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注音符號無助於識字?



Moria Flaig
9. März 2017





注音符號無助於識字?

自從去年八月開始,我使用台灣的國語課本在家教諼諼讀書識字,一共進行了三個月,後來因為諼諼入學而中斷,直到最近才又重整旗鼓、重新開始。正如眾所週知,台灣的課本都標有注音符號,鑒於之前諼諼在中文學校的學習經驗,我決定不讓他學注音符號,因為注音會大大地降低孩子識字的意願,延緩識字的效率。

諼諼五歲時,在雪梨上了一年中文學校,每週六九點到三點,本來以為時數那麼多,一定是高品質、高效率,媽媽可以高枕無憂了。孩子回家之後,果然課文全會讀,進展得相當順利。後來,媽媽越來越感到不對勁,課文讀得很熟,字好像沒認上半個,到底是這麼一回事?仔細探究的原因,原來,孩子光讀漢語拼音,不讀字耶。

比起注音符號,漢語拼音容易太多了,孩子一看就知道怎麼讀,根本不必學,有了漢語拼音,還用得著去認字嗎?有這樣的捷徑可圖,當然不用看字嘍!事後,我才知道,孩子自己根本沒有認知到,讓他去中文學校上課,重點是在看字,而非看漢語拼音。顯然地,音標會讓孩子變得很被動,對於觀察字形會完全沒有興趣。上課時,憑著漢語拼音,魚目混珠,日子也就混過去了。上了一年課之後,識字完全沒有進展,媽媽不想再浪費時間和金錢,只好把孩子拉回家中,一切從頭開始,自己辛苦一點,自己在家教。

這幾個月自學下來,我一直沒有教注音,只教了幾個符號,讓他過過癮唄(他對於注音符號有著很高的好奇心),但孩子讀書時頓失憑藉,挫折感很大,媽媽有時候會問自己,是不是下藥下得太猛了?所以心中一直躊躇猶豫著,要不要網開一面,先讓他把注音給學會了,再開始認字?倘若孩子學會注音,就能夠自己讀了,媽媽不是很省心嗎?不用再教了?但這又回到老問題上,會讀並不代表能識字,只不過是靠著注音的助力罷了,中文識字教育本來就是一條漫漫長路,媽媽想要偷懶的話,不如趁早打消培養孩子中文識字力的念頭。




網友說了一句話,真是一語道中這種困境,注音符號讓識字的過程「心有旁騖」,尤其是對於拼音原則還不是很熟練的小一生來說,注音加上國字,識字過程就會變成更加複雜:首先孩子先得認出符號,然後將它們放在一起來發音,再辨認四聲,最後才認字,一共四道程序,這樣反而讓閱讀更加地困難。不是要孩子認字嗎?怎麼孩子的注意力全放在注音上?在無形中,注音讓學習的程序多了好幾道,怎麼會對識字有幫助?簡直是一種妨礙!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更慘,考試要考注音,以前我們不只是要會讀出,還要會背每個字的注音呢!真是工程浩大。

注音的問題發生在雙語兒童身上更為嚴重,他們在日常中本來就習慣拼音文字,在視覺上排斥筆畫繁複的漢字,與在台灣成長的兒童相較,他們很難隨著識字量的增加而逐漸脫離注音的輔助,因為他們最為熟悉的文字就是拼音文字,只要眼睛一瞄音標,馬上就知道該怎麼讀了,根本不願意仔細地把字給看清楚。諼諼就常常抱怨,筆畫太多了,看不清楚!媽媽指讀時,他的眼睛不願看字,不看字,怎麼能識字?

我們改用台灣的課本之後,少了漢語拼音的「牽絆」,我也沒有教注音符號,少了發音的提示,孩子就非得自己認出字形、回憶字音。這會讓識字的過程變得十分困難、閱讀速度非常緩慢,這也讓孩子感覺到,彷彿從天堂掉入地獄:以前沒有不會讀的,現在則是,沒有會讀的。但是唯有「直接認」、「直接讀」,才能逼著孩子去牢記字形,擺脫音標的糾纏,就像朋友說的,唯有心無旁騖,孩子才能夠專心認字。

不幸的是,這樣學了一段時日之後,字越學越多,孩子的大腦就越轉越不靈光了,識字量若能夠累積起來,是件好事,但若是因為數量多了,反而加重辨認的困難,學了後面,忘了前面,最後變成混淆不清,那豈不是成了學習障礙。難怪乎,國語課本一下只進行了一半,就完全停擺,進行不下去了,那是因為字累積得太多,小腦袋瓜根本分不清楚了。




