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失敗的嘗試:海外中文教材



Moria Flaig
24. März 2017



慕尼黑




失敗的嘗試:海外中文教材


二、海外中文教材:

海外僑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從中國進口的教材,編寫機構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類似台灣的僑務委員會,諼諼的中文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叫做「幼兒漢語」,看似是一套專門為華僑設計的教科書,使用漢語拼音、簡體字。但校方強調,在學前課程中,孩子所習寫的字大都是獨體字,沒有繁簡之分,所以對於將來打算學習繁體字的學童來說,學前所使用的四冊課本對於將來學習繁體並沒有妨礙。

然而,這種教材的主要問題並不是繁簡之爭,也不是意識形態之戰,而是,這種教材有一個嚴重的缺點,那就是他們把華僑子弟當成外國人來教育。諼諼進入中文學校時,從第二冊開始學起。第一課的課文是:「這是什麼?這是電腦!」第二課:「那是什麼?那是熊貓。」第三課:「你吃什麼?我吃蘋果。」第四課:「你喝什麼?我喝牛奶。」第五課:「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

學過外語的人都很熟悉這種形式的教材吧!一課一個句型,並列出與主題相關的詞語,文字與圖畫相配合,讓學童將不同的詞語置入同樣的句型之中,比如說:「媽媽在哪裡?媽媽在廚房裡。」書中列舉客廳、臥室等等相關語,來讓學童代換廚房。

太慘了!上中文課還要先學說中文嗎?課本裡所有的內容都只是日常會話練習。難道這些華僑子弟的父母都沒教孩子學說話嗎?說話還用學校老師來教?中文這樣優美的文字,我們所編寫出來的課本,卻是那樣地貧瘠,字句一點都不優美,以這樣的文字培養出來的孩子,中文會好嗎?

諼諼一年上下來,先不談有沒有識字的問題,光是看了這樣的課本,真是令人「望文興嘆」。我只好趕緊聯繫台灣的親友,請他們幫忙尋找國語課本。經過幾番周折,課文終於寄到了澳洲。哇!台灣的國語課本讓人感到好溫馨喔!雖然是小孩子讀的書,但是編者也有顧及到,課本不僅是識字的工具而已,識字教育是培養文學素養的開始,課本則是培養文字敏銳度的重要媒介。要讓孩子對文字產生敏感,就要餵養美麗的文字。

我就很愛讀康軒版第一冊第六課「我們的家」:「天空,是星星的家。小河,是小魚的家。大樹,是小鳥的家。美麗的地球,是我們的家。」雖然只是簡短的幾個字,卻道盡了兒童對世界認知的方式,讀了令人感動呢!

住在海外的家長們!如果你們有心在家進行教育中文,千萬要記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外國人來教育,慎選所使用的課本,儘量請國內的親友寄國語課本,雖然麻煩了一點,但是這樣的麻煩往往是值得的。

孩子的文學素養要從小開始培養,因為唯有如此,孩子的中文才能夠俱有內涵、語言才能擁有豐厚的情感。孩子在閱讀時,才能夠進入兒童文學那豐富的世界,唯有美麗的文字才能溫暖孩子的心,讓孩子對文字產生敏銳的情感。這對於初級教育來說,異常地重要。

我們在孩子嬰兒期時,都會細心地選購童書,每日與孩子共同體驗繪本文字的魅力,目的就是要孩子聽到最美的、最動人的故事。如今孩子進入了識字階段,難道會有所不同嗎?只能讓他讀:「這是什麼?這是電腦。那是什麼?那是熊貓。」這種打動不了人心的文字嗎?

識字!識字!不光只是認識文與字而已,我們人之所以會對於母語有所眷戀,那是因為,母語是一種蘊涵著豐厚感情的語言文字,而這種感情是來自於,打從出世那一刻起,親子之間感情與語言無間地交流所產生的,語言是表達情感的媒介,然而沒有情感的語言,無法打動人心,就是因為有了情感,所以語言才會動人、才會深刻、才會美麗。

雖然只是課本而已,卻是要孩子精讀、琅琅上口的文章,對於會留下深刻烙印於心的印記,我們怎能不慎重選擇呢!