重影響到日後女兒的婚嫁,索菲婭都快三十了,等成老女,才等來了一對兄弟前來相親。

這對兄弟便是漢諾瓦的喬治與恩斯特。

婚約簽訂時,原定是哥哥喬治要娶索菲婭的,後來娶親的人卻是弟弟恩斯特。感覺上有點像是瓊瑤小説的情節,哥哥體弱多病,弟弟代替拜堂成親。

然而歐洲版的瓊瑤沒這麽單純,原來婚約簽完之後,兄弟倆偕同前往威尼斯參加告別單身派對,哥哥喬治卻染上了不可告人的隱疾——花柳病。因而無法迎娶人家公主,娶了還得了,不就等於醜事曝光了嗎?

紙終究包不住火,後世的我們也都知道了,這卻點燃了新娘哥哥的怒火,雖然他們家道因冬王中落,但他還是竭力奪回了世襲的爵位,他們一家不能就這樣給人欺負了。

於是,喬治無奈地去説服弟弟恩斯特,要他幫忙娶索菲婭。

婚約是哥哥簽下的,怎麽迎娶的人卻是他呢?弟弟原本也不願幹,哥哥爲了拯救家族的顔面,不願把事情鬧大,於是答應新娘的兄長,宣佈將來不會結婚(這並不代表不能擁有女人),讓漢諾瓦爵位繼承權統統落在弟弟這一脈上。

索菲婭也不願當一個新郎落跑的新娘,於是勉爲其難地點頭答應了。

雖然經過了許多波折,索菲婭婚後非常地幸福,生下了七個孩子,其中包括英王喬治一世與普魯士第一位皇后。

命運的安排竟是如此奇怪,索菲婭的父親原本因信仰,踩到哈布斯堡的雷,淪落到流亡他鄉的命運。而索菲婭卻因信仰新教,條件勝過安妮女王那個信奉天主教異母弟,被英國國會選定為英國王儲,成爲英國漢諾瓦王朝的元祖。這非但一人是得道鷄犬升天,當歐洲强權的王室一一被戰爭、被人民倒臺了,而索菲婭的後代子孫直到今日,都還坐穩在英國王位上,屹立不搖。

鬱鬱不得志、客死他鄉的冬王可能做夢都沒想到,日後他因女兒索菲婭,卻成了英國王室與普魯士王室的共同宗祖,因孫女莉澤洛特,奧地利王室與法國王室奧爾良一派都流有他的血液,當年他拼盡全家的榮辱、一生無法完成的夢想,他的子孫都幫他完成了。


資料來源︰Wenn es die Kurfürstin nicht gäbe,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G Geschchite, 3/2022, S. 34-37.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公開老公同性戀史的爆料王妃


莉澤洛特與兒女

前文的線索之所以會追蹤到太陽王與其王弟腓力身上,其實是在研究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讀到他與漢諾瓦王朝的關係(漢諾瓦是腓特烈豐功偉業的七年戰爭中的唯一盟友),無意牽扯出另一條歷史線。

腓特烈終其一生,從不愛女人,唯一愛過的女人的大概就只有自己的母親︰Sophie Dorothea,索菲婭桃樂西。

而他的母親是誰呢?

她是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的女兒,喬治二世的妹妹,曾經極力促成一雙兒女與英國王室聯姻,卻被國王丈夫極力否決掉了。

腓特烈只好奉父親之命、娶了一個自己完全不愛的女人,而人家英國公主Amelia也真的是終身未嫁(應該不是爲了腓特烈?)。而腓特烈的姐姐威廉明娜更倒霉了,原本跟英國王儲訂了親,兩人卻硬生生地被士兵國王給拆散了,這卻造成了她終身難以癒合的傷痕。

腓特烈與妻子從來都不説一句話,只以書信聯絡重要事務。

腓特烈的母親與祖母都叫做索菲婭,因爲她們都是同出一人︰Sophie von der Pfalz,也就是漢諾瓦選侯國夫人索菲婭。腓特烈的祖母是索菲婭的女兒,母親是其孫女。而索菲婭自己則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1701年卻意外被英國選定爲安妮女王的繼承人,透過她,他的兒子喬治一世前往英國入繼為王,開啓了英國的漢諾瓦王朝。

