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ia Flaig
9. März 2017
為什麼要用國語課本?
自從我們中文自學以來,有些網友感到十分訝異,既然在國外生活,我有脫離體制教育的條件,為何使用台灣父母最討厭的國語課本,而不採用故事內容精彩、圖畫吸引人的繪本呢?
其實答案一點都不複雜,之前使用繪本完全失敗,甚至曾經使用過幾本得獎作品,像是:『老虎先生』、『這不是我的帽子』等等,都無法贏得諼諼的青睞。改用國語課本之後,諼諼變得很高興,因為國語課本的字很少,現在的國語課本也利用大量的插圖,來讓小朋友識字、瞭解文意,所採納的概念正是來自繪本呢。
然而,繪本的缺點是,要找字少的,容易讀的,內容大多是設計給嬰幼兒看的,諼諼不感興趣。內容適合他讀的,字卻又多的不得了,令他生厭。國語課本字數很少,每一課的生字不多,大約十到十二個字,一次習寫一頁五字,所以兩天就可以上完了。對於我們這種不能每天上中文的家庭來說,是恰恰好的份量。
再者,諼諼雖然喜歡聽故事,但欣賞繪本時,不想有認字的壓力。聽一本美麗動人的繪本時,卻不能好好地聆聽感受,還要被迫識字,實在是大煞風景,久而久之,諼諼變得不喜歡和媽媽共讀中文繪本了。他最近也跟我表示,中文繪本的內容,有很多是寓言啓示意味濃厚,以聞名於世的伊索寓言來說,他不喜歡那樣的故事,他不喜歡有人得到不好下場,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本著基督的精神,認為壞人也要被瞭解!我家住澳洲,中文繪本的來源大部份來自於圖書館,圖書館的中文繪本選擇很有限,無法額外為他選購,只好將就使用著。鑒於書源的局限,我認為,國語課本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此外,國語課本以兒童詩為主軸,用字淺白,但是語彙優美,既簡短、又易學,雖然沒有什麼故事性,但篇幅很短,對於識字不多的初學者來說,能夠速戰速決讀完一課,不必跟一本故事書長期抗戰,字太多、故事太長容易造成孩子挫折感。更重要的是,生字會在以後的課文中再度出現,所謂螺旋式學習法,反覆使用剛學過的生字,來閱讀新的課文,對於諼諼這種識字有困難的孩子來說,能夠時時和老朋友碰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
有些人建議我應該使用偏重日常會話、實用性高的教材,也就是說,使用專門為外國人(包括華僑)編寫的那種中文教材。以前諼諼的中文學校就是使用這樣的教材:「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全書以日常對話來編寫。以前我曾經為此作文說明,這種教材有什麼問題。我認為,不但是內容過於貧瘠無聊,主旨在日常會話,不是讀書識字。我兒子會說中文,他不需要學說話,他要學的其實跟台灣所有小一的小朋友一模一樣:學認字。雖然不曾在中文環境中生活過,但是他的中文不是阿兜仔中文,而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土產,只是識字能力較差罷了!
諼諼對於中文文字的感受力很強,很喜歡『小太陽』作者林良寫的詩:「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柔柔的草地。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綠綠的樹上。春天來了,來到哪裡?來到香香的、剛開放的花朵裡。」這樣優美的文字,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句子,但若讓孩子親炙感受,就能對文字產生感動的。比起:「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這樣僵化的文字,一樣的文法句型,但是兒童文學所表現出來的文字力道和品味,就是不一樣。
為什麼要使用國語課本?我想,主要是,課本有著連繪本也做不到的地方,就是所謂「文學的薰陶」。有時候,現代的教育太過偏重題材要新鮮有趣、內容要生動活潑了,教育光是快快樂樂還不夠,有時候,孩子需要一點來自深層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