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轉折點:識字敏感期



Moria Flaig
26. März 2017




博登湖渡輪


轉折點:識字敏感期

歷經一連串的試驗與失敗,媽媽一共嘗試了四種方法:讀經識字法、中文學校與繪本識字法、兒歌識字法,都因為效果不佳,一一宣告終結。

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抱持著輕鬆自在地的心境,讓孩子跟著中文學校的腳步,一切回歸零點、慢慢來、慢慢學、慢慢地熟悉中文這個奇異世界。遂將在家自學的重點轉向:算數、英文拼寫與法文。

各種嘗試既然沒有得到突破,於是,我抱持著聊勝於無的心態,讓諼諼繼續上中文學校,並沒有馬上把課停下來,諼諼上中文學校一直上到去年六月底才結束,總共上了三季度。

去年七、八月時,諼諼年滿六歲了,我們決定讓他在雪梨入小學,既然要入學了,意味著將來學習中文的時間並不多了,媽媽決定把入學前剩下的時間都拿來學中文,於是立馬把課停下來,將孩子拉回家中自己教。

不意,敏感期就在這時候悄悄地降臨了。難怪乎!在台灣小孩子都是六歲以後才入學!就在快滿六歲時,諼諼明顯地表現出對於中文的敏感度:開始辨識「字」了。在此之前,連認讀「詞」都有困難呢!


博登湖渡輪

欸!中文識字也有敏感期?難道中文識字敏感期跟拼音文字有根本上的差異?當初經歷到諼諼年僅四歲就學會閱讀英文與德文,並輕鬆地達到大量閱讀的程度。媽媽天真地以為,學完英文,接著學德文,學完德文,接著學中文,連很晚才起步的法文,孩子也很快地掌握了基本的閱讀能力,哪會有什麼問題?然而對於自己的母語中文,媽媽反而教得最差,我們母子兩個繞圈子繞了老半天,孩子大字還認不上幾個,真叫人焦急。

幸好!在諼諼快滿六歲時,媽媽驚覺孩子的識字狀況稍微有所改變:開始認字嘍!什麼叫做開始識字了?其實只是開始將字「分開」認了,而非準確地認讀每個字。之前只能讀句子或是詞組,個別的字完全無法認讀。開始認字之後,中文不再是一個個筆畫糾結在一起的鬼畫符,而是有意義的符碼。果然!學習漢字也有敏感期,而這個敏感期真的是與拼音文字的時間點不同,足足晚了快兩年。

這時,我還發現練字的好處,練字能夠讓孩子將字看個清楚:字的組成、部首、偏旁、筆畫,先不論文字學上,字的構成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對諼諼這個字盲來說,先認清楚字形非常地要緊,特別是區分那些字形相類似的字。比如說:開、門、們;或是春與看。

大家可能會問,怎麼會分不出「春」與「看」呢?一開始諼諼還真的分不出來呢!對於識字不多的小小孩來說,這兩個字看起來,真的是很一樣。所以,練字可以幫助區辨字形,顯得特別重要,因為練字的過程能夠讓他們先將字給看清楚,這也是我後來才明白的道理,「先看清楚」對一個不識字的小孩來說是多麼重要啊!看清楚才能將字區辨開來。

一直以來,我所實行的是直接認字法,過渡迷信閃字卡的視覺效應,後來才發現,諼諼的視覺記憶不佳呢!光是靠媽媽逐字指讀,不能留下深刻印象,造成了孩子對每個字的印象都很模糊,當字越學越多時,最後,容易將所有的字全部混淆不分了。

當我決定中文自學之後,在這一個轉折點上,孩子的識字教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啊!孩子終於知道要將字分開認了,此後,雖然不是字字分得清清楚楚,「詞」與「字」之間還糾纏了很長一段時間,比如,能夠認「朋友」,但無法認「朋」與「友」,能夠認「好朋友」但無法認「好」。

然而,之後,我陸陸續續引進有系統認字方法,使用國語課本,才讓我家的中文識字教育起死回生。雖然進展得很緩慢,但卻是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