這位索菲婭除了接下『1701年嗣位法令』,經歷如此光榮的時刻,本身在歷史上好像沒什麽重要的戲份,但有趣的是,光是她一個人卻能把幾個國家串連起來,英國與普魯士的關係不用説了,腓特烈的母親與祖母是她的孫女與女兒。

再者,我還發現到索菲婭出嫁前曾經撫養過一個歷史上相當出名的女人——哥哥的女兒莉澤洛特(Liselotte von der Pfalz)。

基本上,德法是世仇(Erbfeindschaft),兩邊王室較少通婚,莉澤洛特的出現,真的讓人眼前一亮。

漢諾瓦檔案室收藏的嗣位法案

更有趣的是莉澤洛特是上篇故事的續集,太陽王的弟弟奧爾良親王腓力毒殺(疑似)了妻子之後,莉澤洛特就嫁給親王當填房。直到索菲婭去世前,莉澤洛特曾經持續不斷地、每週寫兩封長信給住在漢諾瓦的姑姑,報導她在凡爾賽宮的所見所聞,信的内容涉及法國宮廷八卦與醜聞,據説被太陽王攔截下來的為數也不少,可想而知,沒被爆出的内幕不知還有存檔多少?

莉澤洛特爆最多的料,大概是老公的同性婚外情。

這裏要先聲明,本文不是要歧視同性戀者,要伸冤的人請去找路易十四伸冤,這裏不過要陳述一個歷史事實,歐洲社會沒有中國那種對男風的寬容度,在基督教社會中,同性戀是不可公開談論的禁忌,在路易十四的時代基本上法律是禁止同性戀的,不只是同性戀,婚外情與通姦也是在被禁止之列的。像莉澤洛特如此直白敢言的,把老公與其他男人的關係、或者説把太陽王與情婦們的關係説得一清二楚的,大概是有史以來第一人。

她一生一共寫了六萬多封信,其中有五千多封流傳了下來,基於她所處的地位,身爲太陽王弟媳的她,所留下的文字便成爲路易十四時代最重要的見證,換言之第一手史料。

她除了寫大量的書信給撫養過她的索菲婭之外,也寫信給索菲婭的孫女,也就是腓特烈大帝的母親,以及索菲婭女兒的養女卡洛琳,也就是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的皇后,同時也是腓特烈奶奶的養女。

如此密集的報導,她難道是普英兩國的情報員?

其實,莉澤洛特本人並無政治野心,只不過所處的地位,加上日耳曼人的特有的直白思維,常以幽默諷刺的筆調,忠實地報導了她眼中所見到的凡爾賽宮。對於自己守活寡、丈夫逞其斷袖之癖的處境,曾經尖銳酸楚地說道:「要是整整十九年間不和丈夫行房,女人就可恢復完璧之身的話,那我必能變回處女。」【注】︰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當公主變人質,歐洲皇后們的悲慘人生

莉澤洛特大概做夢也沒想到,當她接下英國公主亨利葉塔所遺留下來的位置、成爲法國第二夫人——奧爾良公爵夫人時,她的姑姑卻更進一步地接下英國王位,她的血親日後入嗣英國,成爲英國的統治者。

儘管丈夫是同性戀,她還是為他生下一雙兒女,這雙兒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女兒嫁給洛林公爵,所生下的兒子法蘭兹一世,迎娶(入贅?)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成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換言之,她是未來法國皇后瑪麗安東尼的曾祖母。

她的兒子腓力在太陽王路易十四去世之後,也成爲法國的攝政王,莉澤洛特又再次沒想到,這段痛苦的婚姻卻讓她自己成爲法國的第一夫人。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母校哥廷根大學與英國王室

 

Doktorkuss


一直以來想寫一篇大學史,介紹自己的母校——哥廷根大學。

由於歷史背景太過複雜,搔首踟躕,不知從何開始寫起,遂一直未動筆。不久之前,適逢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崩逝,醖釀好一段時期的「漢諾瓦史」,終於呼之欲出,女王崩逝讓我有了寫漢諾瓦的動力,上傳了幾篇相關歷史,今天終於回到了哥廷根

