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失敗的嘗試:讀經識字



Moria Flaig
24. März 2017




慕尼黑Schloß Schleißheim



失敗的嘗試:讀經識字

兩年前,我們從美國搬回去德國時,經歷了一場灰姑娘般的盛宴,諼諼在一夜之間就學會了德文閱讀,彷彿醜小鴨在一瞬間變成了美麗的天鵝,並旋即展翅高飛去擁抱廣闊的天空,去擁抱那豐富誘人的知識:科普。能夠閱讀主題式百科全書代表著,孩子英德兩語的閱讀能力,皆已經臻至獨立階段,能夠自主地吸收知識了,可見英文和德文閱讀訓練已經完結,媽媽可以「退休」了。

非也!非也!孩子的學習才剛剛展開,當我們開始下個目標時,灰姑娘華麗的盛裝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馬上所面對的是一場嚴酷的考驗,媽媽不管用什麼方法,孩子對於國字的記憶總是這麼的差。

老實說,當初之所以會將中文放在最後才進行,是因為它很難,養成的時間非常地長。沒想到這個決定卻「鑄成大錯」,我當初應該在孩子沒有開始學會拼音文字之前,就先進行中文識字教育,讓孩子的眼睛早點習慣國字。中文的難認、難讀、難寫,這種困難度嚴重地阻礙孩子識字的意願,在這裡我建議,在國外生活的媽媽們,中文的識字教育最好在正規教育開始以前就進行,免得在孩子駕馭拼音文字之後,對國字產生排斥感。

既然順序顛倒了,亡羊補牢,於是我決定延緩入學時間,多給孩子一年的時間,先將中文的學習導入正軌之後再入學。光陰荏苒,從準備期到現在算來也快要兩年了,這段時間中經過不斷地試驗、修正,一切並未如我所願,無法導入正軌不說,諼諼的中文教育可以以「顛沛流離」來形容,我試過了很多方法,依照孩子的認知習慣做了很多的調整。總結這兩年多來的學習成果,不甚理想,原因在於,在摸索方法的時間過長,沒有在一開始就找到對的方法,我家的中文教育可謂是媽媽失敗作品,但我也在失敗中認識到了孩子的學習模式。

首先,第一個失敗的方法是讀經法:兩年前,早在我們還在學習德文閱讀時,在網上狂找資訊,偶爾之中讀到部落格『家有春夏』,格主楊老師分享自家經驗,她的三語寶寶春子在三歲時就啓蒙讀經,以背誦古文、四書五經、老莊諸子為主體,進行讀經識字教育,非常有成效,這個方法深深地吸引了我,讀經不但可以識字還可以培養古文素養,一箭雙雕,實在是一個美麗的遠景。

再加上,我在教導諼諼英德閱讀時,也觀察到諼諼學習拼音文字時,也是先靠背誦來記「音」,熟稔之後,再以「音」去對「字」,於是我對讀經派的方法深信不疑。然而,我的錯誤在於,對讀經派所提倡的「能背就能認字」的直接認字法,沒有先弄清楚「背書」與「識字」之間的關聯性,誤以為這個方法適合諼諼,因為他的記憶力很強,往往媽媽讀一、兩次,他就能夠全部復述無誤,一一指讀,彷彿都能夠認得出字來。

這一點讓我誤以為他的認知方式與讀經派的方法是一致的,卻忽略了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有個關鍵性的不同,表音文字能夠從字形中讀出音,表意文字不能。等孩子完全掌握了英文的發音規則之後,閱讀習慣隨之改變,不再以記音來對字,而是全然自主地拼音讀字,這是我沒有思考到的面向。


Schloß Schleißheim

直到最近才發現,諼諼是一個聽覺型的學習者,是一個「過耳不忘」的孩子,故事聽過一、兩次就能夠復述,而字呢?卻一個也不認得。原來在認知上,背書與認字之間還有一個沒有解釋清楚地帶:小孩子如何將「字形」與「字音」做一連結?讀經派認為只要一一指讀就行了,孩子自然就能夠將形與音做連結,然而我家諼諼可是有指沒有認字呢!

回想諼諼在學習英文閱讀之初,對於sight words的掌握也有困難,所謂sight words是常見、表示抽象邏輯的詞彙,例如:and、but、because、the、then、for、what等等。現在回想起來,原來他當初之所以會學得這麼快,完全靠著極佳的聽覺記憶,媽媽只要導讀一次,他就能夠把內容全部記住,逐字讀出,讓媽媽誤以為孩子會認字,哪是在認字?其實都是在背書啊!諼諼的聽覺記憶極佳,對於表達抽象意義的sight words認讀卻有困難,那是因為沒有具體內容可以記憶。比如rabbit比but長多了,但是rabbit很具體,諼諼能夠馬上認出,但是遇到but,卻讀不出來了!

媽媽導讀時,他能夠將內容馬上記住,當時我沒有察覺到,諼諼只是個記「音」的高手,並不擅長於辨認字形,諼諼學習英文閱讀也快要兩年半了,遲到現在才發覺,他對於 b、d、a、p、q、g、9、6 的書寫還有困難呢(閱讀則沒有問題)。因此,對於「視覺不佳」的孩子來說,「讀經識字」根本是識不了字。

再加上,文言文是一種口語中不會出現的行文方式,試看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除了遠方、君子之外,全部都是單音獨體,然而諼諼在認讀「朋友」兩個字時,並不會把「朋」與「友」分開認,而是放一起學,一旦把兩個字分開,他就認不出來了。

在我們搬到澳洲之前,我在德國曾經試行了一個月的「讀經識字」,讓諼諼背了五章約翰福音,並在他掌握了某種程度的背誦技巧之後,試著節選一些重要的經句,逐字地指讀認字。背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識字卻打不著邊,可見不是每個小孩都適合讀經識字。真不知道讀經派是如何解釋「背書」與「認字」之間的關聯性?

我觀察到,兒童的識字過程和成人相反,不是從字到句然後到文,而是從文到句到詞,最後才字,就如前面所言,諼諼先將「朋友」一起認,經過一段很長的時日之後,才將「朋」與「友」逐漸分開辨認,然而,文言文都是單音獨體的字,沒有詞可以配合、也沒有上下文可以讓他猜字,以此種方法來識字當然是非常地困難!

然而,單一字的記憶與辨認,雖然很困難,但若是將字放在段落中去認、去理解,就簡單多了。比如說,要諼諼讀出「我們都是好朋友」一整句,要比讀出個別的字:「們」、「好」、「是」要容易多了。可見,認讀以兩個字或三個字所組成的詞、或是短句,較為容易,但是他見到單一的字時,卻常常僵住、想不出來了。那是因為,單一的字所能提供的訊息太少了,諼諼習慣以上下文來猜字,比如:以認讀「大」,來猜「大家」或是「大象」、「大門」等等。

總之,讀經識字法或許對許多小朋友來說是一個容易的學習法,以三語寶寶春子為例,對她來說很適合,或許她在辨認字形上俱有天賦,但是對於辨認字形能力較差的諼諼來說,並不適合。要將一個字與其他字結合成詞、或是放在文句中來學習、甚至放在整篇故事中來學習,不可分離打散,否則辨讀就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