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失敗的嘗試:繪本識字法



Moria Flaig
25. März 2017


慕尼黑


失敗的嘗試:繪本識字法

第三個失敗方法是繪本識字法:顯然地,諼諼會讀漢語拼音之後,走上了高速公路的快捷道路,就不願意走鄉間彎彎曲曲的石子路了,會了漢語拼音,在中文學校,光靠著拼音就能夠迅速閱讀,一天就矇混過去了,識不識字變得無關緊要。

看到這種情況,我只好另尋辦法來提高孩子認字的意願。小孩子都喜歡看繪本,擅於從圖畫猜解文意,於是我把孩子拉回到他所熟悉的親子共讀時期,利用繪本來讓孩子親近國字。我的方法是:直接從孩子喜歡的繪本中,挑選幾本簡單的,內容不要太長太困難,最好讀一兩次以後,孩子就能夠背誦自如了,然後再直接讓孩子從記憶中的「音」去對出「字」來。的確,比起之前的讀經法,孩子對於繪本的接受度強多了,而且通常一本書只要讀一兩次,就能夠全部記住,不像古典經文,需要反覆地操練,背到口乾舌燥,還是半生不熟。

此外,我將這些繪本的內容在平板電腦上製作成簡報,大概製作了十本左右的繪本簡報,讓孩子閱讀時,先閃出有音標的句子,再閃出沒有音標的句子,一個個句子讀完之後,最後閃出詞,從中發現,認詞、認字通常是最困難的階段,但孩子會憑著記憶,根據故事的順序來猜,猜不對的機律很高。

於是我改變方式,讓孩子先跟著媽媽熟讀全文,然後媽媽一一指讀個別的句子,先閃有音標,然後再閃無音標的,然後再指讀全文,因為認詞的能力差,於是先省略了「認詞」這一個步驟。讓孩子在視覺上先適應漢字的「圖形」,等他熟讀這十本書之後,再一一指認個別的生詞。

媽媽指讀時,孩子讀得很順,看似已經會「讀」了,但是別忘了,孩子只是在背書,而非認字,但沒關係,先讓孩子心裡面認為自己會讀了,就行了。先不讓孩子認單個的詞和字,而是先讓孩子大量地「瀏覽」過很多漢字之後,然後再進行個別的「認詞」,最後才「認字」。

我先著重閱讀量,熟讀個別的句子,並且一一指讀個別的字,但不要要求孩子自己馬上能夠認字,等到閱讀量夠了之後,個別的字會慢慢地在他腦海中形成印象,等時間一到,他就能夠認出個別的字了。
在理念上,這樣的識字法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後來還是放棄了這個方法。繪本的問題在於,字數少的繪本並不適合諼諼閱讀,通常是為學前幼兒寫的,而適合諼諼閱讀的書卻字數往往太多,諼諼識字量本來就少了,看到那麼多字的書,簡直是倒足了胃口,連看都不想看呢!我曾經試過『這不是我的帽子』、『老虎先生』等得獎作品,雖然這兩本都是故事很短的繪本,而且諼諼很快地就能夠記憶背誦,但是字卻是超多,連讀一篇小故事就這麼吃力,實在是讓孩子感到十分地氣餒。

萬事起頭難,中文識字教育尤其難,千萬要從容易的開始,一路走來,我從古詩古文、轉往繪本故事,最後卻轉向簡單容易的兒歌,就是因為一開始相信讀經識字是條可行之路,眼高手低的結果,讓我走了不少冤枉路。

冤枉路是否真的是不值得呢?如今回顧起來,我必須說,因為這些冤枉路讓我更瞭解孩子的認知方式和學習上的困難。如今孩子入學了,學障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中文識字的問題,反而為諼諼的書寫障礙提供一個解答:諼諼的視覺記憶不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