漢諾瓦這個國家在歐洲史上極爲特殊,沒錯!它原本是個國家,位於今天德國北部,熟悉英國史的人都知道,英國王室有很長一段時期稱爲漢諾瓦王朝,那是因爲它的主子放下家業,去了英國當別人家的國王,從此漢諾瓦便與不列顛組成了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

何爲共主邦聯?就是同一個君主同時統治一個以上的國家,這些國家雖然以同一個人爲統治者,但各自有自己的領土、政府與人民,基本上目前的大不列顛依舊是一種以共主形式存在的政治體。

居住在澳洲時,經常聽澳洲人談起獨立的問題,正是如此!澳洲雖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嚴格說來,它並不是獨立的國家,而是臣屬於英國國王王權之下的國家。

德國人何以當上英國國王?隨後又在自己的故鄉建立了一所「英式」大學?追本溯源,就要從漢諾瓦如何與不列顛共主説起?

這段歷史竟可追溯到亨利八世與他那六個老婆。

1533年亨利八世與情婦安·博林秘密結婚,英國教會便找到了這個好機會,藉機脫離羅馬教廷,緊接著宣佈國王與西班牙公主凱薩琳的婚姻無效、與博林的婚姻具有合法性

羅馬教廷不甘示弱,立馬將亨利八世驅出教會,是為英國宗教改革之始。

若不是亨利八世千方百計地想要離婚,英國也不會進行宗教改革,掀起持續一百多年的新舊教衝突,而漢諾瓦這家人也不會進駐英倫三島。

爲了終止新舊教之爭,爲了鞏固英國國教在英國的地位(又譯為聖公會),又想讓英國王位繼承問題永遠遠離宗教改革的腥風血雨,杜絕天主教徒入嗣爲王。於是,英國國會通過一項關鍵性的法案︰『1701年嗣位法令』(英語:Act of Settlement 1701),其中規定英國王位嗣位者必須是為新教徒,禁止天主教徒英國國王,英倫最後一位本土女王安妮若在有生之年未能生育,英國王位將由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繼承。

國王的外孫女就是漢諾瓦選帝侯夫人索菲婭。

索菲婭一支全都信奉新教,今後英國宮廷裏不會再出現天主教徒嗣位為王的問題。

安妮女王1714年去世,果真死而無嗣,索菲婭做了許多年的儲君,卻趕在女王之前去世了,根據1701年所頒佈的嗣位法,索菲婭的長子喬治︰Georg Ludwig,當時是爲漢諾瓦選帝侯,便前往英國繼承英國王位,是爲喬治一世。

這時候的喬治已經是個五十四歲的「老頭子」了,連孫子都有了,帶著長子前往英國繼位為國王,不知是不是走得不安心,還是維安分擔風險原則,生怕此去有意外發生,國王便讓七歲的長孫腓特烈留守漢諾瓦

喬治一世死後,兒子繼承英國王位,是爲喬治二世。


古騰堡聖經


喬治二世登基十年後,鑒於自己的故鄉漢諾瓦還未有一所裝點門面的高等學府,身爲英國國王,同時兼差為漢諾瓦選帝侯,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内的其他選帝侯攀比時,普魯士就擁有四所大學,而自己出生的老家漢諾瓦,連一所像樣的大學也無,遠遠比不上神聖羅馬帝國境内的其他邦國,如何與其他選帝侯平起平坐

聽取宰相 Gerlach Adolph von Münchhausen的建議,地點選定在哥廷根,原因是此地修道院擁有一所藏書極爲豐富的圖書館,有價值連城的古騰堡聖經,以及中世紀手抄本古籍,並長年維持歷史悠久的講學傳統,先天條件已經具備了大學的雛形。於是以這座圖書館爲基,便在哥廷根設立了一所大學。