的確,下冊在規劃上,生字驟然增加了很多,課文的長度也加倍了,對於認字緩慢的諼諼來說,是個跳不過去的障礙,若是有注音的提醒,就能夠幫助閱讀的順暢度,增加識字的信心,也不會將一大堆字混淆在一起,完全記不清了。

兩權相害取其輕,為了避免音標所帶來的「遺害」,我捨棄了注音的優點,先把注音的學習鎮壓住不動。但另一方面,孩子若是得到一點點發音的提示的話,挫折感就不會這麼深了。尤其是,諼諼是一個聽覺型學習者,喜歡使用耳朵學習,喜歡聽,不喜歡用眼睛看,在學習上,聲音似乎對他來說特別的重要。於是,我想到了一個折衷的辦法。

原則上,諼諼只要把課文聽個一、兩遍,就能夠熟記整篇課文。在熟讀課文的情況之下,若有音標的輔助,讓他在認字時得到一點聯想和提示,就能夠提高閱讀的流暢度。比如:「抱」的讀音以P來提示,「包」以B來提示,這樣的小捷徑應該能夠幫助孩子回想起字的發音。就長期而言,這樣的做法是否對於識字有實質上的幫助呢?這有待日後經驗去證明。

也就是說,我不教注音符號,只在他不熟悉的生字旁邊,標上一個字母(聲母)或是漢語拼音來提示發音,來幫助閱讀的順暢度。比起印好的注音符號,自己標音確實有點麻煩,但是自己標音,與依賴漢語拼音或是注音符號完全不同,因為生字經過幾番練習之後,生字就不再是生字了,不再需要音標的輔助了,孩子應該在自己能夠認出字時,不借助音標,但書本上還印著音標,豈不是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這對於學習完全沒有幫助。倘若在認讀的過程中,媽媽可以自己研判,哪些字還需要音標,哪些字已經不需要了,媽媽可以自行控制和掌握,這樣應該不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




再加上,諼諼有著一種奇特的認字模式:幾乎所有的生字,只要我說,讓他找,他都能夠無誤地指認出。從聽到「音」去找到相應的「字」,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看到「字」卻找不到相應的「音」。也就是說,他的聽覺記憶奇佳,但是視覺記憶奇差,若是給與他一點音感上的提示,他就能夠順利地將音與字聯結在一起,降低挫折感與焦慮感。

此外,習字時應該讓孩子自己標上發音,到目前為止,我並沒有特別要求,我們所使用的習字範本上都有標注音符號,練了也沒用,因為他沒有學過。但是以後一定要要求,在每一行字上面都要用漢語拼音自行寫上發音,並提醒他在習字時,時時注意「字形」與「發音」之間的連結,不是有寫就好。

然而,使用漢語拼音最大的好處是,大部份的發音孩子都能夠自行拼出來,不需要經過刻意的學習,注音符號卻需要經過長久的學習與練習,才能夠運用自如。雖然漢語拼音他也不是百分之百掌握無誤,但是並不需要特別教導,他就能夠直接拼出發音,只需要針對zhi(知)、chi(吃)、zi(子)、ci(次)、ji(雞)、qi(七)、xi(西)等拼法,稍做解說就行了。

最後,學習漢語拼音有助於電腦的使用,我家缺乏中文環境,我並不奢望孩子將來能夠使用中文來書寫,但是可以試著讓他使用電腦來輸入發音來選字。與注音符號不同的是,漢語拼音完全配合鍵盤的語感,不需要額外記憶鍵盤位置,對於像諼諼這種音感強的孩子,漢語拼音不但入門、上手容易,將來也有可能會持續使用。

實行了幾天的「新法」,的確明顯地看到孩子在進步,我告訴諼諼,不是媽媽老是朝令夕改,喜歡以新方法來折磨小孩子。而是,我們要一起找出一個最適合我們的學習方式來學中文,在這個過程中會歷經一些挫折與障礙,但沒關係,進步一定會有的,縱使一開始不是顯而易見,困難終會有克服的一天。

識字方法也要適性而變啊!尤其對於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生活環境,沒有因應孩子的特質與環境的變動而做調整改變的話,孩子花了心力與時間,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饋,難怪心中感到萬分的沮喪。我們一路走來,一直在處理這種沮喪的心情,最近有點小突破,成功的感覺逐漸高升。我盼望著,有一天,孩子讀中文也能夠像讀英文一樣地沉迷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