大學於1737年九月十七日正式開幕,1748年國王本人還曾經親臨造訪。

德國大學大多以建立者為名,而其建立者又多是國王、大公、領主等權貴金主,哥廷根大學全名為︰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便是以喬治二世爲名,拉丁文︰Universitas Regiæ Georgiæ Augustæ,此字樣與喬治二世的圖像,便成爲大學的徽章,大學内部使用的文件與所頒發的畢業證書都印有這樣的徽章。

日後,喬治二世的孫子登基為英國國王——是爲喬治三世這個喬治三世是第四代移民,與前三代父祖輩完全不同,他是漢諾瓦王朝中第一位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英國國王,沒去過漢諾瓦,卻想起漢諾瓦的老家來,便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送往哥廷根留學。英國女主登基後(維多利亞女王),恩斯特奧古斯特Ernst August登基為漢諾瓦國王便是其中的一位王子。

與英國有著深厚淵源的哥廷根大學,直到1806年,曾經在此註冊留學的英國學生共有237人,這讓這所大學成爲國際性的大學。

受到英國自由風氣的影響,哥廷根從創立起,便有著學術自由,曾經在此地學習、任教、研究的名人中,諾貝爾獎得主有47位,在歐洲僅次於劍橋、牛津、柏林自由大學與巴黎大學。此外,曾經在哥廷根就讀與研究的名人之中,還有數學家高斯、童話之父格林兄弟、量子物理家普朗克、海森堡、原子彈發明者奧本海默等人,德國史上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洪堡德大學創立者洪堡德也是校友。

哥廷根大學既然是格林兄弟任教之地,與格林童話的淵源極爲深厚,位於童話之路(Märchenstraße)上,當地最名的童話︰『賣鵝的女孩』(德語︰Gänseliesel),市政廳廣場立有女孩的銅像,是爲哥廷根的市標,也是全世界被親吻最多次的女子。

哥廷根大學的圖書館是爲德國五大圖書館之一,列爲國家圖書館,不但中古修道院時期以來便有豐富的藏書,藏有許多珍貴的手抄書,其中以古騰堡聖經孤本最爲著名,是全世界僅存的稀有的羊皮紙印本,被UNESCO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古騰堡聖經的電子化與重新印刷,是這幾年大學圖書館所完成的艱巨計劃之一。

今夏,曾經在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館中,瞥見古騰堡聖經複製本的蹤影,正是出版於哥廷根……

 

註】參考資料︰Michael Billig, Wem gehört diese Universität?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G Geschichte 3/2022, S. 44-45。諾貝爾獎得主資料根據哥廷根大學官網︰【Nobelpreis
古騰堡聖經官網︰【Gutenberg-Bibel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一場改變歷史的車禍

 

喬治威廉王子車禍現場


霍亨索倫王朝爲了統一大業,在一場德意志兄弟之戰-——普奧戰爭中,非但得罪了歐洲最有權勢的哈布斯堡王朝,同時也得罪了歐洲最古老的王朝︰韋爾夫王朝(德語︰Welfen)。

漢諾瓦不僅一戰而敗,而且是一戰而亡。

戰敗的國王喬治五世不願放棄自己的王位,在奧皇法蘭兹約瑟夫的庇護之下,流亡奧地利,四處奔走復國大業,最終飲恨而終,遺體不得回歸故土,最後安息於英國溫莎。

漢諾瓦王室的財產則悉數全被普魯士沒收,直到今天國王的後裔還在和德國政府打遺產官司,要求歸回被沒收的財產。

然而,在這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中,漢諾瓦國王喬治五世與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兩個死對頭,原本是表兄弟,他們的母親是親姐妹,即便如此親近的血緣,也難以化解亡國的深仇大恨。

然而這看似徹底決裂的親屬關係,時間流轉到下一代,到了這對表兄弟的繼承人——喬治的兒子與威廉的孫子,卻因一場車禍而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

喬治威廉王子是漢諾瓦末代王儲的長子、喬治五世的孫子,於1912年五月二十日早晨從布拉格出發,原定前往哥本哈根參加舅父丹麥國王的喪禮,打算途中在什未林(Schwerin)妹妹家中過夜,約在傍晚五點左右,王子以時速九十公里的速度開往漢堡的方向,在今天的Bundesstraße 5(邦聯第五號道路)上,於一處名爲拿可(Nackel)的小村莊附近,撞上一棵樹,車毀人亡,王子與隨扈當場死亡,而司機卻因坐在後座而幸免於難,原來是王子生性愛開快車,帶著司機卻不用。

【注】丹麥國王腓特烈八世於五月十四日意外死於漢堡紅燈區處女堤(Jungfraustieg),國王死因爲何?至今仍是個秘辛,有謠言傳出國王是上了妓院,隨後心臟衰竭而亡,當時國王以匿名身份渡假,漢堡警方並未公開調查資料。

紀念王子的碑文

而這位意外身亡的王子頂著嚇人的頭銜︰Prinz Georg Wilhelm von Großbritannien, Irland und Hannover, Herzog zu Braunschweig und Lüneburg,碑文中以國王陛下尊稱(königliche Hoheit)。

「普魯士境内死了一個韋爾夫王子……」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接到電報時立即的反應是如此。打從漢諾瓦被普魯士兼併之後,兩大王朝之間便有著不同戴天之仇,況且幾天前在漢堡意外一命嗚呼的丹麥國王還是王子的親舅舅呢!

事情還涉及不列顛。

爲了讓王子有個與身份相稱的最後,德皇立馬派遣長子皇儲與次子前往善後,並派遣軍隊守靈,讓王子得到一個相當體面的葬禮,並發出電報向亡者的父母致哀。

爲了向德皇表達謝意,流亡奧地利的末代王儲派遣僅存的唯一獨子Ernst August,前往柏林晉見德皇,德皇請王子喝咖啡。

德皇有六個兒子,卻只有一個女兒,在喝咖啡時,他的掌上明珠Viktoria Luise,一見到這位落難王孫,曾祖父威廉一世死敵的孫子,天雷勾動了地火,羅密歐遇上了朱麗葉,原本兩家之間有著跨越半個世紀之久、歷經三代人的血海深仇,卻在公主的一見傾心之下,瞬間瓦解。

然而兩個仇家的聯姻卻需要高度的政治手腕去斡旋。

德皇女兒手抱金孫


縱使德皇無法將漢諾瓦王位「歸還」給韋爾夫家族,卻折衷讓女婿繼位頭銜中的Braunschweig大公,歸還幾座宮殿城堡,又將沒收的財產折算成國債,所得的利潤歸爲漢諾瓦家族所有。

真的是爲了獨生愛女,一點犧牲都不算什麽。

1913年五月二十四日在柏林舉行一場盛大的世紀婚禮,這場婚禮同時也是歐洲君主在一次戰前最後一次的會面。德皇邀請了所有的歐洲王室近親,其中包括了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夫婦、俄羅斯沙皇夫婦與丹麥國王夫婦,多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後人。

就在婚禮的鐘聲中,另一場表兄弟的戰爭——第一次大戰,默默無聲地展開序幕。

次年,這對夫妻的長子出世,小王子的洗禮,又是另一次歐洲重要君主的大集合,小王子有著極爲煊赫的教父教母,都是全歐洲最有權力的人︰英王喬治五世、奧皇法蘭兹約瑟夫一世、俄羅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姑丈什未林大公、巴登大公以及德皇威廉二世的兩個兒子……

讀完這一列名單之後,心中不禁納罕,東正教徒(沙皇)與天主教徒(奧皇)如能成爲新教徒的教父?

以及小王子四位祖父母︰德皇夫婦,漢諾瓦末代王儲夫婦。

就在小王子受洗不久之後,戰爭爆發了。

在戰爭爆發前夕,英王喬治五世還曾經下詔保證漢諾瓦喬治五世及其子孫,世世代代都能保有大不列顛王子與公主的頭銜,但隨後在1917年大戰中,又奪走他們的頭銜,將漢諾瓦喬治五世一脈,全部排除於英國王室之外。

許多歷史學家認爲,這幕以喜劇收場的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極可能是德皇爲了收服漢諾瓦一脈所使出的手段。無論真相到底為何,德皇的女兒在回憶錄中曾寫道︰與漢諾瓦王子的結合是真愛,不是政治陰謀。

【參考資料】Ulrich Meer, Die Welfen und der Wandel, in: 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 Könige wurden, S. 58-61.

拿可官網記載︰Mathias Anke, Als Nackel Weltgeschichte schrieb.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英國王室的德國血液有多濃

 

喬治三世漢諾瓦王室移民第四代


話説喬治一世托了母親索菲婭的福,繼位成爲英國國王。

這時期神聖羅馬帝國境内,普魯士與漢諾瓦都算是剛剛興起的國家,普魯士「士兵國王」的老爸才剛剛被晉升為國王,而喬治一世的老爸也輸金50萬銀兩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買了個爵位,成了漢諾瓦選帝侯。

【資料來源】50萬銀兩實則50萬Gulden,見︰『Die Welfen: wie aus deutschen Fürsten englischen Könige wurdenS.38。

普漢兩家聯姻傳統,原本與漢諾瓦嗣位英國國王毫無關聯,而是兩國正處於崛起階段,歐洲貴族社會通婚條件非常苛刻,只有出身同樣階層、擁有同樣頭銜的家族才能通婚,否則所生下的子女都不具有合法性,不能擁有繼承權。

兩國同是剛崛起的新貴,階級背景相仿,利益相投之下,第一代與第二代普魯士國王便迎娶漢諾瓦公主,而漢諾瓦喬治二世的妻子,便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夫婦最寵愛的養女——卡羅琳公主。而前文曾經提到過的、與腓特烈大帝擁有相同靈魂的威廉明妮公主,也曾與留守漢諾瓦的英國儲君腓特烈訂婚,後來兩人硬生生給「士兵國王」拆散了。

若非,士兵國王與表兄喬治二世從小互相敵視,腓特烈生活不檢點,漢諾瓦與普魯士之間的聯姻,大概會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即便喬治一家渡海到彼岸當國王,喬治直到老死對故土依舊戀戀不忘,在倫敦設有「德意志内閣」,漢諾瓦的政事由此地操作。在他第六次返鄉的路上,突然中風,病逝於Osnabrück直至維多利亞女王,英國儲君無論嫁娶皆是日耳曼人。

資料來源】同上,S.43。

而普魯士方面也是維持著與英國聯姻的傳統,德意志第二位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皇后,便是維多利亞女王最疼愛的長女,也是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

漢諾瓦王朝移民英吉利,卻要等到第四代的喬治三世登基時,才出現了第一位真正出生在英國本土的國王,他的父親威爾斯親王Friedrich Ludwig熱衷棒球,在一次球賽中被棒球打傷,導致肺部發炎,未能即位而驟然身亡。

在喬治三世登基時,漢諾瓦王朝移民英國,歷經三代,直到第四代,才迎來了第一位土生土長、會說英語的國王——喬治三世。

這才讓英國人鬆了一口氣。

喬治三世的父母皆是土生土長的日耳曼人,他本身迎娶的也是一個來自北德小公國的公主,夏洛特公主初到英國時,英語説得不好,這不打緊,夫家全體都說德語。

喬治三世與夏洛特公主的婚姻和諧,生了十五名子女,十三人存活,其中三名成了國王,一名當上皇后,還有維多利亞女王的父親肯特公爵,堪稱史上最會生養的母后。其子女皆承繼父祖輩傳統,與日耳曼諸國結親,次子迎娶普魯士公主。

普魯士與漢諾瓦的關係怎麽看都是血濃於水,血緣實在是再親不過了。

衆所周知,一次大戰德英俄三國參戰國的君王是一等表兄弟,這種世世代代聯姻的模式,到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還有更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爆發。

而維多利亞女王的王夫亞伯特親王也是來自日耳曼的王子,是女王舅舅的兒子,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出身於日耳曼的一個小公國,隨著女王的登基便開啓了︰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後來在一次大戰時,女王的孫子喬治五世嫌棄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德語姓氏,爲了剪斷與德國的連帶,便將全體王室的姓氏給改了,以居住地溫莎堡爲姓,即是今天的溫莎王朝。

資料來源】︰Die Windsors, eine Dynastie mit deutschem Wurzeln, S.21.

詳情請參閲︰『一次大戰英德俄君主爲何宛若三胞胎』。


德國人如何當上英國國王?

 

空降英國的喬治一世


時值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崩逝,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今天的英國王室其實是源自德國。

在我的小説作品中,多以德俄兩國為核心,來觀察歷史上俄羅斯的聯姻政策︰除了末代沙皇的母親是丹麥公主之外,彼得大帝以下的沙皇們皆迎娶日耳曼公主爲妻,即便末代太后的父親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九世,也是正港北德出品。

我曾經在另一篇文章『沙俄聯普制奧的聯姻外交』分析過,北方大戰之後,凱薩琳大帝執政時期,俄羅斯外相潘寧主張以「聯普英制奧法」的外交政策,來達到南北歐軍事均衡。與凱薩琳同時代的普魯士國王,正是腓特烈大帝,出身日耳曼的凱薩琳,她的父親是腓特烈麾下的一個將軍︰

莫非她是腓特烈安插在俄羅斯的「暗樁」?

關於這一點,另撰一文介紹。

本篇要介紹的則是,在「聯普英制奧法」外交政策之下,普魯士與英國之間的姻親關係,同時也是漢諾瓦與霍亨索倫兩大王朝之間的恩怨情仇。

漢諾瓦在歐洲史上是個極爲特殊的國家,它的主子放下家業,去了英國當了別人家的國王,從此漢諾瓦便與不列顛組成了共主邦聯(personal union)。

德國人何以當上英國國王?

追本溯源,這段歷史竟可追溯到亨利八世與他那六個老婆。1533年亨利八世與情婦安·博林秘密結婚,英國教會立馬脫離羅馬教廷、宣佈國王與西班牙公主凱薩琳的婚姻無效、與博林的婚姻具有合法性,羅馬教廷即刻將亨利八世驅出教會,是為英國宗教改革之始。

若不是亨利八世千方百計地想離婚,英國也不會進行宗教改革,掀起持續一百多年的新舊教衝突,而漢諾瓦王朝也不會進駐英倫三島。

爲了終止新舊教之爭,爲了鞏固英國國教在英國的地位(又譯為聖公會),1701年英國國會通過一項關鍵性的法案︰『1701年嗣位法令』(英語:Act of Settlement 1701),其中規定英國王位繼承者必須是新教徒,禁止天主教徒嗣位為英國國王,安妮女王若在有生之年未能生育,英國王位將由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繼承。


索菲婭因信仰新教而獲得英國王位嗣位權


她就是漢諾瓦選帝侯夫人索菲婭。

是當今英國王室的母系先祖。

索菲婭一脈全都信奉新教,今後英國宮廷裏再也不會出現天主教徒嗣位為國王的問題。

安妮女王於1714年去世,果真死而無嗣,索菲婭也趕在她之前去世了,根據1701年所頒佈的嗣位法,索菲婭的長子喬治︰Georg Ludwig,當時是漢諾瓦選帝侯,便前往英國繼承英國王位,是爲喬治一世。

這就是德國人空降為英國國王的過程。

令人匪夷所思。

這時的喬治已經是個五十四歲垂垂老矣的「老頭兒」了,連孫子都有了,便帶著兒子前去英國繼位,卻讓七歲的長孫留守漢諾瓦,直到臨終前,國王聲稱自己不會說英語,讓英國全國大感困惑搖頭,只好朝政全權交給首相去打理,據説這是英國内閣制之始。

喬治一世駕崩後,長子繼位為英國國王,是爲喬治二世,這個喬治便是前文所提到的、與腓特烈大帝的「士兵國王」老爸打架的那位表兄。他也是個在漢諾瓦長大的孩子,這個國王早在移民英國之前,就有了繼承人,便是王儲Friedrich Ludwig,因未曾登基過,歷史上稱為腓特烈王儲。

王儲被分派鎮守老家漢諾瓦,無法跟著爸爸與爺爺前往英國,直到爺爺過世之後,老爸即位,這時王儲才被老爸「召回」英國。

換言之,漢諾瓦王朝的前三代人都不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而是德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